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解读:是个体权利还是政策工具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能否达到社会期望  ——一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  文/布衣  新浪新闻日消息 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消息指出:中央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对此,卫计委相关负责人29日表示,下一步将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政策的衔接。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提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对实施30多年的普遍一孩政策首次进行调整,政策调整近两年,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婴儿潮,大多数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妇并没有生育行动。  10月29日的消息,是对单独二孩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也是30多年来,涉及面最广、进步最大的一次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虽然,政策的落实还需要有关法律法规的配套调整,但是,政策基本内容已经确定,不会改变。  我国实施30多年的普遍一孩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受到各种质疑,甚至成为一些势力反对中国、反对政府的理由,但是,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台的特定政策,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普遍一孩政策,而是对经济、社会、人口发展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对适应的调整,是科学发展的体现。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从遗传学来说,父母的基因得到比较完整的传递,从伦理学来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是父母子女感情的良好补充。两个孩子的共同成长也能够改变现在独生子女在成长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例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性格、脾气。更加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互相帮助、学习分享的团队精神和健康心理。同时,可以扩大家庭的范畴,挽救我们正在消失的部分亲戚关系和家庭称谓,增强家庭防护意外伤亡的能力,对社会稳定也是很好的保障。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首先受益的是能够生育二孩的独生子女家庭。70年代出生的父母可以赶上“末班车”,他们的生育愿望可以实现了。独生子女政策执行比较严格的城市,这次将成为受益者。有着严格纪律约束的党员、公务员,教师、国有企业工人、领导干部等群体,这次能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过去一孩政策执行不严,或者违法生育比较普遍的农村、边远地区,这次政策的调整并不会带来什么影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意味着生育率会突然变化。过去,普遍遵守一孩政策的城市、地区,在整个家庭总数中并不占据多数。而且,有很多家庭、夫妻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生育二孩的愿望并不强烈。还有一些家庭、夫妻生育二孩的愿望受到现有孩子的挑战,一些现有孩子对父母生育二孩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有一部分甚至可能采取过激行为表示反对,这是父母生育二孩不得不面对、考虑的因素。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还要面临生活压力、养育成本的制约。多生育一个孩子,就要多买一间房,多买一件衣服,多一份教育支出。在生活压力、养育成本较低的农村、城镇,这是能够承担的。但是,在物价较高的城市,生活压力大、养育成本高,购房、教育等已经是很重的负担,再多承担一份,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很难保持现有水平,这是父母生育二孩的现实障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中国经济、社会、人口发展形势决定的。我们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劳动力将出现严重短缺,养老负担将出现倍数增长,这将成为妨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将成为我们保持增长速度、保持竞争力的重大问题。所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保持一定的生育率,保证人口发展的活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还要配套调整教育、医疗、养老、房地产等政策,降低二孩的养育成本,不仅要让夫妻能生育,还要让他们敢生育,只有这样,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才可能达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望。  
楼主发言:2次 发图: | 更多
  @化成小六 @应剑群 @云卷云舒321a @湘水无殇
  肯定不会
  后续政策是否跟上才是根本。
  放开二胎政策,准确点应该是
放开公职人员二胎政策。普通人谁会管你计生不计生,该生的早生了,多个银行账户,加上人都在外地生活上班,计生也罚不了钱
  阅之。  
  之所以现在全面放开,就说明之前的单独二胎结果不是很理想,现在国人的观念都变了。毕竟要个孩子花费不是一般的大,主要是上学什么的费劲又操心。除非后续的政策啊,补贴啊什么的都跟上可能会好点,否则一样惨败。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三十五年来残酷血腥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恶果。计划生育不是不该进行,而是强制一胎太过残酷。几千万光棍和几百万失独家庭以及提前到来的老龄化都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严重后果。  
  顶一个
  呵呵!少爷多了,公主多了,官二代多了,穷人少了,因为劳动人民自己没有好的基础,就只好去给自己的孩子去创造好的机遇,是不会多生的,社会是看现实的!  
  有钱的就生吧!没钱咋生呀!国家能给你养吗!有两种人可以生、一、有钱的、二、当官的、他们能创造更多的富二代和官二代!  
  楼主 好久不见!
  只能说让你们多生点被剥削的人
  以后一出门看见的就是人,人山人海,人声,车流声,动物声混杂在一起,真tm快哉!  
  1没能力抚养,生得给红包(主刀500副手200麻醉200),一桶奶粉140尿不湿120一袋半个月(一周岁可减半),有病了去医院还得给红包,不给看不好(要不挂水,要不就不治病。一年两次,一次200)。上幼儿园私立的逢年过节200(老师真要,头过节把孩子书包都翻一遍,拉滑全打开给家长要钱。不敢不给也不敢告诉园长,怕给孩子小鞋穿。)两口子工资6500你说还剩多钱,现在公司降工资,想的挺好让要二孩,怎么要!拿什么要!要了以后让孩子跟着遭罪!对了还有房贷每月1700!要了我的老命了。  
  多一些奴隶,多一些临时工,多一些廉价劳动力而己。资本家及不希望百姓真正富裕民智真正开化的无耻专制者就喜欢人多。狗屁人口红利就是吸血红利。
  @英勇潇洒哥
21:18:45  放开二胎政策,准确点应该是
放开公职人员二胎政策。普通人谁会管你计生不计生,该生的早生了,多个银行账户,加上人都在外地生活上班,计生也罚不了钱  -----------------------------  是的,主要就是公职人员,真不知道国家搞得什么计划生育有什么用,农村的父母生好几个,还没有能力抚养,有能力抚养的又是公职人员,但是又只能生一个,哎
  幻想“高富帅+没母亲”式婚姻。  很多人希望找到“高富帅”、“白富美”,其心理和上述两种现象很接近。而为了规避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婆媳翁婿关系,很多人便希望对方家人越简单越好,甚至极端者希望对方缺爹少妈。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男士丧失了母亲,女人和他结婚很高兴,不用处理复杂的婆媳关系。  但这个男人,很爱很爱自己的母亲,时时处处用母亲的标准衡量妻子,感到自己的妻子处处事事不如母亲,很失望。女人不解:你妈都死这么多年了,我连见都没见过,我招谁惹谁了?!委屈得不得了。本想过上没有婆婆的幸福生活,结果迎来了新一轮的烦恼。而且,男人的妹妹也非常爱妈妈,小姑子要求嫂子对待哥哥像妈妈对待哥哥一样,搞得这个女人不堪重负,夫妻矛盾一波又一波。  为房子结婚、离婚。  这件事情,可能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婚姻才有。因为对方有房子,所以,我考虑和对方结婚,这种爱情婚姻思维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冠以“很正常”。房子比爱情重要或者同等重要,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从心理学上解读,房子代表安全感,也就是说,中国人这么热衷房子,是普遍缺乏安全感的表示。  很多人为房子假离婚,有些人居然弄假成真。为了能多买套房子、为了卖房子时候避税,中国人不惜走离婚之路。没有出台“国五条”之前,很多人为了单位分房、拆迁单立户、多分拆迁款、报销煤气费,都采取过“假离婚”对策。  而其中,假戏真做者不在少数。还有的人,外面有人了,然后假借房子事情劝对方离婚,对方信以为真,便出现了种种和房子有关的婚姻闹剧和纠纷。有的人为了买两限房、经济适用房,草率结婚、离婚的也很多。  官二代、富二代,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跨代出手。  生活总比我们想象得残酷。有的官二代、富二代,因为有钱有势,两代人霸占一个异性的现象不是耸人听闻。有个大富翁,和自己的儿媳有染,儿子并不知情,一家人就这样道貌岸然地过着。那个跨代上床的女人,为了豪宅锦衣,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当然,她的内心并不是很“痛苦”的:一是她有目的,只要目的达到,过程不重要;二是,一人睡俩,演戏生活,暗自偷着乐。  为婚而婚。  这种现象于中国婚姻,几乎是家常便饭。因为该结婚了,所以结婚;因为意外怀孕了,不得已结婚;因为相处时间长习惯了,所以结婚;因为对方跟我的时候是“处”(处男处女),所以结婚;因为为我打过胎,所以不好意思不结婚;因为对方家境好,怕找不到更好的,所以结婚;因为漂亮、英俊、年轻、能生个孩子完成人生任务;因为户口;因为“没有因为”“大家都一样”,所以结婚。  为老人孩子苦守不幸婚姻。  很多婚姻因为怕父母年岁大了、身体原因受不了,而勉强坚持;很多婚姻因为孩子问题,苦苦维系。有的一结婚就发现不对劲儿、合不来,但是已经有了孩子,就打算“等孩子大点儿”再离吧,这一等,便是等幼儿园毕业、等小学毕业、等中学毕业、等高考完毕、等大学毕业、等儿女结了婚;这一等,一辈子过去了。  中国的婚姻,和爱越来越远,和钱越来越近,和五花八门越来越近。这种集体潜意识,可悲可叹!  过去说,中国式婚姻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时代发展后,中国式婚姻,除去“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还增添了很多杂七麻八的东西,杂质很多。  现在东西多了、贵了,但质量不好了、假冒多了、味儿不对了、添加剂多了、不环保了,中国式婚姻,也是类似状态——亚健康——病态
  2015年10月的北京,全世界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后公报中最吸引眼球的不是种种政治经济改革举措,而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所谓“全面放开二孩”即不再以父母是否属于独生子女作为限定条件、所有父母都可以申请生育第二胎。据劳动力经济学专家解释,之所以“全面放开二孩”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缺口在逐年加大,若继续执行现行人口政策,到2100年中国将仅剩一亿多人口。  除了劳动力经济学家外,还有一个群体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反应最大,即中国的新兴城市“中产”阶级,为什么“中产”要加双引号,因为这个群体基本特征是受过大学或更高教育、在所居住城市有较为固定的居住场所、已购家庭用车并有能力为子女未来上学考虑投资“学区房”、周末可以居家携友到郊区游玩、一般在所供职机构有一定职级地位,但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房贷车贷、自己父母或在家乡空巢或在本地给自己看孩子、工作压力强度大,所以说这一群体并非真正的有产阶级,因为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净资产或许只占了很小的部分。  这一新兴的群体,往往有极强的自信心(虽然可能只是为了摆脱或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自认为是白手起家取得成绩,有强烈的社会事务的参与感、要求加大自己群体的话语权。加之一些持有“天赋人权”、“生育权自主”观点的专家学者推波助澜,认为此次“全面放开二孩”是一种捍卫自身权益的胜利,限制生育就是违反人权。  但中国究竟缺不缺人?放开生育,是不是人权的体现?  借用几个数据来看看,2015年初,央视公布称2014年末,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口数量是91583万人,比2013年末减少371万人,连续三年下降。如果我们做些不严谨的简单推算,假定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的三季度,按同样的下滑速度,那么我国劳动力人口约莫是91300万人,而据外媒披露的李克强总理10月23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表示,中国前三季度的调查失业率是5.22%,也就是大概4800万人左右,当然这里的调查失业率也不见得是非常准确的,毕竟很多人即使在调查时也不愿意承认或被归类为失业人口。  此前在“放开单独二孩(即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申请生育第二胎)”时,有专家计算到2050年该政策可增加劳动力人口约5000万,那么问题来了,当没开放任何“二孩”政策时,就已经有4800万具备劳动力的失业人口存在,如果再加上5000万甚至6000万新增“二孩”,那么将近一个亿的群体,谁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如果这么庞大的群体没有就业或者没有充分就业,那么他们将只会消耗基本生活保障成本,而不能提供任何养老金缴纳,那么放开“二孩”是在降低社会成本、还是在增加社会负担?  有不少学者乃至相关企业都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发布后,欢天喜地地计算着每一个新增人口的消费规模以及全部新增人口的巨大商机,但在看到这一群体消费潜力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他们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吗?如果在就业人口竞争加剧、薪酬水准拉低的同时,还奢求他们可以增加支出、扩大消费,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甚至是胡说八道。  另一方面,当大家看到新增人口是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是否也会想到新增人口也会是巨大的资源消耗?每一块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都是存在一个极限的,一旦突破这个极限,那么空气、水、土地、矿产乃至生存机会都会产生崩塌,那么原本已经紧绷到极点的中国资源还能够额外负担多少新增人口?  我们是否只看见自己养不起老的压力,而看不见环境与资源失衡的压力?养不起老,还可以节衣缩食,一旦环境与资源结构失衡、崩塌,那么就如同小行星撞击地球,即使强悍如恐龙,最后也不过被轰成渣。  那么,经济学家言必称的中国劳动力红利是否会因为减少人口而受损?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劳动力红利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因为通俗解释劳动力红利,就是靠人多低工资、卖苦力挣血汗钱,所以中国人不是天生注定就要一辈一辈地给发达国家当工人,中国人也应该享受高附加值的工作、赚高附加值的钱,用命换钱的劳动力红利,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宿命。
  此前在“放开单独二孩(即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申请生育第二胎)”时,有专家计算到2050年该政策可增加劳动力人口约5000万,那么问题来了,当没开放任何“二孩”政策时,就已经有4800万具备劳动力的失业人口存在,如果再加上5000万甚至6000万新增“二孩”,那么将近一个亿的群体,谁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如果这么庞大的群体没有就业或者没有充分就业,那么他们将只会消耗基本生活保障成本,而不能提供任何养老金缴纳,那么放开“二孩”是在降低社会成本、还是在增加社会负担?  有不少学者乃至相关企业都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发布后,欢天喜地地计算着每一个新增人口的消费规模以及全部新增人口的巨大商机,但在看到这一群体消费潜力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他们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吗?如果在就业人口竞争加剧、薪酬水准拉低的同时,还奢求他们可以增加支出、扩大消费,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甚至是胡说八道。  另一方面,当大家看到新增人口是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是否也会想到新增人口也会是巨大的资源消耗?每一块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都是存在一个极限的,一旦突破这个极限,那么空气、水、土地、矿产乃至生存机会都会产生崩塌,那么原本已经紧绷到极点的中国资源还能够额外负担多少新增人口?  我们是否只看见自己养不起老的压力,而看不见环境与资源失衡的压力?养不起老,还可以节衣缩食,一旦环境与资源结构失衡、崩塌,那么就如同小行星撞击地球,即使强悍如恐龙,最后也不过被轰成渣。  那么,经济学家言必称的中国劳动力红利是否会因为减少人口而受损?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劳动力红利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因为通俗解释劳动力红利,就是靠人多低工资、卖苦力挣血汗钱,所以中国人不是天生注定就要一辈一辈地给发达国家当工人,中国人也应该享受高附加值的工作、赚高附加值的钱,用命换钱的劳动力红利,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宿命。
  别忘了那些被子女撵出家门的老人  第二,生育是天赋人权,谁也不能剥夺,但如果我尊重你的生育权,那么你是否也要尊重我的生存权?当你的多生多占,影响到我的适宜生存时,我是不是也可以剥夺你所生的孩子?总不能因为你的孩子要活,就把我逼死吧?这不就沦落为动物的丛林法则?羚羊生殖力强,那是因为有捕猎它们的狮子老虎来维持生态平衡。  如果你想多生多占,那么是不是我也可以来维持生态平衡?虽然这个比喻不见得恰当,但想想现在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流动人口负担、上学看病就业难等问题,还会认为比喻的耸人听闻吗?人口膨胀造成的社会运行成本增加与新增人口创造的社会价值,孰轻孰重?  第三,曾有调查,称“放开单独二孩”后,适龄父母实际申请生育第二胎的比例很低,但这个调查的覆盖面有多大?覆盖样本是否全面?如果生育二胎比例这么低,为什么还不断有人生?甚至到国外去生(为逃避计生处罚)?即使城市中生养孩子成本的高不可及让人却步,那么农村中的比例也一样低吗?  如果虽然城市新增二胎少,但农村新增二胎多,那么未来势必会有更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总体来看,城乡人口会全面膨胀,城市病的压力会越来越严峻。  所以说,中国目前虽然劳动力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但远未成为燃眉之急,同时技术进步以及结构升级,也会降低对一般性劳动力人口的需求,相反中国人口规模降低会减少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让“美丽中国”更容易实现。  根据中国宪法,中国政府的所有财产归全民所有,也就是说中国近4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四五十万亿人民币的国有资产(还不包括各类国土资源),都是全民的财产,这些也都是可用于填补养老金及其他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难道养老不用、贪腐去用吗?  虽然中国劳动力人口规模下降不足为虑,但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却是亟待加强,如果延续不恰当的教养,让“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等自私自利思想从一代灌输给下一代,那么即使生育六个孩子,也不过是增加半打混蛋而已。  眼下,当人们看到某一类特定社会不良现象时总会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还有人说现在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是问题的根由,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偏见,独生子女与娇纵任性不能直接划等号,变老的坏人不见得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也不见得都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改变“只认亲疏、不讲对错”的糟粕传统,兄弟姐妹再多,也还是会“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计划生育政策是 灭绝人性的政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还没哪个朝代做出这样的事情! 管天 管地 还管老百姓生孩子!剥夺老百姓的生育权 想让中华民族 绝户啊?
  曾看到一个新闻,说由于年轻父母工作变动,小孩子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幼儿园到新的环境中,由于失去了原来熟识的朋友,所以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有自闭倾向,所以他的妈妈决定要给他生个弟弟或妹妹陪他,天啦噜,这妈妈的常识是看门大爷教的吗?小孩子的心智未成熟、社交能力弱,父母要花精力、费心思给他树立信心、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靠生孩子解决问题,可见中国的父母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只会简单化选择最容易的方式搞定。  难道说,生了两个,就没有溺爱了吗?溺爱与否和生几个有关系吗?因此,中国人口不是问题,至少眼下不是问题,中国人口的教养才是最大的问题,教养问题没改善,中国人口始终无法实现质变,人口素质不是“泡泡龙”游戏,打得多了就能自动过关。
  听说,现在有些大孩在“维权”,他们反对爸妈生二胎,要和父母死磕。有的传言还很惊悚,说是大孩非拉着妈妈去堕胎。  这吓了我一跳——孩子还不懂事呢,怎么知道要反对二胎。你看《葫芦兄弟》里,大娃从来不反对有二娃,只有妖精才反对葫芦娃有二胎。  但这种事还真不是没有。前不久家里人去做客,就见到一件朋友家的真事:有个三四岁的哥哥,特别恨弟弟,要父母把弟弟丢下楼去。真是吓死宝宝了。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这事让我不由得有些后怕:  郭芙这么坏,怎么就没有反对爸妈生二胎?不然我们郭襄小妹子要多惨?
  最近天涯社区有个关于家长素质的帖子很火,外婆带着2岁多的孙子在外面玩,因为孩子不喜欢上公共厕所,就让孩子直接在公共洗手池里小便,被旁人骂太脏太恶心后,孩子妈妈发帖求安慰,结果遭到所有网民新一轮的严厉斥责。有人就评论说,这就是在培养新一代的“蝗虫”!  从这个家长的出发点上说,孩子一进厕所就怕黑,会大哭,她心痛,也表示无奈(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童话故事,把上厕所变成游戏,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斯密斯陷入绝境,无家可归,只能带着孩子住地铁里的公厕,他说,我们一起去山洞里寻找恐龙吧,孩子在游戏中满足地躺在厕所地板上,睡着了。这就是当一个家长所需要的智慧)。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这个苦衷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宽容,小孩嘛,不懂事,对厕所感到恐惧,大人干嘛和小孩计较?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孩子们在公众场合中,对贴着“禁止触摸”的物品上下其手、爬上标有“禁止拍照”的雕塑大摆POSE欢快留影、闯入封闭式护栏内兴奋地嬉戏——而他们的家长,就站在旁边,一脸宠溺地看着。孩子嘛,不在公德管辖之内。  通常在家庭内部,我们出于对小孩心智的考虑,会特别宽容他们的行为,加上新派早教专家小巫、李跃儿等人的盛行,使得自由主义的教育,流传盛广(其实小巫和李跃儿本身都很强调规则和界限,只是我们很多家长在受其影响的过程中,过度强调自由、弱化了界限,也是对她们理论的一种异化)。我以及身边的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容忍度都很高,以理解他们的需求、遵从他们的生长规律、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保护创意、鼓励探险、放开手让他们感知世界为由——我们允许他们滚一身泥巴、允许他们踩雨水、允许他们在家里墙壁上乱涂乱画、允许他们自由地放声大哭——因为在新派早教专家看来,哭也是孩子的权利。但是,什么时候,我们该坚决地说“不行”?除了安全的考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不要妨碍他人。  我一个朋友,结婚之前非常讨厌小孩,觉得所有小孩都特烦,但等到自己生了宝宝,立即化身圣母,可以理解并容忍孩子的各种自由主义言行。她带2岁半的女儿去旅游,因为女儿讨厌待在飞机里,于是深圳往返北京的路上,这位执着的宝宝都哭满了三四个小时。要知道,她女儿的声音以高亢嘹亮著称,女婴版帕瓦罗蒂,懂了吧。  想到这样的海豚音在飞机内响彻几小时,老实说,我有点毛骨悚然。我问她:你没有想过飞机上所有乘客的感受?他们没有一分钟能够休息,必须持续活在这可怕的噪音中,他们中可能有人神经衰弱,可能有人长期失眠,可能有人刚刚失恋。依我看,中国一点也没有礼崩乐坏,这种情况下,大家居然都忍了。  朋友也很无奈,她说什么方法都想过了呀,打女儿屁股,抱着她在飞机里走来走去地哄,给她喂奶、唱歌、讲故事,什么招都使了,她还是哭。孩子不习惯密闭空间,我有什么办法?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给孩子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他把玩具扔了,是因为处于扔东西的敏感期;他对邻居爷爷奶奶不理不睬,是因为跟他们不熟,但是,孩子的行为,总要有个界限吧?老实说,做了4年的家长,有个问题我确信不疑,如果你的孩子哪个缺点改不过来,除了先天生理智力原因,其他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够重视,只要你重视,都能搞定。孩子所有坏毛病,都是家长一手惯出来的。  如果我们当家长的,能够认识到妨碍他人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一种罪恶,我们就能想出办法。  当孩子在餐厅上蹿下跳的时候,家长会说,保安叔叔会来抓你哦。  当孩子看电影的时候踢前面的椅子,并且自制评论音轨的时候,家长呵斥,给我安静点,再动我揍你!  这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时刻最该植入的理念,就是,“不要妨碍他人”——我们遵守道德,不仅仅是怕被保安抓、怕挨打,而是我们必须遵守,这是做人的底线。我们要不断地强调、和孩子一起探讨以及共同论证“不要妨碍他人”这件事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也曾经因为过于迷恋趣味主义教育,错失了很多和宝宝一起重新接受公民教育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应该儿童优先,但不是让儿童优先违背公德,更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有了违反规则的特权。很多时候因为孩子,家长们反而更加为所欲为了。在深圳我遇到别人插队几率最高的地方,就是儿童医院,看病插队、打针插队,连排队等电梯都要插队,理由?我的孩子生病了啊,发烧了啊,但是他们忘了,别人的孩子也在生病……你插队,就违背了秩序、破坏了公平。廖一梅就说,女人有了孩子未必变得无私,更多变得更自私,好像顶着孩子的名义很多事都可以做了。  其实,有了孩子,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公共道德,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欧美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是公德与私德的分野,也被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如果非要使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万恶的句子,那么我想应该是,“不要让孩子输在道德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家长们不能忍受孩子在智力上、成绩上、才艺上落后于别人,却唯独能忍受孩子在道德上落后于别人呢?  这一次,我不是骂人,更多的,是自省。
  @QQ15-11-01 16:48:45  1没能力抚养,生得给红包(主刀500副手200麻醉200),一桶奶粉140尿不湿120一袋半个月(一周岁可减半),有病了去医院还得给红包,不给看不好(要不挂水,要不就不治病。一年两次,一次200)。上幼儿园私立的逢年过节200(老师真要,头过节把孩子书包都翻一遍,拉滑全打开给家长要钱。不敢不给也不敢告诉园长,怕给孩子小鞋穿。)两口子工资6500你说还剩多钱,现在公司降工资,想的挺好让要二孩,怎么要!拿什么要!要了以后......  -----------------------------  呵呵我这里哈医大二院,手术,主刀2000
主治1000 麻醉500
你什么奶粉140? 基本上都是200左右吧 好点的更贵,私立的幼儿园可以不给,公立的你没有1万7000的门都进不去,逢年过节要的比你这个多。。。。。。。。。养2孩子真心是会累的,病一次住院一次都是上万的一个气管炎之类的 肺炎之类的
感冒之类的,
  70后单独女是最可杯的,
  顶起来的额
  现在还不考虑二孩的事情,负担太重了 421
  现在,硬性计生派已经臭了;他们很可能会成为被清算的对象;  这个是时间问题;所以,现在很多计生专家也摇身一变,呼吁开放计生;  而,暗藏在后面的势力,目前改变方向;  进行软性计生,说白了就是:整天宣扬,养孩子困难,90后压力大,没人养孩子;其实这个论调忽然大幅度出现,就是有问题的,本质就是让90后觉得,自己真的很难,被引导了之后,他们就不生小孩了。  但事实是真的这样么?显然不是,这一代90后是蜜罐里长大的,要是真苦,60年代的父辈那才是真的苦,这么苦的环境还养育了8、9个孩子,这叫压力大;  你90后,好意思说自己压力大么?  尤其最搞笑的时,有的人自己家里养了3-5只大狗,却说自己养不起孩子;谁不知道养一只大型犬的费用比养一个人的费用大?  所以,人们不应该仅仅反对硬性计生(政策),还应该小心软性计生(舆论引导,生孩子压力大,生孩子不幸福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的,外部势力对计生真是坚持不懈啊;
  @大盘预言第一人
10:23:00  @QQ15-11-01 16:48:45   1没能力抚养,生得给红包(主刀500副手200麻醉200),一桶奶粉140尿不湿120一袋半个月(一周岁可减半),有病了去医院还得给红包,不给看不好(要不挂水,要不就不治病。一年两次,一次200)。上幼儿园私立的逢年过节200(老师真要,头过节把孩子书包都翻一遍,拉滑全打开给家长要钱。不敢不给也不敢告诉园长,怕给孩子小鞋穿。)两  —————————————————  我记得我太老爷说过,生不进两院死不进官门。他老人家要是健在应该130多岁了。说明社会在倒退。  
  很多人说不要二胎,是因为经济上承受不了。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生孩子的经济成本的确是越来越高了。高生活成本的环境,房奴、车奴、卡奴的身份,赡养老人的成本、自身的生活成本,加减乘除一下,真的会被生二孩的成本吓倒了!  有人算了一笔账,在一、二线城市养大一个小孩大概需要多少钱:怀孕阶段,大概为11000元。0-3岁:大概花费为37000元。幼儿园阶段,总共是76800元。小学阶段,6年小学下来,约为93200元。初中阶段,如果不择校,总花费4万元左右;如果择校,要6-9万元左右。高中阶段,三年孩子身上的总花费大约5-10万元。大学阶段,普通情况下,按照7万计算。  我们家庭的收入虽然不高,但是应该还算可以。但是我们的积蓄是多少?而消费大头就是孩子的培养费和老人的医疗费。我一个月收入到手才1万左右,一个孩子,都过得是省吃俭用的不乱花钱。只靠我一个根本养不起这个家,我老婆也得赚钱。我们农村来的,一点家业积蓄都没有,只能靠自己打拼,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大部分都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就不多说了,我们一大半积蓄都花在上面。还有就是老人的医疗。  目前的中国,有多少家庭夫妻双方月工资能够达到1万以上呢?(这么算是因为,总得还要留一点钱过活吧,比如买房。所以1万还算少了)。我们经济算中等,一般人,要二胎,那更是难上加难。在收入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一旦要了二胎,生活质量一定要大大降低,老大的教育、生活环境也会明显受到影响。  三  如果说经济上,日常家用节省一点、再拼命去多挣一点,还有可能克服困难的话,更为艰难的,是我挤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培养一个新的孩子。  现在,每天我下班后尽量陪伴孩子做功课,周末陪他去上培训班或者去儿童乐园,时间安排得满当当的。虽然如此,每天孩子睡着后,我还能有部分时间可以自己安排,看看书,锻炼锻炼身体。  如果老二出生,我们基本很难有自己的时间了。可以想象,下班后先打发掉老大(检查作业,辅助功课),剩下的时间都要对付老二。日夜颠倒的生活重新开始,一晚上要起来4、5次地给孩子喂奶,好不容易早上6点了,又要准备早饭给老大,给他洗脸吃饭送老大上学。记得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好几年就是这个状态。现在老大要花时间,老二更要花时间,长期下去,我们作为上班族哪里吃的消?  我是个健身爱好者,现在还能抽出时间每周去游几次泳。如果再要个老二,还游泳?呵呵,给我点时间,我要睡觉!  听说日本少子化,特别要命的一点,近年来避孕工具销量减少不是因为日本人打算多生孩子,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性行为。日本人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更没有愿望去床上体验现实世界里的浪漫。据调查,在16-24岁的女性中,45%的人表示对性关系没有任何兴趣,男性为25%。我已经40来岁了,在紧张兮兮的工作的煎熬下,我的状态,至少已近乎24岁的日本人了。  四  很多人说了,要了二胎后,可以找老人来帮忙带嘛。  一个娃,是可以找自己爸妈或岳父岳母带。但估计大家都有感觉,如果是自己父母来带,婆媳矛盾一般会出现。找岳母带,老人和自己也会出现矛盾。毕竟不是一种生活习惯的人,她带娃的方式不可能你全盘接受,你的生活方式她也看不顺眼,争议不可避免。如果再遇上一个脾气大的老人,你抓狂的心都有。同时,老人年纪那么大了,你也舍不得她到老了还这么辛苦,一辈子没享受啥,最后还是栓死在了娃上,当“老年漂”。  以上的情况其实还只是一个娃的状态。可是到两个娃了,一个婆婆或者一个外婆就不一定能够hold住的,往往需要两家老人一起上。两家老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最后基本会成为“人间悲剧”。这时候的选择一般而言有三种:  1、婆婆外婆家一起带。问题:婆媳都处不好了,婆婆外婆能处好?  2、找个保姆加家人一起带。问题:好的保姆不好找。此外,从此家里挤挤攘攘,你还得有钱换个大房子。  3、让老婆辞职做家庭主妇。问题:多了一个人花钱,却少了一个人挣钱,家里的经济不一定能撑得住。就算撑得住,让自己媳妇失去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她能愿意么?日本女人都觉得损失很大,更别说顶半边天的中国女人了。  五  还有人说:老大当宝养,老二当猪养!这当然也是一种办法,可是对老大老二这么不公平,你下得了手吗?  本来只有一个老大的时候,我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之前我们可以把全部的爱和时间花在他身上,现在要打对折了。老二小,肯定更多的精力会放在老二身上。没有金钱,更没有了精力和时间,老大老二教育质量都会下降。  比如,现在一家三口时,一年可以去一下境外游,国内游也是经常说走就走。可以想象,从老婆怀孕到孩子长到3岁,四年之内,不可能带老大出去玩了。老大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他会觉他不再被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的感情又要经受一次考验了。我们结婚后,之前一年吵架不超过5次吧。老大出生后,我们一个礼拜吵架就超过5次,经常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点就着,看什么都不顺眼。好多夫妻都是在孩子出生到3岁这段时间把感情搞坏的,带孩子的老人比较辛苦,还自觉不自觉会在中间火上浇油。如果生了二胎,照顾孩子的事情更多更重,夫妻两人的日子会过得更加火药味。  阿弥陀佛,这种日子,真得不想过第二次了。  六  夫妻双方,想要二胎的,往往以独生子女的一方愿望更强烈些。独生子女觉得小时候没人陪着玩,现在一个人照顾老人辛苦,所以很想改变一下。可是我作为一个非独生子女,有很不同的观感。我认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把养老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孩子身上,是越来越不现实了。把自己身体搞得好一些,把手里的钱挣得多一些,才是防老之本。我们上一代农村老人,家里孩子挺多的,可是最后,孩子出去打工了,很多老人日本过得是很苦的。  至于说一个孩子很寂寞。其实,孩子最好的陪伴,真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吗?不一定,兄弟姐妹更多是一种血缘的关联,自己最好的朋友往往还是老同学、老战友或者奋斗中相濡以沫的老朋友。  在这个“房奴”、“车奴”、“卡奴”、“学奴”的“混奴时代”,你确定你还有余力去做“二孩奴”吗?就我而言,即便生二胎有千般的好,万般的妙,我还是决定不生二胎!  因为,在一二线城市,要二胎意味着你将失去几乎所有自己的生活。
  @丑恶权利
09:30:35  很多人说不要二胎,是因为经济上承受不了。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生孩子的经济成本的确是越来越高了。高生活成本的环境,房奴、车奴、卡奴的身份,赡养老人的成本、自身的生活成本,加减乘除一下,真的会被生二孩的成本吓倒了!  有人算了一笔账,在一、二线城市养大一个小孩大概需要多少钱:怀孕阶段,大概为11000元。0-3岁:大概花费为37000元。幼儿园阶段,总共是76800元。小学阶段,6年小学下来,约为9......  -----------------------------  上面说的没错,甚至可能更多;  我曾听说过一个深圳的,小孩幼儿园一个月就1万2,所以你说的数据还是太少了;而那个人也是个工薪阶层,不还是养了小孩么。  还有更厉害的,我见过有一年花数十万的小孩,所以你说的这些数据绝对是不对的。
  自己觉得合适就好,无关其他。
  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力作《人口危局》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人口太多了吗?中国能养活多少人?存在所谓的适度人口标准吗?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是重男轻女还是计划生育?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问题都可以从我们以往的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宣传中找到答案。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人们很少也很难独立思考其中的是是非非。"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这几乎是众多中学文科考试题中作答的万能开头。人口众多就像是中华民族的原罪,什么现实问题都可以往"人口多"上靠。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排名却靠后,全怪中国人太多,要不然我们早就赶英超美了!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直观想法。也难怪,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至今,计生部门宣传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人口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然而,不管人们对中国人口问题持什么样的观点,有多么激烈的争论,现实的人口危机早已悄然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众多弊端逐渐显现--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体系逐渐不堪重负,"421"家庭生活压力增大,性别比失衡严重……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计划生育改变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中,整个国家一样要直面日益严重的人口失衡。而且,人口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大工程",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  关于人口的众多的争论,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人是社会的包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人口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承认,类似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叫做历史局限性。承认这一点,既可以让我们对计划生育的反思有了基础,同时也避免了使这种反思陷入"超人与怪兽"式的简单思维模式。当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计划生育时,我想人们对这样一个答案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人并不是社会的包袱,人是宝贵的资源。所以,那些残害人命、蔑视人性、否定人的价值的行为,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都必须受到最大限度的抵制。这理应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  《人口危局》正是从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口问题入手,细致地分析了那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论断是多么荒诞。在结合中国现状解读人口问题的同时,本书还强调了社会道德、个人价值观等对于人们理解人口问题的重要性。相信您一定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情节和一些自己未曾思考的细节。关于人口问题,我们没有想到危害的太多了。如果阅读本书后能够多多少少改变您对人口问题的看法,甚至影响您的行为,那一定是令人欣慰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