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北洋水师战败只是一个偶然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doc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参考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网站QQ:
您当前的位置:&>&&>&
  1.观《甲午!甲午!》有感   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没,开始了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伴随着这支舰队的沉戟折沙,泱泱大国自此瓜分都剖,山河破碎,教训何其惨痛!而如今,又是农历甲午年,这段屈辱历史不应被我们所遗忘,而应成为心中那时刻敲响的警钟,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无外交&。军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安定团结的保障,其强弱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步树立起的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离不开军队的支持,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需要&强军梦&提供有力保障。国防生作军队的后备干部,需要以实际行动来响应习总书记&复兴中华&的伟大号召,以&强军梦&促&中国梦&,以&中国梦&的来实现人生的升华。   打仗硬碰硬,训练实打实   训练开虚花,打仗尝苦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战败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训练不实,弄虚作假。军事训练不实,是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极大不负责任。和平年代,我们只有依靠平时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加强训练,才能在战时从容不慌的应对敌人的攻击。国防生作为后备军官,毕业后进入部队往往会走向基层带兵岗位。往小的方面看,国防生军官组训施训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所在排、连的训练水平;往大的方面看,国防生集体整体组训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全军战斗力的高低。由此,我们在日常训练中,要怀着肩负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度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祖国负责。   作风就是战斗力,作风就是凝聚力   晚晴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一败涂地?除了改革理念,外敌入侵等原因外,还有改革的领导缺乏猛药去苛、重典治乱的决心,缺少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风虽然无形,但影响力无处不在。放在我们国防生模拟营里,这个命题同样成立。作风正,则全营上下学习训练热情涨;作风差,则全营上下内务思想纪律散;加强作风建设,应成为模拟营营连排日常工作的重点,各单位部门都要重视起来。加强作风建设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作为骨干,在面对同级兄弟,甚至是高年级学长时,我们不要做老好人,不要有毫无原则的退让与妥协,这样会影响到整个国防生集体的作风养成与建设。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优秀上进的集体是绝对不可能依靠人情来维系,需要的是铁一般的纪律与制度 。对事不对人,立足小事,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以作风促训风、学风、考风,才能将模拟营建设成有凝聚力的优秀的集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于作为后备军官的我们国防生?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以献身国防的使命感,以保家卫国的主人翁意识,以重拾山河看今朝的气魄,去完成我们的学习、训练、生活,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2.《甲午甲午》观后感   11月所里组织观看了《甲午甲午》资料片,随着影片的播放,历史重现,沉重的感觉令在场的观众气闷异常,如鲠在喉。大清的海战史以及腐败的政府让我们知道其实战争的结局战前已经注定,只是没想到会败得如此惨痛,败得如此之惨烈,扯下了大清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让世人对清廷彻底失望,成为中国近代命运之拐点,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屈辱的一笔。影片为我们敲响了&勿忘国耻&的警钟,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甲午甲午》展现的令人动容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段段解说话语,一段不堪的往事,将我们重新带入到了那个耻辱年代。   观看过程中,我们不禁深思:为何,一个泱泱大国竟被弹丸小国屡屡所犯?为何清朝重金购买建造的海上力量屡屡战败?为何国人屡屡坐着战败桌前进行耻辱不公的谈判?   一个泱泱大国,由于体制的腐败,闭门自赏,而日本用大炮强行轰开了国门,我们听到中华山河在颤抖,母亲在哭泣。我不禁为受苦受难的国人落泪。握紧拳头为清政府的不争、软弱气结。   影片结束,我很庆幸生在这个让我自豪的年代,中国已不再是惧怕它国的旧中国,如今中国展现出强国之态,今日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家,经济、军事、科技、教育高速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处理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国内国人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加强,科技方面也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现在,面对日本国内日益猖獗的右翼势力,面对100多年来的历史教训,面对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叫嚣,我们怎么能掉以轻心?   影片简介:   《探索&发现》档目组以《甲午甲午》为片名,并采取实地摄制、史料回放、动画再现、专家评述相结合的手法,挖掘中日对决胜与败的深层原因,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观看此片,据有深刻的警醒意义。让当代人牢记历史,牢记国耻,警醒现实,警示未来。   《甲午甲午》(一)角力东北亚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之列。   《甲午甲午》(二)不宣而战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甲午》(三)龙旗飘落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甲午甲午》(四)悲歌涅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中国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饱受欺凌50多年。当前位置: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主要的原因是[]A.清军将领贪..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清军将领贪生怕死B.兵卒士气不足&&C.日军强大&&&&D.清政府腐败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主要的原因是[]A.清军将领贪..”主要考查你对&&甲午中日战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制度的落后: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2.国力贫弱: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3.领导人的政策: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主要战役: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发现相似题
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主要的原因是[]A.清军将领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871197592776359468559311979甲午中日战争
作业要求:学习课程,反思自身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教学,提交教学反思或小课题报告。
提交人:刘平
提交时间:Mon Feb 01 14:33:06 CST 2016
教与学的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教与学的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信息技术:
1、视频《甲午风云》2、图片和文字说明3、材料阅读题
教学策略: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二、自主学习
建构知识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①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②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师生合作: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2.教师精讲点拨:一、黄海大战:【引导】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二、《马关条约》:【引导】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引导】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引导】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回答:(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
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五、反思总结
能力提升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检测评价:
1.《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额赔偿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下对这則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B、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的军队 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 D、这笔赔款为日本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定了基础2.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3.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A.定海战役
B.黄海海战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4.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对联对联赞颂的是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
)A.戚继光
D.邓世昌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日军以偷袭大清帝国运兵舰队为发端,不宣而战,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决战到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以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2.3亿两白银而告终。这笔巨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日《解放军报》(1)材料一所叙述的“战争”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与日本“脱亚入欧”有着怎样的关系? 甲午战争。
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 材料二
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自1985年后,每年“8o15”她都带领日本民间团体“铭心会”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今年3月25日,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一批重要资料。这是她近年在日本走访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的证言及史料,包括日兵从军日记、战时图片、侵略图、信件等。她说:“日本曾经给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这是不对的。为了正确教育青年人,我要让大家了解历史真相。”——日新华网(2)材料二中,松冈环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为什么定在每年“8o15”? “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真诚地、公开地向中国人民、亚洲人民道歉;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3)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可以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具有哪些特点?蓄谋已久、突然袭击、惨无人道、灭亡中国。
问题建议:
1、超链接总是出现问题。2、如何将课件和导学案巧妙的结合,避免重复?
课件PPT:甲午中日战争.ppt中日甲午战争的启示 【范文十篇】
中日甲午战争的启示
范文一: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割地赔款为终结。甲午战败,传统中国在东亚的“朝贡体系”彻底崩溃。琉球藩篱既失,朝鲜屏障不存,神圣国土台湾也陷“日据时代”。从此日本军国主义得寸进尺,侵我中华,屡屡得逞,直至我中华民族团结奋起,全面抗战,1945年终于获得惨胜。甲午战争是泱泱中华的国殇,抚今追昔,觉得有两个启示不能不重视。   第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则在西方列强的侵扰下长期陷于积贫积弱的停滞状态。在东亚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崛起的小国日本和衰弱的大国中国相碰撞,这就是近代中日关系的大势。在这样的大势下,日本步步紧逼,1872年封琉球国王为日本藩王,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1874年侵犯台湾;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借东学党起义入驻朝鲜。甲午之战,一举击败清朝。   1994年日本中?明教授发现了有关甲午战争之初日军武力占领朝鲜王宫景福宫的详细资料。这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撰写的《日清战史》的原始稿本。然而对照1904年正式刊行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中?明发现,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利用权力全面伪造了这段历史。明明是蓄谋已久侵略朝鲜,挟持朝鲜王室,并向中国寻衅,却变成了日本毫无准备,是朝鲜政府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才导致中日开战。   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第二,庄敬自强,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是对付外敌的关键。   1895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借甲午之余威,向明治天皇提出,要把日本的“生命线”扩大到中国东北,于是逐渐形成吞并朝鲜、侵入东北、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步步推进的所谓“大陆政策”。1927年田中义一首相又向天皇密奏: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综观历史,日本侵华历程事实俱在,可谓有计划有步骤,其教训真是历历在目。   日本军国主义将侵华作为自己的国策,这是近代中国所遇到的客观的外部环境,根本无法回避。中国的甲午之败,除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失误以外,从根本上说,无非败在 “权”、 “变”、“利”三字。所谓权,是指封建专制之集权主义;所谓变,是指清政府只知“变器”而不知“变道”;所谓利,是指只见统治者之利而不懂利在国、利在民。由于甲午之败的教训,才有而后的“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的主张,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运动。也由于甲午之败的教训,国人才逐步认识到,仅有船坚炮利是不够的,更要改革体制机制,走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道路。同样由于甲午之败的教训,才逐渐形成对外“商战”竞争,维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意识,主张“保商”、“护商”,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梦想。   任何社会变革,都是知易而行难。知识分子发发议论,讲讲道理比较容易,而真正付诸实践则又困难重重。甲午之役,让先进知识分子深感中国处于瓜分豆剖之危局,于是奋起寻求救国之道。“权”、“变”、 “利”之缺憾,确是一语中的。但是真正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却要经历艰难的历程。近代以来的种种变革,说到底,都是着眼于解决中国的民主与富强问题。所以甲午战争对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唯有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才能抗衡任何外来的威胁。   历史的逻辑从来都是遵循事物的因果锁链,一环扣一环,步步递进的。所以回顾历史,就是要讲清事实,而不能把历史理解为一系列偶然性的堆积。重视历史的启示,可以使我们正确应对当前,积极创造未来。今年又逢甲午年,对照当年的甲午战争,我相信今天的世界潮流是和平与发展,绝不容许日本征服世界野心得逞,而且日本人民也不会容忍右翼分子步军国主义的后尘。所以要奉劝日本政府,面对历史一定要多一点诚意,少一点偏执,只有维护东亚和平,才有中日两大民族的双赢。
范文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 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范文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 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面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日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的变化,企图寻求一个“合适的时机”开始它的侵略计划。
1894年,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作为导火索引爆了这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决定性的战争,但是在这场战斗中清政府却以绝对失败者的姿态再次向她受苦受难的人民宣告了自己的懦弱无能。
这场战争原本清政府是可以取得胜利的,那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种局面的存在呢?
(一)从政治因素分析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政治十分腐败,在战争方面缺乏主见,一味求和,地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调停上。虽然国内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是这场运动并没有对腐朽的国家制度产生任何的影响。而清政府在早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统治下,在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蚀之后,已经变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当时的日本刚刚经历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更适合其社会发展的国家体制,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慢慢走向强国之路。
当时的世界列强为了牵制各大洲强国发展,也出于想分一杯羹的邪恶想法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持着默认甚至是纵容的态度,这更促进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一个是蒸蒸日上的帝国,一个是蛮族统治并压制的腐朽部落,或许在一开始这场战争就已分胜负。
(二)从军事因素分析
战争无疑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当时中日国力对比不相上下,有些方面中国还略占优势。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着重提高自身的军事装备,尤其在海军方面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由于国家内部的空虚和海军军费的任意挪用使得许多先进的战舰引进之后得不到好的保养,慢慢地失去原有的战斗力。军队又疏于管理,士兵待遇差导致士气不振,训练少效果不佳。
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每年都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此后又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三)从人文因素分析
在任何的一场斗争中,人都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 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软弱无能,胆小懦弱,只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在战争方面主和派占上风。人民已经在水深火
热中生活了几十年,不仅要面对列强的掠夺,还要面对朝廷的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对很多事情甚至都已麻木。受过西方教育归来的先进分子则主张各种改革,国内不断燃起人民反抗朝廷的火苗,国外也战火不断。这样一个分裂的局面从某种总程度上也决定了战争胜负的取向。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移风易俗,开化文明,并普及教育,天皇对战争的重视程度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士气高昂。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自身腐败、不思进取的后果,落后守旧的封建主义根本就不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对手。
四、结束语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了,而被掠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还有人民对清政府最后的一点希望和寄托,还有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精神,也暴露出古老中华民族在近代史进程中曾经难以摆脱的巨大惰性,鲜血和耻辱的代价最终换来了令人警醒的守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参考文献】
[1]雪珥《绝版甲午》,文汇出版社,2009年10月.
[2]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冒荣《两种自强于“天朝大国”文化惰性》,南京大学学
报,1996年01期.
范文四: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历史启示
有的历史学家把甲午战争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把后来的抗日战争称之为第二次中日战争。这两次战争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极为重大,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两次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国耻。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祭日到来之际,我们追忆这场浸透着中华民族痛惜和悲愤的战争,遥祭120年前那个甲午为国捐躯的中华英烈们,决誓于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日,结束于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捍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
启示二: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尽管涌现出一批英勇骁战的将士,但却难以扭转颓败的大势,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由此可见,一个拥有广袤海洋疆域的国家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海洋意识,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国家海洋观。在运行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时,要树立“陆海并重”的现代理念,要始终坚持陆海统筹、陆海一体、陆海互补、陆海共荣的海洋战略。
启示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早在战前就出现了日本准备大举入侵中国的种种明显迹象,但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却对此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以为然。更有甚者,1872年日本侵占了中国附属国琉球,1874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台湾,但这两
次重大事件都未能引起清朝政府的警觉。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时,终于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由此可见,在当前这个危机频发、战乱迭起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而有了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有了举国上下的战略警觉,有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准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战争。
启示四:应对突变,增强危机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在战略上虽非偶然,但在战术上却有其突然性、突发性。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号和“广乙”号,突然挑起了丰岛海战,致使清朝政府措手不及、北洋水师猝不及防,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任由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从而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由此可见,在战略上,一场战争的爆发有其前兆,即战略上的必然性,但在战术上,即何时爆发、在何地爆发、由何故诱发,却有其突然性。
启示五: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甲午战争时的中国貌似强大,但色厉内荏。腐朽的清廷造就了腐朽的国防体制,虽有国防,但几乎是有国无防。特别是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廷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而这笔国防建设急需的费用却被慈禧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清廷的腐败导致了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从上到下谁还会想到国防建设?因此,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是对综合国力的增值,是全体国民的福祉。
启示六:常备不懈,增强战备意识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就大行军国主义之道,自1890年后,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于发展海军、陆军,不断加强军备、进行战备,日本为发动这场甲午战争准备了26年。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在日军磨刀霍霍的备战中却毫无战备之意,肆意骄奢淫逸,清朝军队也上行下效,除了少数主战官兵还在进行战备训练外,大多清军不是在官场尔虞我诈,就是在情场声色犬马。清军的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直接导致了战备水平低落,战斗力低下,在战时则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在战争危险尚未完全消除、世界和平尚未最终实现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必要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意识。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必要保持高度的战备水平,这既是军队的常务,也是国家的要务,亦是全民的义务。
启示七:敢打善战,增强必胜意识
在甲午战争中,确有一批中华民族爱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敢打善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也有相当多的清军官兵贪生怕死、无心抗敌、临阵脱逃。特别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惧日恐战”,奉行投降主义政策,丧权求和、卖国求荣、割地求安。清廷和清军的这种“怯战”心态,使甲午战争在爆发前就定下了中国战败的命运。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强敌时必须要有“必胜”的意识和信念,要有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要有善战决胜的战斗意志,要在精神上压倒强敌,要在士气上先发制人。
启示八: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
甲午战争是以当时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的败局而告结,但中日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告终。事隔42年后,日本再一次发动了侵华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中国大地再一次遭受了更惨重的蹂躏。这表明,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对扩张成性的侵略者决不能忍让和妥协。今天,中国是一个负责任
的大国,中国的责任就是捍卫世界和平,中国勇于承担起这个造福全人类的国际责任。中国可以负责任地向世界宣告:为了捍卫和平,中国时刻准备着!甲午战争的惨剧决不能重演!甲午战争的耻辱也决不会再现!
范文五:由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结果谈启示
1894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侵略了朝鲜汉城,又发动侵华战争。由于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成为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早有预谋的,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 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1992年日军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的扩军计划,日本军队的实力逐渐超过了北洋海军。
在清政府这边北洋海军自1888年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由于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由于中日实力相差悬殊,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大。再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屡次妥协退让,主动求和,将士贪生怕死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最后甲午战争的惨败。
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被日军占领。东北三省陆续沦陷。日军侵占东北后开始威胁华北。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的主张,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后中国基本停止了内战,抗日的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在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借口一名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要求。日本军阀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亦有说,根据“辛丑条约”驻扎的日本军阀在宛平附近演习时遭到国民革命军的枪击,而向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力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发表讲话时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宣告战争全面爆发。
经过平型关、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等数次战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奋力抵抗,并主动出击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得到了回报。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的积极发展。而抗日战争胜利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范文六: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启示:能战方能止戈言和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日的丰岛海战为序幕,以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日本大胜,中国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战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被迫赔款2亿两白银,外加“赎辽费”3000万两,这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半的财政收入。
日本靠侵略及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实现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飞速扩张,进而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成为亚太地区战争策源地,也为其之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打下了基础。
甲午战争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进程,也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重的一场战争。甲午战争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祭奠历史,是为历史不再重演。
昨天的历史昭示我们:日本近代崛起史基本上是对中国的侵略史。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日本社会确
实存在着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通过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发表否定日本侵略历史的谬论、出版相关书籍等手段,妄图颠倒历史,营造军国主义复活的气氛和土壤。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更是极力否认和粉饰日本侵略历史,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为二战甲级罪犯招魂纳幡;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不断发起对邻国的单方面挑衅行动;肆意践踏日本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日本自卫队走出国门作战寻找借口,严重威胁着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分子时刻都在做着准备,寻找着机会,期待着一场新的战争,再次战胜中国,去掉半世纪以来二战战败国的标签;妄图再次从中国获得巨大利益,再次打乱中国的崛起进程。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全体日本人民的意志。但是,如果这些军国主义分子掌握了日本的政权,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少数国家也不要出于遏制中国的一己之私,坐视甚至纵容和支持日本右翼势力做大,否则到头来肯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祭奠国耻,是为不再蒙受耻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对外坚持宽宏
仁厚,坚持不开第一枪依然是我们的原则。但是,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仅仅不开第一枪是不够的。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猖狂挑衅,我们要明白宣示,我们不打第一枪,但也决不会让你打第二枪。对于侵略者,我们将动用一切手段反击,让它永远没有再次侵略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大国不等于强国,财富不等于实力,这是甲午战争留下的深刻启示。甲午战争证明,能战方能止戈,能战方能言和,和平不是通过乞求而能够得来的。如果不能自强自立,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富国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耻辱均与海洋紧密相连。近代中国因海而“伤”,曾是中华民族难忘之痛。当前,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我们要建立以海军为基本力量的强大海权,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能力,让甲午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军社)
范文七:【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启示:能战方能止戈言和
2014,甲午年。在国人记忆中,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最痛彻心扉。下面这张照片接续了120年,右边“海上王者”定远舰在汽笛声中呜呜远去,甲午战争之后,它的残骸被日军拆走,至今存放在日本福冈的“定远馆”里,引为至憾!左边停泊在威海湾畔的定远舰复制品,把人们带进遥远的追忆。海风吹劲,海潮翻涌,心潮澎湃。两张照片连起了波澜壮阔的120年!
甲午又至。碧海并未安澜。东海事态趋紧,南海争端不断。甲午海战之殇,仿佛犹在眼前。
甲午战争,这是一场改变了中国三千年历史格局的硝烟。经此一役,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尝到了战争甜头的岛国,从此走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侵略之路。大清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国势颓微,从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至此全面宣告失败。
比赔款、割地等影响更深远的是对国人的心理打击: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然如此强悍。“海为龙世界”,可“龙的传人”败走海上,龙旗飞扬的北洋水师竟然全军覆没!包括定远舰在内的水师战舰无一幸免。
有人歪曲历史意味着罪恶,我们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牢记国耻,走读甲午,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为此,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奔赴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福建、安徽等地采访探寻,试图用双脚去丈量那段历史,用当代人的眼光去了解、感悟那段历史,打开那段尘封的记忆。
看,海浪拍打着旅顺港140年前修建的条石船坞;听,用北洋水师的鱼雷弹头做成的钟,在威海的小学校里敲响,,,,历史的脚印还在这里匆匆向前。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要沉浸在历史的苦难中扼腕叹惋,而是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魄。让大家知道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让全中国人都明白,只有振作精神,上下齐心,强国御侮,120年前的历史惨痛才不会卷土重来!
范文八: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同腐朽衰败的清末中国的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之搏。此前被“天朝”视为“蕞尔小邦”的原中华文明的师从者,竟然把文化母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双方往来的相互观感。
回顾甲午战争,应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悲情意识,而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甲午战后,中国以日本为自身崛起的坐标,激发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在抗战和经济竞赛中实现战胜和超越,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
日本对华仰视到俯视——荣辱靠实力
中国自汉代起同日本接触,至唐代以后日本才对华形成了密切往来。从那时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人对华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唐朝至宋朝是“仰视”,日本学习中国文化走出蒙昧落后时代;从元代到甲午战争前是“平视”,日本借台风即所谓“神风”击败了忽必烈的舰队,不过明朝军队又在朝鲜打败日军使其收敛了野心和傲气;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结束是“俯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将清朝统治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傲慢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中日两国最早的密切交往,是靠中国对日军事胜利得以建立的。公元633年,日本出动舟师数百,进攻朝鲜半岛白江口,唐朝军队与之交锋大败之。这一仗使日本看清了自己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日本从此心悦诚服地向唐朝全面学习。7世纪至8世纪,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赴大陆,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反映出这个民族善于学习的优长,同时也显露了其崇拜强权的特性。
中国的宋朝被元朝灭亡后,日本一批人便认为神州的文化精粹只保留在自己国内。16世纪,日本人购买和仿制西洋火枪,对中国又拥有了火器优势。当时日本流浪武士组成的武装团体即明朝人所称的“倭寇”窜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祸百年,使中原王朝首次有了海防危机。
明末的中国虽已衰败,在1592年至1599年还能派出1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这一胜利遏制了日本的侵华野心,赢得中国东邻半岛近300年的稳定。
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幕府时期的日本因感受到外来威胁实行锁国,却不禁止西洋武器输入和讲西方科学技术的“兰学”(当时日本通过荷兰学习西方,把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本报注),开放程度大大高于闭目塞听的清王朝。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实行西化增强了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征韩”、“征清”便被迅速付诸实施,1894年即甲午年间中国所遭遇的那场战祸已势不可免。
“脱亚入欧”与“中体西用”——变革须彻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也面临着同样命运的威胁。令人叹息的是,日本是以牺牲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853年7月,刚刚跻身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军舰,闯入日本港口。此时的日本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看到抵抗必败,便于1854年同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接着,俄国、英国也接踵而来,日本又相继与它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开放横滨等港口让西方开租界(“居留地”)并给予领事裁判权。
面对西方入侵,日本采取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办法,那便是挤进西方的行列,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如今还印在1万日元钞票上的人头像,便是被称为“近代东洋启蒙之父”的福泽谕吉。明治维新之前,福泽谕吉访问了美国,回国后便大力宣传“脱亚入欧”,积极主张日本应该放弃过去学习的中华文明和儒教精神,吸收西洋文明优胜劣汰的思想,加入西方行列而与东亚邻国绝交。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时,中国也搞了洋务运动,却因指导思想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日本虽保留天皇制和封建武士的传统,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上全面学习西方,而清王朝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只引进了一些西方“器物”,而拒不做体制改革。
一个国家的社会变革,必须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全面配套实施才能成功。日本明治维新提出的三个口号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清王朝却只提“富国强兵”,又甚不得力。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青壮年男性已基本完成了扫盲,几乎全部男童和半数女童也已接受义务教育,而中国占人口总数九成的下层民众包括兵卒大多目不识丁。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和军队同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和军队较量,其结果在战前便已注定。
日本的近代化是“武士的近代化”。图为1862年的福泽谕吉。他在明治维新后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被称为“近代东洋启蒙之父”。自1984年起,他的肖像被印在了日本面额最大的纸币(1万日元)上。
总体较量全方位失败——落后必挨打
过去国人提到甲午战争时往往为北洋水师的奋战和覆没所叹息,其实这支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军队尚能与日本海军在同一水平上交战,清朝陆军却几乎无战不溃。甲午陆战的惨状,更说明当时清朝陆军在编制和战术上尚停留在古代,已落后于日本陆军一个历史时代。
清朝原有的军队八旗、绿营在太平天国起事时便腐朽不堪用,依靠湘淮军才将国内各派造反势力削平。此后为数25万人的八旗和46万绿营兵长期虚耗饷银,清廷为照顾利益集团又不能裁撤,只有依靠湘淮勇营编练成的35万防军为国家军队的主力。防军虽然购买了西方枪炮(因各自为政无规划导致型号杂乱),却只从洋人那里学了点枪炮施放技术和操场上演练方式,战术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以密集队形攻防时的水平。这些部队的编制又沿用戚继光和湘军成法实行单一营制,营以上无确定建制,平时星散各地,互不相属,战时凑合一处,没有组成以步兵为主,骑兵、炮兵、工程兵为辅的合成军队,在战斗中也难以容纳近代各种火器和有效地组织兵种间的协同,可称是一支拿着新式枪炮的古老旧式军队。
甲午陆战证明,清朝陆军同日军交锋时,基本上沿用对付太平军的一套旧战法。其进攻时只是以密集队形猛冲敌火网,死伤惨重又没有什么战果;防御时清军只是株守阵地,呆板地受敌炮火杀伤,时间不长便混乱败退。
如果再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渊源来考察,中国传统封建主义的思想统治,导致国民只知朝廷不知国家,只知天下不知世界,只知家族不知民族。没有树立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自然无法有效进行保卫国家的战争。
令各国军队惊愕和耻笑的一件事,是北洋舰队舰只被围在威海卫港中向日军投降时,1000吨级的鱼雷巡洋舰“广丙”号竟然提出,本舰属于广东水师,只是去年秋天海军会操时来到威海,此时应予放行南返。在这些海军将领的心目中,好像不是自己的国家而只是北洋水师同日本进入了战争状态。
全面回顾甲午惨败,我们应看到此次战争是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军事水平、政治体制乃至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较量,当年中国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
助长日本辱华风潮——弱国无尊严
中日甲午战争,是两国千年间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尊强凌弱心态的日本轻易打败中国,从此改变了对华心态,“大和民族”的自傲变成不可一世,对自己的文化母国居高临下,视若草芥。种种辱华之称陆续呼之而出。
清末时日本对华称“清国”,甲午战后东洋三岛上却以“猪尾巴”作为称呼中国人的绰号。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用手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豚尾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男人都剪去辫子,日本人不再称“清国”,却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曾留学日本的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记述说:“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贱贼"还难听。”
笔者小时候曾听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讲述本人经历,这位原名佐滕富子的女护士爱上中国留学生郭沫若时,素称开明的父亲却马上发怒——“你怎么能和一个支那猪结婚?”
民国成立后的18年间,日本政府向北京政府、南京政府递送外交照会都无视起码的国际礼仪,只称“支那共和国”。对这一侮辱称呼,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竟然忍受下来。直至1930年,国民政府认为忍无可忍,才拒绝接受带这一称呼的外交文书。此后,日本政府对华公文中才称呼“中华民国”的国名,但在其他场合仍一律称呼“支那”。
日本社会上以贬斥“支那人”为重要标志的辱华、蔑华风潮,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发展到顶点。
学日抗日赶超对手——国人当自强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进步的中国人在政治上看清了封建专制的腐朽,变法、革命的大潮也从此开始。
论起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观,一直充满了复杂矛盾——既憎恶,又羡慕;既排斥,又最接近。日本对中国造成了最大的伤害,也带来了最大的觉醒。看到原来自己文化的学习者通过学西方而迅速强盛,过去轻视日本的国人马上转而向日本学习。
甲午战败后,欲变法图强的中国人大都认为“远效西人,不若近法日本”。败于日本的第二年,中国便向日本派出第一批13名留学人员,随后留学东洋热潮席卷中国,至1905年突破万名,规模为当时世界仅见。至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留学过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下10万,若加上短期考察参观者人数更要翻番。打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名人录,可看到国民党前期的主要干部多是留日学生,包括蒋介石、黄兴、宋教仁、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以及早期党员董必武、李达、周恩来和最早的农运领导人彭湃等同样也曾留日,并从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创始人河上肇等人那里了解到共产主义原理。
中国通过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民族进步,其中也包含着向敌国日本学习的成果。觉醒起来的中国人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一切长处,包括自己对手的长处,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回顾甲午战争以来120年的中日关系,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日强中弱”局面,后来又有了在亚洲“双强并立”的状态。自201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百年来终于超过了日本。在新形势下,当人们再次回顾甲午战争的历史以及中日关系的历史走向便可看出,只有中国越来越强大,才能使日方逐步端正心态,中日关系的发展才能走向正常的轨道。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全军优秀教师”“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
范文九:(十)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日军在威海遣返被俘清军。(资料图片)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同腐朽衰败的清末中国的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之搏。此前被“天朝”视为“蕞尔小邦”的原中华文明的师从者,竟然把文化母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双方往来的相互观感。 回顾甲午战争,应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悲情意识,而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甲午战后,中国以日本为自身崛起的坐标,激发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在抗战和经济竞赛中实现战胜和超越,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 日本对华仰视到俯视——荣辱靠实力
中国自汉代起同日本接触,至唐代以后日本才对华形成了密切往来。从那时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人对华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唐朝至宋朝是“仰视”,日本学习中国文化走出蒙昧落后时代;从元代到甲午战争前是“平视”,日本借台风即所谓“神风”击败了忽必烈的舰队,不过明朝军队又在朝鲜打败日军使其收敛了野心和傲气;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结束是“俯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将清朝统治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傲慢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中日两国最早的密切交往,是靠中国对日军事胜利得以建立的。公元633年,日本出动舟师数百,进攻朝鲜半岛白江口,唐朝军队与之交锋大败之。这一仗使日本看清了自己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日本从此心悦诚服地向唐朝全面学习。7世纪至8世纪,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赴大陆,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
章制度等等。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反映出这个民族善于学习的优长,同时也显露了其崇拜强权的特性。
中国的宋朝被元朝灭亡后,日本一批人便认为神州的文化精粹只保留在自己国内。16世纪,日本人购买和仿制西洋火枪,对中国又拥有了火器优势。当时日本流浪武士组成的武装团体即明朝人所称的“倭寇”窜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祸百年,使中原王朝首次有了海防危机。
明末的中国虽已衰败,在1592年至1599年还能派出1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这一胜利遏制了日本的侵华野心,赢得中国东邻半岛近300年的稳定。
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幕府时期的日本因感受到外来威胁实行锁国,却不禁止西洋武器输入和讲西方科学技术的“兰学”(当时日本通过荷兰学习西方,把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本报注),开放程度大大高于闭目塞听的清王朝。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实行西化增强了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征韩”、“征清”便被迅速付诸实施,1894年即甲午年间中国所遭遇的那场战祸已势不可免。
“脱亚入欧”与“中体西用”——变革须彻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也面临着同样命运的威胁。令人叹息的是,日本是以牺牲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853年7月,刚刚跻身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军舰,闯入日本港口。此时的日本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看到抵抗必败,便于1854年同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接着,俄国、英国也接踵而来,日本又相继与它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开放横滨等港口让西方开租界(“居留地”)并给予领事裁判权。
面对西方入侵,日本采取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办法,那便是挤进西方的行列,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如今还印在1万日元钞票上的人头像,便是被称为“近代东洋启蒙之父”的福泽谕吉。明治维新之前,福泽谕吉访问了美国,回国后便大力宣传“脱亚入欧”,积极主张日本应该放弃过去学习的中华文明和儒教精神,吸收西洋文明优胜劣汰的思想,加入西方行列而与东亚邻国绝交。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时,中国也搞了洋务运动,却因指导思想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日本虽保留天皇制和封建武士的传统,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上全面学习西方,而清王朝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只引进了一些西方“器物”,而拒不做体制改革。
一个国家的社会变革,必须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全面配套实施才能成功。日本明治维新提出的三个口号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清王朝却只提“富国强兵”,又甚不得力。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青壮年男性已基本完成了扫盲,几乎全部男童和半数女童也已接受义务教育,而中国占人口总数九成的下层民众包括兵卒大多目不识丁。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和军队同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和军队较量,其结果在战前便已注定。
日本的近代化是“武士的近代化”。图为1862年的福泽谕吉。他在明治维新后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被称为“近代东洋启蒙之父”。自1984年起,他的肖像被印在了日本面额最大的纸币(1万日元)上。(资料图片)
总体较量全方位失败——落后必挨打
过去国人提到甲午战争时往往为北洋水师的奋战和覆没所叹息,其实这支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军队尚能与日本海军在同一水平上交战,清朝陆军却几乎无战不溃。甲午陆战的惨状,更说明当时清朝陆军在编制和战术上尚停留在古代,已落后于日本陆军一个历史时代。
清朝原有的军队八旗、绿营在太平天国起事时便腐朽不堪用,依靠湘淮军才将国内各派造反势力削平。此后为数25万人的八旗和46万绿营兵长期虚耗饷银,清廷为照顾利益集团又不能裁撤,只有依靠湘淮勇营编练成的35万防军为国家军队的主力。防军虽然购买了西方枪炮(因各自为政无规划导致型号杂乱),却只从洋人那里学了点枪炮施放技术和操场上演练方式,战术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以密集队形攻防时的水平。这些部队的编制又沿用戚继光和湘军成法实行单一营制,营以上无确定建制,平时星散各地,互不相属,战时凑合一处,没有组成以步兵为主,骑兵、炮兵、工程兵为辅的合成军队,在战斗中也难以容纳近代各种火器和有效地组织兵种间的协同,可称是一支拿着新式枪炮的古老旧式军队。
甲午陆战证明,清朝陆军同日军交锋时,基本上沿用对付太平军的一套旧战法。其进攻时只是以密集队形猛冲敌火网,死伤惨重又没有什么战果;防御时清军只是株守阵地,呆板地受敌炮火杀伤,时间不长便混乱败退。
如果再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渊源来考察,中国传统封建主义的思想统治,导致国民只知朝廷不知国家,只知天下不知世界,只知家族不知民族。没有树立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自然无法有效进行保卫国家的战争。
令各国军队惊愕和耻笑的一件事,是北洋舰队舰只被围在威海卫港中向日军投降时,1000吨级的鱼雷巡洋舰“广丙”号竟然提出,本舰属于广东水师,只是去年秋天海军会操时来到威海,此时应予放行南返。在这些海军将领的心目中,好像不是自己的国家而只是北洋水师同日本进入了战争状态。
全面回顾甲午惨败,我们应看到此次战争是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军事水平、政治体制乃至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较量,当年中国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
助长日本辱华风潮——弱国无尊严
中日甲午战争,是两国千年间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尊强凌弱心态的日本轻易打败中国,从此改变了对华心态,“大和民族”的自傲变成不可一世,对自己的文化母国居高临下,视若草芥。种种辱华之称陆续呼之而出。
清末时日本对华称“清国”,甲午战后东洋三岛上却以“猪尾巴”作为称呼中国人的绰号。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用手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豚尾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男人都剪去辫子,日本人不再称“清国”,却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曾留学日本的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记述说:“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贱贼’还难听。”
笔者小时候曾听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讲述本人经历,这位原名佐滕富子的女护士爱上中国留学生郭沫若时,素称开明的父亲却马上发怒——“你怎么能和一个支那猪结婚?”
民国成立后的18年间,日本政府向北京政府、南京政府递送外交照会都无视起码的国际礼仪,只称“支那共和国”。对这一侮辱称呼,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竟然忍受下来。直至1930年,国民政府认为忍无可忍,才拒绝接受带这一称呼的外交文书。此后,日本政府对华公文中才称呼“中华民国”的国名,但在其他场合仍一律称呼“支那”。
日本社会上以贬斥“支那人”为重要标志的辱华、蔑华风潮,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发展到顶点。
学日抗日赶超对手——国人当自强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进步的中国人在政治上看清了封建专制的腐朽,变法、革命的大潮也从此开始。
论起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观,一直充满了复杂矛盾——既憎恶,又羡慕;既排斥,又最接近。日本对中国造成了最大的伤害,也带来了最大的觉醒。看到原来自己文化的学习者通过学西方而迅速强盛,过去轻视日本的国人马上转而向日本学习。
甲午战败后,欲变法图强的中国人大都认为“远效西人,不若近法日本”。败于日本的第二年,中国便向日本派出第一批13名留学人员,随后留学东洋热潮席卷中国,至1905年突破万名,规模为当时世界仅见。至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留学过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下10万,若加上短期考察参观者人数更要翻番。打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名人录,可看到国民党前期的主要干部多是留日学生,包括蒋介石、黄兴、宋教仁、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以及早期党员董必武、李达、周恩来和最早的农运领导人彭湃等同样也曾留日,并从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创始人河上肇等人那里了解到共产主义原理。
中国通过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民族进步,其中也包含着向敌国日本学习的成果。觉醒起来的中国人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一切长处,包括自己对手的长处,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回顾甲午战争以来120年的中日关系,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日强中弱”局面,后来又有了在亚洲“双强并立”的状态。自201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百年来终于超过了日本。在新形势下,当人们再次回顾甲午战争的历史以及中日关系的历史走向便可看出,只有中国越来越强大,才能使日方逐步端正心态,中日关系的发展才能走向正常的轨道。
范文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虽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黄海等地胜利,但兵力伤亡已过全国总兵力的七分之一,而且负债累累,日本天皇的地位也受到日本军阀、财阀以至在维新中仍受压迫广大贫困农民的威胁。日本为转移国内矛盾,发起赌博式的侵华战争,在战役上的获胜都是惨胜。清虽然在战役中以寡御众、以弱敌强,战法呆板,屡战屡败屡退,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发展,清许多骁将越打兵越多,并总结出持久战、游击战、夜战等多种克制日军精锐的战法,且清尚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战略纵深,足可把日本军队、日本政府、日本国家拖垮。
很多英国、美国等国际观察员说,只要清朝再坚持几个月,即使不能取胜日本,日本自己也会崩溃。
慈禧见状,立即停止战争,对日本割地赔款和谈。是因为日军威胁攻破北京吗?笔者认为,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慈禧可如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之前那样逃亡,但必然的代价是皇权的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的进一步增强)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妨假设——
如果清朝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取胜,汉族带兵官的私人武装力量必定膨胀(满族士兵此时已锐气丧失殆尽,不足依靠;而从镇压太平天国起,汉族带兵官、汉族兵勇则成为清廷不得不倚重,而又要时时限制、提防的国家强力机器)。汉族带兵官如果兵力足够强大,且答应和欧美列强通商,保持欧美列强的在华利益,取得欧美列强的默许以至支持,则他们是敢于造反推翻清朝统治的。即使不会造反或造反不成功,也会出现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实力派武将藩镇割据、相互倾轧、兼并的局面。19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或许提前上演。
另一方面,无论英美还是日本,即使把中国打败,也无法独自统治中国,而必须推出清朝的皇帝作为傀儡代理人,借助清帝的名分来制衡中国各地官僚,稳住中国错综复杂的局势,使外国列强得以牟取各自在华的利益。
外国列强不敢杀死清朝皇帝,而清朝的汉族带兵官如果兵力足够雄厚并与外国列强妥协,却敢于造反。
因此,如果清朝武官在反抗列强的战争中胜利了,个人武装力量强大了,则势必威胁到清朝皇宫里的满族统治。
所以,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利益,宁愿向外国人投降,也决不愿让手下的汉族武官从战争中发展军事力量,威胁满清中央专制集权。这和蒋介石若亡于日本,仍可做亡国奴,落于共产党之手,则死无葬身之地,因此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本质相同。
上推,中法战争,清朝未败而向法国求和以限制黑旗军势力过度膨胀;再上推,岳飞抵抗金兵,节节胜利而被宋高宗授意处死,随之宋朝与金议和……这些,都是皇宫中的执政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权,防止手下武将势力膨胀而采取的政治手腕。(后者也有宋高宗赵构对中原无险可守,在金钱不足、兵力大减、守备松弛的情况下仍要耗费大量金钱、派遣大量兵力守卫可能被岳飞收复的中原失地,一点被破,全线溃退的考虑,更有赵构对金人被逼太甚,使出隆重送还宋钦宗(宋高宗帝位来路不正,宋钦宗是被金兵掳去宋朝正统皇帝)这一杀手锏的恐惧。因此赵构结合当时情势,认为大散关-长江是最好的防线,收复中原不现实。金兵屡次渡长江、攻川陕大败,统治中原亦须调整适应,也乐于接受与宋划江而治的局面。)
近500年中国封建统治者眼中,稳定永远胜过强大。国家稳定与国家强大的矛盾之解决,在中国似乎尚无法绕开强干与强枝,君权(统治阶级的私权利)与民生的矛盾之破解。艰难缓步……现在中国,稳定还是现实些吧……
今日中国当以此为鉴。愿中国大陆民企在制度设立实施科学透明,资源分配公平合理的环境下,依靠合法经营,多多进入世界百强,造福民生……愿这不是遥远的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战争战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