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如满族民族特色)就是蛮夷吗

中国100个经典元素(100):汉服-古诗文欣赏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始建于日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100个经典元素(100):汉服
【字体: 】
中国100个经典元素(100):汉服- 古诗文欣赏
9689701898AugusteFrancois1857820193574
164578164578
56 56200592%98%95%97%56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语文资源网――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免费交流平台!浙ICP备号
站长:QQ:【实力成就精品 诚信呵护品牌】
全站免费 无需注册――做公益语文的领航者!联系邮箱:苗族吊脚楼特点是什么?和其他民族相比有什么区别?来自:
日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文章相关帖子---苗族吊脚楼特点是什么?和其他民族相比有什么区别?思南的宗教文化&|&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姚敦睦  在很早的远古时代,思南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生存、繁衍了。嘉靖《思南府志》载:“禹贡,荆州之属。”旧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嘉靖《思南府志》也说:思南先民“农暇即以渔猎为事,得兽先祭鬼而后食。”史家考证,思南之地属于鬼方。西周,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末置永宁县。蜀汉改万宁县。以后,一直是州、府、郡、司、县治所在。因此,这里的原始宗教的表现非常浓烈,另有道教、天主教、佛教、基督教也先后不同程度的在这里传播。
  原始宗教
  思南这块古时的“荒徼之外”的“蛮夷之地”(嘉靖《思南府志》语),是汉、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因此,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还比较明显。其中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尤其是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人口较多、居住比较集中的“民族乡”,更为突出。他们普遍信奉有“四官神”、“五谷神”、“长生土地”、“茅山土地”、“茶山土地”、“桥梁土地”、“青苗土地”、“梅山神”、“灶神”等等,视土地神为保一方平安的主神。过去,土地庙遍布各地村寨,凡逢年过节,过路人等都要先拜土地菩萨,人们还将其神位安在“家先”位(亦称“香火”、“神龛”),在神龛位下面贴上“佛神案下长生土地神位”的字条,随时加以祭祀。老百姓家庭的堂屋里,都要安“香火”(神龛),将历代祖宗、七曲文昌、孔子圣人、观音菩萨、神农菩萨、灶王菩萨、四官菩萨等都安在香火上。民间还有“土地菩萨不放口,老虎不敢咬猪狗”的说法。土家族先民以白虎为图腾,对其十分敬畏。农村群众对自家的灶头是很注意保护的,认为灶头有灶神菩萨,平时人们烧火做饭时烟熏起的灰尘吊吊(俗称扬尘),即是灶神记账的账簿,并且坝腊月二十四封为“小年”,这天是灶神菩萨上天向玉皇大帝启奏人间善恶的日子,因此,届时人们普遍都要“打扬尘”(把屋里上下的灰尘打扫干净),使灶神没了账簿,晚上还要熬麻糖(民间土产)敬灶神,以便将其嘴巴粘注,到玉帝面前道不出话来,免得玉帝降罪人间。
  土家族、苗族有多神崇拜的习俗,他们视万物皆有灵,哪怕是一尊巨石、一颗大树都进行崇拜。家里小孩出世了,为了“不兜啰嗦”、“易长成人”,要拜巨石或者大树为“保爷、保娘”、“干爹、干妈”。有的人家还在十字路口立“指路碑”以保关煞。苗族群众在正月初一、十五去水井挑水,平时出远门办事,家中砌灶头、办理红白喜事,在房前屋后动土等都要选择吉日、烧钱化纸后方可进行。思南城北二里许乌江河边有一颗上千年的乌杨树。过去,树下香灰纸灰堆积了厚厚一层,树干周围挂满了红布条,就是人们向古树祈祷、许愿留下的。现在,古老的乌杨树枯死了,但它的枯枝都没人敢拾回家去当柴火,生怕树神缠身。其他地方的村寨周围的古树也都一样。
  土家人对祖先崇拜特别虔诚,他们把自家的祖先当作护家神看待。将已故的祖先都分别立起神位,供在“家先位”(神龛上),逢年过节都加以祭祀,祈求祖先保佑全家财发人兴。遇到大蛇进屋视为祖宗回家看望,因此不能打死。此俗现在在农村尚盛行,城市稍微淡薄些。
  农历七月十五日“月半节”,思唐镇境内的仡佬族是吃新节(将成熟的农作物用来尝新)。苗族、土家族等群众则作为“鬼节”对待,他们认为,“七月半”是家神归位领钱财,野鬼乱窜找钱财的时间,因此,要为祖先封“祓纸”,有的叫“封包”,备办美食佳肴,焚烧大量钱纸,祭祀家祖,好让祖先在阴间有大量钱花,而且要将纸封上,分别写上他们的姓名,祖先才能全部收到。晚上,还要拿着事先留好的菜饭,加上清水,带上香、纸到十字路口或乌江河边向野鬼“泼食”,让那些无家可归的野鬼也能尝到人间烟火,保佑人们平安。
  天桥乡各族群众还信奉“山王菩萨”。位于该乡黎明村梯子土组兑家清有一座山,山顶有一墩长20米、宽5米、高10米,呈长方形的巨石,巨石上面分别垫卧两墩长方石,与农家用的柜子相似,称“金银山”。相传,昔日有一农夫欲取该石砌田埂,刚动工,天空忽然卷起乌云,顿时雷雨交加袭击此山,无法动工,工停则雷雨停。次日(大约是六月十五日),农夫又前往取石,刚举锤动工,天空又与昨日同然,农夫躲于旁边岩间避雨,恍惚见大石盖开启,一边是金光闪闪,一边是雪白耀眼,不敢直视,乃致昏迷。待午后苏醒,两卧石如旧。视之,土中未见雨露,深感稀奇,回家即告知邻里,大家认为两卧石各装金银,是难得的宝贝,不能动它,故将此山取名“金银山”。于是,人们在山上建立土府庙,设立神龛,竖立“山王菩萨”神像,约定农历六月十五日为朝拜日期。凡庄稼遭兽害,六畜不兴旺,久病难治愈,财运不亨通,都向“山王菩萨”许愿,到时来运转时,都必备大量纸钱、“刀头”(煮熟而又没有切开的猪肉)、酒水上山祭祀。
  县内各族群众有玩花灯、龙灯、狮子灯习俗,各种灯都有灯会组织,每年都要举行,灯会以自然村寨(社区)轮次组织,玩灯时间为正月初二到十五白结束(龙灯为初九出,十五送),出灯时都先到水井(大河边)请水,每到一个自然村寨都要先参庙,之后,再至各户玩灯庆佳节。直至正月十五送灯(即化灯)。送灯地点选择在庙宇或水井边(大河边),把所有参加灯会的人聚集在一起,祭祀各类神仙,化大量的香纸,做好化灯文书,仪式结束后,将灯具烧化。
  板桥乡群众还玩水龙,时间为夏季,因天旱无雨,百姓以此求神(龙王),保风调雨顺。其形式是,用稻草做成草把龙,一般有五节,在白然村寨的大坝子里举行。由当地百姓备齐蓄水容器盛满水,摆放在大坝周围,在玩灯时,用盆、瓢、碗等将水泼向玩灯的人和水龙身上,并且有专人供应水,时间长达2小时左右。这里的群众还有抬甩神的习俗(全县仅该乡举行),即以人抬着“杨泗”、“萧久”二位菩萨在街上摇摆翻滚。相传在唐朝时期,杨泗将军在师弟萧久的协助下斩了妖龙,平息了禽兽伤人之害。传至民国初年,板桥地区森林茂密,虎狼成群,伤害人畜频繁。故百姓才选定在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日,将杨洒、萧久二位菩萨抬着驱兽,保民安宁,至今还流传着“板桥不甩神,老虎要咬人”的民谣,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都照例举行此项活动。并有甩神会组织,还除有甩神田,所有收入专门供甩神时的各种费用,每天甩神都规定由入会的某村寨抬进抬出,一大早观甩神的人们就陆续赶来祭祀后再由指定的人抬出。甩神的场面十分壮观,人山人海,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抬甩神的人仅管汗流浃背,仍舍不得退下,只要有一个人退下,立即就有人补上,直至天黑,才将神抬回指定的地方,第二天又继续,一直到十五日方告结束。抬神过程是:由入会的各村寨将各庙宇要抬的菩萨先抬到板桥街上的抬神坝,摆好供品,先做“文书”,再统一祭祀,喊礼、放鞭炮,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抬神会结束后,各自将本会抬来的祭祀物分完,称为分“祭祀份子”。还允许私人接菩萨,并已形成一定的规章,凡是较为富裕的人家,都要将菩萨接回家中敬供,以求吉样。首先要向甩神会申请,统一安排时间,并由会上张贴其顺序名单,菩萨接到家中只能供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必须送回。在家中时,要不断香火,如有花灯来家,主人必须大办酒席招待,供陪神人之乐。
  有敬必有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禁忌很多,往往又与信奉联在一起,认为万物有灵,处处有神鬼。如立新房,必须先请地理先生定平地基日期,否则怕拌倒“五皇”,将要死五条命方能消灾。竖房日期也要经地理先生定,生怕犯“倒架煞”(房屋立好后会倒塌),男女青年结婚也要“先生”定期,不然会射(伤害)夫妻或父母。
  居住在思唐镇的土家人有“杨公忌”(即祭祀其祖先杨再思的日子),常月有一天,七月为两天。凡遇忌日,无论婚嫁、建房、钉门等事务都不能做,否则不利。
  群众中还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说法,即不能说带有“鬼”、“死”、“病”、“丧”之类的话。过春节时,每家都要写一张“童妇之言,百无禁忌”的红纸条贴在堂屋,以免出门不利;每月初五日为破日,俗称破五,做生意、手艺的人都不能在这一天出门,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禁忌。不准黄牛入堂屋,不准妇女坐大门槛;初生婴儿和产妇不满四十天不准进他人家屋,以免玷污其祖宗。不准客人在自家同床过夜,否则造成饲养六畜不旺。大年初一禁扫垃圾、倒污水出门。租用他人房屋要由主人自己清扫拉圾,生怕将家财扫出了家门。除夕不准用汤泡饭吃,否则来年出门干活遭雨淋、涨大水冲坏田坎;正月初一早上生火不准用口吹,否则当年庄稼会遭风灾——“过火风”;不准断掉已烧过的火柴头,否则干活易损坏农具;不准将垃圾扫出门外,用过的脏水要装好,过了大年初一才能扫地、倒掉脏水。这样才不会损掉自家财气。还说“初一晾晒衣,老鹰要叼鸡”,所以正月初一天是不能将衣服晾晒在外面的。不准外人在自己家里吵架,否别祖先不安;鸡飞上神龛,预示火灾降临,必立即请端公送“火星”;安香火,不论自家人或外人,凡身带血腥都不准进屋,以免将血光鬼(危害妇女分娩,造成难产死亡的鬼)带进屋成灾,不准挑空水捅、扛锄头、披蓑衣(棕片逢制的避雨工具)进堂屋;不准小孩吃敬奉菩萨或祖先的供食,否则损伤记忆力;不准在有孕妇的家中(包括房前屋后)动土、钉钉子,以免碰到“占方”,影响胎儿;不准在喜床铺板上弹墨线,否则夫妻会不孝和;不准妇女坐他人喜床,否则会带走新娘生儿育女之“福分”等等,不一而足。
  1986年7月,新华社发布的一条消息称:在贵州东北部边远的思南县山区民间,发现了原始面貌保留最完整的傩坛戏,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剧种,其渊源可以追溯道原始群居时期。当月上旬,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等均对这一发现作了报道。后来被中国文联主席曹禺赞誉为“中国古戏曲的活化石”。
  思南,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目前傩文化存在的形式林林总总,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以及医药学等许多研究领域。
  在历史的进程中,思南有很多的信奉、禁忌,后来都与道教融合在一起,被道教所吸收和利用,通过道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道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在先秦(公元前206年)以前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黄老之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认为,道教初创于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创始人是张陵,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崇拜的最高尊神是“三清”神,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的宗旨,概括地说就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具有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学、化学、艺术等均产生过重要影响。
  道教在产生之后,曾流传到许多少数民族中间,影响深远。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南诏国从中原引进了道教信仰,在与唐朝(618-907)订立的盟书中写上了“上请天、地、水三官”之类的文字。继南诏政权之后,以白族为主体建立的大理国也采用儒、释、道并重的策略,道教继续在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中产生影响。
  再说金朝(公元)时期,满族的前身女真族统治者积极扶植河北新道教,以对道教的尊重和推崇,换取道教领袖对金朝政权的支持。当金宣宗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山东爆发农民起义时,道教全真派领袖邱处机亲自出面劝降,取得了“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的效果。13世纪,蒙古民族兴起,成吉思汗派人招征道教全真派领袖邱处机,邱处机率18大弟子西行拜见成吉思汗,大汗“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邱处机的建议被成吉思汗所采纳,“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元史&释老传》)因为当时萨满教是蒙古族的核心信仰,成吉思汗命邱处机等人吸收萨满教的成分,像萨满巫师那样为他本人和蒙古帝国祈福。道教遂开始传入蒙古族社会。
  1957年春,中国道教协会成立,著名道士岳崇岱被选为第一任会长,兼辽宁省道教协会筹委会会长。1957年3月,他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对道教的思想和沿革作了介绍。他说:道教是中国的固有的宗教,也就是中国的古教。他的起始是由于原始社会庶物崇拜逐渐演进到宗祖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宗祖崇拜即“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二庙,庶人祭于寝室”(即俗称家堂、堂屋)。那时,人民知识简单,以为天地间各种变化风云雷雨、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等等皆有神主宰之。以后又演进为人格神,如燧人氏为灶神,祝融氏为火神,尧舜禹为三官大帝,周朝三母为娘娘神,天有上帝,地有社神,大都是纪念一些伟人和发明创造者的功绩而形成的。《礼记》上曾这样说:“有功于国则祀之,有益于民则祀之,能捍大灾、能御大难则祀之,立法于后则祀之。”这些都是封建帝王利用民间信仰的崇拜,借以范卫世道人心,补助政治之不足。所谓神道设教,对劝民间信仰起过很大的作用,至今普遍的绵延未绝。道教创立起始于道家,周朝的老子著《道德经》八十一章,阐发“道”之奥妙,而不承认天地万物是神生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又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老子的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道家又尊道而贵德,神则次之,尚谦虚、柔弱、不争、清静、无为、淡泊、寡欲、功成名遂身退,偏重于修养而淡于仕进。他又说: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他深入民心,虽时有兴衰,而民间信仰则是普遍的始终未断,这是不能否认的。
  岳崇岱对于中国道教的概述不仅简明扼要,而且较少信仰色彩、较多学术意味,指明道教起源于古代民间信仰,继承于道家老子学说,创立于汉末张陵,分枝蔓延,虽有兴衰而流传不绝,这些都相当精辟而富有趣味。作为教内的高道,他置种种道教神话于不顾,用历史的眼光和较为冷静的态度讲述道教的思想和演化。(参看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下卷)。
  道教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广泛影响,早在南诏国时期即已传入。传入该地区的道教主要是清虚派和火居派,火居派内部又分先天派和龙门派。其中清虚派信徒需要出家,因此,常住道观的道士在民间被称为“端公”,他们的主要宗教活动,一是给死去的人超度亡灵,二是在中元节、农历六月和九月朝北斗时为民众诵经祈福。火居派信徒则从俗而居,只在家中供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关帝及文昌等道教诸神。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家几乎都供奉灶君,每个村寨都有土地庙,每个县都有城隍庙,有的县还建有青羊宫、文昌宫、东岳庙、西岳庙等道教宫观建筑。青羊宫是敬奉道教始祖老子的宫观,文昌宫是敬奉文昌神的地方,东岳庙、西岳庙则分别供奉东岳泰山岳神天齐人圣大帝和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白族、土家族群众大多信奉六十甲子、三十六地罡、七十二地煞。六十甲子是道教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三十六地罡是道教所称北斗从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每个天罡各有一个神,故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即道教所称北斗从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每个地煞星各有一神,故合称“七十二地煞”。其次,道教的许多神灵被白族、土家族传统宗教吸收,转变成本主被膜拜。有的巫师自称他们的师祖是白骨真人、太上老君等,说明道教已经与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相结合,在内容和形态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近现代仍有许多少数民族保留了道教信仰,比较典型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瑶族、白族、阿昌族、壮族、土家族以及西北地区的土族等民族的道教信仰。
  思南城乡群众过去大部分都崇尚道教。特别相信土老师(又称端公),认为土老师是活着的神人(而土老师也把自己当成是神的化身),能为人消灾造福。每当家人不安、久病不愈、六畜不旺以及其他灾怪现象,就要许愿,请端公冲傩还愿,据传过去还兴杀人还“人头愿”,后受到皇帝降旨制止,才改由端公“开红山”代替(即由端公用刀在自己额头上刺出血来代替)。
  道教文化的扩散,加强了民间多神崇拜的风气。一方面道教不断从民间信仰中收编新的神灵,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神仙信仰推广到民间去,使得诸如关帝、玄帝、文昌帝、吕祖、城隍、王灵官、三官、真武等庙宇遍于城乡各地,海神妈祖、东岳庙、土地神以及龙王、送子娘娘等神庙更是所在多有。(参看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下卷)。
  少数民族人家几乎都供奉灶君,每个村寨都有土地庙,思南城区有府城隍庙,还有县(安化县,思南府附廓)城隍庙,现为乡镇的板桥也建有城隍庙;城乡都建有青羊宫、文昌宫、东岳庙、西岳庙、土地祠、土地庙等道教宫观建筑。
  天主教
  天主教是罗马天主教,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而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即是国际上所称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稣诞生后第1517年才由国际上所称之为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会。
  在中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犹太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东方亚述教会”),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
  公元1517年前所称的基督教是罗马天主教。公元1517年后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
  万历四年(1576年)澳门教区成立。
  明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崇祯十年有教徒四万人,明末宫廷及大臣亦有信仰者,到清初信徒已达十万以上。
  清嘉庆年间(1880年前后),四川籍商人中有信徒四、五户,在思南城区传教。1900年法国籍翁神甫从贵阳来思南,在南门买地建教堂。1937年前思南属贵阳教区,后属石阡教区。再后,有法国籍翁、蒲、路等神甫,德国籍高厚伯、邓博爱、金、马、戴神甫在思南教堂传教。中国神甫罗伯雍也先在王家沟、倒流水建立分堂。德国神甫傅志强在胡家湾建立分堂。最多年县城有教徒100余人,倒流水约250人,王家沟、胡家湾共约200来人。1946年,思南教堂开办民德小学,报省教厅备案,并取得办学合法手续,后将王家沟(学生90来人)、倒流水(学生90余人)、胡家湾(学生120来人)都改为民德小学分校。明德小学学生最多年亦未超过200人。思南南门教堂曾设有医务室,有专人给教友免费看病发药,给外人看病一般亦不收费。1950年,外国神甫马克庄被驱逐出境,教堂改作校舍,作弥撒瞻礼等活动自行停止。1979年后,一些教徒分别在家或找民房恢复其早晚祷告、诵经等宗教活动。1996年还有神职人员1人,教徒23人,信教群众35人,教堂房产还有待落实。
  县内香坝民族乡内以任姓(土家族)群众为主信仰天主教。清光绪年间,有四川秀山人吴秀武来倒流水任绍年家传其教理教规,任绍年便成为倒流水的第一个入教者。之后,逐步发展教徒几十人。清朝末年,倒流水许多民房毁于火,外籍神甫遂逼清政府出资修复,并以此迫使任姓群众全数加入天主教,否则必须退还建房款。民国二十七年(1938),法国神甫傅治强购买木房一幢建教堂。民国三十五年(1946),法国神甫马克庄重修教堂3间。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神甫戴敬斋在此传教,后于1952年被遣返原籍。
  枫芸乡的龙坪村有40余户人家信奉天主教。居住在老店子与石阡、兴隆为邻的部分群众也信奉天主教。
  天主教的教规主要表现在天主十戒。即:一、钦崇天主在万有之上;二、勿呼天主圣名以宣誓;三、守瞻主日;四、孝敬父母;五、勿杀人;六、勿信邪谣;七、勿偷盗;八、勿妄证;九、勿愿他妻;十、勿贪他人财
  天主教的教理:每天要做一次弥撒(早晚念经,没有神职人员主持不准行此仪式)。天主教的教会,一般在四大瞻礼日、星期天(亦称礼拜天)活动。
  教徒婚俗:不择日,领婚配(由神职人员在堂口主持仪式)。
  教徒的丧葬习俗与其他有别。人死后放在堂屋,头朝大门,脚向神龛(香火),不请道士先生,不烧钱化纸,不哭丧,不择葬期墓地,只停灵柩三天,由教派弟子诵经三天后,将灵柩抬至地势较高之处安葬,并头朝座山、脚对相山。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事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亦称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后,与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形态。佛教自西汉(前206一公元25)时期传入中国内地,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由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杂居,与汉族交往频繁,逐渐接受了汉地佛教。根据现代民族调查的统计,信仰或部分信仰汉地佛教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仡佬族、回族、壮族、土家族、瑶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仫佬族、畲族、裕固族、京族、锡伯族、赫哲族等20个民族。
  在信仰汉地佛教的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汉族基本相同,因此信众对佛教的信仰心态与汉族类同,如满族、朝鲜族等。其他一些民族由于受本民族传统宗教影响较深,佛教多与当地传统宗教的观念、信仰、仪式相结合,涂抹上较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如广西壮族地区,佛教就没有形成固定的宗教组织,没有严格的戒律,甚至没有独立的寺庙,寺庙中既供奉释迎牟尼佛和观音菩萨等佛教诸神,同时也供奉壮族自己的神祇如龙神、火神、刘三姐等。他们虽然也信奉佛祖释迦牟尼,还拜佛、穿架袭、执法器、为人受戒和超度等,但是在另外的一些场合,则为民众赶鬼、算命、做斋、安祖,与巫师的功能无异。为了适应壮族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佛教徒不出家、也不吃素,还可以娶妻生子,因而被称为“花僧”。广西防城巫头岛建有一座灵光禅寺,属于汉传佛教寺庙,寺内供奉观音菩萨。
  思南属于华严宗教派,思南最早的寺庙,因属于华严宗而得名“华严寺”。明嘉靖《思南府志》载“华严寺,在府治西,今东岳后,已废。”清道光《思南府续志》载:“观音阁,在城内中和山。宋以来曰华严寺,为宣慰司祝寿所。”明著名理学家郡人李渭有《修观音阁碑记》云:“旧华严寺,宣慰司祝寿所也。”又言,明嘉靖戊午(1558年)有道人在此修观音阁。以上史实证明,思南华严寺是宋时就有了的。之后,在思南城乡陆续修建了思唐镇的圆通寺、永祥寺、迎恩寺、回龙寺、观音阁、观音庙、土主祠、崇圣王祠、乡贤祠、名宦祠等;大河坝的圆门寺、凤凰寺;思林的黄家寺、廻龙寺、安子寺、万山寺;鹦鹉溪的仁同寺、翠云寺;东华的老林寺、天台寺;胡家湾的三台寺;宽坪的香炉山、鱼龙寺;张家寨的玉皇观;许家坝的莲台寺;枫芸的桐木园寺庙、郝家岩的观音庙;香坝的云山寺、金华寺、渡佛寺;合朋溪的千江寺、紫霞寺;青?坡的万佛洞、万佛寺、龙兴寺、水口寺;杨家坳的岑子寺;凉水井的蚕家寺;孙家坝的龙华寺;邵家桥的九龙寺、玉皇观、三佛洞、岩门寺(毛坝)、金山寺;塘头的万佛寺、永兴寺、铜佛寺;大坝场的石牛寺、水口寺(接佛寺)、迎水寺、东林寺、观音寺、飞山庙(回龙寺)、 云山寺、永兴寺、沙堡寺;兴隆的天台寺;板桥的古佛寺、白云寺、朝阳寺、迎恩寺、南盆坳观音庙;瓮溪的雪峰寺、瓮溪寺、圆丰寺、圆通寺、长冲寺、观音寺;文家店的观音洞等等数十个寺观。其中,大部分修建于为明清时代。
  正如前文所说,思南的佛教由于受本地民族传统宗教影响较深,佛教多与当地传统宗教的观念、信仰、仪式相结合,涂抹上较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寺庙中既供奉释迎牟尼佛和观音菩萨等佛教诸神,同时也供奉自己民族的神祇如龙神、火神、及本民族崇敬的人等。他们虽然也信奉佛祖释迦牟尼,还拜佛、穿架袭、执法器、为人受戒和超度等,但是在另外的一些场合,则为民众赶鬼、算命、做斋、安祖,与巫师的功能无异。从思南城乡165处祠庙寺观(县城内即思唐镇67处,其余乡镇98处)来看,这里的寺庙大部分属于汉传佛教寺庙(其中也包括道教的观、庙),寺庙内供奉观音菩萨等。
  1915年思南佛教协会成立,1942年县政府抽提庙产归公后教会就此解散。僧尼亦逐渐减少。信奉佛教的居士多为女性(主要形式是吃斋饭,即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新中国成立后,多数僧尼自愿还俗离庙从事生产劳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宗教活动又恢复起来,后有寺庙5处,简易房16间,入会人数88人,信教居士292人,仍以女性为主。据2010年统计,县内思唐镇、合朋溪、香坝、三道水、塘头、许家坝、枫芸、胡家湾、宽坪、亭子坝、杨家坳均有佛教人士,共计有教友2800多人。另外,思唐镇天主教教堂已在重新建设之中,计划在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
  基督教
  公元1517年前所称的基督教是罗马天主教。公元1517年后所称的基督教,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歪解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基督教于1908年传入思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基督教士在石门坎租赁邵氏宗祠挂匾(福音堂)传教。1918年英国白牧师夫妇由遵义教区来思南县城,租烟市巷张姓房子作教堂传教,一年后返回遵义。次年,白牧师与传教士廖俊山(四川人)来思南传教,发展教徒。自此,白牧师往返于思南、遵义之间,而廖俊山则常驻思南城。后从烟市巷迁邬家龙门(即原工商银行址),不久,迁石家嘴林姓住宅,并改名为“内地会思南福音堂”。不几年,又迁普济街邵姓住宅(原中医院址)。1931年起,有英国籍林、艾传教士(女)、遵义教区市道队长谭以若(湄潭县人)、英国籍罗伟德夫妇先后来思南城传教。1941年5月,四川省酉阳龙潭宣道总会,派美国籍郑牧师来思南接管,并改名为“宣道会思南福音堂”,属龙潭教区直辖。后,松桃人宣道会队长向日宣、副队长汪继祥来思南城传教。1943年,龙潭总会负责人、英国籍牧师包宗杰来思南县城传教,又在烟市巷租张姓住宅重修教堂。后,美国籍白教士、上海人王教士、湖南澧县人张昌万等先后来思南接管。教徒(会员)、活动都不多。最多年全县不过50余人(其中张家寨10来人、县城思唐镇40余人)。除按教(会)规按时到教堂做礼拜(包括唱诗、祷告、读《圣经》、讲道、背诵“主祷文”和祝福)外,内地会播道队1930年还在县城关帝庙内放映传教无声影片,同时给人看病发药。1946年5月,县福音堂曾派代表张昌万、涂守恩、郝炳全等人前往印江木黄开“培灵会”。民国后期,每礼拜六晚上,都在福音堂开展“青年团契”活动。
  1950年后停止活动。1996年尚有教徒6人,信教群众25人。2010年统计,全县有基督教徒78人。
  (姚敦睦:贵州省思南县民政局 )(编辑:俞虹)[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族的民族特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