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县持续改善民计民生民计

欢迎访问咸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礼泉民生民计持续改善
责任编辑:
点击数:98
发表时间:民生民计与改革发展成热词---深圳特区报
第A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 :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 :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 : 要闻
第A06 : 深圳·综合
第A07 : 中国新闻
第A08 : 公告
第A09 : 国际新闻
第A10 : 国际新闻
第A11 : 综艺
第A12 : 体育新闻
民生民计与改革发展成热词
来自深圳的人大代表带着30多份建议上两会
李舒瑜 郑向鹏 杨丽萍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3日电(特派记者 李舒瑜 郑向鹏 杨丽萍)“你的这份建议非常好,我也有同感!”“那我们联个名吧,共同推动!”从昨天到今天,连续两个下午,记者走进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驻地首都大酒店,都能见到刚刚抵京的几位深圳代表相聚在一起,讨论得热火朝天,为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议“备课”。&&记者了解到,今年深圳参会的5名全国人大代表带来的建议就有30多份。前海、PM2.5、校车安全、三公消费……这些市民关心的热点,也正是大家讨论中的“热词”。&&关键词:前海&&尽快出台先行先试政策&&前海,这片“特区中的特区”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在大家关注的呼吁中,前海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基本法”,探索之路越行越远。&&人称“老麦”的麦庆泉代表并不满足:“前海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先行先试的具体政策就要‘快马加鞭’地出台!”&&在老麦看来,前海的先行先试政策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放试点等金融创新领域先行先试;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转税改革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与香港接轨的税赋水平;借鉴香港法律制度,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商事法律接轨的法律环境;扩大与香港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资格互认范围等。&&老麦告诉记者,广东省已就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也两度召开前海开发开放有关政策专题协调会。他希望国务院尽快出台相关具体配套政策措施,使前海真正成为“希望之海,开放之海和财富之海。”&&关键词:PM2.5&&控制汽车数量爆炸式增长&&前不久,深圳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这让张育彪代表很着急:“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罪魁祸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都还处于‘襁褓期’,当务之急就是控制汽车数量爆炸式增长!”&&张育彪说,控制小汽车数量的增长,国内目前有三种做法:一是上海已实施多年的小汽车牌照拍卖制度,二是北京实施的牌照抽签制度,三是香港特区的做法,既提高购车门槛,又保持较高的用车成本。他自己个人比较向于采取牌照拍卖制度,或者提高首次登记税并实行较高停车费的做法,并建议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较高、同时PM2.5污染也较严重的都市圈内先行实施。&&被媒体称为“环保卫士”的邱玫代表也非常关注PM2.5的问题。她说,除了汽车尾气,航运港口和挥发性有机物也是PM2.5的重要污染源,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出台相关规范的政策。&&关键词:校车安全&&校车运营政府主导公交部门执行&&去年以来几起特大校车安全事故,让全社会都为祖国的花朵们揪心。国家随即开展校车“大体检”,制定校车安全条例和校车“新国标”并征集民意。&&张思民代表的建议是,校车运营由政府主导,公交部门执行。张思民说,校车服务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不宜由政府全包下来,应当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建议由公交部门承担校车运营业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并加强安全监管。&&对于校车的来源,张思民建议由政府出资或补贴,由公交部门购买校车,各学校现有的校车也一并纳入公交部门统一管理。公交部门按照“财政补贴、费用减免、统一标志、学生专用”的模式运营。运营成本由学生负担一部分,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助获通过其他形式补贴。&&张思民更建议地方政府设立校车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齐抓共管的校车安全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责任。&&关键词:“三公消费”&&遏制手段重在“打七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历年虚耗国家财产数额惊人,被百姓深恶痛绝。如何遏制“三公消费”?麦庆泉代表形象地说:“我们说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遏制“三公消费”同样道理,重在‘打七寸’。”&&麦庆泉举例说明,公款吃喝如何“打七寸”?一是要订标准,二是要定地点。“现在各机关单位都有食堂甚至餐厅,因公接待就应该在机关解决,不能到酒店去!”公车消费如何“打七寸”?“很简单,就是统一牌照或者统一喷漆,做到公私分别,让社会监督。”&&在邱玫代表看来,加强财政预算的监督,让“三公经费”在阳光下“晒一晒”也很重要。“多年来,公布的政府预算一般就只有几个收支大类的数据,不但老百姓和非专业的人大代表看不明白就是财政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弄清楚也难。”“预算的透明度不高是财政资金浪费存在的重要诱因,今年我就准备提相关建议。”田溯宁:我最恐慌的事,是自己瞎指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摘要】回归亚信,田溯宁最大的担忧是什么?在战略落地方面,亚信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如何保证亚信的创新一直在正确的路上?在试错路上,如何面对挫折....| 科&|&技 | 杂&|&谈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本文来源:亚信媒体沟通会杂谈投稿邮箱:日,亚信集团召开了媒体沟通会,与大家分享了亚信的20年之路和对未来的展望,亚信集团的董事长田溯宁先生,亚信集团CEO武军,亚信软件CEO高念书出席了媒体沟通会,科技杂谈谈主(王云辉)亦受邀作为主持人,参与此次沟通会。田溯宁提到三年前亚信私有化的时候,是因为认识到了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时代主题,完成这场变革需要一个有体量、有经验积累的软件企业。作为上市公司大的转型很难,而私有化之后能够不考虑每个季度的盈利,能够做比较大的重组。这个战略方向从现在来看是没有错的,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怎么进行执行。武军分享了在亚信战略落地过程中的三个苦难和挑战:1.是选战场 2.是选团队 3.对企业CEO来说,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需要在别人高亢的时候泼泼冷水,在别人垂头丧气的时候给别人点点火。给予创新、给予这个企业转型足够的宽容、足够的容忍度。高念书讲到了亚信的转型和变革,怎么去服务好运营商的同时,还能保证亚信有一定的增长。在上任之后,在机构和流程上对亚信做了哪些调整,以及后续会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以下为会议实录(略有删减):介绍亚信新的管理团队田溯宁:我先说两句。媒体沟通会也没什么大事儿沟通,只是我想在春节前跟媒体朋友再重新问个好,建立一些联系,因为在座很多我们都熟悉,我记得以前在网通工作时跟媒体沟通挺多,因为那时候网通提供的服务,无论带宽好不好,还是提供没提供新的服务。后来到了宽带资本之后,做投资本来就是一个默默做事的事情,跟媒体沟通比较少了,三年前亚信私有化之后我又回到亚信做董事长。一个20年的企业,算是老企业了,怎么能够再焕发青春,能不能把软件不断的转型,能够为我们谈到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实际上这个挺不容易回答的。所以过去三年我们做了非常变革和努力,把公司进行了重组,亚信软件由高念书作为CEO,亚信安全,亚信数据,亚信在线和亚信国际。通过分拆主要是能够占领新的产业制高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把激励机制做得更好一些。我愿意在这里介绍亚信的一些新的管理团队,像高念书,以前在中国移动,等于说是中国移动的创新业务一直在高念书的领导之下,那时候叫数据部,当时从1、音乐基地都是他建立起来的,后到市场部,半年之前加入亚信成为亚信软件的CEO,有1万多人,领导这个行业的转型,我们成立集团之后,武军是集团的CEO,以前他是CFO。徐皞是我们最新的生力军,前两天有个叫硅谷的自媒体讲的很恰如其分,他是在硅谷里中国技术人员的骄傲,他领导的很小的公司变成优秀的软件公司,领导了上千人的工程师,之后在思科,今年年初加入亚信,成为我们全球创新的顾问。我们最大的想法是怎么把中国市场上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机会,和这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样新的技术变革相结合,而很多尖端的创新也是跟硅谷相连,今天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把亚信新的管理层介绍给大家,希望逐渐认识。对产业趋势和判断和亚信的自我定位王云辉:我本身很荣幸今天借此机会来向田总和几位老总请教很多问题。包括对于田总也好,对亚信也好,大家过去的了解很多了。就像刚才田总说的,现在世界是在变化,所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关于未来的一些问题。最近大家都看到,不管是阿尔法GO,还是百度的人工大脑,还是像现在大家看到扑面而来的大数据,包括5G、生物科技等等,我们看到整个世界的科技变化,整个ICT汹涌而来。田总您这么多年一直站在宽带的一线,站在ICT的一线,您对未来的产业趋势有怎么样的判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亚信会有怎么样的自我定位,应该是在哪个位置,做怎么样的事情。田溯宁:我想起1997年,我和丁健也是在那里参加IECF的会,当时谈论TCBIP、谈互联网时代,我们感觉到风暴要来临,我觉得2017年非常像1997,前端各种智慧终端为代表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到来,后端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从事IT的人很幸运,人生里能够在这几个阶段有可能参与,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是一个关键时刻,就是几种技术的聚合,会创造出今天还难以想象的商业模式和一个企业。第二方面,如果说和亚信相关的话。我三年前,丁健和我参与亚信的私有化,有人讲是不是对亚信比较有感情?还是做投资做不下去了?或者财务的技巧?我觉得都不是。那时候我和丁健聊了很久,互联网到了今天,消费者的行为基本被改变了,当大家看一看,到一个产业到一个公司去看,公司的办公、公司的生产,或者是整个产业被互联网改变的非常之少,我们ERP这套系统20年了,我们整个的生产流程基本没怎么变化,跟客户的沟通也很少改变。所以,说未来20年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的20年。三年之前私有化非常重要的判断,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那时候我在《财经》上发表了我和丁健的一篇文章,《从消费者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我吹点牛,提出产业互联网这个词比较早,后来叫互联网+或者企业产业互联网。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丁健和我做投资,能看到很多新的技术,倒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产业互联网的时候软件变得越来越重要,新一代的企业级的软件如何做?这个时代的企业要互联网化如何考虑,而我们看到在产业互联网的时候数据逐渐为核心,过去IT是流程为核心。所以亚信私有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我们能不能利用这样的平台,1.5万人的公司,电信级的计费系统,99.99% &不能出错的,能够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一些基础的软件。所以,我们就提出能不能在产业互联网的时候做一个技术的领航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思考,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帮助运营商的互联网化。虽然运营商离我们很近,但是又很远,运营商的这种灵活计费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分拆成亚信软件,核心目的是帮助运营商互联网化,这是高念书领导的这个公司的使命。第二方面,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数据成为一个核心,所以我们就把公司分拆出一个大数据的公司。大数据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错,但是这个制高点是非常重要的制高点。而在产业互联网的时候和消费者互联网非常不一样,当金融、医疗、交通这些关键行业进入互联网的时候,安全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进行投资,包括并购趋势科技变成亚信安全。我们也看到软件交付形式在从许可制走向在线制,我们成立了亚信在线部门。所以我跟大家简单讲讲这个逻辑,三年前亚信私有化的时候,我们是认识到了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时代的主题,完成这场变革需要一个有体量、有经验积累的软件企业。亚信恰好是丁健和我创立的,而作为上市公司大的转型很难,我们私有化之后就能够不考虑每个季度的盈利,就能够做比较大的重组。今天回头来看,我觉得我们大的战略方向应该判断的没有错,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怎么进行执行,我自己感觉到企业转型的成功或者创业的成功,最核心还是抓住天时。我觉得从CES的观察到现在每天大家看到我们现在活跃的时髦的词语。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所有的东西都往这个方向在变革,人类要利用这些技术完成我们这次非常重要的向智能社会的转型,而智能社会的转型很重要的是每个企业要有智慧,每个企业要有智商,这就是产业互联网要完成这个变革,而软件仍然在这场变革中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就把我的思路跟大家说一说。回归亚信三年,田溯宁最大的恐慌什么?王云辉:刚才您讲的是亚信在做,我个人比较关心回归亚信这三年您个人在做什么?田溯宁:基本这三年都围绕亚信的转型。从我的精力方面来说很大的精力都跟亚信有关,包括宽带资本的投资策略。实际上大家看这个世界分两个,一方面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创新的企业,大家可能看到我做过云基地的孵化器,三五个人的公司,在写虚拟化的软件,创造力和能力非常强,但是非常难走向市场,公司走到一定规模管理也遇到很大的问题。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像亚信、中国移动和很多大的企业,能力很强但创新能力不足。我觉得未来投资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比较大量的转型的公司,可能也要形成比较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在B2C的很多互联网企业中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们B2B也应该不断的市场。所以我主要精力过去三年是亚信的转型,未来三年我在想怎么能够把我投资或者已经很成功的创新型的企业怎么和亚信更好的结合。王云辉:前两天我听一个亚信的员工说过一句玩笑话,为了亚信您裸奔都愿意。田溯宁:如果我在亚信裸奔的话,我估计亚信上市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谁敢投资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啊。我估计大家开玩笑。但是我确实觉得,你想这个公司,创业者总是有这个感情因素。我最大的担忧或者恐慌感是担心自己瞎指挥,一个1.5万人的公司,做错一个决策,可能会影响到几百人或者上千人的职业生涯。在战略落地方面,亚信做什么?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王云辉:我想问一下武军总,咱们都知道公司是董事长管战略,CEO管执行,在战略落地方面,现在亚信做了什么,以及您觉得现在这些落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和最大的机遇是什么?武军:对我们最困难的几个事儿,一个是当你大的战略方向选清楚之后,打向关岛,冲向第一岛链,这个大方向定好了之后作为CEO就要选战场,因为战场选错了,在错误战场发动战争也是代价惨重的。同时要看公司战略资源配得够不够,所有打的仗都有时间,说这场战是打两年还是三年,是歼灭战还是持久战,歼灭战带多少弹药,持久战家里有多少后备队伍。这种考虑是要对整个亚信进行全面检查,对于企业能够承受多长时间的战役。很多公司在小公司的时候无所谓,反正创业公司资源储备也没有那么多,包袱不是很多,都是打歼灭战,打赢就行,打不赢就算了,代价比较小。作为亚信有延续性、有文化、有历史、有积累,这个时候的盘点挺难的,到底要准备多少弹药?好在过去我们在几个重要的战场上取得了制高点,没有耗费太多我们储备的资源,不管是在大数据、在线、安全,目前我们投入是可控的,也就是作为大企业来说我们创新是可控的,并没有对过去的核心业务,粮仓,像亚信软件、运营商市场,没有带来大的伤害,这是选战场的事儿。第二个难点是选团队、选干部。最后,我想一个企业发展总会有挫折、有高、有低的时候,很难有一个企业一帆风顺,一路高歌猛进,不会有任何企业在坑里一直趴着。一定是高高低低,这个时候对于企业CEO来说,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需要在别人高亢的时候泼泼冷水,在别人垂头丧气的时候给别人点点火。给予创新、给予这个企业转型足够的宽容、足够的容忍度,这个是作为CEO基本的素质。武军:三年以来,我们围绕着产业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在去实践产业互联网到底什么样,我们用安全去解决城市、政府,还有整个网络安全的社会问题,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我们用大数据解决一些民生民计的问题,像扶贫、医疗、信用管理等等。我们的软件,我看大家没事儿老按手机、发个微信,按一次就给我们网络增加一次负担,过去网络我们做一次打一个电话5分钱就数出来了,现在没事儿碰一下就计费。这些也是在给通信基础设施提供这样的服务。而在线是希望把过去亚信多年的积累和沉淀,用轻量级的方案给更多的企业用,过去电信企业是财大气粗可以花很多钱做IT建设,未来要让企业迅速的享受互联网的技术,就必须有SASS这样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产业互联网方面的尝试。我们取得了一点进步,离100分确实差距还是比较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能靠亚信一家公司,更多的是有更多的企业、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业者聚集在一起,都在不同的方向为产业互联网尝试,最终产业互联网应该是大家共同的梦想和平台。亚信会如何推动转型和变革?王云辉:就像田总说的,亚信要从纯软件的企业变成互联网的使能者,在这个过程中,亚信过去很多时候更多是给运营商做支撑,很多东西是定制化的,但是未来要走出这样的领域,向更多领域拓展,在这个时候亚信从自身的流程也好,还是业务也好、产品也好,都需要做很大的转型和变革。在这块,念书总您负责的亚信软件是冲在第一线,是排头兵,既是亚信旗下最大的一块部门,也是转型未来可能最痛苦、最激烈的领域,您怎么看这样的变革,您怎么推动这场变革?高念书:我负责亚信软件,软件的主要客户还是运营商,我们今天不敢说软件就可以脱离运营商做其他行业。我说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的衣食父母还是三个运营商,这是没有变化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服务好我们的运营商,还能保证我们有一定的增长? 我觉得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用新的技术,把新的技术带到传统运营商里面来。这个新的技术怎么来?比如田总对这个行业的洞察,跟业界很深的交流,基于亚信自己的沉淀,我们不断的把类似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等新的技术带进来,为运营商满足他转型提供新的服务。第二,保证运营商新的业务的增长,我们怎么去找好运营商的这些业务增长点,来推动或者帮助运营商做他的业务增长?所以我想第二个驱动是新业务也不断在驱动,只要他有新业务的驱动,我支撑系统就有事儿做,还能维持增长,他有增长我们也会有增长。第三,进入一些新的行业,运营商不断的拓展他的用户,我们支撑手段也得跟上,帮助运营商,使能运营商,做好他的家庭支撑、行业支撑。第四,有一些运营的工作。过去亚信给大家的感觉,我们只做定制化的服务,就是你来了需求我给你加工满足你的需求,但是我们觉得亚信不能满足或者停止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在三个方面都有并重的。一个是传统的优势,就是我们对运营商业务理解比较深,所以我们要加深这个,还是做好现场的定制的服务,这是我们的强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打造这么多年基于我们对行业的理解,沉淀出一些平台,因为运营商也希望他的业务能够灵活的上线、部署,也希望他的业务跟他底下的操作层面结耦做云化。运营商也希望他有一套智能维护的系统,就是希望他的系统在维护操作上有更多的智能。这块我们也要帮助运营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沉淀出来一套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满足运营商快速的业务部署,我们看到运营商不断的希望让他的业务上线过去是两个月的时间,能不能逐渐的变成两周、一周,甚至绠短的时间,那我们的平台能力要沉淀下来。我们还有一个能力,就是我们希望运营能力,运营能力也是亚信有可能在现场服务和平台能力之外打造的另外一个能力,就是我跟客户一起做运营,这个运营工作是指你有数据、你有平台,帮助运营商基于数据和基于平台持续通过跟客户的交互带来新的价值或者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说亚信软件可能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渐的沉淀出我们的平台、运营能力,但是所有的这三个东西,三足鼎立,都是基于对现有运营商服务基础上建立的,我们并没有脱离运营商之外完全找新的产业。那也许有一天我们这个平台能力、运营能力会找到一些行业,让我们对这个行业有了解之后,把我们的平台能力、运营能力引进到别的产业,也有可能,但是我们希望首先跟运营商一起探索这个新的运营能力和新的平台能力,先运营到运营商这个通信行业里面来。我刚才讲的这几点,就是保证我们有一个持续的增长,通过我们新的技术的引进,通过新的业务的增长,还有通过新的管理,运营商不断做机构改革调整,机构改革调整对知识系统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说集中化,分散的省里建设的问题,我们要不断的适应运营商的这种机构改革,比如它的专业化的公司,它的集中化的程度,和原来省公司,这种新的管理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再加上进入到一些新的行业,跟运营商一起进入一些企业客户,这是我们未来能够增长的几个方向。我简单的做这个描述。王云辉:像您刚才说的,不了解的朋友听着好像很简单。其实在我所知道的,就您说的一些具体业务上的改变,实际上对于亚信来讲,在内部意味着大量的机构和流程上的改造,那么在这方面您上任以后做了哪些调整?或者您计划未来怎么样做这样一些在流程管理、体制上,进行您的改革或者推进?高念书:一个20多年的软件公司有这么大的一个规模,它的任何改动、改进和调整,都是有很大的难度,亚信过去主要是做现场的服务,或者是定制化的开发,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有一套管理的机制和流程,来保证我们能满足运营商提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化的需求,我们简称为我们的服务能力。但是这种服务能力,当我们要打造自己刚才说的平台能力,我为了更快的满足运营商的需求,我为了引进新的技术更快,我必须有一套平台能力,这个平台能力就是我们的开发能力,这种开发能力可能对过去是一种改变。那我们必须有新的机构做这个平台开发,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难度在哪?你既要保证当期的增长,又要有一些沉淀,面向持续的发展,包括平台能力,这个平台能力是让你投入的,这个投入可能会牺牲当期的利益。我们的企业对当期的利益大家都看得比较重,我们会关注每个人的KPI增长,当你有一些东西需要为长远考虑时,那内部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管理上的挑战,好在田总、武总都很支持这种改革,现在这种平台开发的机制已经形成共识,我们有专门的队伍进行平台化开发。这样会让我们在兼顾当期利益的同时又有长期发展的规划,就是我们已经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平台的开发,就是我们这套平台会是我们将来为运营商提供更好使能的工具。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点的平台的运用,已经见到一些成效了。当然内部还有很多改造,除了我们机构的调整之外,还有是作为流程的调整,包括我们考核机制的调整等等,对我们内部会有一些变革。怎样保证亚信的创新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王云辉:就像高总您说的,其实很多需要在现实和创新里面做抉择做匹配的。但是我知道亚信一直对创新非常的重视,而且像现在,咱们徐总加盟过来做全球创新顾问。我也挺好奇的,第一全球创新顾问在到底负责什么事儿?第二前段时间我跟高通公司,也是他们的首席知识产权战略师马丁做交流的时候,他提了一句话我挺赞同,他说:"创新实际是大规模的试错,每个创新投入时不知道它未来是好的创新还是打水漂",而且很多创新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验证。那么您在亚信怎么确保亚信作为1.5万然的公司,而且面对新时代的时候,你们的创新一直行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徐皞:刚才高总说了,亚信在过去、现在和不远的将来,运营商一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想创新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衣食父母不会一直是衣食父母,那么我想创新就是走出衣食父母,这就是创新的根本概念。怎么去做?实际上一般会有几个维度:一个是从产品、一个是从人才,还有从文化上。从产品上来讲,就像我们亚信软件一直做运营商的这些东西,但是在过去三年,田总和其他的高管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产品,大数据、安全能够做好做透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田总20多年前跟丁健一起创立亚信到现在,他们那时候提出一个口号非常令人振奋,就是"把互联网带回中国",我觉得把互联网带回中国有三步路,第一步是建立基础设施,十几年前已经完成了,当然不断在改进。第二步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做一些给消费者带来互联网,就是消费互联网,国内最近几年消费互联网的创新已经超过很多世界其他地方,包括硅谷。第三步是产业互联网。这方面在国内相对来讲是更有差距的一块地方。我想田总花了20多年把前两步做好了,第三步是他想做好的一件事情。这个产业互联网里就包括很多东西,最近经常会提到的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实际上那些大会上面往往不会提一个东西,就是对行业的认识。如果没有对一个行业非常专注,有一个非常深的认识,这些人工智能都是落不到底的。在这方面亚信从运营商,尤其像安全其实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都在做了。在这方面我觉得是亚信的一个优势,怎么能够把亚信对于行业的认识再加上新的技术,不断是亚信本来已经有的技术还是从外面招的,还是从硅谷带来的技术,用这些技术加上这些行业的理解,我想这个才能把一个产业互联网做好做透。第二从人才的储备来讲,刚才大家都提到1.5万的员工,一直有成绩,不管是65分还是100分,其实有一部分的成绩就是怎么让员工的能力提高,怎么能够跟上这个时代或者技术的发展?其实这是非常非常有挑战的问题。第三个是文化上的创新,就是把创新带进亚信文化里面。我们成立了亚信的基金,在内部激励大家进行一些创新的工程。他们有做过一个创新的比赛,有600多个项目给提出来,有300多个项目得了各种各样的奖。其中有20个项目还得到了支持,像这样的一种创新,就等于是在一个企业里做成文化,而不是做成口号。总的来讲,不管是在任何企业,当然在今天产业互联网是更有挑战性的,一定会是从三个方面:产品、人才、文化当中,看怎么把创新做好。怎么看待创新路上遇到的挫折和挑战?王云辉:创新是大规模的试错,在过去这么多年来,亚信的路径,行走的过程中,包括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有的领域做的是让外界觉得亚信做得很棒,但也有的领域遇到了一些挫折或者挑战。你们对这些挫折怎么看,或者你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武军:我得先跟你对对表,你说的是哪些挫折,万一我说的跟你说的不一样呢?王云辉:比如说在国际化。武军:亚信的国际化做了五年,当时我们是怀着无知和无畏就创出去了,我们觉得海外一定是一片鲜花、美酒、美女,出去的战士们也都是怀着这样的一些想法。但是国际化的路在今天来看,中国公司走国际化,确实这种代价各方面比较高的。因为我们尤其做软件的公司,软件和硬件不一样,像有一些相对成熟的硬件厂商把工艺做到极致。田溯宁:他以前在华为。华为国际化比较容易,我们做软件输出比较难,但是也还可以。武军:我们做软件实际上需要把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各种各样的模拟出来,做软件实际就是把社会做成虚拟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买东西的所有习惯,都用软件虚拟化画出来,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也非常有意思,这种虚拟世界的模拟,过去华为做的时候,都是把硬件做标准化往相对落后的地方卖,软件没有这个机会,软件模拟的场景都是往欧美先进社会模拟,非常有意思的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中国人第一次跟欧美国家平起平坐,从最先进的场景进行虚拟化、数据化,这是非常有意义、有挑战的。但是这个路比我们想象的长一些,因为在欧美的国家,商业环境太小了,我们到欧洲做项目,费了半天劲做起来的项目,他一个国家上线,那个国家是丹麦,我这才知道丹麦多少人?还没有保定大,对高总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所以我想在国际化这个路上,亚信走得比较早,我指的在软件方面走得比较早,也有了不少经验。应该讲只要我们还想开门的话会有很多订单、客户找到我们,这也是中国人逐渐建立起来的品牌。在国际化受到挫折,不但是昨天、今天,还有未来都会受到挫折,因为这个路我们想没有十年走不通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尝试。亚信文化和价值观,有哪些优缺点?王云辉:我这儿能不能挖个坑,在座的台上可能注意到,有两位在亚信待了很多年了,有两位刚刚加入不久,田总和武总你们讲一讲,在你们理解亚信的文化和价值观,现在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高总和徐总讲一讲,你们现在感觉到的亚信的文化对你们来讲有哪些好处和不足?大家从这个角度碰撞一下。田溯宁:真心话大冒险,这样比较公平,让最年轻的徐皞讲两句,他来两三个星期。徐皞:任何一个东西不是静态的,好跟不好不是静态的。 & &举个例子,运营商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肯定是在过去得到了很多的好处,现在也是这样。在不远的将来也是这样。但同时也这个世界比运营商大得多,你完全跟他的命运一模一样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觉得亚信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跟运营商的关系我觉得要辩证的看,肯定是在不远的将来还是衣食父母。但是我们像大数据也好、安全也好,早就已经跳开运营商了,但是又要用过去所建立的非常好的信誉,人家一提到亚信就是很扎扎实实做事情的公司。如果把这种观念带到其他行业,政府、金融。这是一点。第二点,就像刚才说的企业的互联网。做企业互联网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我们的劣势,因为互联网那波其实我们没有做那么多。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讲,田总是第一个说出"把互联网带回家的",他身边有那么多的资源和那么多的人,包括公司内公司外的资源,怎么能够整合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也给亚信带来一些好处,就像我说的"把互联网带回家"的第三步,把第三步走好是有很多劣势的,把前面向步带来的一些资源整合好这也是一点。高念书:亚信特点还是比较鲜明,执行力还是比较强的,当期的目标很明确,大家每年对当期数字的关注很明确,所以对于每年完成当期的指标,化小经营单元的机制做得很好,就是如何为了完成当期的指标,我举个例子有点像包产到户,这种机制很好,很灵活,现在有的运营商有这么做,原来想统一指挥,但是不容易,干脆化小经营单元,分解的很细,这样目标明确,每个个体都知道要干什么,要完成多少,很明确,这是它的好处。非常明确,因为成本抠得很紧很细。但是不好的地方,未来怎么办?怎么保证持续的发展,过了今年,明年、后年再往长怎么办,所以稍微长一点的布局不足,这点就是一种矛盾,过于关注当期的指标,可能忽略了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如何把这个做好结合,的确是我们未来的任务,又得完成当期的任务,又要为未来布局,我觉得我们在调整和矛盾的过程中。要说我们还有不足的地方,对这种创新的容忍度应该更高一些,对试错给予更高的空间,这是我认为需要调整的。一个初创公司也好互联网公司也好,一个新业务要容忍它,最少得三年吧,不能说今年搞一个创新财务上就把指标做成了,这不大可能。所以我们如何调整稍微远一点的布局,给他足够的空间,有比较大的容忍度和试错空间,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调整和做的。武军:我心里可能最大的感受,像1.5万人规模不大不小这样的群体里面,感受到这种氛围,从管理上各方面是什么样的?就是变化,我们把这个不断的变化当成新的常态,从过去我们内部变成几个部门,我们说横着来变成BU,不行再变成公司化,不行再弄个区域化。就是不断的变化,在变化中抓住市场机会求生存下去,或者变革通,其实变是要活。田溯宁:今天你看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它是一种生态系统,一种生长的力量,我们离这差距还是非常之远。我希望第一能够赶上产业互联网这波浪潮,第二能够有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力量在一起,我们塑造自己认同的文化。因为这个文化价值观跟高层有很大关系,跟商业模式有关。想改也没有那么容易,你想改一个组织架构可以,但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文化,我觉得需要未来五年十年的耕耘和努力。但是我觉得我们这群人有这个决心,我自己想两个:一个是让每个员工自豪,让所有亚信的员工有尊严的生活,怎么让一万多人尊严的生活,能够受到尊敬,能够自豪,这是很具体的事儿。第二我希望未来这个公司能够吸引全球优秀的人加入,他觉得这个公司值得花时间,他愿意跟这群人共事,他愿意为这个使命花时间,为这个使命激动。王云辉:我谈谈个人对亚信文化的理解。就亚信本身而言,就像您说的,实际是一家能够让人感觉到骄傲和自豪的公司,其实亚信的文化一直是很内敛、很低调,这么多年,运营商也好,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用手机打的每一个电话,发的每一个短信,或者说上网做的每一个过程,背后其实都有亚信在背后做支撑,但是我们过去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亚信一直是很低调的做事情,但是不对外说。所以就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改变,在今天这个时点亚信为什么愿意做一个相对比较大规模的媒体沟通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但是至少说亚信能够以一个更积极的、更互联网化的态度对外做自己的形象展示,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公司做更多的展示是一件好事。同时,在业务层面亚信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软件公司之一,当然问题在于,过去咱们更多是以支撑为主,那么未来我们需要做更多的标准线,我们需要更多的做平台,这需要一个改变。可能我之前的问题有些尖锐,但是这可能是亚信未来要面临的问题,但是它是一种成长性的问题。毕竟今天请我做主持人,我得做一下解释,这确实是我作为一个媒体需要尽我的责任问一些感兴趣尖锐的问题,但是作为主持人我得解释一下,现在作为企业内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外部来看这是一个过程,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大致是这样。提问环节记者:陆奇和李彦宏出来见媒体了,我也去了,陆奇之前在微软的经历,也是您所在的软件行业,大家称他为在IT行业里最有权势的华人,他现在要回到北京工作了,来到中国互联网企业了,对于这么一个变化你怎么看?还有你最开始提到你在CES上暴走,看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对于2017年未来你也很兴奋,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些你看到的更具体的趋势?或者你感兴趣的角度。田溯宁:跟陆奇我们非常近,他做雅虎CTO的时候,我们今天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他领导的一个团队创立的,一直都是非常密切的接触。当然我们不如百度那么高大上,我们为什么把徐皞找来呢?我觉得这是中国吸引硅谷最优秀人才的时候,川普上台之后对美国比较压抑,这是中国敞开双手拥抱硅谷最优秀人才很好的时机,我觉得这个趋势不可阻挡,而且这个过程虽然很多人反对全球化,虽然经济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这种技术趋势不可阻挡,就像工业革命一样,经历了经济危机、战争,蒸汽机变成内燃机,汽车的出现,我觉得我们正处在这么一个大的时代。第二应用场景非常之多,而且很多东西缺乏想象力。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web和邮件,哪能想象网上买东西、交男女朋友,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想象不到,我印象特别深,我们做3G规划时,我还参与,就觉得3G能有什么用啊?没有应用场景啊。今天你看,我们场景都是不断被创造出来,从O2O的自行车,到air &bnb的房屋。几个具体的例子,我看新一代的电冰箱能够直接告诉你冰箱各种各样食品的新鲜程度,之后可以变成电子商务的入口。我去了几个浴具公司,早上上完厕所之后,大便桶就能发你今天的生理指标怎么样。你想我们行为会发生很多改变,也许我们不重要,许有些病人一大早就知道了糖的指标、尿的指标怎么样,那不就是传感器吗。新一代的VR我这次看了以后,我觉得新的人机界面创造了我们从来没有的体验,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体验,那个飞机,从来人类没有到那么高的高空,从来没有那么大的速度,过去60年信息科技没有给我们那么大的想象力的变革,但是我觉得VR真有可能,你看到了一种从来没有的体验在产生,而这种互动之后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你不知道。我认为信息革命在最辉煌的时间,未来十年。记者:一个20年的公司,怎么面对这么快速的变革,可能明天就有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出来,我们有什么应对的策略?田溯宁:一个是我们内部不断培养创新文化。第二过去一年我们做了很多战略的联盟,我们跟阿里云签的全面的合作。我们跟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选了三家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华为和阿里,我们在很多方面,昨天两天时间,我们把中国一流的创业公司,从人工智能到区块连,到很多应用,以及做CDN、NFV、行业云都在进行深入的交流,我觉得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有的你要抱大腿,像我们跟中国移动更紧密的合作,各做各擅长的,像很多互联网公司,阿里云、百度,比较擅长B2C,我们比较擅长B2B,很多创新我们不行,但是我们可以投资,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我觉得没有办法,就是不断试错,保持这几个人脑子不糊涂,保持好奇心,然后能有一些勇气,同时手头有工具,不仅我们自己做,还有投资基金,还有各种各样的联盟。对于2017年,尤其进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协议非常重要,这不是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非常具体深入,从软件的联合研发,到智慧城市的共同合作,城市安全的联合运营,一系列的合作,我觉得这都是能够发挥双方共同的力量来管理不确定性。记者:您刚才几次讲话中提到万物互联,我想了解的是,结合亚信的数据、安全还是软件,您认为未来亚信在万物互联时代这个角色,你会定义到什么角色上?田溯宁:如果从自然来讲很简单,我们今天在手机时代,我们的CRM软件,我们在帮助中国移动或者帮着几个运营商管理10-15亿各种各样的设备,因为每个软件就像刚才讲的背后都有CRM管理,否则没有办法打电话、计费。未来十几亿可能变成几百亿,你想万物互联,我那天形象想怎么能说明白万物互联,我说世界在被手机化,一个汽车手机带着四个轱辘,一个鞋将来手机有个芯片在里面,所以突然我们的CRM软件,我们的BI软件、计费软件,面临全新未有的大规模的数量时间,这个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和机会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这是我们自然软件随着数量的增长而增长的。刚才念书和麦克讲的,我们要在商业模式发生变化,我们过去软件要么卖许可,要么卖维护费用,要么卖人头。未来我们提出万物皆运营,我们要开始把自己的软件进行运营,这包括SASS软件的服务,也包含我们软件免费合作,然后通过运营过程中联合收费,我觉得这种商业模型的变革,我觉得在万物互联的时候也会出现的非常多。我们可能联合跟某家公司,还有一大堆充电桩,它的计费软件很复杂,它要买我们软件要几千万,我说别买了,我们联合研发不断更新,充一次电我们收一次钱吗。同时在万物互联的时候我们会变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数据的提炼、分析、脱敏,就是数据的积累者,这个想象也非常重要,大家稍微想一想,在万物互联的时候,这个数据的类型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大量的数据都是交易型的数据,运营商或者支付都是交易型的。这些年我们有很多社交型的数据,像整个社交网络。但是万物互联的时候是观测性的数据,这种数据有很多复杂的要求,过去数据库没为它做准备,过去都是交易型或者非结构性的数据库。去年我们跟陆奇就讨论可观测数据下的,无论从芯片,能耗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万物互联为亚信提供了增长的机会,也会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从传统的软件交付变成联合运营,或者企业互联到万物皆运营,这样的过程中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想象空间。记者:我具体想问一下高总,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运营商的经营系统已经非常复杂了,我们进入了流量经营的时代,已经不是原来中国移动做的那种。以前亚信给中国移动做的,是按照项目做的。随着以后的发展,我们的计费软件能不能模块化,能不能走这个趋势?亚信如果还是像原来项目制的,成本非常高,以后怎么做?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刚才田总讲到万物互联,2017年是IOT的元年,像充电桩的计费,田总讲了一个大趋势,您作为软件部门具体的实施落实的这部分,我们现在在准备哪些工作高念书:亚信的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亚信过去最强的是现场服务,来料加工,你给我一个需求,我给你铺人上去,但是这个机制走到今天的确出了一些问题,因为互联网化,快速敏捷的开发机制,你怎么去适应?还有运营商说我给你一个东西,我的资源配置,你能不能更有效的调度,不要说一个软件动了之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不能就改一块,别的地方不动,我们都面临这样的挑战,因此亚信软件做了这样一个调整,我们有一个AIS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为了适应刚才您说的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快速调度的机制,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一个的功能微服务化,像积木一样,用的时候把积木搭起来,根据不同需要把积木组装成不同的软件,这个平台已经形成了,在三个运营商已经在运营这个平台的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云化的技术,把数据层和业务层做一个紧耦合,然后加上智能维护的功能,有的调度这个资源。同时,我们这个开发也把底层的东西屏蔽起来,底下基础的云,无论用阿里还是华为还是亚马逊都没有关系,我们上面封装起来,这样开发速度、配置速度、资源调度都快了,这块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调整。面向IOT,我们的确已经在做了一些准备。因为在运营商IOT已经得到一些应用了,虽然现在没有到窄带物联网,因为工信部刚刚把这个规范做好了。过去严格来讲做的都是M2M,就是机器到机器,运营商做了很多通道型的物联网的雏形,比如我们讲的农业、矿产、电表、水表,这些已经做了一些物联网应用,这个物联网的应用实际上我们计费系统已经适应了当期的M2M时代的改造。未来面向IOT时代的我们系统要不断的演进,好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云化的技术,已经做了结耦了,我们现在演进速度比以前快得多,现在我们这种平台化、云化的技术,做了以后会很快的适应新的需求的改变,已经做了一些储备了。记者:田总好,前几天华为在一篇文章里总结,在他们不懈的创新行为下,销售把很多具有创新型的业务卖给了客户,让客户花了很多不必要的钱,尤其欧洲很多运营商步履维艰。这就是很大的问题,虽然我们的软件提供商给运营商提供了很多所谓的创新,但是你无论看中国移动,06年KR纯利润有点增长,从年赚钱的能力都是在下降的,这是不是无解的?田溯宁:你的意思说,我们做运营商利润不高是因为类似于我们这样的供应商,我知道你的意思。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许念书可以从移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所以今年很重要的市场,我们不是在推创新的产品和主意,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但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想法适用不适用,你运营商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需要IT能力实现,我们怎么样跟互联网公司竞争,我们能不能更好的机制联合运营起来,运营之后进行费用的分。英文软件从什么SASS等等,最近有个词叫"以结果来付费",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另外,中国移动的利润在增长吧?高念书:中国移动肯定是在增长,可能是增幅没有那么快。记者:净利润在下降。高念书:这是因为4G大规模的网络建设。我给你讲一下基本概念,你在3G到4G转化的速度在中国非常快,因为中国3G开始晚了,大家为了抢4G的时间,因为3G和4G间隔非常短,但是在完成3G网络铺设好之后,马上转做4G,实际上你的投资把成本消耗掉了。从IT支撑来讲这几年运营商并没有太多增长,也就是说不是这种软件公司把他的成本吃掉了。营销成本在控制,IT支撑这几年也是比较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营销成本都是在下降,国资委在管控营销成本,但是我们的基础建设,无论是传输网络,比如说光纤占了很大头,4G的建设占了很大头,把投资拉动起来了,资本上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基础建设拉动了成本的增长,就是成本增长的幅度高于收入增长的幅度,所以利润相对来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略有下滑,但是我不好说这个数字,但是随着4G的发展,4G的红利会带来他新的增长。我想运营商是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当中,过去单一的靠话音,后来靠短信,靠内容,将来的增长我觉得是靠什么?现在一个是家庭客户,除了个人客户之外,还有行业解决方案的业务是它的主要增长点,4G业务流量的增长,家庭业务这种宽带带来的增长,再加上政企客户带来的增长。所谓的四轮驱动,再加上它的增值业务,比如内容型的业务。四轮驱动拉动了运营商,几个运营商都是类似的,但是这四个轮基本拉动了运营商的增长。可能未来的增长过程当中,都有一个波峰波谷的问题,过去主要靠连接,就是靠新增用户带来的,要看发展的轨迹,以前都是新增用户,每个月都发布新增了多少用户,每次业绩发布都讲净增的客户带来多少,为什么?因为净增客户带来的收入最大,这几年不讲净增了,因为净增的越来越少,大家讲流量带来多少增长,宽带带来多少增长,我的集团带来多少增长,未来几年恐怕还是这种趋势,这四大块会驱动运营商的增长。运营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的生态系统不全面,他的增长也不全面,刚才田总提到的几个运营商都在跟亚信签战略协议,这个协议名称叫数字服务,数字服务是什么?单靠运营商不能形成生态链,他需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他的数字服务的生态连,我们在这个生态链中成为一个环节,既然有亚信的一个位置,我要提供支撑。所以我们基本上跟运营商的框架协议里,都是面向非运营支撑的领域,也就是不是原来BOSS、CRM、渠道的事儿,变成一种新的数字服务的领域进行合作。这是什么概念?比如有一些企业客户,我们可能需要运营商拉上我们共同进到一些政企,我们给他提供整体的产品加解决方案,形成小的生态环境,将来我们要进入越来越多的政企客户,带着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带着运营商的销售队伍、通道型的产品,以及的能力,这些能力共同的组建起来,进军到集团和政府的行业里面去。当然我们也会找到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我们有一些SASS软件的服务,我说我可以提供给运营商,补充到他的运营环境,我们按照SASS的方式进行收费。所以我们是共同打造一个生态链,做非传统的IT支撑的那块东西。武军:刚刚您提的这个问题,我得澄清另外一个数字,运营商利润的波动因素比较多,是不是因为IT的创新不够?我从另外一个数据给你,在美国的运营商每年在IT上的投入是它的收入的5%,全球平均3%,亚洲平均是2.6、2.7,中国运营商只拿出了0.6%在IT上,不是投多了,而是少了,如果投多了利润就上来了。你投入的越多用户就体验不同,你是为了体验付费,这种体验要实时知道你的需求,比如咱们正在喝咖啡给你推送咖啡券,所以最后是有增值的。另外技术发展会大大降低硬件方面的投入,像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出现,全部通过软件能力在重新打造一个运营商的成本结构、投资结构,所以这个钱不是投多了,投少了,跟兄弟国家比起来,亚太的平均值都还没有达到。&近期热点文章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2016年度T+自媒体睿见之星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新科技 | 睿思想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WeMedia成员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相关文章HOT
Android版下载
iPhone版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持续改善民计民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