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的净土,都有四类,什么是四种净土浄土

您现在的位置:&&&&&&&&
  问:什么是净土?净土与秽土有何区别?  答:所谓净土,就是无比清净、庄严的国土,像诸佛所住的国土,庄严安乐,离诸烦恼,即叫做.净土.;所谓秽土,就是灾难频繁,又污秽不堪的国土,像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充满五浊,烦恼深重,即叫做.秽土.。  问:什么是净土宗?  答:在我们所住的秽土,修净土法门,将来便能往生佛国净土,倡行这个法门的宗派,就叫做.净土宗.。又因此宗创始于庐山的东林莲社,故又称为莲宗。  问:净土宗是何人创立的?  答:是东晋时之慧远大师(334C416)所创立的。慧远大师于公元 381年入庐山,在东林寺与诸大德居士 123人  共结莲社,专修净土,遂成一宗。  问:本宗所依据的经论是什么?  答:是三经一论。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一论是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沦》。此三经一论,皆劝人念佛c观,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十方佛国皆是净土,释迦佛为何劝世人专修一土,其理何在?  答:本师释迦牟尼佛虽于其他的经典中,也谈到他方诸佛的净土,但对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说得特别详尽,其用意显然是冀望后人将意志集中于一土,以免心力分散,修行徒劳无功。在《佛说权顶经》里,于佛趟叽笾谑骄煌辆伤嬉馔螅笔本陀衅展闫腥史穑.既十方净土,V可往生,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佛国独多?佛言: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心乱无志,为令众生趣向归一,易于成就,故偏赞一佛土耳。.此即佛专说一土,及劝世人专修一土的主要原因。  问: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答:据《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离此 10万亿佛土(一佛土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亦即现代科学所说的一个银河系。)  问:佛经有说,往生的人,一弹指顷,即到极乐世界,其理何在?  答:站在事相上说,极乐世界离此 10万亿佛土,实在太遥远了,若站在理体上说,我们的佛性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极乐世界虽遥,但不出法界,还在法界之  中,亦即还在吾人的真心之中,所以往生时,弹指之  顷就到达了。  问:阿弥陀佛的净土,为何叫做“极乐世界”?  答:据《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所谓.无有众苦.,那是说极乐众生,完全没有了好像娑婆世界众生所有的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所谓.但受诸乐.,那是说极乐众生,都享受着极其美妙殊胜的快乐,而且其乐无穷。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不可思议功德和愿力所庄严、所成就的。  问:修净土的人,如何才能保证一定往生呢?  答:只要具备 "净土三资粮 ",便能保证一定往生。  问:什么是 "净土三资粮 "?  答:就是往生净土必备的 3种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若缺此二事,便很难到达目的地。净土的三资粮即是信、愿、行。兹将之分述如下:信:就是要深信,深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和深信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及念佛的人必定往生,临命终时佛必来迎等等。愿:就是要切愿,即心中要怀着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今生一定要出离娑婆,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俟耒生。行:就是要实行,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行住坐卧,皆要一心念佛,务必做到心不离佛,佛也不离心,绵绵密密,一句佛号念到底。  问:念佛的方法共有几种?  答:归纳来说,共有 3种,即 (1)称名念佛,即用口称念阿  弥陀佛名号;(2)观想念佛,此复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想念;(3)实相念佛,即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佛非空非有之法身。上述 3种念佛,观想太微细了,不是人人能够做到;实相又太过深奥,非上根利智人所能达致,所以这两种念佛,自古以来就很少人提倡,也很少人修习,惟有称名念佛,最易下手,而且三根普被,万修万成,所以流传最广。  问:称名念佛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哪几种?  答:最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  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常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2)  金刚念。即嘴唇微动,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3)  默念。即不出声念佛,虽不出声念佛,但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4)  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a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5)  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6)  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极佳,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7)  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清晨或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念。  问:称名念佛的要诀是什么?  答:念佛时不管用什么方法,皆要做到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更浅白一点说,就是要用自己的耳根,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念佛,便能使心中的妄想,越来越少乃至于无,达到 "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 "的"一心不乱 "境界。净宗十二祖际醒大师说: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 "由此可见,念佛一法就是止观双修的法门。  问:念佛如果做不到“一心不乱”,能往生吗?  答:《无量寿经》说三辈往生,《观无量寿佛经》说九品往生,这都是说往生的人因根基程度不同,故有种种不同的品类。念佛如果能做到.事一心不乱.,则生到极乐世界之.方便有馀土.去,若做到.理一心不乱.,则生到.实报庄严土.去;若做不到一心不乱,连见思惑一品都没断,只要平日有念佛,并发愿求生,同样的必生极乐,只是品位不高罢了。  问:真的可以带业往生吗?  答:其他的法门,都要断尽见思惑,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诸佛净土;唯有净土念佛法门,见思惑虽未断,但可带业往生,所以被称为.易行道.。之所以可以带业往生,一方面固然是仗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有以致之,另一方面,乃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的缘故,这种.有愿必生.的实例,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毋庸置疑。  问:诸佛的净土,都有四类,什么是四种吠粒  答:四种吠粒纸凶 "四佛土",简称"四土" 即: (1)常寂光净土,这是佛的清贩ㄉ硭鞠值墓痢3U叻ㄉ恚阜ㄉ碛牢奚穑患耪呓馔眩敢磺蟹衬沼兰牛还庹甙闳簦刚占迪嗟闹腔邸U夥ㄉ怼⒔馔选闳糁拢酥罘鹬哟Γ饰街 "常寂光土 "。(2)实报庄严土,这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 (3)方便有馀土,这是二乘人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 (4)凡圣同居土,这是凡夫们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问:念佛人往生,得生的是四土中之哪一土呢?  答:到底得生四土中之哪一土,则胥视行者念佛之功力深浅而定了。若执持名号,尚未断见思惑而带业往生者,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见化身弥陀;若持名己达至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者,则生方便有馀土,见劣应身弥陀;若念佛念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则能生到实报庄严土,亦得分证常寂光吠粒びι砻滞樱蝗羲氖肺廾鹘远暇×耍蛏<殴吠粒ㄉ砻滞印  问:本宗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宗宣扬的是吠聊罘鸱牛朔拍耸欠鸾贪送蛩那Х胖幸桓鲎罹咛厣姆牛嚷跃 10种,以概其馀:   1.  易学易行。有大乘佛教八宗之祖美誉的龙树菩萨,在其《十住毗婆沙论》中指出:修念佛法门,往生吠粒粢仔械溃蝗粢澜U教,断惑证真者,皆属难行道。换言之,八万四千法门中,只有念佛法门,是易行道,其他的都是难行道。   2.  稳当方便。只要一心念佛,即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亦为弥陀佛光之所注照,自然不会有错入歧途,或  中途着魔之事发生。而且,念佛一事,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实在方便之至,若有人对念佛一法还嫌麻烦,则无法可修矣。   3.  二力兼有。二力即自力和他力,自力是自己一心念佛的功力,他力是弥陀愿力的加持。修行别的法门,纯靠自力,断惑证真;修吠练牛姹福酝蛐尥蛉巳ァ4靠孔粤Φ姆牛缛松习俨愀呗ィ≡褡呗ヌ荩拥茁プ呱 100层楼,既费时又费力;靠二力兼备的法门,如人上百层楼,舍楼梯而搭电梯,只要你走进电梯,电梯就会安稳妥当地把你送到目的地,既省时又省力。   4.  成就快速。只要你信弥陀,便可以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吠粒滞樱煞鸬溃鞣鹱妫焖俚搅钊四岩灾眯拧   5.  三根普被。世人的根基程度有上中下之不同,禅宗专接引上上根人,教下如华严、法华接引上、中根人,唯独念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平等普度,实在不可思议。   6.  现生获益。一心念佛,不必等到往生之后才能享受其利,就在今生即得无穷的利益,诸如:佛光注照,终身安乐;诸佛护念,一切呈祥;菩萨护佑,安稳快乐;人天爱载,受人敬仰;消除业障,凡事顺利;解除怨结,化戾气为祥和;止息恶念,增长善念;调伏妄心,使心清净;福至心灵,心想事成;三业清净,是真学佛。   7.  带业往生。凭着念佛功夫,可以带业往生,念佛之所以可以带业往生,因为它可以化业力为愿力,业力虽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   8.  决定往生。弥陀四十八愿,其第十八愿说,称其名号,虽只十念(指临终十念),亦得往生;其第十九愿说,凡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往生;其第二十愿说,凡作善之后,若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必得往生。本师释迦牟尼佛,亦在《大集经》里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   9.  九品往生。九品就是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是因为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不同的缘故。但九种品类的众生,都可以往生,这个法门真的是彻上彻下,无所不宜,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不管是谁,只要听到念佛法门,能信,能愿,能行,即属.缘熟众生.,即有资格往生,不退成佛。   10.  暗合道妙。释迦牟尼佛曾对其父王说:.行念佛三昧,称是功德,有无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议,为一切三昧中王!.又明代著名高僧q益大师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至教理,都在里许。.世尊和q益大师的话皆清楚地指出,在一句佛号里头,具备百行,统摄万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这个法门的奥妙,实在是.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究竟.。  问:净土宗的发展如何?  答:因此宗所宣扬的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故在慧远大师之后,历代缁素行人,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者,比比皆是,无法计算,可见它是中国佛教各宗中,一个最受欢迎的宗派,古今皆然,历代不衰。  问:净土宗的祖师是哪些人?  答:共有十三位祖师,即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五祖少康大师,六祖延寿大师,七祖省常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q益大师,十祖行策大师,十一祖省庵大师,十二祖际醒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净土宗无所谓传承,亦无所谓系统,只是后人为了景仰前贤之故,便在众多的古德高僧中,选其有盛德懿行,且对净土宗有大贡献者共十三人,尊之为净土宗十三祖。其实,自古迄今,在山间林下,大街小巷中,精修净土念佛法门,堪可作为后世学人之典范者,不可胜数。  问:大乘各宗皆强调诸法实相,而净土宗却从有相有念下手,趣向的也是有形有相的净土,这岂不是违背了实相无相之理?  答:净土宗既乃大乘佛法之一宗,则必然也是强调大乘.一实相印.的,惟因实相之理体甚深微妙,非初学及劣根众生所能信受,所能证入,为了三根普被,广度群品,故阿弥陀佛,发无上愿力,凡至心称念其名号,或观彼佛及其国土庄严形相者,即可仗佛不可思议之本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在彼土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并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互相切磋佛法,这样便能很快的由有入空,由空而契入于非空非有之实相,悟证无生无灭之法忍。  问:净和禅可以双修吗?如何双修?  答:禅净可以双修。如何双修呢?就是在念佛时,闭目返观自性,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念佛就是念自性本具之真心,而净土亦不离方寸。这样念佛,净中有禅,禅中有净,便是禅净双修了。这样念佛,也叫做.念佛三昧.,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及其门下弟子 123人,所修的即是念佛三昧,所以人人都在此生中,亲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创建时间: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净土宗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净土宗 - 佛教宗派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净土宗(朝鲜语:???/净土宗;越南语:T?nh ?? T?ng/浄土宗),十宗之一。根源于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陕西西安。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创立,奉《》、《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净土宗共有13代祖师,分别是: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延寿大师、省常大师、祩宏大师、智旭大师、行策大师、实贤大师、际醒大师、圣量大师。
外文名称 jing tu zong
开山祖师 慧远大师
萨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主 阿弥陀佛
历代祖师 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等13位
庭 江西庐山东林寺
第二代祖师 善导大师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是净土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土宗十五祖分别是:慧远、昙鸾、道绰、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莲池、藕益、截流、省庵、徹悟及印光大师。
净土宗简介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善导大师是纯正的净土思想,其他祖师的净土思想是不纯正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三流都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大师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如同春兰秋菊,各有其美,净土思想同样也并不存在纯正与不纯正之分。唐朝中期之前,学习佛教的多是社会上流人士,而昙鸾、道绰和善导开创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开了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唐武宗灭佛后,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净土宗却呈现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大生命力,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和律宗同归净土。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弥陀佛”,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名片,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二力念佛法门
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此法门属于理事双修的弥陀中道圆融信仰,既符合净土三经的整体逻辑思想,又与善导大师的教理要点一致;既有特异法门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门之内涵。只要建立起坚如金刚、固若磐石的信心并维持到临终不改变,就已经拿到了往生的保证书,因为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只要真信,“信愿行”三资粮就自然具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善根极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学而信之和修而信之,即通过教理的学习、念佛、修净业三福等来培育、建立和巩固信心,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修净业三福虽非往生的必要条件,但也应依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性的修持,既可促进信心的增长,亦可提高往生的品位,一举两得。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因为念佛可以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但修他宗却得不到念佛殊胜圆顿的利益。当然从能否往生的目标来说,只要信愿坚固,散心称名一样能成就,但还是鼓励取法为上,尽可能地尝试和实践自性念佛。除了如法修行外,平日里既要有定能往生的正面思维,又要经常检验自己的信愿心是否坚固,逐渐建立起以弥陀信仰为重心的生活方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家做个好成员,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对弥陀本愿没有怀疑,对世间红尘没有眷恋;临寿终时,弥陀应愿现在其前,观音势至迎上金莲,如愿往生到功德无比庄严的极乐净土。
净土宗共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念佛法,自明代至今,持名念佛占据主导地位。《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摄生三愿,三愿分别对应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三种修持方法。当然所谓的“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都是建立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力的基础上的,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自力和他力;《无量寿经》同时开示了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无量寿经》开示了九品往生;《阿弥陀经》开示了持名念佛,现分别予以阐述。(一)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本愿摄受自力修行者,在摄生三愿中难度最大,但成效最高,肯定是上品往生,而且多为上品上生,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偏重于愿。本愿修行对应三辈往生的上辈往生。愿文里的发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是依照大乘通途,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二是真信、切愿、念佛愿生西方的菩提心,因为信愿持名本身具足了大乘五菩提心。所以虽与大乘通途菩提心的表现形式与具体说法有些差异,但在实质上却是一样的。愿文里的修诸功德,指的是修行菩萨六度万行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二)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本愿摄受自他二力修行者,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偏重于行。本愿修行对应三辈往生的中辈往生,往生品位从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愿文的植诸德本,指的是《观无量寿经》中开示的净业三福。本愿是自他二力念佛、修净业三福,求弥陀感应的传统修法,比较符合国人的思想性格和对佛法的认知,因此为多数修行者所践行。但本愿有三个盲点要指出:一是不知道要念多少佛号、修多少福德回向才够往生的,没有量化的标准,宜导致信心不足;二是如信心不足,就有不能往生或往生到边地疑城的可能;三是不可执着于求感应,否则修行易出偏差。(三)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本愿摄受他力修行者,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偏重于信。本愿修行对应三辈往生的下辈往生,往生品位从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十八愿是弥陀本愿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愿,不要求修六度万行和净业三福,只要求至心信乐称佛名号,乃至十念,即可往生。十八愿与《观无量寿经》中流通分付嘱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和《阿弥陀经》中的持名念佛,三者遥相呼应,通过“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为纽带,将净土三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三位历史人物与十八愿有密切关系,他们分别是中国善导、日本源空和亲鸾。唐朝的善导大师(618-681),是净土宗二祖,也是净土宗实际创立者。大师认为净土宗是顿教,往生凭藉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信心是正因,持名是正行,但大师推崇十八愿他力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净土宗的其他修法和其他宗派的修法,同时也强调了内因的修炼是自力和内因外缘具足的重要性。可以说,大师的思想是偏重他力,不废自力。大师提出九品往生皆是凡夫,凡夫可入报土,并依据众生生前的善恶和修行而决定其往生品位的高下。日本的源空(号法然,年)创立了日本净土宗,源空继承了善导大师的理论体系,但做了较大的改动。源空排除称名念佛以外的诸行,即只依十八愿,排斥净土宗的其他修法和其他宗派修法,这不仅与善导大师的思想有区别,亦不符合大乘佛法包容的理念。源空的思想是全靠他力,排斥自力。在九品往生的品位上,源空是根据念佛的深浅或数量多少,来决定品位的高下,这点与善导大师也不同。日本的亲鸾()创立了日本净土真宗。亲鸾对源空的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信心”并非自我修持的成佛内因,而是阿弥陀佛赐予的,从而在“信愿行”三资粮中排除了愿和行,只保留了信,神化了弥陀佛,建立了一种上帝崇拜式的弥陀信仰,往生超越三辈九品而直取佛果,等同弥勒,位同如来。真宗符合了人们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天性,其说词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诱惑性,如此虽有吸引部分信众求生净土的现实利益,但却也造成毁坏佛法的无边过失;其虽抓住了净土宗核心因素——信心,但依其理论生起的宗教激情式信心却难以维持长久(除非宿世善根极其深厚者)。日本人误解了善导大师的思想,学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当时日本文化的落后造成了中日两国间较大的文化断层和差异;二是日本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祭拜心理非常强烈的民族。因此理解上出现偏颇、断章取义和把阿弥陀佛神化成救世主一样,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净土宗是释迦牟尼佛开示的特异方便法门,但它也不能有悖大乘佛法的原理,以一个宗派的思想取代整体佛教义理是偏激和错误的。(四)《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段经文有三层递进的意思:一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二要想多善根福德因缘,就要称念弥陀名号,三是尽其形寿,称佛名号,念念不忘,定能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宗八祖莲池大师解释为:“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解释为:“人天有漏福业名少功德,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所以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至于“一心不乱”,则一般解释为“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内心没有妄念杂想,进入禅定的一心不乱,这样解释当然是与佛法的通途修行法门相符的,但要把净土三经放一起看,就能发现逻辑问题了。十八愿已说乃至十念都能往生,这里却说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九品往生里,又有哪一品是要求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显然这里“一心不乱”另有深意。在《阿弥陀经》的另译本——玄奘大师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玄奘大师为直译,鸠摩罗什为意译,两者各有所长),“闻说阿弥陀佛”翻译成“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执持名号”翻译成“闻已思维”;“一心不乱”翻译为“系念不乱”。按照玄奘大师翻译的意思,是听闻佛名号和极乐世界庄严后,开始思维并系念住这个思维不改变。那么思维什么呢?就是思维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思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功德加持不可思议。简单地说,一心不乱就是把你的心系在佛名号上,以真信切愿往生为目的念佛,而不要有口无心、目标不定地念佛;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念佛;也不要今天念弥陀,明天改念弥勒,而是持续不变地称念弥陀佛名。
念佛理论修持
一、《阿弥陀经》中的持名念佛公元402年,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了《佛说阿弥陀经》,该经言简义丰,事理周圆,文辞优美,经中的“执持名号”,成为了持名念佛的有力依据。公元650年,高僧玄奘重译了该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不过知名度和重视程度不及前者。现在笔者将该经中最核心的一段经文,列出两种译文进行对比。鸠摩罗什译文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三点不知难倒了多少净业行人。第一点从字面理解显然是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怎么才算多,多少才算多呢?第二点称念名号要达到没有杂念妄想、禅定至一心不乱的境界,非常难做到。第三点则要你临终前头脑清醒,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才能感应弥陀现前,接引往生,问题是谁能知道自己临终前是什么状况呢?玄奘译文中的第一点和鸠摩罗什译文差不多,同样体现出要多善根的含义。第二点“闻已思惟,系念不乱”,已由口称名号转为内心思维,但多少还是有“不乱”的要求在里面。第三点比较令人欣慰,是临终时,佛出现在你面前,慈悲加佑,令你的心不乱,而不是让你自己保持心不乱后,佛才出现在你面前。译本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因为汉语佛经都是由梵语、巴利语等西域语言翻译而来,不同语言的使用情境是不一样的,翻译后难免产生歧义,并且译者的思维方式、翻译方法、学识等具有个体差异,而博大精深的古汉语又极易衍生出多种解释,所以会呈现出上述现象。净土三经的梵文本在国内早已遗失,无法重译,所以净土经文的资源缺陷,上千年来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这点在《无量寿经》的会集行为中得到充分体现;高僧大德们殚思竭虑地对经文加以诠释,为信众祛除疑虑,扫清障碍,例如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均指出,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但对于一些喜欢死执文字的人而言,总是觉得难以释怀,而世尊涅槃前“依法不依人”的叮嘱,更加肯定了明晰经文本意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下,地域和语言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在尼泊尔等地重新出土的梵文本,为我们弥补净土经文的资源缺陷提供了有力依据。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的梵文本均已重现,只是梵语在国内属于极其冷门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笔者采用德裔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马克思·缪勒(F.Max Müller )的梵英译本,对相关经文段落进行对比,英语相对于古汉语而言要简单的多,更便于准确的理解。缪勒教授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梵语大师,他对印度宗教、神话、哲学、语言等都有深湛的研究,也是西方学术领域中印度研究与宗教比较等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净土经文的译本收录于其主编的《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49册,上述经文,在缪勒译本中如下: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No, whatever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shall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yus, the Tathagata, and having heard it, shall keep it in mind, and 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shall keep it in mind for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or seven nights—when that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comes to die, then that Amitayus, the Tathagata, surrounded by an assembly of disciples and followed by a host of Bodhisattvas, will stand before them at their hour of death, and 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 After their death they will be born in the world Sukhavati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same Amitayus, the Tathagata.笔者将其翻译成汉语:众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国。不,任何一位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并牢记于心,这样的心持续一、二、三、四、五、六或七个夜晚不被打扰——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临寿终时,被许多菩萨和弟子围绕着的阿弥陀佛将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会以平静安详的心情去世。在他们去世后将出生于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从缪勒的译本可以看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被译为“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根本不存在善根福德多少的问题,缪勒显然知道他与中国译经家在这段译文上的分歧,因此用了很长一段注释,来解释为什么这样翻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被缪勒译为“听到名号并牢记于心,持续一段时间不被打扰”,是要我们在思维意识层面来领悟名号功德,并且愿意往生的想法持续一段时间不改变,这一段时间在经文中表现为一日到七日,这是一种虚数表示法,就是让你尽其形寿而不要改变,如果你只有三天的寿命,往生的愿心就维持三天;如果你还有三十年的寿命,愿心就维持三十年。笔者再从教理上解释下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分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念佛功夫成片是伏住见思惑,事一心不乱是破除了见思惑,理一心不乱是开始破除无明惑。以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为例,大师临终发愿往生极乐,告诉弟子证入五品,圆五品就是达到了伏住见思惑,但还没有破除见思惑。连智者大师这样千年一见的高僧,尚且达不到事一心不乱,可见此类“念佛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才能往生”的说法,是完全不合法义的,照这个标准,净土宗不是万人修、万人去,而是万人修、没人去。关于弥陀临终接引,缪勒的翻译和玄奘大师是一样的意思,是佛先出现在净业行人面前,由于看到了佛出现在面前,所以净业行人会以平静安详的心情去世,然后往生到极乐净土。如上,从这段经文对比解释中,我们看到,往生并没有什么条件和要求,只要你具备真实的信愿心,就可以往生。二、《无量寿经》中的持名念佛《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现存五种,康僧铠译本文辞详瞻、义理圆足,故古来高僧大德多以此译本为准,其他译本为参考,五种译本其实都有相对不足之处,在梵文原本已遗失的前提下,从宋代开始至今,有四位在家大德对该经进行了会集,希望会集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译本,发心虽好,只可惜是行不通的。举例说明,假设读者对笔者翻译的缪勒译本不满意,会怎么做呢?很简单,如果你英语较好,你会自己翻译;如果你英语不好,你会找一个你认为英语好的人来帮你翻译,这才是可行的方法。而会集就好比又有甲乙两个人将缪勒译本翻译成汉语,你把甲乙和笔者的三种译文摊在桌上,在完全不看英文原文的前提下,凭自己的主观感觉,从甲的译文里挑一句,从乙的译文里挑一句,再从笔者的译文里挑一句,按照这种方法,拼凑出一种新译文,拼凑过程中觉得哪里不合适,再凭感觉做一些增减和修改。这种会集行为,逻辑是荒谬的,方法是错误的,结果自然也是漏洞百出。对照现存五种汉译本的逻辑结构和段落内容还可以发现,它们并非从同一个梵文本翻译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依然强行予以会集,确实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而现在有些出家法师,却对这样的会集本推崇备至,照着这样的本子来讲经,这就好像老师拿着错误的教材来讲课一样,讲的再好,依然是错!《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持名念佛在十八愿,康僧铠译本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念”字在汉语里,有两种意思:一是心念,思维意识层面的思念、忆念;二是口念,运用语言来诵念。这里的“乃至十念”是哪种意思呢?善导大师两次注解了十八愿,《观念法门》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从上可以看出,善导大师认为“乃至十念”是口念佛号十声,至此以后,历代祖师均沿用了这个解释,而笔者根据经文对比认为,十八愿中的“念”,应该是心念的意思,指的是思维意识层面,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善导大师曲解了经文,而认为是一种善巧方便说,这一点会在后面持名念佛的论证部分予以分析说明。现代学术界亦有和笔者持相同观点的,陈扬炯先生指出:念佛的“念”,又作“忆”,是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使忘失的精神作用。汉译为“念”,从心,是很确切的,本就指的是心中的忆想活动。”在谈到十八愿时,陈先生认为:这里所说的“十念”,并没有说是口念佛名之“念”,说的是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之“念”。我们现在从经文中寻找依据。在五种汉译本中,有一个翻译精确度最高的译本被长期忽略,那就是唐代菩提流志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蕅益大师非常认可这个译本,印光大师也赞其文理俱好。在该译本中的愿文是: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从“心心回向愿生我国”,可以看出是心念而非口念,笔者再次对照缪勒译本:O Bhagavat, if those beings who in immeasurable and innumerable Buddha countries, after they have heard my name, when I shall have obtained Bodhi, should direct their thought to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mine, and should for that purpose bring their stock of merit to maturity, if these should not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even those who have only ten times repeated the thought (of that Buddha country), barring always those beings who have committed the (five) Anantarya sins, and who have caused an obstruction and abuse of the good Law, then may I not ob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汉语译文:世尊啊!无量无边、不可胜数的佛国众生,在我证得菩提之后,闻我名号,以圆满修德为目的而愿生我国,这样的想法即使只重复十次,若不能往生到我的佛国,我就不取无上正觉,除非他们犯了五逆之罪或诽谤正法。从译文中明显看出,“乃至十念”是“这样的想法即使只重复十次”,是在思维层面的,并不是口念名号。“for that purpose bring their stock of merit to maturity”,笔者将其译为:“以圆满修德为目的”,我们往生的目的,就是去圆满自己的修德,好开显出自身的性德,然后去普度众生。所以净土宗与神教是有本质区别的,你去极乐,不是去享福,而是要在那里精进修行的,这点和天堂的终极享乐主义思想完全不同。再看一下十八愿的成就文,康僧铠译本中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菩提流志译本是:何以故?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毁正法及谤圣者。缪勒译本中,成就文是:And why? Because all beings who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bha, and having heared it, raise their thought with joyful longing, even for once only, will not turn away again from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汉语译为: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听到后生起欣喜渴望之心,即使只有一念,他们就将不再退转于无上正觉。如上,从十八愿及其成就文中可以得知,只要你真心信仰,全盘接受弥陀无条件的摄生之愿,就可以往生。要说明的是,比较几种译本,并不是为了比较翻译的好坏优劣,只是在我们无力阅读梵文原本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方法而已,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的显现经文的原意,而你明白原意后再去返视各个译本,就发现无论哪位大师,翻译的都很好,都做到了佛法义理与中华文化的完美结合,只是某些地方,不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意思而已。三、《观无量寿经》中的持名念佛《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所以难以窥其堂奥,故而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持名念佛出现在下品往生文中,下品上生中,“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下生中,“‘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在流通分里,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作为全经的总结性论述,肯定了持名念佛的重要性。不过在该句的前面,还有一段话:“汝当受持,毋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生诸佛家。”这里说的念佛,显然就不是持名念佛了。在上品上生文中,提到了“六念”,释迦佛在《阿含经》中解释为忆念佛、法、僧、戒、施、天。所以“六念”中的念佛,也不是持名念佛,而是忆念观想念佛。九品往生之前,世尊又详细地描述了十三观,从简单的日想观开始,越来越复杂,从极乐的依报庄严逐渐观到佛菩萨的身相庄严,当然并不是修完十三观后才能成就,经中所言,第三观成后,必能往生;第八观成后,能现世证得念佛三昧。在世尊讲述十三观的过程中,三次嘱咐阿难将其内容受持流通,显然世尊非常重视十三观。在十三观之前,世尊指出了修行净业的正因——净业三福。既是正因,当然重要。再往前就是该经的缘起,一段故事性的描述。这样看完经文后,发现确实很难把握住重点,一些高僧大德认为重点在持名念佛,这点是值得商榷的,以最后一句叮嘱“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来推翻前面几次叮嘱;以最后一个重点“持名念佛”来否定前面几个重点,既不合文义,亦不合逻辑,而且以流通分来取代正宗分,同样也不符合佛经的行文结构,所以从经文中,并不能明确推导出持名念佛为全经重点这个结论。笔者这里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笔者认为,《观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要点、一层深义”来表述。“一个中心”,指的是观经的中心思想是:往生靠的是弥陀的愿力,而不是靠你自己的能力。不论罪福,真信切愿,乘佛愿力,定能往生!“一条主线”指的是十六观的修行均以“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为前提,“三心”出现在上品上生文中,上品上生在经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前十三观,下启后三观,“三心”这条主线把看似没关系的前十三观和后三观连在了一起,善导大师亦以此“三心”说,构建了净土宗教理。“一个要点”指的是《观经》的要点在净业三福。净业三福被释迦佛定义为修行净业的正因,三福的修行分布在上品和中品,决定了你往生品位的高下,所以把它定义为要点,既合经义,亦合情理。你能不能往生,靠的是弥陀的愿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你今世净业三福的修持。以念佛次数多少或功夫深浅来决定往生品位高下的说法,并不是释迦佛的观点,而是后世高僧大德劝导众生念佛的方便说;至于不经九品往生而直取佛果的说法,则是日本真宗曲解善导大师的本意而臆想编造出来的歪理邪说,不可信之!“一层深义”指的是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往生所蕴含的深义。大部分人都是从弥陀的大慈悲心、持名念佛和名号功德的利益这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当然是正确的,但笔者将尝试用空性来诠释其深义,希望能给读者些许启发。空性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与不共之理论,是可以作为实证的唯一标准。《中论·观作作者品》有偈云:“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若无作等法,则无有罪福。罪福等无故,罪福报亦无。若无罪福报,亦无大涅槃。诸可有所作,皆空无有果。”意思是:罪福无因,业报无果;无生死业,无大涅槃。作业的人和所作的业都是空无自性,所以果报也同样是空无自性。国人比较熟悉的《心经》,中心思想就是空性。玄奘译本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段经文从认识空性开始,逐层超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缘觉乘)、四谛(声闻乘)、六波罗蜜多(大乘菩萨道),回归到彻底空性。从彻底空性的角度来看,罪与福、善与恶、增与减、无明与无明尽等两方面的对立都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实相,在彻底空性的平等实相里,根本就不存在好人与恶人之分,既然不存在,又怎么会因为是恶人而不能往生呢?当他一念至诚心与弥陀本愿相合,自然可以往生。至于带业往生和消业往生的争论,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罪也好,业也罢,都是在我们凡夫这边说的,在弥陀那边,都是不存在的。分析到这里,相信有些读者已经难以理解了,照这种说法,善恶有报的因果观岂不是被颠覆了?那也不用行善,可以大胆的作恶了?不是这样的。诸法虽是自性空,但不等同于断灭空,仍有世间罪福因果业报;空性既不会破世间业力流转之果报,也不会破出世间断惑证真之解脱,好比以刀斫空,终无所伤,正如《大智度论》第三十八卷云:佛法中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而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祇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为微妙难知,若诸法都空者,此品中不应说往生,何有智者,前后相违?若死生相实有,云何言毕竟空?但为除诸法中爱着,邪见颠倒故,说毕竟空,不为破后世故说。理解了上述的道理,再来看日本真宗的“恶人正机说”(弥陀摄受的主要对象是造罪的恶人),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肤浅与幼稚!所以学习净土宗,还是要多学习些教理。广学大藏经,不改弥陀行!有些人讲解净土宗,广度不够,深度不足,横着说竖着说,就是那几句,佛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切都是不可思议,一切都往佛那边说,反正我们也见不着佛的面,也没法去核实。佛力和名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但佛是不能改变众生的因果和业力的,如果不是众生自身本具佛性,弥陀也不能把你接去极乐!所以信心既要建立在佛身上,也要建立在自己身上。蕅益大师说:“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众生法与心法都是当下具足实相,与诸佛所证的妙觉果海同出一辙,站在诸法实相的高度来看,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以弥陀绝不是你心外的佛,而是你自心的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并且敢于承担,那么你与包括弥陀在内的十方一切诸佛初发心就是一样的。从你真如本性发出的信心,才是真信、正信、智信,而不是假信、偏信、迷信。现在一些净业行人,偏激地把净土法门理解到纯他力方向,心外求法,只去仰信心外的弥陀和净土,过度地尊仰佛菩萨而轻视众生,轻视众生的同时又反向神化了弥陀,以凡夫激情取代佛法共通性修持,偏离了大乘的理体,走到了神教的方向。除非你宿世善根极其深厚,否则这样建立起的信愿心,既不可能维持长久,也不可能很牢靠,好比一栋没打地基就建起来的高楼,一般人不敢进去住的,不用等地震,大风一刮可能就倒了!而又有一些净业行人,以为自体本具自性弥陀,就自己去求生唯心净土,这种想法无异于自掘坟墓!你自己是绝对没有这个能力的。往生的能力,你要百分之百的靠弥陀,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在弥陀那边;但往生的主动权,则百分之百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要知道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二者有同一的理体,平等而无差异,具有互相观照的天然本性,往生不存难易,不由外觅,乃是份内之事。正如传灯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中说:“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所以弥陀与净土既在心内也在心外,心内就是心外,心外也是心内,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既要知道自己很尊贵(自体具足自性弥陀,是未成之佛),又要知道自己很卑微(目前是宿业缠身的凡夫,靠自力难出轮回)。理论上要承担起是自性弥陀接引你去唯心净土,行持上却要虔诚的祈愿十万亿佛土外的弥陀来接引你去十万亿佛土外的净土,两者并不矛盾,这样才符合大乘佛法中庸理性和中道圆融的思想。四、持名念佛成立的论证如前所述,仅依净土三经难以论证出持名念佛方法的成立,所以我们现在从其倡导者和创立者——昙鸾、道绰和善导三位大师的著作和思想中来寻找依据和答案。昙鸾的持名念佛理论除了来源于《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是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但昙鸾对论中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故而其结论并不等同于龙树菩萨,不过论中确实也明确的提到一点:“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其实佛经中有诸多论述到持名念佛功德利益的,笔者从中选择了一些,作为持名念佛理论的补充:昙鸾开创了二道(难行道、易行道)二力(自力、他力)说,将其作为判教依据,他指出弥陀名号具有咒语的神秘力量,并把念佛分为心念与口念且认为两者效果相同,但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所以心念并不容易,而口念则要方便的多,从而开创了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道绰继承了昙鸾的二道二力说,开创了圣道门与净土门,《安乐集》中说:“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持名念佛在继承昙鸾与道绰思想的善导手中,正式确定为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在《观经四帖疏》中善导说:“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在疏中,善导也解释了念佛的深层次含义:“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从这还可以看出,善导大师认为念佛者应尽可能地仰学大乘菩萨道的诸行,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只念佛,其他都不做。在《往生礼赞》中,善导大师自设宾主,进一步解释了持名念佛的原因:“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在净土三经中,念佛的本意是偏重于思想意识层面的,但众生的心识散乱,杂念纷纷,难以为之,同时思想也是很抽象的,怎么忆念呢?忆念什么呢?不太具有可操作性。而口称名号则极其简便,童叟皆可行之,由思维导引口称,再由口称强化思维,且持名念佛本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因此,善导大师以卓越超人的宗教洞见,确立了口称弥陀名号为净土宗主要修持方法,是相当善巧方便的。五、持名念佛修持的研讨自从持名念佛的方法被确定后,后世祖师无一更改,但一句佛号的背后却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论作为支撑,而理论的不清楚、不统一,则易造成盲修瞎练,其结果就是念佛者多如牛毛,往生者少如牛角,万修万人去,似乎只是传说,这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反思。除了自身教理难思难解外,学术界的不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净土宗的学术地位和其兴盛程度完全成反比,学术界关注较少的原因可能是认为一句佛号比较简单,缺乏深邃的哲理与内涵,但事实上,简单表象的背后,往往都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净土宗教理从广度到深度,都不逊于佛教的任何一宗,也唯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才能支撑起持名念佛这种极其简易的修行之法。而为数不多的学术研究又基本都集中在社会、历史、文化这几个领域,对最核心的教理和修持,则是敬而远之,避而不谈,正因为大家都不去研究,所以造成了各说各话,甚至相互否定的一些观点,以下面两种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净土法门是非常低劣的法门,把它和大妈跳的广场舞划到一个档次里,打不好太极,练不好瑜伽,只好去跳广场舞了;参不了禅,学不了教,修不成密,只好去念佛了。这是对大乘佛法认知太少造成的误解。《大乘入楞伽经》卷六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念佛成佛,并不是空话,释迦牟尼也是念佛成佛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三世诸佛,是诸世尊,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贤劫诸大菩萨,因是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智威神自在。如是十方无量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而另一种观点却把弥陀名号当成了超级无敌的大咒语,包治百病的万灵丹。“生病了不用看病吃药,念佛就能把病治好了;将《无量寿经》念上三千遍,你就能收到弥陀的消息了”。如此看似信心满满,却又外道味十足的说辞,不仅败坏了净土法门,也让佛教背上迷信的污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教理的学习,从正法中建立对弥陀的正见,通过对教理的认知而生起如实的观照。净土宗历来是重行持不重教理,行持中又重念佛而不重净业三福,这点现在需要修正一下。可能一些净业行人会把善导大师搬出来当挡箭牌,因为大师说了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可是大师说了很多,为什么只记得这一句呢?大师在强调持名念佛的同时,对包含教理在内的净业三福也是很重视的,《观经四帖疏》中云:“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善导大师不也认为学习教理能开发智慧,明解脱之道吗?契理与契机是佛法的重要特征,每一位祖师都会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影响,所以讲法时既要契合佛法真义,又要适应其所生活的时代和民众。在善导大师所生活的年代里,文盲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普通民众很少能接受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师会很强调教理的学习吗?当然不会!白云苍狗,物换星移,当我们穿越千百年的时光去追寻先辈的思想时,一定要得意忘言,把握住其思想精髓,而不要死在文字上和哪句话上,这才是对先辈思想真正的尊重与继承。现在我们来探讨修持方法,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他力本愿思想是净土宗教理的核心思想,也是净土宗区别于他宗的最显著特征,但是很容易被轻视或曲解。日本人曲解为纯他力,纯他力修行好比手抓空气、脚踏空步,结果往往也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因为外因需要内因的转换才能有效果,他力也要靠自力的承担才能起作用。国人则普遍轻视他力思想,把自力放在第一位,自他二力的修行,靠自己的努力去念佛、修福德,甚至去证一心不乱,自己努力后再去和佛感应,再靠上佛的力量,只可惜释迦佛没说念多少佛、修多少德才够去极乐,没有量化的标准,你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至于一心不乱,则基本上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就容易导致信心不足或退失,然后再去靠佛力,靠得也晃晃悠悠,以至于不能往生或往生到边地疑城。因此笔者提出他自二力的修持方法,把佛力放第一位,往生百分之百靠佛力,这是他力本愿思想,但同时也要以自力来承担和转化他力,把他力落到实处,自力指的是自性念佛和修净业三福。这样修持,既抓住了他力本愿,亦符合佛法的自证之道,真正体现出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之处。持名念佛要以口称弥陀名号,引发内心思维,激发虔诚信愿为目的,念佛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你往生的信愿心,此外还有消业障和获得一些现世利益的功效。但如果你天天叭叭不停的念佛号,信愿心却没有增强,那意义也不是很大,所以不要为了念佛而念佛,更不要刻意追求念佛的数量和时间。信愿与持名是辗转增胜的,当你的信愿心增强后,你就会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念佛,而你越多念佛,你的信愿心就会越强越坚固,这种良性循环,才是修行者需要把握的方向。持名念佛的方法建议以自性念佛为主,散心念佛为辅。散心是相对于一心不乱而言的,散心不等于有口无心,更不等于胡思乱想,如果你一边念佛,一边想着功名利禄、饮食男女,这样念佛对增强你的信愿心,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散心念佛,也要至诚恳切,认认真真的念。不论采用何种念佛方法,有妄想杂念时都不必在意,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到念佛或佛号上即可。自性念佛是指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样会逐渐把被五欲六尘污染的心转化为清净心,以清净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便是修梵行;你一念清净心念出自性弥陀,自性弥陀与十万亿佛土外弥陀相互感应,感应交道不从心外而得,虽口称弥陀名号,亦是在念自性佛,便是弥陀念弥陀;精进念佛,时时摄心,念念归真,即可渐渐进入空明无碍的境界,开显出清净的庄严妙果,证得三昧后,则娑婆印坏,净业文成,虽形寿未尽,已迳登极乐矣!六、结 语众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国!弥陀没有为往生设置任何障碍,以无限慈悲摄受十方众生,但是并不意味着众生可以弃善扬恶。一个不信因果,不信善恶有报的人,会真的相信弥陀和极乐的存在吗?一个虚伪狡诈、冷漠无情的人,会把自己的一颗至诚心交给弥陀吗?一个骄奢淫逸、利欲熏心的人,会真的愿意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吗?至诚心、信心、愿心不具足,你能往生吗?所以莲池大师说有三种念佛人不能往生,第一种就是心怀不善的人。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太虚大师倡导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对净土宗今日之传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净业行人应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同时,把人间佛教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为构建和谐之社会、人间之净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佛菩萨名号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