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兑汇票中短期资金错配长期票据错配是怎么错配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于票据池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下载积分:599
内容提示:基于票据池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08: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于票据池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自去年下半年,错配这个词出现在票友们眼前的频率都快赶上背书了,不错配没钱赚,错配了又亏本,这错配到底是个哈东西,今天来初步认识一下。 票据错配业务风靡票据市场,江湖更有错配联盟的传说。传说在那苏杭之地,那天堂里的钱塘江边,有那个错配的领袖,号称规模已达千亿。代理账号银行可以排队。风光无限,错配这个来龙去脉还是可以讲讲。 概念: 错配:即资产端和负债端相互错开配置,两者主要是期限配置不同,即期限错配; 原理: 按照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一般是倒U的左侧,期限高利率高,期限短利率低;因此很多很多机构采取了负债用低期限的钱,如此付的利息低,资产配置高期限的,如此收益率高; 例如:总规模1亿元,短期1M利率4%,长期1年的利率5% 情景1:并假设利率持续不变; 收益=10000万 * 5%=500万 成本=10000万*4%/12 + 10000万*4%/12.....共滚动12次=400万(注
释:期限在1年内,按照单利计算) 收益=500万-400万=100万 情景2:曲线平行移动,每个月曲线整体向上增加0.1% 收益=10000万 * 5%=500万(注释:资产没有滚动,因此收益固定) 成本=10000万*4%/12 + 10000万*4.1%/12.....+ 10000万*5.1%/12共滚动12次=455万 收益=500万-455万=45万 如此看,当曲线上行幅度再大点到0.1375%,利差将被稀释; 情景3:曲线下移移动,每个月曲线整体向下减少0.1% 收益=10000万 * 5%=500万(注释:资产没有滚动,因此收益固定) 成本=10000万*4%/12 + 10000万*3.9%/12.....+ 10000万*2.9%/12共滚动12次=414万 收益=500万-414万=186万 如此看,当曲线下行时候收益增加 目前情况: 按照上面的三种情况,都还赚钱,但第二组下要注意了。可实际上,现在的情况如下: 情景4:短高6%,长低5%;曲线下移移动,每个月曲线整体向下减少0.2%(假设) 收益=10000万 * 5%=500万(注释:资产没有滚动,因此收益固定)成本=10000万*6%/12 + 10000万*5.8%/12.....+ 10000万*3.8%/12共滚动12次=588万 收益=500万-588万=-88万 如此看,当曲线下行时候错配不一定盈利,亏损概率更大,但在利率下行幅度较大时候,盈利还是有可能的; 错配还要涉及多家机构,资金方,过桥行,消规模行,持票方等。阅读原文↓关注《安居乐业》部落!陈亮(qxsr333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qxsr3333劳心者定律; 小故事,大道理;小幽默,大智慧, 轻松学习,快乐成长,愿它们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明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成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的格外轻松,快乐,达观!热门文章最新文章qxsr3333劳心者定律; 小故事,大道理;小幽默,大智慧, 轻松学习,快乐成长,愿它们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明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成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的格外轻松,快乐,达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票据案件之后的思索_第一财经
票据案件之后的思索
第一财经李剑 15:26
近期,随着平安银行和江苏银行的类票据资产证券化分别获得深交所和上交所无异议复函,业界无不为票据业务找到新突破欢欣鼓舞,业内评论热烈,众多财经分析师在农行票据案后又找到了票据业务的关注热点。在大资管时代、互联网时代,票据资产证券化似乎让票据业务坐上了&开往春天的高铁&。
姑且不论票据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争议,证券化&花开了&,是否就是&春天&了呢?从业人员倒是相对平静。一方面,从业人员真的希望证券化能让票据业务迎来&春天&,重新过上每天交易赚钱的日子;另一方面,票据业务能否全部赶上证券化这趟车,依旧是个问题。
玩&错配&玩出火
农行票据案件后,票据市场陷入低谷,银行间交易谨慎,成交萎缩,利率上下飘忽不定,票据中介叫苦连天。其实票据业务风险从2015年1月开始便偶露端倪,因货币市场利率高企使不少交易的银行和票据中介浮亏严重,但在4月之后,传统的资金宽松期给与了参与的机构和票据中介缓解期。然后其操作更加大胆,根本归结于两个字&&&错配&,2015年的票据&死于&错配。
何谓&错配&?票据资产一般票面期限为6个月,平均票面贴现利率约3.5%,如果一个银行吸收一笔6个月的存款(通常指同业存款),再购买一笔6个月期限的同金额票据,谓之曰&匹配&,但2014年以来,期限匹配的票据业务几乎无差价或倒挂,而以3个月左右的资金配6个月的票据则有一定差价,一般有20BP左右,资金3个月期满之后再借一笔3个月资金,这样的资金期限与6个月一样,却有20BP的差,相比期限匹配的票据,盈利巨大,于是&错配游戏&便开始盛行:既然3个月有20BP,那2个月可能就30BP,1个月,21天,14天&&,资金期限越短,错配利差空间就越大,于是各路诸侯纷纷祭起错配大招,极致者甚至以隔夜资金错配。
银行经营天然以错配盈利,如吸收居民或企业的活期存款,然后发放长期贷款,就是传统的错配经营。如果是传统的票据经营大行,如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玩玩错配,从工行、农行等国有大行套取短期资金赚利差,市场也不会如此动荡,因为银行都需要进行流动性管理。问题是&票据中介&直接玩起了错配。
&票据中介&是什么?在银行间,&中介&是个隐晦的称谓,银行间开展票据业务既脱离不了&中介&,又都不能明说自己在和&中介&做交易,因为票据转贴现交易是银行间的交易,需要有金融许可证明确的经营范围,这些&中介&并不是银行体系的人,大多是个体户,顶着xx投资公司或金融公司的名字,从企业收购票据,雇佣众多的业务员深入企业,掌握企业获得银行承兑授信的信息,等到银行给企业开出承兑汇票,便动员企业将票据背书转让至&中介&掌控的公司名下,&中介&当天或隔天将票款划至收款企业名下。&中介&从企业中收购过来的银行承兑汇票因未经贴现,还不能直接在银行间流转,因此,&中介&便找到区域边远的小型银行机构如农信社、村镇银行之类与之合作,由这类小型银行做形式上的贴现背书,这样的汇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银行间不断地转贴现了。
企业为何愿意将票交给&中介&而不直接到银行贴现?因为企业将票交给&中介&不需要附带银行贴现所需的真实贸易背景资料,而且为了让企业放心交票,中介一般都是上门服务见票付款;银行为何愿意从&中介&手上买入票据?因为&中介&能提供批量的、金额较大、期限整齐的票据,而且表面上的交易对手是如农信社或村镇银行这样的正规中小机构,而非&中介&本身,交易方式也是以买入返售票据不用占用信贷规模,只要票据真实,资金风险几乎没有。农信社或村镇银行为啥愿意和&中介&合作?因为这类机构地处边远地区,本地监管宽松,账务处理灵活,同时只是借用清算通道收取固定差价,一年轻松赚取上亿收益。
票据&中介&游离于票据交易之外,却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银行信贷有规模限制,更喜欢采用给企业开出承兑汇票的方式授信,既能增长存款又能节省信贷规模;企业拿到票后需要资金,到银行贴现却难于提供增值税票等贸易背景资料,于是就找&中介&;银行存款增长后需要投资,转贴现票据是最安全、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于是找了&中介&;&中介&为满足银行投资,收集规模巨大、期限整齐的票据,找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小机构卖给需要投资的银行,这样,&中介&游离于交易之外却又制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信贷规模的硬性调控、企业增值税票、银行间资金流动性宽松、区域监管失衡等因素催生,助长了票据中介的飞速发展。
&中介&直接玩错配,起因是2015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SLF、MLF、逆回购、降息、降准&&银行间流动性时紧时松,但在持续宽松的预期下,长端资产利率持续向下,而3个月以内的各期限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却经常保持较高水平,以6个月期限为主的票据利率基本与1个月的货币市场利率看齐,因此票据交易只有进行期限更短的错配才有利可图,而出于对利率下行趋势的判断,不少机构也乐于用更短的资金&养票&,期待利率下降后赚取更大利差;因此,票据错配盛行隔夜、7天的错配,而主要的资金供给行,如农行等,为取得短期远高于货币市场的资金收益,也热衷于融出短期资金投资票据资产,在资金平稳的情况下,错配到期再续上,因此整个2015年的票据交易猛增,全年票据承兑量约为20万亿元,交易量却达到110万亿元,错配近乎疯狂。如果是银行间的错配,风险还是较易控制的,但在票据市场,&中介&掌控了大部分的票据资源,农行等只提供短期资金,同时与&中介&合作的农信社或村镇银行甚至提供在他行开立的同业账户供&中介&使用,使本应在央行清算系统内流动的票据交易资金,可轻易流出央行清算体系而不受监控。于是,&中介&主导错配交易,借用农信社或村镇银行贴现票据,通过城商行&过桥&,再与农行等进行7天、14天的回购交易,7天、14天期满后续做或寻找另外一家提供资金的银行衔接,直至该批票据的票面到期,从承兑银行收回款项。
由于票据交易的贴现特性(即先收利息),当6个月期限票据进行1个月期限的滚动错配时,第一次交易时出资银行只收了1个月的利息,剩余5个月的利息就会留在&中介&控制的账户上,市场传闻&FL中介&错配金额上千亿元,截留利息可以达到几十亿元,恰遇股市大涨,杠杆配资如火如荼,此资金又用于股市配资,后逢股灾遭爆仓。货币市场短期资金价格上涨,中介继续疯狂收购票据,即使利率倒挂也要错配,只为套现弥补窟窿。然而,因为利率倒挂,窟窿越补越大,为弥补股灾中巨大损失,各路&中介&尽出奇招,利用空壳公司开出商业承兑汇票,经过农信社、村镇银行或某些商业银行背书后,从银行间套出资金,金额达百亿级。
从2015年10月开始,市场便有回购违约传闻,某股份制银行6亿商业承兑汇票涉虚假回购,协议到期无法收回款项;某城商行17亿回购票据到期不能收回款项;某股份行回购到期按&中介&指令将票据送到其他银行却未能收回款项,损失高达10亿;还有农行38亿票据案后引爆的系列&报纸封包&案件。正常的票据交易融通资金,赚取利差,本来是风险极低的银行间业务,但因&中介&为了套取银行资金,采取内外勾结一票多卖的手段,最终出现重大案件。
票据资产证券化的&春天&
即使农行的票据案件不爆发,票据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票据本是贸易结算的支付工具,因银行信贷规模限制、资本充足率约束、存款规模增长需要等原因,变成了企业的融资工具,因监管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要求,对银行转出已贴现票据计算风险资产占用的要求,又使企业和银行都在寻求监管套利的空间,于是带来中介和农信社的参与。
初期巨大的套利空间催生了如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票据巨无霸,赚取巨额利润,也吸引了更多的银行和中介机构参与其中,转贴现票据因其具有银行信用,风险低、流动性高、期限短,引发参与者不断创新交易手段,在信贷规模受限、贴现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这些做法也确实让持票企业快速获得融资,并且利率贴近市场,又不反映在表内信贷。
此外,在创新无止境的时代,监管方面也&乐于&看不见而任由发展,无底线的创新终于让票据转贴现业务&把低风险业务做成高风险业务&。农行票据案件引发的风险让很多银行,特别是某些大行&一刀切&地限制了票据转贴现交易,并未深入研究票据业务风险实质,硬性限制票据交易,使票据市场严重萎缩,同业信用严重下降。
但是,票据市场已经经过近10年的发展,票据因具有银行信用,期限短,流动性高,一直是各路资金投资的至爱,众多的理财平台也以票据的安全性吸引投资者。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市场票据资产约10万亿元左右,大部分在各银行表内。票据市场的风险案件导致银行投资标的减少,同时去年表内投资的票据资产陆续到期,刺激银行更多的投资需求。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仍有大量的票据投资需求,如何安全地投资票据成为银行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票据资产证券化和票据电子化便成为谈论最多的话题。
农行票据案及之后其他银行的同类案件,颇受关注的焦点就是封包票据变报纸,一票多卖。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应推行电子票据,避免报纸封包,监控票据流转的各环节,从而堵住操作环节的漏洞。电子票据肯定是趋势,但是本次案件是内部道德风险引发的操作风险,&中介&的主导是引发的主源。从理论上讲,银行交易双方之间直接的交易,如果是买断交易,则钱票两清,对作为专业人士的银行来讲自然不会将报纸看成票据;回购交易,假如双方封包的真是报纸,基于银行信用,到期后也得把报纸取回,把资金还给回购行。本次案件通报中并未出现交易对手银行,原因就在于交易对手银行只是一个搭桥通道,对封包的报纸和资金的流向不知情或无法干预,到期后也无法收到本该取回的封包,自然就无需还钱。
如果&中介&依旧既脱离于交易环节之外,又主导资金和票据的流动,电子票据并不能完全避免此类环节的漏洞,因电子票据可通过第三方银行代理签收和代保管,如果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发,则报纸也可省略。因此中介阳光化及规范准入才是治本之道。今年开始央行推行MPA体系管理后,业内普遍认为&中介&会受到规范。
票据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将票据资产标准化,在交易所自由交易,类似股票交易,即登记在某人的账号之内而不是交付实物。其次,标准化产品可以根据信用评级降低资本占用,按3A评级只占20%的风险资产,则银行的杠杆提高5倍。但证券化涉及券商、评级公司、交易所,费用成本较高,使本来就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参照的票据利率并没有太大的投资空间;况且,已在银行贴现的票据,本来具有标准化的特点,风险低、流动性高、资本占用少,已无证券化必要,因此有必要证券化的票据一定是未经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此外,因证券化基于商业信用、真实贸易背景、评级等要求,也难以惠及急需资金的众多中小企业。通俗地讲,中小企业在真实贸易的基础上提供担保或抵押物,从银行获得银行承兑汇票额度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某些银行提供的如供应链贷、物流贷等产品甚至无需担保或抵押,但如果这些企业想通过开出的商业承兑汇票证券化融资,难度还是很高的。这也是票据市场依然活跃并仍需活跃的原因。
一个十万亿级存量、百万亿级交易量的票据市场不可能因为几十亿的损失就否定取消,而且这几年票据市场的发展是解决企业融资的最直接的渠道之一。但票据案件发生后,是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票据业务,让票据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直接连接企业与金融市场的功能。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探索;
一、回归本源。即回归票据支付结算的本质功能,先是支付工具,才是融资工具,从源头上把控企业的贸易背景或债权债务关系。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今天,银行、税务信息交互并不困难,只要制定好法规,规定将类似企业在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票据贴现等行为视作销售资金往来,并依法计税,对于违反法规的严格处罚机制,把单一的以增值税发票作为真实贸易背景依据的方式科学化、信息化,从而简化贴现流程,让众多中小企业持票人不再需要中介就可直接从银行贴现;《商业银行法》取消存贷比的硬性规定,央行实行MPA管理,可以降低银行要求企业改用票据进行非贸易融资的冲动,票据回归本源,就可在《票据法》的框架内更好地管理,监管套利的空间不复存在,就不会有当前方式运作的&票据中介&。
二、交易电子化。农行案件之后,便传出有央行主导建立票据电子交易平台,类似债券、外汇的交易平台。但纸质票据的交易实行电子化有一定难度,因此又传出央行强推电子汇票,2017年开始300万以上的票据必须使用电子票据。电子交易平台难度不大,但强推电子票据却会存在问题,因为票据作为支付工具可以背书转让,电子票据在企业间的流通仍然会有很多困难,届时类似299.99万元的纸票就会多如牛毛,以期通过强推电子票据规避风险的愿望将会落空。笔者认为,可以实行纸票电子化。思路就是目前方式在企业间流通的纸票,一经银行贴现,贴现银行便按标准格式将票据进行电子化采集,承兑银行与贴现银行同时向央行交易平台上传信息校验,此后的流转按电子票据方式进行,实物票据则寄回承兑银行,票据到期在央行交易平台清算或按电子票据方式清算,这样纸票和电票可在企业间的支付活动中并行,银行间的交易平台则只有电子票据,实物纸质票据银行间的流转也只在贴现银行和承兑银行间流转一次,而且采用目前托收的邮寄方式,操作风险大大降低,待时机成熟,纸质票据就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三、票据资产标准化。目前在票据转贴现市场中还有一个让各银行头痛的问题,即风险资产占用的问题。按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一般占用25%的风险资产,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占用100%的风险资产,而按《票据法》,持票人可向任何前手实行追索权。因此,银监会要求银行将卖出的具有被追索风险或有负债的票据,视为风险资产,这导致票据在银行间转卖4次以后各行计提的风险资产总和大于票面,消耗银行的资本金,不利于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目前各行计算票据卖断风险资产的方法五花八门,简单粗暴的,卖掉的资产统一不计入,稍技术一点就和交易对手签免追索函,据此不计,而没签免追索函的交易就计入风险资产。票据资产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引入评级,特别是商业承兑汇票,按承兑人的评级计提风险资产,流转后只在表内计提,这样贴现、转贴现的流通性大大提高,标准化后转贴现票据不再计算信贷余额,类似实现证券化功能。
四、市场要开放。目前票据市场除隐晦的&中介&外,还有券商、信托、资管公司、保理公司、P2P平台等都名不副实地参与其中,充当各种包装票据产品的通道。投资的资金大部分仍然是银行自有资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规避信贷规模、资本计提、期限错配等问题。如果采用电子交易平台,则需要允许符合资格的非银行机构参与,在平台上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能有效进行监管。
总之,案件的发生不是末日。2011年发生杭州票据案后,市场进行重整,几年间交易规模飞速发展。因此,吸取案件经验教训,进行规范、创新之后,票据业务的春天必将来临。(作者系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人士)
编辑:林洁琛以下试题来自:
判断题如果质押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晚于新银行承兑汇票或贷款到期日,质押率应当考虑期限错配风险,质押率不应高于95%。() 对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 对2.判断题 对3.判断题 对4.判断题 错5.判断题 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承兑汇票票据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