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毕业想常回母校看看看的人伤不起啊

山村“归雁”回母校传递初心
CopyRight@2013 扬州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电话(TEL):86-514- Email:news@&&&&&&&&&&&&扬大化妆品扬大葡萄酒扬大蜂蜜  【核心提示】  近日,QQ空间里一则“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扬大了”的帖子走红,短短2天时间就被转载2000多次。这则“史上最自给自足大学,扬州大学特产速览”的帖子引起许多扬大校友的怀旧:想回学校喝“扬大牛奶”,吃“扬大面包”。  网帖走红  衣食住行全部“扬大造”  这则帖子文图并茂、详细介绍扬州大学生产的牛奶、面包等产品,其中包括牛奶口味众多、面包价格低廉、蜂蜜已开展线上团购业务,羊胚胎素系列化妆品亮相法国巴黎美博会等内容,文章结尾称扬大“配得上史上最自给自足大学的"美誉"。  记者注意到,帖子中介绍的扬大产品可谓囊括了衣食住行,不仅仅有日常最常见的牛奶、面包、蜂蜜等,甚至包括签字笔、袜子、红酒、明信片。不少校友跟帖,“扬大人可以远离社会,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  自网友@旺仔毛小豆把这篇文章转发到空间后,迅速引来众多校友的围观,短短两天时间,转发和评论就已经超过了2000。  引发集体回忆  校友对“扬大造”如数家珍  该网帖发出后不久,众多扬大校友跟帖回忆自己在扬大的生活,对“扬大造”如数家珍。“必须是芦荟味的酸奶,妥妥的。”“以前每次早上来不及吃饭,就会冲到教超买一瓶酸奶和一个扬大面包。”09届文学院毕业生张先生说,自己格外想念那个甜甜的、里面满是奶浆的扬大面包。  爱美的“90后”扬大学生小陶说,自己最爱的还是扬大的蜂蜜。小陶听说扬大自产红酒了,她决定也要去试一试,“红酒的名字也可以如此特别,博士红,不错呢。”  “改天一起回母校买农产品啊!”不少校友开始相约组队去购买这些扬大产品。  记者注意到,这篇文章随后被转发到了微博上,出现“扬大酸奶你值得拥有”等微博,被迅速转发。  不仅自给自足  扬大农产品早已走向全国  扬大农产品销往何处?真的是在自给自足吗?扬大农牧场的陈晓浪介绍,扬大不少农产品早就走向全国了。  陈晓浪介绍,目前扬大有两种面包最受学生欢迎—沙司面包和葡萄干香芋夹心面包。扬大面包由于种类多、价格便宜等原因,一直是许多扬州市民早餐的首选。  吃扬大面包的同时,少不了喝扬大牛奶。扬大牛奶由来已久,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在1952年建立时就有了自己的牛奶。奶牛场不仅是师生重要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奶牛产的奶也供师生饮用。  "自给自足"的说法太狭隘了。”陈晓浪介绍,扬大牛奶早已不仅仅是自给自足,据了解,扬大牛奶占据扬州市居民奶70%的市场份额,而且扬州市的所有“学生饮用奶”均由扬大实验农牧场生产。现在,扬大牛奶有将近30个品种。  你知道吗?  扬大还生产化妆品、红酒  而扬大的很多化妆品、红酒等产品早已经走向全国,“谢馥春多款化妆品都是和扬大联合研制的。”  扬大蜂蜜在扬州大学实验蜂场生产,现在有老姜蜂蜜花粉茶、一级洋槐蜜、枣花蜜等品种。此外,扬州大学实验蜂场还生产蜂胶、蜂王浆等产品,比如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发出“蜂王浆胎盘肽口服液、胶囊”、“老巢脾胶囊”、“超临界萃取蜂胶”、“蜜酒”、“蜂胶花粉皂”等一系列蜂产品,这些高科技产品早已经名扬全国。实习生梁威记者陆康洁  作者:陆康洁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四年同窗深情,十载梦回母校——商学院营销专业2005届校友毕业十年返校聚首 发布日期:浏览次数:字号:[
]  日至12日,毕业十年的近70位2005届营销学子回到了扬州,回到了母校。选择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十年前最后一位同学离校的日子。十年了,路遥挡不住思念的脚步,台风吓不倒奔向扬州的同学。
  扬州大学副校级调研员雍自成,校友总会秘书长王庆林、副秘书长王志健、刘春秋,商学院党委书记凌云志,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佳,班主任、扬州大学MBA中心副主任高云龙,班主任、校学生工作处助学贷款管理科科长翟永亮,教师代表刘宇伟、段仁元等应邀出席聚会活动。特别是本次聚会还特邀了业已退休安享晚年的原中心校区4号楼宿管员季霞玲老师出席活动,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当年老师们的思念和感激。
  11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了商学院新址扬子津校区,感受了新校园优美的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并在报告厅聆听了班主任高云龙老师主讲的《把握现在,拥抱未来》主题讨论,高云龙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营销思路,勉励大家不断学习,在营销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之后,同学们举行了以讲述自身十年发展经历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各位同学踊跃发言,分享了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心得,讲述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同时给予了美好的祝福。
  11日晚的聚会活动,首先分享了由组委会精心制作的短片。组委会费心收集了韦亚洲、周鹤、施乐同学珍藏的十年前的学习、生活、旅行的照片,制作成了12分钟的短片。短片播放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开怀欢呼,时而凝神落寞;短片的结尾部分,把现场师生的思绪带回到了十年前送别的场景,全场一片寂静,很多同学流下了深情的泪水。之后主持人邀请了参加活动的领导、老师、宿管老师陆续上台给予了同学们寄语,整场聚会活动,洋溢着感恩、感激、感念的情怀,师生互叙离别之情,共勉未来。
  12日上午,参加此次聚会的全体同学和部分老师代表,在荷花池校区逸夫图书馆前,留下了珍贵的集体合影。还是十年前拍毕业照的老地方,还是十年前按下相机快门的师傅,还是那些年的那些人,这张合照显得意义非凡!
  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与祝福,在校园里留下同学们共同的纪念,营销2005届全体同学向母校捐赠3000元,认捐了一棵位于荷花池校区宿舍区4号楼门前的一棵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白玉兰树,并在纪念牌上写下了全体同学感恩母校的寄语:&四载同窗追梦前行,十年聚首感恩母校。&这棵高大挺拔的玉兰树凝聚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凝聚了同学们对母校的真诚祝福,同学们相约每次回到扬州,都要回到校园看一看这棵象征了友谊和感恩的校友树。
  再难舍也有离别,像十年前一样,同学们在12日下午一一作别,离开了扬州,同时相约日毕业十五周年时再聚首!
Copyright(C)2013 扬州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 All rights received.
地址:中国 江苏 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邮编:225009 电话:2
Email:wlb@江苏省扬州中学1961届校友秦佑国教授回母校作“从扬中到清华……我的前半生”精彩报告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日,江苏省扬州中学1961届校友, 建筑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秦佑国教授回到母校,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从扬中到清华&&我的前半生&精彩报告。
报告中,秦教授用一张张保存完好的老照片和诗文讲述了早年艰苦求学的经历,提及母校,他动情地说,&我一生的转折点,不在考上清华,而在于被保送到扬州中学。&秦教授深情回忆了当年的校园环境和师生情谊,阐述了扬州中学在他成长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他又回忆半个世纪后在 他亲自带领学生为母校校园建设出谋划策的情景,强调了保留历史感以及布局和谐开阔的观点,这一切成为校园规划的总思路。
秦教授在讲到文革劫难中的学习工作经历时,特别分享了自己&老实人不吃亏&的人生感悟,激励同学们脚踏实地,做出成绩。
提及在清华的执教工作,秦教授自豪地说到七次被无记名选为&良师益友&和获得&感动清华&的荣誉,体现了他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热忱。在比较中美大学教育的不同方面时,他提出要&培养气质和修养&,体现了文理兼重、健全人格的理念。
秦教授讲座平易近人,语言生动诙谐,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高校实用信息
中国教育电视台特约合作网站中国高校之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reserved扬州美女冠军回母校感恩_扬州日报
第C02版:文体/连载
扬州·要闻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扬州美女冠军回母校感恩
扬大研究生吴馨钰昨在常州刘海粟小学举办个人音乐会
&&&&吴馨钰在母校演出现场。
&&&&本报讯&(记者&王鹏)&昨天下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吴馨钰在常州武进区刘海粟小学举办个人音乐会,以舞台艺术展演形式感恩母校,引导全校学生在艺术之路上克难求进,孜孜不倦。&&&&吴馨钰自幼热爱音乐、舞蹈艺术,尤喜古筝。2008年,吴馨钰考入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现为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古筝大家傅明鉴教授。&&&&大学期间,吴馨钰多次赴香港、韩国参加大型古筝音乐会和活动,两次受国家汉办委派,赴美国、摩洛哥、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孔子学院进行古筝表演。在2011年度“花仙子”扬州美女大赛中,吴馨钰夺得冠军。&&&&在昨天的音乐会中,吴馨钰不仅独奏了数首古筝名曲,还先后与导师傅明鉴、小师妹以及刘海粟小学的学生们共同表演了合奏曲目,娴熟的技艺收获全校师生与家长代表的热烈掌声。&&&&傅明鉴表示,当下,浮躁和逐利充斥包括古筝在内的民乐界,踏踏实实地把艺术作为学术来钻研、把音乐内涵与个人感悟通过演奏生动表达而出的演奏家已不常见。举办这场音乐会,就是希望吴馨钰不忘初心,在艺术之路上长久地坚持下去,为母校的学子们树立可亲、可见、可视的榜样。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生回母校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