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零经验“立定三级跳跳”年薪五十的风控之乱是真的么

金融业风控之乱:零经验者,,,跳槽3次,,,年薪50万,,,监守自盗!!!(二)
金融业风控之乱:零经验者,,,跳槽3次,,,年薪50万,,,监守自盗!!!(二)
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曾经在宜信负责风控,算是中国最早进入风控行业的专家,他称,目前中国有上万家的小贷公司、几千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加在一起的风控人员,大概是十几万人。实际上,十几万的从业基数,大部分只是滥竽充数者。马斌斌称,像罗劲松这样的“三级跳”者,不在少数,“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马斌斌也会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在聊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所谓的“风控总监”,甚至不会看报表,“这个事情挺可笑的,就像医生不会看病历一样可笑”。整个行业还处在莽原阶段,良莠不齐,除了滥竽充数之徒,还有大量的监守自盗者。马斌斌透露,整个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勾结”,风控人员和骗贷者一起操作骗贷。他举例称,双方会联手,在一些偏远地区寻找身份证骗贷,钱到手后,让当地民政部开一个死亡证明,风控就通知平台,人死了,作为坏账处理。更可怕的是,现在风控人员开始主动找到骗贷者,让他们填写一些审核资料,就相互分钱。而风控人员参与造假,已不是行业秘密。他们在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能购买一份银行流水,或者伪造一份房产证明,“风控人员就是制定规则者,他很知道如何躲避规则”。2.人才缺口“行业的现状是,风控人员很吃香,猎头到处挖人,供求关系决定了攀爬速度”,罗劲松称。风控行业确实如此。在智联招聘、拉勾网等招聘平台上,搜索“风控”两个字,总监级别,大多年薪50万起;风控经理,大多是年薪20-30万。催单侠CEO李晓炜,曾在某大型消费金融公司负责风控,现在做贷后催收,对行业观察多年。他虽离开风控行业几个月,可几乎两三天就能接到猎头的电话,“可见行业有多缺人”。“业内比较认可的风控从业者,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捷信、宜信等老牌消费金融公司出身,摸爬滚打多年;第二类,是银行、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背景”。李晓炜称。老的从业者不多,而大学又没有对口的专业,新生力量供给不足,导致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目前,风控行业唯一较对口的专业,是“信用管理”,可惜只有十几所大学开了该课程。马斌斌不得不从“数学”、“金融”等有联系的专业找人。一边是人才缺失,一边是需求激增。这两年,互联网金融正在爆炸式增长,过了那个“流量为王”的年代后,大家对回归金融的本质开始无比渴求,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惜重金,给自己配置一个“风控总监”,打造一个风控团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给你职场新能量,让职业生涯更上一层!
作者最新文章风控之乱:零经验者,跳槽3次,年薪50万,监守自盗
金融的核心是什么?严谨的金融从业者,答案必是风控。“中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从业者大概是十几万,真正懂风控的,也就一两千人”,催单侠CEO李晓炜称。人才缺口巨大,还不是风控行业面临的最大危机。一本财经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毫无经验的风控人员,只需要跳槽3次,就能升到总监职位,年薪50万起;除了浑水摸鱼外,还有诸多监守自盗者,他们内外勾结,帮助骗贷者绕过层层审核,再利润分成。“风控之痛,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隐患”,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称。风控是金融的命脉,脉搏如此紊乱,谁来保障行业的血脉通畅?|风控乱象在一个风控话题的论坛上,罗劲松(化名)作为演讲嘉宾,在台上眉飞色舞,讲了15分钟,探讨风控模型的搭建。罗劲松是某公司的风控总监,年薪50万,其实不过是一个88年的年轻小伙。他从一张白纸到“年轻有为的行业榜样”,只用了两年。感觉像一个励志故事,但听完他自己的描述,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钻营的标本。第一年,罗劲松在一家名气很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当审核专员,工作就是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简单审核,“毫无含金量,但是,是第一步,入行”。半年后,他跳槽去一家互金公司,当了风控经理,此时,他已能说上大段大段的风控理论,“外行能唬住了”,这就是第二步,“镀金”。一年后,他第三次跳槽,成功进入一家规模不小的互金公司,此时他已是“风控总监”,年薪50万了。也就是说,他用了两年时间,就爬到了行业“顶峰”。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曾经在宜信负责风控,算是中国最早进入风控行业的专家,他称,目前中国有上万家的小贷公司、几千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加在一起的风控人员,大概是十几万人。实际上,十几万的从业基数,大部分只是滥竽充数者。马斌斌称,像罗劲松这样的“三级跳”者,不在少数,“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马斌斌也会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在聊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所谓的“风控总监”,甚至不会看报表,“这个事情挺可笑的,就像医生不会看病历一样可笑”。&整个行业还处在莽原阶段,良莠不齐,除了滥竽充数之徒,还有大量的监守自盗者。马斌斌透露,整个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勾结”,风控人员和骗贷者一起操作骗贷。他举例称,双方会联手,在一些偏远地区寻找身份证骗贷,钱到手后,让当地民政部开一个死亡证明,风控就通知平台,人死了,作为坏账处理。更可怕的是,现在风控人员开始主动找到骗贷者,让他们填写一些审核资料,就相互分钱。而风控人员参与造假,已不是行业秘密。他们在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能购买一份银行流水,或者伪造一份房产证明,“风控人员就是制定规则者,他很知道如何躲避规则”。|人才缺口“行业的现状是,风控人员很吃香,猎头到处挖人,供求关系决定了攀爬速度”,罗劲松称。风控行业确实如此。在智联招聘、拉勾网等招聘平台上,搜索“风控”两个字,总监级别,大多年薪50万起;风控经理,大多是年薪20-30万。催单侠CEO李晓炜,曾在某大型消费金融公司负责风控,现在做贷后催收,对行业观察多年。他虽离开风控行业几个月,可几乎两三天就能接到猎头的电话,“可见行业有多缺人”。“业内比较认可的风控从业者,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捷信、宜信等老牌消费金融公司出身,摸爬滚打多年;第二类,是银行、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背景。”李晓炜称。老的从业者不多,而大学又没有对口的专业,新生力量供给不足,导致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目前,风控行业唯一较对口的专业,是“信用管理”,可惜只有十几所大学开了该课程。马斌斌不得不从“数学”、“金融”等有联系的专业找人。一边是人才缺失,一边是需求激增。这两年,互联网金融正在爆炸式增长,过了那个“流量为王”的年代后,大家对回归金融的本质开始无比渴求,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惜重金,给自己配置一个“风控总监”,打造一个风控团队。本来是一个好的行业趋势,却成了钻营者的漏洞,他们利用行业“求贤若渴”的心理,顺杆而爬。“我在面试的过程中,和公司的人聊,发现没有几个人懂风控”,罗劲松称,他通常的招数,就是先来一套高深的理论,“所有人听晕后,就能谈高薪了。”“很多人懂一些皮毛就去忽悠,搭建一个风控模型开始运转,但验证模型是否靠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人早就跳槽了”,马斌斌称,就是因为验证一个人是否专业,有延后性,才让一些人有机可乘。|风控模型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的核心,是模型。“中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从业者大概是十几万,真正懂风控的,也就一两千人。”李晓炜称,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大部分公司的风控模型,并不靠谱。“没有哪个公司的风控模型,可以拿来直接用,因为应用场景、用户群体、数据来源都会有差异。”李晓炜称,通常建立公司数据模型的第一步,就是先拿竞争对手的模型来“跑一跑”,再根据实际的运转情况进行调整。通常还比较认可的鉴别标准是,风控模型的逾期率达到30%以上,模型失败;10%以内,基本合格;5%以内,模型已相当成功。而行业的实际情况是,“行业大部分风控模型是无效的,或者说只能叫规则,不叫模型。”马斌斌称。比如,最简单的规则是:年龄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用户不做。马斌斌说,还有一些内容模型评分卡,比如,按照年龄段,20—25岁的一个积分,25—30岁一个积分;按照工资高低,工资元一个积分,一个积分,几个维度积分后,就做出来评分卡。“但是这个并没有经过测算,也没有数据的验证,就可以去和老板吹嘘,已经有模型和评分卡了。”马斌斌称。这也意味着,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因地制宜”。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行业模型的紊乱和无序。据业内资深从业人员透露,现在大部分风控模型的雏形,都是通过违规获取用户数据做到。“比如,安装这个App时,如果是苹果手机,就会提示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如果是安卓手机,连提示都没有。”该从业人员透露,&获取通讯录数据,第一,是为了看是否认识“老赖”朋友,如果认识,风险就高;第二,是为了在你逾期后,给你的亲朋好友打电话,进行催收。这些“违规”手段,成了大部分风控模型的核心武器。马斌斌称,实际上,一个完整的风控模型,需要两个部分:200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刚刚兴起时,一个“信用模型”就可以应对;而如今,欺诈越来越多,“羊毛党”横行,“欺诈模型”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大数据风控,才是拯救风控行业的最大想象力。“数据不是越多越好,数据需要匹配贴合的人群,才能产生价值”,马斌斌称。比如农村群体,央行的征信数据,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很多农民都没有信用卡;而淘宝和支付宝数据,也可能无效的,因为他们可能电脑都没有。对于农民的风控模型来说,可能婚姻子女、土地数据,反而是最有效的。市场越乱,浑水摸鱼者越多,风控行业就像陷入了恶性循环。风控之乱,已让互联网金融行业感觉到了切肤之痛。正在阵痛期的互金行业,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恶疾根源?(更多深度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67372.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金融科技领域第一深度新媒体互金风控之乱:零经验者,跳槽3次,年薪50万
P2P内参 互联网金融
P2P |创新| 理财
关注这个不一样的网贷平台:P2P内参(ID:p2pneican)
文章来源: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金融的核心是什么?
严谨的金融从业者,答案必是风控。
“中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从业者大概是十几万,真正懂风控的,也就一两千人”,催单侠CEO李晓炜称。
人才缺口巨大,还不是风控行业面临的最大危机。
一本财经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毫无经验的风控人员,只需要跳槽3次,就能升到总监职位,年薪50万起;除了浑水摸鱼外,还有诸多监守自盗者,他们内外勾结,帮助骗贷者绕过层层审核,再利润分成。
“风控之痛,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隐患”,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称。
风控是金融的命脉,脉搏如此紊乱,谁来保障行业的血脉通畅?
在一个风控话题的论坛上,罗劲松(化名)作为演讲嘉宾,在台上眉飞色舞,讲了15分钟,探讨风控模型的搭建。
罗劲松是某公司的风控总监,年薪50万,其实不过是一个88年的年轻小伙。
他从一张白纸到“年轻有为的行业榜样”,只用了两年。感觉像一个励志故事,但听完他自己的描述,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钻营的标本。
第一年,罗劲松在一家名气很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当审核专员,工作就是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简单审核,“毫无含金量,但是,是第一步,入行”。
半年后,他跳槽去一家互金公司,当了风控经理,此时,他已能说上大段大段的风控理论,“外行能唬住了”,这就是第二步,“镀金”。
一年后,他第三次跳槽,成功进入一家规模不小的互金公司,此时他已是“风控总监”,年薪50万了。
也就是说,他用了两年时间,就爬到了行业“顶峰”。
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曾经在宜信负责风控,算是中国最早进入风控行业的专家,他称,目前中国有上万家的小贷公司、几千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加在一起的风控人员,大概是十几万人。
实际上,十几万的从业基数,大部分只是滥竽充数者。
马斌斌称,像罗劲松这样的“三级跳”者,不在少数,“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
马斌斌也会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在聊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所谓的“风控总监”,甚至不会看报表,“这个事情挺可笑的,就像医生不会看病历一样可笑”。
整个行业还处在莽原阶段,良莠不齐,除了滥竽充数之徒,还有大量的监守自盗者。
马斌斌透露,整个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勾结”,风控人员和骗贷者一起操作骗贷。
他举例称,双方会联手,在一些偏远地区寻找身份证骗贷,钱到手后,让当地民政部开一个死亡证明,风控就通知平台,人死了,作为坏账处理。
更可怕的是,现在风控人员开始主动找到骗贷者,让他们填写一些审核资料,就相互分钱。
而风控人员参与造假,已不是行业秘密。他们在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能购买一份银行流水,或者伪造一份房产证明,“风控人员就是制定规则者,他很知道如何躲避规则”。
“行业的现状是,风控人员很吃香,猎头到处挖人,供求关系决定了攀爬速度”,罗劲松称。
风控行业确实如此。
在智联招聘、拉勾网等招聘平台上,搜索“风控”两个字,总监级别,大多年薪50万起;风控经理,大多是年薪20-30万。
催单侠CEO李晓炜,曾在某大型消费金融公司负责风控,现在做贷后催收,对行业观察多年。
他虽离开风控行业几个月,可几乎两三天就能接到猎头的电话,“可见行业有多缺人”。
“业内比较认可的风控从业者,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捷信、宜信等老牌消费金融公司出身,摸爬滚打多年;第二类,是银行、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背景”。李晓炜称。
老的从业者不多,而大学又没有对口的专业,新生力量供给不足,导致行业人才青黄不接。
目前,风控行业唯一较对口的专业,是“信用管理”,可惜只有十几所大学开了该课程。
马斌斌不得不从“数学”、“金融”等有联系的专业找人。
一边是人才缺失,一边是需求激增。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正在爆炸式增长,过了那个“流量为王”的年代后,大家对回归金融的本质开始无比渴求,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惜重金,给自己配置一个“风控总监”,打造一个风控团队。
本来是一个好的行业趋势,却成了钻营者的漏洞,他们利用行业“求贤若渴”的心理,顺杆而爬。
“我在面试的过程中,和公司的人聊,发现没有几个人懂风控”,罗劲松称,他通常的招数,就是先来一套高深的理论,“所有人听晕后,就能谈高薪了”。
“很多人懂一些皮毛就去忽悠,搭建一个风控模型开始运转,但验证模型是否靠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人早就跳槽了”,马斌斌称,就是因为验证一个人是否专业,有延后性,才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的核心,是模型。
“中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从业者大概是十几万,真正懂风控的,也就一两千人”,李晓炜称,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大部分公司的风控模型,并不靠谱。
“没有哪个公司的风控模型,可以拿来直接用,因为应用场景、用户群体、数据来源都会有差异”,李晓炜称,通常建立公司数据模型的第一步,就是先拿竞争对手的模型来“跑一跑”,再根据实际的运转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还比较认可的鉴别标准是,风控模型的逾期率达到30%以上,模型失败;10%以内,基本合格;5%以内,模型已相当成功。
而行业的实际情况是,“行业大部分风控模型是无效的,或者说只能叫规则,不叫模型”,马斌斌称。
比如,最简单的规则是:年龄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用户不做。
马斌斌说,还有一些内容模型评分卡,比如,按照年龄段,20-25岁的一个积分,25-30岁一个积分;按照工资高低,工资元一个积分,一个积分,几个维度积分后,就做出来评分卡。
“但是这个并没有经过测算,也没有数据的验证,就可以去和老板吹嘘,已经有模型和评分卡了”,马斌斌称。
这也意味着,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因地制宜”。
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行业模型的紊乱和无序。
据业内资深从业人员透露,现在大部分风控模型的雏形,都是通过违规获取用户数据做到。
“比如,安装这个APP时,如果是苹果手机,就会提示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如果是安卓手机,连提示都没有”,该从业人员透露,获取通讯录数据,第一,是为了看是否认识“老赖”朋友,如果认识,风险就高;第二,是为了在你逾期后,给你的亲朋好友打电话,进行催收。
这些“违规”手段,成了大部分风控模型的核心武器。
马斌斌称,实际上,一个完整的风控模型,需要两个部分:200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刚刚兴起时,一个“信用模型”就可以应对;而如今,欺诈越来越多,“羊毛党”横行,“欺诈模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大数据风控,才是拯救风控行业的最大想象力。
“数据不是越多越好,数据需要匹配贴合的人群,才能产生价值”,马斌斌称。比如农村群体,央行的征信数据,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很多农民都没有信用卡;而淘宝和支付宝数据,也可能无效的,因为他们可能电脑都没有。
对于农民的风控模型来说,可能婚姻子女、土地数据,反而是最有效的。
市场越乱,浑水摸鱼者越多,风控行业就像陷入了恶性循环。
风控之乱,已让互联网金融行业感觉到了切肤之痛。
正在阵痛期的互金行业,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恶疾根源?
本平台发布稿件,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标注【原创】外均属各媒体平台或粉丝推荐,如无特别注明默认为网络转载,如原作者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Q:!
财经八卦阵 【shyjingsa】
八卦从来不是目的, 而是接近真相的手段之一。财经界的各种野史八卦、当红财经名人的创业故事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快来围观吧!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互金风控乱象:零经验者跳槽3年年薪50万
  金融的核心是什么?
  严谨的金融从业者,答案必是风控。
  “中国目前的风控从业者大概是十几万,真正懂风控的,也就一两千人”,催单侠CEO李晓炜称。
  人才缺口巨大,还不是风控行业面临的最大危机。
  一本财经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毫无经验的风控人员,只需要跳槽3次,就能升到总监职位,年薪50万起;除了浑水摸鱼外,还有诸多监守自盗者,他们内外勾结,帮助骗贷者绕过层层审核,再利润分成。
  “风控之痛,将成为互联网最大隐患”,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称。
  风控是金融的命脉,脉搏如此紊乱,谁来保障行业的血脉通畅?
  |风控乱象
  在一个风控话题的论坛上,罗劲松(化名)作为演讲嘉宾,在台上眉飞色舞,讲了15分钟,探讨风控模型的搭建。
  罗劲松是某公司的风控总监,年薪50万,其实不过是一个88年的年轻小伙。
  他从一张白纸到“年轻有为的行业榜样”,只用了两年。感觉像一个励志故事,但听完他自己的描述,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钻营的标本。
  第一年,罗劲松在一家名气很大的金融公司当审核专员,工作就是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简单审核,“毫无含金量,但是,是第一步,入行”。
  半年后,他跳槽去一家互金公司,当了风控经理,此时,他已能说上大段大段的风控理论,“外行能唬住了”,这就是第二步,“镀金”。
  一年后,他第三次跳槽,成功进入一家规模不小的互金公司,此时他已是“风控总监”,年薪50万了。
  也就是说,他用了两年时间,就爬到了行业“顶峰”。
  中望金服的首席风险官马斌斌,曾经在宜信负责风控,算是中国最早进入风控行业的专家,他称,目前中国有上万家的小贷公司、几千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加在一起的风控人员,大概是十几万人。
  实际上,十几万的从业基数,大部分只是滥竽充数者。
  马斌斌称,像罗劲松这样的“三级跳”者,不在少数,“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
  马斌斌也会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在聊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所谓的“风控总监”,甚至不会看报表,“这个事情挺可笑的,就像医生不会看病历一样可笑”。
  整个行业还处在莽原阶段,良莠不齐,除了滥竽充数之徒,还有大量的监守自盗者。
  马斌斌透露,整个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勾结”,风控人员和骗贷者一起操作骗贷。
  他举例称,双方会联手,在一些偏远地区寻找身份证骗贷,钱到手后,让当地民政部开一个死亡证明,风控就通知平台,人死了,作为坏账处理。
  更可怕的是,现在风控人员开始主动找到骗贷者,让他们填写一些审核资料,就相互分钱。
  而风控人员参与造假,已不是行业秘密。他们在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能购买一份银行流水,或者伪造一份房产证明,“风控人员就是制定规则者,他很知道如何躲避规则”。
  |人才缺口
  “行业的现状是,风控人员很吃香,猎头到处挖人,供求关系决定了攀爬速度”,罗劲松称。
  风控行业确实如此。
  在智联招聘、拉勾网等招聘平台上,搜索“风控”两个字,总监级别,大多年薪50万起;风控经理,大多是年薪20-30万。
  催单侠CEO李晓炜,曾在某大型消费金融公司负责风控,现在做贷后催收,对行业观察多年。
  他虽离开风控行业几个月,可几乎两三天就能接到猎头的电话,“可见行业有多缺人”。
  “业内比较认可的风控从业者,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捷信、宜信等老牌消费金融公司出身,摸爬滚打多年;第二类,是银行、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背景。”李晓炜称。
  老的从业者不多,而大学又没有对口的专业,新生力量供给不足,导致行业人才青黄不接。
  目前,风控行业唯一较对口的专业,是“信用管理”,可惜只有十几所大学开了该课程。
  马斌斌不得不从“数学”、“金融”等有联系的专业找人。
  一边是人才缺失,一边是需求激增。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正在爆炸式增长,过了那个“流量为王”的年代后,大家对回归金融的本质开始无比渴求,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惜重金,给自己配置一个“风控总监”,打造一个风控团队。
  本来是一个好的行业趋势,却成了钻营者的漏洞,他们利用行业“求贤若渴”的心理,顺杆而爬。
  “我在面试的过程中,和公司的人聊,发现没有几个人懂风控”,罗劲松称,他通常的招数,就是先来一套高深的理论,“所有人听晕后,就能谈高薪了。”
  “很多人懂一些皮毛就去忽悠,搭建一个风控模型开始运转,但验证模型是否靠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人早就跳槽了”,马斌斌称,就是因为验证一个人是否专业,有延后性,一些人有机可乘。
  |风控模型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的核心,是模型。
  “中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从业者大概是十几万,真正懂风控的,也就一两千人。”李晓炜称,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大部分公司的风控模型,并不靠谱。
  “没有哪个公司的风控模型,可以拿来直接用,因为应用场景、用户群体、数据来源都会有差异。”李晓炜称,通常建立公司数据模型的第一步,就是先拿竞争对手的模型来“跑一跑”,再根据实际的运转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还比较认可的鉴别标准是,风控模型的逾期率达到30%以上,模型失败;10%以内,基本合格;5%以内,模型已相当成功。
  而行业的实际情况是,“行业大部分风控模型是无效的,或者说只能叫规则,不叫模型。”马斌斌称。
  比如,最简单的规则是:年龄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用户不做。
  马斌斌说,还有一些内容模型评分卡,比如,按照年龄段,20―25岁的一个积分,25―30岁一个积分;按照工资高低,工资元一个积分,一个积分,几个维度积分后,就做出来评分卡。
  “但是这个并没有经过测算,也没有数据的验证,就可以去和老板吹嘘,已经有模型和评分卡了。”马斌斌称。
  这也意味着,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因地制宜”。
  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行业模型的紊乱和无序。
  据业内资深从业人员透露,现在大部分风控模型的雏形,都是通过违规获取用户数据做到。
  “比如,安装这个App时,如果是苹果手机,就会提示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如果是安卓手机,连提示都没有。”该从业人员透露,
获取通讯录数据,第一,是为了看是否认识“老赖”朋友,如果认识,风险就高;第二,是为了在你逾期后,给你的亲朋好友打电话,进行催收。
  这些“违规”手段,成了大部分风控模型的核心武器。
  马斌斌称,实际上,一个完整的风控模型,需要两个部分:200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刚刚兴起时,一个“信用模型”就可以应对;而如今,欺诈越来越多,“羊毛党”横行,“欺诈模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大数据风控,才是拯救风控行业的最大想象力。
  “数据不是越多越好,数据需要匹配贴合的人群,才能产生价值”,马斌斌称。比如农村群体,央行的征信数据,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很多农民都没有;而淘宝和支付宝数据,也可能无效的,因为他们可能电脑都没有。
  对于农民的风控模型来说,可能婚姻子女、土地数据,反而是最有效的。
  市场越乱,浑水摸鱼者越多,风控行业就像陷入了恶性循环。
  风控之乱,已让互联网金融行业感觉到了切肤之痛。
  正在阵痛期的互金行业,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恶疾根源?
  (更多深度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责任编辑:赵然 HZ00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互金风控乱象:零经验者跳槽3年年薪50万》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级跳世界纪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