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什么出家出家后究竟去了哪里

2015年尔雅通识课中国古典小说鉴赏四大名著题库完整版(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尔雅通识课中国古典小说鉴赏四大名著题库完整版(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宝玉为什么会出家
宝玉为什么会出家
学习啦【十万个为什么】 编辑:晓贤
  聊到《》,经常会问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宝玉为什么会出家?那么,宝玉为什么会出家呢?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宝玉出家的原因吧!
  宝玉为什么会出家?
  宝玉的自白
  别人都称呼我叫贾宝玉(假宝玉),太对了,我其实就是一块愚蠢的坚硬的无才补天的顽石。但我又不是一块普通的顽石,女娲娘娘在锻炼我时在我的灵魂里注入了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在我的身体里融入了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渴望和执着。我怀着对人世无限的向往在警幻的安排和疯癫师傅的携带下来到了繁华富庶的京城,来到了财丰威重,世人欣羡的贾府,来到了风景如画,世外桃源般的大观园。我是那么兴奋,心中充满着希冀,我相信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地方一定能找到我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精神家园。
  初来的我给贾府上下带来了惊喜。衔玉而生,面如满月,色如春花,天生的好皮囊加上离奇的五彩晶莹宝玉立即博得了贾府上下的欢喜,老奶奶的慈爱和百般的呵护,元春大姐姐慈母般的爱抚和教导,探春小妹妹的聪慧和可爱,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只有那个被称为父亲大人的贾政对我经常训斥,但是作为儒学家的他严格教子也无可厚非。我度过了一段乖张放纵自由自在的日子。贾府的奴仆们都称我为宝二爷,而我的心里是没有半点等级区分的,甚至没有男女的区别。我把李贵看成兄长,把醅茗、锄药看成小弟,与他们尽情玩耍。把金钏、彩云、晴雯、麝月看成姐妹,随便与他们嬉戏。即便是喜欢尝丫头们的口红也纯粹出于好奇。至于那个天真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男子都是泥做的骨肉的,我看到女子便觉得清爽,看到男子边觉得浊气逼人&的论断,只是看到女孩儿们天真烂漫,不用心计,正合我意,而有些男子伪装城府,冷漠做作,令人讨厌罢了,在我看来贾府的所有人都那么真诚和善良,都对我爱护有加,让我感到了浓浓的情意。更令人欣喜的是,上天把貌美如花、天仙般的林妹妹送到了我的身边。她可不是一般的女孩儿,她是我在天上时朝夕相处的绛殊仙草,她是我的灵魂的双胞胎,她是我前世的知己,我们确实&是见过的&,只是周围的人不理解我说的这句话罢了。我们共同来到这里,幻化为人身凡胎,为的是演绎执着纯真的爱情,这是我的使命和生存的全部意义。与林妹妹的相处、相知、相互关心、相互嬉戏成了我生活中的最快乐的事,我在心中计划着一个喜剧的完美结局,心灵相通、相亲相爱两个人共结连理,灵肉合一,永浴爱河,白头偕老。我开始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计划,内心对警幻和那个疯疯颠颠的师傅充满了感激,我相信来到这繁华富庶之地一定不虚此行。
  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沮丧和失望。先是金钏跳井自杀了。原因是在王夫人房里我与她闲谈时说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惹怒了王夫人,她被赶了出来,在她苦苦哀求下,狠心的夫人不答应她的请求,便自寻短见。天底下竟有这样狠心绝情的人,而他竟是我的母亲。母亲是杀害金钏的凶手,而我是帮凶,我无法面对银钏那抱怨的眼睛,整日生活在对金钏的内疚和自责中。然后晴雯死了,我再也听不到她撕扇时银铃般的笑声,再也喝不到他端来的茶水。那带病补裘的恩情我又如何回报。我对晴雯有兄长对邻家小妹的感觉,她的天真、直率、活泼、刚强就像林妹妹一样能走进了我的心里,我们相处时所建立的纯真的友谊让我无法割舍,成了永远的心疼。更令我心寒的是,杀死晴雯的凶手又是我的母亲,还莫须有的给晴雯栽上了不正派的罪名,我又成了帮凶。那红红的肚兜上还有晴雯的体温,他痛苦的呻吟还在耳边萦绕,我眼睁睁的看着在绝望中离去的晴雯束手无策,生离死别的痛楚用一篇《芙蓉女儿诔》岂能消解。王夫人呀,你在无情的赶走晴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你还是一个母亲吗?我们之间哪里还有半点亲情。
  探春妹妹远嫁了,嫁到了遥远蛮荒之地。她依依不舍的身影,送别时的哭泣,无奈忧伤的眼神成了我心头的阴影。三妹妹啊,你走了,我出府寻到的你喜欢的柳编花篮,古朴精致的笔筒还能送给谁呢?空对着你送我的精美的绣花鞋,我怎么才能摆脱这揪心的牵挂和思念。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患的时候没有精兵良将,却让一个弱女子只身赴火,这是怎样的世道。贾政,你不是朝廷要员吗,你怎么不能保护你的女儿呢?你也是一个父亲啊!被 王妃认作干女儿是你的主意吧,拿着女儿的幸福去换取你的乌纱,你的骨子里还有亲情吗?还记得为了怕得罪什么忠顺王爷,你竟不分青红皂白对我毒打,你的棍棒落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亲情?你的眼中只有权势和官位,棍棒无情,而更冷酷的是你的心啊。温柔娴静的迎春妹妹嫁给了中山狼,她回家时的眼泪说明了她的痛苦和无助,想寻乘龙快婿,误嫁衣冠禽兽,视金闺花柳如蒲草,待如花美眷似玩物,哪有什么夫妻感情?酿造这悲剧的竟也是他的父亲,残忍地亲情!
  听丫鬟们说,我要娶亲了,新娘是贾母选定的宝姐姐,老祖宗啊,你不是最疼爱宝玉和林妹妹吗?你也很清楚我们的心事的。那一次误认为林妹妹要走,我装出的疯癫,你应该是最清楚的,我趁机做出的表白你应该是最明白的,你做这样的决定是在要林妹妹和我的命啊,你怎么也这样的狠心。宝姐姐,你的深明大义,宽宏大度原来是伪装,你怎么能同意这样荒唐的决定呢,我们朝夕相处,你难道不了解我和林妹妹的感情吗?我娶了宝姐姐,林妹妹可怎么办呢?不行,我必须阻止婚礼的举行。就是把这个命不要也要守候我对林妹妹的感情。可是我除了假装疯癫还有什么办法呢?后来听说新娘又改成了林妹妹,我高兴极了,是的,老祖宗不会不管林妹妹和我的死活的,她还是疼我们的。雪雁来迎亲了,我和林妹妹的心愿快要达成了。拜堂的仪式终于完成,我迫不及待的解开新娘头上的盖头,我如何也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到的竟然是宝姐姐,天哪,林妹妹呢?你在哪儿?我感到心头一疼,眼前一黑,便不省人事。等我醒来,看到守候在身边的宝姐姐和袭人便明白了:骗子,贾府的上下都是骗子。老祖宗,你怎么忍心骗你疼爱的孙儿呢。我敬重的凤姐呀,别人说你阴险我还不相信,为讨好老祖宗,这掉包计肯定是你出的吧。袭人,你口口声声说与我关系最好的,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呢,你善良的外表下内心竟也如此歹毒。晴雯的死你能摆脱干系吗?我们在私下的玩话王夫人怎么会知道?宝姐姐,你觉得与我结婚就能获得我的真心吗?你丰满的体态显得那样的臃肿,你洁白的皮肤变得冷冰冰的可怕。你还编制这样那样的故事来解释林妹妹的死,其实你们不用掩饰,我早知道林妹妹是怎么死的,当我昏迷的时候我已经送了他一程。她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到天上等我去了。在这充斥着虚伪和冷漠的贾府,面对着这一群杀人的凶手和帮凶,锦衣不暖,玉食不香,我多待片刻便觉得窒息,我要走了,离开这没有感情的地方,我要找到疯癫的师傅,求他把我带回到天上,在那里虽然冷清凄凉,但我可以守住我的绛殊仙草,守住我的爱情,守住我的精神家园,坦然地获得永恒。
  于是,宝玉为了减轻心灵上的痛苦,换下绫罗锦衣,摘下珍宝珠玉,脱去一事浮华,布衣草履走出了家。
本文已影响 人
[宝玉为什么会出家]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057人看了觉得好
1720人看了觉得好
1502人看了觉得好
【十万个为什么】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贾宝玉出家真的是因为林黛玉之死吗
注:本文只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做为依据,如果有不同观点要交流也请以前八十回为准,随时欢迎。如持后四十回中的论点,请勿来打扰。
本节我们来探讨一下原著的中心人物——贾宝玉,我们知道宝玉最后和宝钗结为了夫妻,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做了和尚。很多人都认为宝玉的出家是因为黛玉的去世而心灰意冷,加之与宝钗不合,最终才走向了极端,应该说这是一种主流观点,而且在书中也确实能够找到可以作为佐证的依据,如宝玉真的对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话(第三十回);同样书中也有多处有关宝玉和宝钗之间存在分歧的描写,如宝钗劝宝玉读书时,宝玉不等宝钗说完,拿腿就走了,把宝钗羞得满脸通红(第三十二回),宝玉甚至还把宝钗归入了“国贼禄鬼”的行列(第三十六回)。这么一看,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真相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本节我们就对宝玉出家一事来进行详细的剖析。
要对宝玉出家原因进行探究,就不能不提到宝玉的前身,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好提的,宝玉不就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顽石吗?如果你是依据程高本来下这结论的话,那么这个结论就要好好地探讨一番,为什么呢?因为在程高本中宝玉、顽石、神瑛侍者三者是合一的,宝玉的前世既是顽石又是神瑛侍者。然而在脂评本中,有关宝玉的前世与程高本是有着着极大的不同的,我们以现存最早的甲戌本为例,看看脂评本是如何来交待这部分内容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甲戌本第1回)
这里应交待一下,红字部分是甲戌本所独有的,其他任何版本的《红楼梦》都无此段文字。再来看甲戌本第一回中有关神瑛侍者的那一段原文: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甲戌本第1回&
段中省略些无关的文字)
参照以上两段原文,我们很容易就能弄明白一些事情,即顽石是顽石,神瑛是神瑛,二者是各自独立的主体,神瑛侍者的“凡心偶炽”是其余众仙跟下界的导火线,因此这僧人才要做以交待。那么程高本又是怎样写的呢?先看顽石: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程高本第一回)
对比两种版本,我们会发现差异较大,在甲戌本中,顽石体形巨大,既不能变化又不能行动,需要高僧施法才能缩小,程高本中的顽石则“自去自来,可大可小”,明显能力高得多。而对于神瑛侍者,程高本是这样说的: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程高本第一回)
程高本中把顽石与神瑛合为一体,但是二者身份的合并有着一个非常致命的漏洞:既然顽石可以自由行动,又与警幻仙子相熟,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到警幻仙子案前挂号,却要由才见面尚不熟知的僧道二人带领着完成此事?
而对僧道初见顽石时的描写也值得推敲(当然这不是程高本独有的失误,除甲戌本外的其余脂评本也是如此),一僧一道“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那么,请问一僧一道第一眼看见的究竟是由大变小的过程,还是只看到一块已经完成了变化的小石头?如果二位仙师第一眼看见的是一块小石头,合乎逻辑的说法应该是先说一僧一道“见着一块的鲜明莹洁的石头,只有扇坠一般大小”,但程高本这么一处理,给人的感觉是一僧一道看见的就是一块巨石由大变小的整个过程了。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这巨石为什么一见着一僧一道就要自动缩小?它是在害怕吗?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一僧一道直接就对顽石做了送下界的处理,连顽石的意见都不曾征求。显然程高本(还包括除甲戌本外的其余脂评本)这两处文字在合理性上不如甲戌本。
通过两种版本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有甲戌本的两段文字交待得清楚明白,毫无瑕疵,而程高本则显得混乱,看似通实又不通。由此一个疑问就产生了,为什么甲戌本中完美无误的写法没有被其他版本继承下来呢?据研究,甲戌本第一回的红字部分在原本中系一页之两面。当脂砚斋试图将甲戌原本誊录为己卯原本和庚辰原本时,就因为多翻了一页而将其漏抄。而为了使夺漏部分的上、下文在字面上能够衔接通顺,脂砚斋在晚期整理的时候,又仓促补入了另外十一个字,使得比甲戌本晚出六年的庚辰本(庚辰本以后的诸本在此处均与庚辰本大同小异),在这个地方被替换成了这个样子: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庚辰本第一回,红色部分为庚辰本另外补入的字)
这么一补,字面上倒似乎是通顺了,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顽石依靠自己的力量,变成了那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这也恰恰让程高本的整理者们有了顽石会变化的想法,于是他们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修改,修改的结果便是顽石、神瑛、宝玉三者合一。
以上便是对甲戌本和其他版本文字差异的成因的简介。根据甲戌本的文字,我们除了知道顽石和神瑛各自独立外,还可以肯定两点:绛珠仙草是黛玉、她要报答的对象是神瑛侍者。那么贾宝玉是什么来历呢?是顽石的后身还是神瑛侍者的后身呢?在脂评本中有些文字是以石头视角出现的,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1)(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本第4回)
&(2)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甲戌本第6回)
&(3)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本第15回)
&(4)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庚辰本第17、18合回)
(5)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庚辰本第17、18合回)
值得一说的是最早的甲戌本红楼梦仅存四册十六回(每册四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所以还要参照后来抄录的其他脂评本。通过以上五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石头(通灵玉)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这似乎可以下结论了,即补天的顽石下世后化成了贾宝玉颈中的通灵宝玉,它有着观察者和叙事人的双重身份。既然顽石是通灵宝玉,那么贾宝玉自然也是神瑛侍者转世了,原著如果看到这里,这个推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推论适用于整部著作的话,那你又错了。因为所有以石头视角呈现的文字,无一例外都集中在脂评本的前二十回中。到了二十回以后,曾经十分活跃,甚至颇有些饶舌的顽石突然就如泥牛入海一般,完全销声匿迹,直至前八十回终了,它也再没有跳出来发过一次言,讲过一次话。其不仅如此,在脂评本的二十回以后,作者几乎是在有意回避这种“石头视角”的出现。在小说很多地方,本来是可以且应该使用“石头”口吻来描述,但也被作者有意用其他人物的观察角度取代。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段,作者竟然是借薛宝琴的视角来对贾府宗祠的内部景观进行描述的:
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亦衍圣公所书。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第五十三回)
在过去女性一般是不被允许进入宗祠的,何况薛宝琴还是一个外姓女子,更别说她把院内景物看得这么详细清楚了。如果此段文字能以石头视角来呈现会更加合理,因为通灵玉本来就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随着贾宝玉进入宗祠,那通灵玉也正好可以像一部不断跟进的摄像机一样,依次记下和上面一段文字相同的情节。更重要的,此刻“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所有在宗祠院内的贾氏子弟都有各自的任务,也恰恰只有那块通灵玉才有这份闲心和闲功夫来充当这个观察者和记录人的角色!然而作者宁可采用破绽百出的薛宝琴视角,也要回避那个“石头视角”的写法,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作者此时已经彻底摈弃了过去那种宝玉是神瑛、通灵是顽石的构思。这时作者又改换为一种什么写法呢?简而言之就是以假混真,即用顽石完全取代了神瑛侍者,具体点说就是贾宝玉是顽石的后身,顽石的形化为贾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而顽石的神则化为贾宝玉本人。
有人会说这听起来太荒唐了,可是做出的这个推断全是基于书中的大量证据,而非凭空捏造。
最有力的一个证据是判词《终身误》,以前人们通常把它当成来描述宝钗的,但实际上这曲《终身误》完全是以贾宝玉口吻做的自述。判词中有一句话:“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你能想到这句话与顽石间有什么联系吗?不错,这“美中不足”四个字其实恰恰就是当年癞僧、跛道在大荒山无稽崖对于顽石的忠告之语: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甲戌本第一回)
这样一看,贾宝玉分明便是顽石的后身,再明显不过了。
其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遭遇,也从一个侧面出发,形象直观地说明他是顽石,而非神瑛。这一段的相关原文如下:
宝玉恍恍惚惚,不觉弃了卷册,又随了警幻来至后面。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又听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第五回)
太虚幻境中的众仙子把贾宝玉当成了一个陌生的男子,当面斥责他为“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的“浊物”,这让贾宝玉非常窘迫和尴尬。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警幻仙子只需说一句“他是神瑛侍者”即可,因为这些仙子是绛珠的好姐妹,那就理当知道神瑛侍者是绛珠得以“久延岁月”并最终修成仙体的大恩人。如果警幻仙子说明了,即使出于男女有别的缘故,众仙子也断不会像现在这样毫不留情地当面斥责其为“污物”、“浊物”。然而警幻是怎样解释的呢,她也只是说她在经过贾府之时,接受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嘱托,不得已才将贾宝玉的生魂带过来等等,没有一个字提及贾宝玉跟绛珠(林黛玉)有何前世的因果。就算是作者为了留个悬念不想交待过早,只要写明警幻对着众仙子耳语几句,便也能让人有所附会,而作者一点这方面想法都没有,这不能不令人起疑。贾宝玉的上述遭遇,恐怕也只有在贾宝玉并非神瑛,而实是顽石的前提下,才能够讲得通顺。
其三,顽石既然是到人间享受富贵的,那么只成为一块挂在人类脖子上的通灵玉,这“享受”二字又从何谈起呢,只能叫做见证他人富贵而已,不符合顽石来到尘世的初衷,从这个角度上说,顽石必须化为人才行。
其四,保留这种石头视角的著作并非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如果以石头的视角把故事情节从头至尾地记录下来,这个名字是说得通的,但是只有一鳞半爪的迹象就取这个名字实在太过勉强了,相反如果把顽石赋为贾宝玉的前身,这个书名就非常合理了。
贾宝玉是顽石的这一论点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些情节来证明,我们稍后会继续来交待。当然有人并不认为贾宝玉是顽石,只认定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他们也是从判词中得到支持自己的依据,即《终身误》中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和《枉凝眉》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今生偏又遇着他”。这些人认为所谓的“木石前盟”指的是神瑛侍者在灌溉绛珠草的过程中与绛珠结下的生死不渝的情感,因为作者还有“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字样,足以证明宝玉黛玉二人爱情从那时就开始了。“美玉无瑕”一句明显说的是神瑛侍者,如果宝玉是顽石的话,显然不会把他说成是美玉,而“瑛”意思是一种有光的美玉,说明神瑛侍者应当是一种美玉修成仙体后变化而成的。“今生偏又遇着他”则是这些人自认为的对他们观点更加有力的支持,“又”字表明前世见到了今世再重逢,绛珠草和顽石没有前世之缘,只有与神瑛侍者才能谈得上前世今生。
对于这些说法,我都不大以为然,首先是这三个证据在说服力上都无法超越“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这一句,其次在对这几句判词的解释上也不能让人信服。先说这木石前盟是不是指神瑛和绛珠间的感情故事呢?恐怕不是。因为二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盟约,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执意下凡,绛珠仙草为了报恩追随而去,二人之间没有约定。更重要的是绛珠明明修成了女体,神瑛侍者却不愿意与她相守,仍要下凡,又从哪里看出来的“盟”呢?而三生石则是由唐代李源与僧人圆泽之间重友情、讲信义的传奇故事而得名,它代表着友情而非爱情。从古到今,好像没听到哪个以爱情为题的三生石的故事,可见古人是不愿意把它弄错了的。在我看来这个“木石前盟”实际上指的是宝玉黛玉二人一见钟情并在以后的相处中形成的那种心有灵犀的情感,在第三十四回宝玉用送手帕的方式向黛玉表明心迹,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盟”吧。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则更好理解,“阆苑仙葩”毫无疑问指的是黛玉,但黛玉是绛珠仙草,而非“葩”,黛玉的生长地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而非“阆苑”,
“阆苑仙葩”只是文学上的夸张和美化,而不是写实手法,同样“美玉无瑕”也是一样,并非指真正的玉。神瑛侍者的来历作者没有说明,但从其封号及住所“赤瑕宫”的名称上看,解释成美玉的化身也有一定的道理。“今生偏又遇着他”这一句是这些人选错了词,真正的词不是“又”而是“偏又”,它表示转折,可以翻译为“偏偏却”,并没有表示重复的意思,参考如下例子就能明白: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第二回)
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第四回)
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第七回)
理清了宝玉的来历,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神瑛侍者又会是谁?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一个与贾宝玉面貌、性情完全一样的人物——甄宝玉,顾名思义“真宝玉”,他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顽石在被僧道二人夹带着下凡时,在警幻仙子处看到了被一干仙女围绕的神采飘逸的神瑛侍者,顽石被其俊朗的外貌、温柔的性情打动,心生羡慕,便窃取了神瑛侍者的形貌和性情,下凡时又阴差阳错地挤走了神瑛侍者取而代之。
这是僧道二人决计没想到的,于是二人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这样书中癞头和尚化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情节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先是化黛玉出家又叮嘱“凡有外亲一概不见”,癞头和尚目的自然是要竭力避免她与贾宝玉相见,否则人家报恩他又凭什么横加干涉,岂不是罪过?遭到拒绝后僧道二人又从下界的众仙中选择了宝钗,送其金锁则是为二人指婚,防止宝玉黛玉二人产生错缘,当然选中宝钗还有让宝玉悟道的目的,宝钗身上所具有的佛家思想也许与癞头和尚的点化有关。
黛玉报错了恩,还错了泪,无疑让喜欢黛玉的人难以接受,但没办法,因为这种解释是最合理的,至少它是说服了我。虽然原著中有几处石头视角的文字,但因为不是很多,联想作者在黛玉年龄问题、宝钗进贾府时间问题上出现的纰漏,我个人也同样认为这是作者旧稿中忘了删改的遗迹。也正是因为这些遗迹,造成了宝玉身世异常紊乱,程伟元、高鄂在整理时可能也在这个问题上犯难,于是就采用了三合一的办法,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推想。
顽石下凡到人间,目的就是享受温柔富贵,所以我们看到宝玉每日里就是除了玩乐便是在内帏厮混,可谓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梦想。然而世事难料,外表光鲜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已到了内囊将尽的地步,若不用心经营,贾府的这座大厦随时可能坍塌,像宝玉这样不知生计的人尤其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况,对此宝玉是否有着心理准备呢?通览全书,好像宝玉从来不曾考虑过日后的事,但我认为在其潜意识中已经为此做了准备。
(宝玉)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第三十四回)
宝玉道:“……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第三十六回)
(宝玉)一面说,一面咬牙切齿的,又说道:“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成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一面说,一面又滚下泪来。(第五十七回)
尤氏道:“谁都像你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玩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等都笑道:“这可又是胡说了!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姐儿们都不出门子罢?”尤氏笑道:“怨不得都说你空长了个好胎子,真真是个傻东西!”宝玉笑道:“人事难定,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随心一辈子了。”众人不等说完,便说:“越发胡说了。别和他说话才好。要和他说话,不是呆话,就是疯话。”(第七十一回)
宝玉想要的死法是在众姐妹的泪水中化成一股飞灰,若是只说一次我们可以当作是疯话,但说过这么多次就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表露了:即在荣华富贵、花团锦簇的理想状况发生改变之前,他就要抽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宝玉既不读书又不谋划家计上看,他根本不去也没打算努力奋斗,一味只图今日之乐,不管他日之忧,明显是一种玩世态度,一旦环境有所改变,他必然不能适应,对此宝玉心知肚明,因此如果能够死得其时、死得其所,既保全自己的尊严,又让爱他的人永远思念,这样的结果对贾宝玉来讲真的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之所以说这些想法是潜意识中的,因为它是具有隐藏性的,如果生活环境始终符合宝玉的期望,宝玉还将一如既往重复着过去的生活,只有环境改变的时候,这种想法才会冒头,并且随着环境的恶化愈加强烈。
我们再来看看宝玉有着这些奇怪想法都是在什么时候,正是处于与黛玉相互产生了情感的阶段。处在恋情中的宝玉居然会不时出现上述的念头,又将置黛玉于何地呢?这是需要仔细探求才可以弄明白的问题。
宝玉笑道:“原来是你愁这个,所以你是傻子!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告诉你一句打趸儿的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第五十七回)
上一段是宝玉对紫娟说的话,这里的“咱们”是指宝玉、黛玉、紫娟等。这样看来,宝玉还是想着与黛玉同生共死的,但这个想法与宝玉心中理想境界——荣华富贵、众女围绕相比,到底孰轻孰重呢?宝玉最看重哪一个呢?
这时看见如此,才知道(宝钗)果然搬出。怔了半天,因转念一想:“不如还是和袭人厮混,再与黛玉相伴。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想毕仍往潇湘馆来……(第七十八回)
这一段足以说明问题了,与黛玉相伴是宝玉在无法满足理想状况时最保守的选择。宝玉的理想情境是身居富贵之中,身边花团锦簇,终日无忧无虑地嬉戏游玩,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久的,毕竟身边的女孩子都要长大嫁人。于是宝玉便有了自己能接受的最低底线,那就是和黛玉、袭人共度一生。在宝玉看来即使不能十全十美,至少也要十全九美,当然这个想法的前提依然不能离开富贵的大环境。富贵是宝玉存在的命根子,否则宝玉化成飞灰的意愿就不会那么强烈,没有了富贵,宝玉只有甩手一走干脆和决绝。
然而即便是身在富贵之中,宝玉也常被一些人力无法左右的事情困扰着,在宝玉的心中,花只能开而不能落,人只能聚而不能散,一旦生离死别的事情真实上演,宝玉便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那宝玉的情性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没奈何了。(第三十一回)
争奈宝玉因柳湘莲遁迹空门;又闻得尤三姐自刎,尤二姐被凤姐逼死;又兼柳五儿自那夜监禁之后,病越重了;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的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病。慌的袭人等又不敢回贾母,只百般逗他玩笑。(第七十回)
可以预见,日后贾府衰落之际,众人死的死、散的散,这对宝玉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他会不出所料地精神萎靡不振,如病如痴,而宝钗等人同样会百般逗他开心,在诸般手段全无效果的情况下,宝钗只能凭着自己的博知,用“最能移性”的佛法来引导宝玉,开启了宝玉的悟道之路。不难看出,即便到了那个时候,贾宝玉依然被众人宠着、爱着、呵护着,尽管宝玉还是一如从前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综上分析,宝玉的出家与黛玉的死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根本的缘由还在于贾府的败落让宝玉的梦想彻底破灭。早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宝玉出家的原因,那就是作者在开篇的交待——“贫穷难耐凄凉”,这是作者描写宝玉刚出场亮相时所作的《西江月》中的一句话,原文如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第三回)
在教科书中,对于此处的解释是作者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真不知持此言论的人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依据。
虽然一些人能够引用宝玉说过的“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话来证明黛玉的死是宝玉出家的主因,可是这样的话宝玉也对袭人说过:
袭人笑道:“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袭人道:“你老实些儿罢。何苦还混说!”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着嘴儿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了,知道是点他前日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第三十一回)
宝玉的话是接在黛玉后面讲的,听起来既可能是对袭人说的也可能是对黛玉说的,但细细分析之下,这话还是对袭人说的,理由有二:一、如果这是对黛玉的山盟海誓,袭人断不会当着黛玉的面呵斥宝玉,袭人不可能公然把自己摆在宝、黛之情的对立面上。二、如果当时宝玉的意思仍然是为黛玉死了而作和尚,这只能叫重复发誓,应当是“作了两次和尚”的话,断不是黛玉所嘲笑的“作了两个和尚了”。黛玉的这句嘲笑恰是对应了前一回的内容,当时宝玉曾对黛玉也说过作和尚的话,黛玉质问他:“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宝玉呢?“自知这话说的造次了,后悔不来,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敢则一声”。只一回之隔,宝玉便做了两个和尚。同一句誓言能对两个人说,那它就不是誓言,当不得真。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对紫娟说要一块化成灰这话后,仅仅隔了一回宝玉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这里宝玉和他只二人,宝玉便将方才从火光发起,如何见了藕官,又如何谎言护庇,又如何藕官叫我问你,从头至尾,细细的告诉他一遍,又问他祭的果系何人。芳官听了,满面含笑,又叹一口气,说道:“这事说来可笑又可叹。”宝玉听了,忙问如何。芳官笑道:“你说他祭的是谁?祭的是死了的药官。”宝玉道:“这是友谊,也应当的。”芳官笑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药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
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第五十八回)
藕官和药官因常演夫妻戏,竟当起了真,后来药官死了,蕊官补了上来,二人又是你恩我爱的。特别是这句话——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宝玉认为符合了他的呆性,这是他心里想的,对紫娟是嘴上说的,哪个更可信呢?当然是心里想的,因为人可以口不对心,心里想的才是最真的表达。前面我们论证了宝玉的出家与黛玉的死关系不大,那么这句话则更加透彻,直接就告诉我们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二者之间一点必然联系也没有,因为宝玉不会只在黛玉的这棵树上吊死。假如黛玉死了,宝玉自然是要续弦另娶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宝玉的出家只是因为失去了富贵,没了富贵他便再也无心留恋于红尘,这种想法不会因他娶黛玉或娶宝钗而改变,唯一不同的是结果,和黛玉在一起,宝玉可能脱身不得,因为黛玉离了他活不成,宝玉只能痛苦地煎熬着,如果放到今天可能用吸毒来解除自己的痛苦。而宝钗则不会,她会坦然面对,宝玉会走得安然放心,这也就是他娶了宝钗的好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宝玉出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