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设计师沈雷老婆的老婆都是什么职业

从模特到设计师 她们还能走多远-搜狐女人
---------------
 她们从名模变成设计师                           搜狐女人独家策划,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陈娟红简介 陈娟红从1998年和张舰先生共同创办概念久芭模特管理公司至今,陈娟红不仅成功的从世界超级模特转型到公司领导者,更在2001年将手下的六个公司组合成为概念久芭时尚推广机构,成为中国时尚行业的中流砥柱。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成功与辉煌,作为时尚界的长青树,陈娟红于2002年九月出版一本收录了她十多年来各个发展阶段的图片与文字的个人专集。在这本名为《天生一个陈娟红》的专集中,广大读者不仅能够见证一个超模的诞生与成长,更可以从这本专集中发现陈娟红在T台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驻足设计行业 日下午,D·Park第一车间里,中国服装界的多位重量级领导,设计大师、泰斗,时尚界名流共聚一堂,仿佛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时尚名流party,而party的主人,此时正在后台紧张地忙碌着……
  40名来自陈娟红·凯莱希模特学校的俊男靓女,身着以红、黑、金为主色调的未来概念服装,演绎这场颠覆时尚产业现状“红’s革命”。而这场“革命”的策动者,正是他们的老师、学校创始人、国际顶尖名模——陈娟红!。[][]
马艳丽简介 2004年
在服装设计的领域里又新开设了高级定制项目,并为多项大型活动以及多位影、视、歌明星(设计定制了舞台演出服装。2005年荣获2005中国时尚大奖最佳风格设计奖;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成功举办一场名为《在红地毯上》的Maryma高级时装定制晚装发布会,创立Maryma高级定制品牌,成立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中心。[]
高级定制的开始 自完成了从名模到设计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后,马艳丽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所钟爱的设计事业的追求。低调的她在2006中国春夏国际时装周上设计之梦的水准定高了一步——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
  这是很多职业设计师未敢涉足的领域,身为时装设计师,马艳丽有这份勇气也有足够的时尚明星做她的后盾。其实早在做自己的时装品牌时,她就已为很多明星等名人订制时装了。马艳丽高级时装已经逐渐得到各界名流的认可。[][]
瞿颖简介 瞿颖于1986年—1989年湖南省艺术学校学习,1989年加入湖南省话剧团。身材高挑,面目姣好的她在1990年成为了北京服装表演队的一名模特,并多次获奖。
  从1991年起,瞿颖拍摄了多部电影,《不要问我从那里来》、《花神的女儿》、《站直了,别趴下》等。
瞿颖高级定制新店开幕 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瞿颖和三位好友合开的高级服装店开张。圈中好友李静、蔡明、毛宁、于娜等众多明星到场祝贺,为了让PARTY更加热闹,男友张亚东也叫来了他的朋友,并表示绝对支持瞿颖做服装店。
 搜狐: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有这个想法开店?
 瞿颖:谢谢,就是之前自己又爱漂亮,又舍不得花特别多钱,所以总喜欢自己订制衣服。日子久了,就和很多设计师都熟了。在和圈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都有很多活动不好找衣服这样的困扰,于是就萌发出和朋友联手开店的想法。
 设计师 看好度:90% 多数设计师会认为虽然她们转行到设计师行业,但是还是要看个人的潜质和实力。
欧迪芬创意总监
  我人为中国的模特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包括他们去做演员、出唱片都是中国社会的美丽观念以及由美丽文化催生出的新美丽经济。
  我记得在三亚举行的世界小姐大赛,张梓琳夺得第
57届世界小姐桂冠,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夺得世界小姐冠军。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模特行业的发展在中国将越来越快,模特产业的发展形成指日可待。 []
圣释高级时装订制设计师
  职业模特,特别是为世界品牌走秀的模特已经在服装的时尚感知上面锻炼的比一些设计师更加敏锐,接触时间早,接触面广成为他们转行到设计师的有力武器,又一转行不失为一个职业趋势,但是到底能否成功,还要看个人的潜质和努力。
薇安高级定制设计师
  模特转行到设计师这个行业对时尚行业是一个很好一个点,因为模特本身她们演绎时装,能贴身感受时装的那种绚丽多彩,那么她们本身装行到设计师以后可以更多的角度去设计时装,这跟专门从事设计行业的设计师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模特根据自己多年的T台经验,转行到实际是,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个出路。 []
 模特 看好度:100% 做为同行业,现在的模特各自都已经意识出路到这个问题,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
模特:莫万丹
  很好啊!他们有自身的优势,因为走的秀多了,看的多了,对服装自然比平常人更敏锐和更敏感了。但是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你自己的努力和不停的累积。能走出这一步就很了不起了,我很祝福也很羡慕他们。
  我个人觉得有些事情还是顺去自然去发展比较好吧。
模特:董文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能有更多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对我来说转行是必然的。做模特只是一个跳板,或者说是我的转折而已。模特的寿命不长,这个大家心里都比较清楚。我们是在做模特的过程中储备自己,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在下一个选择的更佳释放。我还是比较看好模特转设计师的。我本人比较喜欢从商,如果不做模特有可能做餐饮什么的。&
模特:徐欣婷
  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很正常的,因为她有自己的公司嘛,我觉得转行到设计师是早就有的想法,可能一时没有时间或者怎么样在这方面做,因为她完全可以这样的,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还有对时尚的了解。
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也会有想在这方面发展的计划。
 业内人士 看好度:90% 业内人士对她们转行到设计师还是比较看好的,但除了天赋以外,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搜狐女人频道主编
  我非常鼓励及欣赏,我们所理解的模特就是站在T型台上对设计师的作品做出立体解读,但不要忘记她们是最先接触到设计师的作品,并理解每一款设计的精彩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模特不仅仅是展示服装的工具,她们更是传递时尚的使者。
  模特的身份是短暂的,但对时尚的理解是不受年龄限制的。所谓学以致用,在模特转行设计师领域是最好的体现。
  无论是马艳丽,还是姜培琳,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除了身体和脸孔的美丽,她们同时拥有智慧的头脑和深度理解时尚的心。
皮尔卡丹中国区首席代表
  设计师这个行业需要很大的天分,像卡丹先生,像其他的,不一一列举的,像现在很知名的设计师,他们有很大的天分,这种天分不是学来的,是天生的,像卡丹先生,第一天做一个梦,第二天就做一个裙子出来,他从来不用尺子。大师级的,这个天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不是说模特一定有,有的模特可能有这种天分,因为他在服装圈混得时间比较长,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因为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柔在一起。像陈娟红,我们都是挺好的朋友,我希望她能成功,我觉得她挺了不起的,做了概念九八,刚开始的模特经纪公司,很少有模特能走到她这步,现在又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或者她的推广发布,我其实挺期待能看见,我希望她能成功。
中国服饰报《流行导刊》主编
  现在比较流行吧,但前提是模特一般转行做设计师的都是名模,有那种时尚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而且进入设计师这个圈子,做的是小众设计,像KATE MOSS虽然做的是连锁店品牌,但是也是做的小众系列,现在基本上从模特转到设计师也是这样做的,像马艳丽做高级定制,瞿颖也是都是为明星服务,基本都是小众群体,都是给比较爱追逐时尚的人设计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出路,但终究是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如何,而不是名人效应,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设计,产品,营销等全方位推进才能算是做一名设计师。
《时尚北京》编辑·记者
  作为模特,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不能迅速走红,很快就会被新人所淹没,因此,模特转行很重要。像设计师方向过渡,模特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做过模特,对时尚有着敏锐的触觉,对T台走秀实时眼神、气质、神态都能有很好地把握;作为模特,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衣服,对不同服装的感受也不一样;到国外演出,和国外的设计师也有一定的交流,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们能在第一线感受最新的流行趋势,这是他们同科班出身的设计师相比,所具备的优势。但同时,他们因为没有绘画等专业技术的功底,需要凭借天赋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
 话题:从陈娟红转行到设计师行业,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名模转行到设计师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趋势,中国第一名模姜培琳3月也宣布她将去国外学习珠宝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名模设计师做的品牌前景其实并不乐观,做为一个旁观者,你对她们前途持以什么态度呢?
搜狐女人独家策划,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策划制作:何燕从事设计工作六年的感触,对每种工作可能都有点用
尤文文,设计师 Yoyo
今天早上上班前,翻出一件衣服。是 2008 年 10 月美国雅虎创新设计节的纪念 tshirt。我穿上这件 6 年旧的衣服,7 点出门上班。
路上我想,要把做设计工作这段时间的一些感想写一下。从 2008 年 9 月全职工作开始算,刚好 6 年。
脑子里想起很多事情。从 2007 年开始就陆陆续续进行各种设计工作。
2007 年春天,和同学们开车从密歇根到华盛顿。在被几个黑人壮汉保安带到政府大楼里按了半天指纹,做了安全检查后,进入美国联邦贸易局做流程设计。
2007 年夏天,一个人拖着两个箱子,箱子里放着我的被子和显示器,到纽约实习。一个人到皇后区租了便宜的房子,第二天开始在曼哈顿时代广场附近的爱立信做移动设计。
2008 年年初,密歇根还下着大雪,坐巴士穿梭在学校各个办公区做用户研究,为密歇根发展办公室做网站设计。
2008 年夏天,一个人跑到西雅图,在华盛顿大学租了一个小房间,从中国超市扛回一袋 20 公斤的大米屯好粮食,开始在 AOL 做移动设计。
2008 年 9 月,一个人跑到硅谷,开始在雅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做移动搜索设计。
2010 年圣诞节,结束在拉斯维加斯的短期休假,去了 AT&T 做移动应用设计。
2011 年 9 月,回国进入腾讯 CDC,开始做设计与设计管理。
2013 年 9 月,到了华为,开始做华为运营商事业群软件部分全球业务设计工作。
想了一阵,决定还是这么下笔,写片段,写这 6 年工作给我带来的今天早上能想起的最深刻的感触。刚好 10 点。
第一次全身心投入工作总是新鲜的。刚到纽约,进入高大上的办公楼,穿着我去 outlet 打折买的正式衬衣,成为办公室里最年轻的员工,也是唯一一个亚洲人。那时记得很清楚,办公室里有两帮人,一帮是瑞典人,每天 9 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西装革履,不苟言笑;一帮是美国人,每天穿得时髦,各种笑话飞来飞去,开心的很。我每天在设计经理的指导下,打开 Axure 开始一个一个地画移动界面。新鲜的感觉贯穿其中。部门给了我一个箱子,里面放了几十部手机,用来测试;纽约的规矩,年轻实习生帮大家买咖啡,我每天下楼买很多杯乱七八糟的咖啡;我知道了什么是 NASCAR;我看到了当年彩铃在 AT&T 的月营收报表并整理;中午也学同事买一份沙拉在楼下 Bryant 公园晒太阳吃午餐&&
新鲜是设计师必须有的感觉,这是一种乐趣和热情的混合动力。我对设计的热爱从纽约开始,越来越浓。后面每一次到新工作岗位,我都会在当地找博物馆,和当地人聊天,保持对环境、人、生活形态的新鲜和求知,这对设计师了解工作、生活,非常重要。
今年上半年去了两次德国做 IPTV 项目,是我第一次去欧洲。这份新鲜感让我积极地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人、生活状态,帮助我在和德国电信客户的设计谈判中提供了充足的内容准备、共同话题、和信心。
我一直觉得,去一个新地方,有两种了解方式。一种是旅游,一种是工作。感受美好和惬意,旅游就可以;要感受这个地方的全部,还得是工作。(读书也算是工作的一种吧)
所以,设计师应该珍惜每个工作环境,保持新鲜感,生活才会有灿烂的感觉。
工作并不全部是美好的。我很庆幸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2008 年年底雅虎裁员,计划要裁 10%,全公司范围。这个很恐怖,每个部门每个团队都有人要走。
那时我入职几个月,刚刚进入工作兴奋期。记得那时候我一个交互设计师对应 4 个产品经理。两个是密歇根大学的学长,Ross 的 MBA,还有两个是学霸,一个是康奈尔大学本科、斯坦福硕士,一个是加州理工大学本科、斯坦福硕士、伯克利 MBA 在读。他们每天提的设计需求可以说是海量且难以理解的,一方面很佩服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产品敏锐度,另一方面被海量的需求压着我不得不学会如何去安排时间解决这些问题。
咖啡时间、午饭时间,周围的同事很多都是硅谷互联网老兵,和他们吃饭聊天对于我一个刚入职的毕业生是很有帮助的。
家庭上,我和我老婆一起在美国生活,老婆大人是完美的家庭主妇。
我认真工作、认真赚钱、认真学习,一切都刚起步。
然后收到公司通知,裁员要在某一天开始。美国的裁员是可怕的,不会提前告诉你。裁员当天,所有楼层的会议室贴条不准使用,留给 HR 和被裁员的员工谈话。那天,HR 和主管会走过来,叫着你,说,不好意思,跟我们聊下,你就被默默地裁员了,签好文件,2 小时内收拾好东西就要离开公司。
当时说实话,吓的不行。天天毕业生们凑一起,讨论毕业生会不会被裁员。一些毕业生说,不会的,毕业生这么便宜,裁不到毕业生。我将信将疑。
裁员那天,我开车上班,进园区停车场要刷工卡。我手抖着刷不上。我脑子里面在想,完了完了,部门就我一个中国人,又年轻又没有经验,肯定是我了,刚买的车刚租的房刚续约两年的 iPhone 刚办的健身卡&& 在美国工作中国人是用 H1B 的,如果突然失业,又在短期内不能找到工作,就得回国了。我觉得还在一个工作经验学习期,硅谷又是做设计最美好的地方,我还不想走。
结果运气好,没有被裁员。(毕业生还是有部分人被裁了&&)
后来又经历了大大小小好几轮裁员,看着自己合作很久的同事离开。
说不上是什么感觉,但是第一次裁员留给我的恐惧还记得很清楚。
我学到,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份敬畏在里面。职业和生活是不一样的。
工作中有很多感动。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雅虎一次周年聚会。在总部 URL 餐厅,几千员工聚在一起。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 David Filo 上台致词。很喜欢 Jerry 这个人,有着中国人传统的谦逊,也有硅谷人的聪慧和热情。他讲了什么我已经忘记,就记得那天他把 5,6 件雅虎的 tshirt 穿在身上,然后面对几千人,一件一件脱掉,每一件被脱掉的 tshirt,他都讲,他清楚地记得,这个 tshirt 是什么产品发布的纪念 tshirt,那个项目怎么怎么样优秀。
我感受到硅谷的一种对开发、产品设计的偏执、激情、和钟爱。
从那天开始,我工作场合得到的纪念 tshirt,一件也没有扔过。
工作中收获的友情,是职业路上的一大财富。我不能说和工作过的所有同事都是朋友,但是很庆幸有一些。记得参加工作,对美国工作环境一点都不懂的时候,认识了 Josh。那个时候整个设计团队就 3 个人,我老板是设计经理,我是交互设计师,Josh 是视觉设计师。每天和 Josh 讨论需求、讨论工作,成为朋友,后面一起讨论生活。他大我 10 多岁,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毕业,非常喜欢设计、摄影、艺术、产品。
和他聊得比较来,每天的咖啡时间都会请教他在美国做设计工作的经验,我也学到很多。工作中我们会互相帮助,他画不完视觉的时候我会主动帮他画稿,我交互文档整不完的时候他会主动帮我做交互。
我觉得工作中合作是一种缘分,特别是对一个事情、一个专业有共同兴趣和想法的同事,一定会是珍贵的价值和友善的朋友。
第一份工作的同事大多都已经离开雅虎,他们分散在 Google,Apple,Facebook,Linkedin 等公司。很多时候做设计遇到难题,我会问他们,他们能帮我解惑。
我现在也有一定工作经验了,面对比我年轻的同事、朋友提的问题,我也会认真回答。我觉得作为善良设计师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一个好习惯。
工作中的喜悦是弥足珍贵的时刻。能保留就要保留下来。能分享就要分享。
我记得雅虎工作时有个产品总监非常有趣,他个性非常开朗,经常走着走着,就对旁边同事说,某某项目赞啊,做的不错,难道不值得和我击掌一个嘛?然后他们就击掌叫好。这是很开心的时刻。我想着,如果我的项目有开心的时候,我也要这样。
后来到 AT&T 做一个产品的 iPad 版本改版。改版前这个 App 是 App Store 浏览类目排名 39 名,改版后是第 1 名。同事们非常开心。作为这个产品的主设,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这些喜悦。我走到每个合作的同事面前,说,不错吧,第一,难道不值得击掌一个嘛?然后大家乐呵呵的击掌。
工作的喜悦,总会发生,一般都是在项目最艰难的阶段过去后的结果回收。
享受工作的喜悦,是一种幸福。
感觉做设计管理后,无助会变多,不知道为什么。lol
很多时候,不是谁的错,但是事情就是不对。想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就挺无助的,毕竟不能什么事情都去麻烦上级。
工作越久,越发现无助是一个状态,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有的状态。换言之,如果什么事情都这么好解决,就不需要你了。
所以接受无助的状态,把无助看成每次突破的机会,是一个积极正面的解决方案。
这里我有一个印象蛮深刻的点。无论多么无助,解决方案如何,事情总会过去,甚至结果都类似。但是中间的过程(痛苦度)会随着管理者的思路、做事方式、态度而变化且差异非常大。
所以,享受无助也是管理者学习道路上的一道风景线吧。:)
确实也愤怒过,越年轻越容易愤怒。年轻时候愤怒还蛮多的。哈哈。
最早的时候雅虎做移动搜索,做的确实不错。苹果发布 iPhone 时,乔布斯请杨致远上台演讲,杨致远重点提的那个 oneSearch,就是我当时做的项目。那个时候的搜索不仅仅是显示链接,而是要显示一些答案,例如搜索城市,出天气的结果,搜索航班号,出航班信息的内容。这些思路都是靠前的,那个时候 Google 都没有这些。
但是,Google 移动搜索很快就跟了上来并慢慢超越。那个时候雅虎有点乱,各种裁员,各种离职,团队的领导换了又换。记得有一个创新移动搜索产品,我经理、Josh、和我三个人想了很久,做出了完整设计,并和两位出色的前端一起完成了开发。当时我们都认为是超前的产品设计(甚至在 5 年后的现在,很多移动搜索的点子才慢慢呈现在 Google、百度或者其他相关产品中)。然后换了大领导,重点切换,这个创新产品就没了。
真的有点愤怒的。
然后我经理走了,去创业。Josh 也走了。我同事走了大半。大领导走了,去了 Linkedin。一个大领导来管管,又走了,去了 Facebook。我一个人撑着这个产品设计,做产品经理、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撑了一段时间我也就走了。
现在偶尔有空会想,当时能把那个创新产品发布出来是什么结果&&
我从来没有想过每天 6 点半起床上班。
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欧洲不是旅游,而是一天工作 17 个小时。
我从来没有想过上班打卡,1 分钟都不能晚。
直到 2013 年 9 月到华为上班。
本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很简单就做到了。每天 6 点 30 的闹钟还没有响,6 点 25 我就自然醒了。有时周六周日 7 点前醒了,我也不继续睡,起来在阳台坐着读书。
在华为工作我学到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再难的事情都能做出来。
记得上半年到德国,碰到一群看不懂我们文档、对我们各种不满意、对设计方案希望全盘推翻、质疑我们设计准备文档方式交流能力语言能力的德国客户;碰到一个延期严重的时间点;碰到一个客户频繁投诉的情况;碰到一个最重要且不能出任何问题的项目。
当时我就想,不可能嘛,咋办。
后来一想通,人都在德国了,那还不好好搞。坚持。
早上 7 点起来准备会议,和国内的同事沟通设计稿;
早上 9 点开会,一个界面一个元素地和客户挣,讲道理;
早上 11 点和客户喝咖啡,把悬而未决的设计点私下讲清楚,顺便吐吐槽,把德国设计师和我们拉成一条线;
下午 6 点结束一天的会议;
下午 6 点半例会,一群人为了解决方案和项目进度扯得面红耳赤;
晚上 9 点继续在公司确认设计方案;
晚上 11 点回宿舍,看看书,写写文章,换换思路;
晚上 12 点继续看设计稿,准备明天的会议,什么时候想通什么时候睡。
坚持下来。结果还是好的。客户认了我们这帮认真专业的中国设计师,也算不错。
我相信工作的道路如果是进步的,就会越来越难。的确,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还是会越来越难。所以坚持是一项必备的品质。
爸爸妈妈从小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老婆口中&朋友认识的谁谁&,都是真实存在的。(仅仅强烈怀疑我妈妈小时候嫌我胖说同事家的孩子是&武术冠军&这个事情,哈哈)
与其听了鬼火冒,还不如学会听听家人的话,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想想自己差距在哪儿。
工作这些年,我的感触是,爸爸妈妈老婆的话,都是要听的。
也许他们不是做互联网的,不是做设计的,提的意见也不一定准确和专业。但是家人的意见总是从最爱你的角度出发的。
不一定听从,但是一定要听。
我时时刻刻都觉得他们是对的。:)
这几年心态的转变是最大的。
年轻时候弱智的厉害。记得读书时和大学舍友一起在校园晃荡,看什么都看不惯&& 明明什么都不懂但是还心高气傲的&&
工作后真的就会长大。其实个人是在慢慢成长的,但是好玩的是,越成长越觉得自己不行。感觉周围的人都好厉害&&
心态的转变带来新的习惯,这几年越来越喜欢读书,比读大学那阵还喜欢,越来越喜欢写字,两年写了 15 万字。
还有好多事情没有想够,就写到这里吧。
记得 2008 年的时候,我比现在胖些,公司有美味的杯子蛋糕下午茶,时不时下楼穿着雅虎的衣服和同事喝酒聊设计。开心的日子,怀念啦。:)设计师如何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角色?_图文攻略_全通关攻略_高分攻略_百度攻略
前言:first thing first,我公司很棒,没有我恨的人。因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就仔细读了一遍。分享出来。:)Inspiration:Discover Yourself,hmm,Try even Inventing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文章开始讲的是在任何环境中,恨一个人很正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以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工作环境中学会如何与你恨的人一起工作。“Some people are there, like it or not”,很有趣,应该如何应对呢?1,控制你的反应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放松,增加抗压能力。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2,把不快先留给自己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经历给其他同事说。人总是有一个倾向是寻求对某个意见的确认,但是这里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到处给别人诉苦也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对你不利。如果确实要诉苦,找办公室环境以外的朋友。3,先检查自己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当你对别人有不喜欢的时候,是确实因为那个人有问题,还是自己有问题?试试先检查自己。差异总是会让人产生偏见。例如,如果别人工作的比你好,你会不会是因为羡慕就开始不喜欢别人呢?当有问题发生时,时刻记得自己也许是问题的一部分。4,花更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与他们多一些时间一起工作,会更了解他们,或许你会发现没有那么多问题或者不喜欢。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5,提供意见如果以上都不行,你可以考虑给你不喜欢的同事提一些意见。提意见的时候要谨慎一些,不要把你对这个人所有意见一次说完(没有人能承受的了),尽量说一些他方便改变或者控制的方面。6,忽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如果连提意见都行不通,那就忽略吧。当你没有多少控制能力的时候,忽略也许是一种有用的工作艺术。我工作过不少公司,还好没有经历过这么悲惨的情况(希望一直都是),所以没有太多亲身感触。但是这个文章让我想起来一个很有趣的,与本文完全不相关,也是美国大公司设计面试必备的问题,设计师如何与产品经理相处。这个是每个设计师进入工作都要面临的问题。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可以说是对一个产品初期最有影响力的角色。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来对产品进 行规划,融入自己的职业背景,项目背景,眼光。期间碰撞无数。在设计过程中,我个人绝对是碰撞的坚决拥护者。家乡四川有一道名菜,回锅肉,第一步是把肉煮 熟,第二步是把煮熟的肉放进锅里用各种刺激的调料炒熟,这样才是美味。我觉得如果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和蔼可亲地讨论好一个项目,并没有经过什么思维碰撞就做 出了产品,这个产品就是第一步的回锅肉。如果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思维激烈碰撞出来的产品,就是第二步的回锅肉。用户喜欢吃哪种肉呢?lol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在与产品经理的争吵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方式,设计出精彩的产品。我个人愚钝地把设计师与产品经理合作方式中的设计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排名不分优劣,只是为了思考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设计角色,并希望自己怎么改变。1,主人型少见的设计师类型,对产品有绝对的控制欲和主人翁精神。在这种设计师眼里没有产品主导这个说法,他们会控制一切,创新,构思,交互,视觉,开发,所 有。他们会尽力掌握所有知识和论据,不会给产品经理任何机会反驳他们的设计。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苹果早期出来的那帮设计师。在雅虎和一位合作过,他带领的团 队给我印象就四个字,“永不妥协”。因为产品交叉合作,好几次我和几位产品经理去和他们讨论设计项目,每次都已经说服了他们组的设计师可以改变他们的设计 了,就会看到那位设计师同事慢慢走过来,开始阐述他的设计理念,一般30分钟后我们就落荒而逃了。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主人型设计师的特点是:非常强硬,设计能力过硬,经验丰富,口才好,思考速度快(思考速度快是争吵中占领优势的关键),在团队里存活下来的一般都是super star。2,强硬型对产品也有控制欲和主人翁精神,但是会考虑产品和开发的意见并作出妥协,愿意以达到大部分设计质量为目的妥协或者推迟一些创新、加分的想法。一般在 和产品争吵失势后,会回来进行思考,在很短时间内再去和产品争论一次,以达到一个合适的妥协方案。也是力求完美的典型,但是会考虑产品总体进度和工作情况 进行调整。大局观强。强硬型设计师的特点是:强硬,大局观,谈判能力强,产品管理能力强,关键时候争论爆发力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3,老实认真不甘心型和产品争论会很认真,但是一般没有超强的口才,也没有超强的性格(超强的性格就是:会议室里curse满天飞,气势能压住产品经理)。但是还是有一 颗执着的心,会在与产品争论失势后回来好好做功课,整理好数据,案例,用户分析等资料,再去找产品苦口婆心地交流,用资料来辅助自己,以说服产品经理,以 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在这次争论后拿回一些主动权,然后再一次准备,再去做同样的讨论,争取完善产品。老实认真不甘心型设计师的特点是:耐心,认真,多做功课,对产品周期把握准确,协调能力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4,默默改进型在和产品争吵失去主动权后,会接受产品的意见,对自己初期的设计进行改动(有时会是大改动)。但是对于自己的初期设计比较自信的部分,会在以后设计 中逐渐加入,如果是大的架构区别,会花时间来做一个完整的新版本。最后给产品经理同时呈现两个版本(甚至多个),让产品经理来比较选择。好处是,这样产品 会比较认同设计师,认为设计师提供了多个选择,并进行了”Critical Thinking”。坏处是,效率会比较低。特别是在现在周周迭代的移动设计任务中,这样的情况常常不被允许发生。默默改进型设计师的特点是:勤奋,自我思考,与产品的合作关系普遍融洽。没有5,如果有5就是以上所说的回锅肉第一步,没有冲突是没有美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关于我:年轻的时候是奔着1去的,感觉后面慢慢为了大局,在2停留较多。年纪大了,任性的机会就少了。关于我的团队:大家不做5就好,4就拿一些3的特点来提高效率,如果有2帮助团队更好,最强的情况是大家都有1的特性和追求。设计师发现自己的类型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所以前面说激发我灵感的是“Discover Yourself”。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设计师年轻的时候还可以创造很多自己的可能性,所以我也希望能“Try Inventing”。谢谢阅读!:)原文来自:优设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原文地址:zhihu作者:@EDC尤原庆
教育攻略-相关攻略推荐
教育攻略-综合攻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师青山周平老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