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佛门禅定印修的是什么能量

昭慧法师:禅定可引发神通,但非修行目的
字号: T|T
禅定与神通 来源:网络资料
  核心提示:在台湾法光佛学研究所&佛教修行系统与身心科学&研讨座谈会上,玄奘大学昭慧法师发表了题目为&禅定与神通&的演讲,系统论述了禅定与神通的关系,其内容如下:
禅定的原理
  首先讲禅定的原理。在佛经里,曾将禅定用&心一境性&来形容,所谓心一境性,就是把心约束在一处一境。一般人做事心猿意马,心力分散,因此把无穷大的潜力埋没掉了。禅定的功能,就是要把无穷大的潜力开发出来;开发潜力,则一定要先对治散乱心,不让它东攀西缘。所以禅定不是一起步就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把所想的集结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时候就能达到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效果了。基于此点,所以佛说禅定可以引发功德,并把它列为三增上学之一。《成佛之道》云:&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依住&,就是依于住心,也就是制心一处,以此产生身心的大堪能性,这个时候,可以在心灵上产生很大的力量,连身体也产生大轻安,不复像没有禅定时一般的粗重,而且因为身心都在一种最佳状态,所以事情也比较容易成办。
禅定在佛法中的地位
  禅定在佛法中的每个实践层次都是很重要的。佛法依于人的不同根性,大约分作几个层次,这里依据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也就是太虚大师依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列的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是五乘共法。五乘共法要达到的目标是保持人身或上升天道,五乘共法所列的德目有三种:布施、持戒、升天之法。布施跟持戒不需要禅定,但是升天之法,假使是要升到欲界以上的天界,亦即色界、无色界天,则一定要配合禅定。
  三乘共法中的三增上学:戒、定、慧,定学可说是必备的解脱资粮,有了定以后,才可以开发所谓缘起无我的智慧。也就是说:在散心位上所闻思熏习的,如果没有透过定的整合,就不能融为身心的全体。所以有时候看得破却放不下,就是因为定力不够;因为自我本能的力量很强固,所以需要定学增强心堪能性,作为有力的治疗剂。
  对于大乘不共法,很多人以为行大乘菩萨道,可以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在大乘经典确实有提到,但那是指在资粮位上而言。
  大乘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还有究竟位。
  究竟位就已成佛了;见道位就是登初地,从此预入圣流;登地之前的凡夫位,有外凡位跟内凡位。外凡位在资粮位上,广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在这个阶段,他可以不修禅定,因为他对众生作种种慈悲救护的事业,从这里广积福德资粮,然后闻思经教,增加对空性的理解,从这里长养他的智慧资粮。对比这个阶段,禅定是属于纯粹个己的,外缘是愈不复杂愈好,尽量不要选在有群众扰攘的地方。如果在起步时期,资粮位的修行者就沉潜在定境而得大喜乐的话,他容易味定而不肯起座,如果不先发菩提心,养成对广大众生与乐拔苦的惯性,到后来他的禅定力加深了,即使再具有智慧,顶多是顺向解脱道罢了。所以在起修的资粮位上,未必要有深定。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到了内凡的加行位时,是一定要配合禅定的,也就是说,在前阶段本来缘广大众生而做利他事行,到最后要从所缘的广大境再收摄而缘念自身,了解自己整个惑业苦的结构,从这里着力,产生戏论的消灭而得见道。所以依大乘而言,禅定依然是&六度&之一,要到达无上正等正觉的彼岸,禅定是必修项目,修习禅定之后,才能够有身心的大堪能性,能成所作利他事行;如果要做种种的利生事业,没有身心相当的大堪能性,也会担待不起如此沉重的责任。
习定的准备条件
  禅定有两个准备条件,第一是依于慈心;第二是住于净戒。
  修习禅定一定要有慈悲心,这要先从自己的需要推而广之,以自己趋乐畏苦、趋生避死、趋吉避凶的同理心去设想一切众生。依于慈心而住定,才不会变成厌离众生的辟支根性,而且因为慈心柔软,若在禅定中见到种种可喜可恶之事,以慈心对治之故,才不会狂乱而失念。三增上学里,先有戒增上学,其次才是定增上学,如果身心端正,在修习禅定时,一旦夙业熏发,由于身口业养成端正的习惯,也比较不会被业境迷惑。
  再者,如果完全没有戒律的基础,因为身口二业不清净,禅定要有稳定的所缘&&正念,也比较困难。一个人的业行不净,贪欲炽盛,这就让他无法达到初禅,因为初禅一定是离欲的。用戒学让本身先端正身口二业,在环境中少欲知足,进一步要修定的时候,才不会产生太多的邪定因缘。邪定对身心的解脱非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会让习气更加坚固;这样产生的毛病比散乱心更可怕,因为它的力道更强。所以如果戒律没有基础而修定法,在佛法来看,后遗症是很大的。
禅定所对治的问题
  禅定所对治的,第一是欲乐,其次是散乱,推而广之,可以分成五盖,就是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欲贪和瞋恚是属于欲界的,因为色界以上就没有瞋恚,而贪还有欲、色、无色贪的差别;至于昏沉掉举,是我们一般在禅修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毛病;再来就是疑,疑于三宝,疑于自己的修持有没有效果等等,这些都会形成定障。离欲而且离恶不善法(五盖),这是初禅所能对治的毛病。禅定所调摄的对象是身和心,也包括息,特别是修安般念。&息&介于身与心之间,它的功能是可以带动身和心,将其调摄之后,身体就比较没有那么粗重(是为&身轻安&)。粗重的身体会让我们产生疲惫、懈怠、放逸,当身体轻安以后,我们会感觉到心理的运作空间也宽广了,心灵也寂静了(是为&心轻安&),这时就没有五盖的毛病,而且能够制心一处,产生&心一境性&。
责任编辑: 崔容菠
日一二三四五六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修习禅定与特异功能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修习禅定与特异功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学修禅定前的开导(9) - 弘善佛教网
当前位置: >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9)
发表时间:
作者:傅味琴
  ◎傅味琴  小乘是根本乘,不能不要  小乘实是根本乘,不能不要  没有小乘,哪有大乘?大乘要在小乘的基础上发大心。车船都能度人,大车何必看不起小车?没有大车的时候,小车也能过去,就是有辆自行车也能过去啊,乘都有度的功能,好比法都能度众生,仅在度众生的大小上不同。所以东南亚国家希望我们不要再叫他们是小乘,应该称根本乘。了生脱死,是我们一个根本的心愿。法、哪可以不讲,哪可以不修呢?  《阿含经》的珍贵,可是不见有人讲  我22岁进就喜欢听经,但无论去哪个地方听经,总是讲《》、《》、《》、《》,当时从未听到某个法师在讲四阿含,50年来,到现在四阿含还没有翻身。对四阿含的宝贵,汉地佛教徒是所知甚少,现在偶然看到佛教刊物上登了几篇谈四阿含的,一提到四阿含,&这是小乘。&能海上师在《增一阿含学记》后记里说过一句话:&我发现四阿含的宝贵为时已晚&。  从《阿含经》悟到佛的密义  可是人们看四阿含看不出它珍贵的地方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世人看四阿含作为故事看;爱好文学的人,作为文学看;也有人当作传奇看;一般人作为小乘看。能海上师却悟到了佛的密义,一般人就悟不到这个境界。  三十七分是的因  我是这样理解,如果你发大心修四谛法、十二、四阿含,这个法也就成了大乘法。四谛法里有苦集灭道,道谛修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佛说》也说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觉,就是成佛的因。  心为众生叫大乘,心为自己叫小乘  那么三十七菩提分,究竟是小乘还是大乘呢?你发心小,自了,你修三十七道品,那作用只在你一个人身上,属于小;如果你发,为度众生出生死而修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就成了菩提分。反过来说,你天天《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可是你不懂经文,也不能依教奉行,只知道,了有,那还不是为你自己?大乘也变了小乘。心为别人叫大乘,心为自己叫小乘。  大乘法门就要讲大乘菩萨法,每一个修大乘法门的人都要发菩提心,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广度众生,这就是大乘的精神。  关门修,为了一个&我&  现在佛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关起门来修。&说来不及了。那么谁来不及了?&我&。谁关起门来修?&我&。谁关在门里边?&我&。谁关门外边?&众生&。这样的大乘法门,变成完全为了一个&我&。  等你回来,娑婆早就没了  那么这些父母众生、亲戚朋友谁度呢?你是不是留下来度度他们?说:&我要走了,不过我也发菩提心,等我,花开见佛,修成就了,再回娑婆世界来度众生。&那当然比你不回来好。可是当你回来的时候娑婆世界还有吗?娑婆世界早就没了。世界毁灭了,你还度什么众生?  上品总比下品好得多  说娑婆世界要毁灭的年代还长,那你花开见佛年代更长,如果你能争取个上品上生,立即花开见佛,很快修成就,还能早回娑婆。要得上品上生要发菩提心啊,你不能为自己,你要受,要度众生。你没有做到这些,一心为自己,即使你关起门来修到往生了,或许得个下品下生,要12大劫才开花,相当于161亿万年。我赞叹往生,但希望你在临命终前,修好大乘法门,也不吃亏的,莲花品位就提高了。 返回页首  众生贪五欲,佛法也难度  人总要向上嘛  人都喜欢上,不喜欢下,有人求签,一看下下签,一丢,不要。又求到上上签,就高兴,放进了口袋。那么,为什么不求个上品上生呢?哪怕带一个上字也好,或者中品上生,或者下品上生。  愚人听佛法,越听越怕,就不听了  有人听讲佛法,后来就不听了。开始说:&老师讲得好啊,讲得对啊。&后来越听越怕,怕到后来不敢来听了,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好。我说句笑话,别听到后来,把佛法弄清楚了,想想害怕:我那个时候都是糊里糊涂的,想想持戒持不起来,要背罪过了,赶快吧。我的意思是要好好地认真地学戒、持戒,受了戒的人要持得起来。  怕也没用,能就好  戒是菩提的根本,不要太随便了,有的人听法,越听越怄气:&说对事不对人,当然,他没有说我&,其实我也不认得他,&可是听来这些话都在说我。&俗话叫老刮我鼻子。其实&有则改之&,何必怄气。还有的人不懂不怕,一懂就怕。怕也没用,能觉悟就好,要下决心,重新做人。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戒持不起来,没有把握,还想成佛吗?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能够持戒,这个戒就是无上菩提的根本。  先明白止恶修善,然后再教  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一个不持戒的人,不肯止恶修善的人,即使整天,这种定不是正定,不能了生死,开不出无漏来。佛教的原则,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我教禅定,首先讲课,留下二十分钟教修禅定。讲课的内容,中心思想就是弃恶从善,提高修养品德,告诉他们什么是坏,什么是好,虽然没有讲戒,但是听了我的课,全明白了,坏事他们不做了,然后再教他们修禅定。  外道不想听法,只想得功夫  也有人对我不满意,特别是外道气功师,经常说我闲话:&讲来讲去叫我们做好人,我难道不懂啊,你有什么功法,干脆就拿出来,我学了好走啊。&他们把禅定看成功法,他们不要听你讲这一套,我也不理他,你要学,必须要听课。有人想几天全学会就好走,我每天只教一点点,你还想学,就还得听。我的观点,学修佛教禅定必须对佛的教导要依教奉行,不能走错路,就是我做老师的,在弘扬佛法,教育众生上也要照佛的规矩去做。  众生贪五欲,佛法也难度  讲个挺好笑的事,有一次有个老师来学禅定,觉得很好,就带了十几个老师一起来学,可是到了第二期开课,大多不来了。有一次我在电话里顺便问他:&他们听了课觉得怎么样?为什么第二期都不来了?&他说:&我也奇怪,我还特地个别走访,他们说,&你说听了傅老师课能去掉,哪知越听越烦恼。&我很奇怪,我越听越喜欢,他们怎么会这样?他们说:&我们都喜欢打牌。从前我们要打牌就打牌,现在听了傅老师的课,你讲禅定就讲禅定,偏偏要讲打牌是卑鄙的,希望人家口袋里的钱跑到自己口袋里,一个法修禅定的人不能做这种卑鄙的事情。糟了,原来我想打牌,没什么想法,要打就打。现在傅老师的话会跳出来,打牌卑鄙,弄得我脑子里打架,更烦恼了。所以不去听了。&&所以众生贪五欲,就难度了。贪五欲贪得厉害,佛也救不了你,结果像飞蛾去扑灯,自焚其身。自己在五欲的火里烧死,明知是火,他还是要去扑。  飞蛾扑灯,自焚其身  五四年我到,先住在广济茅篷,现在叫碧山寺。晚上到当家师那里,我还有印象,胖胖的,头很像罗汉头,很正派。点一盏油灯,天气热有飞虫,和尚就拿了一把扇子,飞蛾扑过来,他扇子一扇赶它走,免得烧死。结果赶走又来,又赶走,还是来,赶了几次,当家师叹了口气:&唉,众生贪五欲,犹如飞蛾扑灯,自焚其身。&佛说:&人间妙五欲,五条根&。根已经生在地狱里了。  男女,出家人看来都是魔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佛的话,不要贪发脾气的痛快,贪自由散漫的舒服,乃至于贪享受。因为这些贪啊,全属于贪心烦恼,会使你堕落。尤其是你们来到专修班,咱们在围墙里边,围墙外边非但有男众的学员,还有男男女女游客。出家人看到了,难免会起。从前有个学生告诉我,安庆有个寺院,游客很多是大学生,男男女女,一对一对,有的去见当家师,当家师慈悲,接待了他们。谁知道他们问出来的话却很不礼貌,说:&窗外男男女女亲亲爱爱,请问师父有何感想?&当家师回答说:&我们出家人也是人,也有情感,不过观点不同,我们的眼睛看起来,这些都是魔(指修学的障碍)。&  男女相爱,谁看了谁倒楣  我在昭觉寺听清定上师讲经,因为昭觉寺隔壁就是动物园,动物园跟昭觉寺隔一道墙,开了扇门,动物园里的游客也可以走过来,昭觉寺的游客就多了。男男女女的游客多啊,清定上师讲到这个情况声音就很响:&不要看,不要看,谁看见了谁倒楣。&(众笑)  要在清净的道心基础上修禅定  你们刚搬进来时,有位同学说:&傅老师把我们送到莲花里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有意见呢?连这个莲花都呆不住,你还想到极乐世界吗?所以应该要觉悟,慢慢就会适应的。出家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起男女心。我们必须在心清净的基础上,止恶修善的基础上,一颗坚固道心的基础上来修禅定,为了自己快快开智慧,快快成佛,那样的心修禅定才是正定。 返回页首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能海上师说:&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不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  由定发慧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不修定不能生智慧,这是我们都要牢记的一个原则,三者有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听法主要为了求懂,懂了以后去修,修无非修戒定慧。戒要持戒,定要,然后再在定中开发无漏智慧,如果不修定,就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无异。  听法念诵修定,开发无漏智慧  佛之知见,怎样才能悟到?要用佛法去悟,如果没有法,你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一切佛法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悟到佛之知见。听法是闻慧,主要为了开发无漏智慧。闻了以后,就应该去诵去修定。学法时间长了,你们逐渐都会有体会的,有人说,修了文殊法,自己容易灵敏度高,容易开智慧。听法和念诵,再加上修定,时间长了,烦恼心慢慢会扫除,就容易定下来。每天非诵即禅,非禅即诵,这是佛规定我们修行的方法,是绝不会错的。  安心下来,就与定相应  天天听法、念诵、修定,时间一长,你自己会体会到,以前你即使懂得多,讲得多,却没有达到,也就是像学生那样,什么问题就什么回答,干巴巴的。经过时间的磨炼,逐渐就自在了,以前你必须动脑子多思考,才能想出来,这是不自在的。在修行生活里,修行环境里,年代久了你能安心下来,逐渐与定相应,无漏智慧就慢慢开了,那个时候你就两样了。  强,智慧会像泉水样涌上来  举个例子说:你要用水,把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来了。可是这都是人为的努力。自来水最方便,你还得把开关开一开。如果你心能定得下去,时间长了,它逐渐成熟了,至少平时心情不大会烦恼,每到一个地方,就不容易出现心不安的状态。到那个时候,讲法也好,想问题也好,你只要触动一下,很自然地这个思维活动就会像水一样冒出来,如果你定力强,智慧开发得大,那智慧会像泉水那样涌出来。所以大智文殊菩萨的智慧就称&涌泉智&。  修禅定是在储备开发智慧的能量  为什么泉水会从地上不停地冒出来,有时冒得很高?当然是土壤底下累积了很多的水。这比喻我们的智慧要达到轻而易举地像涌泉那样冒出来,首先要有基础。基础就是土地底下的水源,蓄水量要很多。我们现在听法,学修禅定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储备能量。  只有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能量储备,要使它冒出来,还得要特别加工一下,像油田那样,打个洞,稍微点破一下,它就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心定的过程,如果不修定的话,你只是听法,哪怕听法也起作用,可是你油田没有打井呀。哪怕开井的技术和设备全都准备了,可是你不打井还是不行。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佛的素质很差,佛法都不懂。要纠正错误观念,不要搞,要学佛法,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弘扬佛教文化就要培养人才  有人说佛教是文化,我们说佛教是教育,连起来嘛文化教育都不错。能普遍弘扬佛教文化,对培训人才就重视起来了。当年赵朴老说:&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佛教文化要通过实践去智慧  我也说过佛教就是文化。你们现在听的法,我黑板上写的字,我口里讲的话全是文化,这叫佛教文化,也没错啊,可是这个文化用来干什么,这个关键要掌握住。说听了以后,修养好,精神文明好,可是佛教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就是要通过修持能够圆满智慧、圆满悲心,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这些可不能忘记啊!这些可不能随随便便放在第二位啊! 返回页首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佛学院学生的素质不能降低  如今佛学院一般都是办成像社会学校那样。有的教学方面较正规一点,要考试、测验。别说不教修禅定,连学生的素质、修养、品德也难以提高。更多的情况是普遍下降,有的比社会上学校的学生好一点,有的乃至降低到比社会上学校的学生还要差,这是很危险的。  不要丢失当初的发心  佛教是文化,可这个文化是用来修行的,并不是像世间上的文化,作为我们谋取生活的一种手段。世间上语文、数理化、科技,全是文化,供你将来在社会上工作,生活有来源、有依靠。如果佛教文化变成这样,那就丢失了我们修行人当初的发心。作为一个出家人,当初出家,并不是为了谋取生活,而是想了生死,度众生。一个居士,当初所以信佛、,也不是想在佛门里谋取工作。  有人会写文章,可没有修行的意思  关键的问题,千万不要把佛教文化变成了文化人的文化,或者变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古代传统文化。那么即使这个佛教文化依然存在,体现不到人的精神面貌上去,看不到一个修行人真正有所成就,到这个时候,佛教就被消灭了。现在写佛教文化书的人很多,书店里出了一本又一本,可是他们不一定是修行人,他们是在写文化。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在上海的禅定班里来了个年轻人,学了一期就不学了,后来在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托钵乞食的生活,就是从我讲课中取的材料。这么说起来,他来学完全为了写一篇文章呀。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出的书那么多,有许多是拼拼凑凑,还常写错,总把释迦佛称&&。他们搞文化,从好的方面说,把佛教文化传扬开去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精神伟大,知识广博渊深,起一种崇敬心,可是怎么了生死、怎么修行,慢慢谁也不知道了。  办学是为了在实践中修行  从前我在办佛学院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把佛学院办成像社会上学校那样,那岂不成了大方向错误?我们虽然是办学,我们办学是为了实践,我们办学是为了成就,为了将来广度众生,并不是为名为利,或者在佛门里面挂块牌子:某某佛学院毕业的法师。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能海上师说,如果不修定,不开发智慧,一切佛法知见都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你只是学,没有去实践,实践就是修,那你学到的佛法跟世间上的学问有什么两样呢?这个风气从前也有,现在更加厉害了。  咒却不知怎么修观  有喜欢修高的,其实他只是修诵罢了,可是他不断烦恼,又怎么能叫修行?有种人喜欢地位高名声高,在那儿得到的法也高,就认为自己极为殊胜,有大福气,具足傲慢。其实这个法你修不起来有什么用呢?而且你所依止的师也没有好好教你,又不带着你修,仅仅是对自己虚荣心的满足,说起来,我是某某的弟子,自己的心也高了,结果仪轨里到底说点啥也不懂。整天咒子,满十万再十万,仪规满了,再给你一本,好像自己又提高了,其实自己没有修过禅定,仪轨里的观想也观不起来。  有些内因外缘促使你很难有所得  的仪轨,上师不一定会跟你讲。灌过顶的人传到了大威德,到后来一点也不懂,不知要等多少年,到上师讲生起次第时,你才知道生起次第是解说大威德的,而且上师也不会随便跟大家讲。如果你水平不够,就不能把里边的含义和修法讲给你听,怕你心生退怯。这些外缘、内因促使你很难有所得。  诵经禅定才是佛的教导  原始佛教在东南亚国家里多多少少还保留到今天。有位法师在东南亚国家住了很多年,他年轻时在中国出家,对非常熟悉,观念很深。他到了东南亚国家觉得奇怪,这些出家人到托钵时托着钵在路边接受,看看钵里面的饭今天够吃了,就回去了,回去经、打坐。觉得奇怪:他们怎么没事干?一天只做两件事,要么经,要么打坐。这才是真正的佛教!释迦佛讲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出家弟子没有第三件事情。  出家人不坐高广大床  新加坡的中国人都讲汉语,请我去新加坡的那位住持有两个地方。有次他送我到另外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住。不知当家住哪一间,后来在院子的窗户外,才看见他在这一间地板上午睡,可能他还保持着不坐高广大床。  佛法是断烦恼了生死,不是世间学问  佛法是了生死。如果你不了脱生死,岂不成了世间学问?假如有人这么想:没关系,我只要一句阿弥陀佛我就能往生西方了,要什么佛法断烦恼呢?你真要往生极乐世界,也离不开佛法。可惜的是,你没有把《佛说阿弥陀经》、《佛说》、《佛说观无量寿》这几本主要经典修起来,只知道其中一句&执持名号&。如果没有一心不乱,就没资格往生极乐世界。  把佛法缩小到一句名号,太可惜了  不肯学佛法的人要比有些不断烦恼,但还肯学法的人更糟糕。因为肯学而没有去修的人,也许今后会明白自己错了,觉悟到学佛法一定要断烦恼,这个人还有希望。把佛法越缩越小,缩到只有一句,也太可惜了。佛弟子能够学得广一点,听得多一点,岂不更好?佛的人能修禅定,止住,也不会影响你佛。而且禅定双运,那对你往生不是更好吗?但是已经习惯于执着的人,也许不会听我的话。  哪个宗派好?我说都好  到底哪个宗派好?我说都好,随你自己发心。修,我赞叹你。但是你只要一句,样样不要,我说那样不好,为什么不要法呢?为什么不要戒定慧?  众生皆父母,多个妈多个照顾  比方一个人有两个妈妈,好不好啊?应该好吧,多一个人照顾你嘛,或者东南西北都有你的妈妈,岂不更好?从前有个插队落户的女青年,心里很苦闷,她在回乡探亲的船上,听了我几句话,心里舒畅了。我说:&贫下中农老妈妈把你看成女儿,照顾备至,你真受感动,那你为什么不把她看成妈妈呢?你多一个妈妈,多一个温暖,多一个照顾,你城市里有妈妈,农村里也有妈妈,这不更好吗?&这是我根据佛经里的话,&众生皆是父母&来启发她。她说她们在修补地球,就是在农村开荒,通过劳动把高高低低的土地铺平了,好种庄稼。我告诉她,这个工作最伟大。工厂里生产的风扇、冰箱,古时候没有,生活照样过得很好。可是没有饭吃,就会出现非常悲惨的局面:古代有&易子而食&的惨事,就是你吃我的儿子,我吃你的儿子。你在农村生产粮食,使全国人民都能吃饱,这个工作还不伟大吗?大概谈了一两个小时,她一开朗神经衰弱也好了,神经性的心脏病也好了,后来就高高兴兴又返回到农村去。这是她给我来了一封感谢信上所说的。(第四讲未完)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禅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