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有道士终南山隐居修行行吗,如果有,大概在哪个位置

秦岭石文化网
&&&&&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言:"秦岭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而且是一座文化之山,秦岭不仅有自然美的魅力,而且有文化美的魅力,甚至于文化美的魅力更勾引我们的魂魄"。
&&&&& 秦岭位于中国版图中央,横贯我省中部,是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过渡交汇地带,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与过渡地带。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和中国中部重要的天然屏障。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涵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在这座博大精深的山脉荫庇下,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在关中大地兴旺发达,千年传承。
&&&&&& 赏石亦称供石、奇石、观赏石。赏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石文化中的奇葩。我国地大物博,地质、地貌千变万化,赏石资源丰富。赏石分为四大类:一为风景名胜类,分布于名山大川;二为园林用石,如假山盆景和置石,点缀园林景观,美化环境;三为供石,供于门厅、厅堂、室内赏石;四为化石、陨石、特殊类石。大秦岭中的赏石资源主要是前三类。据初步研究,我国石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与陕西西安(长安)和秦岭石密切相关,秦岭观赏石历来都是人们风景旅游、园林建设和日常生活赏玩的文化资源。尤其是近些年来,我省经济和建设快速发展中,秦岭观赏石的应用和石文化也有了较快发展。
汉代的秦岭石---石鲸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织女(及她的织机与机上之丝)空对着每天晚上的月亮,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摆动。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 茂陵博物馆
&&&& 茂陵博物馆位于咸阳西郊约12.5公里,早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石刻群驰名中外。该馆拥有4000件文物,14件国宝。其中鎏金马、玉雕铺首、石刻伏虎等多次被选调出国巡回展出。该馆座落的“五陵原”上,先后埋葬着九位汉代皇帝,其中汉武帝茂陵最大、最高,宏伟壮观。堪称中国的金字塔。馆内亭台楼阁、仿汉建筑群林立,琳池鱼追游人。
&&&&&&&&&&&&&&&&&&&&茂陵博物馆馆藏汉代秦岭石----石蟾、石蛙
&&&&&&&&&&&&&&&&&&&&&&&&&&&&&
&&&&&&&&&&&&&&&&&& 秦岭石历史:石鼓
“秦国石鼓专题系列”。在幽静的宽大展厅里,乍原、而师、吾水、吾车等10尊石鼓依次排列,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石鼓上的书法艺术,研读其中生动诗篇。据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在其《石鼓文秦刻石考》一文中论证,石鼓文为东周秦国的刻石。为突出主体,展厅里营造了一个秦文化的氛围,系统展示了与石鼓时代相近的秦国铭刻,以期观众对石鼓文的递嬗之迹有概括性认识。 为了让观众进一步理解2300年前文化遗存以及古文字的内涵,展览对陈列的秦国石鼓的具体年代和石鼓文的释排文,是由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解读的。
&& 石鼓文是先秦刻石文字。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每石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直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由于屡经兵火摧残、风雨侵蚀,故而漫漶颇甚。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为臼,另一石一字不存。
&&&&&&&&&&&&&&&&&&&& 黄帝陵
&&&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 &关中八景的前世今生
&&&&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飞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1、华岳仙掌
  越过华山苍龙岭至将军石,便可清晰的观赏到朝阳峰危崖上五指分明,宛如一只巨人左手掌迹。此崖曰:“仙掌崖”,此掌乃是关中八景之首“华岳仙掌”。&
  西岳华山奇险莫名。华山山势挺拔,登山路线紧贴岩壁而上,陡峭狭窄,步步惊心。由于修建道路难度太大,多年里只有一条路经可以上山,故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1996年建成登山索道,大大方便了游人,使普通游客也可在半日内游赏山顶主要景点。&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大峰,南峰最高,海拔2160米。华山又是道教名山,山间多道家宫观。游人可住宿山顶道观或招待所,欣赏极顶星月浩洁的夜景和瑰丽壮美的日出。&
  2、骊山晚照&
&&&&& &晚照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2.米,由东西秀岭组成,山势逶迤,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
  骊山西绣岭到第三峰(老君殿)的断层北麓处为一转折,由此向西南呈阶梯状延伸渐成缓坡。每当夕阳西下,回光返照,复经折射,楼殿亭台,崖壁幽谷,苍松翠柏,仿佛金光笼罩,各呈异彩,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清代诗人曾经赞美道:“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万崖画亦难。此时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尤其深秋时节,满山红叶,更令人沉浸于“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的诗情画意之中,“骊山晚照”因而名列“关中八景”之一。&
3、灞柳飞雪&
  灞河是发源于秦岭蓝谷的一条河,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时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所乐道。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
  4、曲江流饮
  & 曲江流饮,曲江池位于西安市南郊、距城约5公里。它曾经是我国汉唐时期一处极为富丽优美的园林。&
  常年的曲江池两岸楼台起伏、宫殿林立绿树环绕水色明媚每当新科进士及第、总要在洫江赐宴新科进士在这里乘兴作乐放杯至盘上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遂成一时盛事“曲江流饮”由此得名。&
5、雁塔晨钟&
  清代“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是指陕西省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及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荐福寺内小雁塔南面的钟楼上悬挂“雁塔晨锺”黑匾金字是2008年陕西著名书法家赵步唐题写。&
  清代每天清晨荐福寺寺内的僧人会定时敲钟,清脆悠扬的钟声响彻西安古城上空,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清亮的钟声从塔院深处传来。空灵的钟声把人带到悠远的境地。因此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旁的钟楼内保存一口金代古钟。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挂在小雁塔旁的钟楼内。民国时期,此钟被“某军驻寺时毁裂”,使“雁塔晨钟”绝响多年。1993年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裂痕。1998年又重新铸了一口新钟供游人敲击。&
  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chenghong,形容钟鼓之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是对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义净惜时精神的赞颂。&
  有民间流传,据说如果有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所在地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人称“神钟”。&
  6、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从古秦都咸阳旁边流过。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数年前重现人间。&
  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品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木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经济、军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桥梁建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证。&
  现位于河南街村主街道直下渭河发现古桥桩。&
7、草堂烟雾&
  神奇的“草堂烟雾”,出自于寺内的一口古井。古井在草堂寺的北院,这里林茂竹秀,幽静清雅,超凡脱俗。&
  古井内经常出现的烟雾升腾的奇景,更给这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据当地人传说,古井的井壁有一块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在寺庙上空缭绕盘旋。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即由此得名。&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关中八景石碑上有清人朱集义诗一首生动描绘了这一奇景:“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其实,井内的地热是引起这股烟雾的真正原因。每年秋冬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井内喷出的热气一时不易散失,和空中的水汽凝聚为一体,就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
  8、太白积雪&
  “太白积雪”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采录的古老传说中就有记载:“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皑然。”这是“太白积雪”一词的最早出处。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即便是三伏盛夏,仍然白雪皑皑、银光四射,景色格外壮观。清代朱集义在“关中八景”中对太白积雪曾这样描述:“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由于山高云淡、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皑皑白雪,仍然莽莽天际银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壮观美丽,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
  太白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鸟兽繁多,景观迷人,有绿色植物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园和动物园。太白山森林公园内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王禅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相传为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仙修行处“钟吕坪”,道教始祖老子骑牛过玄关路经汤峪休息的“青牛洞”,唐玄宗携杨贵妃游汤峪所建的“唐子城”,药王孙思邈上太白采药的栈道等遗址。&
  太白积雪:"太白积雪六月天"也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冬夏积雪,山高云淡,气候寒冷,积雪常年不化,银光四射,景致格外壮观美丽。
&&&&&&&&&& 秦岭故事:将军石与卧虎石
太白山的斜峪关, 自古以来是兵马往来的必争之地。相传西汉时,刘秀和王莽交战,王莽打败刘秀后,刘秀调转马头,进山南逃时,王莽催马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斜峪谷口。追着追着,眼看就要生擒刘秀的千钧一发之际,从路心蹦出有三间房大小的巨石来,把王莽和刘秀隔开,将王莽追路挡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刘秀得救了,他回过头来感激不尽,立即停下飞驰的战马,手持宝剑向石头上面一插说:“我封你为将军石”。
王莽恼羞成怒,企图催马绕道前行。不料从巨石的背后又跳出一只斑斓猛虎来。猛虎张着血盆大口,一步步地向王莽逼进。这时战马嘶叫,王莽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调转马头,仓皇逃回营去。从此猛虎也就卧在将军石旁,变成块巨石,人们把它叫卧虎石。
&&&&&&&&&&&&&&&&&&&&&&&&&&& 旬阳―太极城
陕西省南部秦岭腹地有一座美丽的山城旬阳县,县城周围环立着八座山峰,分别昭示着“乾、兑、离、震、坤、艮、 坎、巽”等八个方位。阴阳鱼眼位置分别生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柏,使得县城成为一座天然八卦太极城。以鸡血石为代表的秦岭观赏石资源丰富。
龙脉"秦岭与中华文明
&秦岭与中国农业文明多样性互补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根源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温度、湿度适中的气候条件。我国大陆基本处在北纬20度到北纬50度之间,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交接处,形成了典型季风气候,适宜农业文明的发展。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把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半。冬季,它阻挡西伯亚的寒风南下长江流域;夏季,它阻挡东南季风气流进入黄河流域,造成了秦岭南北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史前时期,秦岭南北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文明:一是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华北旱地农业文明,以粟作农业为主,兼营多种杂谷,辅以多种家畜饲养和狩猎等;二是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水田农业文明,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鱼猎、狩猎等。这种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已得到相关考古发现的普遍印证。
 南稻北粟的中国农业文明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就有了初步交流。从公元前3000年末期开始,南北农业文明的交流逐渐深入。至晚商时期,以殷墟为中心,大约已形成了半径600公里的文化区域。商周以后,中国农业文明的南北互补与联合更加密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逐渐占领渭河流域,成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开拓者,其后,秦国从褒斜道翻越秦岭,吞并了富饶的巴国和蜀国,并修建都江堰。因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在地理及农业上的密切联系,致使古代一度曾将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并为“关中”。至唐代中晚期,江南的农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苏秉琦先生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就曾经指出:“两大农业区(秦岭南北)的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等复杂情况。这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农业格局,一直影响到整个历史时期。”中国农业文明的多样性互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岭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形成
  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核闼樗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以致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秦岭与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塑造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这种观念来自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索。传说最早对自然界进行整体把握的是庖牺(伏羲)氏。他创作了八卦,而八卦作为观察自然界和天人关系的一种理论思考,毫无疑问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但将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予以系统化的则是地处秦岭山水之间的西周王朝的周文王、周公旦。他们将数千年以来古人探索天人关系的成果予以凝练,形成论述天人关系的经典性作品《周易》。《周易》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历代思想家进一步阐述天人关系的主要依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对天道的认识不同,儒家认为天道尚刚健,主张效法天道刚强的属性,而道家认为天道总是凭借它柔弱的一面生育万物,柔弱的方面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主张效法天道柔弱的属性。这两种观点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推崇仁义教化。这一观念起源于史前时代。夏、商时期,中国政治生活进一步向礼制方向发展。到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不但从制度上构建了宗法社会秩序,而且从行为规范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周礼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德治与教化原则,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周礼的具体内容经后人的整理与丰富,形成了《仪礼》、《周礼》、《礼记》三种典籍。春秋战国之后,它们成为不同时代思想家们阐述政治理想的重要根据。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在关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在儒家文化发展演变中,关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用《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对知识分子进行熏陶,使他们熟悉经典所承载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并让他们充实到国家的官僚队伍中。汉代所形成的经学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中又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相传老子曾在秦岭余脉终南山的楼观台讲授《道德经》。秦岭南北是早期道教重要的孕育地和传布地。唐代终南山楼观台甚至还成为“皇家道观”;宋代,陈抟隐居华山,精研道教;金代,王重阳在终南山创立全真道。全真道成为元以后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秦岭还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摇篮”。秦岭西段有麦积山石窟,自后秦开始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余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秦岭中段的终南山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策源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在终南山草堂寺创立译场,开创了中国佛教翻译事业的新局面。秦岭又是中国佛教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源头。汉传佛教8大宗派中,秦岭及关中就集聚了三论宗、净土宗、律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密宗6大宗派祖庭(若包括三阶教之百塔寺则为7大派别之祖庭)。秦岭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交融碰撞之所,闪烁着传统文明的智慧光芒。
在蓝河河床仰望半山腰的蓝田古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湘子
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子,传说他得道成仙后,在韩愈全盛之时给他留了这句歇语。
&&&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冻饿难熬,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湘子。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不老&&&&&&
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 秦岭
&&&&& & 为之一。据传楚时,天文星象学家为关令,于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西游入秦。忙把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讲经之处。产生后,尊为道祖,为文始真人,奉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皆有所修建。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则于说经建老子祠。,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始祖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等列祖殿,还有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仅存残垣断壁 ,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5张)
&&& &独特的地质背景,造就了最高的山峰与广阔富饶的渭水盆地。从距今约132.7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脚下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滋养出华夏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是中国诗词文化与园林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园区有1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商於古道、子午栈道、周秦汉唐盛世园林宫阙、宗教祖庭寺庙、历史悠久的蓝田玉等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人文资源的区内最高处的,海拔3767m,这不仅是公园内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从秦岭山脊线到最近处不足20 km的距离,却断崖如壁,峡谷深切,坡度陡峻,地势高差悬殊为全国之冠。总的地貌特征为北仰南俯,山大沟深,山岭与河谷、台地相间。主要地貌单元有山前冲积、洪积扇群、黄土台原(图3-2、3-3)、地垒断块山()、流水侵蚀剥蚀的黄土高丘陵、流水侵蚀剥蚀的大起伏中山、古冰川作用的极大起伏高山。
&&&&& 独特的地质背景,造就了最高的山峰与广阔富饶的渭水盆地。从距今约132.7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脚下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滋养出华夏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是中国诗词文化与园林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园区有1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商於古道、子午栈道、周秦汉唐盛世园林宫阙、宗教祖庭寺庙、历史悠久的蓝田玉等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人文资源的重要代表。
&&&&& 区内最高处的,海拔3767m,这不仅是公园内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从秦岭山脊线到最近处不足20 km的距离,却断崖如壁,峡谷深切,坡度陡峻,地势高差悬殊为全国之冠。总的地貌特征为北仰南俯,山大沟深,山岭与河谷、台地相间。主要地貌单元有山前冲积、洪积扇群、黄土台原(图3-2、3-3)、地垒断块山()、流水侵蚀剥蚀的黄土高丘陵、流水侵蚀剥蚀的大起伏中山、古冰川作用的极大起伏高山。
秦岭石--马桩
&&&&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我省渭北高原上的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 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莲瓣、鹿、马、鸟、 兔、 云、水 、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等。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古代,马是驮运物品、作战及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古代的驿站旁就常常设立有大批的拴马桩。加之蒙古族、满族等北方游牧民族有骑马狩猎的习俗,所以马匹的大量存在是拴马桩产生的直接原因。
马、驴、骡在北方地区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越多,所需的马匹也就越多,所以在北方农民的心里,拴马桩又是富裕的象征和标志,这也是大批的拴马桩能够产生和保存下来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在陕西渭北地区所见到的拴马桩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产物和缩影。拴马桩不仅具有拴系马、牛等牲畜的实用功能,还因其置于富户人家的大门两侧,成对或成排状,从而与门前建筑互相映衬,成为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拴马桩一般高2米左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特别高大粗壮的,高可达3米以上,尤其是雕刻精美的被誉为“看桩”、“望桩”或“样桩”,堪称庄户人的“华表”。
栓马桩为中国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对考古和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岭:中华远古文明肇启的温暖母床&&& 王若冰
&&&& 一年前,我在一篇题为《中华圣山》的文章里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茫茫中国大地,众多名山大川中最具备人格力量、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情怀、也最能象征一个民族前世今生的山岭,唯有这条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内陆南北中轴线,穿越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河南五省的秦岭山脉。”对秦岭做出这样的评价,不仅仅出于我个人对秦岭的偏爱,而是自2004年完成对绵延1600多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考察后的这些年间,我在一遍又一遍将自己已经触摸到的秦岭历史身世、精神情感、文化形态与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以及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萌芽、发生、发展的全部经历进行长期的审视和比照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我看来,无论从中华远古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还是中国内陆自然生态与文化形态的生成关系来讲,莽莽秦岭都是茫茫中国大地一座既不可逾越,也不可或缺,更不可替代的文化高峰和精神高地。
&&&&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两河流域――即我们所说的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而秦岭作为中国内陆腹地一条最庞大也最绵长的山脉,其高峻巍峨的身姿,正处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长江文明圈和黄河文明圈交汇的核心地带,从远古开始,茫茫秦岭山地就是华夏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更是中华远古文明孕育、萌生、发展得天独厚的温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说,昆仑有三龙,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秦岭为中干;中国大陆山脉有“三条四列”,秦岭居中,为中条,是中国大陆地络阴阳的分界。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意识到了秦岭山脉对中国自然地理和文化气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考古实践证明,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人类分别为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和距今100万年的蓝田猿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的区域,分别在中国大陆的西南、西北和华北。我不是考古学家,无需对这三个地方远古人类活动对华夏大地远古人类的进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优劣比较,但从后来的考古发现和中国人类进化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在黄帝统一华夏部族甚至秦统一中国之前,在发现当年元谋猿人生活的云贵高原和北京猿人生活的华北平原北部,我们好像没有看到多少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人类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发生。而在蓝田猿人生活的秦岭山区却恰恰相反,蓝田猿人之后,考古学家不仅又在南秦岭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境内发现了与北京人大抵同时期的郧西人、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花石浪遗址发现了距今30到100万年前的洛南猿人,而且在秦岭山脉南北广大区域,还相继发现了对中国文明进程产生过深刻而深远影响的大量仰韶文化遗址。沿秦岭山脉自西向东,它们分别是距今4900年至8300年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整体揭示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过渡全过程)、位于宝鸡境内的北首岭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西安东郊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村遗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境内的李家村和何家湾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以及秦岭山脉东首,河南省渑池县境内的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等等。数量众多,文化含量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灿若星海,簇拥着秦岭――这条横卧中国内陆腹地的苍茫山岭,使莽莽秦岭成为中国内陆远古文明蓬勃生长,古文化遗址多姿多彩,历史文化遗存灿若星海的文明高峰。而这种几乎集中并聚集了中华远古文明发生、发展时期最光彩夺目的文明光芒的文化奇观,在苍茫神州大地绝无仅有。因此在回眸中华远古文明发生发展的全部历程之后,我常常言不由衷地自我追问:如果没有莽莽秦岭,我们先祖的生活还会不会如此多姿多彩,光彩照人?如果没有秦岭,中华大地的文明光焰还会不会如此光彩夺目,绮丽多姿呢?
&&&&逐水草而居是远古人类生存的唯一方式。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背山面水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的先祖能够选择足够的生存空间,茂密的山林,清澈的河水,还让他们的游牧渔猎生活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我尚不知道华夏民族最早的血亲――远古时代古羌人的一部分究竟出于何种原因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河湟谷地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在甘青高原东缘分化并离开甘青高原向东迁徙的那一支古代牧羊人――古羌人离开故土以后,他们所选择的迁徙路线,就是沿自青藏高原东缘崛起的另一座山岭――秦岭一路向东,并首先在秦岭北麓的渭河与秦岭之间寻找到了最初的家园。渭河流域和秦岭南北发现的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以及大地湾人、半坡村人、仰韶村人的生活遗迹,就是这些来自遥远甘青高原的古羌人融入华夏民族后生活、创造的明证。上古时代,秦岭山区温暖的阳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猎物,以及秦岭山麓鱼虾穿梭的渭河和汉江,都是让这支古老民族流连忘返的生存依据。在进入秦岭山脉区域内那一刻,这支远徙而来的古老民族就被诞生于秦岭怀抱的另一种文明和另一个种族、另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了,于是他们很快与生活在这里的炎黄部族融合了,融汇了,于是一个全新的、对中华上古文明与进步产生深刻而深远影响的新种族――华夏族,就这样在秦岭山脉诞生了!这个孕育并创造中华大地亘古未有传奇的民族,从此将从秦岭护佑下的中国内陆腹地启程,开创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辉煌与悲壮。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同时从甘青高原东缘河湟谷地东迁的古羌人的另一部分在岷江上游一带越过秦岭向南,抵达四川西部和云贵高原后,他们的文明和进化的步伐,竟比继续沿秦岭东进的这一支同胞落后了整整数千年!在这支与炎黄部落融合的古羌人沿秦岭一路向东,进入中原大地,创造一个有一个摧枯拉朽奇迹的时候,那支离开秦岭怀抱后一直向南,进入川西和云贵高原崇山峻岭的古羌人,甚至在历经七八千年漫长岁月之后的二十世纪,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这到底是秦岭哺育的灿烂文明让华夏部族在通往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还是离开秦岭的关照和养育,远古人类的生活就必然会变得更加艰辛、更加艰难呢?
&&&&中国传统史学观从来不将远古神话传说看作是真实的历史。然而在西方,人们相信《圣经》故事所映现的,是他们童年时代所拥有的真实历史精神。那么在中国,在司马迁《史记》第一页那位“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华夏始祖黄帝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出现如西方人信奉的上帝耶和华那样的创始人物?严肃的史学家不好轻易作出结论,但从人类进化和事物发展正常规律来看,远古时代的中国,也必然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初启到文明曙光普照大地的漫长历史时期。而要印证这一观点,在没有可信史可以参照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目光投向半神半人,真伪并存的远古神话时代。在中国,可以与西方世界亚当夏娃比肩的创世人物,就是伏羲和女娲。而伏羲和女娲最初生活的地方,就在秦岭山区。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至少有六位与秦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皇本纪》说,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古成纪就是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的甘肃天水如果剔除远古神话的虚幻光芒,将传说中生活在秦岭山区的伏羲女娲,炎黄二帝时代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还原,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将神话中伏羲女娲时代与处于父系氏族社会与母系氏族社会交替时代的大地湾考古发现、半坡村原始人类生活相印证。在大地湾和半坡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农作物――稷的碳化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前的紫红色彩陶);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在秦岭山区的大地湾建造了总面积达420平米的巨型建筑。编号F901。大地湾四期);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大地湾F901宫殿式建筑主室地面,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这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一样,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经考古工作者采用碳14检测,其硬度和强度相当于现在高标号水泥)和中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编号为F411的房址地面上发现的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这幅长约1.2米,宽约1.1米,保存大部完好的地画,将中国美术史前推了2000多年。此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楚国帛画),同时在大地湾和半坡村发现的生活在秦岭山区的原始先民在陶器上描绘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雏形。在人类结束游牧时代后,由神话中的炎帝神农和周人先祖后稷发展起来的中国最古老的农耕文明,也是在以炎帝故里宝鸡为中心的关中平原西部,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礼乐文明的西周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封建帝国的秦人,推向了中国农耕文明史第一浪高峰。至于黄帝时代华夏部族在秦岭怀抱里的壮大与崛起,不仅有地处秦岭东部山区河南灵宝荆山上的黄帝铸鼎原为我们提供明证,而且在秦岭山区,还有不少地方被不少典籍认为是轩辕黄帝和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民国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在《水经注十七卷》的注解里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国语.晋语》说“炎帝以姜水成”,古姜水就是宝鸡境内发源于秦岭山区的清姜河)至于那场连只有言之凿凿才收录记载的《史记》都回避不过,从根本上使炎黄二帝两大部族实现最后融合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虽然发生在华北平原和山西运城一带,但炎黄二帝的血管里所奔涌的鲜血,却都燃烧着在秦岭山区完成与华夏部族融合的氐羌人的血液。尤其是在这两场酷似古希腊特洛伊城之战的战争中,炎黄二帝所使用的青铜兵器,以及战争胜利后“黄帝采首阳之铜”(《史记.封禅书》),在河南灵宝市阳平镇铸造青铜大鼎的故事,似乎又在告诉我们,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新一轮华夏文明曙光,也是首先在秦岭山脉上空冉冉升起的。
&&&&在回顾中华远古文明发生、发展,和中华民族童年时代成长历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横亘中国内陆腹地的秦岭山区,是茫茫华夏大地最早孕育中华远古文明温暖母床,是中华民族成长、成熟最初的温暖家园。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在经历漫长的孕育发展之后,沿着秦岭指引的方向向东挺进,进入辽阔中原大地,开始了创造亘古未有的人类文明的新时代。而当站在雄矗中国内陆腹地的莽莽秦岭鸟瞰四顾之际,我们还可以发现,苍茫华夏大地,除了秦岭,没有任何一座山脉,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在远古和上古时代如此集中地汇聚了中华民族童年和少年时代丰富多彩的历史情感和文化经历。唯有秦岭,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历经数千上万年风雨,却愈老弥新的文化精神与情感光芒。
&&&&我们知道,广义上的秦岭西起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境内的白石山(治力关附近。海拔高度2500米),向东经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河南,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它的北缘以渭河为界,南缘以汉江为界,最南端延伸至四川广元境内剑门关一带秦岭巴山断层处。秦岭山脉所盘踞的范围,正是我国远古人类活动最早也最集中的区域。所以,秦岭山区也就成了古老的华夏先民生存、创造、生息、繁衍的天堂。我还注意到,通常意义上我们都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在黄河长江中上游。而黄河、长江的中上游文明肇启的区域,正在秦岭南北两侧。黄河和长江流出青藏高原之后,是发源于秦岭山区的渭河和汉江,为古老的黄河、长江补充了丰沛的水源,使这两条如奔腾巨龙,蜿蜒在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母亲河获得了奔腾不息的勇气与力量。渭河和汉江给黄河、长江的源源不断水源,也使黄河和长江在中国版图的东部开拓出巨大的冲积扇,形成了辽阔平坦,肥沃富饶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从混沌初启的中华先民走出林莽,走向农耕和文明,开拓了广阔天地。因此在这里我急于要表述的一个观点就是:茫茫秦岭和长江、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最初也最温暖的摇篮!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黄河与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相互挽手,相互温暖,相互鼓励,共同创造了中华大地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
大&秦 岭& 
&&&&&&&&&&&&&&&&&&&&&&&&&&&&&&& &&张晓光  
   中国辽阔的万里疆土中的许多名川大山,唯以秦岭最为独特。其所以独特,盖因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单纯地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同时,在中国地理和气候区域划分上它又是南、北方的分水岭。不言而喻,没有哪一座山脉能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那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秦岭就应该是华夏子孙的父亲山。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文章首推春秋早期名著《尚书》中的一篇《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后来人们所称谓的“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最的重要山脉,即华夏龙
&&一、关于秦岭名称
关于秦岭的名称,据考证,古往今来,有许多说法:有舶来说;有南山说;有因诗而得名说;也有史记记载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对于那些在家门口经常光顾秦岭的秦人来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秦岭是古人的名山,更是现代人的名山。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铩保渡胶>芬喑啤澳仙健保鹊取8堇吩丶仙街衫匆丫谩G亓胫荚赜凇妒芳恰罚芳羌窃兀骸扒亓胩煜轮笞枰病薄G睾褐螅乇鹗呛岢敝菔骸霸坪崆亓爰液卧冢垦┯道豆芈聿磺啊!钡睦访渚甏兄螅亓胫此婧堆铩R灿械难芯空咚担扒亓胫斯庋д咚ǎ⒎俏崛讼坝弥保写贾ぁD仙揭喑浦漳仙剑蟠小爸漳暇胖莸褐找病薄6剿酚小澳仙教煜轮找病薄9俗嬗怼抖潦贩接呒鸵吩蛩担骸案侵漳下銎鹄ヂ兀蚕吾栽馈薄5搅饲逋文昙洌忻镏ψ拧赌仙焦瓤诳肌罚岸痄兀髦帘Γ材仙焦瓤诒毕蛘撸靡话傥迨保枪湃硕杂谇亓氲牡匦蔚孛驳娜现1收呷衔亓氲某莆接τ肭氐酃倌甑男纬珊头⒄构逃泄兀诘乩砦恢蒙嫌捎谇毓婺纤Φ牧嗖痪某缟骄牍识扒亓搿保庖灿Ω檬堑钡匕傩粘て谝岳吹南肮叱莆健6源耍湮奘妨霞窃氐窦湓缫言级ㄋ壮桑视兴韭砬ǖ摹妒芳恰范浴扒亓搿钡某莆剑庖膊⒉皇强昭捶纾徊还撬韭砬ㄊ状卧谑肥樯弦昧硕哉庖簧铰龅某莆桨樟耍⒉皇撬慌哪源屯环⑵嫦胂氤隼吹拿啤
对于《尚书&中《禹贡》一文,关于我国古代华夏的山脉分布有“三条四列”之说,而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种种论述,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则总结道:“终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京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而远扬。”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我国的名山。秦岭也是世界名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认为:秦岭为东亚皱褶带中最坚强的一个,不仅决定着华中地质构造,且影响日本的构造形式。著名的地质学家吴尚时教授曾指出,我国山脉分布的骨架,以一带三弧为主要结构,一带指的就是秦岭,三弧在北者称为蒙古弧,在南者分别称为华南弧和藏滇弧。在曾昭璇教授《中国的地形》著作中也对一带三弧的论说进行了进一步较为详尽的描述。
  秦岭这个名称,具体来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秦岭是指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约1600余公里,南北宽约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自古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陕西境内的秦岭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西翼的三支为大散岭(海拔2819米)、凤岭(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东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为华山(海拔1997米)、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岭与盆地相间排列,在许多深山峻岭中逐渐形成河流发育。秦岭中段主体为太白山(海拔3767米)、鳌山(海拔3476米)、首阳山(海拔2720米)、终南山(海拔2604米)、草链岭(海拔2646米)。山体横亘,对东亚季风有明显的屏障作用,是气候上的分界线,又是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汉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跨越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二、秦岭的形成过程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代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的燕山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地貌格局。在秦岭南坡有许多堆积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形成的山间断陷盆地。
  秦岭地貌的演变,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后的变化十分巨大。中生代三叠纪时期,中秦岭和南秦岭地区形成了褶皱山隆起带,成为一个广阔的侵蚀地区;以南和巴山地带,是一个广阔的沉降地区;北秦岭(包括渭河断陷谷地)是介于中、南秦岭剥蚀地区与鄂尔多斯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当时,南秦岭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岭的河流往北流入鄂尔多斯内陆盆地。
  侏罗纪时期,秦岭地带,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成为具有差异震荡运动的古老准平原,并形成了凤县、商县、勉县和紫阳等许多侏罗纪盆地。秦岭两侧广阔的沉降、沉积地区在逐步收缩,分别向南向北后退;而秦岭地带隆起剥蚀地区却在逐渐扩大。从地貌上看,起伏突出变为平缓,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规模变小,分布分散,因而形成了许多侏罗纪的盆地。而两侧河流仍流向陕北和四川盆地中。燕山运动时期,秦岭地带进一步隆起,并伴有岩浆运动。由于秦岭巴山的隆起,南坡河流向四川盆地移动。由于岩浆活动和差异隆起,绝大多数内陆小型盆地逐渐沉降得越来越低,河流侵蚀更为强烈。因此在秦巴山区两侧的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白垩系地层的底部和秦岭山地中的盆地里,形成了大量的砾岩。新生代早第三纪,由于构造运动和缓,因而在这个广泛的均夷作用时期,山地又一次逐渐剥蚀成准平原。在秦岭地区广阔的准平原上分散着许多小盆地,其面积逐渐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如徽县和商县这种已经扩大了的中生代盆地外,还发育了如商洛和安康盆地等新盆地。秦岭地区的古老河流自然流入了这些分散的盆地。其时,汉江可能已经大体上发育成现今的形态。汉江的源头当时可能向西穿过嘉陵江,而现今的嘉陵江河源可能就是那时期汉江的源头。因此,汉江可能是秦岭山区早第三纪准平原上早已形成的古老大河。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过渡时期,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秦岭又进行了隆升。这次隆升开始分裂成许多倾斜的断块,并在以前沉积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断块盆地,如徽县盆地、洛南盆地、商县盆地和安康盆地,以及在其它区形成的盆地,如汉中盆地。渭河断陷谷地以深断裂与秦岭带分开。秦岭大小断块的形成,分割了早第三纪的准平原,形成了最高一级的夷平面――今天海拔m的太白山跑马梁面;其次一级的海拔m,以终南断块和佛坪断块岭脊为代表,包括玉皇山、首阳山、终南山、兴隆岭、草链岭的夷平面和海拔m,以华山、蟒岭、流岭、马道岭、柴关岭为代表的共三个夷平面。而通过三趾马和在蓝田公王岭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南方来的动物群的遗迹可以推断当时秦岭的海拔不会超过1000m,从而证明三个夷平面如此大的高程是在第四纪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在分水脊以南的大多数河流都向南流入汉江,而黑河由于水量丰富,足以抗衡秦岭和缓的抬升运动,所以继续向北流入渭河断陷盆地。  
   到了晚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时期,秦岭又发生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进入中更新世时期,秦岭山地的上升运动以区域性间歇式抬升为主。以后随着地壳的宁静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级阶地。秦岭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三、秦岭的地貌与地质特点 
  &秦岭自古是我国闻名于世的大山之一,五岳之一的华山以陡峭险峻而名冠天下。秦岭的貌特点是一个北仰南俯由古老变质岩所形成的巨大断块山地,北坡翘起十分险峻,断崖如壁,河谷深彻,瀑布林立,多急流险滩,而南坡较为平缓。山间河谷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宽谷和峡谷交替出现,如陕南商洛地区的金丝峡大峡谷等,景色十分壮观。局部区域由于早年海底隆起的碳酸钙沉积岩地质亦能形成喀斯特地貌,陕西柞水溶洞即其中一例。
&&& &&秦岭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将秦岭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秦岭又以徽县、成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山(1659米)。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2826~3299米),向东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分水岭。南秦岭山势较低缓,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流瀑布。
  秦岭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影响极大,但二者范围并不完全一致。秦岭构造带是处于中朝古陆和扬子古陆两地块之间的褶皱带。西联昆仑褶皱系,东接淮阳隆起,形成亚洲宏大的巨型纬向构造带。在地形上,其中带和南带形成一条东西延绵的大山系。北带约隆起于吕梁运动时期,中带和南带先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断裂作用,形成一系列山岭和山间盆地,奠定了秦岭地貌的基础。新构造运动的断裂活动强烈,进一步完成了断块山岭的面貌。山体有古老的多种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往南则有较新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侵入其中,多分布在山体主脊上。白垩纪和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呈低山丘陵。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了多种矿产。因此,在秦岭南、北坡所形成的各条江河中经亿万年冲刷形成火成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的石头资源千奇百怪、丰富多彩,从而成为一道独特的秦岭观赏石的亮丽风景线和观赏石收藏家的乐园。
  秦岭主体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北仰南倾,主分水脊偏居北侧,多高峰,如太白山,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鳌山3476米。往东古称终南山,海拔2604米。山脊北坡多断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坡长而缓,形成波状山地,故有“九岭十八坡”之说。南北的水系格局明显不同,北坡呈羽状,南坡树枝状。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蚀袭夺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为钓钩形流路或肘状流路。
  秦岭山地内部有较完整的夷平面。如太白山顶的八仙台、跑马梁和鳌山,海拔3400~3500米。海拔3350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纪晚期冰川遗迹,发育冰缘地貌、次一级夷平面已被分割,多呈2000~2800米的第二级分水岭,如老君岭、平安寺、放羊寺分水岭。第二级夷平面表现为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
秦岭北坡发育许多深切山岭的河流,俗称“七十二峪”,是南北孔道。其中著名的有陈仓道(即今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所经路线)、阴平道(陇南文县境内)、褒斜道、傥骆道、周洋道、子午(即西万公路)镇榨道和蓝武道(西界公路)等,在此不做赘述。
    &&&&&&&&&&&&&&&&&&&四、秦岭的气候特点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水系、土壤、生物、气候上的五大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从青海的西倾山经陇南、陕西、再到豫、鲁、皖连绵1600余公里。中段山高谷深,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位于宝鸡市眉县境内的最高峰―太白山海拔高度为3767米,是中国中东部第一高山。因而,秦岭巨大的高山山脉群自古被称为天下大阻,阻挡了我国冬、夏季风的南北流通,被戏称为中国最高的天然挡风墙,对冬、夏季风起到巨大的屏障作用。因此,秦岭南坡、北坡气候分界十分明显。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近年来,由于西安城市建设的急剧扩张所产生的城市温室效应使其年平均气温比关中其它相邻地区偏高2―3℃。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600―700毫米。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普遍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而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五、秦岭的生态系统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为棕壤与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由于秦岭东段地形主要由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构成,地势朝东南倾斜,年降雨量远低于中、西段,故森林覆盖率偏低,林相残败,以经济林树种分布为主。而中、西段由于山高谷深降雨量较丰沛,故森林覆盖率高,林相较好。秦岭南坡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均为水源涵养经济林区。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暖温带或高山特征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现在海拔1000~1500米。由于垦种,常绿树已大减。1500米以上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亦仅见于1500米以下的缓坡面,发育在冲积层上。
 &&秦岭山地的垂直自然带,位于北侧太白山可分5带,南坡仅4带,往东海拔降低,垂直带谱依次减少直至不明显。秦岭南坡海拔约1000米等高线实际上是我国北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秦岭南北分别适合于较多亚热带植物成分的居留和中旱、旱生内陆植物成分的繁衍。辽东栎以秦岭为其南界;常绿阔叶植物乌桕、化香树则以秦岭为其北界。在伴生的次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华南和西部高原的种类。山谷中的藤本植物具有南方湿润型的特点。因而在区系成分上,除自身特有种属外,还有华北、华中、西南和喜马拉雅的植物成分以及世界性单种属植物。秦岭亦是动物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带。动物种属成分与植物区系成分同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反映出在这里的生物物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分类极其复杂。
  秦岭处在中国地质图上中央造山带的一个重要部位,枢纽地带,即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带交汇的地方。不仅地质期次多,而且岩浆活动、地质变形、岩石变质、新矿成形等地质现象在这里也比较多,所以说它是野外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野外的地质实验室。中央造山带由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东秦岭造山带和大别山造山带这五大造山带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丰富的生态系统。秦岭地区奇特的生物多样性早就在全世界闻名遐迩,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国首批批准的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1、珍稀特有动物资源:秦岭是中国大陆动物分布的重要分界线。秦岭地区生长的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黑熊、棕熊、草兔、麋鹿等野生动物。如今,秦岭中各种野生动物资源仍比较丰富,可主要分为野生兽类、野生鸟类和两栖爬行类。
  目前已知秦岭地区的兽类约有14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物种8种,二类保护物种11种。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云豹、小灵猫、大灵猫、猞猁、金猫、林麝、班羚和猕猴等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均在该生态区中分布。其中许多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秦岭山区的鸟类资源也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秦岭山脉共记录到鸟类338种。在这些鸟类中,国家保护鸟类、特有鸟类近20种,包括朱q、白q、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血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鹰^、领角^等等,其中朱q主要分布在陕西洋县,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在陕西共有77种,分布在秦岭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大鲵,大鲵是中国特产,是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另外,主要的鱼类还有虎纹蛙、细鳞鲑、哲罗鲑等也分布在秦岭地区。
  2、珍稀特有植物资源:秦岭复杂多变、富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并以秦岭南北不同的气候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物种。从植被上看,秦岭南坡以落叶阔叶和常绿混交林为基带,自下而上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它们给南坡造就了一付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北坡自下而上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4种气候,受海拔、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影响,植被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的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构成了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景观。据统计,秦岭山脉内,仅种子植物就有3400多种,加上蕨类、苔藓等植物,总数达3800种,而且有不少濒危植物,如华杉、连香树、山白树、金线槭、独叶草、星叶草、西麦草、瓶儿小草等26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秦岭的广大区域内还生长着三百余种药用植物和数十种药用经济动物,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属我国名贵药材,如党参、贝母、太白米(独叶草)、桃儿七、绞股蓝、灵芝、手儿参、连翘、丹参、麝香、鹿茸等,在我国自古就有“秦岭山中无闲草,太白名药甲天下”之说。
  丰富的动物、植物物种和气候表征使秦岭已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而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蕴藏丰富而珍惜的动植物资源所构成的生物多样性,更使秦岭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水木社区《秦岭概述》&&&&Yaclea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险恶 隐居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