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茶主要打油茶是哪个民族的招呼客人的重要

(共1个回答)
种类太多太多,这里给你了近100种
大理砂锅鱼
开远甜蕌头
鸡豌豆凉粉 大理饵
汉族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薏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
不一样,只是把两首歌曲重合在一起了
起源鞑靼人一名,最早于公元5世纪出现于游牧部落中,其活动范围在蒙古东北及贝加尔湖周围一带。13世纪初,这些蒙古突厥游牧民族的不同群体成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部队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
元旦:《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德国歌风格法国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常州小吃既有本地传统特色、也有江浙等地风味,用料范围广泛,馅心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制作精细,享有盛名。  【加蟹小笼包】清道光年间,由小河沿浮桥南堍
大家还关注
(C) 列表网&琼ICP备号-12&琼公网安备08是非吃不可的;汉族家来了客人,主人即热情招待,请坐,在城镇,则;瑶族重待客,客人到来都热情欢迎和亲切款待;三江、龙胜苗族对到家的客人,先打油茶接待,然后才;在侗乡,不管面生面熟,见面都打招呼,或请进屋;德高望重的长者来陪客,请客人坐在长者旁边,其他人;仫佬族历来热情好客;在毛南山乡,客人进门常以柑桔和甜红薯相待,吃饭时;回族非常好客,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
是非吃不可的。此时若客人仍执意离去,便会极大地伤害主人的自尊心,自责没有本事留客,埋怨客人不够交情,扫了主人的面子。
汉族家来了客人,主人即热情招待,请坐,在城镇,则倒茶递烟。清、民国时为水烟袋,现为香烟。并送上糖果、瓜子、饼之类食品招待客人。乡村多数是请吃稀饭、敬烟(多数是烟杆、烟丝),或摘园中已成熟的果、蔗等待客。对至亲好友和贵客的到来,也和壮族一样,煮鱼、肉,炒菜,煎蛋,做饭,摆酒款待来客。杀鸡是最高的招待。过去非贵客至亲不杀鸡招待,现在杀鸡鸭待客已很普遍。待客宴席摆在堂屋,请客人坐上方,即靠神台的一方,但一般客人或晚辈客人不能坐,否则被人嘲笑为不懂礼貌。贵客、稀客由家中老人、户主陪客,有时也请亲戚、同村能饮会说者执壶把酒,一般妇女、小孩不准上桌与客人同席。客走要送行。
瑶族重待客,客人到来都热情欢迎和亲切款待。都安瑶族(布努瑶)群众对客人,习惯上不是请喝茶,也不是敬烟,而是给客人恭恭敬敬地端来一碗自制的传统玉米酒。瑶族(盘瑶)不敬酒,由姑娘双手敬茶,并站在客人旁边等着接茶碗,给主人递烟筒、烟丝。龙胜、三江两地的瑶族则打油茶招待客人。客人若毫不客气地双手接过递来的酒碗。一饮而尽,主人非常高兴,认为客人是自己人,立即杀鸡宰羊,更加热情地招待客人。进餐时,即请客人上座与其家长者排列,由姑娘或媳妇或其他晚辈装饭、添饭,饭后端来漱口水或茶水。客走送行。此外,有的瑶胞,不仅对到家的客人予以周详的接待,而且还在山道路旁挂饭包。如桂平瑶族(木山瑶),每天上山入林做活路,每人总要在道边的大树上(或用竹杆插地),挂个把竹叶饭包,以供过路的友人肚饿时吃。但传统规矩,过路人无论怎么饿,都不能把饭包的饭全部吃完,要留一些给主人,并要打上一个草结挂回原地方,表示“友人领情了,十分感谢!”主人见了会十分高兴。另外。在瑶族群众中还有公宴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当全寨的贵客到来时,先带到头人家敬酒敬烟叙谈,然后“叫村”,设大公宴或小公宴款待。大公宴是全寨各户齐来招待,小公宴是把全寨分为几组,依次进行接待。全寨瑶胞听到叫村后,立即把食物送到头人家,由头人指定善于治膳的人进行烹调。饭菜弄好后,再来一次叫村,各户来一户主赴宴。待客席设在厅正中,由头人和公推的村中老者以及有名望的人陪同客人。其余各席则散在客筵的两侧,人员随意组合。
三江、龙胜苗族对到家的客人,先打油茶接待,然后才用佳肴酒宴招待。在大苗山,当客人踏进苗家的吊脚楼时,主人就把热茶递到客人手上,不多久,又摆起丰盛的佳肴宴席来招待客人。热情的主人为客人斟满了自制的糯米酒,客人喝完一碗又要喝第二碗,这是苗家的规矩,说客人是用双脚走到苗寨来的,必须喝双碗酒。当席上众人有四五分酒意时,个个杯子都要斟满酒,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或主要客人先喝,然后依次向右推移。喝酒时,不论谁喝了一口酒,其余的人则异口同声呼“务啊务啊”(好啊好啊)!逐一喝了一口酒后,主人即一一敬茶。接着又喝交杯酒。五六巡之后。即按主人和作陪人的年龄辈份给客人敬兄弟酒、小辈酒等,喝不了就用歌作答,直到大家酩酊大醉。主人这才提议,大家共同高举杯子,喝完最后一杯交杯酒,在“务啊务啊”的长欢呼声中结束酒宴。在隆林,客人一到苗家,主人先敬客人一碗酒,以酒表情。然后盛餐以待,拿出传统的陈年米酒、辣椒骨、豆腐霉、大米饭(苗族大米很少,不是节日或不来客人,一般不煮大米饭)、白切鸡、腊肉,盛情款待,以示亲密。
在侗乡,不管面生面熟,见面都打招呼,或请进屋。夏天请客人坐在堂屋里,冬天请客人坐在火炉边最暖和最干净的地方。男主人陪客拉家常,女主人则架锅打油茶。若是远方来客,还要搓水园,打糍粑。按“二空三圆四糍粑,后加一碗甜油茶”(第一、第二碗只放米花、花生和油茶,不放别的东西,第三碗才放汤圆,第四碗放糍粑,第五碗为甜油茶)等规矩敬给客人,然后设酒宴为客人洗尘。隔壁邻舍、至亲好友、兄弟知道有贵客到来后,都自动送来佳肴“帮盘”,有煎鲜鱼、炒鸡鸭肉,更有侗家特制的腌猪肉、腌鸭肉、腌鱼等。并请族中
德高望重的长者来陪客,请客人坐在长者旁边,其他人围桌而坐。主人举杯请用酒后,就你左我右地举杯换酒,长辈先喝,晚辈后喝,主人先喝,客人后喝,或全桌人手牵手地围起来喝团圆酒。酒兴浓时,即席唱起祝酒歌,情意真切。同时,主人频频地给客人敬菜或敬串肉,直到吃饱喝醉才散席。饭后递给客人漱口水或茶。客人离去.主人送到楼门或村口,千叮万嘱,要再来作客,并用竹壳包好腌鱼和糯米饭,让客人在路上吃。客到侗家,没熟人也不要紧,只要你在鼓楼或公共场所等候,自有人出面安排。或分到户,由个人接待;或各备酒菜,集中到一个地方与客人同餐共饮;或集资买猪、买肉,共同招待。决不使客人吃无着落,宿无处所。
仫佬族历来热情好客。民国《罗城县志》载:“有较远之戚友到家,或止宿,或暂留小饮,从无有专恃滑头政策,客来而主不顾者。不肯薄于交际,亦习俗使然也。”现在步入仫佬山乡仍然处处遇到笑脸相迎,敬茶递烟,佳肴相待,其待客的方式方法与壮、汉族大略相同。
在毛南山乡,客人进门常以柑桔和甜红薯相待,吃饭时,鸡鸭鱼肉或山珍佳肴,一并端出。客人无论年纪大小,都邀其与长辈同坐,十分热情诚恳。挽留客人住宿时,必拿出最新的蚊帐、被子,让出厢房给客人休息。
回族非常好客,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传统。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沏茶、备饭菜。回族的风俗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不?”“你吃饭了没有?”给你做饭吧?”等等。上饭前,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在盖碗里放入冰糖、桃仁、红枣、葡萄干、圆肉等拌料,然后冲水加盖,双手捧递。进餐时,先请客人洗手,才请上座。客人离去时,满脸欢笑将客送出大门。
那坡县达腊、念毕、者祥等地彝族待客有自己独特的进餐、退餐仪式。贵客到家,宴席开始前。在座的人不约而同地起立站在桌边,双手抱拳自然举在腹前,由客人当中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人领着众人念一段感谢主人的祝词,而后用手指在自己的酒杯里点酒,分别向前后左右弹一二滴酒。宣布正式进餐后,大家才举杯,然后由主人先动筷挟肉,大家才跟着挟菜。往后每碗菜由主人开第一筷后,众人才自由动筷挟吃。酒宴快结束时,由开餐前领颂词的宾客(也可是另外一人)领着大家唱酒歌,对主人的品德、宴客酒菜进行褒扬,恭祝主人全家老少安康,宾主互相勉励,最后宣布散席。
水族家有来客,都主动打招呼,让坐、敬烟、送水。习惯待客以酒为贵,素有客人不醉不罢休的心愿。客人到家尽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上客则杀鸡、鸭招待,贵宾则杀小猪及鱼招待。鸡鸭头象征尊贵,要敬给客人;猪头则留饯行席作祭品。入席,主人双手端杯敬客,开饮前每人蘸一滴酒点在桌上。表示对祖宗的敬意。席间要联肩举杯喝团团转的交杯酒,以表亲热、团结。来了贵宾要请族人或全寨作陪,此后又逐户分开接客款待,或众人合资宴请客人。凡接待女客,所杀的牲口每只都要留一只膀腿,待客人离开时和糯米饭、糍粑或粽子送给客人带走,这是“扎包礼”。客人到家不仅要主动留客住宿,还要陪其过夜,不让客人感到寂寞。
仡佬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客人到家,全家起立迎接,热情招待。其待客的习惯与当地的壮、苗、彝族群众的待客方式同。
广西各族人民历来逢年过节和有婚丧、生育、寿辰、迁居、迁职、升学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五房之内均相互往来,互庆互帮。
婚贺 壮族家庭如有婚嫁.都置办喜酒,宴请宾客。嫁方不大办(有女走冷落之感,只请些送嫁女客),娶方则大办。但酒席多少,丰富如何,量力而行。办喜事时,先发请贴(旧时用槟榔),至亲好友闻知,即备办礼品前来庆贺并送嫁。建国前,外家(娘舅家)要备办床柜及床上铺盖,富有人家以银器、牛、田地作送嫁礼。至亲送白米一担约五十斤,酒一担约三
十斤,或送布帛。朋友送镜屏或贺联、鞋、红封包等。房族内不送贺仪则帮宴。建国后,婚宴婚贺逐渐从简。50至70年代间,请酒宴少,偶有小规模或者至亲家宴。在城镇、机关、学校、厂矿多是请茶请糖果,亲戚朋友的贺礼多数是热水壶、面盆、枕巾、锑锅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入80年代,婚嫁请喜酒之风又逐渐兴起,而且愈演愈烈,规模越来越大,质量档次越来越高,宴席常达几十上百桌,耗资以上千上万元计。贺礼除沿袭传统外,还有手表、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金首饰、高级衣料、高档衣服及床上用品等,贺仪十元、几十元、上百元不等。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各民族的贺婚礼物基本上是相同的,不是钱就是物,只是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些区别而已。
丧吊 广西各族俗称白事,凡家有白事(限成家有小孩者去世),都要操办丧事。凡奔丧者都要带上祭品(礼物),供祭亡灵。壮族父母去世,要报外家,告至亲,俗称报丧。报丧后即备办丧事。外家奔丧要抬来二牲,即猪头、羊(杀死去毛,留尾巴毛,不破肚)和一幅挽联黑纱帐,俗称祭帐。其他亲朋好友,或送祭帐和香纸,或送白封包,俗称奠仪和香纸。同村者多数送数量不等的米和猪肉。已经出嫁的儿女,一定要送来米、肉、香纸和祭帐。汉族奔丧送葬的祭品(礼物)与壮族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汉族的祭帐可用白布来做,而有些地区的汉族,若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去世,奔丧者的奠仪可以是红的。瑶族的父母去世时,已经出嫁了的女儿必需备两牲,即一只小猪或一个猪头,一只鸡及香烛纸等祭品前往供祭。其他民族的祭品与壮族相同。现在除了传统的祭品外,还增加了送花圈及各种用具、牛、马、羊模型祭品。
贺生育 生育是喜事,壮汉族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则称为“弄瓦之喜”。在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民族中,凡生第一个儿女时,外家(产妇的娘家)都要来人(女人)看望,至亲好友也来祝贺。来祝贺的时间习惯是小儿出生三天,俗称三朝(有些地方的汉族是十二天,俗称十二朝),满月和周岁。来祝贺时所带的礼品也有俗规:三朝时(主要是娘家来三五人不等)的礼品是鸡蛋十至二十只,项鸡一二只(汉族是生鸡一只,项鸡一只),米十斤,婴儿衣服一至二套(汉族地区为白色)或三四尺布。女婿设宴招待,称三朝酒。满月时娘家的贺礼是小儿背带一二条,小儿裙布三至五条,小儿被一二张,还有小儿帽子、头额、颈拦等一批衣物。此外,还有三四只鸡,鸡蛋二十个以上,米二十斤,糯米甜酒三五斤,红鸡蛋等。汉族地区还有粉丸(用水磨糯米加馅做成的圆米团)。一般朋友亲戚送三尺布,十多只鸡蛋和五六斤米(在城镇、机关、厂矿中不送米,多送补品和衣物)。已出嫁的同族姐妹只送三尺布。主家设宴招待,俗称满月酒,或叫做满月。小孩周岁时,外婆、舅娘要送衣、帽、鞋、袜、粽子、粉丸等礼物,有的还舞狮前去祝贺。一般亲戚朋友送五六斤大米和一件一尺五长的童衫(在城镇还送玩具),祝福小孩快长快大。
贺迁居 广西各民族新屋落成都要贴对联,乔迁新居时,都要摆宴席,庆贺一番。但不同的民族却有着不同的迁居仪式。那坡的壮族凡迁居都要选择吉日,并用红纸做签条,书写“迁居大吉”或“迁祥纳福”吉语,并请道公画符,并排贴在新屋的大门额上。中堂放一蔸带青叶子的甘蔗,表示生活甜似甘蔗;桌上放一碗清水和一枝柚子叶,作为隔邪除晦之用。亲友联名送镜屏、水壶、茶杯,打红封包和烧串炮祝贺,现在增加了壁灯等礼物。当晚,主家备酒席答谢亲友,猜码、唱山歌,气氛热烈。来宾的壮族迁新居,宴请宾客,来客以家庭主妇的外家为主。他们提前一天到达,进新居那天,点火鸣炮,送一只大公鸡为新居报晓,送一个挂钟为之鸣钟报喜。其他亲戚朋友来赴宴,都打一个大红封包赠送给主人,表示招财进宝,新居吉利。
汉族迁居要办入新屋酒。横县汉族新居落成,先请巫公道师去??发火”,第二天才入新屋。至亲好友一般都送条福、镜屏、米、钱,以示庆贺。主家设酒宴款待。而桂平汉人有排队进新屋,老人先行,按次序担鸡鸭谷米等共入的风俗。
永福县瑶族也摆酒席宴客,主家三亲六眷皆来庆贺。内亲挑谷子、打粑杷送礼,外亲送
镜屏,买鞭炮鸣放,以恭贺主家。有的还唱山歌贺主家,其歌叫贺新居歌,内容夸主家的房屋建得好,将来一定荣华富贵,子孙满堂,做大官,六畜兴旺等。
苗族新居落成请唢呐庆贺,并办酒席宴请亲友和工匠。至亲以红梁布、糯耙和米酒祝贺,亲朋则封钱、送镜屏为礼。主家也以殷梁粑相送。
侗族进新屋称为“捞言美”,是亲朋们共同庆贺的喜事。民国年间,庆贺“捞言美”,女婿老表辈牵羊送米、酒各二十斤以上,镜屏一面;一般人送一只鸡或鸭,以及酸鱼和糯米粑粑等。现在,有的送镜屏或打封包等,女婿表辈送“过堂布”一丈二尺,及角花吉祥物。
仫佬族入新居,需请阴阳先生择吉日良辰。进新房的前一天,大门、小门、侧门贴上对联,并先接祖宗到新屋,由法师把原来的香炉里的一部分香灰放到另一个香炉,并放上两枚硬币,点燃一束香插上。法师念词,用两张纸钱沾鸡血贴在新的香炉上,全家护送放到新屋神位上。吉日凌晨,主人在新房里烧一堆火,火烧得越旺越好,表示进新居后人丁兴旺,六畜发展,钱财茂盛。然后将家里最好的东西,每样一件装进箩筐里,全家人穿新衣,挑箩筐一起到新屋里,表示百事如意,万象更新。天亮后亲戚朋友来祝贺,有的送米担,有的送花红,有的送财礼,有的作诗画,有的给牲口。晚宴罢摆歌台,主家和本村亲友为一边,外家亲戚们为一边,对唱山歌到天亮。
彝族迁居很隆重。在新屋宴请为新屋出力、献料、投主意的人,宴席上举行进餐、退餐式。“嘎仲些”(众人酒宴)结束,即举行贺喜送礼仪式。先由主人岳父母挑着一头是猪(三四十斤),另一头是自制米酒的担子放在堂屋中心,并往屋四周撤零钱(旧时是铜仙,现在是硬币),表示为新屋立了柱、垫了脚。然后由主人近亲姑父母托人挂一幅从神龛上方,经过上梁、偏梁至大门口的自织白布,表示遮屋顶、抵御风雨。其他亲友把礼物放在主人岳父母的担子周围。按习惯,岳父母的同胞、同堂兄弟送猪、酒礼担(量力而行。无猪则以鸡鸭代);姑父母同胞、同堂兄弟送一只熟全狗和一簸箕糯米饭,并用棉线串在一起;同族同姓兄弟(包括堂兄弟和姨表兄弟)送一瓶酒和一挂猪肉;朋友、老同、熟人送大幅红布对联、土布头帕、毛巾或红封包。摆完礼物,由主人亲戚(青年人)把礼物逐件挑在肩或举在胸前,由歌师以歌问礼(彝话为“面那”),客回报小孩名或自己名(这回话彝称“面过贴”),歌师代主答谢(彝话叫“牌摆”)。同时,在屋顶有一组青年人,把提篮吊在堂屋中央摆来摆去有意碰人,并唱吊蜂歌讨东西;楼下也有一组青年人放火烧稻草或茅草,烟熏客人,意为去邪气,建房吉利。负责当天生活的管家把食品放到篮里(接连二三次),青年们得到食物故意打闹抢夺,闹得越凶越久,主人越高兴。
贺升职 清朝、民国时期,广西各民族凡有人进官场任职,亲朋好友、房族兄弟、同村父老均带礼品鞭炮前来祝贺。有的还轮流作东,宴请升职者。升职者即设酒宴回报答谢,赠赏礼物。建国后,此俗已不大流行,即使有也是个别或小规模。80年代起,有些农村、城镇人家,儿女参军或被招为国家干部、工人,远亲近邻好友均来祝贺送行,主家则设酒宴相谢。在机关、厂矿企业里任职的各族干部职工升职或调动工作,其所在单位和同事为其举行送行座谈会,启程时领导、同事及亲友热情送行。
贺升学 广西各民族中历来有助学的良风美俗,哪家的孩子读书上进,而家境贫寒,无能力供给时,亲戚朋友、族内叔伯兄弟都尽力接济。清、民国时期,有些地方的房族公田设有学田,学田收入用来请先生教房族里的小孩读书认字,或资助族内读书上进的子孙。建国后,学田虽然不存在了,但供子女上学的好习惯并没有减弱。一些村寨为了让子女上学,自动集资建校舍、修理校舍,请老师办学校。凡有子女考上高一级学校,如中学、中专或大专院校,亲戚朋友、族内叔伯兄弟姐妹、老表至亲、同村者都以礼物或口头祝贺。在其父母无能力供给费用时,都量力给予资助,一直到取得毕业证书为止。在侗族中广泛流传着“寨中出人才,侗家都光荣”之俗语。1980年后,一些家长为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子女办“升学酒”,一来鼓励子女继续深造,二来答谢亲朋邻里的相帮勉励。赴宴祝贺者多送大红包,以资助入
第三节 俗 尚
广西各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古以来,相扶相助,周急尚义,代代流传。明邝露《赤雅》载:壮人“有无相资,一无所吝。”清光绪《镇安府志》载:壮家“凡耕获皆通力合作,有古风。”光绪《归顺直隶州志》载:壮人“春耕通力合作,田亩多少无较也,秋收亦然”。遇有谁家建造房子,“亲戚恒借钱米,以周其难.”民国时期,壮家一盖新房,全村大人都来帮忙。南丹一带春耕生产都是全村通力进行的。送肥下田时,送完一家再送一家;插秧也是插完一家,再插一家;秋收也一样,互相帮助进行。遇婚丧大事,村邻、亲朋之间,有钱出钱,有米献米,有力出力,“颇重周急之义”。若是村里有人家生小孩,家家都主动登门送鸡,送蛋,送肉,送甜酒等,给产妇滋补身体,送布帛衣物给婴儿穿用。对房族内鳏寡孤独的人,不管是否负有直接赡养的责任,都尽力设法照顾。如果有潦倒之入叩门求援,主人都给些资助。在壮族山村,时常有人自动在山道、溪流上修路搭桥,俗称积德补阴功。修路者多为老人,搭桥、修桥者多为婚后长期不育之夫妇。壮家行善尚义风俗,至今仍然存在。现在,壮族不少地方,哪家有子女上中专、大学读书,家中无力供给费用时,亲戚族内叔伯都量力给以资助,一直到毕业为止。还有些个体专业户自动捐资修校舍,兴建文化娱乐场所等。
汉族好行善乐施,扶助伤残孤寡人。平南汉族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传统,在乡村常有人自动修桥补路,或在道间盖起凉亭。搭起板凳,供行人休息。
瑶族坦诚、仗义、乐相帮。一家建屋,全村出动,帮工又捐料。哪家有婚丧事,全村支援,毫无吝惜。村寨中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谋生困难,全村寨义务抚养照顾。若有人没饭吃.村中和亲族里互助解决。金秀瑶族(茶山瑶),还有“让田”照顾的习惯,凡近亲房族各家庭中,某家缺水田耕种,占有水田较多的人家就拨出少量水田给他耕种。别地瑶族与人打官司发生经济困难,只要托信要求资助,人们必然凑钱寄去,绝对不会拒绝。生产互助互帮。春季插秧.全族劳力集中.插完一村到一村,直到全族水田插完为止。遭侵犯时,只要头人一号召,男女老幼即奋力拼杀。金秀大瑶山瑶族民国29年(1940年)为了抗击国民党统治,全瑶山“起石牌”集众.各人自动带武器和口粮,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斗争。建国前,瑶族有刻木记事的习惯,凡是记上“术契”的事,必定恪守凛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韦拔群率领红军战士在巴马西山瑶族区坚持斗争,瑶族人民全力支持。在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封锁下,瑶族盘老奶坚持给韦拔群送饭。后被敌人发觉,挨捆绑被枪逼着带路。上山搜捕拔群。她故意把敌人带到悬崖边,拼力把两个敌人闯下悬崖,自己也跳了下去。韦拔群找到盘老奶时,她已奄奄一息,但她临终时还不忘告诉韦拔群应该往哪里逃走。
在侗乡,寨里有人生活困难,隔壁邻舍和亲戚朋友都慷慨相助。若有婚丧大事或者建造新房,全族和全寨的人都来帮忙。支援粮食、柴火、资财,承担各种劳动。路塌了有人填,桥坏了有人修。要是修新路,架新桥,侗家老小捐工又献料。村与村不管距离远近。在山顶、路旁均建有凉亭.安放木凳供人歇息;亭内烟火不断,供人取暖吸烟;泉边、水井边挂上竹瓢,供人饮水解渴。过去有的还在桥头悬挂草鞋,供行人更换;三岔路口,立有路碑,给行人指示方向。
拥军优属 广西各族人民历来有拥护人民军队的传统。清朝年间,洪秀全在广西创建了太平军,举旗反清济贫。桂平、平南、蒙山、武宣、象州等地的壮、汉、瑶族人民,纷纷投奔太平军。金秀大瑶山流传着各族群众毁掉房屋,埋葬银钱,投奔太平军的事迹。金秀大樟地区奔腾村有四百多户壮、瑶族,大半参加了太平军;花鹿、路村、落田、里村的各族群众,也全部或大部分参加了太平军。桂平紫荆山军营村陈蓝两姓五百多人,全部参加太平军。在壮族聚居的武宣东乡和桂平沙田全村入队。象州的新寨和磨村。一千多人加入太平军。贵县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专业论文、行业资料、39广西各民族社会民俗等内容。 
 广西壮族民族风俗――春节 年三十晚 “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是壮族一年 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  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探论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五彩缤纷的 民族服饰、味形兼具的饮食习俗,还是淳朴崇礼的礼仪信仰、异彩 纷呈的岁时节俗,...  广西民俗――广西少数民族之最 广西少数民族之最 广西民俗 壮族三月三以歌会友 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  广西形象,民族文化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广西形象,民族文化锦绣...民族内部有 20 几个支系,各个地区、支系风俗习惯都有共 同的特点,也有不少...  广西民俗作文_高中作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广西的春节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略论广西民俗工艺品旅游... 8页 免费 广西各民族社会民俗 41页 免费 让民俗...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主要写了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  广西传说典故:壮族独特的民俗文化_计算机硬件及网络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古代的西瓯、骆越人,就有“与而不求 其报”的...  广西桂平市壮族民俗文化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广西桂平市壮族民俗文化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ghten),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广西、云南、...  过歌圩节、三朵节、三月三和三月街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辽宁、内蒙古、广西 B、吉林、海南、广西 C...$A、精神民俗部分 B、社会民俗部分 C、经 济民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客人打招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