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比亚,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例子反民主正确吗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利比亚战争:科索沃战争打法 伊拉克战争结局?
  日,恰逢伊拉克战争开战8周年,美、英、法等国再次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利比亚战争由此拉开帏幕。同前几场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依然是由西方军事大国发起的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局部战争,依然是一场针对主权国家的非对称战争。
  战争目的:争夺地中海霸权
  利比亚战争虽因部族之争而爆发,但通过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其战争企图暴露无遗:竞争地中海的主导权。“世界油库”――中东有两大富油区:海湾地区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非地区。通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湾地区产油国的控制。此次利比亚战争,西方大国又对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北非国家打起了算盘。
  法英看中的是利比亚的资源。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建立后,法英等国与其虽有驱逐外军基地、空袭民航飞机等积怨,但基本上相安无事,甚至一度握手言欢。而今,法国拉着盟国挑头空袭利比亚,军事干预利比亚内乱,决非一时冲动。只要将地中海南北两岸作一下对比就会一目了然。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地中海北岸的老牌欧洲国家越来越不景气,地处南岸的北非“穷国”,却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安然无恙。两岸的鲜明对比使得北岸国家蠢蠢欲动。此前,英法大国作为配角,曾参加过美国主导的多次战争,但在战后并未捞到好处。此次利比亚战争,法国打破谨小慎微的传统,跨海南下,无非就是想重新恢复在利比亚的传统利益,进而争夺地中海地区的领导权。而传统“大佬”美国的弱势,恰为“高卢鸡”飞向地中海对岸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美国看中利比亚的是,这里是控制地中海的要地。地中海地处美国三大司令部(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辖区的交叉地带,是美国战略关注的焦点区。地中海周边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法国“南下”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美国在该地区苦心经营的主要动力。即使没有利比亚战争,地中海这一内陆海也不会平静。早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海域就是西方军事大国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美国第6舰队更是长期在此游弋,以保障美国的利益安全。发动利比亚战争虽然不是美国的初衷,但从与英法等欧盟国家竞争的角度考虑考虑,它也不敢麻痹大意。因此,此次利比亚战争,美国虽看似被英法拖进了战争,实则暗度陈仓、谋求实现其地中海大战略。而“别人搭台、我唱戏;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
  如今,利比亚已经成为地中海争霸的第一块蛋糕。历史上,卡扎菲曾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最难对付的“硬骨头”。为了将卡扎菲赶下台,西方国家采用过经济制裁、斩首攻击等多种手段,均未奏效。此次由部族冲突而引发的利比亚内乱,无疑为西方提供了“下嘴”的机会。美英法等国的军事介入,使得卡扎菲陷入了内外夹击之中,政府的统治力已受到重创。作为一个部落国家,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利比亚将陷入部落混战的危局之中。政府垮台,国家内乱,主权丧失,使得利比亚成为西方国家能够轻松摆布的“病鹰”,对利比亚资源更可尽收囊中。通过这场战争,地中海地缘政治格局大变动已经开始,美欧地中海大战略已经展开。美、英、法等国将再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取道北非直趋大陆内部。
  战争过程:更像科索沃战争
  利比亚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民主党政府继科索沃战争后发动的第二场针对主权国家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均发生在地中海地区。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依托,但美国“象”、“驴”两党在实施战争的模式上却截然不同。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相比,利比亚战争将美国的战争模式又拉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它的特点是在遏制阶段,稳定战争态势,打击政府军、扶持反政府武装。“奥德赛黎明”到来之时,恰逢利比亚境内的反政府武装生死攸关之际。从突袭的目标和区域看,联合部队的主要作战企图是防止反政府武装被歼灭,保住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境内的桥头堡。在这一阶段,联合部队虽有联合国决议做幌子,但空袭目标并不是围绕建立禁飞区而设置的,其对卡扎菲装甲目标、部队营房和指挥系统的打击,无非就是改变利境内对抗双方的力量平衡。
  在巩固阶段,持续削弱卡扎菲武装,结合封锁、禁运等措施,迫使卡扎菲的支持者倒戈。经过首要阶段的空袭,反政府武装的命运将会出现转机,联军空袭的强度已有降低的迹象。虽然空袭不会停止,但随之将要采取的海空封锁、禁运等措施,将会把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和支持卡扎菲政府的利比亚人逼上绝境。根据科索沃战争的经验,卡扎菲政权是否经得起持续消耗,将取决于利比亚民众能否经得起食品缺乏、物资匮乏等困难的考验。同时,由于战争爆发突然,盟国内部意见尚未统一,需要就战争指挥权、战争目标、战争手段等问题进行密切磋商。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包袱依然无法摆脱的情况下,巨大的战争开支将会直接影响盟国的战争意志。
  瓦解阶段,打垮卡扎菲,联军地面部队可能进入利比亚,利比亚陷入持久内乱之中。斩首攻击、卡扎菲支持者的倒戈可能会使卡扎菲政府垮台。届时,反政府武装将发起反击,利比亚各部落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会进行持久的乱战。联军部队将以“维和”部队的形式介入新的内乱之中。基地组织等恐怖力量将会进入利比亚,联军的地面部队在利比亚境内站稳脚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战争结局:伊拉克是前车之鉴
  利比亚战争是西方大国继伊拉克战争之后挑起的又一场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战争。在战争初期,虽然有部分利比亚部落对西方国家持欢迎态度,但是由于美英法等国与反政府武装存在根本的利益差别,一旦卡扎菲政权垮台,双方自然会分道扬镳,甚至兵戎相见。到那时,美英法等国军队将成为全体利比亚人的公敌,伊拉克动荡的烟云将会笼罩在利比亚乃至整个北非国家的上空。
  届时,利比亚部落之争将使经济发展停滞。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根据伊拉克战争的经验,卡扎菲政权一旦垮台,利比亚短期内很难建立一个强势的政府,持久的内乱将使利国内的工矿企业瘫痪,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活动使国外企业望而却步。由于缺乏外资,利比亚国内的石油开采将无人问津。到那时,不但利比亚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对金融危机影响还在的世界经济而言将是雪上加霜。
  利比亚难民潮将会跨过地中海流向法国等发达国家,将冲击大半个欧洲。北非与欧盟一水相隔,难民问题曾是法国、意大利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利比亚战争爆发前,在卡扎菲政府的强力措施下,这一问题曾得到有效缓解。西方大国发动利比亚战争,表面上看似防止人道主义灾难,实则因空袭、冲突升级和持久内战造成的伤亡将会远远超出西方大国出兵之前,因缺乏有力的人道主义管理机构,大量的难民将进入欧洲和非洲邻国,从而形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利比亚战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将周边阿拉伯国家拉进战争的泥潭。北非中东国家,民族部落利益和宗教派别利益复杂交错,一国动乱,多国动荡。因此,利比亚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决不是产油大国的未来走向问题,而是影响到在全球处于重要能源战略地位的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未来。特别是在2011年年初,利比亚左邻突尼斯、右舍埃及均曾发生过严重的政局动荡,一度危及到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西方国家发动利比亚战争,帮助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将会对中东国家的反政府力量产生暗示效应,引发连锁反应。中东地区国家将陷入持久的内乱之中。
  战争质疑:“文明”大国还讲不讲国际秩序
  秩序是社会的基本要素,没有秩序,也就难以成社会。建立有序的国际社会是“文明”大国极力倡导的。自冷战结束后,人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然而纵观近几场局部战争,都是由“文明”大国破坏国际秩序而引起的。
  “文明”大国向来不遵守秩序。长期以来,“文明”国家一直以世界秩序的构建者、维护者自居,动辄以不合秩序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其实,他们才是国际秩序的最大破坏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国就对南联盟、伊拉克等国大动干戈,名义上是出于国际道义、维护国际秩序,背地里却是做着谋求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勾当。此次利比亚战争,“文明”大国又故伎重演,看似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实则是对国际秩序的巨大破坏。
  “文明”国家发动战争并不“文明”。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在人类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塑造和谐世界的今天,总有一两个高度“文明”的国家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之上,凭借军事优势,想打谁就打谁,从不顾及国际准则,更不顾惜他国人民的生命。即便打错了,也只是归咎于情报错误,一句寒暄了事。这样的“文明”大国不值得让国际社会尊重,更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也是利比亚战争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质疑的重要原因。
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世界观策划 No.134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长达半年多的内战之后,利比亚终于送走了“皇帝”卡扎菲,可喜可贺。但破坏不是目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摆在利比亚所有人面前的问题是:没有卡扎菲的国家该如何建设?民主体制可能是必然选择了,但伊斯兰世界搞民主的成功少,失败多。利比亚,这个从未有过过现代国家机制的国家,如何才能不走伊拉克的覆辙?[]
利比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
利比亚等北非和中东国家在部落政治、宗教传统等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伊斯兰世界:民主体制多走样
宗教教义“绑架”让民主成为工具,人民民主意识的淡薄,再加上林立的民族和部落组织,使这些国家的民主之路布满荆棘,但也不缺成功的先例。
利比亚能否走出伊斯兰民主新样板
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此中蕴含的政治大智慧,发人深省。
&利比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
  与伊拉克一样,利比亚周围环绕着埃及、苏丹、乍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所有这些国家之间都有强有力的民族、文化、部落联系。部落联系跨越了现代国家边界,其网络甚至扩展到西非的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尼日利亚。北非和中东国家在部落政治、宗教传统等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反对派缺少一名广获认可的领袖 
    路透社评论,卡扎菲对利比亚的统治如同“宗教团体”,缺乏国家机构和完善制度,增加今后政权交接的难度。美国情报分析公司“战略预测公司”中东部主任卡姆兰-博哈里说,眼下利比亚反对派缺乏一名“获得所有人尊敬”的领袖,这一问题不容小觑。对反对派来说,攻占的黎波里难度不小,治理国家更为艰难,他们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找到能获得所有人认可的人”。从目前来看,问题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中东问题专家卡姆然·波克哈里说:“现在还没有一个领袖获得所有人的尊重,这是一个大问题。 ”   部落力量十分强大  利比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卡扎菲在位期间也曾对社会政治进行整合,但这种整合远未完成。目前利比亚社会的基础类似于“夹生饭”,部落意识很强,内部派别林立,比之伊拉克有过之而无不及。分布在利比亚各地的部落大大小小共有几百个,真正形成气候的只有3个:瓦法拉、图阿里和卡达法。这三大部落的人数在利比亚640多万总人口中约占1/3。由于利比亚部落数量众多、势力分散,各方利益很难协调,矛盾冲突自然也就不可避免。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甚至会爆发残酷的斗争。
   内斗:反对派的最大隐忧 
  反对派内部“山头林立”,各自为战:他们一般自称“来自某村庄”的武装,从不自称“利比亚反对派”;不同武装之间较少协作,甚至相互“鄙视”。同时,反对派内部“成分”复杂,观点“多元”,既有宗教组织,也有世俗团体;既有长期对抗卡扎菲政权的“铁杆”反对派,也有利比亚政局动荡以来投向反对派阵营的前政府高官;既有“不打算与西方走得太近”的观点,也有要求获得外国投资的呼声。卡扎菲政权倒台后,反对派如果不能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声”,可能陷入内斗和分裂。7月28日,反对派最高军事指挥官尤尼斯被害也说明反对派内部存在分裂,尤尼斯本人是被反对派的内部人士所杀死。    宗教等传统力量抵制现代化  在非洲多国都有对民主建设不利的政治文化,“赢者全赢,输者全输”。民主是妥协的过程,长期的家长制统治使得政治和解缺失,政党制度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并未成熟,宗教极端势力也可能介入,这些因素使得利比亚民主政治的转型困难很大。而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要培养出民主机制适宜生长的土壤很难。在中东北非国家,最有影响、最有动员能力的政治派别往往是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组织,伊斯兰世界的民主化,往往成为宗教势力取代世俗势力的过程。也就是所谓“伊斯兰劫持民主”。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体制很难将宗教与政府像西方国家一样划分的清清楚楚。[]
&伊斯兰世界:民主体制多走样
  与利比亚拥有类似国家状况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伊斯兰国家,他们的民主体制,至少从目前来说失败的,宗教教义“绑架”让民主成为宗教的工具,人民民主意识的淡薄,再加上林立的民族和部落组织,使这些国家的民主之路布满荆棘,但也不缺成功的先例。[]
正面典型:南非和解:没有宽恕,没有未来
  当这种比任何殖民地都更为严酷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结束后,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和“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图图主教,为南非寻找一条种族和解之道。面对国家的满目疮痍,面对昔日的血海深仇,南非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奇迹——挣脱锁链的不只是被压迫的黑人,同时,还有与他们长久地铐在一起的、被视为压迫者的白人。当两个种族在为所受的折磨和所施加的罪行而痛苦流涕的时候,南非实现了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国家和公民心灵的重构。虽然南非非伊斯兰国家,但经验仍可效仿。[]
反面典型:伊拉克:解一时之气,酿难咽苦果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推翻萨达姆政权,新政府一味强推“去伊斯兰复兴党”政策。萨达姆所领导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支持者及军官随即被大量“清除”,该党成员一度被限制担任公职。此后又通过立法,全面清洗旧体制官员,解散共和国卫队。殊不料,虽解一时之气,反换来族群冲突加剧,社会撕裂对立,事与愿违,伊拉克国内民族、宗教、政党矛盾不断,各派利益纷争持续,从萨达姆支持者到“基地”组织,各种力量频繁发动暴力袭击,当初政策制定者后悔莫及。[]
正面典型:印尼和解缔造民主巩固奇迹
  10年前,当亚洲金融危机侵袭印尼经济的时候,许多专家都预言这个国家即使不走向分裂,从此失去稳定。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场风暴在印尼引发了一股民主化浪潮。经营32年的苏哈托强权统治轰然崩塌。新政府审时度势,推行“和为贵”政策,弥合政治鸿沟,缓和社会对立情绪。短短十年,缔造民主巩固奇迹。印尼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慢慢地成为了穆斯林世界自由和民主的风向标。[]
反面典型:阿富汗民族和解步履维艰
  在和谈问题上卡尔扎伊面临双重掣肘。首先,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拒绝和谈,自恃战局于己有利,拒绝任何和谈。其次,北方联盟势力反对和谈。北方联盟与塔利班死战多年,恩怨一时难解。北方联盟高官多居阿政府要职,担心塔利班融入政治进程威胁自身地位。此外,阿各派势力背后隐约可见外来支持,若干国外势力基于自身在阿利益的考量,在和谈问题上立场迥异,这也成为和谈的一大障碍。[]
&利比亚能否走出伊斯兰世界民主新样板
  利比亚反对派肩上的担子不轻,能不能走出伊斯兰世界民主失败的窠臼,各方能够捐弃前嫌,经过谈判和立法确定各方利益的平衡,避免“赢者通吃,大雨吃小鱼”的局面,这些都是疑问。当然利比亚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一次大革命,民众的民主意识经历洗礼。反动派阵营各派势力可能通过革命力量得以均衡,存在妥协的可能性。[]
  眼前:能否善待卡扎菲支持者,让各派走向和解是关键  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此中蕴含的政治大智慧,发人深省。分析者称,如果反对派无法在新政权中与曾经效忠卡扎菲的力量协作,就无法广纳人才、重建国家。重建利比亚,和解当为先。政权更迭后,人人过关式的政治清算,不分青红皂白,政治后遗症不少,极不可取。转型期间,各方角力,暗潮涌动。复杂棘手的转型正义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平衡好民愤与法治二者关系,最能考验新政权与全民族的智慧与胸襟。主政者何妨高瞻远瞩,拿捏时机,放弃“一个也不放过,一个也不宽恕,只要正义实现,哪怕天塌下来”的高调,转而务实追求“以德报怨,全民和解”。  利比亚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高瞻远瞩,号召反对派武装人员及利比亚平民,在对待卡扎菲政府俘虏时,务必抑制愤怒情绪,心怀怜悯,给予宽大处理。至于前军警,重新宣誓后,一律欢迎弃暗投明,咸与维新。透露新政府立场开明,相忍为国,值得高度肯定。风云际会中,未来的利比亚新政府能否一展长才,成功克服眼前的重重挑战,打破伊斯兰国家民主转型难上加难的魔咒,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乘民气可用,收拾人心,凝聚全民共识,抚平战争创伤,迈向民族和解,正是当务之急。当然需要和解的不仅是输赢两方,当然还包括利比亚割裂的东西两部分,还有不同的部落力量等。[]  长远:世俗化和民主化是方向  这方面土耳其是伊斯兰世界的榜样,虽然土耳其曾涌现不少强人政治和军人政权,但是谁都不敢轻易动“民主”这面大旗。其次,虽然数次出现伊斯兰教政治势力高涨局面,但执政的宗教政党必须在世俗与宗教之间小心地保持平衡。在土耳其政治中,军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总统、议会(政党)与军队之间的某种“三权平衡”。土耳其宪法规定,军队行使着捍卫世俗主义与民主政治的使命。虽然军队曾经四度干政,但其方向却是良性的。这一点恐怕是土耳其独一无二的特色,但也最难于模仿。[][]
“明君”卡扎菲却遭唾弃
美国的公务员们
中西方发言人对比
腐败之国印度的反腐榜样
印度被“失踪”的女孩
我来说两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