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英雄英雄都有哪些,甲午战争的英雄中的五大关键人物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_历史频道_新浪网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
  甲午人物列传之――李鸿章篇
  导读:今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纪念日。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意义重大,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的失败,又激发了知识界变革政体的要求。同时它也改变了东亚格局,乃至刺激了日本走向扩张道路。甲午战争,因而乃近代中国的重大议题。新浪历史拟推出系列甲午人物列传,回顾中日等各国决策者、参战者故事,纵观两军布阵、解析各方心态,以史为鉴,品评得失。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人物小传:李鸿章(日―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甲午事迹: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指挥者,战后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文/纪彭& 《国家人文历史》副主编)
  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大家又一次谈及李鸿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断发生变化。理解和温情虽然不是历史的全部,但是还原历史环境似乎一个观察者最基本的素质。
  李鸿章被洋人捧为“领航员”,他自己则自嘲为“裱糊匠”。在绵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仿效西方,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却又一败涂地。
  回望甲午,我们很容易指出李鸿章的种种失误,但是,在一个满洲人统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的帝国里,李鸿章被日本人打败,似乎是一种对他个人较好结局。
  这个位子得之不易
  在剿灭“发捻”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他身边不少人劝其自立,但他选择了退隐江湖。继承曾国藩政治军事遗产的是他的战友左宗棠和弟子李鸿章。尽管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这个大方针上并无分歧,但谁也不服谁。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争取清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换言之,左宗棠多吃一口,李鸿章就得少吃一口。
  同治一朝,平回乱、收新疆,左宗棠占了上风。他以西征为由,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的军费。朝廷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胡雪岩就帮着“借洋债”, 洋债以海关税抵押,这下就把清政府最大的一笔“流动资金”弄走了。左宗棠借此还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李鸿章这下着急了,有限的资源被左宗棠弄走,自己就啥要搞不了了!因此,他抛出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1874年,李鸿章提出日本这个大威胁:“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倭国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提出组建北洋水师,并明确其战略对手就是日本:“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倭国起见。”但是,李鸿章挡不住左宗棠的西征,况且左宗棠的楚军很争气,真的收复了新疆。最终,中俄双方签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沙俄归还伊犁。同年,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
  左宗棠和李鸿章争夺资源十几年,互有得失。直到中法战争之后,左宗棠病逝。李鸿章才逐渐崛起。他在北洋创立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他的淮军几乎就是国防军主力。因此,李鸿章被梁启超称为“庸众中的杰士”,于近代中国关系极大,关联极广。但李鸿章自成体系,为朝廷所忌惮。慈禧太后为防淮系独大,有意扶持了张之洞,以南洋制北洋。李鸿章登上这个位置不容易,保住这个位置同样不容易。李鸿章自然明白得很!
  动态平衡中的掌权者
  甲午战前,日本人评出当世五大伟人,分别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废奴总统林肯、中国大臣李鸿章、意大利统一者加里波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李鸿章居于顺位第三,力压伊藤博文。
  对此,梁启超给出的合理解释是:“日本像伊藤的人不下百人,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很显然,物以稀为贵。我以为梁启超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大清朝的制度框架之下,只能有一个李鸿章,最多有两个,多则必乱。”试想如果晚清蹦出几十个李鸿章,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谁听谁的?中国政治从来就是集权和一言堂,结果就是只有一个人“说话”,就他一个聪明,其他任不能超过他,否则就是自己找死。这就是专制体制下大清国的政治基因。
  李鸿章的位置是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存在,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朝廷就能时时刻刻控制着大局,以平衡之术左右之。李鸿章既不能稍有懈怠,也不能一家独大。
  我们很清楚,李鸿章的资源就是淮系。他的淮军,以及围绕淮军建立起的近代化军工体系、近代交通、运输、通讯、矿物企业等等,还有那只名震天下的北洋水师,支撑了李鸿章在大清国的地位。正因为淮系是李鸿章生存的基础。因此,李鸿章是一个极讲派系的人。所谓国家利益,或者说大清国的利益只能放在第二位。
  这和爱国主义没啥关系,因为当时国家观念尚未形成,李鸿章心里能装着太后皇上就对了,装好多国家啊!人民啊!岂不是要造反的节奏!
  李鸿章的核心利益就是保全淮系,并且以此为基础步步高升,掌握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大的荣耀。这是一个做臣子的本分。对于李鸿章而言,在他心里谁是敌人?自然不是日本人,他把日本当做“假想敌”无非是想引起朝廷的重视,分享更多的资源。李鸿章的敌人是左宗棠、是张之洞、是翁同。对于慈禧太后和大清朝廷而言,李鸿章是能臣,他最好能稳住大局,保障爱新觉罗江山万年,并且千万别太积极了,你一个汉人太积极了,你想搞什么?所以,朝廷就需要左宗棠、张之洞、翁同们平衡李鸿章。
  战败或许是次优选择
  当时,清政府雇佣的一个英国雇员――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赫德――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但是,他一个外国人怎么懂得,这种精神状态正是朝廷最希望看到的,如果真的有几十个李鸿章,摩拳擦掌要搞一番大事业,慈禧太后还不疯了!
  所以说,东学党起义引发的朝鲜危机,在李鸿章眼里是“危”,我苦心经营二十年,就是为了大局稳定,现在乱了;对日本人来说这就是“机”,千载难逢的攻打中国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矛盾在朝鲜爆发,并且马上就要上升到一种军事冲突的边缘。此时,李鸿章绝对不想打仗。
  现在说的比较多的有以下三条:第一条, 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不能被打一场仗来搅和。这是中国政治的最本质的那一部分,就不想打仗。第二条,他深知中国前三十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襟的破屋,实际上不足以战胜倭国。第三条,他不愿意在这种没有把握的决战中消耗自己的实力。
  实际上,即便甲午年没赶上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足以打败日本人,他的损失是可控的,李鸿章还是不愿意打这一仗。当时,李鸿章已经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他还是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爵,已经是位极人臣。如果李鸿章大获全胜,慈禧太后用什么赏赐他呢?你懂的!
  李鸿章最希望的结局就是“平局”。如果李鸿章顶住了,像左宗棠收复新疆或者中法战争的不胜不败那样,最好!朝廷的稳定大局保住了,自己又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功,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新的荣耀,扩展一下自己的权力,多得到一些资源。再过四五年,告老还乡。那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因此,李鸿章还没开战就想着这么调停、和谈。即便打输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大清国还不至于杀了自己,最多是如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一样,提前点退休。所谓“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也是很不错的结局。最糟糕的结局就是大获全胜。当初,太平军攻克金陵,咸丰皇帝发狠说:“谁要是克复金陵,不论满人汉人,直接封王!”等到曾国藩兄弟打下南京城,两宫太后假装忘记了自己老公的话,曾国藩更是完全不敢提醒一下那二位美女,“封王之事”。不仅如此,他还赶紧把军队裁撤,争取早早退休回家。
  如果李鸿章大破联合舰队,把日本彻底消灭。问题可就大了,慈禧太后肯定不是“喜”而是“忧”。在满洲贵族统治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清国,一个汉人大臣如果获得不赏之功,他的下场很可能是吴三桂或袁世凯。
  因此,甲午战争的失败,在李鸿章那里已经是次优选择了。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在甲午战争中产生了哪些英雄人物 - 武林网
>> > 在甲午战争中产生了哪些英雄人物
英雄 甲午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它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伤疤却迟迟不能痊愈。甲午战争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黑暗的深渊,从此中国在半殖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同样是在甲午战争中涌现了一些英雄,他们或为国尽忠,或前仆后继。那么在甲午战争英雄都有哪些,甲午战争英雄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历史对甲午战争的英雄都有何评价?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感慨的英雄人物,根据对甲午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来看,历史评出了甲午战争中的五大关键人物。第一位,他是大清朝的重要大臣,是的主要推动者,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海战陆战的军事总指挥,并且在中国战败后,代表中国签订了《》。第二位,在甲午战争中表现优异,担任、威海湾战役和刘公岛战役的总指挥,最终被逼入绝境宁死不降,选择了殉国。第三位,担任“致远”舰舰长,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参与了黄海海战战役,在“致远”战舰重伤之时,邓世昌仍然指挥舰队冲锋,最终全船人员全军覆没,邓世昌不愿意独生而选择了自沉殉国。第四位林永升,担任“经远”舰舰长,甲午战争中,“经远”舰遭日舰围攻,林永升被日方的围攻,壮烈殉国。第五位,甲午战争中率军防守平壤,经过了激烈的斗争之后,因不幸中弹后壮烈牺牲。以他们为首的英雄们在甲午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有的甚至为国捐躯,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但历史丰碑上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中国人民会永远纪念他们。 甲午战争领导者 是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因为战争爆发在1894年,正值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国家被称作“第一次中日战争”的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甲午战争领导者也即指挥官主要有李鸿章、丁汝昌等人。李鸿章剧照以1894年爆发的丰岛海战为起点,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丁汝昌在抗战期间勇猛作战,带领士兵顽强地抵御的入侵。虽然在黄海海战上,丁汝昌下传命令,采取“夹缝鱼贯阵”的阵形迎敌,试图给敌人狠狠的一击。但是,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时间紧迫,北洋舰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预想的阵形。这些直接导致了清军的舰队在交战中一直处于群龙无首而又被动的局面之中。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五艘战舰,而日军却没有损失一艘战舰。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此次条约中,中国割让了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给日本,并且赔偿白银2亿两。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李鸿章一生以外交能力自负。但是,由他经手签订的条约大都是对中国不利的不平等条约,这无疑成了最大的讽刺。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甲午战争剧照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都没有。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使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 / / / / / / / / / / / / / / / / / /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论甲午战争战败的人物因素,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电影,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央视甲午战争纪录片,甲午战争纪录片,中日甲午战争电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战争时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论甲午战争战败的人物因素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甲午硝烟弥漫了这么久,迟迟不在国人心中散去。历史教训沉重地烙印在我们心中,然而此战也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扼腕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甲午战争相关的人物都有哪些。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一: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安徽合肥人。早年举办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起家,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清代军事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在地方重要的推动者,甲午战争时曾具体主持对日海陆作战指挥。战争失利后,被派往日本谈判议和,经清廷授权草签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二:丁汝昌
  丁汝昌(),安徽庐江人。早年参加淮军,因战功逐渐升迁至总兵级。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后,丁汝昌于1879年被李鸿章选中,奏请留用北洋差遣,历任北洋水师督操、统领等职,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时被授任北洋海军提督。甲午战争中参加指挥了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1895年又指挥了威海湾和刘公岛保卫战,最后在外援无望、弹尽粮绝的困境中自杀殉国。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三:邓世昌
  邓世昌( ),广东番禺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时被调用北洋,曾先后两次赴英国参加接收&超勇&、&致远&等外购军舰,后长期担任&致远&舰舰长。日黄海海战中,在战局不利而军舰重伤的逆境下,邓世昌毅然指挥&致远&勇冲敌阵,不幸功亏一篑。&致远&战沉后,落入海中的邓世昌义不独生,拒绝救援自沉殉国。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四:刘步蟾
  刘步蟾(),字子香,福建侯官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曾留学英国,北洋海军建军时为右翼总兵、旗舰&定远&舰长。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保卫战,当战局恶化之际,为免受伤的&定远&落入敌手,北洋海军将其自毁,刘步蟾则于当晚自杀殉国,实践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诺言。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五:林永升
  林永升(),福建侯官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深造,甲午战争时期担任&经远&舰舰长。黄海海战后期,&经远&遭日舰围攻,林永升督率全舰官兵勇猛抗敌,因&中弹破脑而亡&壮烈殉国,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六:左宝贵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行伍起家,后统率奉军驻防关外,1894年7月,奉命率部进驻平壤。平壤保卫战中,左宝贵率奉军防守平壤北面的制高点牡丹台、一线,战斗之际身先士卒,后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七:萨镇冰
  萨镇冰(),福建福州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曾留学英国。甲午战争威海保卫战时,萨镇冰奉命守卫日岛炮台,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炮台受损时,奉提督丁汝昌命才撤回刘公岛。甲午战后,萨镇冰担任过清末海军统制、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八:杨用霖
  杨用霖(),字雨臣,福建闽县人。船生出身,曾参加赴英接收&超勇&、&扬威&巡洋舰。北洋海军成军后,长期担任&镇远&帮带大副,参加了黄海海战。1894年11月,&镇远&管带林泰曾因军舰不慎触礁而自杀后,杨用霖兼署&镇远&管带,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威海保卫战末期,杨用霖不愿向日军投降,以枪自杀殉国。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九:菲洛&诺顿&马吉芬
  菲洛&诺顿&马吉芬(),美国人。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任职。甲午战争中,在&镇远&舰上参加了大东沟海战,身受重伤,返回美国医治,期间撰写了回忆录&鸭绿江外的海战&,叙说北洋舰队的英勇作战,为其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所愤慨。日,也即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医院自杀。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十:宋庆
  宋庆(),山东蓬莱人。行伍出身,太平天国和捻军战争中屡建战功,战后率毅军驻防旅顺,甲午战争中被任帮办北洋军务,负责指挥东北战场的对日作战,指挥或参加了鸭绿江江防战、海城之战等战役,以70余高龄仍身先士卒。甲午战后,所部被改编为武卫左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海战英雄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