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企业创造岗位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当务之急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当务之急
09月11日 10:20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当务之急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人民日报》日第九版消息:当前,我国正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是劳动力供给增多。由于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正在跨入劳动者行列,“十五”期间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较“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多290万人。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1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人。另外,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二是就业岗位的增加量相对减少。由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90年代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左右。因此,尽管我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90年代每年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只有700万个左右。2001年全年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达到近年来的高峰―――940万个,但也不到80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劳动力明显供大于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100名求职者只有75个就业岗位。
  三是求职者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6月的调查,青年求职者已占主体,35岁以下的求职者占七成以上,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占1/3。
  四是国企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压力较大,再就业率偏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1年协议时间到期的下岗职工占57%,2002年占33%。但由于七成下岗职工同原企业存在债务关系,而这些处于困境的企业解决不了债务和出中心的经济补偿问题,严重阻碍了下岗职工出中心和解除劳动关系。下岗职工年龄偏大,35岁以上的占72.5%,加上职业技能不高、再就业优惠政策不落实等原因,导致下岗职工再就业难。2001年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为227万,比上年减少了133万,再就业率仅为30.6%。
  五是加入世贸组织初期,结构性失业人员会有所增加。从长期看,加入世贸组织能够使我国对外贸易享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但在初期,面对压力,各行业、各企业将会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进行资产重组、减员甚至破产,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当务之急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工作重点列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在制订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增加就业岗位,并把促进就业的政策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共同规划、一并部署。促进就业要与提高人口素质同步进行,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统筹考虑。适时制定和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法》,促进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措施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稳定化。
  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就业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政策调整。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有目的地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进一步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开发新的劳动力需求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不同的就业政策,分类指导。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在流动中创造就业机会。劳动力的流动性强意味着经济活力和调整能力强,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在建立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础上,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尽快建立与市场就业机制相衔接的、灵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同时,挖掘企业潜力,强化资源重组及其合理利用,安置和分流本企业下岗职工。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逐步形成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形成的同时,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岗位。把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建立西部劳务协作区、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培训基地,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发达地区有序流动就业。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途径,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作者莫荣)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康小兰
相关链接&&就业岗位创造
creation of jobs
就业岗位创造
基于1个网页-
根据劳动部对雇主进行的调查,在过去的四个月中,就业岗位创造速度缓慢,平均每月仅有40,000个新创就业岗位,即0.1%。
Over the last four months, job creation has slowed to an average of just 40,000 jobs, or 0.1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Labor Department's survey of employers.
影响就业岗位创造的不仅仅是疲弱的经济增长。
It isn't just weak growth that's damping job creation.
支持和我们贸易伙伴的约定来巩固美国制造业的基础是美国就业岗位创造的一个解决方法。
Supporting engagement with our trading partners that strengthens the American manufacturing base is the solution to U.S. job creation. It starts with Asia, but it spreads everywhere.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当前位置: >
我们为什么要就业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鄢烈山 日期: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给出的理由是&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现在,我想从当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就业这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对于个人来讲,就业(劳动)似乎就是为了谋生,但是,劳动并不都是为了谋生:或者是为了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贵族托尔斯泰写小说,古代中国皇帝画画、唱戏甚至做木匠活);或者是为了有尊严地活在世界上(比如一些富家子弟甘愿自食其力去工作,欧美一些福利国家的青年虽有基本生活保障而还是想要工作)。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失业率高低是考察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美国总统(或竞选者)要表白他领导的政府创造了(或允诺将创造)多少就业岗位。正因为此,工作(就业、劳动)在当今,与其说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为社会提供安定秩序更贴切。&工作机会&这个现代名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工作&并不简单的是个人付出,而有&福利&、&幸运&等社会含义;得到&工作机会&的人应有珍惜之情、感恩之心。因此,我很反感某些不知好歹的官员子弟和为他们辩护的人,说他们没经公开公平竞争而捷足先登某个令人称羡的职位,是因为他(她)有这个能力&&& 这个世界上有这个能力的人多了,凭什么是他(她)而不是别人得到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经济学家约&肯&加尔布雷斯在《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一书中说,失业问题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存在失业,农场上或辅助的农业部门中总有活干&&&大萧条时期美国数百万城市工人靠着在农村游荡打工而糊口;由于工业的发展和都市化,失业救济才变得必不可少。可不是吗?在中国,不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理想国,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自生自灭的农村仿佛可以容纳无数的劳动者。可是,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化生活的向往,使人们不再满足&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农村便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时代那么多人辛劳种地却粮食不够吃,如今农村绝大多数人温饱不是问题而多数日子无活可干。
  可见,城镇化的重要目的和功用,应该是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让农村(农业)人口向城镇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而就业,特别是人们互相服务以提高生活质量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理由,不是为了创造精神文化财富,而是为了提供人们存在的理由,使他们获得自尊,不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到两点。一是上周《南方周末》在新闻特写《卖切糕的年轻人》中,又提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谈到的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说,所有家庭只要出现一个零就业的,申请后24小时之内必须解决公益性就业岗位。好一个&公益性就业岗位&的概念!他是深刻体认到了现代&就业&概念的精髓:就业与社会安定息息相关。
  二是联想到国企与民企的问题。国企占有了大量自然资源、行政资源和金融资源,虽然看起来获得的利润可观,可是创造的就业岗位却与占有的资源完全不成比例;大部分就业岗位是私企提供的。这个贡献不属于经济考量范畴,却是社会考量十分重要的参数。
  也许有必要补充两句,宅男宅女在家码字、开网店也是&就业&;成年人不想就业而爱流浪那也是他的权利。
  (作者系知名杂文家)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责任编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Copyright & 2000-.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类新闻信息,均为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批准 中国劳动保障报社 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京公网安备号
《》投稿信箱:.cn &&综合办公室:010- &&广告部:010-
网站投稿请点击: 主编信箱:(勿投稿) 网站服务热线:010-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
举报投诉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就业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