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现今面临重大机遇心情哪些重大课题

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三大战略述评
  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开业,习近平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
  近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呼之欲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最鲜明主线……
  新年肇始,关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磅消息接二连三,可谓次第开花、好戏连台,重大举措稳步向前推进,宏伟蓝图加速变为现实,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逐步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势,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不仅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同时也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提振了世界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三大战略渐次推出、扎实推进,思路更显开阔,气度更显从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三大战略渐次推出,同样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这个势是什么?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独善其身”很难做到,“一枝独秀”越来越难。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足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两千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串起了亚欧大陆,照亮了文明交流的历史,今天,这条丝路绵延通向未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整个世界为之一振,沿线60多个国家更是积极响应。
  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以开放思维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
  将历史激活,让古道复兴。“一带一路”这一极富想象力的重大倡议,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回应了沿线国家经济升级的迫切愿望,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真诚意愿。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这同样是新一届党中央加紧谋划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这其中,京津冀地位尤为特殊,协同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十分关心。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三地推进协调发展的共识加快形成,方向日渐清晰。
  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这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平津战役’”就此打响!
  几乎就在同时,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谋划,也水到渠成。
  长江,世界第三长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横贯中国的东中西部,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流域覆盖9省2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其后,习近平又多次在考察调研中谈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
  今年的1月5日,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重庆调研的习近平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体现了在发展理念上的成熟清醒和从容自信。
  内外交修,方能相得益彰。“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这一言简意赅的表述,标志着新时期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型,彰显了我们党愈加自如的驾驭全局能力和推动发展能力。
  三大战略互相衔接、互为支撑,蕴含清晰逻辑,肩负共同使命
  今年2月15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由中国义乌发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货运班列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位于德黑兰市区南部的中心火车站。今后,每个月都将有一趟货运班列经过这条钢铁“丝绸之路”抵达伊朗。货运班列的轨道还将继续延伸,最终到达欧洲。
  这趟列车是落实习近平主席今年初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辆班列满载的不仅是中国义乌出口到这里的小商品,更带来了中伊两国人民对古老丝路的新憧憬。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完成营业额692.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
  两年多来,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中巴经济走廊到渝新欧大动脉,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到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一大批惠及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利及世界的项目陆续启动。“一带一路”像一条同心带,串起了亚欧非大陆的历史与未来,串起了沿途60多个国家的友谊和合作。
  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这一战略思想,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也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顶层设计的日臻完善,改革的框架日益清晰,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轨道。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天津市共接待游客441.26万人次,其中来自京冀的游客就占了三成。随着多条高铁的开通运营,天津已经成为新的交通枢纽,越来越多的京冀群众发现到天津乘坐飞机更加便宜,而且也更便捷,京津冀三地之间互相“串门”更加方便快捷。随着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交通骨架逐渐完工,不远的将来,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唐“1小时交通圈”。
  产业转移和生态共建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出亮点。2015年11月底,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按照“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的要求,三地产业版图也在悄然重构。
  2014年3月,“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
  长江经济带的合作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2014年11月,长江沿岸27个城市达成《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组建环保产业联盟、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等。2014年12月,长江经济带12个直属海关全面启动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长江经济带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2015年10月,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
  阡陌交通,天涯比邻。纵横捭阖之间,尽显博大胸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相互衔接、互为支撑,三者虽有不同的战略指向,却存在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肩负着寻找中国经济新动力的共同使命。
  三大战略张弛有度、轻重有序,彰显中国文化,昭示中国理念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俄罗斯《导报》曾这样评价。
  何为“道”?《晋书》有云:“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的“道”。沙特前国王阿卜杜拉曾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亲密友好的国家,因为她总是同真理与正义站在一起。”
  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非洲时,讲到天下大同,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国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计利当计天下利。从重庆团结村到德国杜伊斯堡,从成都城厢到波兰罗兹,从郑州圃田到德国汉堡,从浙江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一带一路”穿越时空,让中国梦与亚洲梦、欧洲梦、非洲梦紧紧相连。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可大可久之业,才是真正合乎道义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乎多方利益,秉持怎样的理念至关重要。习近平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这一重要论述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首倡,但它是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不是排他性的倡议,而是各国均可参与的“大合唱”;不是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而是推动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路”。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两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实质性推进的“快车道”。从中央到两市一省,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上下同心,主动作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首都经济圈扬帆起航。
  互联互通快马加鞭,“城际网”带动协同“大提速”;联手出击共同治霾,生态共建步伐加快;产业对接亮点频现,“一亩三分地”思维逐渐让位于“共下一盘棋”行动……细细品味,这固然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闪耀着中国文化中“和”与“合”的核心理念。
  “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时至今日,这条6300公里的黄金水道及其流经的广袤区域,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根据最新公布的各省份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长江流域9省2市中,9个省份的GDP增幅达到或超过8%,其中重庆以11%的增幅继续领跑全国。
  但是,经济的总量和增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成为势所必然。总书记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并且指明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根本方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总会存在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长江经济带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对此,总书记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
  当加则加,当减则减,执两用中,恰到好处,这种辩证思维,同样彰显出“道”的绝妙。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传承中国文化中“道”之精髓,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三大战略三大增长极,必将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提供强劲的“混合动力”,为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注入奔腾的“中国暖流”。
[责任编辑:许宪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面临的挑战
日16:44&&&来源:
原标题:许宪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08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中央党校省部班(第57期)“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研究专题第四课题组课题研究报告的修改版。课题组组长、执笔人:许宪春;课题组成员:杨崇勇、张彦珍、王新宪、姚爱兴。
一、我国重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例如,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矛盾;需求结构方面存在消费需求不足,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矛盾;区域结构方面存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矛盾;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存在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对外贸易结构方面存在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部分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的要求;在“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部分提出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部分提出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巩固出口市场份额,发展服务贸易的要求;在“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部分提出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
  近年来,在一系列调整经济结构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重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产业结构包括不同层级的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国民经济行业结构,工业结构等。
  1.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的走势,但是,2012年以前始终低于第二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5.5%,第二产业比重为45.0%,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和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到46.9%和48.2%,第二产业比重分别回落到43.7%和42.6%。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第二产业快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0.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长期由第二产业主导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这种变化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改善民生。
  图1 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略)
  2.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近年来,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规模以上工业结构呈现出积极变化,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高耗能行业、采矿业比重下降。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从2011年开始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8.9%上升到2014年的10.6%,今年前三季度上升到11.6%;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从2013年开始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28.2%上升到2014年的30.4%,今年前三季度上升到31.4%;高耗能行业的比重从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从2011年的30.7%下降到2014年的28.4%,今年前三季度下降到28.2%;采矿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13.9%下降到2014年的11%,今年前三季度下降到8.8%。
  图2 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略)
  3.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 ,其中新材料推广服务和专业化设计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3%和15.0%;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9%,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4.2%,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0.5%;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4%,其中电影放映营业收入增长31.8%,会议及展览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5.4%。
  (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近些年来,我国三大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2011年至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即消费率,呈上升的走势;2012年至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即投资率,呈回落的走势;2008年至2014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即净出口率,呈回落的走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1983年至2010年,我国消费率呈波动下降的走势,尤其是2000年至2010年,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走势。1983年消费率为67.4%,2000年为63.7%,2010年为49.1%。2011年至2014年消费率呈逐年回升的走势,从2010年的49.1%回升到2014年的51.4%。
  图3 年我国三大需求结构的变化情况(略)
  1983年至2011年,我国投资率呈波动上升的走势,尤其是2000年至2011年,上升的幅度比较明显。1983年投资率为31.7%,2000年为33.9%,2011年为47.3%。2011年投资率比1983年上升15.6个百分点,比2000年上升13.4个百分点。2000年至2011年平均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4年投资率呈回落的走势,从2011年的47.3%回落到2014年的45.9%,3年回落了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
  1985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率呈波动上升的走势,1985年净出口率为-4.0%,2007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我国1952年有支出法GDP数据以来的最大值8.7%。期间,我国净出口率曾经由负值在波动中上升到1997年的峰值4.5%,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逐年回落,到2001年回落至2.1%。加入WTO之后,尤其是2004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率明显上升,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007年的8.7%。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8年至2011年 ,我国净出口率逐年回落,由2007年的8.7%回落到2011年的2.5%,2012年至2014年,我国经出口率分别为2.7%、2.5%和2.7%,保持稳定。
  (三)区域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1.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上升走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6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在大多数年度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从2007年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超过东部地区;从2008年开始,中部地区经济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因此,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6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的比重呈上升的走势,中部地区的比重呈下降的走势。从2007年开始,东部地区比重呈回落的走势,中部地区比重呈上升的走势。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西部地区比重呈下降的走势,从2006年开始,西部地区比重呈上升的走势(见图4)。
  图4 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略)
  2.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经济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1993年至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经济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呈上升的走势,从1993年的9∶1上升到2000年的10.9∶1。2001年至2014年,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经济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呈回落的走势,尤其是2005年至2014年,呈逐年明显回落的走势,从2004年的10.4∶1回落到2014年的4∶1。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
  (四)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本文所讲的收入分配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另一方面是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 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呈回升的走势。1997年至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的走势,从1996年的69.0%下降到2008年的57.2%,下降了11.8个百分点;企业可支配收入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上升的走势,从1996年的16.4%和14.6%上升到2008年的24.5%和18.3%,分别上升了8.1和3.7个百分点;2009年至2013年,在加强社会保障和提高居民收入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呈回升的走势,从2008年的57.2%回升到2013年的61.3%,回升了4.1个百分点;企业可支配收入比重呈回落的走势,从2008年的24.5%回落到2013年的19.8%,回落了4.7个百分点(见图5)。
  图5 年我国三大经济主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情况(略)
  由于资料来源方面的原因,我国2014年资金流量表还没有编制出来,所以从资金流量表还看不到这一年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分配结构的变化情况。但是,从GDP核算数据和住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收入分配进一步明显向居民倾斜。2014年,住户调查提供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0%,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3%,前者比后者高出0.7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判定, 201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
  2.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缩小的走势。下面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和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三个方面阐述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缩小的走势。
  (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图6)。1979年至1988年,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除个别年度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989年至2009年,城市改革推动了城镇居民增收,除极少数年度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2010年至2014年,由于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包括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给予各种补贴、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工工资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又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图6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略)
  (2)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缩小的走势(图7)。2001年至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呈上升的走势,从2000年的2.79上升到2009年的3.33,达到峰值;2010年至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呈回落的走势,从2009年的3.33回落至2014年的2.97。可见,2010年之后,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图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略)
  (3)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回落(图8)。2005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呈上升的走势,从2004年的0.473上升到2008年的0.491;2009年至2014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呈回落的走势,从2008年的0.491回落到2014年的0.469。说明从2009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缩小。
  图8 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略)
  (五)对外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主要出口工业。从2014年主要出口行业的出口交货值看,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到64.5%,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工业,比重远超过传统的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2014年,前10大出口行业中,技术密集型的电子、装备类新兴行业出口增速均较上年加快。
二、我国经济结构仍然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重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然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
  1.第三产业比重依然明显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的走势。2012年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达到48.2%。但是,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依然明显偏低,与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我国目前所在的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见表1)。
  表1 2013年世界三次产业构成(略)
  2.高技术产业比重依然偏低,高耗能行业比重依然偏高。高技术产业比重低,表明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是我国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的最重要原因。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之后修订的数据,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达79.8%,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部工业能耗的比重为94.2%,全部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9.8%。因此,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是高耗能行业消费的。能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高耗能行业比重大是最重要的原因。
  (二)需求结构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是,2014年,我国消费率仍仅为51.4%,比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的67.4%低16.0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63.7%低12.3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投资率仍高达45.9%,比1983年的31.7%高出14.2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33.9%高出12.0个百分点。
  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世界平均消费率高达77.6%,高收入国家消费率高达79.1%,中等收入国家消费率为69.8%,中上收入国家消费率为68.3%。我国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以上,比高收入国家低27个百分点以上,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8个百分点以上,比中上收入国家低16个百分点以上。
  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世界平均投资率仅为22.3%,高收入国家投资率仅为20.4%,中等收入国家投资率为31.2%,中上收入国家投资率为31.6%。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比高收入国家高出25个百分点以上,比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上收入国家高出14个百分点以上。
  所以,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仍然是我国需求结构面临的重大挑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仍然过度依赖投资需求。
  表2 2013年世界三大需求构成(略)
  (三)区域结构面临的挑战
  从本文前一部分可知,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从2006年开始,西部地区比重呈上升的走势;从2007年开始,中部地区比重呈上升的走势。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点,从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经济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从本文前一部分可知,2001年至2014年,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经济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呈回落的走势,从2000年的10.9∶1回落到2014年的4∶1,回落的相当明显。但是,从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来看,却呈明显的扩大走势。2000年,上海人均GDP为30047元,贵州人均GDP为2759元,两者相差27288元;2014年,上海人均GDP为97343元,贵州人均GDP为26393元,两者相差70950元。2014年贵州人均GDP与上海人均GDP的绝对差是1993年的2.6倍。显然,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经济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明显扩大。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残酷竞争。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又遇到新的难题。
  (四)收入分配结构面临的挑战
  从本文前一部分可知,2009年至2014年,在加强社会保障和提高居民收入等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呈回升的走势。但是,与上个世纪90年代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最高的年度相比,仍然存在7到8个百分点的差距。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明显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其他发达国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虽然并没有明显高于我国,但这些国家往往是高福利国家,政府可支配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居民福利方面的开支,比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等。实际上是政府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实物社会转移,这些实物社会转移的享受者是居民。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这些实物社会转移形成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因此,这些国家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比重明显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我国不属于高福利国家,政府虽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物社会转移,但没有高福利国家提供的那么多。所以,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比重要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从本文前一部分可知,2010年至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缩小到2014年的2.97。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的增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的同时绝对收入差距还在明显扩大。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1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差为12022元,2014年为19489元,后者是前者的1.6倍。
  表3 居民、企业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略)
  从本文前一部分可知,2009年至2014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逐年缩小,从2008年的0.491缩小到2014年的0.469。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组织或教科书给出最适合的基尼系数标准,但有不少学者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居民收入过于平均,位于0.2-0.3之间时较为平均,位于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位于0.4-0.5之间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目前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过大。
  (五)对外贸易结构面临的挑战
  1.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出口。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1995年至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呈下降的走势,并且始终低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占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的比重。因此,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不断扩大。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同时也是服务贸易逆差大国。充分说明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尖锐。
  图9 年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略)
  图10 年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口占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略)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低于其他金砖国家。充分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发达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的差距。
  2.货物贸易出口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驱动经济强劲增长的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技术引进、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通过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及服务业转移,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是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驱动力的主要来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导致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这是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又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表4 世界主要国家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占进口、出口比重(%)(略)
三、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针对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产业结构调整
  1.继续加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解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必须继续加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尤其是加大推动那些存在短板、供给严重不足的服务业,例如高技术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环境治理服务(包括水污染治理、土地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发展力度,这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有利于改善民生。同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由于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导致工业增速不断放缓的情况下,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2.努力保持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国制造业生产了大量的出口产品,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工厂,这对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增加国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忽略第二产业的发展,否则第三产业就会失去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三次产业都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三次产业都不可能再依赖于传统的发展模式,靠拼资源,拼低成本的劳动力实现发展,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通过创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二)关于需求结构调整
  1.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针对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仍然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问题,必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充分发挥投资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需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促进民生的不断改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投资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投资,要充分发挥投资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要巩固好我国长期努力取得的国际市场份额,使出口在稳定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对出口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面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要巩固好我国长期努力取得的国际市场份额,使出口在稳定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关于区域结构调整
  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一路一带”、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缓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要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竞争的问题。
  (四)关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
  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基本平衡。要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的那样,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要避免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落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也要避免居民收入增长明显超过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明显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否则,就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的问卷调查表明,近几年,小微企业在选择“当前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时,选择“用工成本上升快”的企业一直占60%以上,远高于选择其他问题的企业比例。表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感受到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如果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甚至影响到它们的生存问题,就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会影响到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要继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包括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关于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坚定不移地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就业和民生的改善,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吟哦现今面临的困境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