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有哪些县国土面积有多大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河南省财政厅 ...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已设矿业权范围与国家出资...
矿山名称剩余天数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贾家洼西铝...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洋旗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平顶山裕隆泓鑫煤业有限公司
郑新三洋(新密)煤业有限公司
河南东升煤业有限公司
渑池天安矿业有限公司天安煤矿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三李煤业有限公司
卢氏县茂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前坪铜矿
栾川县宏鑫铅业有限公司红洞沟东区铅锌矿
洛阳君盛矿业有限公司秦家庄锌矿
郑新神力(新密)煤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龙城矿业有限公司内乡县五龙潭金矿
北京九州宝兴科技有限公司新县宝安寨钼矿
义煤集团宜阳县丰源煤业有限公司
汝州中祥豫洲煤业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锦鸿矿业有限公司宁家窝铝矿
河南平禹祥华煤业有限公司
义煤集团伊川县红旗煤业有限公司
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义煤集团宜阳君伟煤业有限公司
国土资源系统
省直厅局网站
厅直属单位
市县局门户网站
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省征地储备中心
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中心
省矿业权交易中心
省国土资源厅机关服务中心
备案号:豫ICP备&&&&郑公备:49
技术支持:河南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中心&&&&技术支持电话:&&&访问量:|||||||||||||||||
2015年河南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面积为4789.9万亩
投稿邮箱:&&&
2月23日,记者从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共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面积为4789.9万亩,圆满完成全年确权4000万亩的目标任务。按照计划,今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去年,我省被纳入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的试点范围后,选取信阳、新乡等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市)以及通许县,作为推进试点,示范带动全省有关工作稳妥推进。去年全省在1529个乡镇的2.9万个行政村,涉及1053.1万户的6047.7万亩耕地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共完成指界测绘工作面积5347.5万亩。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全省各地普遍开展了业务培训班。其中,省确权办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共培训市、县两级农业和档案部门的主管领导、农经科(站)长和相关工作人员500多人。全省各地开展的相关培训共培训各类业务技术骨干29.8万人次。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不断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力度,培训仲裁人员、加强基础建设,实现了县(市)仲裁委员会的全覆盖。目前,全省共受理土地承包纠纷6615件,调处结案6460件,确保了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今年,我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主要分两大块进行,一方面主要做好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南阳、周口、驻马店10个省辖市的整体推进工作,确保年底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另一方面,对去年整体推进的市、县,做好登记簿建立、经营权证书的发放和数据库建立等后续完善工作,督促少数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村组加快工作进度。同时,抓好部分需按&确权确股不确地&方式进行确权的村组落实工作。
责任编辑:hn_005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当前位置&&
华夏经纬网
&&&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一36°22’,东经110°21’一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因古时为豫州,故简称豫。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  河南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绵亘。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公路等。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今天,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全省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9768万人。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55个,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现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济源,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  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秦岭进入豫西向东呈扇状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千瓦。根据河南首次开展的水资源平衡展望计算,地表水实际可利用120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开采利用量为130亿立方米,过境水最多可利用18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6.66亿立方米。目前,全省已修建水为2347座,总库容270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79万公顷。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2001年度全部竣工。  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有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合1.089亿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大体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河南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7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气居第11位。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依托丰富的资源,河南发展起了以轻纺、食品、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200多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开封古朴巍峨、雄伟壮观的龙亭,造型古朴、宋代风韵的宋都故街,楼阁宏伟、庄严绚丽的大相国寺,还有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汉三阙、开封铁塔、包公祠,南阳武侯祠,三门峡函谷关,淮阳太昊陵等一大批名胜古迹。为了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建设了造型新颖、气势恢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该院馆藏文物达1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器、金简等珍贵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外,河南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岗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间不乏许多名山奇观,如气魄宏伟、古迹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幽奇的鸡公山,汕奇涧幽、景色秀丽的云台山,异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网,水库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游览胜地。远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长天无垠、天水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感。山水楼台交相辉映的百泉湖,烟波浩渺、富有南国旖旎风光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喷玉泉,千姿百态、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独具特色、情趣各异。近年来开辟的“三点一线”沿黄之旅,已成为我省旅游精品线路。河南可供观赏、旅游的景区、景点有100多处。省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的有鸡公山、嵩山、龙门、王屋山和云台山5处,省级的有石人山、环翠峪、黄河游览区等20处。自然保护区23处。2005年全省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4%;接待国内旅游者100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4%。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105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3.0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539.3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2.83亿元,增长12.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1236元,突破1000美元。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67.95元,比上年增长64.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2%和75%。自“九五”时期,河南三次产业的构成由二、一、三格局演变为二、三、一格局,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3:48.9:31.8变化为17.5:52.6:29.2。目前,河南正处于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化省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河南省农业经济结构向优质化和多样化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2005年全年粮食产量4582万吨,比上年增长7.6%,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700多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4582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45万吨,涌现了双汇肉制品、莲花味精、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等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味精、方便面、速冻食品在全中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6%、25%和60%。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灵宝苹果、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2005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3.8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3.86千公顷;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93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农用拖拉机309.53万台,比上年增长5.8%,农用运输车202.26万辆,比上年增长4.1%;农村用电量172.1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近年来,全省以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格局。蔬菜、瓜类、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牧业产值、增加值等8项指标居全国首位。着力对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促进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了附加值。培育了莲花味精、金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双汇集团产品种类已达600多种,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华英集团肉鸭加工系列产品达200多种,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000吨左右,跻身全国乳品加工企业10强。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现有上市公司30家。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一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销售量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40%,帘子布占35%,彩色玻壳占70%。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居全国第1位,卷烟、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国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机居第3位,纱、水泥居第4位,发电量、原油、天然气、通讯电缆、轮胎、化学纤维、家用电冰箱、饮料酒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居前10位。我省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007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随着工业生产的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按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起重大作用的164个标志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100多万吨、电解铝能力140万吨、铝加工能力30多万吨,加快了优势工业品基地建设和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拉长了产品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提升了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安彩”玻壳、“双汇”火腿肠、“邦杰”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和冰柜、“金星”啤酒等相继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以华中制药、竹林众生、羚锐制药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和以彩色大屏幕为标志的电子电器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3034.14亿元,居全国第6位。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东引西进取得新成效。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16亿美元,其中出口29.8亿美元,双双刷新历史最高记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食用小麦出口填补了国内空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建立了郑州铁路东站、郑州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贸易伙伴已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日立、东芝、菲利浦、普尔斯马特、里昂水务、德国MAN(曼公司)等2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落户中原。一批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战略协作、贴牌生产等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0多家河南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或投资办厂。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豫粤、豫沪经贸合作逐步深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面向西部地区,成功举办了河南产品兰州展销会、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广西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经贸展销活动,扩大了河南产品西部市场的占有率。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企业购并或设点办厂。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余万,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以上,“普九”人口覆盖率93%以上,基础教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普通高中规模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成倍扩大,郑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规模由1997年的13.6万人增加到55.7万人,增长3.1倍。普通高校录取率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4400多所,居全国第5位,在校生达70万人。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均达94%以上。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9600万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下,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坚持“一高一低”,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发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性经济区,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要充分发挥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钢铁基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豫西地区的三门峡,要充分发挥矿产、林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区的南阳,要形成中药生产基地、纺织基地、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要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和肉牛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劳务培训输出基地。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程度,着力抓好六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二)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不断扩大东引西进;(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坚持科教兴豫,发挥人才作用;(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2005年全年粮食产量4582万吨,比上年增长7.6%,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700多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4582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45万吨,涌现了双汇肉制品、莲花味精、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等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味精、方便面、速冻食品在全中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6%、25%和60%。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灵宝苹果、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河南畜禽饲奍量、畜产品产量均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有18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牧业产值、牛肉产量等8项指标居第一位,肉类总产、蜂蜜产量居第二位,猪肉产量、羊肉产量等8项指标居第三位。2005年全年肉类总产量689.00万吨,比上年增长7.2%。禽蛋产量375.30万吨,增长8.0%。奶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108.5万吨,增长39.6%。水产品产量51.68万吨,增长21.0%。  生产条件: 2005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3.8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3.86千公顷;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93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农用拖拉机309.53万台,比上年增长5.8%,农用运输车202.26万辆,比上年增长4.1%;农村用电量172.1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2%。  近年河南省农业经济结构向优质化和多样化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700多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90多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45多万吨,涌现了双汇肉制品、莲花味精、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等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味精、方便面、速冻食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6%、25%和60%。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河阴石榴、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腊梅、焦作四大杯药等名优特农产品驰名中外。2005年,“两个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4039.00千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4.3%;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林业发发展步伐加快。其中林业育苗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这一。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60.07万公顷,全省新发展速生丰产用树林27.0万亩,经济林58.5万亩。  农业税: 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对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技,仅粮食直补和免征农业税就使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2.98元。  河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常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河南不仅用占全国1.74%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高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业,全省以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格局。蔬菜、瓜类、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牧业产值、增加值等8项指标居全国首位。着力对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促进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了附加值。培育了莲花味精、金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双汇集团产品种类已达600多种,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华英集团肉鸭加工系列产品达200多种,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000吨左右,跻身全国乳品加工企业10强。目前全省拥有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类优势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分别为70%、44%、46%和25%。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河南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2005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原煤、铝、黄金、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棉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彩色玻壳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安彩”彩色显像管玻壳、“双汇”火腿肠、“新飞”电冰箱、“CLFG”浮法玻璃、“东方红”柴油机、“许继”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等名牌产品在全国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  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至2005年底有上市公司38家,上市股票39支,其中A股32支,H股4支。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项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周口莲华味精公司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一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销售量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40%,帘子布占35%,彩色玻壳占70%。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居全国第1位,卷烟、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国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机居第3位,纱、水泥居第4位,发电量、原油、天然气、通讯电缆、轮胎、化学纤维、家用电冰箱、饮料酒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居前10位。我省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864万千瓦,居全国第5位。随着工业生产的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按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起重大作用的164个标志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100多万吨、电解铝能力140万吨、铝加工能力30多万吨,加快了优势工业品基地建设和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拉长了产品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提长了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一批知我品牌和骨干修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安彩”玻壳、“双汇”火腿肠、“邦杰”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和冰柜、“金星”啤酒等相继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以华中制药、竹林众生、羚锐制药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和以彩色大屏幕为标志的电子电器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9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2005工业生产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全省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增长。全年原煤产量比上年增长29.8%;发电量增长19.8%;钢材产量增长38.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24.2%;水泥增长15.1%等。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技术产业增速加快。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4%。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增长37.0%。  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全省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2678公里,均位居全国前列。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  河南省目前已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铁路网,成为全国重要的客货运输中心,共有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宁西等10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等4条铁路支线在境内交汇。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  目前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共开辟76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8条、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航线67条,地区航线1条,航线里程达到77510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是国内一类航空口岸。  河南省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坑口、路口电站的优越条件,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截至2005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881万千瓦。河南电网南与湖北相连,北与河北相接,顺利实现南北通道贯通,网架交换能力大大提高。全省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外商投资建设的新中益电力、南阳普光电力、郑州、开封新力电力、焦作万方电力、登源电力等约三十家电力公司均在良好运营中。  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河南省2005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3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34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815万户,新增用户42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7.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75万户。  全省建成了覆盖省内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邮政物流网络,可为社会提供一体化物流和商品分销配送服务,已形成了沟通城乡、连接全国、通达世界、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省会郑州是我国的重要通信枢纽之一,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三纵三横”途径河南,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从河南穿过,构成全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网络技术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网络能力及业务种类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东引西进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敞开大门吸收利用外资,省政府确定的“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的对外开放带动战略,促进了利用外资工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直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843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3亿美元。利用外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推运了产品升级换代,强化了企业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快了企业规范化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河南省单个项目平均直接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44万美元,上升到目前的564万美元。在全国500家最大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排序中,河南省由1993年的4家上升到目前的9家。  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已有香港、美国、台湾、泰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河南,主要投向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电力、交通、采掘业等行业。金融、保险、旅行社、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咨询、商业零售等服务贸易领域正在对外商投资开放。国际财团、跨国公司来豫投资或洽谈的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日益增多。  近年来,河南省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和推介河南涉外形象。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向中西部地区的延伸,河南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卓越的资源条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河南是个教育大省,已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比例基本直协调、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45.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比2000年提高8.32个百分点,已经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83所,比2000年增加了3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达85.19万人,在学研究生15830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224.66%和390.25%。校均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普通高校校均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5002人增加到9819人。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校均规模由7770人增加到16637人。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16.5万人,其中本科6.2万人、专科10.3万人,“十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普通本专科毕业生56.75万人。我省每万人口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343人。教育创新取得积极进展,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省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个,共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2万人。2005年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2.4亿元。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50项。全年申请专利8891件,授权专利374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5.2%和13.0%。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9600万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下,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坚持“一高一低”,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发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性经济区,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要充分发挥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钢铁基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豫西地区的三门峡,要充分发挥矿产、林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区的南阳,要形成中药生产基地、纺织基地、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要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和肉牛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劳务培训输出基地。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程度,着力抓好六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二)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不断扩大东引西进;(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坚持科教兴豫,发挥人才作用;(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来源:河南省政府网
&&相关文章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哪个省人口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