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人是巴哈伊朋友信徒

你对巴哈伊了解多少
巴哈伊教创建于1863年,创始人为伊朗人米尔扎·侯赛因·阿里(Mirza Hosagn Ali),他后来被巴哈教信徒们称为巴哈阿拉(Bahaullah),意思是“真主的光荣”,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巴哈伊信徒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上帝,他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及穆罕默德和巴孛。 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巴哈欧拉认为全人类同是一族,现在据说大约有四百万巴哈伊信徒。
巴哈教原来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教派,但由于教义发展已经脱离了伊斯兰教的观点,形成一种新的相关信息。巴哈教不崇拜古兰经,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
巴哈伊教创建于1863年,创始人为伊朗人米尔扎·侯赛因·阿里(Mirza Hosagn Ali),他后来被巴哈教信徒们称为巴哈阿拉(Bahaullah),意思是“真主的光荣”,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巴哈伊信徒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上帝,他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及穆罕默德和巴孛。 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巴哈欧拉认为全人类同是一族,现在据说大约有四百万巴哈伊信徒。
巴哈教原来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教派,但由于教义发展已经脱离了伊斯兰教的观点,形成一种新的相关信息。巴哈教不崇拜古兰经,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只是在每个大洲建造一个纪念性庙宇,分别位于美洲的美国威尔米特(Willmette),澳大利亚的悉尼,非洲乌干达的坎帕拉,欧洲德国的法兰克福,亚洲以色列的海法(Haifa)。每座庙宇都有九个墙面,代表最大的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阿拉的作品。巴哈教也不主张传教布道。
巴哈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后)为巴哈教历新年,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巴哈教义共13条:
全人类是一个整体;
巴哈教徒要独立地寻求真理,不迷信先知和传统;
人类的所有宗教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
所有的宗教、种族、阶级、民族的偏见都应该受到谴责;
宗教和科学应该协调起来;
男女平等;
普及义务教育;
创造普及世界统一语言;
消灭极端贫困和财富集中;
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纠纷;
劳动是一种信仰,消灭游手好闲和无所事事;
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最高原则;
人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巴哈伊教约于1924年由美国的罗德女士传至中国的广州,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认同。当时巴哈伊教又名“巴海运动”。约在1930年9月底,巴哈伊教传至香港,...
答: 家中摆放观音菩萨禁忌都有哪些啊?婆婆给我送了个送子观音,我也是醉了,不知道咋办啊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seamouse,腾讯娱乐特约评论员。曾任职于《南都周刊》、《香格里拉》、《明日风尚》等媒体,目前供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穿越Across》。
伊朗人的世俗生活与宗教态度
“我们库尔德人更像是北境守夜人,ISIS是异鬼,沙特是兰尼斯特,美国是坦格利安,叙利亚是史塔克,伊朗则是多恩。”
恐怖袭击的战场蔓延到伊朗首都德黑兰了。如果热爱认领一切罪行的ISIS“声称负责”,那这将是该邪恶组织首次在伊朗境内发动的袭击。去年12月,在伊朗著名遗址波斯波利斯参观时,向导得意地对我表示自己国家之所以那么安全,情报部门的努力是一方面――即便网络访问会因此部分受限,还强调:“西边有ISIS,东边有基地组织,都离我们近在咫尺,可为啥不敢找我们麻烦?甚至不敢去动伊拉克什叶派圣城?他们炸伊朗一点皮毛试试看,不用等哈梅内伊号召,我们国民就能迅速把这个哈里发国灭了。”然而,炸弹不但来了,还直接来到国会和霍梅尼陵墓这两个最关键地方。更严重的是,国家安全理事会副主席赛弗哈伊已经表示:袭击者来自伊朗,并加入了伊斯兰国。(一)这句确凿的官方说法,首先打了我伊朗一些朋友的脸,他们对祖国被美帝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而愤愤不平,总是反问:“我们伊朗出过恐怖分子吗?”之前特朗普那道引发全球抗议的“限穆令”,让我在卡尚认识的一对中产夫妇也不得不担忧起他们第一次出游欧洲的计划。众所周知,由于伊朗早在小布什时期,就被列为“邪恶轴心”,其国民想要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欧洲和美国签证的难度非常大。不过,“或许出于对特朗普政策的抗议,欧洲各国签证处反倒会放松对我们出游材料的要求,谁知道呢?”正在准备充足资金证明的年轻女子Bahar说道。去年年末,柏林圣诞市集恐袭那天,我正在靠近伊拉克边境的伊朗西部城市阿瓦士。看着不断滚动的实时新闻,房东Ali抱怨道:“你听说过我们伊朗出产过圣战者和恐怖分子吗?可欧美很多时候却纵容那些真正危险地方来的家伙在自己国土上搞袭击,甚至给他们免签,却对我们卡的最严。”我当时流露出一番大彻大悟的表情,并立即搜索为何没听说过伊朗的恐怖分子,答案有关于什叶派教义更为包容的,有关于伊斯兰解释权收归大阿亚图拉霍梅尼为首的教士集团手中以控制话语权的,但也迅速想到去年7月慕尼黑枪击事件的凶犯正是伊朗裔。不过,那已被证明是一起与任何组织并无关联的独狼式袭击事件,枪手曾说自己被欺负了七年,现在有了枪想要报仇,因此更像是一起报复社会的孤立案件。33岁的Ali出生于两伊战争时候的前线霍拉姆沙赫,记得童年吃饭时,萨达姆的火箭齐刷刷袭来,他们不得不立即躲进防空洞,“可笑的是,如今我们和伊拉克又变得那么要好”。他开车带我在阿瓦士这座没有景点的大城市转悠,河边立着一副军人海报,Ali告诉我,那是在阿勒颇牺牲的伊朗志愿军“圣城旅”战士,我这才知道,在这场复杂的叙利亚代理人战争中,伊朗是与俄罗斯一道,坚定地站在阿萨德政府这边的,派出伊斯兰革命卫队直接参战。那么,与美国和沙特的进一步交恶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二)那么会有来自ISIS的伊朗人吗?要知道,伊朗人可是恨透了Daish(ISIS分子)。有真正伊斯兰信仰的,看到欧陆一次次恐袭,会表态:“这又是Daish干的吗?他们不是穆斯林。如果他们是真的穆斯林,那就是我们不是。”只是出身是穆斯林身份却根本无所谓更不会去践行信仰的那些,则表态教派间冲突仇杀愚昧透了。可是,如今确实有“波奸”(波斯奸细)杀到自家门口了。在这个最大的什叶派国家,绝大多数伊朗人或许都忽视了国土西部存在着的少数逊尼派群体。BBC的波斯问题专家Jenny Norton在恐袭发生后谈到:“伊朗卷入了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战争冲突,海外逊尼派却一直未对伊朗有任何攻击行为。然而近几个月,ISIS显然扩大了自己在伊朗少数逊尼派群体中的宣传力度,情报部门早前也声称缴获一些宗教极端宣传品。”(三)复杂的是,即便同样是伊朗的少数逊尼派,也远远不可能处在一条战线上。我也去过伊朗的库尔德斯坦,那里有着最痛恨ISIS的库尔德人,偏偏就是作为伊朗少数的逊尼派。在Kamyaran结识的三个小伙,就常组队替地方参战,不过是去打《使命的召唤》,我开玩笑地把他们叫做真正的“键盘侠”。他们热爱剧集《权力的游戏》,最喜欢瑟曦王后炸死宗教狂大麻雀那集,如若将剧情中的各方势力代入中东地缘政治联想的话,机修工Sajad认为:“我们库尔德人更像是北境守夜人,ISIS是异鬼,沙特是兰尼斯特,美国是坦格利安,叙利亚是史塔克,伊朗则是多恩。”不似土耳其追求独立建国的库尔德工人党,以及伊拉克几乎已经事实独立的库尔德地区,伊朗的库尔德人与政府常年关系融洽,也从不挑事。只不过在离开其中一位农业富二代家中时,因为聊嗨了,他会装出话剧腔来告别:“Farewell brother, in the future, in free Kurdistan.”(永别了,兄弟,未来再见,在自由的库尔德斯坦)(四)
在很多方面,会看到伊朗其实有着还不错的宗教宽容度。圣诞前夜,伊斯法罕最热闹的地方是亚美尼亚人聚居区的基督教堂周围;波斯帝国旧都苏萨供奉着有争议先祖Daniel的灵柩,既是什叶派祈祷的圣殿,也吸引着大批生活在伊朗的犹太人;在宗教氛围最为浓厚的圣城库姆,一位兼职向导的神职人员,将我带到大清真寺的Masumeh圣殿前,阅读欢迎词:亚伯拉罕、耶稣、佛陀、穆罕穆德……各位来自一个家庭的先知们,你们好……由于之前才知道一位国内朋友是我从没听说过的巴哈伊教徒,并且查询过这是起源于伊朗却最被迫害的教派。不知哪根神经大调,我竟然向圣殿前的这位神职人员斗胆发问:“我知识太少,但巴哈伊教不也这么认为世界大同吗?”对方没回答我,不过却将我带进办公室,赠予一些翻译成中文的经学思辨类书籍,其中一本是《如何心平气和地把什叶派介绍给瓦哈比派兄弟》。我想就算我能背下来,就算我会阿拉伯语,也不敢去找瓦哈比派谈笑风生的。真正起源于伊朗的本土宗教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即拜火教。一天我们驱车去了亚兹德郊外的拜火教圣地Chak Chak,是一处悬崖屋舍。传说中,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大军杀来,萨珊王朝最后一位公主Nikbanuh逃到悬崖峭壁,绝望地看着山下迫近的追兵,恳请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开山庇护。山开了,Nikbanuh觉得自己满身污垢不敢迈入,高处的石头就滴水下来,发出Chak Chak的声音,洗干净了公主,又替她解渴。遗憾的是,这只是有着美好愿望的宗教神话,历史事实是:阿拉伯军队轻易攀上悬崖,轮奸并残杀了公主。向导Kurosh熟知拜火教历史,并确凿地告诉我:“如今全伊朗的拜火教教徒只剩20个。”同时说起巴哈伊教派,“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普通伊朗人非常喜欢他们”。不过另一位客栈老板却表达了相反看法:“巴哈伊信徒无聊死了,放着现成的神不去信,非要自创出一个先知,谁都讨厌他们,活该受罪。”拜火教圣地Chak Chak(五)住在伊斯法罕当地人家里那几天,每天吃饭时都伴随着“敌台”的节目,那都是来自欧陆的波斯语频道。一家人坐在地毯上,手抓着馕,认真看着电视里末代沙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遗孀法拉赫的回忆录。遥不可及的王室生活,哪怕是被自己人民动手推翻的,总会被平民赋予太多浪漫想象。其实,与许多国家的末代王室一样,巴列维王朝的后人们也充满各种悲剧。我去过德黑兰北郊的Niyavaran宫,伊斯兰革命前王室家庭生活了最后10年的地方,参观了幼子阿里?礼萨和小公主莱伊拉的曾经的房间。在他们的玩具、乐器和儿童床旁边,简明扼要的文字写着:因长期抑郁,幼子于日,在其波士顿的公寓里开枪自杀,死前正在哈佛大学攻读伊朗古代史和哲学博士。而小公主9岁时跟家人流亡,定居美国却从未婚嫁,当过华伦天奴的超模,因厌食症和抑郁症,长期在英美两地往返治疗,日,在伦敦酒店房间,因服用了正常剂量5倍以上的安眠药而死去。我当然听不懂电视里的波斯语,但估计画面里的王后法拉赫就是在回忆着这些伤心往事吧。既是为了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又是对过往岁月某种浪漫化的想象,旅行途中所结识的说英语的伊朗人,大抵会表达自己对巴列维时代的向往,而对其统治之下腐败和不公的事实进行选择性遗忘。在卡尚的那两天,与我同住在中产夫妇家的,有一对瑞士来的小情侣――意大利和伊朗混血的女孩Niki,就是沾亲带故的巴列维皇室后裔。1978年,妈妈和姨妈觉得事态发展不对了,就溜之大吉,还留下一些亲戚生活在马什哈德附近。她儿时也曾跟家人回过几趟伊朗,这次则是穷游着深入了解另一半血统里的故乡。她的小男友对这个国度的历史完全陌生,就向房主打探起革命前后的变化。可想而知,回答他的,几乎是一番义愤填膺的饶舌:“革命毁掉了我们的一切,从经济到文化都被连根拔起。伊朗以前多么开放,女人从来不戴头巾,如若照那样发展下去,我们该有多么发达。我告诉你,伊朗10年内必变,年轻人可从不听那些宗教领袖的话。”我竟也不客气的插嘴:“1977年德黑兰大学女生的那张照片非常有名,让我们真的相信当时的伊朗社会极其开放多元,可有没有想过,照片背后代表的只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和富裕阶层,更大数量的伊朗民众并不如此,要不为何那么容易就被宗教领袖煽动起来推翻王室?就像我们旅行中所能认识甚至共同生活几天的伊朗人,只会是譬如你们这样英语流利、思想开放的,但这可能是大多数吗?”这回应当然造成了些许尴尬,幸好电视里一首从旋律到画面都非常诡异的MV《Nemidani》,抢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并有效中止了无法达成共识的对话。画风诡异的音乐频道热播曲(六)由于Wi-Fi的极不普及,伊朗人的家庭生活依然非常依赖电视。除了王后的回忆录外,他们更热衷于收看音乐频道,PMC、Iran music、Javan……近十个频道24小时的沉浸在电子节拍轰鸣中,画面里的美女穿着性感的比基尼,当然,从不戴头巾。这些节目全是源自欧美的波斯语频道,里面的歌手和音乐人,也全数生活在国外。当地人通过卫星锅盖或机顶盒接收信号,在偏远一些的地方,偶尔还可能会有警察爬屋顶抄天线开罚单,而对首都德黑兰来说,10多年前就没人管你看什么节目了。在军队系统银行工作的Bahman,在周五主麻日,已经在各个音乐节目中躺了5小时了,“反正又没啥颠覆政权的节目,我们需要美女,既然大街上都得戴着头巾,回家在电视里看看总可以吧”。在伊朗待了一个月,说不上有多喜欢。地貌,荒漠占去大半,而绿色和水面非常稀缺;建筑,逛遍其他各国的城堡大宅和土坯民居后,也不会觉得有多稀奇;城市,作为发展中国家比较先进的,确实干净而宽敞,但对娱乐生活的严格控制,让夜晚一到就非常无聊;音乐,古波斯是所有弹拨乐器的诞生地,但几乎所有厉害的音乐人都流失到欧美去了。至于伊朗人,毋庸置疑是全世界最为热情好客的,可玩到后面,当满大街都用中文跟你打招呼,“你好,我爱你”,我就只会不耐烦的选择用耳机与他们隔绝起来。最要命的,当然还是饮食,烤肉串虽过瘾,但连续若干天也绝对让人口干舌燥,而腻味的甜品和多样的酸奶,则从不是重辣厚味的我会吃得惯的。于是,离开之后,当这么多的伊朗朋友在社交媒体上问我总体印象,我也非常实诚地回答:“你们都无与伦比的友好,但娱乐的缺乏和味蕾的迥异,这肯定不是一个我会选择去生活的国度。” (本文发表时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赵琼】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完美的典范-巴哈伊信仰.doc 10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完美的典范-巴哈伊信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完美的典范
阿博都巴哈生活写照
Vignettes from
the Life of 'Abdu'l-Baha
新纪元国际出版社
《完美的典范——阿博都巴哈的生活写照》一书,
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成为孩子及父母
的良师益友。本次再版,统一了人名、地名;增加了一
些注释;对旧版的部分文字,作有修订。本书的部分故
事在《启迪童心》(初级)出现过,编者以后者为准进
行了替换。
特此说明!
二零零九年六月
教长阿博都巴哈()
年轻时的阿博都巴哈
阿博都巴哈在其著作上签字
阿博都巴哈与孩子们在一起
日,阿博都巴哈被英王室授予爵位。
阿博都巴哈与教友
第一章 纯洁的心灵 1
第二章 仁慈的心灵 23
同情与理解 43
礼貌与风度 64
服务、责任、参与 74
知识与智慧 83
第三章 意气风发的心灵 89
欣然服从 107
泰然与镇定
平静与安详 115
完结篇 阿博都巴哈言行所产生的影响 131
《完美的典范——阿博都巴哈生活写照》不是一本传记,只是阿博都巴哈日常生活点滴和逸闻趣事的汇编,极富启迪性和激励性地彰显了巴哈伊的生活方式。阿博都巴哈是巴哈伊信仰创始人巴哈欧拉的儿子,是祂的教义与精神的完美典范。阿博都巴哈的言行完全和谐一致,毕生致力于指引、鼓励和帮助巴哈欧拉的信仰者,无论男女老幼,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寻求遵循祂所树立的典范。祂号召巴哈伊们追随的正是这种典范:“……你们当以阿博都巴哈的生活方式指引人们,教育他们……跟随阿博都巴哈的脚步……”①
写作的动机有多种。在很长时间里,本人都觉得需要有一本讲述阿博都巴哈的不同方面品格的通俗易懂的书籍。而这样的文字又似乎以追忆生活中的逸闻趣事为最佳方式。例如,通过事例表现祂的慷慨品格,比只是说祂是个慷慨的人更有说服力。这些生活事例都是真实的,同时也是“世俗的”,但其中折射出的光芒却是真正具有神圣性质的,正如阿博都巴哈自己所言,现世的生活,无论多么痛苦或磨难,都带给祂快乐。因此,了解祂的生活之道,可以给我们启迪和滋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大的灵性充实和满足,从而使我们的人生——现世生活——更有意义,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的确,一个人越早发现人生的真谛,就能越早过上真实有意义的生活。我们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值得仿效的楷模,而阿博都巴哈正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佳人选。
人们对有关阿博都巴哈的生平事迹怀有极大的兴趣。而通常来说,人们喜欢听轶事,而这方面的记述散见于大量的著作里,时间又早至一个世纪之前,且有许多著述尚未出版。在阅览了一些已经出版的英文书籍后,本人自然地就有了把它们收集整理成一个单行本的愿望。无疑,用讲故事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激励性。当然,这样的讲述并无时间上的次序,也没有渲染传记内容的许多愉悦的细节。
巴哈伊信仰的圣护守基 ? 阿芬第要求美国信徒牢记教长的榜样:“他们必须铭记阿博都巴哈与他们在一起时的行为典范;铭记祂的勇气、真爱、不拘形式和一视同仁的交谊,祂机敏而睿智地表示对挑剔刻薄的鄙视和憎恶。他们须时常想起那些历史性的事件和祂彰显其敏锐正义感的场合,祂对受压迫者的发自内心的同情,祂对人类一家精神的终生奉行,祂对人类成员所洋溢出的爱,祂对那些凡敢于蔑视祂的愿望,嘲笑祂使用的方法,挑战祂的原则,或使祂的行动徒劳者所表现的不悦。”②
世界正义院在一九六六年特别号召巴哈伊青年以教长的言行做楷模,提升自己的品格……③大约三年后,这个神圣的机构函告全世界的巴哈伊:“为熟悉教长的神圣典范,我们应该深刻缅怀祂的生平事迹。祂的高尚言行不带有一丝的自私动机,而是祂的真正本性的必然与自发的表露。同理,只有当内在精神成为我们的态度与行动的泉源;我们才能遵循祂的典范行事,而内在精神须经由祈祷与实践教义得以成长和成熟。”④世界正义院在一九七四年再次号召“全世界的巴哈伊社区发展杰出的巴哈伊特征……”⑤而这些教长都曾丰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阿博都·巴哈思想述评
阿博都·巴哈是巴哈欧拉的圣约中心。巴哈欧拉制定的圣约要求巴哈伊信徒的心朝向一个中心并绝对地忠诚于它;同时还约定阿博都·巴哈是巴哈欧拉言辞无误的阐释者。对于阿博都·巴哈,我们应该认识到,阿博郜·巴哈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而且在以往的宗教里不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虽然不是先知,没有宗教创始人的地位,但是,他由于巴哈欧拉的“圣约”所命定的特殊身份,而成为巴哈伊教这“一个神圣信仰的三个中心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巴孛和巴哈欧拉。
因此由阿博都·巴哈生平、所处的生活世界以及肩负的历史重任,决定了他的任务的核心是在对巴哈欧拉的启示的教义进行阐释,传播巴哈伊信仰,巩固巴哈伊教的团结,扩大巴哈伊的影响,把巴哈伊教推向世界。
凭着神圣而崇高的信仰,深邃而远广的目光,以及卓越出众的智慧,阿博都·巴哈一生著述颇丰,为那些寻根究底、追求真理的人们阐明了困扰着当今世人的一系列既是神学又是哲学的问题。
阿博都·巴哈运用通俗易懂的言辞对巴哈欧拉天启进行了阐释,对于人们理解、传扬巴哈欧拉的教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博都·巴哈对巴哈伊教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加以扩充。他把巴哈伊核心教义归为:上帝独一、人类一家、宗教同源,并以巴哈伊的三个核心教义为基础,把巴哈伊教的教义加以扩大,归纳为十一项原则:1.探求真理;2.人类一体;3.宗教应带来仁爱和亲善;4.宗教与科学的和谐;5.消除偏见;6.同等的生存机会;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世界和平;9.宗教与政治无涉;10.男女平等——教育妇女;11.圣灵的力量。揭示人类只有一个上帝——宇宙的创造者。横贯历史,上帝通过一系列神圣使者向人类显示了自己。每一位圣使都创立了一个宗教。如亚伯拉罕(犹太人始祖)、克里希纳(印度教)、摩西(犹太教领袖)、琐罗亚斯德(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耶稣(基督教领袖)、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巴孛(巴孛运动创始人)、巴哈欧拉,这一系列的神圣教育者反映了同一个历史性的“上帝之计划”,旨在教育人类认识造物主,并培养人类的灵性、知识和道德能力,其目的一直是为一个全球性的、不断演进的文明铺路。不同名称的宗教,不过是不同显圣者按照不同要求和当时人们的接受水平启示的,是绝对真理在相对、变化的世界中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揭示与透露。对应其时代和人们的状况,在各种宗教的经典文献中,隐喻被广泛的使用。基督教作为影响最大的宗教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阿博都·巴哈以基督教为主,通过对基督的洗礼;洗礼的必要性与律法的变革;面包和葡萄酒的象征意义;基督复活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基督之再临及审判日;三位一体;上帝之道的先存性;亚当和夏娃等经典寓意的闸释,揭示了对经典仅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不但很难深刻理解经典内在的含义,甚至可能误解经典,产生矛盾的认识。为此,他从理性化的角度,对基督教进行了继承和改造。这种继承和改造去掉了基督教的神秘性内容,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整个宇宙,包括有形宇宙和无形宇宙,虽然有无数的存在种类与形式,按照由低到高可概括为六个层次的存在领域:矿物领域、植物领域、动物领域、人类领域、灵魂领域、显圣者领域。每一高层领域包容和笼罩它底下一切低层领域,同时也具有一种崭新的、独特的、为低层领域所没有的功能。因此,高层领域包容、洞悉和支配低层领域,而低层领域无法知悉高层领域,也绝对没有高层领域那一新的功能。人类是上帝杰出的作品。上帝由于爱而创造,上帝是完美的本质,他为了自身的完美,而将完美的属性投影到创造界,使每一种被造物都反映他的一种或多种属性与美质,并在被造物中拣选了人类赋予他们一切完美的属性和特殊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认识他并崇拜他。人的这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思智(也称理性、灵魂),正是思智才使人成为万物中最高贵的。灵魂是不朽的,人生命的目的是让灵魂通过在物质世界不同境域的经历,获取各种知识、能力和美德,不断完美化,为灵魂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不断推进演进之文明。存在界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的领域是显圣者领域。显圣者的本质总的来说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依存于躯体的血肉实质;二是个体实质,理性灵魂;三是神性的体现,它是神圣的美质,是存在物的生命之因,是灵魂的教化之因,人类的引导之因以及凡尘世界的启迪之因。上帝本质是不可知的,但是认识上帝才是认识的根本,唯一的途径就是人类通过圣灵的辅助认识显圣者,进而认识上帝。真理只有一个,人需独立探寻真理。只是传统所宣称真理的四个标准,感性、理性、权威和灵感都是有缺陷的。阿博都·巴哈启发人们,要学习如何将这些资质结合起来使用,同时免受各自的短处和缺陷的影响,可说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巴哈伊教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两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与他周围人群建立关系,才能学习到衡量事物的标准,进而帮助他寻求真理,实践美德,一方面贡献社会,另一方面促进他本身精神的成长。上帝爱人而创造人类,因此从根本上讲并不存在恶。善是实体性存在,而恶则是善的缺乏,即不存在。如果人人都能净化品性,超脱俗世,追求至善。人类就可以消除一切的偏见,统一和团结在上帝之爱的庇荫下,构建人类的新世界体制。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但是宗教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世界的范围内信教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科学与宗教都是寻求真理,而真理只有一个。如果某种宗教与科学研究相对立,那它就纯属迷信。科学与宗教是人类进步的两只翅膀,二者应该携手前进。科学提供了认识的工具,而宗教则教人们如何运用它;世俗教育提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成就,灵性教育则教导人们如何去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一个是知识的实体,一个是关于知识的原则。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对于现代人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阿博都·巴哈在教育思想上,如教育的模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都有很多新思想,新观念,提出了更为详尽和具体的教育思路。他给予教育的重要性以理性的证明,阐发教育对人类的强大的影响,并提出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他把教育分为物性的、人性的、和灵性(即神性)的三类,物性的、人性的教育结出的是物质文明的果实,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而神性的教育结出的是神圣文明的硕果,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净化人们的心灵。阿博都·巴哈通过目前的物质文明与将来的神圣文明在社会中作用的比较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物质文明借助于惩罚性与报复性法律力量来制止人们的犯罪行为;神圣文明教育每个社会成员,以至除了微不足道的例外情况,没有人试图犯罪。这样,凭借暴力与报复性措施防止犯罪,与通过教育、启迪人们,使其精神得到净化,以至不是因为害怕受惩罚与报复,而是自觉避免一切犯罪行为,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人们确实把犯罪看作是奇耻大辱,这本身就是最严厉的惩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文明与神圣文明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物质文明借助于强制力和惩罚措施,试图依靠强制力和惩罚措施,阻止人们胡作非为,使其不至于危害社会,不至于犯罪。然而,在神圣文明中,个人得到训练,所以,尽管没有要受惩罚的担心,他却避免犯罪,把犯罪本身看作是最大的痛苦,乐于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美德,促进人类的进步。巴哈伊教育方式就是主要通过巴哈伊学校向人们传授神圣文明。巴哈伊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从而逐渐改变整个人类社会。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哈伊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