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

声闻缘觉;梵语,巴利语;1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2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3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1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
梵语,巴利语。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
1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
2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
3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盘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
1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
2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
3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
4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盘,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5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盘),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
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
梵语,巴利语。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独觉之种类,依大称派场⒕闵帷㈣べなΦ刂盥郏胁啃卸谰酢Ⅶ虢怯鞫谰醵帧R谰闵崧劬硎兀啃卸谰踔干攀币阎げ换构锇⒙藓汗保敕鹱孕拮晕蛘撸击虢怯鞫谰踔付谰有扌幸话俅蠼伲闵聘Φ轮跽摺9赜诓啃卸谰酰幸凰等衔粗感胪愉〉戎牛涣硪凰翟蛭奖说认任焐奚胖尘鲈穹郑笞灾さ溃墒嵌枚朗ぶ讼祷诒臼戮锌嘈型庀尚Х骡ê镏嵌乐ぶ担床鞑啃卸谰跄艘焐卜蛑狻4酥校啃卸谰踔妹涤善湓谏判扌兄剩嗑由胖猩睿击虢怯鞫谰踉蛳刀雷杂谏郊洹⒘窒滦扌校唤岚槁拢室憎虢俏鳌
另依大智度论卷十八之意,辟支佛有二类:
1独觉辟支佛,亦有二种:(1)小辟支迦佛,本是「学人」(即指「有学」,系相对于「无学」而言),在受生七次须陀洹之后来生于人间,而于无佛之世自证成道。(2)大辟支迦佛,即于百劫中增长福慧,而得三十一相、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圣者。盖前者即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得果声闻,后者相当于麟角喻独觉。
2因缘觉辟支佛,系由先世福德愿行之果报,而不必从他人闻法即能自出智慧,藉飞花落叶等之小因缘而觉悟,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异生凡夫。
又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明揭三种独觉之道,其第一种即相当于今所说之大辟支迦佛,第二种相当于因缘觉,第三种相当于小辟支迦佛。四教义卷三引用大智度论之文,谓犹如独觉有大小二种,因缘觉亦有大小二种,其说恐非允当。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
1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
2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
3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
1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
2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
3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
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
1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
2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
3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4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
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盘。六异指:
1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
2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
3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
4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
5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
6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
1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
2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3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
4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
5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
6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
7得果异,缘觉得小涅盘,菩萨得大涅盘。
8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9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10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盘则常、乐、我、净。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
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此即缘觉之舍悲障。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称派陈劬砥摺⒕硪话恕稹⒋笾嵌嚷劬硎拧⒕矶恕㈣べなΦ芈劬砣⒈僦Х鹨蛟德劬硪弧⒊鋈丶羌硪弧㈣べぢ勐宰刖砭拧⒕闵崧酃饧蔷矶⒒墼芬粢寰砩稀⑿σ粢寰砣⒎朊寮矶
一、四圣谛讲的就是苦、集、灭、道。
什么是苦?苦就是痛苦啊!我们以八苦来说明,也就是讲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不变的定理,在生与死当中必定有老与病;人没有不老的,没有不病的。
接下来是爱别离苦,也就是你所亲爱的人,不能相聚在一起而产生的痛苦。
什么叫作怨憎会?也就是与爱别离成颠倒,也就是说你所不亲爱的人,跟你相聚在一起而不能离开,所产生的痛苦。
接下来就是求不得苦,也就是说你所求不遂而产生的痛苦。
可是不管你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都会归于五阴炽盛苦;也就是因为有五阴,才有苦的聚集;有苦的聚集,所以才会感到有痛苦;所以了知这个道理以后,就把苦灭了。
可是要把苦灭了,一定要有方法,所以声闻菩提就用八正道把苦消灭了。
可是这里面所讲的四圣谛的中心就是五阴,那我们就要针对这个五阴来说明。
什么是五阴?也就是讲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
色就是物质,是由四大所成,我们就以这个五根身来说明。
这个五根身就好像是一个活动厕所,你每天带着它满街跑,可是众生不了知这个道理,尽在这个活动厕所里面作庄严;他为了求美丽,就可以去拉皮、打胎盘素,去打肉毒杆菌,所作所为无非是在活动厕所表面作功夫、做庄严。
就是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是虚妄的,所以他们尽在这里面作庄严;如果了知了道理以后,他就可以把色阴舍弃了。
好了!刚才谈了五根身,然后再来谈这个意根。
意根是心法,无论在经典里面,或者是在论典里面,都说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如果有人主张意根就是大脑,就是脑神经,你就知道他对佛法不如实知。
所以前面强调五色根,再加意根就有六根。
接下来我们就要对六尘加以说明,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尘,前面五尘大家都知道,不多说,我们就针对法尘来说明。
法尘就是依附前面五尘而有,我们用个譬如来说明,同样是以色尘来讲;
譬如说颜色,颜色里面同一样黄色就有金黄、鹅黄、土黄不同的颜色,这些(黄色)里面所摄的法上的尘,就是法尘。
所以从这边你就可以了解,法尘是依附色尘而有。
色尘既如是,其它四尘亦复如是,所以总共有六尘。
有了六根与六尘以后,它们相接触后就有六识出现了,六识讲的就是识阴六识,所以十八界就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
我们现在要来谈识阴,识阴是依于色阴之后而有的,所以k们是虚妄法。
譬如说,当你睡着无梦的时候,你的前六识就断了(“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成唯识论》卷7)。
同样的道理,当你脑袋被人家打了一棍之后,昏过去了,你的前六识也都断了,那就代表意识是生灭法。乃至于给你重度麻醉的时候,你的前六识也是断了;要等到你麻醉剂渐渐消退之后,你的意识才会出现,你的前五识也就跟着出现,如此可知前六识都是虚妄的法。
如果有人主张意识是常住法,能从过去世来到今世,从今世去到未来世,你就知道他说法是不如实的。
如果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你就知道她说法是大妄语,因为这样的误导众生是非常严重的,果报也非常严重。由此可知识阴六识,k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受阴,受阴就是觉受,它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痛苦的觉受,违逆己心的觉受。乐受是快乐的觉受,顺己心的觉受。那不苦不乐受呢?就是不顺己心也不逆己心的觉受。
那我们可以用譬如来说明,譬如说当你生病的时候,是不是苦受?是苦受,绝不会是乐受。可是当你请医生给你治疗的时候,身体慢慢恢复了,你的乐受就出现了;然后你再继续给医生治疗之后,身体完全恢复了,那时候就有不苦不乐受了。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36声闻缘觉等内容。 
 《法华经》中以方便将佛法分为三乘――声闻、 缘觉、佛乘,这是因为这三乘所觉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教的智慧有 三种: 1,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声闻乘是指随...  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若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 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满,如奁底相。 ” 【大智度论】足下安平立相:又作足下平...  ①109.菩萨所修的四摄法是指 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②苦、集、灭、道③菩萨、声闻、缘觉。 ①110.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 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 即是: 声闻, 缘觉, 菩萨及...  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 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 不断者。 随其所愿得生其国。 常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  起信论云:真如自体者,一切凡 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 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据此经论,真心本体, 超出因果,通贯...  比如:生死轮回和因果的观点, 声闻乘和人天乘都承认,但人天乘认为 “有我” ,声闻乘则推翻了这一 观点。声闻和缘觉的见解基本上差不多;唯识在声闻和缘觉的...  南无皈依法 南无皈依僧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 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 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无...  (三称三拜) (胡跪叉手唱念) 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 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查看: 6262|回复: 54
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为何不一样?(为何分三乘菩提?)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般人总以为“顿悟成佛”,“即身成佛”。
实际情况怎样呢?下面以《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中,善生问佛的话,做解析,帮一些师兄解疑:
& && &“善生言:。。。。。。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智即四谛。”
& &&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维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维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 && &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 &&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 &&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接着佛又从断疑,智和器、行的净,行的有边、无边,破障等分说三种菩提的不同,如来具足因智、时智、相智;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等解说如来为何名佛,有十种名。(经文有些长,为了不影响诸位的阅读思惟,故简述。)
& &&&故接着佛又说:“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
& &&&佛大慈大悲教化众生,告诫弟子们:闻佛说法,知道了实相,不要做自了汉,知道总相就行了,要去行菩萨道,度人觉悟,不断的增长智慧(修别相智、道种智),这样才能究竟觉悟。(不是顿悟成佛或即身成佛,那些只是师父徒弟间的方便说法,不究竟。)
& && &故说有三种菩提。依权宜方便说有三乘:声闻、缘觉、佛菩提。
& && &供养诸位大德。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实际上前段时间已经有师兄发过这部分内容了,再次发帖。
感恩大家共修。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从三种菩提的分说,大家就很容易理解《楞严经》卷五、卷六中二十五圣圆通,为何单单详细说观音耳根圆通法门,并由文殊菩萨总结赞叹,因为观音菩萨悟后遍行菩萨道,救度无尽众生,这实际上就是佛出现于世的大慈大悲的本怀的体现。此章观音法门内容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相关内容几乎一样。历来为祖师大德所推崇。
又:《楞严经》卷十佛所说的五十阴魔境界最后的部分则是说定性声闻与缘觉人的毛病:禅那狂解。说明禅定境界不是悟,非涅槃。同样的道理《维摩诘经》中佛借维摩诘大士的话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修行人住在禅定境界不是好办法----贪着禅味,不度众生非佛本怀。愿诸位大德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直至究竟成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很抱歉,只能摘录部分经文内容,解析也很粗漏,对不起大家。各位大德若想知道详细的说法,敬请修持《优婆塞戒经》、《维摩诘所说经》、《楞严经》、《法华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在线时间111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江湖人称 慕容公子
在线时间175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感恩师兄同修。
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1107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只能取证解脱道,极果就是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无法修到成佛。很精进的人,短短几生就能取证解脱果
大乘佛菩提则是函摄了三乘菩提,不仅能得解脱果,还能修到成佛,须三大无量数劫才能修至成佛。
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只断烦恼障(一念无明四住地惑),不破所知障。
大乘佛菩提不仅断烦恼障,也破所知障(无始无明及所摄上烦恼)。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正眼 发表于
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只能取证解脱道,极果就是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无法修到成佛。很精进的人,短短几生就能 ...
关键有个回小向大的问题,《楞严经》卷九、十也是这样提醒的。
不做硬性的判断。《法华经》里提婆达多授记品,授记提婆达多,佛是这样平等看问题的。
这样理解不一定对,仅供师兄们参考。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1107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回小向大就是开始修大乘佛菩提道了。
当阿罗汉回小向大,就开始要走破所知障的菩萨道了。因此在第二转法轮开始以后, 世尊开始有教外别传,施设许多机锋,帮助包括回小向大的二乘人之菩萨道者行者实证般若。
另外,提婆达多是逆行菩萨,是示现的。在人寿百岁的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转法轮度众生,一定会有逆行菩萨的示现,藉此教化众生。
复次,三乘菩提的实修次第有其异同,故没有硬性判断的问题。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正眼 发表于
回小向大就是开始修大乘佛菩提道了。
当阿罗汉回小向大,就开始要走破所知障的菩萨道了。因此在第二转法 ...
感恩师兄共修。
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111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江湖人称 慕容公子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一切众生,& & 皆是吾子,& & 深著世乐,& & 无有慧心。& &
三界无安,& & 犹如火宅,& & 众苦充满,& & 甚可怖畏,& &
常有生老& &  病死忧患,& & 如是等火,& & 炽燃不息。& &
如来已离,& & 三界火宅,& & 寂然闲居,& & 安处林野。& &
今此三界,& & 皆是我有,& & 其中众生,& & 悉是吾子。& &
而今此处,& & 多诸患难,& & 唯我一人,& & 能为救护。& &
虽复教诏,& & 而不信受,& & 于诸欲染,& & 贪著深故。& &
以是方便,& & 为说三乘,& & 令诸众生,& & 知三界苦,& &
开示演说、& & 出世间道。& & 是诸子等,& & 若心决定,& &
具足三明、& & 及六神通,& & 有得缘觉、& & 不退菩萨。& &
汝舍利弗,& & 我为众生,& & 以此譬喻、& & 说一佛乘,& &
汝等若能、&& 信受是语,& & 一切皆当,& & 成得佛道。& &
是乘微妙、& & 清净第一,& & 于诸世间、& & 为无有上,& &
佛所悦可,& & 一切众生、& & 所应称赞、& & 供养礼拜。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可怜的人,他们在干什么?
在线时间51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有情悲智团队回答这个问题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前天在一起战斗的人,今天已经互相斗殴----
慢慢有些文革的味道了。(这是佛教论坛吗?)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111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江湖人称 慕容公子
成佛没有捷径, 一切种智的修学, 就得花三大阿僧祇劫。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51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有三种不同根器的众生,就设了三种不同的法门
Powered by基本信息/佛
佛【佛】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 全称、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勃陀、馞陀、步他。意译为觉者、知者。 不应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三界万物(欲界、色界、无色界)诸相均看透者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汉语中的“圣”“贤”等词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此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无量无边的佛。如时间上,过去有,等无量诸佛,现在有,等无量诸佛,未来有,等无量诸佛;空间上,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是,东方有等无量诸佛,西方有(即阿弥陀佛)等无量诸佛,北方有等无量诸佛,南方有等无量诸佛,还有上方、下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都有无量无数无边的佛。以上的十个方位包含了所有的空间,统称十方或四维上下(六方)。
相关词组/佛
源自《现代汉语词典》o第6版o商务印书馆佛光:名&&①&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普照。& & & & & ②&佛像头上的光辉。& & & & & ③&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五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佛号:名&&佛的名号,特指信佛的人念的“阿弥陀佛”名号:口诵~。佛龛:名&&供奉佛像的小阁子,多用木头制成。佛门:名&&指佛教:~弟子|~规矩|皈依~。佛学:名&&指有关佛教及其研究的学问:~院。佛祖:名&&佛教徒指佛和开创宗派的祖师,也专指释迦牟尼。&
解释释义/佛
佛佛者,觉也!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法之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此是修行之最高果位。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三项俱全。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佛有种种异名,即,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 佛所特有之殊胜性德,解脱自在,永断于生死,为众生故而做种种示现,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或称七种最胜、,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 《》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是不坏身是金刚身非秽食身。是则法身当作是观。著名学者观同书法众生皆可成佛昔日释迦牟尼佛在下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明确了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并在临涅盘时又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
释迦牟尼/佛
佛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出家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国王净饭王,母为王后摩诃摩耶。据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在途经兰毗尼园时,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步步生莲,他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浴佛节由此而来。悉达多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随即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详细可阅读著之《释迦牟尼佛传》。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佛灭度后500年称为正法时期,之后1000年称为像法时期,以后一万年称为末法时期。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说法,我们现在都是处于末法时期。过此末法后,佛法在世界上隐没。世间将会多灾多难,众生生活非常痛苦。直到贤劫第五尊佛弥勒佛出世,再次开启佛教。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人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未来之时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就正觉。
佛陀十号/佛
佛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号。出自《佛说十号经》,历代祖师所阐述,皆依此经义。此十号为:(一)如来(梵Tathāgata),音译,无有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也。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二)应供(梵arhant),音译阿罗汉。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故号应供。(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音译,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四)(梵vidyā-cara?a-sampanna),具三明(、、漏尽明),名明。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名行足。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意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世间解(梵sugata),妙去,名善逝。跟“如来”相对,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乃为善去(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趣证佛果,故号善逝。世间解(梵lokavid),知国土众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世间解者,谓对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了解也。(六)(梵anuttara),无与等,名。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梵puru?a-damya-sārathi),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盘。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八)天人师(梵?āstādeva-manu?yānām),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九)佛(梵buddha),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十)世尊(梵bhagavat)具玆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十善业道佛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
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四圣谛苦集灭道,(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 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盘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盘乐。   声闻虽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浅,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样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们修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法。苦,观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为他们知道断集、慕灭、修道,有连带的关系。由苦而生烦恼,既然有烦恼,就要把它断了。怎么断呢?要断见惑、思惑所积集的烦恼。要羡慕涅盘法,就是常乐我净,所谓「」。如何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彼岸呢?必须才可以成功。 十二因缘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么也不明了。无明是什么?较文雅的说,就是愚痴;若往显明露骨来说,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问他(她)为什么要追求?或会回答:因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爱他(她)。再问:为什么要爱他(她),哪个地方可爱?问来问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还要去追,这就是无明,也可以说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还要往里钻。为什么?因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还要色欲而死。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无论成佛或做祖师,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生来的,就怎样死去。所谓“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断绝轮回、不愿截断生死流。反而愿顺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无明。有了“无明”之后,就有“行为”。什么行为?就是男女的性行为。因为不明,就要造业,就要颠倒。颠倒之后,就有这种问题发生。发生之后,就有了“识”。有“识”(精血成的胎儿)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满,出生于人间,便有“触”的感觉,能分别冷暖软硬。有了感触之后,便生领“受”作用,在顺境晓得快乐,在逆境晓得痛苦,随时随地生起“爱憎”的感情。有了“领受”之心,便生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为己有。人贪恋财货女色,而生出种种的欲望。有了爱心,乃想尽方法,把它取来,归为己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尽造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因为造了业,就有受生的果,继续而有来生。有了来生,又有老死。众生都是这样接接连连不能断,纠缠不清,无法离开生死轮回。欲想离开生死,要断无明。无明彻底解决,其它十一个因缘就不会相生,这才真正断了生死。修行人,要断欲去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了生脱死。否则的话,修到尽未来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把根本无明破了,就是断淫欲。这时没有欲念,没有烦恼,即得解脱。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污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修道人,一定要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不能依靠任何人。当然善知识还是需要来指导,指示正路。否则,盲修瞎炼,无有是处。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规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规矩,那就不是一个修道人。 《大经》上说:十二顺缘无有二相,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 布施度悭贪,我们学佛的人要懂得布施,布施叫人布施给我,而是我时时要布施给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给我,而我不布施给你,不是这样。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家来向我化缘,我才布施,我看见有甚么困难的人,都应该帮助,这叫财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饥饿似的,我们应用佛法来布施给他们,令他们明白佛法,这叫法施;或者见人惊恐,无依无靠时,我们能帮助他,把他的恐惧解除,这叫无畏施。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悭贪,我们甚么都舍不得,舍不得人,只愿意人帮助你,这就是悭贪。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悭贪,你越悭贪嘛!你就越要舍,把悭贪给破了,把它给度了,悭贪就生大惭愧,悭贪鬼就跑了。 持戒度毁犯,持戒就是守规矩,也叫人规规矩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尽量布施给人,就是众善奉行,持戒则更要诸恶莫作,若你去布施,还要杀人、放火、打劫,也没有用。你若说,我劫富济贫,打劫有钱人来帮助穷人,那是不的。必须诸恶不作,不做一切恶,奉行一切善,止恶防非,把不对的地方都改了,对的地方尽量去扩展它,令它发扬光大,时时都有正念,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人争吵;在国家社会,也要守规矩;在世界上不要妨碍其他的人,这就是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们的脾气,脾气和嗔恚属火,忍辱属水,水性柔和,火性暴燥。我们发脾气,无明火起三千丈,把初禅天都烧得受不了,所以我们要修忍辱。谈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才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才是真修忍辱行。要学弥勒菩萨,大,吃得很胖,心里甚么也没有,他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笑口常开,常常欢喜的,他就是修忍辱功夫。我们修忍辱功夫要学弥勒菩萨,不是故意表现出笑,那是奸笑,不是真笑。心里有一种嗔恨,很奸,很狡猾的,明的装人;暗的就装鬼,学佛法的人,这是最要不得的。无论在甚么时候,甚么场合都要真,不要戴著假面具,这才是佛教徒的本来面目,你尽戴著假面具去欺骗人,结果还是自己吃亏。虽然这在社会上是行得通,因社会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互相欺骗,你没真心话对我讲,我也没真心话对你讲。在佛教里,我们要坦白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就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明明不对的,还要狡辩一下,把过错推到旁人身上,那就错了。你不坦白,不真诚,菩萨是不欢喜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来,拿出诚心来,时刻都要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真真实实的,不要有丝毫的虚伪存在。譬如说,我修忍辱,虽也表示一个欢喜的样子,但这是假的,不是真的,里面气得不得了,忍也忍不住,甚至心想杀人,面上还是现出很友善的态度,这是错的,这不是忍辱,这是狡猾奸诈。 精进度懈怠,不是说我修行了,我精进了,我念经、我念佛、我拜佛了,常常登报纸表示我怎样修行,不是如此。精进是要你自己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时时不懒惰,时时不自欺,时时必恭必敬,如对佛天,如临师表,要这样不自欺叫精进。时时都念兹在兹来修行佛法,不是佛法时,正在拜佛,一回头就骂;或者一回头就拿把刀杀人,那不是精进,那还是在那儿尽做一些假的。 禅定度散乱,为甚么我们要修禅定,就是太散了,浪费很多精神,很多汽油都浪费掉。我们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觉触,意缘法,这都是向外散。你的精神向外散,就是散乱,散乱要怎么办呢?就要修禅定。禅定就是坐在那儿把你的心沉静一下,一碗浑水,放在一个地方不动,尘土就沉到底下,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样能从上面看到底就是智慧光明现前;浑浊的时候,就是愚痴,是无明在那儿扰乱得你甚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修禅定,就是要生长智慧,你有了定,就发智慧;发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为甚么人尽做犯法的事呢?就因为太愚痴,所以不往正当的做,我们要是不愚痴,就是有智慧。六度简单说明如此,如要详细说,尽未来劫也说不完六度的法门。 现在讲万行,万行是言其行门之多,实在讲来不止万行,行门有无量无边那么多,万行就是我们修行的法门。我们所修的是善法,不是恶法,善法有很多很多,数不尽、说不完那么多,总括是万行,也就是我们修行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种种善事都要去做,种种恶事都不要做,就像持戒那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然是众善,就不能说出一定的数目,要是说少一点也不对;说多了嘛!也不知道多少,所以叫万行。 所谓六度万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去找,从你自性里先做,从自性上用功夫。拿布施来说,我们眼睛看东西,不要那么贪而无厌,眼睛不贪了,就是布施了,就把眼睛这个贼度了。鼻子不应贪香与不香,你持盗戒,不偷盗,但你的鼻子很容易偷东西,嗅到好味,也不和人打招呼就要嗅,嗅了香水味,不告诉人一声:‘你身上有香水味,我嗅一嗅好不好?’只觉得这香很好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嗅了,鼻子这个贼,就是偷东西,不持戒,犯了盗戒。耳朵喜欢听音乐,欢喜听好的,听好的声音就生欢喜心;听不好的声音就生嗔恨心,人家骂你一句,心里就生嗔恨,没有忍辱的功夫,没有把耳朵的贼度了。精进度懒惰,舌头不要在吃东西的时候才用,到讲法时就躲懒偷安,吃东西精进,讲是非也精进,讲正经事,就不愿意讲,这就是懒惰,那精进,不是正精进。你若是能正精进,就可以把舌头的毛病度了。本来应该常常静的,不应流动,可是你总是东跑西跑,南跑北跑,真正修禅定的功夫,就要把多跑的散乱收回来。意念里要是有智慧,就不会愚痴,把你的愚痴给度了。所以六度也可以说是度你的六贼,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贼度得听话了,那你再也不打妄想,甚么妄想都没有,便是六度万行圆满了。九识佛者,觉也,众生的觉识,求乐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细说有九识:1. 眼识:眼&观&色,喜美丽、厌丑陋。&2. 耳识:耳&听&声,喜悦耳、厌刺耳。3. 鼻识:鼻&闻&香,喜、厌臭气。&4. 舌识:舌&尝&味,喜好吃、厌难吃。5. 身识:身&感&触,喜舒适、厌难受。&6. :意&缘&法,喜顺意、厌逆意。&7. 分别识(末那):对前“六识”起分别而取舍,喜爱的则贪念、厌恶的则嗔恨,得到喜爱的就乐,失去喜爱的就苦,得到厌恶的就苦,逃离厌恶的就乐,多数在这苦与乐中轮回。&8. 藏识(阿赖耶):对贪、嗔的贮藏记忆,即成“业”,业有善业、恶业,所谓“三尺头上有神明”,是指善恶行为都由藏识记忆。众生的习性由此生,也是轮回的,所谓善恶有报,指藏识中善恶的种子在因缘成熟时会显现,就象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9. 清净识(庵摩罗):觉识的本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诸佛的境界,它超越了苦与乐,所以不在苦乐中轮回。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后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只要回到清净识,即是成佛。&虽然细说分九识,实则九识即一心,众生从中生,诸佛菩萨从中成。&&《心经》中说: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空是本体,识是众生遇境起心动念产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体,波是水动荡起伏的假象。&&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新型炭材料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5次
参与编辑人数:3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15:28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声闻缘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