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死后 四野的反应是怎样安葬的?

林彪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孝顺父亲 善待朋友|林彪|罗荣桓|毛泽东_新浪军事
林彪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孝顺父亲 善待朋友
资料图:1960年4月,林彪(中)和朱德(右)会见出席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的代表
  与林彪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林彪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没有朋友,除了谈工作,从不聊天。1959年林彪出任国防部长后,高等军事学院教员李德被选为秘书,与林彪朝夕相处五年。5年中林彪只吩咐秘书李德请过两次客,他自己没有出席,而是叫秘书或叶群代为招待。
  父亲葬礼之后,林彪吩咐请客感谢医护人员
  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毛泽东不满意刘少奇的报告,而陈云表示他不讲话了,毛泽东临时动议林彪“讲一讲”。距离讲话日期只有半个月了,林彪正紧张准备大会讲话稿,1月14日传来噩耗,林彪父亲林明卿因脑溢血突然逝世,享年85岁。林彪立即赶到阜外医院向父亲告别。
  林明卿的丧事由中央组织部主办,叶群让秘书李德作为家属代表照应一下。墓址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林彪以林育容的名字为父亲立了墓碑(1974年批林批孔中被砸成四半,后重新竖立)。送葬后,林彪对李德说:“我父亲住院期间,阜外医院的大夫护士、看护人员费了不少心血,你在三座门服务处订几桌饭招待一下,表示我的谢意。”李德照办了。
  在林彪心目中,父亲林明卿是“严父”,母亲林陈氏是慈母。他18岁报考黄埔军校,已经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而父母因为他的缘故,古稀之年背井离乡,母亲客死他乡,这使林彪把全部情感都给予了父亲。
  林家祖籍福建,唐宋时期从福建迁至安徽,再迁湖北麻城,晚宋时期定居黄冈县林家大湾。林明卿和林陈氏都是黄冈人,有四男两女,老大林庆佛,老二林育荣即林彪,老三林育菊,老四林向荣,长女林宝珠,次女林小妹(小时送人)。林陈氏贤慧敦厚,织得一手好布。她养了很多鸡鸭,留一个鸭蛋给孩子吃,也是一分为四。母亲的勤俭使林彪从小养成不讲究吃穿的习惯。
  林明卿是林家大湾公认的先生,他粗识文墨,靠自学能读报纸,书法也小有名气;当过店员,在江轮上做过账房先生,以后回乡经营布厂。林家堂屋挂着孔子圣像和家训:“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林明卿闯荡江湖,深知读书的好处,所以家中的男孩女孩全都上学,甚至在逃难路上仍让孩子插班读书。林彪七岁开始帮家里干活,九岁读私塾,曾手书浚新学校校训“勤勇朴诚”。
  黄冈地处长江中游的北岸,是著名的东坡赤壁所在地。林明卿爱读《三国演义》,大革命时期应农会邀请,曾到汉口三义里贫民工厂当代表,为掩护革命做了不少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林家大湾仍办布厂。虽然父亲不同意林彪报考黄埔军校,但熟读《三国演义》的林彪在堂兄林育南、林育英的支持下,还是考上了黄埔军校,一生从军。
  1937年9月,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蒋介石签发嘉奖电,闻名国内外。不久林明卿60岁生日,黄冈国民党要人专门为他贺寿,用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官印拼成“寿”字中堂。这是林明卿第一次做寿,除林彪外儿女们都在,场面热闹极了。林彪在山西前线给父亲林明卿写了一封信,简要介绍了平型关战斗经过,表示今后要带领部队消灭更多的日本鬼子。林明卿收到信又喜又忧,喜自不必说,忧的是日本鬼子打到鄂东,肯定要报复。
  1938年春日军逼近武汉,林明卿携全家(长子媳妇、三儿子夫妇、长女、四个孙子和十名工人)南逃,辗转抵达湖南衡阳林湖乡,办了一个简易布厂,生产棉布运往衡阳销售。后来风闻日军又要打过来了,林明卿带领全家辗转到了广西。到柳州的第三天,林陈氏看见路边一位病危的难友,好心喂她几口稀饭,不幸染上霍乱,临死伸出两个指头想见二儿子林彪。逃难路上林彪家人曾看过无声电影,有林彪指挥打仗的镜头,林陈氏百看不厌。本来一路吃苦就是投奔老二的,却再也见不上了,全家人跪在地上哭作一团,将林陈氏葬在柳州郊外,请人刻了石碑:“抗日将领林彪母亲之墓”。解放后,林彪姐姐林宝珠曾托林庆佛去柳州寻找母亲的墓地,叶群也曾派秘书去柳州郊外找过,都没找到。
  跟随林明卿逃难的林彪侄儿林从旭在1973年回忆:“祖母(林陈氏)、伯母安葬后,我们步行逃难。老人小孩走不动,一天只能行走20里。我们一家日晒夜露,夜晚只能睡在公路旁的露天地下。有时,夜晚也要行走。在途中,我们看到很多老百姓的房屋被日本人烧了,到处是死尸。有的尸体腐烂了,没有人掩埋,臭得难闻。我的祖父(林明卿)、父亲看到这些惨状,口里不停地骂日本人。祖父还咬着牙说:‘宁作太平犬,莫作乱离人,育容(指林彪),你现在在哪里?你要带兵把这些灭绝人性的强盗斩尽杀绝啦!’”
  1943年冬,逃难到贵州的林明卿觉得实在没有活路了。现在不是国共合作吗?林彪是赫赫有名的抗战将领,总会救全家老小的,就让三儿子林育菊到独山县城给林彪拍了个电报:“敌伪侵袭,故土沦陷,家人逃难在黔,母病逝,亟盼援救,父。”
  林明卿根本不知道,林彪日在山西身负重伤,1939年初赴苏联治伤,1942年2月才返回延安。回到延安的林彪听说家人逃难,曾托人四处打听。突然接到父亲电报,林彪心急如焚,他在延安自产草纸上写了几句诗:“严父来电急,呼救难途中,慈母死荒郊,他人无消息。”朱德看过后说:“太让人感伤了。”毛泽东得知,让周恩来办理。周恩来批示:“此事交刘少文(中共南方局交通处处长)办理。”刘少文请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帮忙。李德全负责国民党救济总署的红十字会,专门安置难民,她派人在独山找了好多天,总算找到了。
  林明卿在重庆度过了1944年的春节,6月坐卡车去延安,路上走了两三天。林彪和叶群骑马从王家坪出发,赶了一二十里路,早早在延安交际处门口等候。车队一停,穿灰军装背草帽的林彪眼睛就红了,迎上去把父亲林明卿搀扶下车,又搀扶他到交际处的餐厅。此时父子已有16年未见面了,听父亲林明卿讲一路的艰辛,母亲的死,林彪哗哗地流眼泪,林明卿也老泪纵横。
  毛泽东、朱德、康克清、邓颖超等先后来看望林明卿。朱德专门下令林明卿吃特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时毛泽东才吃小灶,特灶就是延安的最高礼遇了。
  林彪父子相聚也就一年多,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林彪奉命奔赴东北,林明卿及林彪姐姐林宝珠等留在延安。1947年他随党中央撤出延安,辗转到了西柏坡。北平和平解放后,叶群托罗荣桓把林明卿等带进北平。中央组织部安排林明卿住在安定门内北吉祥胡同8号,这是中央组织部招待所的四合院。因林彪小弟弟林向荣在太原战役牺牲,林明卿享受烈士家属待遇,每月领取生活费。
  日,因为惦记远在东北作战的林彪,也怕林彪担心自己,林明卿让长孙林从吉给林彪写封信,报个平安。如果不是刊登在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上,这封信也许就遗失了。
  叔叔:
   分别一年多了,你各方面都好吗?婶娘也好吗?小弟弟小妹妹们都健康吧?我告诉你:祖父(林明卿)及全家人,因为3月间胡匪宗南的进攻,都从陕甘宁边区,疏散到了山西×县××镇,仍受着政府生活上种种的优待,平安无事,我和姐姐弟弟也随着家里人到过那里,并在那里住过一个多月的学校,7月间我们原先上的学校也过河来了,祖父答应了我和学校一起走的要求,从此以后,我们就跟着学校又过起集体生活来了,现在我们已到了目的地,并已经开始上课,生活条件一切都好,请不要挂念!
   自从你去东北,领导东北人民进行解放翻身运动,我就睁大眼睛常想看到那里胜利消息,果然不错,在前些时报上看到那里常打胜仗,最近听说你们又准备作一次更大规模的反攻,解放那还被国民党统治的几个城市像沈阳、长春等,我知道这些后,高兴极了!走路时禁不住要跳着走 ……
   侄儿从吉
  林吉(林从吉)是林明卿长孙,林彪大哥林庆佛的大儿子,生于1934年,随爷爷林明卿逃难时年仅4岁。1954年他在北京高中毕业,保送到海军大连舰艇学校。1958年毕业分到中国科学院502研究所,主要研究自动化。“文革”开始后,502研究所并入军队。1969年,林吉被调到安徽二炮某基地任副营长,至于为什么调离北京他并不知情。1971年9月,准备提为副团长的任命打印了即将宣布,就发生“九一三”事件。传达完中共中央57号文件,他就被抓起来了,开除党籍,关了整整4年。提起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林吉就泪流满面。林吉1975年平反,恢复党籍,转业到安徽贵池市的一家小厂任副厂长。
  林彪对父亲非常孝顺,只要他在北京,每月必亲自看望父亲,常常是他一个人去,给父亲带一些平常难以吃到的好东西。林明卿80岁时,林彪专门接他来毛家湾过生日,这是林明卿生平第二次祝寿。
  第二次请客与罗荣桓葬礼有关
  1963年底,罗荣桓病重,林彪派夫人叶群送鲜花以示慰问。12月16日下午2时37分,罗荣桓病逝。他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帅,治丧委员会阵容庞大,国家主席刘少奇出任主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等77位中央领导人和军队主要领导人出任委员。
  林彪和罗荣桓的战友情谊可以追溯到1930年2月,林彪担任红4军军长后,因性格、处事方法等与政委常有矛盾,而罗荣桓调任红4军政委后,到平津战役结束,两人搭档累计10年,几乎没有什么大矛盾。罗荣桓性格宽厚,在军事指挥上尊重林彪的意见,把作战以外的工作全部承担起来。林彪对罗荣桓也心存感激,如果罗荣桓身体好,四野南下是不会调换政委的。
  日,罗荣桓逝世第二天,林彪得知,不顾刚下过大雪,行车不便,叫秘书关光烈立即备车,陪他一起去医院,单独与罗帅遗体告别。(《南方周末》日《林彪秘书关光烈谈林彪》)悲痛中林彪题词“良师益友”,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当天《解放军报》刊登《林彪挽罗荣桓同志》:“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12月19日,经毛主席、党中央批准,罗荣桓遗体告别仪式定在15时举行。14时40分,林彪怀着沉痛的心情到北京医院参加集体告别。17时10分向罗帅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天已经黑了,林彪再次来到告别室,与众元帅鞠躬哀悼,目送罗荣桓遗体抬上灵车,祝罗帅一路走好。
  12月22日上午,首都各界公祭罗荣桓大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9时林彪与刘少奇、朱德等来到罗荣桓灵堂,轮流为罗荣桓守灵,默哀悼念,并慰问家属。10时万人公祭大会开始,邓小平致悼词,刘少奇主祭,林彪与朱德、邓小平等陪祭,与首都军民共同默哀悼念罗荣桓元帅。公祭后,在哀乐声中起灵,林彪与邓小平、彭真等护送罗荣桓的骨灰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彪和罗荣桓在长达十数年的工作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主要的一次分歧是关于军队“介入”地方的问题。日,罗荣桓在政治学院干部会议上讲话:“我们军队有一些人不太关心地方工作。过去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就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情况,现在根本没有了。”11月2日,罗荣桓听总参动员部部长傅秋涛汇报民兵工作,反映军队干部怕打成“右派”,不敢反映地方情况。罗荣桓从党性原则出发,认为这是群众观点问题。他要求萧华以总政治部的名义起草建议,各地驻军除接受当地党委领导,还应经常关心地方工作,及时向当地党委反映驻地的政治思想动态,地方执行中央指示的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军队各级政治机关应把这一工作当成是自己执行工作队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月10日,林彪向毛泽东报告:送上总政治部关于通令各地驻军向各地党委反映地方情况的建议一份,“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顾虑这个通令发下去后,各地驻军与地方党委的关系容易弄坏,对于党的统一领导等不利,会造成军队在党外来干预党的工作的情况。军队干部对地方工作并不比地方同志熟悉,且容易受家庭和富裕中农的影响,对地方工作妄加非议而形成主观主义的乱讲。军队有很多干部的资格比当地负责干部老,结果形成老资格出来干涉地方工作,会使党的干部受到很大压力,以至可能发生全国性的军队与地方对立,造成军队对地方妄议的潮流而不利于工作。在军队干部参加地方工作中,如该地党委规定要军队担任反映地方情况的任务,军队可照指示负责反映,这作为局部的具体做法是可以的,如该地党委并未授予军队这项任务时,则军队不可任意干预。军队对地方的意见只能向军队政治部反映。考虑到上述情况,因此我不同意通令军队反映地方情况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林彪说得委婉且有道理,军队干预地方会造成不良后果。11月15日,毛泽东批示:“请(李)富春告萧华,照林彪同志的意见办理。”
  但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两次表示他并不赞成林彪的意见,第一次是1962年麦收后,第二次是1965年,罗荣桓逝世后不久,毛泽东在武昌时讲的。日中央下令军管,军队开始介入地方。1月21日,安徽省造反派批斗省委书记李葆华,要求省军区派三五百士兵警卫。毛泽东批示:“林彪同志:应派军队支持左派广大革命群众。请酌处。毛泽东1月21日。以后凡有真正革命派要求军队支持、援助,都应当这样做。所谓不介入,是假的,早已介入了。此事似应重新发出命令,以前命令作废。请酌。又及。”毛泽东的“不介入”实际上是对林彪的批评。其实,历史地看军队应不应该介入地方工作,也许林彪是对的。
  林彪与罗荣桓在工作认识上虽有矛盾,但在林彪心目中,一直把罗帅当作兄长、战友和榜样,尊敬有加。林彪指示中央军委发出通知:“从12月17日至22日,全军举行各种会议时,要先向罗荣桓同志志哀。并号召全军学习罗荣桓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
  1964年2月,过春节前,林彪考虑到这是罗帅逝世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对叶群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罗帅刚去世不久,罗帅夫人林月琴同志一定很悲伤。现在过年了,你把林月琴同志请来,约她来一起坐坐。你和秘书陪她吃顿便饭,这样她也许好过些。”叶群和林月琴相识于1947年夏季,两家都住在哈尔滨,来往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互有往来。叶群按林彪意见请林月琴来家中聚餐,她是个话匣子,与林月琴你一言我一语,谈天说地,果然林月琴很高兴。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邓小平为何说林彪不死天理不容--读书--人民网
荐书榜第108期
邓小平为何说林彪不死天理不容
&&&&来源:&&&&&
&  小编说话:周恩来一生都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向人民倾注了全部的爱。他拥有着超世的才能,绝伦的智慧,和蔼的面孔,平静的心态。他与毛泽东、邓小平之间有着怎样的交情?他又为何向毛泽东举荐邓小平?随同小编一起揭开历史背后的故事。  《周恩来生平全纪录》  1&《周恩来生平全纪录》  作者:江明武 编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价格:98.00元  评星:★★★★★     类型: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推荐理由:&本书为国内权威党史专家精心编撰,全方位、多视角诠释伟人的光辉的一生。此书是国内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图说世纪伟人--周恩来的图书版本,部分照片系首度于国内外公开发表。本书内容涉及“文革”时周恩来如何支撑危局?邓小平为何说林彪不死天理不容?毛泽东面对周恩来与江青的“争斗”作出怎样的裁定?等等。本书由“红墙摄影师”吕厚民、杜修贤鼎力加盟,千余幅珍贵历史照片真实再现领袖们影像瞬间。是不可多得的,极具收藏价值的精品图书!  推荐阅读:       &&&各出版社如有好书,可随时给我们留言或发至.cn邮箱进行推荐()&&&&&&&&&&&&第107期&&&&&第106期&&&&&第105期&&&&&第104期&&&&&第103期&&&&&第102期&&&&&第101期&&&&&第100期&&&&&第99期&&&&&第98期
(责任编辑:温璐)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各频道导航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林彪叛逃死无全尸,周恩来为何嚎啕大哭?
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带回的照片,证实了林彪的确折戟沉沙,自取灭亡之后,原本弥漫着高度紧张气氛的东大厅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他人都已经如释重负地离开了,屋里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
林彪和周恩来早年的合影(资料图)
&&& 相关专题:
&&& 本文摘自《我的伯父周恩来》 ,周秉德 著,铁竹伟 执笔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笑指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林彪外逃之时,毛主席已是年过古稀老人,林彪外逃之事,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致命的。  1971年12月,正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集会议的伯伯,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再进门时脸色灰白,他挥挥手说:散会散会!没了往日的镇定,转身带着小跑往电梯方向赶。卫士长张树迎扶着伯伯走进电梯,他明显感到总理的全身在发颤:&到游泳池。&他的声音也微微发颤。张树迎心里一震,一定是毛主席那里出事了。果然,一进游泳池,毛主席卧室的门窗大开,平躺在床上的毛泽东主席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仿佛已经没了呼吸。张春桥、姚文元、江青等人已经到了,只是冷漠地远旁站着。伯伯进去后立即向紧张焦急的医生询问情况,判定病情,紧急调来了吸痰器。经过吸痰,毛主席的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大口喘着气;又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伯伯此时如释重负,他激动地扑到主席床边,双手紧握着主席的手,泪水夺眶、语音哽咽地冲口而出:&主席,主席,大权还在你的手里!&这句话,站在伯伯身边的张树迎听得清清楚楚,他内心无限感慨:党内对毛主席心思最摸底的恐怕非总理莫属。至今张树迎还仍常对我感慨:你伯伯一直维护毛泽东主席的地位,你说他崇拜主席,尊重主席,也是为了这么大的国家呀!&&
&&& 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消息一经证实,有人立即提出用导弹打掉。毛泽东主席摇摇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而伯伯曾拿着话筒向林彪乘坐的三叉戟喊话:&林副主席无论在国内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去机场迎接。&接着,为了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伯伯吃住在人民大会堂,几乎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  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带回的照片,证实了林彪的确折戟沉沙,自取灭亡之后,原本弥漫着高度紧张气氛的东大厅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他人都已经如释重负地离开了,屋里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就是刚才还和大家一样露出久违的笑容,举杯庆祝这不幸中的万幸的周恩来!  自从调到中央工作,纪登奎看到的周恩来永远是从容、镇定、乐观。如果从身材长相上看,周恩来只算是中等个,典型江南人的脸庞,端庄清秀,举止文雅,让人不禁联想起西湖边的杨柳。可是,从跟随他工作开始,不管是外交上的剑拔弩张,还是党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永远应付自如!而且,他仿佛是专为克服困难来到这个世界的,往往越是困难、艰险,他越有力量和办法,仿佛世界上没有难得住他的事。  像今天这样的失控,纪登奎是第一次看见,真感到太意外了,太震动了,以至于平时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他,此刻也乱了方寸,话说得结结巴巴:&总理,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讲完他自己才意识到,自己分明在重复着总理刚才讲的话。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确实,纪登奎也是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真正想明白周恩来的痛哭失声:为着树立和维护林彪副统帅的地位,冲击打倒了党政军那么多老干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全国从上到下,几乎无一幸免,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煤炭部长张霖之被活活打死,多少老干部被投入监狱,多少群众因之划线受批判&&如今,这个一直是被称为毛主席&最亲密战友&,并作为毛主席当然接班人写入党章的林彪,竟带着老婆、儿子逃往国外,落得个折戟沉沙,死无完尸!作为一个国家总理,他怎么不为&文革&以来党的一次次错误决策痛心!怎么再说以打倒刘少奇大树特树林彪为主要成就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他又怎么向全国党、政、军、民解释和交代这一切?  注:本文的作者为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故文中称周恩来为&伯伯&
(责任编辑:董倩超)
【】碍于虞洽卿的面子,黄金荣收下了当时穷困潦倒的蒋。收了蒋以后,黄吩咐蒋把那些债主请过来,在一个饭店吃饭,
【】解放前夕,时任北大教授的沈从文拒绝了校方送来的南下机票。选择留在北京。几乎同时,北大学生
1949年,国共恩仇激起滔天巨浪,倾覆无数家庭的命运之舟。近200万国民党军民去往台湾,生离死别40年,剧烈的家国之痛,远非&乡愁&两个字可以一笔代过。他们到台湾后,大多生活在迁台国民党军队的&家属大院&&&&眷村&。
&胡耀邦六进藏区/ 胡德平&辛酉政变:年轻叔嫂的翻身仗/ 熊崧策&被指责和被追捧的张大千/ 周冉&贴身卫士回忆赫鲁晓夫那些&糗事&/ 述|&不能让诗词从我这代断绝/叶嘉莹&最想穿越到哪个《午夜巴黎》?/上林&丁丁之父历险记/黄薇&与其一身知识肥膘,不如一份骨感自由/曲飞
热点文章排行您的位置:>>>正文
“中南王”黄永胜言:“林彪之死是天意”
  黄永胜其人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入关。某日,黄永胜率八纵过山海关。将军豪气万丈,挥手直指关内,曰:&单是我们四野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而后率部挥师南下,直驱中南,解放广州,横扫八桂,强渡海南,屡建战功。建国后先后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镇守南疆近20年,人称&中南王&。
  黄永胜,湖北咸宁人,放牛娃出身。曾读一年私塾,参加红军后由士兵而班长,由班长而排长,积数十年军功,官至解放军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曾言,黄永胜是我军由战士到班长、由班长到排长,一级一级打上来的。有人问杨,你不也是一级一级打上来的?杨答曰:&不,我当过团政委。当没当过军事干部大不一样。&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1927年秋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某日,国民党军偷袭至红军前敌委员会与红四军军部附近,时任班长的黄永胜主动率全班奋起反击,击退敌军。战斗结束后,毛泽东问其姓名,答:&报告毛委员,我叫黄叙钱。&毛泽东又问:&哪个叙字哪个钱呀?&黄答之。毛曰:&叙钱,叙钱,革命战士不应讲钱嘛!&即为之改名&永胜&。
  1933年,红军某师长率部欲投敌,黄永胜闻讯率一团追赶,将全师安然带回,并由此获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勋章&。据云,东北决战前夕,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因黄永胜作风问题,建议林彪以段叔权易黄永胜任八纵队司令员。林彪曰:&辽西三战三捷,永胜兵不过两万五,半月歼敌一万六,功劳不小。&又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这样吧。&程子华不悦而退。
  战争年代治军有术
  黄永胜治军有术,尤善管理,颇有心得。
  将军曰,管理教育,犹如制作木桶,不但要把木板刨光刨平,外围还要上竹箍,不然桶还是散的,不能装水。这个&刨&就是教育,&箍&就是管理,两者密切结合,才能成为有组织的力量。
  解放战争中,四野部队南下时,黄永胜曾组织连以上干部言传身教行军中的管理经验,曰:&行军中的管理管什么理什么?衣食住行都要管,都要理。所谓衣,就是穿得舒服吗?鞋子合脚吗?袜子里线头有没有剪掉呢?包脚布包得好不好?所谓食,就是战士吃饱了吗?有没有吃生饭?饭里有没有沙子?有喝凉水的没有?所谓行,就是走的步子快慢恰当吗?起了风沙,风镜戴了没有?鞋子里有土,是否叫他停下来把土倒出来再走?所谓住,就是要看看地上湿不湿?铺草薄不薄?房子卫不卫生?有没有蚊子,怎样解决?&
  某日中午,太阳正毒。黄永胜至正在行进中的某团,召团长政委问:&为什么不休息?&答:&战士们不同意中间休息。&黄问:&太阳最大时休息好,还是太阳不毒时休息好?&继曰:&行军休息要注意保持战士体力,也要计算得失利弊,懂吗?&团长政委恍然醒悟,立即命令就地休息。将军又曰:&第一次休息要长一点,不能少于15分钟。&言毕策马而去。
  黄永胜曰,行军关键是要掌握好时间。要全部人马集合在一起再走,也是形式主义。步兵不应该和炮兵同时起床,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疲劳。指挥员精确计算好出发时间,各部队就可以沿途加入行军行列。大部队行动掌握时间上稍微不注意,前面站几分钟,后面就要跑两个钟头。
  黄永胜潇洒于战场,亦潇洒于舞场。将军舞姿翩翩,风度迷人,建国后常便服出入广州高级歌舞场,酒酣舞热,乐而忘归。其时,将军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据云,林彪于&文革&中关于&大节与小节&之讲话,即指黄永胜。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彪死后谁最受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