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污染盐和避难所污染值效应"吗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摘 要:随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日渐活跃与频繁,它已经成为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起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及地域资源禀赋的多样性,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活动呈现复杂的特点。但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因此,探寻产业转移的规律不但是理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文章以污染密集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污染密集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关键动因及一般动因。
   [摘要]随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日渐活跃与频繁,它已经成为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起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及地域资源禀赋的多样性,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活动呈现复杂的特点。但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因此,探寻产业转移的规律不但是理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文章以污染密集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污染密集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关键动因及一般动因。
   [关键词]污染密集产业;产业转移;动因
   [基金项目] 200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及其效应研究——以建筑陶瓷产业转移为例》(JJ0826)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邱婷,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江西景德镇,333403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0004
   污染产业转移即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从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资源供给、产品需求条件或资源环境容量发生变化后,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或公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转移、建立营销网点或加工点等方式,将污染密集产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甚至企业总部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其中,对在一国内地区间的转移我们界定为产业区际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容量的缩小,国家、地区内部的污染密集产业转移趋势也已显现。例如,近几年我国的建筑陶瓷类产业呈现明显的跨区域转移的态势,在资源环境容量限制及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沿海及发达产瓷区的企业纷纷转战内地甚至海外。江西省2007年吸收建筑陶瓷投资近150亿元,而2006年仅为30亿元,从这个数据的增长可以看出2007年始,建筑陶瓷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状及趋势。
   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转移路径、效应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广大学者、政府和业界的面前,产业转移的一般理论无法完全地解释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构建相关理论框架和方法对污染密集产业转移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学界、业界及政府提供参考与指导。本文以污染密集产业在一国内地区间转移,即污染密集产业区际转移为研究重点,专门探寻污染密集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
  一、对污染密集产业区际转移的一般解释
   (一)“污染避难者假说”
   “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 of pollution haven),亦称为“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①。最早由Walter 和Ugelow在1982年提出,Baumol和Oates则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证明。该理论的基本逻辑为: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保护强度或环境标准的国家间存在着自由的贸易,那些实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由于其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差异,将导致该国的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这样,在该国进行生产时,其产品价格就会比在母国生产出同样产品的价格要低。于是,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主眼里,该国在投资和生产力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由成本差异所产生的“拉力”无疑会吸引国外的企业到该国安家落户,尤其是对于环境敏感型产业(企业)和那些“区位敏感型”企业,这种影响会更加强烈(Ulph,1999;Markusen,1999)。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强度或环境标准相对来说要低于发达国家,依据该假说的推论,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成为了污染者的“乐园”,是世界污染和污染密集产业的“避难所”①。
   (二)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一般解释
   对于污染密集产业来说,按照产业转移理论的解释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推理,其发生转移的动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的差异,即成本—利润的差异,这是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地区之间环境成本的差异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差异,环境成本高的地区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的价格提高,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克服这种不利的影响,相关的产业不得不进行转移。二是污染密集产业在发达地区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有着向外转移的冲动。
   但是,按照上述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现象。Xin和Kolstad(1996)认为,“污染避难所假说”应该有三个前提条件。首先,实施环境保护将增加污染产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环境政策和某些投资限制将驱使新的投资从本地区污染产业中离开,而转移到低环境标准的地区。第三,由于一些环境政策直接限制了生产的范围和生产投入品的种类,从而使得这类生产者不得不考虑到其他的地区进行生产。依此看来,成本—利润的差异最多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另外的两个原因,则明显有别于一般的产业转移理论解释。因此,严格来讲,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应当是在受到成本—利润差异、投资限制和生产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
  二、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动因
   污染密集产业转移既有经济动因,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推动或制约,对产业转移的移出地而言是移出的推动力,而对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则需具备吸引产业向本地区转移的吸引力。本节分析污染密集产业移出的推动力因素,对承接地的吸引力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推论及条件,推动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因素总结起来有关键因素和一般因素两方面。
   (一)关键因素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构成的单环运动的经济形态。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持续的经济增长开始受到自然资本的约束,日趋衰减的自然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要素。
   1.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商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流失形成的成本。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这个问题,环境成本没有被纳入生产成本中,使得应有的环境投资未能及时进行,日积月累,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经济学往往从资源的有效配置来认识污染,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看待污染并以此来衡量污染物最优排放量。能够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消除其外部不经济性。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具体措施有污染税、污染许可证、排污费等。环境保护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是学者们所达成的共识。显然,如果一个产业与其过去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承受了比较高的环境保护成本,并且其竞争力的削弱主要由于环境成本提高所致,那么,产业的转移比较容易发生。
   2.政策
   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规制和产业限制两个方面。
   (1)环境规制政策
   环境规制对产业发展和生产范围的限制会推动污染密集企业向环境标准低、环境规制松的地区迁移。如,联合Carbide公司转移到印度、欧洲磷肥业的转移、美国家具业转移到墨西哥等产业国际转移事例。这些迁移说明当政府环境规制对生产范围、投入品和排放物的种类等进行严格的限制时,如果其他地区没有限制或者限制较少,产业转移一般也比较容易发生。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一国内区际间产业转移。当污染密集产业所在地的环境规制加强,将促使污染密集企业面临降低排放、降低能耗的压力。如:2007年广东佛山市提出“全市停止审批陶瓷项目”,佛山市范围内不再审批一般生产性陶瓷项目(含扩建项目),并且严查和整治能耗和排放问题,企业面临空前压力:一方面,节能减排需要更新设备、技术,需要企业较大投入;另一方面,不能达标则要撤出的压力使很多建陶企业考虑向外迁移的可能。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大批企业已经前往中西部的环境规制宽松的地区,谋求企业发展空间。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页码:83,84,85,86原版全文   (2)产业限制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协调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随着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往往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鼓励或限制产业的发展。企业在制定重大经营管理决策时必须要考虑产业政策的影响,向鼓励的产业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各地方产业政策的方针和指南,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同时扶持一些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环保总局在2007年1月启动“区域限批”遏制高污染产业,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进行严格控制。北京市还提出了“退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目标,仅2007年一年迁出140多家该类企业。
   因此,限制污染密集产业发展的政策也是促使其迁移的关键动因。
   (二)一般因素
   1.产业在移出地的地位
   产业在移出地的地位对产业移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移出地的经济地位。如果一个产业是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迁出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则产业移出的可能性较低。那么,这个地区要么为了自身经济安全考虑,适当降低环境标准;要么,在实施较高环境标准的同时,采取财政、金融、关税等补救或补助措施,以抵消环境保护的成本提高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2)产业或生产工艺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假如某些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不大,同时又产生较大的污染,则在本国(或地区)生产要么受到政府环境规制的限制,要么会承受较高的环境成本,这时转移生产地点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例如欧盟制革业向亚太地区的转移是最好的说明和印证。(3)移出地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①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如果产业移出地的产业关联度高,该产业及关联产业的迁移成本会更高,则产业迁出的壁垒相对要高一些;相反,则迁移壁垒更低,迁移相对更容易。
   2.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都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它具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有序演变的特征。如污染密集产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负面效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产业结构升级演变过程中必将淡出。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如污染密集产业可以通过自身生产工艺改造、污染治理技术更新等手段实现该产业内的升级。不过,产业内的升级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这是很多企业无力或短期内无法实现的。
   因此,若产业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要淘汰这部分污染密集的产业,而产业内升级又难以实现时,则必然向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梯度层级较低的区域转移。
   3.市场因素
   主要体现在需求结构、市场规模和需求增长率等方面。从市场上产品的供求来看,如果一种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大,则生产该产品的产业就具有较高的利润率,该利润率要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就会集聚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从而使这一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而由于大量的资源转移到相对利润率较高的产业之上,致使一些相对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在该地区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因此该产业就会转移到其他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4.要素因素
   随着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会下降,尤其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也会上升。在充分考虑迁移成本和承接地状况的前提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推动企业向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区域迁移。
  三、结语
   据前文分析,可见推动污染密集产业从所在地迁出的动力来源于六大方面,其中环境成本上升和政策的限制是关键推动力。将六大因素综合考察,构建污染密集产业转移推动力模型,见图1:
  该模型可以为考察与分析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提供推动力分析工具,对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和推动力大小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Baumol, W: J, and W. Oates,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Cropper, M. and. W. Oates(1992),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0, 675-740.
  [3]丁任重.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翟松天,徐建龙.中国东西部产业结构联动升级中的产业对接模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人大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9,(4).
  [6]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6).
  [7]俞国琴.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5.
  [8]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06.
  [9]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页码:83,84,85,86原版全文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姓名:毕超
&&学历/学位: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职务/职称:助教(初级)
助教(初级)
您现在所在位置: & 毕超
&&&&& 2004年6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经济学、理学双学士学位。
&&&&& 2008年6月,毕业于湖南省委党校,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 2013年6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 &产业转移、产业成长与产业政策,科技产业投融资
&&&&&&&5.8,在广东TCL空调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工作。
  5.3,在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工作。
  2015.3-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工作。
讲授的主要课程
&&&&& 国际金融;空间计量经济学
承担的科研项目
&&&&& 1.《协同演化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与政策选择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XB),2014年;主持。
  2.《环境规制对我国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BJY065),2012年;主要参与人。
  3. 《陕西省环境规制对工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2KRM99),2012年;主要参与人。
  4.《陕西省环境政策绩效评价与后续优化》,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E086),2010年;主要参与人。
  5.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与路径选择研究――以新舟700飞机项目为例》,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2KRM77),2012年;参与。
  6.《统筹科技资源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陕西省重大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年;主要参与人。
  7.《生物质能源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新兴前沿与学科交叉项目”,2010年;参与。
  8.《金融支持西安科技资源统筹发展问题研究》,西安市政府办公厅课题,2010年;参与。
  9.《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西安交通大学教改项目,2009年;参与。
主要研究成果
&&&&&&1.毕超.《新兴技术、新兴市场与新兴产业协同演化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1期。
  2.毕超,魏玮.《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吗?》,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理论探索―第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3.李春米,毕超,《环境规制下的西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4.魏玮,毕超.《基础设施投资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基于PSTR模型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5.魏玮,毕超.《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5期。
  6.魏玮,毕超.《食品安全的需求、供给与规制研究新进展》,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1期。
  7.Wei Wei, BiChao. Research on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of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Chan-Ba ecological district in Xi'an urban area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ptember16, 2011. (EI检索号:10).
  8.魏玮,毕超.《环境规制、区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省级Poison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9.魏玮,李春米,毕超.《经济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探讨》,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10.魏玮,毕超.《区际产业转移中企业区位决策实证分析――以食品制造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11.魏玮,毕超,董志.《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11期。
著作/教材:
&&&&&&《中国液体生物燃料产业成长机制与政策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合著。
&&&&& 《微观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编第十章。
  《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参编第十一章。
获得的教学和科研表彰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ISTP&会议&2017&ISTP收录&国内会议&陕西哪里可以进行ISTP检索&ISTP收录地址&陕西哪里可以进行ISTP检索证明&ISTP检索国际会议中心&ISTP整检索&ISTP论文检索号是哪个&下载ISTP检索证明&怎么开ISTP检索报告范文&ISTP索引&评价&ISTP收录学术会议&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有用么&ISTP检索一般多久出刊号&ISTP论文代写代发&ISTP帐号密码&ISTP检索&ISTP检索怎么查询&ISTP检索期刊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手稿&ISTP源刊国际会议2017教育&ISTP文章检索号怎么查&ISTP检索免费查询方法&ISTP索引&ISTP论文发表&ISTP索引号&ISTP检索容易嘛&ISTP查询破解&ISTP收录EI收入&ISTP&SCI&如何查询ISTP检索
中国国际会议ISTP收录的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基于年国际会议ISTP收录总体与特定产业的测度与验证
一、问题提出&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以下简称PHH)认为:假如不同的国家或区域间仅在环境规制强度上存在差异,那么污染密集型产业就会向环境规制相对宽松的国家或区域转移,从而出现污染避难所假说效应(以下简称PHH效应)。近年来,区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这种背景下随之可能出现的就是污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及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的凸显(Pollution Haven Regional Effect,以下简称PHR效应)。大多数国外学者主张环境规制的差异性是引发污染型产业转移的诱因,因此污染型产业必然倾向于往规制水平相对更低的地区扩大投资(Xing,Kolstad,1998),美国环境规制的地区差异对投资决策有明显影响,环境规制的内生性是早期文献未能发现环境规制对投资有显著影响的部分原因(Levinson,Taylor,2002;Keller,Levinson,2002)。少数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关系,宽松的规制不是投资区位选择的充分条件(Leonard,1998)。国内研究一是论证了中国的FDI流入必然造成污染避难所,FDI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盐和避难所污染三叉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