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什么是民族主义思潮潮

浅谈当代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国命运
  【摘要】在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西方大国意图通过各种途径同化、征服、整合非西方国家、使后发展中国家从属于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与文化霸权,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世界各国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价值取向之一,但是,这一思潮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异化、被极端化的现象。所以,在享受这一思潮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民族主义思潮也在一定的程度与范围上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价值观、政治格局的稳定、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同时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所以,对于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思潮所带来的民族凝聚力、感染力与号召力,是民族发展所必需的精神动力,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坚持追求理性客观的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 爱国主义对策   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界定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回顾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其发展的转折点。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是广泛而深刻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当然,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同的内容和模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始终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是要重塑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意识;维护民族统一,警惕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复兴儒学。   (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民族的团结程度与凝聚力的大小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民族主义是一种爱国的情绪,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二者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意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结合体。   二.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命运的影响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与演变,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追求平等民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当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具有稚嫩性、缺乏系统性、缺乏成熟性的特点。因而,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在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机遇   民族主义思潮是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与历史的一种充分的价值肯定。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它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维护民族自尊心和强化民族自豪感的有力武器,在它的指引之下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挥洒汗水。民族主义思潮造就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民族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纵观历史,当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和利益受到威胁时,只有民族主义才能转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统一完整体。“为何民族竟会在人们心中激发如此强烈的依恋之情,促使他们前仆后继为之献身呢?这是因为民族的愿望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中,许多弱小的民族正是凭借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摆脱了殖民统治,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我国近现代的一切革命当中,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20世纪中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在实现国家独立的道路上民族主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挑战   民族主义是一种反西方倾向的说不思潮,存在的问题有:反西方主义泛滥,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因此,狭隘激进的民族主义暗流涌动。这样便动摇了各个国家都应遵循的“自由和平等”的普遍价值观,民族主义已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排外性和歧视性。民族主义反对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排斥外民族的普遍价值,这很容易给专制统治者提供进行专制主义和极端主义统治的契机。总而言之,民族主义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如下:   第一.影响中华民族的历史价值观。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各民族之间便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价值观得以升华。但是,当前民族主义的异化和极端化会导致历史价值观的丧失。它宣场“民族自决至上论”,声称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可凭借自决原则来建立属于本民族的独立国家。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性的,只能带来民族价值观的混乱。中国的民族特点是民族众多,因而民族意识也有多重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区别地评价本民族的历史和人物,不分民族与地域地恢复风俗习惯不仅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统一。最终,将不利于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第二.破坏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稳定。进步的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民族国家的理论探讨建设,为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而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阻碍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在中国,已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稳定构成了实际的威胁。他们多为一些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使用暴力和恐怖手段,不断地制造事端,企图引起社会的恐慌,以达到破坏社会稳定的目的。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这类思想的存在,竭力阻止这种极端思想的蔓延。   第三.阻碍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极端民族主义在价值取向上排斥外来的文化与技术,这样会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全盘的否定西方的历史与文化,排斥西方的理性与科学,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与对外交流。   可见,当代民族主义思潮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去引导它,使之健康地发展。当务之急是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且引导其理性地发展,发挥民族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具有的正能量。   三.引导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正确发展的对策   第一.宣传民族主义思潮,认识其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表现为一种情绪性与不理性的状况。由于民族主义具有应激性的特点,有时在与邻国尤其是日本发生摩擦时,国人往往不加控制,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例如上街游行阻断交通、砸坏日本商店大门和日本汽车等,这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更严重的是这给我国对外政策的实施,国际上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带来很坏的影响。现今国内的民族主义拥护者们很少了解国际政治、国际法以及国际行为准条例,而且好高骛远,盲目夸大中国的综合国力,一味地强调国家应在对外政策中采用强硬手段,甚至不惜爆发局部性冲突,主张以武力解决争端问题,这些都是不理性的情绪。由此可见,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已刻不容缓,让民众能清醒地看到国家政策的合理性和长远性,看到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避免片面孤立的看待争端问题,这样才能使国人面对国际间争议时不被误导,能够正确做出合理合法的行为,排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煽动,保证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二.强化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产生于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它又本能地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造就了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新形势下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国人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增进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防止外敌入侵和和平演变,同时也增强对极端民族主义煽动言论的抵制力。例如因东海油气田问题而在网上出现的关于“抵制日货”的口号以及现实中包围日本商店,“拒绝日本人入内”等缺乏理性的做法都是带着爱国主义光环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避免盲目的爱国主义。   第三.政府引导民众正确的看待民族主义。中国当前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对国际现存的政治经济秩序的不满,呈现出一定情绪化和非理性的排外性,尤其是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显示出危险的极端倾向。因此国家应该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引导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当前的民族主义思潮,摒弃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的爱国主义,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并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只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平稳顺利的发展,才能避免狂热民族主义运动的爆炸式发生。同时,政府也应当因势利导、广开言路,将当前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潮营造成理性、科学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四.构建积极向上的民族主义。在民族独立问题已经解决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将民族主义建立在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基础上,建设国内的民主政治。纵观我国的民族主义研究,往往只是关注其在民族危亡下奋起反抗、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国家繁荣昌盛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对内民主建设的一面。因此,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民族主义,为国家培养理性与科学、积极与健康的民族主义。其一,民族主义应该建立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所崇尚的是一种和谐的、豁达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和平相处的意识形态,并倡导公民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深深地植根于内心,并将其转化为永恒的、切实的行动,自觉避免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其二,民族主义应该具有科学性与开放性,其实质是多元的、开放的,在坚定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学习并汲取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念,而不是狭隘的排斥外来文化,仇视外来文化。在当今全球经济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理性与开放的民族主义才能有利于国家的进步,才能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四.结论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体现为爱国主义的高扬,对国家利益问题的高度敏感,赶超意识支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梦,新华夏中心主义的破灭。中国的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然,也存在着地方民族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些极端的民族情绪可能成为民族分离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的温床,最终成为挑动民族矛盾,乃至影响世界和平的负面因素。因此,我们对于民族主义的发展必须予以特别关注与足够重视,引导民族主义的良性健康发展。唯有此,方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当前正如火如荼的民族主义浪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2]卫灵.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2,(11).   [3]张三南.“民族主义”的贬义化倾向[J].国际论坛,2002,(3).   [4]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5]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历史研究,1995,(5).   [6]李凤飞.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的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1).   管洪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中国人民教师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摘 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民族主义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新民族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它作为国家合法性诉求的工具,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但同时民族主义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尤其体现在对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国家对外政策背负道德、历史和情绪负担,不能就国家决策做出理性符合国家利益的和谈,政策决策者迫于国内民族主义,而必须采取强硬不妥协姿态使对外关系陷入紧张对峙的僵局。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中美关系为例来说明民族主义对国家对外关系的局限作用。【关键词】民族主义;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民族主义含义关于“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研究起于西方,但由于其内涵的复杂性,至今没有一个能被所有人接受、广泛适用的定义,概念上也存在着极大的争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最难以把握的概念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结构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涵义,国内外许多民族主义研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进行研究。(一)西方学者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和理解1.研究民族主义的著名学者卡尔顿·海斯认为民族主义在欧洲出现后,约有四种含义:A.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进程中,民族主义成为创建民族国家政治联合体的支持力量;B.作为一种理论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提供给实际过程的理论、原则或观念;C.民族主义包含着一种政治行动,如特定的政治党派的活动;D.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民族国家有着超越其他的忠诚。i通过以上分析,本人尝试如下理解民族主义的概念: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与忠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在实践中往往会演化为一种社会思潮或者社会运动。2.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被认为是一种思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体现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高度忠诚。” ii(二)国内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和理解《辞海》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纲领和政策,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就已存在,至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故亦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iii徐蓝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运动。”iv徐迅将民族主义定义为“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v结合以上定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本文中的定义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西方大国对中国采取遏制策略下,中国国内产生的一股意识形态潮流,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运动。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国际社会和各国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国内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国际因素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转型期社会价值多元化,使得政治合法性性遭到削弱,为了重建和扩大政府权利合法性,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强调对现存秩序的肯定和对于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而这种教育被简单化和模式化在潜意识里灌输了一种敏感的“受害者情节”的模式与记忆。其次,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媒体对历史单一向度的宣传,无限好的历史,任何含有丑化因子的行为及其言说,在这种环境中将会被暴风骤雨式地谴责,甚至出现集体抵制行为的爆发。在国际方面主要是西方国家面对中国崛起采取的一系列遏制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使民众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但在外交领域面对西方大国的遏制“无力”的挫折感,使得一种压抑和愤怨的情绪在整个社会酝酿、集结。在以美国为首的遏制政策下,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具有明确的“抗美”指向,但因中美之间没有历史包袱,这种潮流没有表现出过激和情绪化倾向,大部分民众能够从理性和国家战略角度看待中美关系,因而这股潮流逐渐平息。而进入21世纪,日本右翼内阁追随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态度,并通过“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国有化”等一系列能引起国人对历史伤痛和屈辱感情绪的行为,大大伤害中国民众的情感,进而反日情绪高涨,使得中日之间政治问题由冷淡升级为紧张,两国交涉越来越趋于“对话范围狭窄化”、“经济技术问题政治化”、“现实问题历史化”和“历史问题现实化”。vi三、21世纪的中日、中美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依赖,各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交流进入空前阶段。日本和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日、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与美国相继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7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中日、中美关系取得了良好发展,期间虽有小的摩擦和波折但是关系总体在平稳基础上不断加深。9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西方国家的恐慌,产生了“中国威胁论”。西方国家调整了对外发展战略,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的发展采取了遏制政策。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钓鱼岛风波、南海主权有严重分歧和争端,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东海划界等重大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在遏制政策之下,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一些波折但还是能正常发展,中日关系却陷入紧张对峙僵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日本右翼政府采取“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激发中国民族主义举动,使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不断滋长,然后又借中国人民在特殊事件中爆发出来的民主主义情绪通过媒体向日本国民宣传中国人“反日”激发日本国民民族主义情绪。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又会对国家外交政策施加压力,使双方在外交决策上必须采取强硬姿态进行对抗,致使外交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紧张局势。(一)中美关系发展1.中美关系发展背景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揭开了中美建交序幕,签订《中美联合公告》,1979中美正式建交70,80年代被称作中美关系的蜜月期,进入90年代,进入全球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面对中国的不断强大,美国对中国的发展采取了遏制政策,在遏制政策下中美关系发生了一些摩擦,但总体发展良好。例如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曾激起中国民众对短期的反美情绪,但这种很快消减。中美关系发展稳定。2.21世纪的中美关系进入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更加稳固,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政治往来更加密切,民众好感度不断增强。在经济方面,中美贸易额不断增加,经济联系更加紧密。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8年突破3000亿,20011年为4467亿美元,2012年达4847亿。2013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将近5000亿美元。在政治方面,中美高层合作更加紧密,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拓宽了合作领域。中美民间组织,和跨国机构,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加强。(二)中日关系1.中日关系发展背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联合申明》,中日邦交正常化,70-80年代,可谓中日关系“蜜月”期,中日关系经历了近30年的正常发展,期间虽有摩擦但总体发展平稳,取得了双赢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进入了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其中民族主义情绪是这种紧张关系的一个最重要因素。2.21世纪中日关系(1)日本右翼势力采取一系列激发中国民族主义的行动从2001年到2005年日本右翼势力采取一系列激发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举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于日、日、日、日等不顾国内外反对参拜靖国神社,2005年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事件。日,日本政府宣布将日本右翼势力设立的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并予以保护,激发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日本右翼份子、东京都知事、自民党人石原慎太郎在华盛顿演说时口出狂言:东京都将“购买”钓鱼岛。日,日本首相、民主党人野田佳彦公开称拟“购买”钓鱼岛。这些行动又加深了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2)中国民族主义的爆发以小泉为首的日本右翼政府对中国采取敌对遏制政策,并通过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活动,激起中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2003年西北大学日本学生演剧事件导致了西安市学生的游行事件。2004年8月在亚洲杯足球赛等赛场发生了少数球迷的偏激行为。日在四川省成都等地爆发了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反日游行活动。2012年8月中旬,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活动。日本媒体又借中国民众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来激发日本国内“厌华”情绪,借以煽动两国民族主义情绪之间的对立,迫于国内民众情绪影响,日本对中国更加强硬。中日关系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3)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在21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于历史问题上的矛盾和摩擦,已经影响到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合作,两国国民感情,和经济方面。总体来说这期间呈现出了“政冷经热”转变为“政冷经冷”,两国民众之间由反感转向敌对。①在政治方面,两国政治关系迅速恶化,从2001年起,中日首脑互访中断了五年。一些需要政府推动的大型合作项目不得不中断。2006年9月安倍晋三接替小泉就任日本首相后,10月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恢复了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交往。中日两国紧张关系得到稍微缓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没有被继续刺激,中日两国关系没有继续恶化,但也没有明显好转。继续保持了“政冷经热”的局面,两国民众之间也延续了2005年之后的反感和冷淡。2012年随着日本购岛风波的发生,中日政治关系继续恶化。②在民间中日两国民众的反感情绪不断增强,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2005年“反日游行”使得日本社会内过激的“中国威胁论”更加泛滥,中日关系从政府间关系变成了国民间直接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进行的中国对日印象舆论调查的结果,回答“不亲近”和“很不亲近”的占53.6%,过半数以上。而“亲近”和“非常亲近”的占6.3%。vii日日本内阁发表的2005年度《外交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占32.4%,为1978年以来最低;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日本人达到63.4%,创历史新高。下图也显示出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舆论变化。图1③在经济方面,在21世纪初中日两国政治方面的冷淡似乎没有影响到两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两国贸易幅度越来越大,但是从2012年开始两国贸易额出现明显下降。从年中日两国贸易额增幅逐年增加,但是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与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同其它国家贸易增长速度相比却下降了。首先表现在中日之间贸易额的增幅上。在年期间中日贸易额增加了257.0亿元,在年期间增加了1012.7亿美元。在年增幅超过10000亿美元。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贸易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大幅减少的局面,当年贸易总额为2287.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4.2%。2010年,由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中日贸易也很快恢复并实现了新的发展,当年贸易总额达到2977.8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了30.2%,并大大超过了2008年的贸易规模。进入2011年,中日贸易规模依然保持了扩大的态势,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尽管中日贸易增幅逐年增加,但这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贸依赖增强,合作日益增强分不开,但是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与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同其它国家贸易增长速度相比却下降了。由于政治冷淡,民众敌对情绪不断加深,中日两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影响。从2012年中日的贸易额开始下降。201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3294.5亿美元,同比下降3.9%,日本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退居为第五大贸易伙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上半年(1-6月份)中日贸易额为亿美元、同比下降10.8%,时隔4年同比下降。21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分子的一系列不尊重历史,激发中国人民民族主义情绪的行动,使得中日两国政治交往冷淡,民间反感情绪空前高涨,经济贸易不断减少。四、结论21世纪以来,对于中国的崛起,美日都采取了遏制政策,但中美关系发展良好,中日关系却因日本右翼分子采取的一系列与战略因素无关而中国伤痛历史有关的敏感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日”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中日关系陷入僵局。在遏制政策之下,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一些波折但还是能正常发展,中日关系却陷入紧张对峙僵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日本右翼政府采取“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激发中国民族主义举动,使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不断滋长,然后又借中国人民在特殊事件中爆发出来的民主主义情绪通过媒体向日本国民宣传中国人“反日”激发日本国民民族主义情绪。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又会对国家外交政策施加压力,使双方在外交决策上必须采取强硬姿态进行对抗,致使外交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紧张局势。注释:i Carlton J. H. Hayes,Essays on Nationalis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6,p.6.ii Hans Khon,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New York,The MacmillanCompany,1946,pp.10—11.iii转引自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J].陕西师大学报,1995(4): 139.iv徐蓝.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历史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1997(3): 20.v徐迅.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0.vi冯昭奎,林旭.中日关系报告[M].时事出版社,.vii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参考文献】[1]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M].时事出版社,2007.[2]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J].欧洲,1994(1).[5]徐蓝.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历史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1997(3).[6]徐迅.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张永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38.[8]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二十一世纪初中美关系的新格局[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自由主义思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