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什么叫做1小时追顶念佛号

什么叫做追顶念佛? - 弘善佛教网
当前位置: >
什么叫做追顶念佛?
发表时间:
作者:李炳南
问:什么叫做追顶念佛?
答:追是追逐不舍的意思,顶是紧接不断的意思,就是前句最后一个字刚刚过去,后一句就紧跟追上,好像奏乐,声调合乎节拍,不能间断。
本周阅读排行榜
本月阅读排行榜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李炳南居士:念佛和唱佛有什么区别? - 弘善佛教网
当前位置: >
李炳南居士:念佛和唱佛有什么区别?
发表时间:
作者:未知
  人只有,念者当前之起心,此心不使,叫它归于。唱佛唱赞之类,有板有眼,有韵有调,多人合作功课,可使整齐划一。要点在于,念佛是求心定,唱佛也能求定,但比念力差远了。如果自己在家做功课,不必唱佛。
本周阅读排行榜
本月阅读排行榜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居士学佛100(十三)-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居士学佛100(十三)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7:43:29
居士W佛100(十三)(做一合格和如法的佛T弟子) 44、为什么要减少欲望、杂念?45、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46、‘空’是什么都没有吗,佛教是虚无主义或唯心主义吗? 44、为什么要减少欲望、杂念? 有位叫蒙克夫?吉德的登山家,竟能不带氧气瓶,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空气稀薄,常人难以生存),并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因此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奥秘何在?他说:无氧登山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和杂念,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欲望和杂念,都会使你感到需要更多的氧气。欲念越多,需氧量就越多;欲念越少,需氧量就越少。因此,要想无氧登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这使我想到佛门中的高僧大德,虽然常年吃素,饮食简单,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两餐甚至一餐,但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寿命高于常人。奥秘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在于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身心安定、清净、祥和。李炳南老居士即是明证,他常年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但工作量确是常人的四倍,年逾90高龄,依然讲经,声音洪亮,毫无倦容。而且预知时至(两年前),安详往生净土。为什么?身心清净,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能量的消耗已降到最低限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日日念诵阿弥陀佛,专心念诵阿弥陀佛。所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怎样念诵呢?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供大家选择、尝试。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大有音若金石,声满天地之概。此种方法,虽然稍嫌耗气喉哑,不能持久,但是它能对治昏沉懈怠,驱除相续的杂念,行者念佛时,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时,猛一提起精神,高声朗念,顿觉头脑清醒,正念恢复,仍旧有无穷活力,强大作用,并且会使闻声之旁人,亦生起念佛之心。昔永明禅师,在杭州南屏山顶念佛时,山下行人,觉其声音如天乐鸣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这种念法。默念:念时自外表看来,只见唇动,并不出声,虽是不出声,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识中,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了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成一片,故其效力,并不减于有声。这一种念法,可用之于卧时、病时、沐浴,入厕时,或不便出声之旅途及公共场所。金刚念:念时声音不大亦不小,甚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用耳听,不论四字念(阿弥陀佛),或六字念,但能一字一字听得分明,不走失,自然心定。此种念法,效力至大,故以金刚喻之。盖金喻其密,密则不为外境所渗入,刚喻其坚,坚则杂念无不破,在各种念佛方法中,独此最为常用。觉照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回光反照自性,所以眼前虚灵超拔,但觉我心佛心,我身佛身,凝成一片,光奕奕,圆陀陀,境界辽阔,充塞十方,所有山河大地,房舍器具,一时顿失所在,乃至自己四大假身,亦不知落在何处,如此则报身未谢,已证寂光,佛号初宣,便入三昧,以凡夫身,预佛境界,无有比此更捷者;可惜非上上根人,不能悟而实行。观想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观想佛身相好庄严,卓立我前,或手摩我头,或衣覆我体,或再观想观音、势至,侍立佛旁,诸圣贤众,围绕于我,或者观想极乐世界金地宝池,花开鸟鸣,宝树罗网,光辉庄严,如观想真切,即身便可游于极乐国土,如不真切,亦可作为念佛之助缘,使净业易于成办。倘久观令熟,平时已在心目中,存留甚深印象,一旦身体衰谢,此方尘缘,不复牵累,则极乐胜景,便一齐现前了。追顶念:念时用上面金刚念法,但将字与字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连缀得极其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间隙,所以名为追顶念。因为追顶紧密,不留间隙的缘故,杂念便无法乘机楔入;此因念时心口并进,正念的威力,盖过一切,故能使无明妄想,暂时归于沉寂,所以此种念法,效力至大,净业行人,多采用之。礼拜念:念时一边念一边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或不论字句多寡,但边念边拜,边拜边念,成为念拜并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三业集中,六根都摄。这样则吾人身体上,所有能发生作用的器官,全部都用在念佛上,更没有空闲时间,能再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头了。所以此法是特别精进,效力也特别大,惟是拜久则身劳气喘,故只宜兼用,不宜专用。记十念:念时以念珠记数,每念十句佛号,拨过一粒念珠,或用三三三一制,或三二三二制,皆于第十句念毕后,拨过一珠。如此心中既要念佛,还要记数,不专也要专,若不专心时,则数目便错乱了,所以此一法可算是强迫专心的方便法,故对治杂念极有功效。十口气念:念时但用追顶法念去,不论佛号多寡,但以尽一口出气为度,待到出气已促,势须抽吸进一口气,方能再续念时,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名为十口气。此系专为每日工作忙碌之人,而特设的方便法,大约念完十口气,只须五分钟左右,每日只须念过一次十口气,便能往生极乐国土,所以纵使极忙人,也能做到。此是根据弥陀第十八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愿文而设;据古人研究的结果,所谓十念,即是十口气,因为佛愿甚广,而净土法又最切实,所以虽仅十念,临终佛亦必来迎也。定课念:念佛最怕是始勤终懈、无有恒心,故古今行人,每将念佛一事,定为按日功课,只要日日实行,便是道心不退。佛号多寡,规定时可以不拘,古人有每日定念十万、七万,五万佛号,皆为常有之举,可见其精进。总之,此事当斟酌环境,及自身力量,定为功课,既定之后,无论如何忙法,也要把它念完,否则次日即当照补,养成习惯。若起初藉一股勇气,定得太多。以致后来做不到,则不好,若定得太少,则近于懈怠,亦不好,所以在决定之时,是要细加斟酌的。四威仪中皆念:行者净种纯熟,则念佛自会精进,由于勇往直前的结果,便不以定课为满足,在定课之外,不论日里夜里,除睡眠外,几乎无时无刻不念,这便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念,久之成为习惯,则一句弥陀,永不离口矣!念不念皆念:上述四威仪中皆念,是指口念,此处念不念皆念的最后一念字,是指心念,照题目即是说:不论口念;或口不念,而心中皆是在念佛。这样说起来,口念时心中固然是在念佛,即使口不念时,心中也是在念佛,这就是持名之外,又加上忆想,当忆想时,也正在持名,所以与单是口念时才想佛者,又有不同。行者果能做到,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口念口不念,意中都是在思佛,如此则净念坚固,心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脚踢不破,没有一丝世念杂念,能够闯得进去,此时念佛三昧,不成自成,往生彼国,便如操左券了。古人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这种境界,若不是念佛有年,功行纯熟,则绝对做不到,所以不是初学者所能行。 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尔。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正)与陈锡周书》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续)复刘惠民书二》‘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尔。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尔。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尔。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正)复高邵麟书四》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三)答幻修学人》显然,掐珠念、追顶念、观想念、随息念等法,用之不当,容易生病,故应慎用。
45、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我们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是不是因为这块布很神圣呢?当然不是,但我们透过向国旗致敬表达对国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样地,我们藉著顶礼佛像来忆记佛陀圣身、纪念佛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佛像并不是佛,而只是木头或铜铁。向佛像供养食物,佛像也不会吃。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佛教从来没说佛像就是佛或神灵,我们亦同意它只不过是木头偶像。然而,因为我们凡夫并无清净业力得见真正的佛陀,我们以佛像来代表佛陀。我们对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顶礼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礼拜它所代表的诸佛。我们对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饱根本不会吃东西的木像,而是为了藉以供养它所代表的诸佛。事实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们的供品,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已。 (二)纪念意义,见贤思齐。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三)观想意义。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大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拜佛还是一种极好的康复、保健身心的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附: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因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爱。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祸害。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处,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从悟来的。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些菩萨代表修学的纲领,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使我们真正受益。
附:为什么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附: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示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 二、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三、西方广目天王;四、北方多闻天王。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佛经;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学习。可见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踏实,绝不是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些塑像,就给你上了一课。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这是艺术的教育。(以上主要参照净空法师演讲)
附: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修学戒律,就是要遵纪守法,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修定,就是通过念佛,或诵经,或持咒,或静坐,或参禅等方法,培养一种安定、清净、祥和、稳静的心态;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得失随缘,不骄不馁;遇事不慌,一心不乱;从容不迫,体动心静。心静,则慧生,故能恰当解决人生之种种疑难、困惑与烦恼,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离苦得乐。所谓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因此,这种心态,有益于现代人生,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附:为什么敲钟?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敲钟时,可别忘了耳闻心诵:‘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附:为什么供水? 表示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最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心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什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种。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一)清凉――表义戒德清净;(二)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三)性轻――表义身心壮健;(四)质软――表义意念柔顺;(五)清澈――表义意念清明;(六)无臭――表义障碍消除;(七)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八)养胃――表义健康无病。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要以双手持祝剖嵌曰实酃┎枘前愎Ь础N颐且话慊嵩谠缟瞎┧戆阉谷ィ驯ǜ闪矸拧R陨舷附谑俏约夯酃Φ露龅模皇俏罘鸲龅摹4蠹也灰晕庑┬〗谑嵌嘤嗟闹粗苑卜蚶此担〗谡呛苤匾某删凸丶
附:为什么供花和水果?表示要明了凡事皆有因果,修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得恶报。不必怨天尤人。供花也是相貌端正、美丽的缘起。 附:为什么敲木鱼? 表示不贪睡,要精进,不懒惰、懈怠。附:作为佛教徒,是否仍然可以参与民间的拜神仪式呢?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佛教弟子有几件事是不应做的,也有几件事是应该努力去做的。既皈依了三宝中的佛宝,便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鬼及‘非人226’等等。民间的信仰也有多种。有些寺庙供奉观音、弥陀及药师佛等,我们去这些地方参拜供奉都没有问题。有些地方供奉的对像,在佛法上定义为天界的众生,也有些地方是供奉畜牲、‘非人’及鬼道众生的。有的家族本来是供奉狐狸精灵的!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多供奉鬼道及‘非人’的民间寺庙。一般来说,朝拜供奉鬼道、‘非人’及畜牲道众生的庙宇,我们还是不去为妙!这些众生,依修持佛法及福报的角度来说,它们还比不上生于人间的我们。它们或许有些少的神通力量,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小利,但长远来说,供奉它们对我们只有害处而没有真正的利益。所供奉的民间神明,例如天帝等等,在佛法上视为天界众生。他们的福报及能力比我们大得多,也的确有能力令我们得到些少今世的利益。然而,天界的众生仍然是被缚于生死六道内的众生,一样要经历生死的变幻。这些众生只能给予我们一点今世的小利益,却不能协助我们解脱轮回或成佛,也没有佛陀的圆满悲心及智慧,所以并非堪受皈依的对像。天界的众生与人类一样,有著亲疏友敌的观念。如果你天天去供养礼拜,他们有能力为你带来一些短暂的眼前好处;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养,他们也有可能会发怒而加害。简而言之,三宝弟子要认清应该皈依的对像,不要随便跟著人到处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习惯,我们也毋须为此与父母作对,应该好好地解释。如果实在没有选择的话,我们勉强也可以入乡随俗及恒顺父母众生的心态去上上香,供上一点食物,心里应存著向同辈送礼的心态,这是不违反皈依学处的,但绝对不应在心中生起依止的念头。 附: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对他们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遗灰放在寺庙中,这些敬祖的方法并不符合佛教传统。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后,我们应该代他们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们供佛及延请僧人诵经,这样做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令他们得生于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体而来的,他们的身体又源自我们之祖辈,所以我们与祖上历代的血脉有著直接的关连。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行善的话,因著以上所述的关系,对血缘祖上的利益远比其他善行为大。怎样利用身体行善呢?例如礼佛及捐血就正是身体上的善行了。礼佛正是藉著这个由祖先血脉而来的身体来积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种最能利益祖先的善举。它的本质是身的布施,可以积集功德,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这个参与捐血的身体,乃至所捐的血,其实正是祖辈及父母之身体的延伸,所以他们也会得以直接积聚功德。祖辈既然已经往生,他们的神识就早已转生于六道中其中的一道,不再是他们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们向祖先祈求保v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不可能会接到我们的供养物品。至于骨灰的处理,西藏的做法是把它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这些泥佛牌会被装入一间小屋中。在不能做到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圣地的干净土地上或川河水之中。佛陀并无教示我们要对骨灰供奉叩头,而这样做对祖辈往生后之处境只会有害处,完全没有益处。佛经中有一个典故正是教示我们不要对先人的骨灰供奉礼拜的,否则会为已转生了的祖辈带来很大的痛苦。对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们应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父母在生时要随顺他们,令他们欢喜。在父母死后才哭著上香,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意义的! 附:佛教徒可以拜土地公及龙神吗? 地神、国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众生的一种,它们大部份属于饿鬼道的转生,只是比较有福报而已。这些众生的能力有些会比人间的众生为大,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点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伤害到我们,但最终来说,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脱三恶道苦,也不能令我们脱生死轮回,更莫说令我们得证无上佛境了。龙神等其实亦只不过是有些神通变化的畜牲道众生,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得到究竟的福乐。这些众生与我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并无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没有圆满的悲心与智慧。依止它们的人,顶多只不过能在现世中得到少许利益,但在死亡后,由于依止的心故,或许会转世成为这些众生的奴仆下属,所以并无究竟的益处。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我们既依止了佛宝,就不应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众生,何况比我们还糟的三恶道众生!如果我们并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单是对它们作一些供养,祈求它们帮助我们得到眼前世间利益,严格上来说这并未算是违背依止三宝的学处,但其实亦并无这样的实际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依止三宝,自然能得到世间与出世间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赖凡俗的世间众生赐予福报。若果我们真的要去供养地神及龙族等,应以平辈的身份,尤如向一位有势力的朋友送礼的心念,但我们不需祈求它们令我们未来生能得益。这些众生连自己的未来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帮到我们呢?这些众生与我们一样,在得到尊重供养时,会以它们有限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一些眼前好处;在我们停止供养或得罪了它们时,它们会加害复仇,因为它们一样有凡夫的嗔心及贪欲,并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附:先人骨灰应该供奉在寺院中吗?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亦不符合佛法之传统。佛陀教示我们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经上并没有说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做并不能为先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会带来不利。佛经中有一个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狱中,遇到了一个受著极大痛苦的外道,这外道向他说:‘我前生为人间一个宗教领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后,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庙内。这样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现在所受的痛苦。请你在返回人间后,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样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间世界后,便按照外道的请求,去到外道庙中说明原委,不过众外道并不相信,还把他打了一顿。事实上,舍利弗早已得证圣者境界,但为了向我们凡夫开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过失及他在过往世侮辱他人的业力,他才示现为无力反抗而被外道毒打的情况。如果要在先祖死后多尽孝道,可以为他们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体所行之善业,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种如法的传统,把骨灰混入干净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好能造十万尊小泥佛,放在户外的一间小建筑物中,这样也很能为先祖带来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内或家中,对骨灰供香、祈愿及顶礼等,都并非佛法传统,对亡者毫无益处可言。要尽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46、‘空’是什么都没有吗,佛教是虚无主义或唯心主义吗? (一)有人说:‘佛教讲四大皆空,是虚无主义。’这话有道理吗?这完全是误解,是望文生义,没有深入经、论的结果。很多人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许多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空’的意义深奥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慧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做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230六道231,苦集灭道232,生死轮回,业力233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234与出世法235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那么‘空’是指什么呢?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无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236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总之,四大皆空或‘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显然,把佛教的‘空’理解为虚无主义,不符合佛教基本学说的本来含义。 此‘空’并非与‘有’相对之‘无’,而是超越有、无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误解为虚无主义之‘无’ 。当代佛教僧团或组织大多都继承了历史上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不把世界看成是虚无的,而是强调世间事物的互相依存,强调事物的因缘关系,否定世间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多数当代佛教团体或组织的所谓‘空’,也主要是强调世间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财富、生命)不是永恒存在的,人不应当过分执著那种根本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世间事物,强调实现佛教的理想并不是去追求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境界,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去实现佛教的理想。显然,从这种对佛教有关世界本质理论的理解出发,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就是有重要价值的,有意义的,因为世界并不是绝对的虚无。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有益于民众或他人的活动,与佛教徒对其理想的追求并不矛盾,在许多方面有一致之处。佛教的这种关于世间事物(人的地位、财富、生命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空’的观念,对于引导当代人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对待自身利益,减少因社会的激烈竞争而导致的许多矛盾、冲突等不良后果,有著积极的作用。换言之,亲证‘空性’,是为了开显智慧,断除我执、烦恼,不再损人利己。 (二)有人说:‘佛教是唯心主义。’这话有道理吗?对佛教这种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文化,扣上一顶简单的,只适应于哲学分类的名词――唯心主义的帽子,不但是一种简单粗浅的作风,也是一个无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学性概括。凡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就拿佛教内容来说,包罗万象,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马恩著作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说仅仅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不能乱套、乱用。就佛教的哲学思想而论,就有毗婆论、经部、唯识、中观四个不同的派别。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根本标志,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主张来衡量,小乘毗婆沙、经部、大乘中观宗都无法划入唯心论范畴,因为这三派都承认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并认为心因境生,无境心不生的观点。‘境’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心’指主观意识。中观论将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视为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对立统一体。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衡量240,毗婆沙和经部属于唯物主义,中观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怎能把佛教简单地划入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呢?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应该是,佛教哲学中既有唯心论成分,也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成分,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口断定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凡是一种哲学思想都有通过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错误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必是错误的;在宏观世界中看来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在微观世界领域也许会变成彻底的错误。如经典物理万有引力理论,在原子以上宏观物质领域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纪以来由于亚原子领域以及量子场的发现,却遭到推翻。物质的实在性原则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产生了怀疑(详见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学之道》一书)。在四维空间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中三维物体已成了相对的存在。在美学领域,唯心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柏拉图、康得、黑格尔、贝克莱、休谟、汤玛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柏格森、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许多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和优秀的学者,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统统倒向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精神不正常呢?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对他们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多样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和存在的一定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附: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但佛教中有众多神、佛,对此问题如何解释?首先,佛陀不是神,而是觉悟的人,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其次,‘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论或缘起论,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业’指心理、语言、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是共同的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243之身是各自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三界唯识’的‘识’是指众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句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界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的深渊。佛教认为有无数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化身,也有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药叉、世间众神、幽灵等等。有的可见,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有的人不承认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线、只有头发丝的亿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统统否定,这岂不可笑?光明佛坛【gmfotan】已有50余万关注读者,是免费的公益佛学、修行、传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学平台。让您天天亲近佛菩萨,学习善知识,积累福报,让生命充满慈悲与智慧!请搜索本平台总目录,也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检索。本刊所有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下是近期读者阅读或转发最多文章: 【996】真正修行人只有今天没有明天【995】刘涛:一只羊让我成为素食主义者【994】《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993】虚云老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992】精进修行与不得力修行【991】《丛林基本知识》(上)【990】太虚法师:我的三次定境【989】虚云老和尚:缂胰巳绾涡薜【988】印光大师法语解说求子之道【987】太虚大师“解梦”【986】圣严法师:佛的境界不可思议【985】美国艺术家眼中的须弥山【984】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示现图【983】【专辑】圆觉经【982】修行与着魔【981】学佛的目的是什么【980】今天恭迎伽蓝菩萨圣诞 | 关公是如何成为佛教大护法的【979】感谢生活的磨砺【978】印光大师为证三昧闭关六年【977】最实用有效的《心经》入门经典【976】五毒月,读诵什么经文最好【975】图文:金刚萨史【974】一个人的强大,就是能与不堪的人和事周旋【973】南怀瑾: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972】一举四得抄佛经(附:抄经礼仪)【971】闭关念佛二十一天的感悟【970】体光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圆寂后的样子【969】傅冲:我的学佛因缘【968】十二光如来图集【967】星云法师亲诵《为考生祈愿文》【966】今天恭迎药王菩萨圣诞日【965】佛陀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964】咒语力量强大 应用要斟酌【963】佛陀与四大菩萨【962】【专辑】华严经【961】近代高僧:圆瑛大师与四大高徒【960】漫画全本:《了凡四训》【959】虚云大师:佛法衰败是因为传戒不如法僧人没担当【958】最贤的妻,最才的女【957】丰子恺:“素食以后”的奇迹【956】星云大师人生感悟90句【955】人生真相都浓缩在这张图中【954】联合国秘书长卫塞节祝福全球佛教徒【953】今天佛教国际节日:卫塞节【952】微视:《万物皆有灵性》《泰国、日本公益短片》【951】南怀瑾:《心经》修证圆通法门【950】高僧大德谈放生【949】海涛法师:真爱无限【948】宣化上人:教你轻松背起楞严咒(附楞严咒全文)
微信号:gmfot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大师谈谈追顶念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