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应对城乡养老差距

傅蔚冈: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养老差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城乡分治的养老体系下,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群承担了不成比例的负担。提高养老金水平当然有助于养老,但一次次的提高却使得统一城乡养老水平不再可能,因为目前的企业不可能承担如此之高的社保缴费比例。
据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参保率分别呈上升趋势,其中,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达2.09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两者养老金水平相差24倍之多。如何看待并解决城乡养老差距,已经成为城镇化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企业里做过人事工作的人都知道,单位除了发给你工资之外,还需要额外支付&五险一金&,而这些金额约占工资总额的42%(以上海为例,21%的养老保险、11%的医疗保险、1.5%的失业保险、1%的生育保险、0.5%的工伤保险和7%的基本住房公积金),退休职工所获得的养老金就是从在职员工缴纳相当于工资21%的社会保险费中支出。
单从理论上来说,城乡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应该这么大,因为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系下,城镇居民现在所获得的养老金并不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劳动积累,而是源于目前上班族的贡献。既然城乡居民的退休金都不是自己过去创造的财富,他们应该一碗水端平才对,为什么会有现在这种差距?
当然,这种思路也会遭受各种质疑,最可能提起的问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采用&低工资、高积累&模式,这意味着目前的工业化成就中都有过去退休职工的功劳。不顾他们过去的贡献和农民平均是不是对历史的背叛?这种疑问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而且言之凿凿,但实际上也经不起推敲。
第一,尽管过去的高积累低工资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积累就自然而然成为今天的资产。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源于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和2002年加入W TO,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和2002年以前退休的员工无关。第二,如果说第一种观点成立,那么中国农民更应该有资格获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退休金才对,因为从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建设或者说工业建设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城乡剪刀差而获得:政府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而提高工业品的价格。
当然,理论的完美并不能够成为实际的政策依据,因为制度要运行还必须考虑可操作性,假如真的要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 尤其是养老保障,那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会增加目前在职员工的负担&&& 也就是企业的负担,而沉重的社会养老成本负担将会扼杀企业的活力。而过去的实践表明,制度设计如果只是从愿望出发而不考虑现实约束,最终往往并不可行,甚至会导致全局性难题&&& 计划经济的养老制度就是如此。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保障的城乡分治是现有制度路径下的次优选择。
不过承认城乡分治的现实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任由这种制度鸿沟继续扩大,否则过于悬殊的差距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导火索,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这一现象更值得关注。
首先,在城乡分治的养老体系下,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群承担了不成比例的负担。这部分群体既要为城市里的已退休人员缴纳养老金,同时还要为自己的农村父母进行强制储蓄&&&因为他们的父母并不能够从当下公共的养老体系中受益,而只能是通过家庭养老的方式解决。
其次,分省统筹的养老金制度也不利于建设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目前的户籍制度下,绝大多数进城务工者无法取得所在城市的户籍,但他们却还是要和城市居民一样缴纳养老金&&& 近年来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各地政府愈加注意非户籍居民的养老金缴纳记录,几乎成为买房的必需要件。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筹层级过低,特别是在农村尚未开始养老保险的时候,他们所缴纳的款项绝大部分都被留在城市,为城市里的养老保险作贡献。但是自己或者自己父母的养老保险,只能通过自己的储蓄来解决。
再次,越来越高的城市养老水平会成为构筑统一养老体系的障碍。就在几天前,国务院又一次提高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已经是连续10年提高。提高养老金水平当然有助于养老,但一次次的提高却使得统一城乡养老水平不再可能,因为目前的企业不可能承担如此之高的社保缴费比例。
著名经济学家、曾任IM F首席经济学家的印度央行行长拉詹曾经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扩大保障的覆盖面,把保障数额控制在最低水平,而让公民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扩大保障水平,他们还可以更多借助私人部门,而避免建立一个自我强化的官僚体系。&之所以这么建议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教训&&& 他们的碎片化养老更多的是各种政治利益角逐的产物,而不是为了一个更为公平和有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发展中国家正规的保障体系还很少,大都依靠社会的习惯体系,且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水平还很低,因此拉詹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发达国家曾经犯过的错误。
拉詹的这个建议对当下中国非常有意义。尽管中国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体系在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2.84亿人,而中国在2012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这意味着还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并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在这个制度约束下,最需要做的不是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和提高养老保险水平,而是适当维持现有养老水平,同时减轻在职职工的养老负担,让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障更加市场化,也为今后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打下基础。
针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养老差距,我们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戴韶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评论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老龄化的隐忧①:城乡养老制度差距大--财经--人民网
(读者聚焦)
老龄化的隐忧①:城乡养老制度差距大
&&&&来源:&&&&&
  养老问题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时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田地荒芜、农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令人担忧,农村养老更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  我老家一个远房爷爷,鳏居20余年。因家境困难,小儿子在外省当了上门女婿,大儿子因脑子有问题长年在外漂泊,对爷爷生活不问不管。爷爷自2008年初87岁时突然瘫痪在床到2010年底去世的两年多时间里,全靠乡邻们送些食物和水维持生命。我每次回老家,总要给他带点吃的,他也总是跟我说些悲伤的话:“唉,人老了难,子女没有能力更难。天老爷早该让我死了,留下这口气没人管实在造孽。”听我母亲说,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只要听到有人过路就喊,让人送点食物和水,他最后是被饿死的。  再说我母亲。她今年74岁,患支气管炎10多年了。2009年,母亲因感冒导致支气管严重感染,入住我所在城市的最好医院治疗。经历重症监护室医生抢救及辅助治疗,半个月花掉了54000多元。还好,我有四兄弟,医疗费负担不是很大。今年1月,母亲旧病复发。从3日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到18日出院,花掉医疗费6400多元。好在老家农村实行了新农合,报销后个人仅支付1000多元。除夕夜,老家小弟打电话说母亲又病重,需到医院抢救,又将母亲送到医院。到2月20日,住院半月的母亲感觉病情好转又要求出院,我没办法,只得赶回去将她送回家。这次医疗费花掉了7400多元,个人支付了2000多元。2月23日,回家才3天的母亲病情又加重,要求到医院救治,于是我又请假跑回老家,将她送往县中医医院治疗。中医院几位医生听了胸音、把了脉后拒绝接收病人,说昨天晚上一个与我母亲一样病情的老年人,到医院第二天就死了。我与弟弟们商量后也不顾母亲反对(母亲担心死在城市火化,一直不肯到市医院治疗),就将她带到市里原来的医院,找到她的原主治医师给她看病。经过抢救,母亲病情得到控制,我们心里宽慰了许多,但估计这次又得花掉几万元医疗费。  几经折腾,我深感身心疲惫。而更让我不安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我老家与我母亲同龄的长辈有65个,其中15人因子女缺乏经济能力或赡养不力,生活十分艰难,还有12人常年生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目前,农村养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公共养老设施几近空白。仅有的以乡(镇)为单位修建的敬老院,多半只接收“五保户”,而且设施相当落后,护理水平也跟不上,一些“五保户”还不愿往里住。  我从母亲住院想到了社会养老。农村养老如此,城镇养老也好不到哪儿去。城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社会养老管理机构,各项制度安排跟不上,基础设施奇缺,居家养老仍是主流。这种传统养老模式难解老年空巢寂寞和生活上诸多不便的问题。10年、20年后,我们这代人(多数只有一个小孩)的孩子,能承受家庭养老之重吗?所以我到医院看母亲时,安慰同病房的老人说:“你们现在是幸福的,至少膝下都有几个儿女,经济上、精力上都比较好办;我们只有一个小孩,将来老了不仅孤独,而且小孩在经济和精力上都无法承受,大部分老年人只有到敬老院去生活。”说到这里,我心凄然。  当今中国这种自发式的传统养老模式以及目前的养老现状,不仅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湖南怀化市 莫开伟  农村老人就怕生病  前些日子,村上阿三伯88岁的老伴患病住院,住了十来天便出了院。阿三伯想让老伴继续治疗,可儿子对他说:“已经花了8000多,再待下去钱你拿出来!”这让阿三伯哑口无言,因为他根本拿不出钱。于是村民们纷纷议论,说阿三伯的老伴怕也就是个把月的事了。  当地农民对老人“百年”的观念是:死要死得快,别拖累家人。一旦高龄老人突然患病,一般象征性地送医院治疗,以免村上的人和亲戚朋友说子女不孝,落下话柄。如果感觉花费太大或根本只是拖时间,就只好出院甚至准备后事。农村老人不怕老,怕的是生病没钱治没人照顾。到了晚年,老人生活全靠子孙良心,若遇上不孝子孙,那真是悲惨万分了。  自从每月能领到110元养老金后,村上60岁以上的老人都非常开心,说全靠国家过活,平常买菜抽烟喝茶买药就指着这点钱了。钱不多,可在老人们心里却异常温暖,因为平时儿女也不见得每月能给100元钱。在老人们眼里,国家这个平时模糊的概念此时甚至比儿女都亲,可一旦生病住院,国家就鞭长莫及了。所以老人们盼身体健康无痛无病,真的到了那么一天,只希望一觉睡下去再也不睁眼,这算是最有福气的死法了。  生活在农村20多年,我目睹了太多老人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情况。每每想到那些苍老的面孔,心里好痛好痛。  浙江桐乡市 姚孝平  张阿姨的苦恼  我家在湖北巴东县城,是山区。寒假回家串门,听一位姓张的阿姨讲到了她面临的“养老困境”。她的大家庭包括双方4位60多岁的老人。老人们都在农村,已失去了劳动能力,还多多少少有些病。她有个读高中的女儿,正在准备高考;她自己的妹妹在外地打工。张阿姨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月的收入加起来不超过2000元。她说:“这样的收入一方面要供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和女儿的高中花费,马上就要面临女儿读大学的大额花费,还要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双方父母!”其经济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本来经济上的负担已够让她头疼,她每周还必须抽时间回家照料父母的基本生活,顺便要买点水果、蔬菜和药,请假太多耽误工作又要扣工资。张阿姨说:“实在没办法,动过念头送父母去养老院,这样只多花点钱吧!但丈夫一听,立马义正词严地说:‘不孝!等着别人数落你,看你脸往哪儿搁!’碰了一鼻子灰后,我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哎……”在场的亲戚朋友似乎都能体会到她这种无奈,甚至也有相同的无奈,却都不吭声,因为家乡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都认为这样才是尽孝道。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4+2+1”型的家庭非常普遍,加之社会压力的增大,家庭养老这种模式让不少夹在老人和孩子、工作和家庭中的人感到不堪重负。所以,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亟待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 郑海鸥  一个普通家庭的养老困扰  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带来的问题,我的战友欧阳体会颇深。  欧阳从部队转业到省政府机关工作,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欧阳在安徽老家有年迈的父母,南京有岳父岳母,老人均已过古稀之年,女儿今年上初中三年级,可谓上有老下有小。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欧阳经常要出差、加班加点,常常得“一心挂两头”。母亲患有严重高血压和哮喘,他很担心,但因分隔两地,惟有逢年过节才能去老家看望父母。  一天夜里,父亲因胆结石发作,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瘦小的母亲用板车将父亲拉到乡医院。因为乡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医生便建议转到市医院手术。母亲只好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地找到一位开三轮车的亲戚,连夜将老伴送到了市医院。还有一次,父亲在骑自行车去乡村集市的路上,被汽车撞了,腿部缝了7针,在家躺了近一个月,身体才慢慢恢复。这些事情都是欧阳回家探望父母时从邻居口中得知的。  欧阳也想将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但父母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而且欧阳自己忙工作、忙孩子,有时候出差在外,也照顾不了父母,更重要的原因是,欧阳转业那年已经取消福利分房,他靠积蓄在南京买了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三口还能凑合着住,要是父母过来肯定会拥挤不堪。妻子所在的企业效益一般,有限的工资除了供孩子上学,上补习班、兴趣班,每次回家还要向父母孝敬一点。岳父体弱多病,虽然参加了医保,但自己承担的医疗费也不少,欧阳也要隔三岔五地在经济上给岳父母补贴一点,家里基本没有结余的钱了。  工作、孩子、4位老人,对欧阳来说,无论是精神压力还是经济压力都可想而知。  江苏南京市 方 敏  城乡养老制度差距大  最近我回湖南常德农村老家,发现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比较普遍,令人担忧。我曾看到一位八旬左右老爹,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扶着扁担,颤颤悠悠地担着半担粪水去菜园浇菜。我关心地对他说:“老人家,您路都走不稳,还浇什么菜啊!”老人放下担子,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来,“人没死,要吃啊!”我问:“您老没有养老金啊?”老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每月65元钱,有了米钱没菜钱!”我又问:“您崽不管你?”老人叹了口气说:“崽倒有三个,一个自己60多了,一个是残疾,还有一个前些年好不容易送他读完大学到国家厂矿上班,去年破产下岗了。他们个个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有能力顾得了我们?”  晚上,我和村支书聊天,他告诉我,这位老汉的情况在村子里还不算最差的,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相当严重,村里2000多人中,60岁以上的有400多人,其中不少是无人供养的孤寡老人,他们大多体弱多病,虽然每月有几十元农村低保金或百来元五保金,但要解决其穿衣吃饭看病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种状况反映出城乡养老制度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公务员、教师退休养老金一般都有好几千元,退休工人一般每月也有一两千元,而农民老了却没有退休金,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才有55元―65元生活补贴。工人退休后生病有医疗保障,门诊住院都能报销一大部分,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却较低。  农村过去那种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如今已面临困境,亟待探索、制定一套城乡一体发展、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养老制度来。  湖南桃江县 朱金良                
(责任编辑:乔雪峰,聂丛笑)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五成女性难承受职场压力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中国养老金改革城乡养老水平差距需改善
中国养老金改革城乡养老水平差距需改善
  中国养老金改革应改善城乡养老水平差距
  老病死是人体机能的自然演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人都会老,到了花甲古稀之年,在生活难以自己解决的情况下,便期望得到家庭、单位、社会的赡养帮助。无论这种赡养帮助的形式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
  2012年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制度全覆盖,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成为现实,这也是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所以,在不远将来的中国,养老金将成为人们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家里的老人能安享晚年,子女则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当然,就现状而言,家庭养老金的领取数目由于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会出现差异,因而存在养老保障不均衡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此,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中国家庭跟踪调查中,系统性地调查了全国各个地区的家庭养老金领取情况,为了解各地养老金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中国法律规定养老金的依据是: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主要是等到退休以后才开始领取养老金。因此,家庭养老金的领取与年龄会有关系。
  在中国,家庭养老金领取的数目在城乡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教育程度及年龄对家庭养老金也都会有所影响。在性别方面,男性领取养老金的平均数略大于女性,并且整体上我国的养老金领取的平均数较低。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财政补贴等措施来改善城乡养老水平差距。在进行关于养老保障的顶层设计时,需要考虑目标人群的差异性,确保养老社会全覆盖的同时,要能够兼顾社会公平。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中国养老金改革城乡养老水平差距需改善相关推荐
[中国养老金改革城乡养老水平差距需改善]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166596" data-title="中国养老金改革城乡养老水平差距需改善" data-image="">【最新视频】
【最新PPT】
【最近更新】
【社会保险】
技术所有(C) 上海保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许可证号
400-668-5007
欢迎关注保保网微信订阅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乡收入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