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2030年中国人口口达峰值 有多少人

2030年中国人口总量或达15亿峰值 亟需均衡发展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1 id="artibodyTitle" pid="1" tid="1" did="" fid="年中国人口总量或达15亿峰值 亟需均衡发展
  中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申玉彪)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们先来关注一个跟你我都息息相关的数字,中国目前有接近14亿人口,再过20年这个数字会变成多少呢?
  人口学专家近日推测,2030年可能会成为中国人口的拐点,届时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15亿,如果不注意人口均衡发展,那时老龄化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男女比例问题等等,都将会出现。
  尽管人口问题在未来集中爆发的可行到底有多大,还有待商榷,但2030年的意义不是预言,而是在警示。
  最新一期得《中国新闻周刊》选取2030年作为时间结点,展示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人口可能会遭遇到哪些问题。
  2009年底,北京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正在向2千万人挺进,有专家推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人,如果不注意人口均衡发展,届时中国将会出现诸多人口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薇:2033年左右,中国人口的总量会达到峰值也就是15亿,那个时候人口的增长率就接近于零了,也就是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会从年代开始提速,非常的严峻。
  其次是出生性别比的问题,2030年如果这个状况不改善的话,可能全国会有3千万适龄男性在打光棍。因为现在中国目前的性别比已经偏高了,以后的社会可能男性人数会远远超过女性。如果说严重就可能有一些性犯罪、拐卖妇女(的现象),对社会稳定也会是一个危机。出生性别比这个问题上可能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女孩成长的发展的环境,如果说女孩的益处很大,跟男孩相比能够抵消掉的话,淡化这种对性别的偏好,能够直接改变一下我们的行为。  有的专家还建议像一些非法的鉴定和流产应该上升到刑法的层面上去,只有计生一个部门来做,是无法改变现在的状况。目前在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有一个办法就是打击两非,就是在出生前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流产、引产这样一个政策,但是这个政策目前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所以有专家建议可以上升到刑罚,也就是说让他更有效的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后认为,人口均衡发展,单靠计生一个部门恐怕难以完成,它是一个跨部门的大系统功能。
  陈薇:因为中国人口管理一直都是很条块分割的。计生委负责计生,人口的信息登记还有救助这些是归民政部的,户籍是归公安部的,卫生安全可能是归卫生部,所以现在在解决人口问题上是没有部门协调一个综合决策的部门的。如果真的要解决人口问题需要从一个更大的大人口观,站在社会层面来解决,统筹的来解决人口问题。所以现在人口学界提出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样一个三型社会才是比较理想的社会建设的一个目标。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峰值 会有多少人?
原标题:2030年我国人口达峰值:14.5亿  新京报讯 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记者从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获悉以上内容。  2021年进人口发展转折期  该《规划》是指导今后15年全国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规划》指出,未来十几年特别是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根据预测,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流动仍然活跃,家庭呈现多样化趋势。  同时,我国的人口形势也将遭遇一系列的挑战,如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不断积聚等。  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  《规划》明确了覆盖全人群和生命全周期的重大任务与政策措施。要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要通过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要推进人口城镇化,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规划》要求,要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强化人口数据支撑,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开展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国际合作,开展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生育水平  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发挥  2020年人口达14.2亿  《规划》提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  《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适度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  《规划》提出,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  解读  生育政策或将会继续完善  记者注意到,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是1.5-1.6。《规划》中列出,2020年和203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都维持在1.8。  总和生育率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2015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5-1.6,相当于目前欧洲的平均水平。而国际上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我国已较长时期处于低生育水平,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现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为选择变化等影响,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在2017年和2018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预计将可以达到1.8。然而,在从未来15年间每年的总和生育率都达到1.8的话,难度比较大。  他预测,未来国家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总和生育率来调整生育政策。比如在2020年,如果总和生育率没有达到预期,那么生育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则认为,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总和生育率达到1.8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她同时认为,由于累积需求生育集中释放,未来几年总和生育率或将达2.0。  2人口性别比  20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7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下降至113.51。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稳步下降态势。《规划》同时提醒,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积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  对此,《规划》提出目标是,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根据其预期目标,到2020年我国性别比小于112,到2030年稳定在107。  解读  性别比偏高因“性别鉴定”  近年来,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的新闻屡见报端,一些媒体把性别比失衡称为“光棍危机”。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也提出将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将严厉打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表示,上世纪末,在我国刚开始推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时,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当时专家都在研究其原因,后来发现最直接的原因是性别鉴定,最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生育观念问题,也就是“重男轻女”。  刘鸿雁说,近年来,全国一直在整治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的行为,也称“两非”行动。这个行动在降低出生性别比上起到重要作用。  她认为,打击“两非”仅能治标,直接把出生性别比降下来的行动。但是最根本的改变应该是观念的转变。因此,国家有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活动。  3老龄化  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  “十二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6.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减少。  联合国曾预测,世界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年-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  与此同时,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快会明显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约束,人口红利减弱,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  对此,《规划》提出,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服务、就业促进等方式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探索建立养老金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  老龄化加深给养老金和医保带来压力  解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16.1%。这个数据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未来15年是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逐渐变老。  他表示,老龄化日益严重是一个全面的挑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会给养老金和医保带去比较大的压力。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现短暂小幅回升后,2021年-2030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  对此,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将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必须通过全面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对冲人口红利减弱的不利影响。  该负责人称,《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劳动者,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二是通过全方位投资人力资本,充分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开展大龄劳动力人力资本开发行动,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过早退出就业市场。三是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四是树立全球视野,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际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  其实,劳动力减少的中国是否告别了人口红利期,外界对此一直有争论。《规划》提出,未来15年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表示,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下降了。而未来我国缺少的更多是有技术的劳动力,这可以通过培训等来弥补。  刘鸿雁解释,人口红利期是人口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概念,即当劳动力的人口站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就是人口红利期。  她认为,劳动力带来人口红利和一个国家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有些相对落后的地方,青年人占比非常高,但并没有带去“红利”。  刘鸿雁认为,老龄人口多,不意味着人口红利期就没有了。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老龄化可以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由于老年人储蓄比较多,花费少,储蓄放在银行。这些钱放在银行可以被用来投资和建设。  4流动人口  未来15年2亿人从农村移居城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动人口从2.21亿人增加到2.47亿人。  《规划》指出,未来15年,我国人口流动仍然活跃,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预计年,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约2亿人,转移势头有所减弱,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此外,以“瑷珲-腾冲线”为界的全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但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  然而,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不衔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  《规划》明确,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  《规划》提出,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调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区分城市的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  2020年前实现一亿人落户挑战大  解读  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活跃仍是未来大趋势。然而,目前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方面首先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畅通落户渠道,拓展就近城镇化空间,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推动人口合理集聚。  该负责人表示,第三是着力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制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保障边境地区人口安全。四是深化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破除人口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过去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比较快,但国家更强调“新型城镇化”。这不是统计上的城镇化水平提高,更多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从2016年到2020年,要实现1亿人要落户到城镇。要完成这个目标,挑战是非常大的。  陆杰华曾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按照统计数据,2015年城镇化率是56.1%,实际上把2.47亿流动人口算了进去,但这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和城镇户籍人口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朱小倩14.5亿 2030年我国人口达峰值-新闻直播间-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14.5亿 2030年我国人口达峰值
新闻直播间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峰值是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