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家打坐修行用香应注意什么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3c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南怀瑾:如何正确地打坐修行
我的图书馆
南怀瑾:如何正确地打坐修行
编者按:静坐的姿势非常重要,南怀瑾老师亲自示范静坐的方法,分享各位师兄学习,特别是要参加佛医堂的“佛医辟谷”共修的师兄,因为静坐也是共修的一个组成部分。(南怀瑾示范如何静坐)  现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静坐,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静坐的意义都没有弄清楚。静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学静,而不是学座,静是所有生命恢复本有自然规律状态。人要增强自己生命的功能,并且活的健康长寿,那么建议您来学习静坐。  “静”和“静坐”是世界上各学派各宗教的共法,从静坐得到定静的境界,不属于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样,那是无上智慧成就的大学问。  不过静坐不一定就是学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静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达到决对的宁静。  静为什么重要呢?道家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天地间不易的原理。宇宙万物,不管哪种生物形态,它的生、发、茂、盛,都要归元到本身根本的蕴藏,就像草木一样,要有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恢复自己本有的静态生命,这个宇宙究竟是“恒动”还是“恒静”呢?这是最高深的哲学问题,暂时不在这里讨论。  中国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养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进入某种程度的静的专有名称。宋代理学家主张,在静中养其端倪,认为在静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要礼拜、祷告,并且讲究慧思,也要很宁静的时候才能产生高超的智慧,这些都足以说明静的重要。静坐的种类  您现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术里的单脚站立,由南怀瑾先生示范,这种姿势和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候的卧姿以及许多各式各样的坐姿都是静坐的姿势,统计起来大约有96种之多。  在这么多姿势当中,以坐姿势最容易让身心进入静的境界,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是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卢遮那佛是法界体性佛,又称为“中央佛”,佛家认为宇宙万物总归一体,一切众生本性都属于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这种静坐的方式,包含有七个要点。  这种静坐方式采取双盘足,端容正坐的姿态,好像大家在中国庙宇里看到的端正庄严的菩萨像一样,这种坐法能让我们的身心达到静态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质与精神,超越生理与心理,得到最大的宁静享受。静坐前注意事项  在介绍这种坐法以前,先要说明静坐之前必须先注意的几个重点。  第一,静坐的地方该如何选择呢?很多宗派讲在静坐的时候要面对东方,因为按照五行来看,东方属木,是生气方,气都从这里生发上来;西方属金,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冻的方位,南方又太热了,所以有些人认为打坐一定要面向东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主张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当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属于生旺面。  还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认为需面对北方,北方属于不空成就佛,面对北方修法才会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对方位执著的观念。也有些国家学了中国禅宗的末流,认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对着外面,这些都是误解,执著的观念,虽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圆满、不究竟。  真正学静坐,是学“静”,而不是学“坐”,所以到处都可以静坐,无往而不静,无处而不静,如果被空间、方位限制,而不能静,坐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坐的目的是“静”,静到最后得“定”,至于得了定以后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们学静坐,必须自己得定,找一个最适宜的地点,在家里、在房间里面,甚至在床铺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备一个大的坐垫和一个小的坐垫,坐垫要柔软而平稳,并不一定要棉花垫,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几层地毯堆起来,但是不能像沙发一样柔软而有弹性。  在沙发上打坐,坐起来躯干是倾斜的,会妨碍生理的气血运行,还有要有盖腿的毛巾或毯子等,两个膝盖头和后颈这三点,对静坐特别重要,一定要准备穿的衣服,遇到气候或个人感觉气体变化的时候,就要遮盖两个膝盖头以及两个颈肩背部。  静坐的地方第一个要注意的是空气,假使开门窗,不能对着身体正面,更不能对着身体背面,空气需要对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气左右对流,决不能够使身体正前方和正后方的空气对流,这是错的。  因为静坐的时候体温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风,这样会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准备披挂的东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盖被子一样,等到将来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脱光了裸体,在雪地里静坐,雪都会融化,那是以后的事,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练习静坐还要保持光线,与其他事项。初学静坐的人,光线太强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乱,因为光线会刺激眼部神经,不得安详,脑神经也不能安静。  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状态,而且有些胆子小的还会引起恐惧感,所以光线要恰到好处。什么叫恰到好处呢?因性别、体能和年龄而有不同,要自己内醒而注意体悟的。像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光线就很适合初学静坐的人练习。七支坐法的要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七支坐法的标准姿势,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师怀瑾先生在示范动作的时候,并没有加盖衣服或毛巾。当您学静坐的时候,这样容易受风寒,请大家要特别注意。1七支坐法的第一个要点是盘脚。  从梵文翻译过来叫做“跏趺”,趺是脚背、后跟,把你的背后跟叠起来,叫跏趺,中国话叫“盘脚”。  盘脚分三种姿势,双盘是正跏趺,正坐,有人会问,右脚在外面还是左脚在外面呢?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两条腿都不一样长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双跏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长的那只脚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这条腿长,却拼命搬另外一只腿,那是不对的。另外身体柔软功夫到家的人,两只脚掌都可以向上反过来,就向画的佛像一样。西洋人学双跏趺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腿长,就算脚掌没有翻过来,也容易做到双跏趺。  另外学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垫,双跏趺更要加高一点,尤其是腿部练习得不够熟悉的人。(南怀瑾老师设计的打坐垫)  为什么要垫坐垫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后一块坐骨下面,两边是凹进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垫,平着坐着,身体整个力量就会支撑到后面去了,否则就会前倾后仰,或者左倒右斜。  这样的姿势身体不平衡,为了身体平衡,尾闾中正,督脉气通,不管双盘怎么纯熟,最好还是加一点坐垫,贴近身体正规地摆着,就会下意识去支持身体,姿势也比较自然,就中了。  另外单跏趺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脚在下,右脚在上,叫做“金刚坐”,名称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两条腿一交换,气脉就变了,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右边在下,左边在上,负阴而抱阳;左边在下右边在上,负阳而抱阴,作用自然有所不同,这是根据易经的解释。  实际上左右两边的神经是交叉的,金刚坐和如意坐身体的气脉会有不同的作用,单盘最好的标准是足底心抵到膝弯,你做不到,下面一只脚的后跟盖不要踮起来。  如果如意坐的话,右面膝盖头放这里,左面的膝盖头刚好踮在后跟上面,身体就不正了,后跟刚好压住腿弯,也就是下面一只的腿弯,上面一只也正好在腿弯,身体就比较正。  万一初学静坐的人,双盘盘不起来,不妨将腿拉开,左右的幅度放宽,腿就盘起来了。如果再不行,就夹马而坐,不过后跟千万不要贴到大腿里头,否则身体姿势不正,后跟足心抵到大腿内缘,这样就平正了。  单盘盘不起来,或者盘腿盘得酥麻,而还想静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势,像狮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萨坐和跨鹤坐等等辅助姿势,跨鹤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两种姿势,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适而定。  静坐的时候盘两条腿有什么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动物不同,人的顶天立地就靠这两条腿支柱,所以这两条腿是气脉、气血和神经总汇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关系很大,拿血脉来讲,是血库的支柱。  “精从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从两条腿就可以看出来。胎儿在母体里,腿是交叉盘着的,胎儿就是靠两条腿盘曲,才成长得快,因而生下来,还在玩两条腿,躺在床上净蹬脚,越长大了腿就慢慢少动了。  我们看小孩子,手还不大拿得动东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几岁,到处玩、运动,青年人也喜欢东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时候,腿要翘起来才舒服。  再老一点,翘起来还不够,一定要跷起来才舒服,这时候两条腿差不多已经死亡了,可见人的一生,两条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盘腿护腿下行神经的重要。2七支坐法第二个要点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驮了,一般人两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弯,背脊骨一个一个骨节必须使它兜紧,但并不需要挺腰,而且我们的背脊骨有个弧形的线条,并不是直竖的,在腰部这里弯进去,到了臀部翘起来,背上也有点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讲的“背脊竖立如铜钱”。  尤其现在有一帮学密宗,或者日本学禅的,坐起来要勉强挺胸,把背也勉强挺直,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不但身体保养不好,还会出毛病。要顺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会挺直,自然就调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从小习惯养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弯,身体是弯曲的,勉强完全正坐,不但对健康没有好处,还会出毛病,最好顺其自然,稍加注意,比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长期的自己慢慢体会纠正,静坐坐好,体型会慢慢校正过来。大家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体型是否正直都没有丝毫感觉,注意力等于死了一半。  总之,初学静坐要记住一个原则,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势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笔杆那样的直,背脊并不是筷子、笔杆,所以体型不好的人,在初学静坐的时候,要先学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坏了。  那将来姿势坐对了,气机发动了时候,自然会突然挺起来,比塑起来的菩萨还要正,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竖立这个姿势,尤其同坐垫的姿势关系很大,所以必须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则,尤其是腰鼓这里,我们身体的骨架子,从后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来到骨盘这里,只有一个背脊骨,这个支柱是空的。  假如故意挺胸,这个支柱可没有力量,而且这两边的内脏包括肠子、肾脏等,故意挺直反而伤了腰,等到腰的气满了,背脊骨自然会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体坐直,只要从尾椎骨上来到一半,也就是夹肌这里,这些骨节一个一个地都对得很正,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学佛打坐,胸腔张开,两个肩膀拉开,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这是气功运动,和静坐没有关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伤,尤其是腰椎骨这里,一定受伤。  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于练拳打桩一样,所讲的部位到颈椎骨为止,也就是到后颈这里,比较鼓出来的骨头为止,和督脉的观念是联系的。  道家的术语,背上的气脉叫做督脉,督脉是沿着背脊骨里面的气脉,气脉和骨节是两回事,在佛法里,骨头属于地大,气脉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风大,在唯识学叫做净色根,那是脉的作用。3第三个要点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对,有些图画所画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对,尤其东方人喜欢把两个肩膀向前方挝下来,这样一挝,肺部两边的肋骨就闭拢了,这是很严重的错误。  有些中国画最喜欢这样画,看起来叫做老僧入定,其实在生理上是违反自然的,因为这样一来,沿背脊骨的五脏六腑统统被压迫,这就不对了。  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两边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个十字架一样,就像这样,轻轻拉平了两只手能放拢来结成一个圆圈,换句话说,肩膀不能向前面挝,也不能向后面拉,只要平整,然后把它松开,这些都要自己注意调整。4第四个要点是手结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脐下面,丹田这里,也就是耻骨这里,有些学密宗的人,还特别端高,那是练武功架势,对静坐有妨碍的。  要把手收好,刚好放在胯骨中间,甚至在丹田下一点,两个大拇指相对,轻轻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变成练气功了,违反静坐原则。  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弥陀印,这个是差别名称,同两脚的原理一样,左阳右阴,属于气脉问题,手印的姿势很多,不止这两个手印,暂时不加以讨论。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卢遮那佛的手印就是这个大三昧印。结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两只手长,叫他接这个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才好。  有些人左右手长短不一样,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这种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东西或毛巾垫在手下,至于手长的人,宜结金刚拳印,放在膝盖头上,或者用道家所谓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脚心、头顶心向上,仰着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  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气热,不妨把拳放开,这样结的印叫做“说法印”,冬天的时候就可以把手合龙,气也比较容易归元,有的时候静坐会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惧就可以结金刚印了。  手印有很多种,比如道家有一种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错,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贯道也用这种手印,同时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来的另一种手印,道理是阴阳交齐。  介绍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问,为什么跏趺坐法一定要两腿夹足交盘,手结定印呢?因为人体以背脊骨为中心,背脊骨上来有中枢神经,督脉系统,全身的血管神经,是左右交叉,我们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   现在科学仪器已经可以照出人体的光,这个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辐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势是两边合拢起来,像一朵花一样。  自己本身的电能、光能循环交流,所以坐着和站着的光绝对两样,七支坐法的姿势一摆,所有的电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阳右阴,阴阳交媾,自己交,所以我们对七支坐法的姿势一定要研究好。5第五个要点,头要正。  头太低,变成这样,就不对了,头太仰变成这样也不对了,所以头一定要摆正。  现在教大家一种调整姿势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体趴着,完全趴平,这样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后以背脊骨为中心,慢慢地起来,背脊骨就摆正了。  姿势坐好了松下去,然后把脑袋勾下去,对准颌骨,勾得很紧,然后沿着颈骨立正起来,这样头就摆正了。  尽管调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时候,又会慢慢歪过来,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人体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体要坐得标准,就看头。  头摆的正对颈部,尤其颈部这两根静脉管最重要,心脏把血液送到脑部,就是通过这两根动脉管,血压高或者思想多,生气的时候,这两根动脉管会暴出来,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颈部摆好,轻轻压住两根动脉管,怎么样才叫压住呢?  用刚才我介绍的方法,把头摆正,它自然就压住了,这样血液输送到脑部的力量,就缓慢下来,心脏负担也减轻了,打坐姿势对了,轻松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带喜气,那是自然的,不是装的。6第六个要点是舌抵上颚。  现代医学主张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则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还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头顶会感到清凉,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来,细细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这叫做“津液还丹”,不但可以治胃病,还可以调和荷尔蒙。  按照中国古代医学的划分,人体背上是督脉,督脉上来由舌头抵到上颚,也就是嘴巴张开,上颚有个穴道,从这里通到前脑,叫上颚阕穴道。(舌抵上腭)  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时候,气住脉停,舌头就会立起来,接住两个鼻孔里面的上咽喉,这时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脑呼吸,缓慢出入,这样身体是个完整的生命,比婴儿还要完整。  人老了舌头会向外伸,白痴也是这样,这是自律神经失调。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内吸的,因为口水是很好的液体,也是荷尔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会闻到身体里的液体都是香的,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体整个都转变过来。  所以大家试试看,舌头用力缩回,身体会感到特别充实。将来静坐坐好了,舌头自己向上顶,这里的气脉就圆满了,这是正入定的大圆满。  所以我们看气脉通的人下颚必定圆满,舌顶上颚就有这个作用,接到脑下体荷尔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状腺的荷尔蒙。7第七个要点是眼神半开半闭。  按照古代规定,眼睛要像初生婴儿的眼睛,只有一条缝,在道家叫做“含光涡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内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个境界,自然就充满了,眼睛闭也闭不住,就会含光涡漠,可是也不是张开。  你看画的菩萨像,就是含光涡漠,可以看到一点眼珠子,这是正像。不过现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学静坐最好还是闭上眼睛,可是眼珠子还是要正,不要掉下来,你试试看,把眼睛闭上,眼珠向下挂,就变成昏沉境界了。   眼睛张开,就容易变成散乱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闭着,眼珠子还是正的,静静地定住。关于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开,也不要斗鸡眼,更不要凝视,要很静。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点,最重要的是脚、背、肩,手、头、舌、眼。  这几个重点部位的姿势都坐好了,脸上肌肉放松,怎么放松呢?要面带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开始,让脸上的肌肉松开,尤其中国人始终脸上肌肉不松,容易绷紧面孔,这种神经和细胞都很紧张,脸部神经松开,前后脑神经跟着松开,才宁静得下来,希望大家都能养成习惯,使每一位学习静坐的人,都有一张慈悲喜乐的面孔。  在静坐下坐以后,让我们掌心相对,两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发热,在脸上由下往上,按摩几下,从太阳穴绕过耳后,重复的做。同时由中指沿着眼窝按摩,接着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为止。  接着是放松双腿,适当地按摩、敲击大腿和小腿,接着两脚伸直,脚尖内拗,两脚转圆圈,两脚脚跟靠打,疏松两脚关节之后,人稍微向外靠,并以手肘的另一支撑,双脚弯曲,两脚脚跟轮流拉直,往外蹬出,这些动作可以帮助血液循环,使我们打坐之后不至于受到风寒。  以上的动作由南师怀瑾先生示范。  编辑声明:佛医堂微信所发布、回复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不一定代表佛医堂意见,请各位师兄明辨。另外,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 ,我们会及时更正。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编辑/子童  这是由佛医堂监制,弘南医学研究院生产,参照南怀瑾老师的设计制作的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打坐垫。一般的打坐垫多用棕榈制作,虽然平整硬实,但打坐久了后会不舒服,甚至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南怀瑾老师完全按照人体结构,打坐时身体各部分受力情况,设计出这种棉质的打坐垫,其中的芯是由多种棉严格按比例配置而成,从而实现合适的厚度和弹性,是专业修打坐不可缺少的用品。   如有需要请购此种打坐垫的师兄,请浏览“佛医堂流通处”,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即可弹出微店链接。“佛医堂公益团队”微信“佛医堂服务号”微信  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的源头,欢迎加入中国领先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公益团队!  官方微博:@佛医堂  官方博客:www.佛医堂.com  官方微信:foyitangweixin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正式打坐之前,有哪五点是需要注意的?
正式打坐之前,有哪五点是需要注意的?
1、休息——打坐前先要注意身心的休息,不能疲劳后入坐,否则身息心三者均会因不调和而出现偏移正位与不适感,于是无法进入轻安。因此,睡眠要足,坐前不干重活,不过度用脑,饮食不饥不饱,呼吸要使之缓和,心里应无负担,坐前还须排泄。这样身心轻松地去打坐,就容易与道相应,很快便能获得禅悦的受用,就如同科学家进入实验室一般,如果身心疲惫,就难以获得成功。2、环境——选一清净的环境,最好在房间内,如房间内人多,可选屋外的树林里或空地上,但不要坐在有人来往的路旁,以避免各种干扰。坐处的空气应通畅而不当风,光线宜适度而不耀眼,不能点有刺激性的香;不可坐在密纹帐里或屋顶低矮之处,这会因沉闷感压迫呼吸而使心情烦闷,不利于入静。初修者如选择一个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打坐,就容易进入禅定境界,因而对打坐修道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长期坚持。反之,因环境的干扰,易产生不良的身心反应,就会厌烦与苦闷,如勉强坐下去,可能会出现各类偏差,不仅会因此而退失修道之心,且于身心健康也很不利,所以要十分注意环境的选择。这就如一个完善的实验环境,对科学家顺利实验极有帮助一样。3、时间——初修者每天打坐的次数要多些,一般二至四次,打坐的时间须短些,一小时左右为佳。用功时间一般取早晨三点至五点为最佳,因阳气刚升,精力充沛,头脑清明,有利于进入禅境。临睡前应小坐一次,不管时间长短,养成习惯,对功夫的连续与睡眠的安宁,均有好处。在初级具体的修法中,打坐时间可分为三种:第一阶段,半小时至一小时;第二阶段,一小时至一小时半;第三阶段,一小时半至二小时。这三种时间的安排,是一般初修的情况如果修行已有基础或进步较快者,可不受此限制。尤其是已有定力者,可以自己把握时间,运用自如,不再受时间的影响与支配。4、坐具——坐在床上或方凳、蒲团上均可,坐垫须松软舒适,后座应垫高一至二寸,保持安稳,冬寒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暖,两腿应用棉被包严,以防膝盖受风寒。5、思想认识——打坐前应思惟自己今日打坐修法究竟是为了何事?是为开发智慧、成就佛道,还是为名利私欲、贪图禅味或求神通奇迹?如果掺杂气功意识、外道邪见以及不正确的知见,一概不能进入正修。应先明确方向,树立正知正见。当经过一番反省,真正具备了为了生死大事、成就自他的大志愿,一心精进求道,方可进入正修。如或未然,应先通过学习,观察事理,辨别真伪,取舍得当,除去各种执见,圆解佛法真义,然后以此正确的思想认识去打坐修法,就可免去许多障碍,不致误入魔窟、偏离正道。做了以上的五点准备,已经具备了修法的基础,接着就可进入禅定的修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西游修行和打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