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将波兰和德国的北约军演德国被吊打司令部合为一处.

本网记者探访北约作战司令部_网易新闻
本网记者探访北约作战司令部(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提到北约,人们一般会想到位于布鲁塞尔郊区的北约总部,或者是在比利时蒙斯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很少有人知道北约位于荷兰布林瑟姆的司令部。其实,布林瑟姆司令部作为北约三大作战司令部之一(另两个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葡萄牙里斯本),参与指挥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在波罗的海的巡航任务以及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培训和演习等,是北约整个指挥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几经周折后,记者近日争取到进入司令部实地采访的机会,并与司令部参谋长面对面交谈。透过布林瑟姆司令部的历史和变化,可以隐约看出北约的发展与未来。
工作氛围非常国际化
布林瑟姆司令部距离布鲁塞尔约90分钟车程。虽然属于军事重地,但司令部并不偏僻,驶离高速公路,不一会就能看到前往司令部的路标。
在司令部入口处,来自波兰的新闻官克日什托夫早已等候在那里。一名荷枪实弹的守卫挥手让记者把车停在一边,办理手续。也许是克日什托夫陪同的原因,并没有预想中的严格安检,只是简单地查看一下护照。
入口离首先要去的新闻中心还有八九百米的距离,克日什托夫提议让记者开车过去。在车上,热情的克日什托夫介绍说,布林瑟姆司令部最初名叫“盟军中欧司令部”,2004年才改用现名,因此,即便到现在当地居民大多数还只知道之前的名字,而不知道“布林瑟姆司令部”身在何处。
途中,他指着一片不起眼的两三层高的建筑说,司令部所在地原来是荷兰一座废弃的煤矿,大多数建筑也是改造而来。1966年,法国决定退出各北约军事机构,“盟军中欧司令部”要在一年内搬出在法国枫丹白露的基地。当时荷兰因为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便提出将位于布林瑟姆的废弃煤矿基础设施交由北约使用。这也是北约最终在此安家落户的缘由。“不过,现在法国人又回来了,我们也很高兴能在布林瑟姆看到他们,”克日什托夫说。
到了新闻中心办公室,克日什托夫向记者一一介绍来自德国、荷兰、捷克和土耳其的同事。他说,司令部大多数岗位由北约各成员国派人轮流担任,他之前在波兰陆军担任新闻官,2009年来到布林瑟姆司令部,到今年6月份就要期满回国了。
在司令部内,几乎可以接触到来自北约各个成员国的军事人员,工作氛围非常国际化。
从新闻中心公共区域可以看出,司令部内设施可谓一应俱全,邮局、银行、商店,甚至还能看到旅游公司的标牌。克日什托夫说,虽然司令部内设施齐全,但并不与外界封闭。现在,司令部大多数人员都住在基地外,就是为了能够融入当地生活。
将司令部“打包”到前线
布林瑟姆司令部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戒备森严,但记者显然还是得到了“礼遇”———采访由克日什托夫全程陪同。从新闻中心出发,经过一道安检,来到司令部参谋长尧克·艾克博姆中将的会客室。艾克博姆中将早已等候在那里,克日什托夫的上司、司令部对外关系主任马丁·克林上校陪同艾克博姆一起接受记者采访。
艾克博姆是荷兰人,战斗机飞行员出身,他曾两度被派往阿富汗,因此话题就从阿富汗开始。
艾克博姆说,北约2003年开始在阿富汗的行动,组建“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当时第一份作战计划就是由布林瑟姆司令部制定。现在,司令部主要负责监督ISAF的行动,确定其行动范围;培训前往阿富汗的指挥官;处理与ISAF司令部运作有关的合同。
成立60多年的北约如今正处在调整和改革期。同样,布林瑟姆司令部也在这场改革风潮之中。按照设想,到2013年年中,随着北约新指挥体系投入运行,布林瑟姆司令部将取消下属三个作战司令部,而变身为移动式司令部,即可以部署在战区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
艾克博姆说,同此前的指挥体系相比,新指挥体系将更加“精炼”、“经济”和“灵活”。
他说,目前布林瑟姆司令部属于传统的静态司令部,但它将变成一个可部署的司令部,规模将变大。这意味着,一旦行动需要,可以将布林瑟姆司令部人员、设备和其他一切必要物资统统“打包”,部署到前线。
艾克博姆以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为例说,届时北约既可以选择在布林瑟姆司令部指挥行动,也可以把这一司令部直接部署到阿富汗境内,那样北约就不用在阿富汗战区再建立新的司令部。
说到这里,艾克博姆冲着克林打趣道:“设想有一天,你刚到办公室,就可能会接到要去阿富汗的通知了。”
渴望多与媒体打交道
随后,克林在与记者交谈中表示,很高兴能有中国记者来到司令部采访。
他说:“我们要更多地同媒体打交道,让人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了解北约的作用、发展和变化。”
在对艾克博姆的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他有与媒体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布林瑟姆司令部的新闻官也没有要求记者事先提供采访提纲。克林还特意对记者表示:“你可以问任何感兴趣的问题,参谋长都会回答。”
虽然记者的一些采访要求(包括参观指挥中心)可能因涉及军事机密未能获准,但在此次采访中,记者可以感受到司令部对外宣传的强烈愿望。而这也是北约这一军事组织近年来实施的重要策略。
冷战结束后,有关北约是否应该解散的争论一直存在。面对阿富汗战争带来负面影响、内部政治凝聚力下降、经济危机使成员国财政缩水等挑战,北约在推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开始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工作,以改善北约的公共形象,进而影响政治决策层面。尤其是拉斯穆森在2009年出任北约秘书长之后,一名同行曾向记者夸张地形容道,“好像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接受媒体采访”。(张伟)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继去年5月宣布冷战结束以来首个联邦国防军扩军计划之后,德国国防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21日再度发表声明,称将加大扩军规模,使德军总兵力在2024年前达到近20万人。
多家媒体注意到,德国国防部再度扩军恰逢美国对北约不断施压、要求各国多出军费之时。
【德国应需求扩军】
冯德莱恩21日在联邦国防军网站发表声明,宣布将在去年5月计划的增兵1.4万余人的基础上,再扩军5000人,同时增加500名预备役军人和1000名文职人员,使德军在未来7年内总兵力达19.8万人、文职人员6.1万人。
“联邦国防军的必要性很少达到现在这般程度,”冯德莱恩说,“不管是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稳定马里局势、持续支援阿富汗,还是反对地中海和爱琴海的人口贩卖,或是增加我们在巴尔干地区的北约军事存在。”
冯德莱恩还表示,德军必须有能力以恰当方式应对国际事态发展和安全担忧。
冷战结束以来,联邦国防军规模一直处于逐步缩减的状态。1990年德国统一时军队规模为58.5万人,去年6月时一度低至16.65万人,今年1月底时回升至17.8万人。
不过按路透社说法,近年来德国支持国际军事行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今年1月,德国派1000多人的战斗群驻扎在立陶宛,作为北约军事部署应对俄罗斯威胁的一部分。
德新社评论说,德国国防部新宣布的扩军计划可能是“爆炸性”的,目前德国国内对不断增加的军事承诺已有诸多不满。
【美国施压涨军费】
多家媒体注意到,一直主张扩军的冯德莱恩作此宣布的时间,恰逢美国正不断向其北约的欧洲盟友施压,要求各国增加军费之时。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一直强调北约须进行“大改造”,要求欧洲盟友出钱、希望北约为反恐出力。本月7日,他曾呼吁各盟国支付其应该分担的军费份额。
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15日参加北约防长会议时,也曾敦促盟国兑现承诺,将各自军费开支增至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
目前北约28个成员国中,只有美国、英国、波兰、希腊和爱沙尼亚能达到指标,德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1.2%左右。
根据扩军计划,德国从2024年开始每年需要额外增加9.55亿欧元(约合69.3亿元人民币)军费开支。
【俄罗斯也要强军】
俄罗斯政府一直将北约在中东欧地区的军事部署视为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巧合的是,就在德国宣布二度扩军计划的同一天,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也表示,近年来某些领域的国际局势愈发紧张,为应对这种局面,俄正努力开展军备建设,加紧训练部队。
绍伊古说,俄罗斯会继续将发展核力量视为优先任务,但俄军同时将逐步增强传统武器发展,以震慑任何攻击。
按美联社说法,部署在俄海军军舰上的“口径”巡航导弹、战略轰炸机携带的远程巡航导弹以及陆基短程“伊斯坎德尔”导弹将作为非核威慑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三种导弹都可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
绍伊古同时对北约将俄罗斯视为威胁、并在靠近其边境附近部署军队提出批评。他表示,俄罗斯始终欢迎与北约展开安全对话。(海洋新华社专特稿)
责任编辑: 刘峻凌100被浏览20375分享邀请回答81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俄与北约、美国问题
我的图书馆
俄与北约、美国问题
俄罗斯总理警告世界滑向新冷战 遭西方围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  每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是全球各国政要就国际安全局势各自表态的地方。2月12日至14日,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巴州霍夫酒店,第52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在这里举行。美国国务卿克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中国外长王毅、法国总理瓦尔斯、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等全球600名政治决策者齐聚于此,而在叙利亚危机、伊斯兰国恐怖主义蔓延、难民危机的背景下,此次会议颇为引人注目。  梅德韦杰夫警告“新冷战”  “新冷战”意外成为本次峰会上的一个关键词。俄罗斯与西方因乌克兰与叙利亚问题关系紧张,成为会议的焦点议题,2月13日,俄罗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发言时表示,世界时局严重,统一的大欧洲依旧没能实现,欧盟与俄关系破裂,乌克兰内战持续,中东和北非冲突加剧,难民危机爆发,全世界已陷入“新冷战”。  “北约对俄罗斯继续实行不友好和不透明的政策。我们可以斗胆这样说,我们已经滑入新冷战时期……制裁没有改变任何事情,很明显制裁也不符合我们长期的经济利益……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已被损坏,乌克兰内战肆虐……难道我们还需要一个第三次世界大震才能明白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对立?”梅德韦杰夫如此评价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他呼吁西方摒弃对抗,与俄方展开更多合作和对话,以共同应对国际社会当前面临的各项挑战。  说起来,这不是梅德韦杰夫第一次使用“新冷战”一词来描述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近两年来,由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等问题产生冲突,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俄罗斯领导人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警告,避免重回冷战时代。  梅德韦杰夫表示,普京早在2007年就曾同样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西方构筑导弹防御系统恐有重启冷战的风险,现在情势更加黯淡,2007年以来的发展比预期还糟。  他说:“来参加会议之前,我与普京总统进行了会晤。我们讨论了他2007年在这里的发言。当时他说,意识形态成见和双重标准无助于缓解国际关系中的紧张气氛,而只会起到加强作用。而国际社会做出重大政治决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梅德韦杰夫告诉慕尼黑与会的各国政要:“几乎每天,我们要么被指控对北约制造新的可怕威胁,要么被指控对欧洲、对美国或其他国家构成威胁……拍摄可怕的电影,俄罗斯在片中发起核战……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到底是生活在2016年还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年份——观察者网注)。”  梅德韦杰夫对北约东扩和欧盟拉拢俄罗斯周边国家的举动表示不满,并要求西方尽快解除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他说:“制裁持续的时间越长,欧洲作为投资方和供应商保住其在俄罗斯市场份额的几率越小。”  梅德韦杰夫表示,虽然俄罗斯和西方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在一些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但伊朗核谈判、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成果以及日前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外长会达成的协议,都是各方合作带来积极影响的范例。  他说:“我们的立场诚然不同,但不同之处没那么大。想想40年前,那时候欧洲被一堵墙(柏林墙)分割。”  梅德韦杰夫敦促西方和俄罗斯展开更多对话和合作,包括在叙利亚的军事合作。他说,美军和俄军应该多联系,“一天10次都不多”。  梅德韦杰夫劝告西方政治家,东正教基里尔大牧首与罗马教皇在古巴的会晤是团结的突出榜样,“要知道,在此之前两大基督教教会数百年来都没有交流”。  不出意外的围攻  不过,梅德韦杰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这番表态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俄罗斯发出冷战威胁。  “新冷战幽灵真的来了吗?”英国《卫报》14日称,梅德韦杰夫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当前的紧张局势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相提并论,而当年那场危机曾将世界带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德国《图片报》14日称,出席会议的各国几乎一致地指责俄罗斯,“西方再次把俄罗斯视为敌人”。美国《洛杉矶时报》称,俄总统普京是梅德韦杰夫的政治导师,梅德韦杰夫在慕安会上的讲话事先应该得到了普京的首肯。德意志广播电台14日说,“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即将开始”,梅德韦杰夫所说的“新冷战”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西方媒体的围攻,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布什科夫14日向俄新社表示,西方媒体试图将梅德韦杰夫的讲话报道为推动冷战,而不是呼吁避免其发生。  布什科夫说:“西方媒体以其习惯的方式,试图将梅德韦杰夫的讲话报道成推动冷战的讲话。然而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在梅德韦杰夫发表讲话之后则称,他完全不同意这样的解释,他说不同于媒体的报道,梅德韦杰夫实际上,在提醒新冷战的威胁,并呼吁尽一切努力避免其发生。”  布什科夫补充道,重要的是,其他与会者都能如施泰因迈尔那样,正确地理解梅德韦杰夫。  就在梅德韦杰夫发言的当天,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隔空回应称,北约将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但同时也会加强对话。  斯托尔滕贝格话锋严厉地说:“俄罗斯的言词、姿态与核力量的行使,用意在于威胁其邻国,破坏欧洲的信任与稳定。北约不寻求对抗,不希望重回冷战,与此同时,我们的回应必须强硬。”  他敦促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发展“更具建设性、更具合作的关系”。他说:“我强烈认为,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一手搞防卫,另一手谈对话。”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表示:“每一天,俄罗斯的部队、武器、军火都会越过边境渗入我国。”他还对未出席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喊话:“普京阁下,这不是乌克兰内战,这是您的入侵。这不是克里米亚内战,是您的士兵占领我国。这不是叙利亚内战,这是您的飞机轰炸平民百姓。”  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说,俄罗斯正试图“分裂欧盟”。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则重申,他的国家希望看到北约在东欧更强大的存在。  看上去只有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劝说称,在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中,更需要的是对话与合作。“德国之声”则引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话呼吁西方社会应结束对俄罗斯的制裁。  慕尼黑安全会议前身是国际防务大会,始于1963年,是德国在冷战最危险的时候创办的。最初研讨的重点为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安全,带有浓厚的“大西洋色彩”,成为观察欧洲安全走向的“风向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慕尼黑安全会议近年来已成为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有着安全领域中的“达沃斯论坛”之称。1995年,第32届慕尼黑安全政策大会首次邀请俄罗斯代表与会,并首次提出北约东扩的原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慕尼黑安全会议逐渐演变为全球性质的安全政策研讨会。俄专家称俄与北约的关系比冷战时更糟 转播到腾讯微博资料图: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月16日消息,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我们陷入了新的冷战”。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圆桌会议参会者发表观点称,目前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要比冷战时期更糟糕。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国际安全教研室副教授阿列克谢·费年科认为,梅德韦杰夫就当今世界正重返冷战的观点太乐观了。他说:“冷战对我们来说是达不到的理想稳定状态。我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回到了一战之前的状态,也就是1910年到1911年”。费年科说:“我们之前有防止军事冲突发生的机制,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可以在危机情况出现的第一时刻就恢复对话,但现今已经没有这样防止冲突的机制。一战从萨拉热窝事件开始,是因为当时没有任何国家间的机制可以防止战争,我害怕我们现在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说:“已经有5年的时间完全不存在战略对话,这种情况在冷战时也没有过,因为苏联与美国在冷战时有73年签订的《防止核战争协定》”。此外,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伊戈尔·莫罗佐夫也指出,当今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非常糟糕。莫罗佐夫说:“西方国家直接声明,应该把北约司令部迁至靠近未来战场的东欧国家。这当然会让俄罗斯的领导层提高警惕”。报道称,德俄论坛科研主任亚历山大·拉尔认为,一切都在证明风暴的到来。他说:“我还是第一次这么担心欧洲的和平,这不是开玩笑。美国希望维持对单极世界的控制,并不愿意承认俄罗斯的地位”。冷战重启?北约欲让U-2侦察机重返欧洲窥视俄本土&参考消息网U-2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侦察机(英国《独立报》网站)  外媒称,美国高级将领警告称,美国U-2侦察机应该重回欧洲来监视复苏且好斗的俄罗斯。U-2侦察机是冷战时期最富象征意义的军机之一。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3月26日报道,美国驻欧洲部队最高指挥官、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菲利普·布里德洛夫称,为有效应对来自莫斯科日益增强的威胁,U-2侦察机是所需的“额外情报搜集平台”之一。布里德洛夫表示,俄罗斯对美国构成“长期存在性威胁”。  U-2侦察机的传感器可以从13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高空辨认出一颗地雷,可以搜集大量的通信数据,因此它将被证明是监视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诸国或乌克兰边境驻军的任何变动的有力工具。  但建议让U-2侦察机重回欧洲也将冒着触怒俄罗斯的风险,因为这会令人回想起U-2侦察机在冷战时期最具煽动性时刻所扮演的角色。  U-2侦察机可能重返欧洲,是华盛顿对西方与俄罗斯关系持续恶化作出日益强力回应的进一步证明。  在对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做年度评估时,布里德洛夫称,为提高美军欧洲司令部(EUCOM)的情报搜集能力,美军需要像U-2侦察机以及RC-135电子侦察机这样的资产。  军事专家称,在欧洲部署的U-2侦察机不大可能寻求飞越俄罗斯上空。相反,这些U-2侦察机只会在北约盟友的空域内活动,它们将利用其强大的摄像机以及传感器阵列从7万英尺(约合2.1万米)的高空来“窥视”敌方的领土。  华盛顿近日宣布将为“欧洲安全保证倡议”(ERI)增加资金支持,以重建美军在欧洲大陆的存在,而在此前数十年,美军一直在减少其在欧洲大陆的资产。  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20万人减少至2015年的3.3万人。一个军事智库最近警告称,如果俄罗斯军队发动对拉脱维亚或爱沙尼亚的进攻,它仅仅在3天内就可以击败其北约对手。  U-2侦察机被广泛认为是已被制造出来的最成功的侦察机之一,自其服役以来,它已被部署到从阿富汗到古巴的敌对领空从事侦察任务。  尽管其制造商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坚持认为它可以服役到2045年,但目前的计划是让它于2019年退役。  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军队目前在波罗的海诸国等地,已经大大靠近了北约的边界,这意味着北约迫切需要对莫斯科的任何部署进行预警,同时还要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活动进行监视。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安全专家莉萨·桑普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对来自俄罗斯以及‘伊斯兰国’组织威胁日益增强的回应,美军欧洲司令部正在寻求增强其情报搜集的能力,我认为这种努力很重要,应该予以支持。”  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行的“重返亚太”战略已搅得亚太鸡犬不宁,美国《军事时报》6日披露,五角大楼正考虑将重型装备和主力部队重新调回欧洲,以应对“越来越强势的俄罗斯”。  报道称,五角大楼正在讨论将一个或多个旅级战斗部队调回欧洲,以应对“俄罗斯威胁”。如果这项调动得到批准,可能涉及上万美军的部署,这也将是数十年来驻欧美军首次大规模增兵。此前由于中东和亚太局势“吃紧”,美国不断从本土和驻欧部队“抽血”,目前美陆军在欧洲仅部署有两个旅,而就在2012年,这一数字还是4个旅。  根据美国兰德公司2月发布的评估报告,俄军可以对部署在欧洲东部边境的北约部队形成压倒性优势,“北约部队甚至在遭受攻击时无法成功撤退”。为此兰德公司建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需要部署至少7个旅,其中3个必须是重型装甲部队,才有可能在边境抵御住俄军西部军区的突袭。而现实情况是,北约在与俄接壤的边境地区仅有两个轻步兵旅,而增援的美军重装甲部队从本土前往欧洲,需要花费数周时间。美国《防务新闻》6日称,为应对俄军“钢铁洪流”,美军已开始为驻欧部队的装甲车改装大口径机枪和30毫米速射炮,并配备反坦克导弹。  但这样的小打小闹并不足以改变局面。前五角大楼官员戴维·奥赫曼内克透露,重型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必不可少,但这样的大规模调动需要天价花费,囊中羞涩的五角大楼能否获得这笔拨款还是问题。此外,增援驻欧部队部署到何处也让美军头疼。报道称,候选的地点包括美军重装甲部队传统集结地德国,这里远离俄罗斯,不易遭受攻击,但难以快速增援前线;另一个候选地点是靠近俄罗斯的波兰或波罗的海国家的东部,但很容易遭受俄罗斯战术导弹和特种部队的突袭。(武 彦)&  外媒称,《军队时报》获悉,五角大楼正在讨论增派一个或更多的陆军旅级作战部队常驻欧洲的计划,美军驻欧洲最高指挥官表示加强针对俄罗斯的联合防御是迫切需要。  据美国《军队时报》网站3月6日报道称,如果该计划得以批准,这将意味着增派数千名美军官兵(一个旅级作战部队平均有人),这也是美军欧洲司令部数十年来首次增强其在欧洲的存在。  据一名熟知该计划的国防部官员称,美军欧洲司令部司令菲利普·布里德洛夫将军近日在华盛顿的时候与五角大楼高层官员讨论了他的提议。  这名官员说:“他们正在研究向欧洲增派常驻陆军部队的方法。他们试图估算‘我们需要多少部队,以及这些部队将来自哪里’。”  布里德洛夫对美军目前在欧洲的地面部队的规模(两个陆军作战旅)感到担忧,而在数年前美国陆军在欧洲还有4个作战旅。  同时还是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布里德洛夫3月1日对记者表示:“我认为,我们的前沿常驻部队不够,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对前沿常驻部队的规模进行重新评估。”  五角大楼进行这些讨论之际,人们日益担心,一旦在北约东部边境发生战争,美国和北约部队将很快被该地区部署的、规模大得多的俄罗斯部队所打败。美国兰德公司在2月的一份报告中总结了近期一系列秘密演习,其中包括俄罗斯军队入侵欧洲的场景设置。  该报告称:“对北约而言,坦率地讲,结果是灾难性的。”该报告称,总体而言,北约的步兵甚至连成功地撤退都不可能,他们将被现场消灭。该报告还称,美国和北约部队目前的军力可能不会起到威慑战争不要发生的作用,反而容易招致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欧洲的理想军力(包括美国和北约国家)应有7个旅,包括3个重装甲旅。根据兰德公司的研究,俄罗斯在其与北约接壤的“西部军区”目前有约22个机动作战营的军力。  美国目前在欧洲的驻军数量约为6.5万人,比上世纪80年代冷战时期高峰的20多万人已有大幅减少。  布鲁塞尔一片狼藉的爆炸现场  欧洲又遭遇恐袭了,这回不再是巴黎,而是换成了欧洲的心脏——欧盟的首都和北约的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可见,此次恐怖袭击是充满了挑衅意味的。人们为此等暴行感到震惊和悲伤的同时,还不得不惊叹,即便叙利亚内战的停火初见希望,以及美俄英法多方持续打击之后,那一撮叫ISIS的恐怖分子居然还拥有发动大规模恐袭的能力。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除了再次在自己的地标建筑上打出另外三种颜色的灯光、再把广场摆满鲜花点满蜡烛、再画多几幅漫画用“讽刺”去掩饰自己的无能以外,他们还能拿什么去应对恐怖主义?本次笔者不想仅仅评论比利时这一个国家的安保问题,而是把布鲁塞尔当成“欧洲之心”,审视欧洲整体应对恐怖主义的能力。  为什么受伤的一直是欧洲?  自二战之后,欧洲传统列强就一个个都从巨人被打成了矮子。苏伊士运河危机、奠边府战役、阿尔及利亚独立、印巴分治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欧洲各国意识到,对外干涉扮演大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矮子”们意识到,必须紧紧地抱在一起,才能在“巨人”中间生存。但似乎抱在一起这么多年了,虽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可怜的欧洲各国还是命不由己。谁还记得自打“阿拉伯之春”以来,欧洲为这场“普世价值狂欢”付出了多少代价?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扣关,犯罪率上升加上经济负担增重,而且巴黎和布鲁塞尔接连遭受恐袭,欧洲成为中东乱局中除中东国家外的第二大受害者。但是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美俄在中东直接打击ISIS,而且是叙利亚内战的两个幕后博弈者,他们俩受的伤反而小于欧洲呢?  首先是地理原因。来自中东的难民涌向欧洲最容易,美国在大洋彼岸高枕无忧,而俄罗斯除了有几座横在欧亚两个大洲间的山脉之外,自身的经济形势和国内环境也不会吸引难民。也正是因为地理原因,欧洲和中东从来都像邻居,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从来都是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冤家。所以,地理条件和历史渊源都使得接收中东难民这个倒霉差事,欧洲不想接也得接。  其次是现实政治原因。欧洲的一体化拉近了欧洲各国的距离,但同时也为跨国犯罪和国际恐怖主义降低了成本。每个成员国的反恐能力、情报搜集能力和政府执行力都参差不齐。只要有某个“猪队友”没履行好职责,自己做得再好也会躺枪。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有很多人希望脱离欧盟的一个原因。  最后是态度问题。欧盟比起美俄,在恐怖分子眼里就是个“软柿子”,欺负它成本最低。如果同样规模的恐袭发生在华盛顿或者莫斯科,我相信ISIS的所谓“首都”拉卡除了会被炸弹洗礼,某些头目可能还会被无人机定点清除或者被特种部队跨境抓捕。美俄对于这种挑衅的报复一定会更加猛烈,ISIS一定会为自己的挑衅付出代价。但恰恰是欧洲,可以随便欺负。因为上次巴黎恐怖袭击,就算是欺负了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也只是形式上执行了空袭任务做做样子。人们短期内会悲伤和恐惧,会点点蜡烛,手挽手上香榭丽舍大街感动一下自己,对于ISIS的打击却不了了之。法国人民就是这么浪漫地一点点让时间治愈一切。所以恐怖分子可以说根本不怕欧盟。  欧洲的“牙齿”在哪里?  其实欧盟自己是有武装力量的,1992年德法首脑会晤宣布成立欧洲军团,经过多年组建和探索,在2007年左右初具规模,英法德三国是这只部队的主体,组建方式也只是把自己的军舰、装甲部队等作战单位编入一个所谓的“快速反应部队”。虽有数万之众,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一应俱全,但装备繁杂,互相之间难以互相补给和统一维护。人员和部署区域分散,指挥权形式上落在欧盟委员会,拥有一个形式上的指挥官,还设有一个形式上的欧盟国防部长。所以,事实上欧盟各国的军事行动仍然各行其是,无论是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或者空袭利比亚和ISIS,英法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名义发动进攻,而非在欧盟框架下执行集体任务。  该部队自建立以来没有执行过一次像样的军事任务,也就是在科索沃战争后,在巴尔干半岛上执行过形式上的维和任务。总的来说,这就是一支“形式上”的部队。它存在的意义仅限于标榜欧洲一体化的成果,体现互相之间的信任。所以当欧盟的首都被袭击时,欧盟的成员们未必能指望得上这支部队履行什么使命。“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这样的口号,向来不可能出现在欧洲快反部队中。所以指望这只部队为布鲁塞尔报仇至少目前来看是天方夜谭。  除了欧盟框架以外,欧洲各国还有另一面盾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布鲁塞尔也是北约的总部所在地,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在欧洲,而且也拥有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北约不同于欧盟,拥有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领导和军事支持,力量要强大得多。在接到命令后,7天内具备部署到世界上任何需要的地方的能力,后续部队能在30天内到达。但是我们看看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自俄国占领乌克兰克里米亚以来,北约各成员达成协议,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应对乌克兰危机。北约各成员国国防部长还同意使该组织的快速反应部队增加一倍。德国国防部近日宣布,将把已经封存的100辆坦克重新投入使用。此外,北欧五国——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和冰岛认为俄罗斯是欧洲安全最大挑战,这5个国家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同意加强防卫关系,强化与波罗的海国家的团结合作,希望借吓阻力量来巩固区域安全。最荒谬的还要属一心想加入北约的乌克兰,该国情资部门负责人居然在布鲁塞尔恐袭后表示俄罗斯可能参与其中。  讽刺的是俄罗斯毕竟也参与打击了ISIS并付出了自己的代价,虽然主观上肯定是为了俄罗斯自己的战略利益,但客观上不得不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间接帮助了欧洲各国。可是欧盟各国敌友不分,着实可悲。如果把用于威慑俄罗斯的军队和精力投入反恐,或许ISIS早已失去在欧洲连续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能力了。所以,国际反恐力量拧不成一股绳,也是恐怖分子不但可以苟延残喘,还能有可乘之机的一大原因。  “自由主义”的天真,欧洲醒得了吗?  欧洲各国是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的忠实信徒。他们相信交流合作,经济来往,增强相互依赖性可以解决传统的安全问题。为国与国之间,乃至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零和博弈”找到解法。这套理论有合理性,毕竟欧洲一体化确实做出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想推动的“一体化”同时又使得恐怖主义威胁变得难以防范,欧洲内部的安全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但应对外部安全威胁的能力却也在削弱。所以即使几个月前,巴黎刚刚发生袭击,在各国安保加强的情况下欧洲仍然发生了大规模恐袭。  此外,欧洲各国不重视国防已成为普遍现象,无论哪里缺钱,国防经费永远是动刀的对象。即便是军力最强的英法德,到了今天,各自的武装力量甚至比不上俄罗斯的一个军区。结果面对ISIS,只能寄希望其他大国的联合打击来解决问题。美俄为了自己的利益,加上距离“风暴眼”较远,当然可以执行有限的打击,利用ISIS的存在来互相博弈。而欧洲需要的是立即“切除肿瘤”,拖得越久,癌变的疼痛越深,可惜欧洲国家自己并不具备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敌我不明,主次不分,国防乏力,集体防卫流于形式,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欧洲应对恐怖主义的机制就像一团乱麻。这次悲剧带来的,除了那些把欧洲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的纪念仪式,不知能否引起决策者在安全理念上的重新审视。否则,布鲁塞尔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恐怖袭击而哭泣的欧洲城市。
馆藏&1090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进攻波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