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跟哈尔滨佛学院是不是相互矛盾互不相容

周易与佛学
周易与佛学
古往今来,在哲学的大家庭中,堪与周易及佛学相提并论者,真是寥若晨星。周易及佛学以其高深细致的思想体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但在表面上而且深入内心中,甚至直接根植于人们的思维意识之中,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于是,它就成了民族的魂魄。荣格称《周易》是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台湾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在《易经的智慧》形而上道体与无为的篇章中说:“研究东西方文化宗教哲学,照我的观察和平常的经验来看,还没有能超过《易经》的,他几句话就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中国文化。”
1、历史发源。周易在上古之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文王拘而演易,写卦词,周公写爻词,这个时间阶段在商末周初。佛祖的诞生在周昭王时期,一般都是认为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属于周朝末期阶段,大致与老子、孔子相同时代,也有人认为晚了大约几百年,现存资料不能考证。不管哪种说法正确,都不会是周朝初年之前,而《易经》中期整理成书的时间在商末周初,文王拘而演易,就是后来的《周易》。
2、内容涵盖异同。周易的思想概括了天文、地理、人事,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文化等各个学科,而这一时期的佛学(小乘)仅仅讲述了出世的思想和原则方法。用大乘佛学的理论谈,小乘佛教是一偏之果。见空不见有,能出不能入,被明朝的憨山大师比喻为担板汉,就象挑担子的人一样,只看到了扁担的前头,却看不到扁担的后头。事实上空和有,出和入都是阴阳范围内的两个概念,相辅相成的,共同存在,就象人的两个肩膀一样,左肩是相对右肩来说的,如果没有右肩,也就谈不上左肩。
到孔子为止,周易这本书算是大功告成,后人根据孔子的学说整理成《系辞》部分,对卦及爻的演变、卦及爻的辞义,以及周易发生学思想的问题,给予详尽的解释。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没有远离周易的思想,只是在周易思想中一部分学术中发扬和挖掘。魏晋文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化风尚,与此同时,佛学开始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国,首先是河南白马寺的建立,代表着文化的融合,但是这一时期传到中国来的还是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的学术思想与中原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鸿沟,世间皆空,婆娑难忍的出世思想,抛家舍业的遁世思想,违背了儒家学说的人伦关系和政治人生的抱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总不能都去当和尚,离开红尘世界吧,老人需要瞻养,子女需要抚养,国家需要治理,社会需要建设,离开这些红尘之事,也不会有一个平安的可以修炼的净土,没有人伦的生育也就没有佛法的继承人。正象如果不去抵制邪恶,就有可能被邪恶吞噬,印度的文化灭亡,历史纪年中断,佛教的衰落不能说与早期佛学思想无关。大家想一想,今天的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那里已经不是佛学的天下,而是综合各家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哪里去了,到中国来了,和儒家学说融合产生了一个崭新的佛学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乘佛教。
这一场革命最终成功了,大乘佛学的建立开始于公元后三世纪,到公元后七世纪的唐朝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玄奘,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唐僧、唐三藏,远从印度取回了大小乘经典,建立起震旦(古代印度一代把中国叫做震旦)佛学翻译中心,这是真正的有决定佛学生命的重大意义事件。
大乘佛学的创立补充了小乘佛教以喜马拉雅山为中心的宇宙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宇宙及万事万物的发生学说,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中国的周易学说是完全相通的,只不过周易以近乎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创立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然后到三百八十四爻的层层演变形式,物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存在属性以及五行生客制化,这就是连今天的自然科学家、号称泰山北斗的霍金、史迪芬教授也未能超越的学术范围。现代宇宙学说宇宙产生于一个没有昨天的奇点,而产生大爆炸,这个奇点和传说中的混沌没有分别,和周易的太极说相同。自然科学家们说,关于宇宙和人类的起源问题,在远古的大宗教和哲学著作中已经说明,我们今天能做的是用我们今天的科学科技手段来证实它。佛学是以一个什么原则来阐述的呢?佛学原原本本地彻头彻尾地使用人格化的故事,寓言的形式来描绘我们人类和所有的生命以及他们居住的这个宇宙。归纳起来说,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周而复始。而这种变化的原动力就是明觉的识所产生,即阿赖耶识,也就是周易所说的能感的本体,能知的本身。用《周易》的话来归纳佛学的这八个字,就是变易的过程、变易的条件和变易的结果。
周易与佛学等古代文化都是主张天人合一,没有把人从大自然中脱离出来,而是认为天(自然)人(人及一切生命)是相互依存的,也可以说是同体的。
3、重点不同,佛学的重点在出世上,所谓大乘佛学的菩萨道的入世,也只是方便法门,也是为了更好地出世。对于这一点,有目共睹,台湾著名佛学家南怀谨老先生一直这么说,四川大学教授,大陆有名的佛学家陈兵先生也持这个态度。对于五术五明的菩萨学处,只是为了立足,为了糊口而已。唐朝有个大佛学家、贵为天子,精于佛学,那是武则天。她有几首有名的偈语,十分恰当地总结了佛学,所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人们往往把这些偈语印在佛经的扉页等地方。其中有一偈语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把往生极乐世界当做了最终理想。唐宋年间的禅宗曾衬托了儒道文化,甚至几次在热潮中盖住了儒道学术阵地。从明朝开始,禅宗大德开悟之后,往往全部弘扬净土宗。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永明寿、明朝的佛教三老:憨山、莲池、藕益。
《周易》没有这么明显的旗帜,它只是在世出世间的义理上做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对于它的用处,因人而异,卜者尚其占,制器者尚其象,文者尚其言,动者尚其变,真是个万宝囊,应有尽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四海皆准。也正是对于这一点,才得到西方哲学家荣格的称赞。他说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是中国的周易。子不语怪乱力神,是子不语小怪小乱小力小神,子语的是大怪大乱大力大神。系辞有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故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物,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以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他老人家说是不是小鬼小神小道、那是大神大道、研几至深、人天同根的大道。至于尚其词、尚其变、尚其意、尚其占都是道的衍生者,已经不在话下。
大家看过西游记,知道七十二变的孙猴子,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什么道理呢?神通变化仅是大道的枝端末节,是本体功能的伸延和外化,也就是说,是本体功能的一部分,它是靠本体功能而发挥出来的,其大概相当于《周易》的术数部分。用佛学来讲,就是能变和所变、所变的永远是靠能变的变成的,没有能变就没有所变。当能变和所变都不变的时候,才是如来的手掌、如来性海大道的本体,《周易》所说无思无为的那个东西。
4、文化融合。我们知道早期的小乘佛学是不完善的,但后期大乘佛学在主体脉络的义理上就无可挑剔。这个中间显示出一个长愈千年的变革。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周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拓展着。体没有变、用在变。佛学的革命涉及到体,也可以说体和用都在变革中。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再到密宗金刚乘就是体的变更,具有质的变化!如小乘佛教说宇宙物质有四大组成,就是人们熟知的地水火风,而密乘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
中国是个文化的熔炉,不但这个熔炉的体积大,而且热量高,不管是金银铜铁,还是珍珠玛瑙,它都可以把它溶化、结合、沉淀、凝聚、取精去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唐朝前后的三四百年的历史中,兴起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禅机公案的教化手段是印度历史上所没有的。而正是道家的老庄文化中惯用的教化手段。而这种手段在唐朝之后也没有在印度兴盛。就此而言,我们没有理由说明它是印度的固有传承。为什么说不立文字呢?因为它没有文字证明。禅宗的这一点不同于佛教中其它的任何门派。
正是这帮禅宗大德们把性理学说的心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只是形式过于自然,过于生活化了,反而不容易使人澈悟。宋明理学的心性学说可以说直接承袭于唐代的禅宗,但是那些儒子们矢口否认,尽管天下人都已经承认了。这也象佛教徒不愿意承认禅宗说教手段来自于道家一样。
我非常佩服一个人,那就是禅宗早期的代表人物傅大士,他形迹不群、言行迥异,杂穿儒道释三家的衣冠,他没有门派之见,唯有学术上的联合,真正称得上不着相的佛法代言人。在大乘佛法中说,凡是附合释佛真理的学说都是正说、正道、不附合释佛真理的学说都是邪说、外道。在教义上并没有否定其它的民族国界和学术流派,只是否定了和佛学中心思想相悖的内容。但是后来的这些佛教子孙们忘记了佛祖的教导,反对道家,反对儒家,反对周易。
5、发展趋势。古代学术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们的需要,正如佛法说的诸法无常,四大皆空、人们的本来灵性几乎被觉知思维所吞噬,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的能力越来越渺茫,取而代之的是逻辑思维,自然科学的发展,周易的二进制雏形科技不再是摇卦占卜的专用,已经被电子计算机取用,派上了大用场。佛家对未来充满悲观思想,认为佛法将一步步走向衰亡,而且四谛法第一法门就是讲苦,人生苦,世界是火坑。从代表正法的楞严经开始受批判的那一天开始,直到《阿弥陀佛经》毁灭,人类从此不再拥有佛法。然后经过几多大劫,人类和人类生存的空间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的另一些人类中又诞生了一尊佛,那就是弥勒佛。他又开始转动法轮,弘法度世。佛家认为,这是定数、释佛预言,不能改变。佛家是无耐的。周易中没有类似的预言,但是有类似的衰落现象。比喻说中医。中医曾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拔苦救难,使一代代人脱离了疾病的困扰,而从近代开始,随着人类感性的泯灭而衰弱。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曾经通过议程废弃中医,发展西医的决议。共产党执政的日子里,也有几次类似辩论。新中国的中医药管理局是在徐向前、叶剑英、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致推荐下,胡耀帮同志批复而建立起来的。之后又有人决议取缔。保留到今天是少数领导的英明决策。从发展势头上来说,后果存亡的确堪忧。
在社会引导方面,《周易》的人文贡献比宗教要大。周易提倡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把救世主的尊号强加于上帝和神佛身上。而是加到自己个人身上。坤卦中说:行善者必有余庆,其不善者必受其殃。系词也明确的提出,天自佑之,吉无不利,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顺乎自然规律,才能得天助。顺乎社会规律,才得人助。
佛教三大典籍之一的《妙法莲花经》中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章,内容说,在大水中念观音水能不没、大火中念观世音火不能伤,犯法受刑的人,念观世音可以枷锁自开等。这些教义不具备普及的特点,对于科学界来讲,嗤之以鼻,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讲这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好理想。
因为《周易》思想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对谁都好用,可以各取所需,尽管来拿,应有尽有。而观世音普门品中的类似神秘主义,我承认它的可能,但这毕竟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的,真正到达了这个境界,不需要念观世音,或者随便念,念什么都行,这是我的个人见解。
6道是古代哲学所描述的最高境界,周易与佛学对道的认识有什么异同呢?我认为只有语言的不同,描述方式方法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道是古代智慧哲人研讨的最高哲学问题,不管《周易》还是佛学都把它当做天地宇宙的最高源头和准则,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周易》对道认识很系统,有概括性很强的结论。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是说形而下者的变化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神无方而易无体”是对道的本体的具体特征作了概括,无方无体故无形无象,无头无尾。无时空概念,不可捉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语言表达不清楚,连意念寻思都不行。用道德经来讲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语言很难以表达,语言只能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大道即是佛性,由此可以明鉴,据我所知,古往今来的圣贤对此没有表示怀疑。
做为我们有血有肉的形象个体的人来说,是如何体悟形而上之道的呢?这是古代的五大宗教一直研究的课题。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中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是中国禅宗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原始经典,对于这一点。中国道家 儒
家都是认可的,系辞中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阴一阳之为道,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也,故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佛家说心,周易说能思的本体,名词不同,事实一样。
寂然不动者为体,感而遂通者为用,形而上者为体,形而下者为用。这是它的由体生用的作用关系。
对此,佛家是怎么说的呢?《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六祖慧能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著为本。《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中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明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由此可见易说如同佛说,同一鼻孔出气。
著名佛学家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讲解《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的:真正的学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罗密,至高无上的智慧。什么叫第一波罗密?真智慧无智慧,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有个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没有思想,没有忧虑,既无烦恼亦无悲,觉性清净,这是第一波罗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刚经所讲的,就是第一波罗密,成佛的工具。(见南怀瑾著《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此充分肯定了无为。
《六祖坛经》作为中国人的写的佛学专著。继承中国文化精炼概括到格言式的特点。而印度佛学中却因佛性的空有问题引发了几千年的争辩。甚则大动干戈。释佛说法前期小乘部分说有。中期大乘部分说空,以《龙树六论》等般若品为宗,后期大乘部分说有,以无著世亲兄弟二人的著作为代表。《瑜伽师第论》《成唯识论》等都说佛性为有。《般若经》概括起来就是自性空,诸法皆无实相,毕竟空。藏密黄教格鲁派立教经典,《菩提道次地广论》中说:说空者即是究竟了义经,不说空者即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经。
藏密红教宁玛派即以唐玄奘法师创立的慈恩宗等惟识派,依据无著世亲兄弟的学说立宗,而提出了三性学说,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说究竟有。。。。。
汉传禅宗经典,《愣严经》中也说最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何谓常,永恒不变者是,何谓乐,适意无苦者是,何谓我?一真自性者是,何谓净,纯一无杂者是。
周易把形做为分水岭,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形而上者无形,不可见。不可闻。故非有非无,由体起用,而生成形而下者的器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形象和概念。于是才有可见的事物,和能见的感官和知觉等。周易不说空和有,而是用阴阳来阐述,空和有是相互存在的,本体是空,所生者是有,看见的感知到的是有,看不到感知不到的是空。寂然不动是空,感而随通是有。有和空在不停的变换着,生生不息。
不可见,不可闻,无思无为,不有不无
,亦有亦无,如老子《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不确定性恰好是道的最大特征。用《周易》的话讲:神无方而易无体。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靠的是自己的感官和各种工具,它的本身就是主观的,而要认识的事物是客观的因素。那个能够主观认识的感知功能受到它本身条件的制约,所得到的答案是个体因素所决定的,比如说人们把木屋当成房子看待,而蛀虫却把它当作粮食。用佛学的话讲,诸法皆无实性,形而下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固定的性质可言!这属于使用道的功能来认识道的本体,因此是无法认识道的本来面目的。
而道的本体是什么呢?道是无思无为的,不属于有和无,放下你的心念,让能够认识事物的感官任运不动,当下即证得道体!这个概念的确立,要比有无问题的研究要直接的多,可以说一针见血。
《六祖坛经.》就明显的认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无念,无住,无著(着)。根据佛家要求只有释迦牟尼说的法才可以叫做经书,《六祖坛经》在佛教史上是仅有的破例,可见佛家对它的重视程度。
宋人永明寿大师在他的《宗镜录》标宗章中说:至理一言,转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痛快之至,这也是对无思无为的最好注脚!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习禅录影》中说:无论道家密宗原始人类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已有数千年历史,实际上是同一个原理原则,同一个系统的研究,只是表达方式有异。(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习禅录影》286页。)
在同一本书的74页说:佛理偏重于从心里入手,而达到形而上之道,老氏偏重于从物理入手,就是从生理入手,如同密宗,儒家偏重于从伦理入手,行为入手。
著名周易大家尚秉和先生在慈溪老人自传中说:唐宋以来禅家大师道齐诸圣,其寥寥数语能括尽经教精华,其大自在处已入吾儒圣境。凡吾儒谤佛者,皆不知佛之实际与吾儒同,且不知吾儒之道与佛无异也。(见于九州出版社《周易尚氏学》书末。
可见傅大士、尚秉和、南怀瑾等都认为三教对于无上之道的义理无别,见解相同。
同志们,为了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周易》不再衰落
,为了佛学的真理不再泯灭,也为了人类平安的生存下去,重担压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要携起手来,同甘共苦,把周易和佛学发扬下去,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最后以宋朝大理学家张载的一句话,结束演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洪海整理于青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寺庙倡议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