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自己所处的污水处理行业前景是否有前景

  前段时间逛天涯,看到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作者:china刘忠良。  传送门:  感觉很多事情突然清晰了。什么国家战略,股市涨跌,中俄关系之类的,瞬间弱爆了。谈谈我对计划生育和中国未来前景的看法。
楼主发言:17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参考文献:  1、各国生育率列表(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7%94%9F%E8%82%B2%E7%8E%87%E5%88%97%E8%A1%A8#cite_note-China-1  2、台生育率跌至全球最低 每对夫妻生育不足1名子女(中国新闻网)  /tw//3256921.shtml
  维基百科的《各国生育率列表》中,中国大陆近年的生育率有一定争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和抽查结果,2010年至2013年中国的生育率是1.18、1.04、1.26、1.24;计生部门则认为实际生育率远高于统计结果。受此影响,联合国人口司对中国生育率的估计很不稳定,例如对于中国年生育率,《世界人口前景:2010年订正本》估计为1.80,与计生部门估计一致,但《2012年订正本》已将这一数据修正为1.56。参见中国大陆生育率#1980年至今。  只要我们稍微理性的分析一下,国家统计局势切切实实做了调查和抽查的。计生部门则是上嘴唇碰下嘴唇,一句“认定实际生育率远高于统计结果”就交代了。这里面的含金量有多高?再结合“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常识,计生部门做出以上表态,就不足为奇了。
  说说我所熟知的几个国家:  一、加拿大  生育率:1.66。  生育政策:  1、子女税务优惠(child tax benefit),俗称牛奶金。  2、托儿津贴(Universal Child Care Benefit),针对家中有六岁以下的儿童,发放每人每月100加币的托儿津贴,一年为1200加币,藉此鼓励生育。  移民政策:  因合格的劳动力不足,每年吸纳24-26万新移民,以提供支持经济发展必须的劳动力,并且维持国家人口不衰减。
  二、俄罗斯  生育率:1.53  背景:人口下降是长期困扰俄罗斯的 “危机”。从1992年以来,俄罗斯人口已经减少了670万。如果没有外来移民,那么俄罗斯人口减少得更多,达到了1310万。  生育政策:俄罗斯长期以来都有鼓励生育的政策,只是形式和力度有所不同。2006年到2007年,俄罗斯政府设立了以提高人口为目标的政策,并通过了相关立法,大大增加了对生育的父母的财政补贴。  举个例子。奥丽嘉(Olga)住在俄罗斯中心地区特维尔市(欧洲部分,紧邻莫斯科),是一名工程师。奥丽嘉今年29岁,有一个2岁大的女儿玛莎。当女儿出生后,奥丽嘉有一年半的产假可以照顾女儿。在产假的前140天,奥丽嘉每个月可以获得35,000卢布(约合人民币7,000元)的生育津贴,140天以后到女儿一岁半的时间,奥丽嘉每个月可以获得13,900卢布(约合人民币2,780元)的生育津贴。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奥丽嘉还可以继续休一年半的假期,直到玛莎3岁。第二次休假没有津贴,但所在公司必须留职到她重回工作,不得擅自解雇。奥丽嘉准备休完一年半的产假后就回去工作,她觉得呆在家里三年会降低她的专业水平。  奥丽嘉是白领,所以她拿到的津贴是最高的。如果是普通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2012年只能拿到每个月2,326卢布(约合人民币465元)的最低津贴。2007年以后,任何有第二胎的母亲有权拿到所谓“生育资本”的国家补贴,2012年的补贴额度为387640卢布(约合人民币77528元)。这个补贴并不是现金,只能用于指定的特定用途:比如买房子、子女的教育和母亲的养老金。  俄罗斯是世界产假最长的国家之一:母亲可以休全额津贴产假140天(2012年最高额津贴是36563卢布——约合人民币7312.6元),产前和产后各70天。另外,140天后产妇可以继续休假到小孩子一岁半,领取原工资40%的津贴(按休假前两年平均收入来计算)。最后,根据1989年已经生效的法律,产妇还可以继续休一年半的假期,直到小孩3岁,雇主必须在这段时间保留职位,不得解雇她。  除联邦层面的鼓励措施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性奖励政策。比如,根据特维尔州一项将在日开始生效的法律规定,第三胎父母将额外获得50,000卢布(约合人民币10,000元)的生育资本。  来源:ft中文网:/story/?page=2
  二、俄罗斯  生育率:1.53  背景:人口下降是长期困扰俄罗斯的 “危机”。从1992年以来,俄罗斯人口已经减少了670万。如果没有外来移民,那么俄罗斯人口减少得更多,达到了1310万。  生育政策:  1、2006年到2007年,俄罗斯政府设立了以提高人口为目标的政策,并通过了相关立法,大大增加了对生育的父母的财政补贴。  例:奥丽嘉(Olga)住在俄罗斯中心地区特维尔市(欧洲部分,紧邻莫斯科),是一名工程师。奥丽嘉今年29岁,有一个2岁大的女儿玛莎。当女儿出生后,奥丽嘉有一年半的产假可以照顾女儿。在产假的前140天,奥丽嘉每个月可以获得35,000卢布(约合人民币7,000元)的生育津贴,140天以后到女儿一岁半的时间,奥丽嘉每个月可以获得13,900卢布(约合人民币2,780元)的生育津贴。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奥丽嘉还可以继续休一年半的假期,直到玛莎3岁。第二次休假没有津贴,但所在公司必须留职到她重回工作,不得擅自解雇。  如果是家庭主妇,2012年只能拿到每个月2,326卢布(约合人民币465元)的最低津贴。2007年以后,任何有第二胎的母亲有权拿到所谓“生育资本”的国家补贴,2012年的补贴额度为387640卢布(约合人民币77528元)。这个补贴并不是现金,只能用于指定的特定用途:比如买房子、子女的教育和母亲的养老金。  俄罗斯是世界产假最长的国家之一:母亲可以休全额津贴产假140天(2012年最高额津贴是36563卢布——约合人民币7312.6元),产前和产后各70天。另外,140天后产妇可以继续休假到小孩子一岁半,领取原工资40%的津贴(按休假前两年平均收入来计算)。最后,产妇还可以继续休一年半的假期,直到小孩3岁,雇主必须在这段时间保留职位,不得解雇她。  除联邦层面的鼓励措施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性奖励政策。比如,特维尔州一项将在日开始生效的法律规定,第三胎父母将额外获得50,000卢布(约合人民币10,000元)的生育资本。  来源:FT中文网/story/?page=2
  三、日本  生育率:1.41  生育政策:  日,日本政府的经济财政运营草案说,政府将制定全面的“少子化对策”,特别是将加强对第三胎以及之后出生子女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援助。  据日本官方媒体报道,草案还指出,人口减少和少子、老龄化的趋势必须在2020年前后扭转。  草案提议,将鼓励生育的政策纳入重点预算项目。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估计,去年2013年,日本人口下降创下纪录,共减少24万人。  日本当前总人口为1.27亿。按照目前走势,到2048年,日本人口将跌破1亿,2060年将减至8700万。  分析人士说,不解决人口问题,日本的国际地位、国民生活水平都将降低;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也将给财政带来严重影响。  分析人士还指出,采取对策、扭转人口下降趋势已成日本的当务之急。
  如果有人说,以上例子都是白种人,没有说服力。那么日本人勉强算是黄种人。  如果有人说,日本人的例子也缺乏说服力,那么我们可以举台湾人的例子。  台生育率跌至全球最低 每对夫妻生育不足1名子女(中国新闻网)  /tw//3256921.shtml
  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前,过多的人口反而会导致国家发展缓慢,甚至彻底崩溃。人口膨胀必须在国力膨胀之后,这是关键点。等中国成为最强国,至少综合实力足以抗衡美国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放开人口政策,我建议再忍耐几年
  @股民王小二
15:43:07  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前,过多的人口反而会导致国家发展缓慢,甚至彻底崩溃。人口膨胀必须在国力膨胀之后,这是关键点。等中国成为最强国,至少综合实力足以抗衡美国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放开人口政策,我建议再忍耐几年  -----------------------------  楼上没有注意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到时候放开生育二胎政策,是不是一定会迎来婴儿潮?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的提高,导致生育率下降是客观规律。没看到欧洲、额落随、日本那么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还是维持在1.4-1.6之间吗?这才是问题所在:并不是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就能够让生育率迅速上升的!之前单独二胎政策落地的时候,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婴儿潮就是明证。
  @股民王小二
15:43:07  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前,过多的人口反而会导致国家发展缓慢,甚至彻底崩溃。人口膨胀必须在国力膨胀之后,这是关键点。等中国成为最强国,至少综合实力足以抗衡美国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放开人口政策,我建议再忍耐几年  -----------------------------  @lxmadcat
16:31:47  楼上没有注意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到时候放开生育二胎政策,是不是一定会迎来婴儿潮?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的提高,导致生育率下降是客观规律。没看到欧洲、额落随、日本那么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还是维持在1.4-1.6之间吗?这才是问题所在:并不是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就能够让生育率迅速上升的!之前单独二胎政策落地的时候,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婴儿潮就是明证。  -----------------------------  我们是砖质国家,可以强迫生育嘛,生一个罚,生两个奖
  而且,届时的社会资源,必须要倾向于供给老年人,不然国家信用崩溃,谁来买养老金?反过来,缺少人来创造社会资源,养老金就是一张纸。  没人种地,钱能买到粮食吗?  没人买房,房地产能卖出去吗?
  我担心的不是政策。人口减少,届时政府的政策肯定会放开。  我担心的是,政策放开之后,也不见得就能使生育率回升!  台湾与大陆文化同源,思维相似,子孙传承的观念都差不多,可以作为范本。  那么,目前的台湾,是否预示着未来的中国呢?  台生育率跌至全球最低 每对夫妻生育不足1名子女(中国新闻网)  /tw//3256921.shtml
  -----------------------------  @股民王小二
16:35:08  我们是砖质国家,可以强迫生育嘛,生一个罚,生两个奖  -----------------------------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多生孩子要奖励。那么,日本、俄罗斯这些低生育率的国家,其奖励政策还不够丰厚吗?  更何况,奖励是要拿钱、拿资源出来的。到时候本身就因为老龄化严重而不堪重负。而养育孩子有至少15-20年的成本投入,这笔账又怎么算呢?
  -----------------------------  @股民王小二
16:35:08  我们是砖质国家,可以强迫生育嘛,生一个罚,生两个奖  -----------------------------  @lxmadcat
16:45:01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多生孩子要奖励。那么,日本、俄罗斯这些低生育率的国家,其奖励政策还不够丰厚吗?  更何况,奖励是要拿钱、拿资源出来的。到时候本身就因为老龄化严重而不堪重负。而养育孩子有至少15-20年的成本投入,这笔账又怎么算呢?  -----------------------------  唉,你看仔细了,生一个还罚呢,日本啊神马的国家可不罚,至于养孩子的钱,加税就是了
  笔者1988年出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除了超低的人口出生率(采用国家统计局数字:1.18)之外,目前国内的性别失调、大龄未婚、丁克、同性恋爱之类的问题泛滥成灾。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个人的选择肯定拧不过国家的政策。  那么,国家的政策能够拧得过客观规律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逐渐降低,这是一个被发达国家所普遍验证过的规律。中国又何德何能,可以例外呢?  即使现在开始鼓励生育,仍然怕来不及,何况现在这种政策。
  @股民王小二
15:43:07  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前,过多的人口反而会导致国家发展缓慢,甚至彻底崩溃。人口膨胀必须在国力膨胀之后,这是关键点。等中国成为最强国,至少综合实力足以抗衡美国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放开人口政策,我建议再忍耐几年  -----------------------------  @lxmadcat
16:31:47  楼上没有注意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到时候放开生育二胎政策,是不是一定会迎来婴儿潮?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的提高,导致生育率下降是客观规律。没看到欧洲、额落随、日本那么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还是维持在1.4-1.6之间吗?这才是问题所在:并不是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就能够让生育率迅速上升的!之前单独二胎政策落地的时候,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婴儿潮就是明证。  -----------------------------  呵呵,想让你生,总会有办法滴,像禁毒一样禁避孕套,堕胎要市长审批,我相信这种事我们做的出来。
  @听上去很酷
17:08:51  呵呵,想让你生,总会有办法滴,像禁毒一样禁避孕套,堕胎要市长审批,我相信这种事我们做的出来。  -----------------------------  这个不切实际。两夫妻的事情,哪个能管的那么宽。。
  要知道汉族有“多子多福”的文化传统。只要政府鼓励生育,马上回潮。  其间的时间断层问题也好解决:目前55-60岁退休,只要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劳动力短缺问题可延缓5-10年。
  @南布亚
17:59:09  要知道汉族有“多子多福”的文化传统。只要政府鼓励生育,马上回潮。  其间的时间断层问题也好解决:目前55-60岁退休,只要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劳动力短缺问题可延缓5-10年。  -----------------------------  关于“多子多福”,您也知道是传统。。。那么,台湾作为传承着同样文化习俗的地区,就不会这么费劲鼓励生育了。。。  建议您参看:  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作者:china刘忠良。  传送门:
  再说,现在中国还能保留多少传统,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春节氛围还有吗?端午节过的怎么样?重阳节?清明节?。。。  养育孩子是要投入成本,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就解决的。是要承担至少未来20年没有产出的投入的。  另外,我身边的人,基本上大部分只打算要一个孩子,少数不打算要,少数准备要两个。但是很少准备要三个的。。
  反腐还是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目前基本上每周五都有高官落马:  日6点55分,中纪委公布工商总局副局长孙鸿志被查  /roll10/9689.shtml  不过像“人口问题”这种暂时不会影响到党派利益的“小问题”,可能未来3-5年内都无法引起关注。。。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文/炎叔(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十几天前,笔者就想写写关于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整改期努力挣扎的王总的故事,十几天后,文档还是一片空白……脑中无数思绪翻来覆去,只觉得这位王总运气既好又不好,如今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既多又少,各种混乱迷茫,整理不出个结论。
  终于,笔者决定不再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下所谓的结论,只是如实的记录和描述一切,文章方得继续。
  起步:似乎总免不了“灰色”
  王总出生在一个“贫困县”——加引号是因为,据说该县其实不算贫困,是县长觉得被评为“贫困”有不少好处,就一直不肯摘掉这个帽子……所以普通民众的经济条件其实也还算可以,加之当地人善经营,自“走进新时代”以来,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国人好赌,尤其在物质条件变好、精神文明却跟不上的时期,更是如此。于是就有一批人靠在赌场边放高利贷富起来。
  王总和他富起来的那批小伙伴们,商量着当地虽然条件不错,但总是扣着“贫困县”的帽子,不会有大发展,于是互相提帮带,去了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找机会。后来的故事和同一时代里善于经营的人们没什么太大差别,识局之前也有不少文讲到了类似的“发迹”案例,便不再赘言。
  毕竟本文的重点在互金,提到过往只因笔者觉得:三岁看大五岁看老,人的一生如此,事业发展的历程也大抵如此——完全转型的案例也许有,但那都是凤毛麟角的极个别,需靠各种偶然和运气来完成。
  发展:难以跨越的圈子与层级
  从过去几年的大环境来看,像王总这样的人,从实业圈踏入金融圈几乎是必然的。可惜就算他在家乡人看来已经非常成功,但和那些动辄拿着几个亿,以上市公司或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种巨资来转型的大咖们相比,王总也只能算是这波转型大军中的一个小兵。
  中国人最讲究圈子,金融圈内同样如此。以校友圈为例:若你身在帝都,可能会发现某些公司里员工绝大多数是出自北大、清华,在魔都则会时常发现身边同事大部分是复旦、同济,总之是一个学校出来的。
  国人的各种圈中比较典型的还有老乡圈。王总没有高学历,圈子自然以老乡为主,这个圈子如何,可参照第一段。当然,老乡圈还能扩展到省级,那里还是有不少牛人的,但多属于弱关系,想为己所用?没那么容易。
  此外,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意味着金融圈内也是有等级的。投资者有资本大鳄、土豪、new money、中产阶级和小散,乃至月光族等,融资者有占垄断地位的各种巨无霸、国企、大中小民企、创业者和一般个体户,乃至负债消费的个人等。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投融资需求,他们之间对门当户对的要求比男女婚配更为严苛,有的是被法律直接划出(比如公司达不到条件上不了市,个人没一定资产就不是私募界的合格投资者)、有的是圈内人自设的等级(比如某著名资方划定硬性指标1/2/3,满足就投不满足看也不看;最有名的是那家投了很多新三板公司的,据说早期只要有同意挂牌的函就投,其他通通不看)、还有些界限虽然不明显但你就是被划在圈外,怎么都进不去。
  唯有“新星”互联网金融,似乎拥有跨越疆界之能
  到现在,还有人在争,互联网金融到底是属于金融呢,还是属于互联网?应该以哪个为主要属性?笔者觉得,看名字就知道谁是主语谁是定语了,但互联网这个定语确实不容小觑,它改变了载体也改变了内容,甚至本质。
  作为冉冉升起又尚未定型的明日之星,互金受到金融圈内每个层级的欢迎,资本大鳄、土豪在做互金,身无分文的创业者也在做互金,互金作为平台引进资本金无数,靠销售的产品又吸金无数——互金的吸金能力有多强呢?在笔者看来,这个没有进入门槛,连月光族们在月底之前的那点余额、大爷大妈们的棺材本都能吸过来的家伙,是比股市还能“榨干”国民储蓄的“真妖精”。
  综上,互金给人的感觉就是吸金能力强,又没准入门槛,各路神仙小鬼都要来一显身手,两年前正想转战金融圈又苦无门道的王总当然不会错过。
  之所以把“两年前”加了粗,因为这是个关键的节点。在两年前的前面,2013年是互金元年,在各种“宝宝”的铺垫下,第三方支付、P2P、众筹、消费金融等快速崛起。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互金行业发生股权投资193起,同比增长339%;披露金额1420亿元,同比增长695.38%(后来各大问题平台动辄几十上百亿的资金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这段时间互金的火爆,但我们还是先按时间顺序来说这个故事)。为此,王总就在2014年,下定决心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既然和互联网沾边,意味着总是变化最快
  王总开始是自信满满的,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觉得自己前期的成功一定能在互金行业得到延续,毕竟如今的他有事业、资金,亦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资历,和刚出来创业时的他不可同日而语。下定决心后他就开始拉团队、建平台。
  可惜那时的王总并没有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做什么都讲究快,做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更是如此。只要你够快,即便初期有诸多不完善,都可能因为抢占先机而取得巨大成功,反之太慢则一般没什么戏。王总只觉得这个行业机会来了,并且会有光明的未来,不会跑,所以他没有放下其他事业,全身心投入这个平台的运作,导致平台的建设进展较慢,拖到2015年下半年才上线。
  而2015年下半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是怎样的,想必不需要笔者细述,反正现在估计随便拉个路人都能说出几个诸如E租宝,中晋,大大,快鹿之类的“大名”。更糟糕的是,这类问题平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少,反而是越曝光越多——《证券时报》报道称,截至2016年8月底,中国P2P平台共有4667家,其中问题平台2644家,里面失联、跑路、警方介入等恶性问题平台又占比62.9%。
  至此,互金类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好名声丧尽,从香饽饽(曾有上市公司为了沾互金的光,特意改名匹凸匹,不过由于资质不咋滴,等于又给互金界抹了一次“黑”)变成烫手山芋,已投的估计大都在后悔,没投的都在观望;
  紧接着就是工商局暂停相关公司注册、变更,监管层开始出台各种措施。从 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到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一年多里,为原本没有门槛的互金界设下“龙门”一道道。
  除了那些已经抢占先机,做大做强,背景雄厚的公司能一跃成龙之外,其他的P2P类公司可以说是一蹶不振,再难看到前景(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统计,80%以上的平台在2016年8月出现交易额下滑)。
  以上这些大背景中的一切历程,王总的小型P2P平台都亲历一遍,如今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互金平台还处在整改期中,所以王总的平台勉强还能继续维持运营,却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到合规平台的成本对王总公司这样的小平台而言太高了,不说别的,可能连托管银行都找不到;但退出不做的话,前期付出的高成本摆在那,在没有半点收益的情况下就断臂退出,真的是“臣妾做不到”。
  再看看周围同行,好像也没有立刻就改得和管理办法一模一样嘛,甚至有的还在推出一些不算合规的产品,照样也没事。于是王总和平台员工说:这个平台暂时不花太多精力去运营、推广,但也不关停,先维持现状,等政策明朗了再说。在此期间大家也努力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项目来帮助平台实现转型。王总也知道,现在平台获客太难,可融资金少,盈利难,维持运营几乎是纯付出,每多坚持一天就多烧一天钱,但维持现状似乎是他面前唯一一条可以走的路。
  坚持的理由:行业本身还是有前景的
  就在今年1月,陆金所还宣布完成了12.16亿美元的融资,市场估值达到185亿美元,据传其还计划于明年登陆港交所。今年11月,惠金所宣布其2016年的交易规模突破了200亿元。网贷之家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各平台的总成交量还是在逐季上升。月累计成交量达到15998.12亿元,是月累计成交量的2.24倍。自2014年1月到今年10月,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9650.33亿元,马上要突破三万亿了。
  迷茫的理由:看不到自己公司的前景
  但王总也很清楚,那些现在还很牛的平台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出身”好,有背景,获客更容易。每个行业在发展初期,大家都在摸索,那时这类公司的背景是利好但也带着不少弊端,所以草根出身的公司还有很多机会。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刻,没有及时出头,一旦行业发展成型,大家了解了其间套路,监管层又开始出台各类规矩设门槛,草根出身的公司想靠运气发家就很困难了,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可自己的资金、人脉、资源和专业能力,又似乎没有一样比得上这类公司,这是否意味着就算行业很有前景,也已经跟自己没关系了?一步慢,步步慢?
  认么?王总不想认,但行为还是受到了影响。最近王总有个朋友因地产项目找到王总,称该项目工程接近封顶,又临近过年,朋友担心年底付不出工人工资给自己招惹麻烦,所以想融资。这位朋友找过银行,但他的项目标准没有达到银行的要求,所以只能先找王总帮忙,说一旦封顶银行就会批资金。“如果可以,我也不想找P2P,年化20个点!实在太高!我要是一有钱就立刻还给你们”。
  他们是当年一起出来打拼的小伙伴,王总十分信任这位朋友的为人,可是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这个地处四线城市的项目风险太高,而且自己的平台也未必能融到资。将来哪一端出现问题,现阶段的自己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最终只能无奈的摇头,给介绍了另一家规模更大的平台。王总想,也许自己还能转型做个中介,赚点中介费。谁知虽然对接的平台项目经理觉得标的不错,比他们现有的大部分标的好,很高兴,答应要做,往上报批后的结论却还是做不了。该项目经理直叹,时机不对。
  症结:资金不足却谨慎有余?
  王总至今没想明白,为什么他在金融圈和实业圈的表现会差这么多。是因为混实业圈的时候刚好大环境好,如今刚好环境差么?可是,不久前有个下属介绍了个资产包收购的业务,王总只不过多犹豫两天,想先调查下资产包质量,结果两天后就被告知那个资产包已经卖出去了。下属说这种资产包一出来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被抢光的,容不得别人有太多的犹豫。这么看来,市场上的钱还是很多而且还很“饥渴”的嘛。
  一直以为是自己太激进、爱冒险,才会不小心赶上一趟不该赶上的列车。但其实,会不会是因为自己还是太谨慎了?王总一时半会儿也没想明白。
  笔者也不知道以后的王总是会更激进还是更保守,毕竟恐怕连王总自己都不知道,且行且看。笔者只觉得,也许整改期一过,所有王总们的平台都直接关闭不做,也就无所谓后续的风格了,接下来大家就都按监管层规定的路径去走,多层次资本市场顺利建设完成,这样规范有序的图景好像也挺美好。
  至于那些融资需求超出P2P平台上限,又进不了其他层次资本市场的公司和个人未来会如何,民间高利贷、地下钱庄之类的会不会复兴,就是更远的话题了,篇幅有限,思虑有限,本文暂此搁笔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