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梅花的古诗词弥勒佛的诗词。

碧水蓝天201509的个人空间
(建议尺寸像素)
五月桃花竞艳欢, 一泓碧水映霞蟠;
快书春语呼云赠,
乐把蓝天上笔端。 &&
[五绝.十一真(平水韵)]&&&文/碧水蓝天201509
大肚能容,容纳天下多少事;
慈颜永笑,笑除世间万般愁。
弥勒塑金身,
开心笑靥醇。
胸襟如地阔,
万类永无嗔。
人人都是伯乐,欢迎推荐作品
填写推荐理由:
提示:1、每周只能推荐一篇作品,提交后由编辑讨论决定是否显示到首页。
2、为了减少工作量、鼓励会员创作,日以前发表的作品不再接受推荐。
3、您也可以通过自荐、圈子等途径推荐作品。
未登录网友
呼朋唤友 (@好友) &&&
以上是互相关注的好友,点网名选择,也可在下方填写其他人的网名(请用空格隔开,区分简繁体,限30字)
诗友评论 (11)
大肚能融天下事,笑脸易解愁烦心。
拜读佳作,构思新颖,景物传神,用语清新,自然天成,感佩才情,分享精彩,问好点赞!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鼓励,祝夏祺!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鼓励,祝夏祺!
过门岂敢不入?飘临只为送福!赏赞学习,问安祝好!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问候,祝夏祺!
欣赏佳作,点赞问候!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蒙鼓励,祝君祺!
品读佳作,感佩情怀,赞赏学习,问好诗友,遥祝夏日快乐!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问候,祝开心!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雅评,祝开心!
欣赏佳作!感佩才思!感悟情怀!推赞问好!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问候,祝夏祺!
再赏佳作,问好诗友!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问候,祝君祺!
拜读佳作,意境悠远,好句连连,点赞赏学,文采斐然,感佩才情,遥祝夏安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鼓励,祝君祺!
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传神表现出诗人的巧思深情,感佩才思,感悟情怀,祝福问好!
碧水蓝天201509回复:
谢鼓励,祝君祺!
用户登录...
电子邮箱:
您注册本站时填的E-mail
登录密码:
您在本站的密码
记住我(以后自动登录)
推荐您使用 访问本站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作品...
将作品移到
诗友QQ群:上海
\ 川渝 \ 西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句赞美弥勒佛的句子一个对子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处己何妨真面目,对人总要大肚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来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即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扫描下载二维码解析白居易修证弥勒佛法的一首诗
【摘要】:本文在细致分析了白居易咏弥勒菩萨密意诗的深刻内涵后,指出弥勒菩萨继承释迦佛法,其法门不仅有常人所知的殊胜,还能使修学者心智结构产生脉解心开的质变,并使人间逐步转化为清净庄严世界。
【关键词】:弥勒菩萨、白居易、开启心智
白居易约在五十七岁时,写下《和晨霞》一诗,对弥勒佛法作了精彩阐述,因白氏所阅经典远较今人为多,又有一定的内证功德,故其见地颇高。原诗全文如下: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上自非想顶,下及风水轮。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
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
抉开生盲眼,罢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
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
这首诗是应答道教炼养大师晨霞子的,然晨霞子生平事迹无考。白居易在中年后与一些道家修行者的唱和诗中,均晓以佛法智慧超迈,或劝其学修弥勒法门,兹诗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弥勒菩萨全面弘传释迦文佛佛法,遂使大乘佛法兴盛,现在正以化身亿万的广大神通在度化人类,实为佛教显密各宗的总持。时至今日,广大僧俗信众在早晚课诵中都念诵着弥勒菩萨赞偈
,这便是大乘佛教信奉弥勒法门影响至今的明证 。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晨霞子原诗未存,白居易针对他对道教修行法的宣扬,鲜明地指出“我歌慈氏真”,可以说白居易是在阅读大量佛经和自己一心实证的基础上,才得出这个结论的。白居易晚年时,坊间盛传有人在一海岛山上的道观里发现了为白居易往生后预留的一座殿堂,并说这是神仙旨意。白居易闻后一笑置之,并写下了“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的诗句,以表示信仰的坚定。“慈氏”专指弥勒菩萨,大慈大悲是各大菩萨的共有本性,但唯弥勒菩萨久远劫来便以慈氏为名号。这里所说的“真”,应指弥勒菩萨是未来佛,又是许多经论中所说的“此土菩萨”(现在专管化度地球人的大菩萨,即人类的“本师”),自释迦佛化缘已毕,弥勒菩萨便承担了在人间弘传佛法,化导众生的重任。弥勒净土主要是为诸天和人类化现,同在欲界,容易往生,且有弥勒菩萨接引。修学弥勒法门者,不仅能在一期命终后往生弥勒净土,更重要的是在现世时亦能蒙受未来佛的加持,开发自性真心功德,获大法益。
“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弥勒菩萨本誓深重,与人类,特别是与中国人机缘深厚,昼夜六时念此阎浮提人类众生
,以佛眼观察何地何人善根已成熟,何人善根福德何时有望成熟,令有缘人以小的善根感得大的善果,适时予以度化。当然弥勒菩萨化身亿万,亦时时在人间示现,《菩萨处胎经》曰:“佛之威神,入彼微识中,皆令得度”,使一切发大心的众生早证圣果,同时亦以大慈悲心尽力化减人类“劫业当头”时,因共业所造成的刀兵劫及各种大灾难,如《悲华经》中云:“弥勒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这对人类社会的继续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东晋法显大师《佛国记》中所言:“非夫弥勒大士继轨释迦,孰能令三宝宣通边人识法,固知冥运之开本非人事,则汉明之梦有由而然矣。”大乘佛法是以《瑜伽师地论》 、《华严经》
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大般若经》)为代表的法身佛和菩萨所传授的甚深法要。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法身佛和菩萨的加持力入众生心来弘传佛法,是大乘佛法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古今公认的佛教在汉地开始传承的重要标志,汉明帝夜梦金人而遣使赴印度求法,即是弥勒菩萨观汉地众生善根深厚、佛缘具足,故托一梦而使大教东流。汉明帝之梦就是弥勒菩萨的加持梦,大乘佛法在中国的弘扬,也是仰仗弥勒菩萨的功德。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就是蒙受弥勒菩萨大威神力加持,历经险难无数,请回《瑜伽师地论》等梵文原典520夹657部、佛像舍利数百件,载誉而归。
“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这四句说的是诸天拥护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这一大事因缘。弥勒成佛后有一个重要的降神仪式,即接受大迦叶尊者授与的释迦佛衣钵,以示释迦佛已度化或未度化的众生都由弥勒佛摄受了。《增一阿含经》卷三曰:“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大迦叶尊者是释迦佛的大弟子,以禅定苦修为最,并在世尊圆寂后,主持结集佛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曰:“世尊告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世。……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即比丘的大衣)著之。”《大智度论》卷三曰:“长老摩诃迦叶晡时
从禅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昇虚空,……与衣钵具,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
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佛经,对弥勒佛率众请大迦叶现神通,授释迦衣钵给弥勒佛的过程,有具体的描述。“右召桓提因”“桓提因”的全称为“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译为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也,因陀罗者帝也,全称即能天帝也,今称之为帝释,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之主也。佛家的观点是:天能化人,人不能化天。《俱舍论》卷十一对帝释宫殿有详尽描述。释提桓因天主不仅为未来佛造善法堂,为佛经结集护法,还在佛出世时,必与最初来请转法轮的大梵天王,一起常住佛之右边。“千万化菩萨”是说当弥勒成佛时,成千上万的他方法身大士、等身菩萨皆来此土,在弥勒佛周围呈现化身。“百亿诸鬼神”指无量鬼神皆来护持正法,使弥勒佛法久住于世。鬼神,通名八部众、天神乃至阿修罗神,皆是微细身;鬼为六趣之一,有威;神为有妙灵不测之能力的高级智慧生命。
“上自非想顶,下及风水轮”:“非想顶”又称非想非非想天,无色界之第四处(禅定境),即三界最顶。生于此处者禅定至极至妙,无如下地粗重之烦恼,外道以此处为真之涅槃处,佛知之尚为生死之境也,《大智度论》谓为“非有想非无想”,《俱舍论》谓为“非想非非想”。“风水轮”,按佛家世界观,成立世界有四轮,为空、风、水、金四轮。世界依止虚空,虚空者即空轮也;空轮之上风轮生;风轮
之上水轮以光音天之雨,生十一亿二万之水层;水轮之上为金轮,九山八海安立于此,其中有我们人类居住的南瞻部洲。此洲中有金刚座
,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此所谓虚空为心虚空,所谓海水为清净等内功德水,金轮即众生净菩提心体,须弥山即自身本有法身。佛教之宇宙观为圣贤(包括高级智慧生命)深定中观照所全知,非指实有物质的器世界,凡夫虽无法实证,但似应持尊重态度。
“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弥勒佛为未来掌管这一三千大千世界
之尊主,对此世界之全部有情当然也一并摄化。有情众生不外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类,全部难以数计的蠢动含灵有情众生,都将为弥勒尊佛所度脱。依照佛家的说法,弥勒菩萨现在还担负“驻世决疑”之任,谁人得戒否,谁人证何果位,有神通功德的高僧都要上咨弥勒菩萨。经论中说,无神通者虽然去不了兜率天宫,但是弥勒菩萨可以来,并可对有缘者进行授记。对未发心者(有诸根猛利、好乐大法根性)授记久远劫后证菩提、度众生;对已发大心者授当来成佛成祖之记。还有所谓密授记,即有人大精进求无上菩提,但对其授记,恐自志满足,故佛菩萨以威神力令他人知其何时成佛果,而不令自知。最高的是现前授记,对功德智慧具足者,于一切大众前,记其未来成佛名号与国土等。对末法时代有望成就的佛法修行者,弥勒菩萨可在其心中进行特别的加持,使其心柔软悦泽,深深种下弥勒净土的殊胜种子,或给予“你仙籍有名”这类的授记,以鼓励化导其早证圣果。“仙”也是佛菩萨为度化众生对实证菩提道果者的一种方便称谓,仙者其心现在或将来能在无限时空领域获大自在。因此佛家讲仙籍有名不仅指往生后在兜率天宫有重要位次,而且现世也实证圣果,恰如《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所言“我今证得先旧正道,古昔诸仙同所游履。”《楞严经》对此也有精彩描述。
“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无论善与恶,岂间冤与亲”:弥勒佛当来下生,是大事因缘。据佛经记载,弥勒菩萨先于释迦文菩萨四十二劫发心修行
,后古佛欲涅槃时,观二菩萨心,所谓弥勒、释迦文菩萨。弥勒菩萨自功德成就,弟子未成就;释迦文菩萨弟子成就,自身未成就;成多人难,自成则易。故入雪山谷宝窟中身放光明,加持释迦文菩萨超越九劫(《大智度论》卷四十),成为贤劫
第四尊佛。现在地球的寿数已到第九小劫住劫
末,再经过六千五百万年第九小劫结束,第十小劫开始,而弥勒菩萨将在第十小劫成佛,为贤劫第五尊佛
。在当下今世,弥勒菩萨以大愿力,也正在进行着救拔众生的事业,其大慈大悲心是不计辛劳的。在菩萨看来,烦恼炽盛、刚强难化的有情众生,当然在化导之列,对缘浅福薄、业深障重之辈,弥勒菩萨以大威神力,使其变得缘深福厚、业浅障轻,并进入佛门。凡人岂可用善与不善、冤与亲这样的世俗眼光,来衡量弥勒菩萨转大法轮之广大神通和无尽福德呢?我们还应认识到弥勒菩萨天威赫赫,当众生业力现前时,自能降伏各类违逆之缘。同时,为度化众生、弘传佛法,诸法身大士、等身菩萨亦皆来协助弥勒菩萨护持佛法和救护遭遇险难的佛教修行人。
“抉开生盲眼,罢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佛菩萨除不留情面地揭示人类生命活动中种种缺陷外,还高推人类能修梵行、具有智慧(非世俗浅智)、出世的圣贤从人类中产生。这种特殊的大智慧除了以读诵佛经和跟随善知识修习禅定的方式获得外,还可以倚仗菩萨加持力这种重要渠道来获得,如《大日经》云:“以我功德力,菩萨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弥勒菩萨的拿手好戏便是抉开众生愚痴的盲眼(祛除无始无明,开启心轮莲花),与众缘和合,使得以烦恼尘劳为代表的一切障碍于无形中全部销融,遍照法界的大智慧光明全体显现,吾人之心如同遍洒甘露一般的清凉、滋润,获得无上的自在快乐。对此明末高僧憨山大师深有体会,他曾于梦中升兜率天,登弥勒楼阁,得弥勒菩萨重要开示:“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并因闻此开示,而获“识智之分,了然心目”之大法乐。弥勒菩萨遍照法界的大智慧光明
入众生心,与众生的心性光明一体不二,转众生的阿赖耶识 为大圆镜智
,是弥勒佛法之重要特点。其中之奥妙,弥勒菩萨在《华严经》的弥勒楼阁
部分、《瑜伽师地论》、《弥勒五论》
及诠释《金刚经》的“弥勒八十偈”等著述中均多有开示。
“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这里说的“一时”,乃一念贯通三世之谓,即众生在弥勒菩萨加持下,当下发一念大心而绝不退转,便决定了未来之大解脱成就。“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一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当下一念是过去无量劫一念和未来无量劫念念的继续,还与多维空间的高级智慧生命,有着一体无限、无碍的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讲,法界(主要指人法界)有缘众生都会被弥勒菩萨度化,即使是佛缘特别浅薄者,亦可种下未来得度的善根,即所谓弥勒菩萨阴功不没。“万法无与邻”万法源自清净自性,亦从弥勒菩萨自心流出,《弥勒大成佛经》说的“身为法器,心如虚空”,便是这个意思。尽管法无高下,“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但是弥勒佛法包括了佛法顶尖究竟的精华,同时又能针对不同根器修行者的实际根基,所以说弥勒佛法将大兴于世,这就是天意。诚如欧阳竟无大师所说:“弥勒未下生,法已先得闻。”
“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意即晨霞子你这样有修行基础的高道,何不实现人生的最大果报——于弥勒尊佛这个未来一切众生的大皈依处,得到永恒的自在呢?“玉宸”指兜率天宫(即弥勒净土、弥勒楼阁),往生此净土可时时聆听弥勒菩萨说不退转法轮,未来可值遇贤劫千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当来追随弥勒下生成佛,于龙华三会证无上菩提。更何况修学弥勒佛法还能较好的改变心智结构(脉解心开),并使人间逐步转化为清净庄严世界!
弥勒菩萨赞偈:“位居补处,万德周圆,龙华树下说真诠,愿生兜率天长侍佛前,当来授记先。过去曾作智光仙,大慈三昧妙难宣。庄严南有海岸国,补处上生兜率天。心识圆明十方界,性修功德一时圆。几多内院往生辈,会启龙华授记先。南无兜率内院,万德周圆,位居补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历史上大德高僧、居士信众赞颂弥勒菩萨的诗偈众多,不胜枚举。
藏传佛教一直尊称“当来下生弥勒佛”为“强巴佛”,藏传佛教的弥勒法门修持方法较为细密。日本东密的弥勒法门修持仪轨和方法也非常繁多。
兜率天是欲界六重天中第四重天,弥勒菩萨为兜率天主,昼夜六时说法,一般被称为弥勒净土。《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八曰:“一生菩萨,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余处?答曰:若在他方世界来者,诸长寿天、龙、鬼神求其来处不能知,则生疑心,谓为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后作佛者,人起轻慢,天则不信;法应天来化人,不应人化天也!是故天上来生,则是从天为人,人则敬信。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著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是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深厚结使,粗心错乱;上二天结使既厚,心濡不利;兜率天上,结使薄,心濡利,常是菩萨住处。”“一生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尽此一生就可以补到佛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下三欲天”指欲界六重天中第一重天四天王天、第二重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和第三重天夜摩天。“上二天”指欲界六重天中第五重天化乐天和第六重天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八曰:“诸天生时,有三事自知:知所来处,知所修福田处,知本所作福德。……诸天有报五神通,自识宿命,能到佛所”。“结使”指“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结有九结,使有十使。【参见《佛学常见词汇》,竺摩法师鉴定、陈义孝居士编】
阎浮提,又名“南阎浮提”、“南瞻部洲”,指我们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弥勒菩萨将于此土成佛,现在亦是此土菩萨,那为什么一般人见不到呢?《大智度论》卷九曰:“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如偈说:诸佛先观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迟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有欲作逆佛愍除,或欲作逆佛不遮。刚强难化用粗言,心柔易度用软言;虽有慈悲平等心,知时智慧用方便。”
《瑜伽师地论》是这样传承的:《瑜伽论记》卷一曰:“无著(尊称“无著菩萨”,古代印度高僧,《瑜伽师地论》的记录者)为人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等。慈氏菩萨随无著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所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五金刚般若。于时门人或见光明、不见相好、不闻教授;或见相好、不闻教法,或有见相好而闻声教者。然时代悬远、名既湮灭。唯有无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堪受诸教。”
《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古德有“不读华严经,不识佛富贵”之说。关于龙树入龙宫赍《华严经》,《龙树传》云:龙树已出家,入灵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大乘经典授之。诵持爱乐,虽通实义,然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不得。自念言:佛经虽妙,犹有所未尽。我欲推未尽而演之,以悟后学。独在静处水精房中,思惟此事。大龙菩萨见而怜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之经典,无量之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问曰:看经遍否。答言:汝诸函中经典无量,我所读已十倍阎浮提。龙送出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付法藏传五亦同)。贤首华严传一曰:“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中略)下本见流阎浮。”【《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相传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七百年,印度龙树菩萨有感世间文字一时读尽,发心入龙宫读藏,在那里见到了上、中、下三本《华严经》,遂记诵十万偈回归西土,华严大经始得流播。据说那三个本子是:一、上本《华严经》其偈颂是无量数的,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数那么多的偈颂,反正阎浮提世界中无人能够受持这个本子。二、中本的《华严经》据说有四十八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当初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这个本子时,觉得整个阎浮提仍然无人有智慧受用它,所以也没有携出龙宫。三、下本的《华严经》有十万偈、三十八品,龙树菩萨认为这足以为世间上智者受持,龙树在龙宫用九十天的时间将十万偈的《华严经》背诵下来携回印度流通。
《大智度论》卷一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因缘:“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答曰: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晡时,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参见《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年1月北京第1版】
耆阇崛山,又称“灵鹫山”,简称“灵山”,是释迦佛宣说佛法的道场之一,亦是大迦叶尊者在佛涅槃后主持结集佛经的地方。《大智度论》卷三曰:“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复次,长老摩诃迦叶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大乘佛经多在耆阇崛山宣说,应是从法身佛自心流出,未必确指此实有处所。古德有诗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即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大智度论》卷三曰:“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处,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如偈说: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众苦得解脱,唯有真法存。”摩诃衍经,即大乘经典。
风轮:“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次上风轮。名出生种种宝庄严。能持其上。净光照耀。摩尼王幢。次上风轮。名宝威德。能持其上。一切宝铃。次上风轮。名平等焰。能持其上。日光明相。摩尼王轮。次上风轮。名种种普庄严。能持其上。光明轮华。次上风轮。名普清净。能持其上。一切华焰师子座。次上风轮。名声遍十方。能持其上。一切珠王幢。次上风轮。名一切宝光明。能持其上。一切摩尼王树华。次上风轮。名速疾普持。能持其上。一切香摩尼须弥云。次上风轮。名种种宫殿游行。能持其上。一切宝色香台云。诸佛子。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地海众树。各有区别。”【参见《华严经》华藏世界品部分。】所谓香水海之大莲华,皆依心王摩尼轮海住,即内证功德。
“金刚座”的缘由,《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曰:“问曰:何以故佛四威仪中,地悉为金刚?答曰:有人言:菩萨至菩提树下时,于此处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菩萨入诸法实相中,无有地能举是菩萨。所以者何?地皆是众生虚诳业因缘报故有,是故不能举。菩萨欲成佛时,实相智慧身,是时坐处变为金刚。有人言:土在金轮上,金轮在金刚上,从金刚际出如莲华台,直上持菩萨坐处,令不陷没;以是故,此道场坐处名为金刚。有人言:成佛道已,四种威仪处,悉变成金刚。问曰:金刚亦是众生虚诳业因缘有,云何能举佛?答曰:金刚虽是虚诳所成,于地最为牢固,更无胜者。金刚下水,诸大龙王以此坚固物,奉献于佛,亦是佛宿世业因缘故,得此安立处。又复佛变金刚及四大令为虚空,虚空不诳,佛智慧亦不诳,二事既同,是故能举。”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以及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参见《佛学常见词汇》,竺摩法师鉴定、陈义孝居士编】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佛言:“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贤劫”即现在的大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
【参见《佛学常见词汇》,竺摩法师鉴定、陈义孝居士编】
“劫”是梵文“劫簸”的音译,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参见《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释迦牟尼佛先于弥勒菩萨成佛的因由,《大智度论》卷四亦有记述:“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智慧光明是诸佛法身的真实示现,此光明遍照法界;弥勒菩萨的大智慧光明亦是如此,恒常慈护加持众生,然众生因业深障重而不得见。《大智度论》卷七曰:“问曰:有几许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须持戒、禅定、智慧,然后得道?答曰: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有若见光明、若触身不得度者。”《大智度论》卷八曰:“问曰:云何为常光?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问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或一丈、百丈、千丈、万亿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诸佛常法。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
“阿赖耶识”是心识名,八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为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的第八识,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里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故又名“异熟识”。因它是八个识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识”。若从眼识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称为“第八识”。当人成佛时,亦不离此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庵摩罗识)。【参见《佛学常见词汇》,竺摩法师鉴定、陈义孝居士编】
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参见《佛学常见词汇》,竺摩法师鉴定、陈义孝居士编】
“弥勒楼阁”,即毗卢遮那大楼阁,意指最高的实证法身智慧境界。《华严经》的精华——《入法界品》开示了善财童子依文殊菩萨教导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广学经教,并经文殊菩萨和诸善知识教导,往诣弥勒楼阁,谒见弥勒菩萨的修行故事。《华严经》卷七十七曰:“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同七十九曰:“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地及宫殿,一切供具,皆以无量众宝而共合成。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广博严丽,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处中悉如是见。尔时善财普申礼敬,才始稽首,自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普礼一切诸佛法僧,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所谓或见弥勒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亲何知识,所证何三昧。以至亲证法身,于十方法界,经佛刹微尘数劫,现三乘六道等身,以行教化,一一圆见。并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以至成佛度生,及与涅槃,法住久近,亦各圆见。善财在楼阁中,上求下化,经佛刹微尘数劫,精勤修持种种妙行,而不疲倦,一心直趣无上菩提。时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是知此大楼阁,即法界藏。凡法界中所有诸微妙事,此楼阁中,无不圆见。”弥勒楼阁充分展示了在此世界中,弥勒菩萨即是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这一真理和殊胜功德。
《弥勒五论》是无著菩萨上升兜率天宫闻弥勒菩萨说法的记录和修学心得。汉传佛教的《弥勒五论》是《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和《金刚般若论》。藏传佛教的《弥勒五论》是《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究竟一乘宝性论》、《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雕刻弥勒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