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箭发射台制作方法时,为什么发射台下白烟滚滚

火箭发射时,为什么发射台下白烟滚滚?不真正了解你会猜错的-博宝头条
火箭发射时,为什么发射台下白烟滚滚?不真正了解你会猜错的
我们常常能在电视或者其它视频上看到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当火箭点火以后,发射台的两边会喷出滚滚白烟,不了解火箭发射常识的人可能会以为是火箭的燃料被点燃后喷出的浓烟,这么认为的人应该还比较多,其实只这样想的话还真搞错了。不过那喷出的滚滚白烟也不能说没有火箭燃料点燃后的浓烟,但更多的应该是水蒸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火箭发射台下有一个很大的水池子,左右两端的下面有粗大的导流槽,发射火箭之前,水池子里面会注满水,但不会淹没导流槽,火箭点火发射后,发动机的火焰会喷向火箭发射台下的水池子中,瞬间产生的巨大热量会把水蒸发成水蒸气,于是就变成白烟从两边的导流槽喷薄而出了。这无疑是一种巧妙的设计,那情景会有多激烈呢!航天员杨利伟曾经在书中这样介绍过:火箭(搭载神舟5号飞船的长征2号f型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是的,就在点火发射后离开发射塔的那几秒钟,火箭燃料就能把下面的上千吨水变成水蒸气吹走,可能你会觉得很惊讶,但是想一想长2f火箭和神舟飞船的总重达到了近五百吨,火箭燃料燃烧的推力能让这个庞然大物拔地而起,破空而去,需要消耗多大的热量呀!几秒钟的时间会耗掉几十吨的燃料,把下面的水连烧带吹,几秒钟搞完也正常了。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一瞬间白烟滚滚,甚至能把发射台给淹没掉了,要知道发射台的大楼是很高的,长2f火箭就近60米高了,但是喷出的白色烟雾团显然比发射台大楼大得多。2012届第一次中考物理自测题;一、选择题:;19.下列几种估测中;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8m;21.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选手王饕蝗耍A.王鞯酱镏盏阆吆螅辜绦蚯盎惺怯捎诠咝缘模煌3觉砂纸发热,这是通过;_____的方式增加了它的内能.26.如图4所示;28.图6所示为我国发射“神舟”七号宇宙飞船时的;氢气的热值大约为1.4×10
2012届第一次中考物理自测题
一、选择题:
19.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8m。
B、60W照明电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1A。
C、中学生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0m/s。
D、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 20.为了节能,许多奥运场馆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照明,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
) A.纳米材料
21.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选手王饕蝗嘶竦萌督鹋疲⒋蚱剖澜缂吐既缤迹铝新凼龃砦蟮氖
A.王鞯酱镏盏阆吆螅辜绦蚯盎惺怯捎诠咝缘脑 B.用力蹬冰面加速,原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王髟诹旖碧ㄉ鲜艿降闹亓τ胫С至κ且欢云胶饬 D.王髟诹旖碧ㄉ鲜艿降闹С至投粤旖碧ǖ难沽κ且欢云胶饬 22.观察图2,分析四个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B.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汽”
C.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有熔化只是变小了
D.夏天凉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2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24.如图3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保持12V不变,小灯泡L上标有“6V
3W”字样,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值R=60?。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闭合后,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少1V,小灯泡L两端的电压就增加1V B.S闭合后,小灯泡L的最小实际电功率为0.5W C.小灯泡L正常发光时,变阻器R消耗的电功率为6W D.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2V 二、填空题: 25.在“关爱我们的家园”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用砂纸清除校园周边的“小广告”.砂纸表面很粗糙,是为了_____摩擦(填“增大”“减小”);擦除过程中感
图3 觉砂纸发热,这是通过
_____的方式增加了它的内能.
26.如图4所示,金鱼吐出的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中,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将____,气泡受到的浮力将
。(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也越高。小敏在实验室观察水的汽化现象时,发现水沸腾后,温度计内液面稳定在图5所示的位置,该温度计的示数为__
_℃,由此可知:小敏所在区域的大气压强__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28.图6所示为我国发射“神舟”七号宇宙飞船时的壮观场面。它采用的氢氧发动机是国际先进水平。所用
氢气的热值大约为1.4×108J/kg。如果1t质量的氢完全燃烧,得到的内能为
J,这些内能可以使1000t
的20℃的水的温度升高
℃(保留一位小数)
29.把重10N,体积为1.2×103cm3
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N,当物体自由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___________(选填“漂浮”、“悬浮”或“沉底”). 30.如图7所示,一定值电阻R0与最大阻值为40Ω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O.3A;当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O.1A。则定值电阻R0=
Ω,电源的电压U=
v。 三.作图题: 31.(1)由点光源S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你根据成像原理画图找出S在平面镜
中所成像的位置,用S’表示。 (2)如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点.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及阻力F2的力臂L2.
.下图中,电路连接正确,通电后小磁针 指向如图所示(涂黑端表示N极)
。在图中标出螺线管的磁极、电源的“+
、“―”极,并画出螺线管的绕法。
四.简答题
32.王聪是班里有名的“物理迷”,他爱观察,勤思考。一天,妈妈到超市购买了一台家用豆浆机,他仔细观察了豆浆机的构造、铭牌和制作豆浆的过程,发现其中用到了许多物理知识。 (1)机座底部安装有三个小橡皮碗,相当于“吸盘”,可以防止豆浆机在打浆时位置发生移动。“吸盘”是利用
起固定作用的。
(2)豆浆机电源线的插头有三个脚,其中稍长些的脚是把豆浆机的金属部分与
(3)豆浆机的机头主要由一个电热器(电热丝)和一个电动机带动的打浆器构成。制作豆浆的过程是先加热,再打浆,再加热煮熟,即加热和打浆是交替进行的。由此可知,豆浆机中的电动机和电热器的连接方式是
(4)当香喷喷的豆浆打好后,王聪打开豆浆机,如图11所示,他只闻到香味却 ......看不清楚豆浆。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
(7)王聪想比较一下豆浆的密度与水的密度那个大,但手中没有密度计,
33、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8所示的 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写出表中标有编号①、②和③的空格处的数据?
(2)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怎样拉动弹簧测力计?
(3)分析实验数据,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4)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与其它哪些因素有关呢?(列举一例)
34.在如图1 3所示的“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已知电源电压为3 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 V,小灯泡的电阻约为9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1A”字样。图甲是小明同学连接的实物电路图。
(1)请观察实物电路中的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是否有错误及不恰当之处,如有请在下列横线上具体写出:
(2)小明同学及时纠正了电路连接的错误及不恰当之处后(电路元件连接正确处不动),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示数为3V,电流表示数为0,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3)小明同学排除故障后,再次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某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2V,为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片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4)当电压表的示数等于额定电压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六.计算题
35.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将―批建材运到10 m高的施工处,工人利用如图17所示的滑轮组提升建材。装
置中动滑轮重100N,工人每次匀速提升一箱重400N的建材,不计绳重和摩擦。试问:
(1)每次提升建材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为加快施工进度,张师傅建议用电动机做动力替代人提升建材。为了安全,改装后每次可吊起四箱建材,建材匀速上升时的速度为0.4m/s。仓库中现有两台电动机,型号分别为“220V
0.8kW”、“220V
3kW”,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应选哪台电动机才能使配置更为合理。
36、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9V保持不变,灯L上标有“6V 6W”字样,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40Ω,
R2=20Ω,灯泡的电阻不变.求:(1)灯泡的电阻.
(2)当S1断开,S2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最左端时,电路中的电流. (3)当S2断开,S1闭合,当电灯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是多少? (4)电路工作时消耗的最小功率.
2012届第二次中考物理自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五、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选
择题栏内,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答案的标号涂黑。)
19、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人们节能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城乡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高楼大厦装饰玻璃墙 C.公路两旁设置声音屏障
D.汽车使用绿色新能源
20.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大地震、大海啸、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灾害发生后救护伤员时,医生、护士所采取的措施和
建议、用到的器材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听诊器诊断伤员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 B.用B超检查伤员内脏是否受到损伤,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
C.大地震、大海啸等要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D.当医生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此为“叩诊”),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21、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1所示两种情
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22、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小明观看了这次发射的情境如图2所示,下列是他观看过程中,对一些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烟”从发射台底部的涌出,这是因为燃料没有充分燃烧完。
B、“天宫一号” 在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生热,舱的表面非常高温,但由于
其表面涂有一层非常厚的特殊涂料发生了熔化和汽化时要吸热,使舱内温度保持正常。
C、发射台下要建一水池的原因是:水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与其它物质相比,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
D、“天宫一号”在加速升空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将变大,机械能变大。
23、边长为4cm、密度为2×10kg/m的立方体橡皮泥块,放在足够多的水中,沉入水底;当把它捏成一只
小船时,便能漂浮在水面上.以下计算结果正确的是(ρ水=1.0×10kg/m,g=10 N/kg)
A.橡皮泥块的质量是l2.8 g
B.橡皮泥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1.28 N
C.橡皮泥小船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是0.64 N
D.橡皮泥小船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是l.28×10m 24、如图3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时,连入电路中的阻 值为R,只闭合S1时,R两端电压与R1两端电压之比为1:2,只闭
合S2时,R两端电压与R2两端电压之比为1:4,当滑片P移动到b端,则 A、只闭合S1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R1两端电压之1:1
B、只闭合S2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R2两端电压之1:1 C、当S1,S2闭合时,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是1:2 D、当S1,S2闭合时,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是1:1
六、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请将下列答题中的①②序号所占位置的应答内容,
填写到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25.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很多公共场所贴了如图4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火柴头在火柴盒上轻轻划过就能擦燃,这是通过___②___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26.修改过如图6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是因为绳拉牛的力
于”、“小于”或“等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甲同学骑自行车带乙同学(如图5)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如果乙直接跳下来,他可能会摔伤.这是因为当乙同学跳下时,由于___②___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7.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
,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7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原因是减少了水洒在地面的表面积,减慢了水分的_②_(填物态变化),
28.如图8所示,手压电筒都有一按柄,通过塑料齿轮带动铜丝线圈内磁性飞 轮高速旋转,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这是利用
② 能 转化为电能的。
29.某电热水壶的铭牌如表所示,当此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不计热量损失, 图8 将额定容量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从20℃加热到沸腾,消耗的电能为
J。需要加热的时间是②
S。(c水= 4.2×103J/(kg?℃))
30、为了搞好城市管理,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文明过公路,重视“红、黄、绿”
灯,我市在部分路口相继安装了红黄绿灯和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已知三只灯泡均标有“220V
40W”,某人在等过红绿灯时间内,电路的总电阻为
设备工作一天(24小时)消耗电能为②
七、作图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其中每个小题3分,共6分。)
31.(1)如图9所示,小明站在游泳池边A 处,看到路灯B 在池水中的像与他
看到的池中一条鱼在C 点重合,用光学作图法确定路灯B 的位置和鱼的大致位置。
(2)如图10所示,王师傅想用最省力的方法把―个铁桶推上台阶,请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八、简答题(本大题5分。请将简答内容填写到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32.人类正面临能源危机,国家发改委公布:到了2016年,中国将彻底淘汰白炙灯泡,从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5瓦及 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预计一年可节电480亿度电,采用LED照明。
小梦为了探究LED灯与普通节能灯的发光效率,他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其中R0为光敏电阻,其电阻值与光照强度成反比)其实验步骤如下:① 先把“220V 12W”的普通节能灯接入灯座,通过调整,使灯泡与温度计的玻璃泡距离约为2cm,灯泡与热敏电阻的距离约为30cm。闭合开关S 和S1,通电10min,分别读出温度计和电流表的示数,并填入下表。②接着分别把规格相同的和LED灯接入灯座.
(1)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5乙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处于 ① 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阻值 ② (选填“最大”或“最小”)处。
(3)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较亮,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电流表应选的量程是,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5丙所示)为 ①_A,此时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② W。
(4)某实验小组正确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都正常工作,灯泡能发光,但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压表示数都低于3.8V,其原因可能是 ①
十、计算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35小题8分,36小题7分,37小题7分, 共22分。请将回答内容填
写到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35.从遵义市到仁怀国酒茅台的高等级公路开通后,使得从遵义市区到仁怀国酒茅台全程只需约1个小时,今年“五?一”期间,爸爸开车带着李明从遵义市区出发沿高速到仁怀茅台景点,汽车(包括车上的
人和物品)质量为1.8×10kg,车轮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9m,当汽车以90km/h的速度在平直路面上
匀速行驶时,汽车发动机牵引力为1000N,效率为30%,汽油的热值为4.6×10 J/kg(假设汽油完全燃烧,g取10N/kg).求:(1) 汽车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强. (2) 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的功率.(3)若汽车按照这种方式行驶,这次旅行全程往返250km,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李兵应该提醒爸爸至少要加汽油多少kg?
3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明家最近购置了一套新房,为了帮助爸爸将重600N的装修材料运送到6m高的楼上,小明利用物理课上学过的滑轮组,设计了如图16甲所示的材料搬运方案(其中每个滑轮重30N,绳子足够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50N,不计绳重及摩擦).
(1)计算说明绳子的拉力是否超过绳子的最大承受力?
(2)小明爸爸观察了该装置后,他想如果将该装置的滑轮位置颠倒(图15乙)是否会更省力一些,请你按照小明爸爸的想法,用笔画线在乙图绕上绳子并说明小明爸爸的想法是否正确.
(3)求两种方案的机械效率之比?
(4)综合分析评估两个方案,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好一些?说明理由.
37.如图17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灯泡L标有“6V
3W”字样,当S1、S2都断开时,滑片P从b端滑到a端时,电流表示数变化了0.3A,灯泡恰好正常发
光;滑片P从a端滑到b端,闭合S1、S2,电流表示数为1.0A,求:(1)灯泡的电阻和正常工作时的电流;(2)电源电压和定值R0的阻值;(3)当S1、S2都闭合时,电路消耗总功率的最小值.为多大?
根据小梦的探究,请回答:
(1)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使LED灯的一个优点:
(2) 请根据以上材料电能转化为光能最多的灯是------,这是通过观察②_来比较的。
(3)上海世博的场馆采用了大量的LED灯来照明。LED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光源,它的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二极管由_①__材料制成的(选填: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 (4)在更换路灯时,用如图14的吊车将工人支撑到电杆上,吊车的支撑臂支撑相当于 一个_①__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九、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33题小题7分,34小题8分,共15分。)
33.如图13图甲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一木块上。图乙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甲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__①__的关系;设计乙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运动的钢球与所受_②_的关系。
(2)甲实验是通过被推动木块_____①___的大小,说明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乙实验是通过钢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运动的物体如果___②____,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我们知道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有两个,除了上述研究的因素外,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研究
(图14) 甲
34.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电源为3节干电池,实验电路图如图143甲所示。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2012届第一次中考物理自测题74等内容。 
 武汉物理中考 真题研究报告 2012 届中考物理试题分析武汉市第 11 初级中学 2012 年武汉市中考物理学科试题于往年相比,考查内容所占比例有所调整,但其命 题风格主要...  2012 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题有五道大题 26 小题,共 6 页,...17.第 29 届奥运会将于 2008 年 8 月 8 日在北京举办。 本次奥运会安全...   届中考物理模拟试卷满分: (考试时间:70 分钟 满分:90 分) 考试时间...(4)小雷注意到灯 L1 的亮度变化是:第二次比第一次亮,第三次比第二次更亮...  北京市昌平区 2012 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24 分,每小 题 2 分) 1. ...  杠杆平衡计算题 2页 1财富值 2012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 18页 5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  2012 年中考物理试题精选(简单机械)姓名 一、选择题 1. (2012 铜仁)下列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 评价 A. B. C. D. 托盘天平 ) 弹簧测力计 ...  2012通州区初三物理模拟试... 8页 2财富值 2012年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实... 3...2012 届初三第一次模拟考物理试卷(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考生须知...  2012 年乌鲁木齐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说明:本卷中的 g 都取 10N/kg。答题...第一次发出 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 第二次发出信号 到接收到...  2012届中考物理复习检测试题力学 隐藏&& 由莲山课件提供 ...3.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现象。 4.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的状态的变化。 【呈现...这里是中国火箭的摇篮_中国作家网
这里是中国火箭的摇篮
来源:文艺报
  《天歌――走进中国火箭的摇篮》(增补版)一书讲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保密之网笼罩的中国导弹、运载火箭的研制故事。披露了代号为“1059”的中国第一枚导弹、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的内幕;颂扬了世人瞩目的两弹结合创造的世界“第一速度”的神话;彰显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国外卫星、载人飞船的辉煌业绩;描绘了几代航天人艰难险阻、喜乐哀愁的命运沉浮。书中以真挚、鲜明、亮丽、感人的细节和震撼人心的场景,还原了中国神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崛起的时代真实。
  代号“1059”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这是一项中国高科技的战略行动。中国是第一个敢于向茫茫天空、浩瀚星河挑战的国家,火箭的童年是在中国的摇篮里诞生长大,于1300多年前才传到了阿拉伯世界。世界上第一个圆梦飞天的突破,就起飞在明朝帝都金陵的紫金山上,虽说失败了,但志气勇气长存浩宇,英雄遗志永留人间。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完美成功的品德,就是中国人的个性风格。
  苏联也许没有想到,当新技术协定还在莫斯科谈判时,中国的导弹、火箭研究院就已宣告成立。一大批誓在必得的精兵强将汇集于一分院的各个研究室。国防部五院为培养测试、操作、维护导弹的骨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共同组建了炮兵教导大队,下设指挥、技术、发射、运输四个连,其中一部分学员成为二炮部队的骨干。《国防新技术协定》签定后,苏军一个缩编P-2导弹营到达北京,负责导弹的测试、发射等操作训练事宜的传授。两发P-2导弹和一套地面设备同时到达一分院驻地。日,一分院所属教导大队第一期培训班开学。4月,在北京坦克靶场进行了第一次P-2导弹实战演练。一分院有关科技人员也来到现场参观学习,后又开办了第二期培训班。
  国防部五院和一分院在此先后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至1962年)研制工作和喷气火箭技术发展的10年规划。确定1958年的研究工作重点,是学习并掌握P-2导弹资料,做好仿制生产的一切准备工作,加速进行基地建设,开展在现有条件下的各项科学研究工作。5月17日,国防部五院和国家一机部一起安排“1059”任务分配表。我国的导弹仿制工作就从这一天开始正式上马。
  “1059”是我国仿制P-2导弹的代号。日,聂荣臻同黄克诚(军委总参谋长)、钱学森一起部署“1059”仿制计划。计划要求1959年10月完成第一批导弹总装出厂,争取于建国10周年试射,但是这个计划后来被推迟了。当时决定仿制工作以国防部五院为主,各有关工业部参加。6月,一分院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规划,明确以研制设计工作为中心,近期以仿制‘1059’为重点,配合中国科学院试制两级探空火箭,掌握火箭技术,并着手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当时一分院的科技人员并不多,就敢于拿出这样高瞻远瞩的开创性的规划,是非常可敬的。为了尽快实现这个富有战略意义的规划,中央领导下令全国为一分院输送最优秀的、与导弹研制学科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当苏联送来的P-2导弹的图纸铺开在以钱学森为首的仿制小组的大办公桌上时,除了钱学森能看懂外,没几个人懂得图上绘的是什么东西。“这枚样品全长为17.7米,最大直径为1.65米,尾部有4个梯形尾翼,起飞质量为20.5吨,以液氧和酒精为推进剂,地面发动机推力约为370千牛,采用惯性加无线电横偏校正混合式的制导系统,导弹射程为590公里,弹头装常规炸药。P-2导弹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V-2导弹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射程比V-2提高了一倍。”钱学森一面讲解着,一面用手中的小棍敲打着导弹图。因一分院的导弹总装厂还没盖好,导弹就置放在一家医院的药库里。他又根据几位专家的提问,对制造导弹涉及的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与几位专家作了交流。
  听着钱学森的介绍,谢光选和梁守的思绪飞回到了拆卸P-1导弹时的情景。那时,为了研制自己的导弹,就得从仿制别人的导弹做起。而要仿制,第一步就是拆卸、解剖导弹,将所有零部件一一分析,再重新绘制成图纸交给工厂制成产品,重新组装、试验。这是一桩非常细致的工作,来不得一点儿差错,就连一颗螺丝钉也不能走样。谁来拆卸导弹?人多了会搞乱,人少了又太慢。还有生产中每一个部件用什么材料,中国有没有,能不能生产这些材料,当时都是未知数。
  据谢光选回忆,当时钱学森沉思着,忽然把目光来回移动在谢光选和梁守的脸上,他征询地问:“我看拆卸导弹的事,咱们这些只上过讲台的人恐怕不行,不是说咱们不懂,而是从没有摸过钳子、扳手、榔头的手,不知咋使劲。小谢(谢光选当时30岁出头)、老梁他俩都在兵工厂干过,比咱们懂行。”
  “钱院长既然话说到这份上,这活儿我是推不脱了,梁大个就咱俩接了吧!怎么不说话呀?”谢光选边说边用眼光扫着梁守那长满胡须的脸。
  梁守环视了一下四周围过来的目光,假装长长叹了一口气:“看来我是想推也推不了啦。钱院长不过这事儿要以小谢为主
  ,我打打帮手没问题。”
  “行,这就定啦,小谢能者多劳吧!”钱学森高兴地拍着谢光选的肩膀说。
  上就上嘛,天生不怕输,生性是条倔牛的谢光选,涉足航天的第一仗就打了个冲锋。不论是谢光选还是梁守,心里都很满意,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联手解剖外国人研制的导弹,第一次搬弄世界高科技制造的杀伤性巨大的武器。他们知道这种导弹是多个学科、百余个专业技术的复合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在大学时代,他们都偏爱火箭知识,而且还刻意研究过这方面的著作,又加上他们本身有着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成就,又经历过理论专业与实际联系的应用,但今天还是感到知识短缺,还需要注入新的知识。因为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往往就在转眼之间。为了解剖,他们找来《宇航工程手册》,从中找答案。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导弹原理、结构组成、单元配制、生产材料,他们每晚都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重新熟悉英语、德语,攻读从前没学过的俄语,又自学陀螺力学、控制论、可靠性数学、计算机、低温传热学、二相流和热传递的最新进展等专业知识。白天他俩在闷热的药库围着导弹敲打扭旋,干的是体力活,又是脑力活,身和心一起动,不敢有一丝儿放松。那个累、那个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谁说科学家是动脑不动手呢?到了晚上还不能休息,得把一个个卸下的零部件在灯下铺开,一个一个研究,记在小本上。一个月下来,导弹倒是卸完了,他俩像得了一场大病,蒙头睡了两天两夜。
  当谢光选、梁守拆卸导弹的工作接近尾声时,苏联送来了第一批“1059”导弹的图纸资料,而谢、梁对“1059”的了解、认识已超前于图纸资料到达的时间,一分院的技术人员很快开始对这些图纸资料进行译制。1958年初,一分院的组织结构已根据形势作了更为科学的调整,原来的机关办公室、政工组、技术保障组、物资保障组,调整充实为办公室、政治部、技术保障处、物资保障处;原来的8个专业研究室,即总体设计研究室、结构强度研究室、空气动力研究室、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化学推进剂研究室、材料研究室、测试研究室,总体设计研究室改为地地弹道式导弹设计部,空气动力研究室改为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原北京飞机修造厂划归一分院成立导弹总装厂,同时新成立发动机试验站、地空导弹设计部。
  导弹仿制工作由此全面铺开。研制基地的建设工程进度远远不能适应,工程所需的设备的引进跟不上,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从第三国快速采购,不只走莫斯科一条路。中央军委还加派工程部队,抽调空军、海军的技术力量加快工程建设的步伐。在“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夜以继日、三班倒,加快一分院的基本建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的困难年代,苏联停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承诺的所有原定的材料、设备和元器件的供应。在一分院工作的苏军导弹营撤离了中国,部分苏联专家被召回国。
  “东风二号”导弹
  “东风二号”导弹,就是那个年代我国防战线的科研工作者,自强奋起、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液体地地中近程导弹,虽然是在“1059”基础上进行改进再创新的型号,却是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史上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它的经历充满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与眼泪与欢笑一起,走过了一段辛酸痛苦、执着不屈、最终洒满鲜花的历程。
  在仿制“1059”的过程中,一分院的科技人员不仅深入学习图纸资料,并下到工厂解决工艺、材料问题,处理超差代料问题,还对苏联提供的样品进行性能测试、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反设计,这一切都为今后的自行研制作好了准备。当时,一分院的科研人员发现“1059”本身的推力和射程还有潜力可挖。设计部曾利用“1059”发动机的零组件进行提高承载能力的试验,证明加大推进剂的流量、提高燃烧室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推力。他们进一步对导弹的总体方案与弹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在“1059”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改进设计,就可以将导弹射程由550公里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自行设计的第一步怎么走?是迈大步,还是迈小步?正当一分院围绕这个问题议论纷纷、一时难以决断时,另一个决定中国“两弹”命运的大争论,却在北戴河正在召开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唇枪舌战了起来。
  追溯其背景,还是当时的“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此,中央被迫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是有些人就在国防工业委员会会议上说:现在国家困难重重,人民生活很苦,财力吃紧,研制“两弹”既然困难很大,不妨暂时停一停,等国家经济状况好转后,再上马研制会阻力小一些,困难也少一些,进展也许会快一些。凡事都有个先后,古人说,欲速则不达。
  上马还是下马?争论之激烈就像北戴河一样波浪汹涌。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正在杭州搞调查研究的毛泽东的耳朵里。他特意打电话给聂荣臻,先问了问会议争论情况,然后加重了语气说:“不久前看到一份材料,说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比日本差得很远,日本现在还没有导弹、原子弹,但他们对此很重视。问题是我们中国采取什么方针,值得好好研究一下。”毛泽东还打了招呼,要亲自找聂荣臻谈一下。
  此时,贺龙、聂荣臻、罗瑞卿以及国防科研方面的负责人方强、王铮、刘秉彦等都参加了北戴河的会议。
  会议上争论双方都据理力争,意见尖锐对立。争论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这是关系着国防尖端武器研制的命运之战,当然要争个明白,争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主张“下马”一方的主要观点是:苏联的援助没有了,加之当前经济形势不好,国防尖端武器研制经验不足,困难太多太大。而我国工业本来就很脆弱,基础差,无法保证尖端武器研制的原材料供应。搞“两弹”花钱太多,影响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搞常规武器的同志也有一些看法:你搞你的原子弹,我甩我的手榴弹。
  聂荣臻越听越不安,这不仅只是在困难面前,对研制“两弹”失去信心,丢掉决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有这种思想的干部不是一个两个,甚至包括身居工业部门与军事机关要职的领导。
  聂荣臻白天黑夜召开座谈会,找人谈话,一连几天连轴转。在冷静分析了情况并和大多数谈话的同志取得一些共识后,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两弹”的研制都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射程550公里的近程地地导弹已发射成功,现已转入自主研制;研制队伍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实力,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这支队伍就是集结在一分院、核九院的7000多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学技术人员;一批先进的研究设备已经配备,近几年“两弹”的研制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原子弹的铀资源也能满足需求;特别是我国已有一批世界一流研制导弹、原子弹的爱国科学家群体,这是起决定作用的。聂荣臻无论是在会上发言,还是听汇报谈话,都坚定地表明态度,一再强调“两弹”要继续攻关。
  大会结束那天,聂荣臻作了一个较系统的讲话,他恳切地说:“国防科研方面,必须坚持‘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这个去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的方针,这个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方针,决不能动摇,更不能背地里说三道四。我们就是要在三五年内突破尖端,现在遇到些困难,但这是历史任务,在困难面前是退还是进?我的意思一个字‘进’。我们搞‘两弹’,并不是排除常规武器的研制,两条腿走路,三五年内不管打什么仗,还得靠常规武器,这关系国家的安危,因此还要特别注意常规武器研制的配套,这个问题不解决,也是要犯历史性错误的。无论是尖端武器,还是常规武器,上不去的关键是新型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和技术力量分散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是尖端都停下来,常规武器也上不去。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列入国家计划,大家都来攻关,否则,事倍功半。另一项措施是,尖端和常规要想都上去,就都要缩短战线,来个任务排队。比如过河,河上的桥只有那么宽,一齐过会掉水里,那就得依次排队,否则谁也甭想过。现在是虱多不痒,困难成堆,那就得先理一理。尖端、常规不能挤,其他就能挤吗?不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困难是摆着的,我们还是要上,不管是尖端武器还是常规武器,都不要退,也不能退。”
  从北戴河回来,聂帅立即派张爱萍、刘西尧、刘杰率领调查组到核工业建设基地和核九院、一分院的第一线实地考察,将考察情况向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报告认为:“经过前一时期的努力,在各有关方面配合下,核工业建设和导弹、原子弹研制工作均有了较大进展,只要国家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更好集中全国有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攻关,安排好所需设备、仪器、仪表和原材料的研制生产,1963年至1964年发射新的中近程、中程导弹,1964年炸响原子弹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对上述报告提出了肯定的意见。
  对于导弹、原子弹,陈毅元帅以风趣的语言表示了鲜明而坚定的态度:“脱了裤子典当了,也要把导弹、原子弹搞上去。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就在“东风二号”正式上马却又在走什么路上难以抉择时,火箭专家屠守锷上任一分院副院长,全面负责技术工作。面对重重阻力和困难,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苏联人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屠守锷是一个不信邪的人,少年时代就定下报国大志。他生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日。他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家境虽不富裕,父亲却希望子女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屠守锷在家乡念完小学,相继考入了浙江省省立二中和江苏省省立上海中学读书。是日本鬼子的飞机对上海的大轰炸,使在上海就读的屠守锷亲身经历了这惨绝人寰的空中大屠杀。那天清晨,父亲到上海接他回南浔老家过春节,父子俩刚走到离南浔还有10多里的一座小桥,突然,天空乌啦啦黑了一片,天上传来打雷似的吼叫。他抬头看见几十架日本“黑寡妇”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向地面俯冲,父亲拉着儿子飞跑躲在小桥底下,在躲过了第一轮日军飞机扔下的炸弹后,父亲对儿子说:“孩子记住这个仇,我们国家会造出自己的飞机来。”
  雨点似的炸弹砸向上海的高楼大厦,滚滚浓烟中的上海,到处墙倒楼塌。炮弹将这个中国少年炸醒了,国难家仇,使他很小就明白一个国家要不受人侵略,就要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小屠守锷心里暗暗说:“长大了我就去造飞机,造出好多好多飞机,看哪个外国强盗还敢在我们的天上耀武扬威,轰炸扫射。”
  立下航空报国志,屠守锷发奋读书,终于考进了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大学设立航空系后,他就转到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应聘到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成为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的强度分析。他抓住了在美国飞机厂这个宝贵的实践机会,想着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海外游子的归心,时时牵挂着患难中的祖国和家乡的亲人。1945年,抗战刚刚胜利,归心如箭的屠守锷从美国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多天,到达了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那时没有客轮直航上海,他搭乘一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
  屠守锷曾在西南联大开设航空专业课程。1947年转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为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呕心沥血。这时他开始与一些进步人士接触,逐渐了解了共产党与共产主义思想,通过亲身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所见所闻,他深刻认识到,要想靠国民党来圆自己的强国梦是不可能的。共产党给了他希望也给了他力量,于是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于1948年在清华园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屠守锷生命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而决定他毕生事业辉煌转折点的,则是在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有一天突然收到聂荣臻元帅邀约的请柬,请他到中南海参加中央书记处召开的扩大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在如何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武器导弹、原子弹以及航空工业方面,听取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意见。同年秋天,屠守锷随聂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他被聘请为代表团顾问。回国后,屠守锷受聂荣臻之邀,正式调入国防部五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在既无资料也无图纸的情况下,他团结众多专家破解攻关,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搜集资料,摸索实践,在一间冬天墙上结冰、夏天蚊子咬人的陋室里,为中国导弹研制铺开了蓝图。
  1960年前后,苏联专家撤离中国这段时间,屠守锷在率领他的设计部从开始仿制到自行设计“东风二号”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成了导弹研制的行家。就是这样一个不信邪的人,他能忍得下苏联撤退专家对我国导弹科研的威胁吗?苏联专家们也许并未察觉在“1059”的仿制后期,我们的研制工作的重点就已开始转移到自行设计上了。屠守锷和他的同事们在广泛吸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的发展规划,并参与制订了其技术发展方向,还主持选定了我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
  屠守锷曾经历过导弹设计是迈大步还是走小步的争论。日,聂荣臻在北戴河听取国防部五院汇报工作后指示,“东风二号”可定为一个型号。难关要一个一个地过,过了1200公里(“东风二号”)的关再过2000公里(“东风三号”)的关,至此“东风二号”不仅正式确定上马研制,而且国家在“1059”(即“东风一号”)发射前就将此任务作为我国自行设计的重点进行了安排。
  当时参加“东风二号”设计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是刚出校门、热切渴盼一显身手的年轻人。虽然参加过“东风一号”的仿制,学到了不少导弹生产方面的知识,但自行设计,对于他们来说既无经验,也无可以借鉴的实物。然而,所有参加设计的人员并未因没干过而气馁,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昂,有一股“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英雄气概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任感。他们废寝忘食,勤奋学习。从书本上学,从资料上学,在实际工作中学;遇难关,个人钻,集体攻,人人奋勇争先上阵,从总体到分系统,苦战三个月先后开始了全面设计。
  经过努力,1960年12月,一分院完成了“东风二号”导弹的全部设计。总体和各分系统的设计图纸下厂,弹体、发动机开始生产。对弹体结构进行了部段的静力试验,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组合件研究试验和系统试车。用改装的发动机推力室,进行半管结构试车以及运转试验和轴承、密封、压调器等试验,获得了发动机半管结构热试车首次成功。
  1961年5月,“东风二号”从初样生产转入试样生产。
  日,第一发“东风二号”导弹总装测试完毕。26日,国防部五院召开“东风二号”首批进场动员大会。会上宣读了《关于“东风二号”首批试验的若干规定》。27日,国防部五院党委常委会突然决定推迟“东风二号”导弹启运时间,再次进行综合检查。3月4日,导弹出厂,装上列车送往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这支试验队由副院长王诤带队,一分院参加这次试验的领导小组组长是副院长林爽。奉聂帅之命亲临现场视察与指导的是国防科委副主任钟赤兵中将,聂荣臻这次因病未能亲临现场观看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穿云破雾,但他的心随着运送中国军中之神的“东风二号”的列车,穿行在太行山区、乌鞘岭上,直向茫茫戈壁基地。
  不可思议的神话
  参加完安东的追悼会,刚从八宝山归来,聂荣臻就随周恩来、叶剑英一起驱车赶钓鱼台,向毛泽东主席作有关两弹结合试验的详细汇报。为了准备这个带有决策性的汇报,他又是一个通宵伏案,迎着曙光才落下了最后一个标点符号。
  汇报中,主席听得非常仔细,还不时插话提出些问题,尤其对汇报中有关靶场的准备工作非常满意。他说:“这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啊。”主席一边感叹,一边顺手从身边茶几上拿起一支烟,贴着鼻孔闻了闻,拿起火柴点上了,深深吸了一口,吐出一串淡蓝色的烟雾,他摆动手臂在空中划了一个圆圈说:“谁说我们中国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看看,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嘛。”
  “主席,根据试验准备情况和天气预报,试验部队提出就在这几天择机发射。”周恩来指了指聂帅和叶帅说:“我们几个已经一起开会研究过,这个方案可行,现在就请主席最后下决心了。”
  “我同意,时机成熟就不要犹豫,就像当年我们打三大战役时那样。”毛泽东从靠背沙发上站起身,挥了下手臂果断地说。他朝聂荣臻指了指:“还是你去现场主持指挥发射吗?”
  “是,主席。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一早就过去。”聂荣臻又像当年接军令状似的站了起来,立正回答。
  (下转第11版)
  日,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的导弹方阵
  (上接第10版)
  “好!坐下说。我知道你是一贯打胜仗的常胜将军嘛。”主席风趣诙谐地笑了笑,伸手拍了拍聂荣臻的肩膀,“不过,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这次让你去要准备打败仗,打了败仗也不要紧,搞试验那是要冒风险的,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嘛。”主席紧紧地握着聂荣臻的手说。
  两弹结合试验就这么定了下来。主席起身把他们三人送到门口时,又一次将聂帅拉到身边,极其郑重地再次叮嘱说:“你要有个思想准备,准备打败仗。”主席说这句话是笑着说的,从他炯炯有神的目光里,聂荣臻读懂了另一层意思。就像当年长征抢渡大渡河时,主席向他和林彪交待任务时所说的也是这样的话:“你们要有思想准备,要准备抢渡失败。”今天的情景与大渡桥横铁索寒时的长征年代多么相似啊!
  日上午9时,从北京南苑机场登机的聂荣臻一行8人经3小时的飞行,降落在东风基地刚刚竣工的飞机场上。
  这是聂帅第二次亲临东风基地。6年前的10月,他来这里主持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试验时,这个地处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基地,还是黄沙弥漫的一片漠野,而今天,呈现在共和国元帅面前的,是岿然屹立在戈壁沙漠中的绿水泛波、树木葱笼、鲜花簇拥的现代科学试验城。尤令元帅感到欣慰的是,这里所有建筑物上没有悬挂“文革”时代的标语横幅。东风基地宛如世外桃源,局势平静如水,机场、试验楼、兵营秩序井然,从基地伸向大漠深处的一排排纵横几千里的电线杆,也像尽职的哨兵一样忠实地守卫着祖国的安全,保卫着核导弹即将飞跃过的每一寸土地的安全。
  住进基地招待所的聂帅只匆匆擦了一把脸,就立即召来二机部副部长李觉,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国防科委副主任唐延杰、张震寰,东风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一院副院长张镰斧、技术协调人谢光选等人,举行试前的第一次紧急会议,听取导弹核弹头测试、试验情况和气象部门关于近3天气象走势的情况汇报。
  时值深秋,是大漠一年气象走势中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然而气象部门却预报了一个紧急情况:25日夜,也就是发射当天22时,发射场区将有一股冷空气的袭击和风速为20米/秒的大风侵扰,直接影响两弹结合运转程序的顺利进行;26日风速还会增大,最大可达25米/秒以上;27日零点风速开始减低;28日8时后,风速可下降到5米/秒以下,天气开始转好。
  “根据气象走势,聂帅,我看基本可以把正式发射时间定在27日。”李福泽肯定地回答了向他征询意见的聂帅。
  聂荣臻在得到了基地司令这个带有决定性的肯定回答后,果断地以他惯有的军队主帅的姿势挥动手臂大声说:“既然现在发射的一切准备工作已全部到位,发射场弹着区和场外的一切工作可以按这个时间展开,按程序进行。”聂帅下达命令后,以严肃的目光环视着在座的每个人继续说:“同志们,我临来基地前,毛主席、周总理都和我谈了话,主席、总理非常关注这次试验。我们前三次试验是很成功的,这次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热’试验一定要更加谨慎,组织更加严密,工作要更周到,动作要很准确,一定不能出现差错,我再重申一遍总理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紧急会议后,全场区在李觉、钱学森、李福泽的亲自督促下,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的联式检查。走进核弹头系统联试宽大的厂房里,到处笼罩着凝重肃穆的气氛。闪烁的氖灯,跳动的波形数据,起伏的口令声,营造出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气氛……
  再过几十个小时,核导弹将发射升空。时针滴答地走着,分分秒秒逼近那伟大爆炸的降临,人们的神经处于千钧一发时特有的绷紧状态。突然一声崩响,一个意外发生了!那是引信发生的误动,这一小小的误动,宛如炸雷正打在指挥桌边的电子学家彭定之、火箭专家谢光选的头上,他们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引爆系统是整个核弹头的中枢神经,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担风险的部位,稍有差错,整个试验将……是不是太过于紧张引发的误动?彭定之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围向引信机的科技人员在小声议论,做着测试、查找、分析。这时谢光选突然向彭定之做了一个动作,这动作好像是个神来的启示,打开了彭定之的思路,一个奇想出现了:会不会是测试引信机头体分离后发生的引信误动?彭定之、谢光选两人会心地一笑,双双来到引信机前又反复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引信机重又进入正常的运转。真的是一场紧张过度的虚惊。
  10月25日,夜幕掩盖的大沙漠,果然如预报所说气温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随着强寒流,发射场刮起了大风,风卷黄沙折腾了一夜,天亮了大风也没停止呼啸。门外天昏地暗,屋内人们揪紧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然而指挥部仍然镇定如山,铁定的发射时间像楔子一样钉在了27日9时。
  26日下午,李福泽、高震亚、张镰斧亲自率领部队和试验队,分别从两个技术阵地将导弹和核弹头转往发射场。风沙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10多米,李福泽下令打开转运车所有的大灯和小灯,沿着路边的一排排电线杆慢慢行进,50多公里路程,竟走了三个多钟头才安全到达目的地。
  几十年后,张镰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情绪依然是那样激动,仿佛他还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搏斗。他说:“我这一辈子是第一次看见中国核导弹的发射阵地,那是什么样的阵地,其实就是一片无遮无拦一眼看不到边的空旷戈壁,狂风呼号,飞沙走石,平时柔软温暖的黄沙,一旦飞起来砸在人的身上就像刀子割、钢针扎,疼得心尖儿颤抖冒汗。咱们一院的试验队配合基地部队顶着狂风黄沙,急速地展开设备,开动起重机进行吊装,大风中虽有10多个人在弹体两侧牵拉绳子,防止导弹摇晃,可是导弹刚吊离运输车,就在空中摇摆起来。”
  “张镰斧,别硬干,风大就停一会儿。”在现场指挥的李觉副部长在怒吼的大风中靠近运输车,扯开喉咙一通大喊大叫,张镰斧才听见,他大声回答:“李部长,没事,我们会小心慢慢吊,一刻千金,咱耽误不起呀,这样干,不会出事的。”
  为防止导弹与地面设备相撞,李觉叫高震亚重又组织了一批生力军支援,他们又加了两根绳子,三四个人拉的拉、扶的扶,还有专人给操作的金班长提示。总装厂修配过各种飞机、组装过各种型号导弹的技术能手魏文举,在吊车之上准确而细心地操作着,用最慢和最稳的速度,一毫米又一毫米将导弹安全平稳地转吊到托架上,然后起竖导弹,使弹体准确稳妥地固定在有4个月饼般大小支撑盘的发射台上。
  19时左右,疯狂肆虐了一天一夜的狂风沙暴好像吼累了,声势渐渐减弱,发射阵地上除了指挥员及给弹头引爆装置调温的几个人外,其余在场的人一律疏散到了指定位置隐蔽待命。
  热闹折腾了一整天的现场,此刻变得格外寂静,就像退潮后的沙滩,曲终人散的剧场。惟见东风基地和总装厂的两个操作手还在小心翼翼地进行导弹与核弹头的对接。为了操作轻便,他俩不怕严寒脱去皮衣手套,半蹲半跪在导弹与核弹头相隔仅50厘米高的夹缝间,按平时练熟了千百遍的动作要领,准确地做着一个个动作。他们双手之熟巧,仿佛天女散花信手拈来,令在现场观看的人目不暇接。虽然严寒使温度计水银柱都结上了一层薄冰,两个操作手却已不知什么叫冷,两双魔术师似的手,仅十多分钟就先后完成了弹头引爆装置和调温系统的检测、安装,固定住各个软管和电缆,实现了历史性的两弹结合。
  30分钟后,两名操作人员从容地走下发射架,一双热呼呼的大手朝他俩伸了过来,把他俩几乎冻僵的手紧紧地握住了。一股暖气直透心底,他俩抬头一看,原来是聂帅温暖的大手,“同志,辛苦啦,快到炉子边烤烤吧,别冻坏了。”聂帅一句暖心的话说得两个人眼睛湿润润的――原来聂帅一直在看着干活呀!
  在潜伏着危险的现场,聂帅和李觉、钱学森、张震寰、李福泽、栗在山这些领军的首长一直就没有撤离,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注视着两弹的对接、通电和测试。当时大家多少次劝说聂帅,而他的回答是:“你们什么时候搞完,我们就一起离开。”元帅和士兵的心在一起跳动,所有生命的脉搏同时振荡在一个点上。
  21时,核导弹巍然竖立在发射台上。各系统操作人员在确保万无一失的信念下又仔细地对所有系统进行了三次检查,均为百分之百合格,他们才高高兴兴地和首长一起,在对面敖包山下的临时营地看了一部名为《奠边府战役》的电影。电影放映完后,聂帅和首长来到一院试验队,和队员们一起品尝了张镰斧做的拿手好菜――正宗的河南胡辣汤。其实,张镰斧本是山西忻县南胡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打鬼子,他是从朝鲜前线负伤回国后的1960年5月调进研究院的,可他当团长、师长所在的解放军二野12军35师,大多数官兵是河南人,连他的军长肖永银将军也是从小喝胡辣汤长大的。张镰斧一当兵就在这个部队,天长日久,那胡辣汤就成了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他是从军长那儿学会了做胡辣汤的绝招,而且把它先带进总装厂,又普及到了全研究院。后来,在研究院兴建的长征宾馆的菜谱中,胡辣汤就成了首屈一指的拿手招牌菜,但凡有重要的客人来访,院长、书记必点的“院菜”就是它了。
  刚喝完胡辣汤走进指挥所,聂荣臻突然接到原子弹试验基地的报告:“弹着区刮起六七级大风。”气象变化对弹着区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聂帅沉思了一会,随即要通北京周总理的电话,报告了这一突发情况。
  话筒中传来总理清晰的声音,“你是现场指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一切由你决定。”
  聂帅放下电话,又接通了马兰基地。这时马兰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已经组织基地气象人员作了实时观测和严格计算,判定这阵大风将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移出弹着区,27日8时左右,天气可以转好。同时,他们已从最坏情况出发,紧急组织弹着区人员作好迅速转移的应急方案。
  聂帅叫来李觉、钱学森和指挥部成员紧急研究,仍然决定发射程序不变,按时加注推进剂。张震寰拿起阵地直通周恩来办公室电话,向周总理请示:“总理,一切正常,准备加注,按时发射。”
  27日清晨5点,按程序加注推进剂结束后,张震寰总指挥请首长离开现场。聂荣臻转身对李福泽说:“要撤离了,我们再看望看望部队,给大家鼓鼓劲。”
  李福泽下达命令,基地操作部队与一院试验队迅速在发射场坪上整队集结完毕。基地参谋长王世成转身立正,向聂荣臻大声报告:“发射部队整队完毕,请检阅。”
  聂帅举手还礼,走到队前激动地喊道:“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聂帅亲切地再次喊道。
  “为人民服务。”部队发出山呼海啸般洪亮的声浪,划破大戈壁沉寂的夜空,脚下茫茫沙海腾起了浪潮。
  “同志们,你们这支从朝鲜凯旋归来又一脚踏进大沙漠,站在国防尖端前沿的队伍,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还有一院参加试验的队伍同样是一支有着艰苦作战、英勇奋斗的光荣传统,有着严肃认真的作风,有着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精神的团队。你们现在要做的是一件功垂史册的光荣事业。希望大家要发扬成绩,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打一个漂亮仗,向全国人民,向毛主席党中央报喜!”
  大戈壁响起雷鸣般的口号声,聂帅、李觉、钱学森在一片欢呼声中走到地下控制室,在高震亚引见下同坚守在地下控制室的7名勇士一一握手话别。
  王世成、颜振清等到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后,再一次查看了气源、电源和高速摄影设备。此时整个发射场一片沉寂,他们仿佛感到自己的心跳已跃上导弹,“咚咚咚咚”在发射台上跳动着,拍击着。他们最后看了一眼导弹,迅速地进入了地下控制室,关闭了密封门。
  这个发射控制室离发射台只有近百米,深入地下4米,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当7名在地下室操作的勇士全部进来后,大家突然发现多了一个人,原来是司令员李福泽也跟着进来了。此刻,发射已进入1小时准备发射程序,地下室的空间非常狭小,十几平方米内还摆着许多仪器设备,因为这里危险,经专家领导慎重研究才确定留下7名操作人员,一人一个岗位已将室内塞得满满的,哪里还有司令员的位置。大伙一下急了,恳切请求司令员:“你来为我们助威壮胆,心意我们领了,但是这里太挤了,多一个人不好操作,容易出事,你还是赶紧离开吧。”
  李福泽仍坚持不走,高震亚急了,这一急却想出了办法:“司令员,你不走就要推迟发射的时间,咱们怎么向中央交待呀?”
  李福泽一听没辙了,这才起身和七勇士一一握手话别,走出了地下控制室。可是,这个李福泽走出地下室,却又跑到发射台下坐着,两眼放光呆呆地凝望着发射架上的导弹出神,直到发射进入最后30分钟准备时,他被张总指挥的电话怒喝了一通,这才依依不舍离开了发射阵地。
  此前,东风基地已安排了专列,让家属全部随车转移。
  在罗布泊弹着区,在核导弹将要飞过的甘肃柳园镇,几万居民的撤离转移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虽然只有十万分之六的可能性,周总理还是决定把全镇的百姓全部迁移,只留一个空镇给那个极小的概率。
  发射控制的地下室里,各种设备通电后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气温升到50℃,一阵阵热闷,令人呼吸困难。8时45分,指挥员王世成下达15分钟准备口令,敖包山后的指挥所立即用密语向周恩来报告:“卫要武,戴江身体健康,可以出发。”
  这时走出地下室的高震亚又到阵地检查了一遍,回到地下室,领着全体人员朗诵了一首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诗:“主席思想举红旗,雄心壮志搭天梯,为了革命搞试验,誓把生死抛一边。严阵以待静如山,关键时刻更勇敢,巨龙腾空震五洲,春雷砸碎帝修反。主席思想捧彩霞,四海欢腾红旗展。”
  高震亚在7人中职务最高,年龄也最大,他沉着地向大家动员说:“我们要发扬孙司令当年抢渡大渡河的英勇气概,为发射‘两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国防科委赠送的毛主席像章,庄重地缀挂在每个勇士的胸前。这时电话传来了“一分钟准备”的口令。
  9时10秒,随着点火口令响起,七勇士之一的佟连捷果断地按下了发射电钮。发射台上载着原子弹头的导弹随即轰鸣,在大地震颤中腾空起飞。地下室里的七勇士凝神屏气,大气不出,只有心脏的“嘭嘭”跳动声,空气也像在导弹的威力下凝结成一团团白烟……
  随后,传声器里不断传来各观测站报告的声音。
  “程序转弯”“跟踪良好”“飞行正常”……
  9分钟后,罗布泊弹着区发来报告,先是“发现目标”,随即大声宣告:“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凌空爆炸成功。”
  在敖包山上,李觉看着从北边升起的导弹,身边的人们都在跳跃欢呼,但他既不欢也不呼,他后来回忆说,“导弹起飞了,我站在那里看着,像个木偶,心里在默默祈祷:导弹千万不要掉下来,原子弹千万不能落地啊!我这样心事重重地想着,心都要跳出来了,直到那边传来成功爆炸的信息,我才长长出了口气。”
  谢光选说:“发射那天凌晨,当装有核弹头的导弹起飞100秒后,我因劳累加感冒再加之神经处于紧张状态,穿着皮大衣,身上的汗水一直顺着脊梁骨流。那是我第一次体验这么紧张的时刻,真正尝到了汗流浃背的味道。”
  中国自主研制的“东风二号甲”导弹携带原子弹头,从东风基地起飞,飞行了1000多公里,准确在预定地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罗布泊上空升起巨大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继美、苏、英、法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使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所有参加两弹结合试验的人员,都被聂帅叫到身边,在敖包山飞扬的国旗下照了一张核导弹之家的合影。聂帅高兴地抱着钱学森、李觉的肩膀说:“你们两人,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个新的‘二七’风暴啊!”
  试验成功回京的聂荣臻在向毛主席、周总理的汇报中说,在自己的国土上用导弹进行核试验,并且一次就百分之百地成功,这在国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创举。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导弹发射小型核弹头,美国用了13年(1945年至1958年),苏联用了6年(1949年至1955年),我们只用了2年,比美国快6倍,比苏联快3倍。正如美联社评论员文章所说:“这是不可想象的闪电般的进步,不可思议的神话。”
  大三线崛起在红军根据地
  这时的张镰斧,正奔走在大巴山崇山峻岭间的三线基地,这里是当年徐向前总指挥打退川军六路围攻,粉碎刘湘百团进剿,指挥数万红军突破嘉陵江,北上接应中央红军长征会师的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谈起三线建设,张镰斧以战略家的口吻述说着这一段彪炳青史的壮举。
  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北部、西北部数千里边防线上,一个超级大国陈兵百万,而在西南边疆也一度发生了武装冲突。东部、东南部海洋、陆地布满了另一个超级军事大国的基地,对我国形成了半月形的包围圈,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威胁势如箭在弦上。而我们过去一直视为战略大后方的东北、内蒙古已成战备前沿。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潜在的军事挑衅时有发生,战争威胁迫近,为保卫我国领土的完整,维护民族尊严,中国在加强国防建设的同时,必须重新建立可靠坚实的战略大后方。苏联之所以能最后战胜德国,就因为他们背靠西伯利亚战略大后方的支撑,坚持到欧洲第二战线的开辟,迎来大反攻战机的到来。建设战略大后方,不仅是为备战,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开发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内地、边疆,使全国整个工业布局趋于合理平衡。
  为什么叫三线建设呢?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一次国务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有以下精辟的阐述:从战略需要出发,按我国地理区域的位置划分一、二、三线。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在一、二线还有各自的小三线;而大三线则为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7个省区的全部,湖北、湖南、河南、山西的西部。鉴于战争危险的逼近,毛主席在听取国家“三五”计划汇报后,反复强调制定计划要考虑打仗,要搞战略大后方。三线基地建设军事工程,一、二线也要搞一点,重点是三线,立足于早打、大打,甚至是核大战。当时,苏联的导弹部队布置在我北部边境,而美国在太平洋、关岛已进行了以我国为假想敌的三次核演习。我国主要工业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而且仗一打起来,这些地区首当其冲遭敌打击。我们要抢时间把一、二线的重点工业迁到三线。毛主席还说:“现在不搞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三线建设不起来,我是睡不好觉的。钱不够,把我的工资稿费全拿出来,没有路骑毛驴去。”中央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战争爆发可能性和紧迫性估计比较重的基础上的,因而具体工作就带有强烈的战备气氛。一分院遵照中央指示精神,从1964年9月开始,派出副院长周吉一率领组建的三线队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陕西宝鸡地区和四川达县地区建立了两个研制生产基地,经过近10年的奋斗拼搏先后竣工投产,为航天事业增强了实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的研制基地、生产基地处于混乱时,一院将某型号发动机的研制生产放在三线基地的山洞里进行,周吉一等一批得力的领导干部和专家被派到三线基地工作。
  曾经在三线基地战斗、生活了17年,曾担任过3个型号和“长征二号丙”火箭总指挥,创下过“13战13捷”辉煌的原062基地主任袁连启这样说:“20世纪70年代初,我奉命到四川达县山区建三线,走时,张镰斧副院长要求我必须在规定时间拿出国家需要的产品。我知道要去的地方是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大巴山革命根据地,那里山多、高且林密,峡谷深长,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地瘠人贫。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建厂盖房,打造出研制生产现代火箭的基地,无异于痴人说梦。可是,中国共产党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党,而且我们的新中国就是从井冈山、大巴山、大别山这些穷山沟里打出来的。就说大巴山达县这个点吧,还是邓小平同志否决了一院最早去选点的勘探组提出的天水市甘家场、街子口那个按‘靠山、分散、隐蔽’原则定的点,要我们搬到达县去。其原因是天水地区地质结构不牢靠,是个地震多发区,每隔几十年就有一次5.5级上下的地震。搬到大巴山地震倒是没有了,可一望无边的高山密林从哪儿选点打下界桩呢?”
  袁连启虽然心里一片茫然,但作为共产党员,只能有一个选择,党的需要就是你的生命,你的人生之途。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踏上三线建设的征途。袁连启担任一院三线导弹总装生产厂革委会副主任,主管生产、技术、设备、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后任代厂长、厂长、基地主任,一干就是17个春秋。
  那是大巴山南麓的一条偏远的山沟,工厂就修建在山沟尽头靠山而挖的一个大山洞里。建设大军住的是简易树棚、泥屋,吃的是苞谷、红薯,每人每月半斤咸肉,还要到县城去拉;青菜瓜果得由陕西那边的马帮运过来;一到雨季,就只好请山里的“背二哥”帮忙应急,电影上那些当年老百姓为红军背送粮食的镜头隔三差五地出现在现实中。雨季里,喝泥汤水那是经常的事。这些生活上的困难不算啥,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想想当年大巴山上的红军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吗?也许我们比他们还强一点呢,至少没有刘湘、田颂尧这些军阀部队的围剿吧!但是,工作任务压下的困难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从厂房的设计、修建,到道路的开通,这些基本建设的工程比起北京不知道要艰难多少倍。一是要在大山里掏出两个大山洞,二是在洞里要修起带通道的两万多平方米的厂房,而且打地基、挖山洞、盖厂房,缺少各种建筑材料,就连盖厂房的砖瓦都得从外地县乡运来。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袁连启率领几千职工和省市派来的施工队,首先铺通了与达县、南江县、苍溪县连接的10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把建厂的材料物资抢运进来,作好生产准备。然后,一面走出去招聘、培训人员,一面紧急着手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以及标准设备的订货运输、安装调试、配套组合等。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引下,人还没有安顿好,机器就在山洞里日夜旋转了起来。
  基础建设刚一完成,就得按规定的时间拿出符合国家和院里要求的产品。这是一项比开山放炮、盖房、修路更难的工作。袁连启和从一院来的同志们,没有被困难压倒,也没有后退一步,大伙儿都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像大庆的铁人,一个个挺立在大巴山,一个个冲锋在科研战线的前沿。半年一年不回家,不能和妻儿团聚,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国家使命,他们不能让毛主席睡不好觉,更不能让毛主席骑着毛驴儿进山来。
  据说世界第一流的攀枝花钛铁矿的发现,就是抗战时期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地质学家常隆庆,骑着毛驴儿从西昌去泸沽的途中发现的。因为埋藏铁矿的山上长了一片片攀枝花,常隆庆教授在地矿发现的日记上,为这一座座铁矿山岩取了一个通名叫“攀枝花”,并将这一神奇的发现报告了民国政府。民国政府为此在重庆成立了西南地质所。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个地质所,接收了常隆庆为攀枝花建立的档案。当攀枝花市在西南大三线正式成立后,市政府在中心广场为攀枝花铁矿的发现者――常隆庆塑造了永久纪念的铜像。传说毛主席要骑着毛驴儿来三线的典故,就出自这个故事。
  袁连启一定知道这个典故,你看他在这里硬是建成三线第一个现代化的导弹、火箭总装厂。厂区共有10公里,每公里是一个区,其长度比首都总装厂的总装车间还要深长。一旦任务紧急,或是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袁连启也像当时全国搞会战一样,把大伙拉出去搞比赛。每区分成组,员工比着劲干,争夺红旗班组,既鼓舞了士气又提高了工效。
  一个颇具规模的三线导弹和火箭生产基地建立起来了。张爱萍为此题词:加强三线建设,巩固国防基地。
  在“文化大革命”的一片混乱中,三线基地保证了一院研制的产品又好又快地送去作发射试验,完成了国家交给的研制任务。那时山洞工厂没有派性,干群和谐,团结同心,艰苦奋斗,为增强国防实力,大家一次又一次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院里下达的导弹产品生产任务。
  奋战三线17个春秋,袁连启没休过一次探亲假,每次只借回北京开会的机会回家看一看。基地的员工有的几年回一趟家,有的全家迁往三线,有的夫妻双双长眠三线。他们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大城市北京仿佛只留在他们美好的回忆里。
  从风华正茂到霜染两鬓,有多少航天儿女几十年无怨无悔。他们虽然有人晚年退休回到了北京,然而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茫茫云山中的“三线”。
  三线建设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979年5月,七机部工作会议确定062基地和067基地不再隶属一院。这时062基地已有员工7600多人,067基地有近8000人。但是062基地的战略武器生产工作和技术要求仍由一院统一计划,统一管理。
  (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天歌》,何建明、天泉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发射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