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对经济学的理解中的混合策略

苹果/安卓/wp
积分 12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道具: 提升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8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
有点模糊,待高手详解…………
载入中......
风清者,之波也
高手请教中…………
风清者,之波也
每个行为人只做出一个选择并始终坚持这个选择,是纯策略
允许行为人使他们的策略随机化,对每项选择都制定一个概率,按照概率做出他们的选择,是混合策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再空中相依。
芝芝sesame
官方套话?用一点具体例子来解释一下吧,期待中……6
补偿。其实我看着也迷糊,哈哈哈。5楼的解释很好。
人家回答得很好嘛,这人不地道啊
总评分:&热心指数 + 1&
风清者,之波也
简单来说,纯策略就是参与人始终坚持一个对其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论对手采取何种策略;而混合策略就是参与人为了不让对手明白他的行动原则以及选择偏好从而加以利用,而不断选择对其最有利(或相对有利)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随谈判阶段或环境(或其他因素)而不断变化的。举个例子,比如在菜场买菜,买方想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大量白菜,而卖方知道买方迫切需要白菜这一情况,因此会开出较高价格,并摆出“不买请便”的脸色,此时若买方坚持纯策略,则要么按卖方价格买,要么直接走人;若卖方采用混合策略,会先对白菜的质量(比如有无烂菜叶)做出评价、其他人卖的白菜的价格以及质量等以聊天的方式告诉卖方,从心理上击溃其高预期的心理防线,接着以购买大批量作为条件进行谈判,并以去购买其他人的白菜进行威胁,从而最终达到以较低价格买下大量白菜的最终目的。这么说,楼主可明白了?
总评分:&学术水平 + 3&
以玩“石头、剪子、布”游戏为例。
设你与对手只出一次手,游戏便结束。
你确定地出“石头”(或“剪子”、或“布”),这是你的一个纯策略。
你以20%的可能出“石头”,30%的可能出“剪子”,40%的可能出“布”,这是你的(一个)混合策略。
也许你会说,只要游戏进行,这三种出法只能实现一种,混合策略有什么意义呢?不妨这样理解:这种策略分析是“事前的”。
如果你确信对手将以100%的可能出手其中一种(即你知道了对手执行的纯策略),你自然知道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不确信对手一定出手哪种,但确信对手将以20%的可能出“石头”,30%的可能出“剪子”,40%的可能出“布”(即你知道了对手执行的混和策略),那么,你该如何出手呢?这是基于“混合策略”要进行的分析。
博弈论学习,也许先要清楚什么是博弈树、信息集、行动(后两者基于前者而定义);然后清楚什么是纯策略、混合策略、行为策略(这三者基于信息集与行动而定义)、反应函数(基于各种策略而定义);之后再清楚什么是均衡(有哪些均衡)。
五楼回答的比较好
终于还是忘记了
欧阳清风 发表于
08:39 简单来说,纯策略就是参与人始终坚持一个对其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论对手采取何种策略这是指“占优策略”。
欧阳清风 发表于
08:39 而混合策略就是参与人为了不让对手明白他的行动原则以及选择偏好从而加以利用,而不断选择对其最有利(或相对有利)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随谈判阶段或环境(或其他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这并不是“混合策略”的意义。
你的某一策略是否更优,取决于对手采用了什么策略,从而引出“反应函数”的概念。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加入我们,立即就学扫码下载「就学」app& Join us!& JoinLearn&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图文】混合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文档简介
&&博​弈​论​混​合​策​略
大小:1.3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理解经济学原理
  什么是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在中国成为显学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并将经济学运用于中国的环境,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非常强大。因为它的主题是经济,是社会,是人,但同时又有科学的冷静。一旦这个方法被抽象出来,便可以用来分析经济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那么它的力量就超出了经济问题本身。
  在讲什么是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我想讲三个内容:两个出发点,一个落脚点,以及三个相关的基本原理。
  1.两个出发点
  出发点就是假定。经济学的基本假定非常简单,通常有两个假定。第一个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对这个假定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其实很丰富。资源稀缺才会有价格,价格才为正;资源不稀缺,价格等于零。所以价格就是衡量稀缺性的。而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就可以推出边际收益递减。如果所有资源都可以等比增加,就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当有某一个资源不能等比增加时,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我们容易想到的是看得见的资源,比如土地、水。但是经济学原理第一堂课都会提到重要的稀缺资源是时间。还有很重要的、不可复制或很难复制的资源是企业家精神,这也是非常稀缺的。一些成功不能复制,也是因为中间含有稀缺的资源。
  第二个假定是个人理性(rationality)。这个假定不是指群体理性,因为即使个人都是理性的,群体也未必是理性的。个人理性,在经济学家中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在经济学家之外就很有争议。这里有两类原因。一类原因是对经济学家关于个人理性的定义在理解上有偏差。我们说个人理性,并不是说个人永远做正确的决定,个人永远能够神奇般的预测,不犯错误。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有一致性: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在所掌握的信息范围内,在所控制的资源范围内,他试图使他的利益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说经济学家的个人理性假定不对,是因为理解的偏差。
  当然还有第二类原因,就是个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理性”地去做选择。经济学家完全知道这种情况。事实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分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就是根据心理学家的发现,来研究一些系统性偏离经济学家理性假定的经济或金融行为。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并不是胡乱做决策,也有一定规律。
  经济学以这两个假定为出发点:一个是资源稀缺性,一个是个人理性,进而研究社会对稀缺资源的管理。其中一类问题是人们如何做决策,一类问题是人们的决策如何相互作用。这样非常简单的假定的最大好处是,当你增加一个其他假定时,马上就能看出你的结论是取决于这个假定的。假定越少,结论就更具一般性,也更牢固。
  2.一个落脚点
  经济学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效率(efficiency)。这里说的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浪费,或者说把饼做大。效率不是人类的唯一价值。比如跟它对应的一个价值叫作公平或公正,就是饼如何分配。这两个价值都很重要。但是我下面想讲的是我们对效率的重要性的理解往往是非常不够的。
  为什么效率重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公平问题通常显而易见,但效率问题通常不显而易见,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我们讲《经济学原理》的时候举小偷偷窃的例子。所有人都认为偷窃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偷窃是不劳而获,是不道德的。偷窃也不公平,因为财富无缘无故地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了另一个人手里。经济学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经济学家认为除了道德问题和公平问题,还有效率问题。一般人看这个问题,无非是原来我有2,你有3,现在变成了你有5,我只有0。经济学家推理说,需要再往下想一步。因为我知道你要来偷窃,所以我就要买锁,就要雇保镖,这些都占了资源,饼就在无形中变小了。这就是效率问题。
  同样,腐败是件坏事情,我们看到的是财产转移,从公有财产变成了个人资产。但是不容易看到的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寻租”现象。如果不反腐,就会有人受贿。但是,一般人们不会自动给你钱,所以你就必须把门槛设高,必须制定出很多规章制度,这个时候才有人来贿赂你,为的是通过这些门槛。这就叫“寻租”。结果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是效率的损失。一般人看不到这一层。腐败如果只是指财富的转移,如果饼的大小没有变,那只是有关公平和道德的问题。但是如果由此引出“寻租”现象,带来的成本就大了。如果设立了很高的门槛,本来一个很好的项目,但不能上这个项目,造成的损失就会很大。所以反腐不仅仅是公平正义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个效率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公平问题通常比较显而易见,但效率问题则不显而易见,这就是为什么效率这个落脚点会给经济学家的分析带来一般人看不到的结果。
  效率问题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是有联系的。公平问题通常是零和游戏,但是效率问题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游戏。从效率角度分析,很多改革就能推动,因为效率提高了,饼做大了,赢者就可能补偿输者,虽然并不是总能做到。如果仅仅看作是一个公平问题,改革就没有共赢的解,因为你多了,别人就少了。我们有句话,叫作发展中解决问题,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思路,在提高效率时,中间就多出一块,这一块再去分,就有共赢的解。
  为什么经济学家会有这种思路,而别人没有呢?因为经济问题、商业问题,与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军事问题的一个非常不同之处就是,后者往往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而经济问题、商业问题往往都是正和游戏,因为效率是可以提高的,所以大家是可以共赢的。经济学落脚于效率的思维模式强调基于效率提高共赢的可能。当然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会实现,但是如果你想办法,是有可能的。
  共赢一定是效率的提高,但是反过来未必,就是说,效率提高未必一定共赢。即便是这样,也已经扩大了社会改革的巨大空间。而这个思路只有以效率为落脚点才有可能。
  效率为什么重要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所有社会科学中,经济学重视效率,也只有经济学重视效率。如果我们经济学家再不谈效率,社会上就很少有人考虑效率了。正是这种稀缺性,是经济学家讨论效率问题的价值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经济学的视角和原理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时,比如研究犯罪、家庭等,分析可能被批评过于简单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逻辑确实是其他学科的思维没有考虑到的。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不考虑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科的侧重点不一样。而经济学家的侧重点是效率,这在其他学科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因此是稀缺的。所以经济学的分析力量是很有价值的。稀缺性导致价值。
  3.三个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很多。我今天讲三个原理,它们既是基本的,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就是与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与未来直接相关。
  第一个经济学原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激励俗话说就是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激励,是我们讲的正激励。还有负激励,就是惩罚,这是人们试图避免的。
  人对激励做出反应至少有三种渠道。第一,人们对价格做出反应:价格上升,愿意多卖东西;价格下降,愿意多买东西。这就是通常的供给曲线随价格上升而上升,通常的需求曲线随价格上升而下降。基于对价格的激励反应,就有了供给曲线的分析框架。第二,人们对竞争的反应。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Hicks)说过,垄断的最大好处是安逸的生活。而竞争给人压力。在有竞争同没有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人或企业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竞争带来的激励。市场经济的一大好处就是竞争。竞争改变人的激励,没有竞争,人就没有激励做事情。第三,除了价格因素、竞争因素之外,人们对产权、契约、制度规则做出反应。这就是制度经济学经常强调的非价格因素,这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非常突显。
  经济学研究人的激励问题,就显示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很不一样的地方。在清华经管学院,我们也对工科、理科以及其他文科学生开设经济学第二学位。比如来自环境学院的学生,在学经济学之前,他首先想的是节能减排等工程技术问题。学了经济学之后,他知道环境保护还有人的激励问题,包括价格、产权等。这就是非常不一样的思路。
  我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一堂课上总喜欢讲一个笑话。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她对我讲的《经济学原理》课的许多内容都不记得了,但印象深刻的就是我讲的这个笑话。笑话是这样的:目标是要去南非抓一头大象。找了三个人,一个是学数学的,一个是学计算机的,一个是学经济学的。学数学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要证明南非至少存在一头大象。当然,如果南非没有大象,为什么要去抓呢?这就是数学的严谨性。学计算机工程的人非常实在,立马就去了南非。他编制了一个非常好的程序,从好望角开始,往北走50米停下来,画一个半径为50米的半圆,抓住这里面所有四条腿的动物,与他电脑里的大象图做比较,误差在一定范围之内就把它叫作大象。没有的话继续前行。这就是工程的实干性。轮到经济学家了,他用什么办法去抓大象呢?经济学家说,我既不去证明存在大象,也不去南非,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把价格定得足够高,大象自己就来了。我觉得这位学生能够记住这个笑话也不错,因为她至少明白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然,这里不是讲人,是讲大象,所以才是一个笑话。比如,当你想到环保问题的时候,除了技术问题之外,你也要想一想价格在里面起什么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思路。
  举几个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稍微复杂点的例子。汽车安全带能减少交通事故吗?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汽车安全带当然减少伤亡。但是未必。因为驾驶员系了安全带,会觉得很安全,所以就有激励开车时更随意一点,事故反而可能增加。但这种行为对伤亡的影响比较复杂,因为对系安全带的人来说伤亡会减少,但是如果出事故的概率增加了,车里没有系安全带的人和路上行人的伤亡可能就会增加。真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最后发现,事故并没有减少,车里的人(如果都系安全带的话)伤亡减少了,但路上行人的伤亡增加了。类似的,人们也发现越是制造坚固的汽车,越是被发现在十字路口容易闯红灯。这也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道理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关。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恰恰是金融创新中增加了很多保险工具。这看上去很好,增加了保险工具,就应该降低金融风险。但是就同汽车安全带是一个道理,这反而使人们更加冒险了,因为他们觉得反正买了保险。这几个例子稍微绕了一个弯,实际中经济学的分析可以绕很多个弯。但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高考同样如此。如果高考改革从考多门课改为只考两门课,那你就会发现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两门课上,而对其他课都不在意了。这也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第二个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现在我们都说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可不是这样认为的。最早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是哈耶克(年)。哈耶克对20世纪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因为计划与市场是20世纪的争论主题。
  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中,想从理论上证明市场比计划更有效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市场能做的事情,计划为什么不能做,而且还能做得更好?有计划按比例,听上去是非常有道理的。而市场中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决策,怎么就会更有效率呢?事实上,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相信科学的人,就越有一种潜在的意识去相信计划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西方市场经济中的和计划经济中的,都或多或少地相信计划经济。
  怎么能说明市场会比计划更有效率呢?在西方,这个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有过非常激烈的学术争论,其中一方就是奥地利人哈耶克。1945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201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评论》第一个一百年中发表的所有文章中最有影响的二十篇论文之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社会中知识的使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经济中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最有效率。哈耶克的洞见是这取决于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有效率的使用,而不是专家信息、专家知识的使用。这是他的重要贡献。当我们想到知识的时候,当我们想到信息的时候,往往都是专家的专门知识。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那就永远证明不出市场经济会更有效率,而只能证明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但是哈耶克的洞见在于,在经济活动之中,分散的知识和分散的信息通过人的分散决策、自由选择,并且通过一个公共信号,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公共信号就是价格。没有价格信号的话,每个人只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决策,无法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根据本时本地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的——以及观察市场价格来做决策。市场通过价格的调节,就可以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这个思路,对于越有知识的人,越想用科学方法改变社会的人而言,越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会容易进入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思路。社会工程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如果忽视了分散知识和分散信息的有效使用,就容易陷入计划经济思路。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市场对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第三个经济学原理: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力量。这就要提到第二个奥地利人熊彼特(年)。与哈耶克不同,熊彼特研究的是经济长周期和经济史。所以在他那里不是供给与需求在当今的平衡,甚至都不是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熊彼特关心的是创新,是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熊彼特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因为创新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向往。
  创新的含义有很多。狭义的有我们通常理解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广义些的包括改变产品,改变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就是改变生产函数。再广义的包括制度、规则的改变等。创新体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就是在相同投入品(即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的情况下,还能带来产出的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经济学家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这个效率的提高是动态的效率,不是静态的效率。静态的效率是在给定生产函数和技术的情况下,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而在长期,生产函数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可以改变,产品可以改变,制度规则也可以改变。从长期来看,熊彼特说的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的、唯一的力量。
  这三个经济学原理:一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二是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三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力量,我想在经济学者中没有太大争议。
  总结一下这部分,我把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概括为两个出发点,这里的关键词是“稀缺”、“理性”;一个落脚点,这里的关键词是“效率”;以及三个基本原理,这里的关键词是“激励”、“市场”、“创新”。这六个关键词就是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原理中的核心部分。
版面编辑:王丽琨
文章很值,赞赏激励一下赞 赏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赞赏是一种态度1元3元6元12元50元108元其他金额金额(元):赞 赏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今日午盘#多数板块飘红,沪指休报3162.37点,涨幅0.11%;深成指报10380.49点,跌幅0.04%;创业板指报1989.07点,跌幅0.13%;中小板指报6590.46点,跌幅0.15%。
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仍需进一步释放,“破7”只是时间问题。
人民币汇率指数货币篮子新增了11种交易币种,多为新兴市场货币。摩根大通朱海滨称,从计算公式来看,央行的外汇政策没有变化,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贬值的可能性很低。他认为美元会持续走强,人民币“破7”很有可能,“7”是很重要的心理门槛,不必太强调数字本身,而要看原因,2014年至2015年,美元强劲,人民币和美元挂钩给中国造成出口问题,人民币现在兑美元贬值比那时强多了。(CNBC)
李启元称,他对比特币价格涨至1000美元并不意外。比特币是一种独特的数字资产,和黄金、股票等其它资产相比,规模依然很小。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比特币每次涨到峰值,都还会继续再涨300至500美元。印度和委内瑞拉的“废钞令”,中国的资本管制是此轮上涨的动力。现有货币制度有不足时,人们就会使用比特币。(CNBC)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也很有趣
已有 3276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模型 厨师 经济学家 老百姓 高射炮
聂辉华一、讲故事的四种境界每一个经济学理论都对应着一个模型,每一个模型都是一个故事。例如,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主要模型是敲竹杠模型,其代表性故事是哈特(Hart)和莫尔(Moore)在1990年的文章中提供的“大亨、船夫和厨师”的故事。因此,经济学家要想让自己的理论被人接受并广泛传播,就得会讲故事。讲故事的水平有四种境界: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简单的道理;用复杂的语言表达简单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道理;用复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道理。显然,第一种境界难登大雅之堂,因为简单的道理老百姓都懂,没必要让经济学家来讲述。第二种境界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做,经济学家做这种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民脂民膏。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推崇第三种境界,认为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晦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才算是最高境界。诚然,能用简单的故事讲清楚复杂的理论是需要几分功力的。但是,复杂的理论之所以复杂,往往就是因为它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不得不用比较复杂的语言——除了文字还有数学模型或者图形——来表述,这就是第四种境界。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麻烦在于,即便用文字语言来表述复杂的道理,看上去这些故事还是晦涩难懂,而且通常比较无趣,当然不可避免地有失严谨。比如,在哈特等人和梯若尔(Tirole)等人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的争论中,尽管涉及了一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既不有趣,也无法让行外人看懂。不过,在经济学理论中,有少数故事既复杂又有趣。这一方面让经济学理论保持了阳春白雪般的尊崇,另一方面又贴近了一些下里巴人的口味。用复杂语言讲述的复杂理论往往一开始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是最终又让人感到“情理之中”。我认为, 这才体现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若试图用简单语言来表述复杂故事,则往往只有“情理之中”的效果,而失去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复杂的理论也很有趣?是的。且看下面几个故事。二、动态道德风险故事净空法师的《了凡四训讲记》中有一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子贡和子路的有趣故事。话说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许多平民被卖到诸侯家做奴仆。官府规定,如果有人愿意出钱为奴仆赎身,还其自由,就可以得到官府的奖金。子贡赎了一个奴仆却谢绝了官方的奖金,他以为这种高风亮节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孔子的表扬。没想到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的话非常深刻:规章制度是用于规范百姓行为,不是针对个人。如果都像你子贡这样“拾金不昧”,以后谁还有激励去做好人好事呢?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对方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了。而孔子知道后也表扬了子路的行为,认为这将鼓励更多的鲁国人做好人好事。按经济学的行话来说,上述故事暗含了一个动态道德风险模型。做好人好事就是一种道德风险行为,因为社会难以监督一个人何时该做,法律也不能强制一个人做到什么程度,即当事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行动。但是一个人是否以及怎样做好人好事,这是可以激励的。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不仅要看短期的行为结果,而且要看长期的行为结果,即他必须进行动态优化。有趣的是,在静态条件下的好结果在动态条件下往往是坏结果,因此契约理论的前沿现在是动态契约模型,而动态模型通常都非常复杂。幸运的是,孔子及其两个弟子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态道德风险模型。从短期来看,社会当然应该鼓励“拾金不昧”的行为,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好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好报,那么最终就没有人有激励去做好人。毕竟,社会要引导人们做好人好事,只能激励,不能强制,也难以监督。这个复杂的动态道德风险模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乍看上去它否定了雷锋这个好榜样,这是“意料之外”的结论。但是仔细思考之后,我们又觉得它最终是在鼓励更多的雷锋出现——但不再是无偿的雷锋,这又是“情理之中”的结论。不过,请记住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它的结论绝非上述这个故事那么简单。从理论上讲,当事人的博弈次数、贴现因子以及跨期转移支付的能力都会影响到最终结论。忽略这些假设,就会人为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会导致学术庸俗化,而不是学术通俗化。在现实中,个人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还取决于很多外部因素,比如团队状况、市场行情和国际形势等,因此个人努力和工作业绩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用契约理论的术语来说,努力只是一阶随机优于(FSD)不努力。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即努力并非总有好业绩,而偷懒未必总有坏业绩。上述动态道德风险的故事告诉大学毕业生,刚工作时不要太出风头,不要太卖命,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否则,一旦以后工作进度稍有落后,或者工作业绩增长速度减慢,老板可能会认为你骄傲自满,而实际上你仍然在努力,但却没有碰到好运气。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何必争一时?三、动态逆向选择故事众所周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ase)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定理”和“交易费用”两个核心概念上。实际上,科斯在产业组织理论上也有建树。他曾经提出了一个“科斯推测”(Coase,1972),认为一个生产耐用消费品的垄断厂商最终会将产品的价格降到完全竞争的水平,即垄断的产品以边际成本出售。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科斯动态学”(Coasian dynamics)。两位数理经济学大师哈特和梯若尔将这个idea模型化了,从而奠定了动态逆向选择模型的基础(Hart-Tirole,1988)。哈特和梯若尔的那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RES(《经济研究评论》)上,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即便用文字表述也比较费劲,但我在此愿意尝试一下。[①]科斯的逻辑是这样的:第一期,垄断厂商向消费者出售了一些耐用品。第二期,原来的消费者可以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耐用品,与垄断厂商的新产品形成竞争,因此耐用品的价格将因为竞争而下降。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垄断厂商卖出的耐用品足够多,并且耐用品的损耗率足够低(或者消费者的贴现因子足够高),那么在第二期垄断厂商就必须以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耐用品。垄断厂商最终以完全竞争的价格出售商品,这个故事有趣但并不复杂。因为从第二期开始,垄断厂商实际上已经不是垄断的了,它面临二手市场的竞争,而竞争当然会导致价格下降。哈特和梯若尔在科斯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他们不仅考虑了供给方,而且强调了需求方。假定消费者有两种类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垄断厂商可以制定一个高价格,这可以赚取高端消费者的钱,但也可能面临低端消费者而积压产品。高端消费者可以在一开始就购买,也可以坐等垄断厂商在第二期降价后购买。在这个复杂的动态逆向选择模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将使用混合策略,形成一个混合策略均衡。结论是:第一,如果垄断厂商能够做出不降价、不利用消费者类型信息的承诺,那么利润将相对最高。第二,如果垄断厂商不做出任何承诺,那么就如科斯所推测的那样,垄断产品的价格将逐步降低至边际成本。但是,出售比出租的利润要高,因为出租意味着垄断厂商可以利用以往的购买信息,分辨出消费者的类型,从而重复地榨取消费者剩余,而消费者会通过减少购买来避免这种结果。第三,如果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可以签订长期契约并允许再谈判,那么出租和出售都是一样的,并且价格将逐步收敛到边际成本。这个复杂的动态逆向选择模型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道理呢?首先,提供耐用品的垄断厂商不能培养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以免它们成为自己的“掘墓人”。例如,一些产品(如邮票、手机和书籍)发行“限量版”,实际上就是减少新产品所面临的来自二手市场的竞争。其次,垄断厂商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贴现因子,具体做法就是对新产品稍加改进,迫使耐用品不再“耐用”,打压二手市场。例如,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不断翻版,特别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更新到了第十七版。其实,每个版本之间差别并不是很大。出版商鼓励作者翻新,并免费赠送样书、习题以及配套幻灯片给任教老师和助教,就是要减少旧书的竞争压力。国内的出版社还没有普及这种商业手段,但我本人对此比较反感。因为中国学生收入低,何苦压榨他们的消费者剩余?再次,厂商要向消费者承诺不持续降价,或者对原来的购买者进行补贴。在电器市场上,我们看到商家会在节假日宣布打折,或者赠送礼品,但不会常年打折。而且,有些家电还可以旧换新,这就减少了消费者坐等降价的观望态度。最后,有时掌握更多信息不一定是好事。垄断的出租者可以利用消费者类型的信息反复剥夺消费者剩余,这导致出租不如出售。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不应过于利用下属的优点来不断给任务加码,这会导致“鞭打快牛”的不良局面。轮岗就是避免上司利用下属类型信息的一种方式。四、坏声誉故事静态博弈容易导致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同时委托人难以获得关于代理人类型或行为的信息。在重复博弈中,代理人为了长期利益会在一定时期内“伪装”成好的类型,委托人也可以利用更多信息来更新对代理人类型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声誉效应。总之,好的声誉机制可以使坏人变好。有趣的是,声誉并不总是好的,有时代理人为了赢得好的声誉,反而会做出对委托人不利的事情。此时,坏的声誉机制可以使好人变坏!依莱等人(Ely等,)提供了一个坏声誉模型的有趣故事。在一个高速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维修店。车主一旦发现汽车出了毛病,知道汽车或者需要大修(50%概率),或者需要小修(50%概率)。但是车主并不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汽车究竟需要哪种维修,只有修理工知道汽车的真实状况。修理工有两种类型:好的修理工总是根据汽车的真实状况来决定大修还是小修,而坏的修理工则总是选择大修,因为这样带来的利润更高。在不了解车况以及修理工类型的前提下,车主唯一拥有的信息是以往的修车记录,他据此来判断修理工的好坏。如果他发现修理记录上大修的记录超过50%,那么他就倾向于认为修理工是坏的概率更高,反之则认为更低。在这种声誉激励下,修理工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好的修理工,就会尽量减少大修,增加小修,而这实际上偏离了汽车的真实维修需求。在极端的情形下,修理工干脆全部小修。而车主一旦意识到这点,就会认定修理工肯定不负责,也就不再来修车了。你看,声誉激励居然是负面的。这个故事的亮点在于,它反弹琵琶出新意,但是又合乎情理,并且在逻辑上丝丝入扣。这个坏声誉故事其实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一个教授在办公室整夜写文章,第二天白天有点犯困了,就在电脑上看一会电影。假如不幸此时领导刚好经过该教授办公室,就会认定该教授不务正业。预料到这种结局,教授们就不会再加班,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可见,作为领导,评估下属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和长远的绩效,避免短视的考核方式。如今,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一,但是有几篇产生了重大影响呢?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关注短期而忽视长期,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一辑(总第51辑),发表时题为《复杂的理论也很有趣》。------------------------------------------------------------------------[①] 有趣的是,哈特和梯若尔后来因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问题在RES专辑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更有趣的是,一些经济学家,比如莫尔和阿庚(Aghion),竟然两边参战,时而为矛,时而为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辉华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安逆向策略混合如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