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国家宣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天府新区未来怎么建

【重磅】宜宾进入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规划!!不出三年......
(图据网络)
在新鲜出炉的《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量身绘制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成都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省域中心城市。
8市(含宜宾)将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新干线》作者:王领昌
《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空间格局尚未形成,次级城市发育不足,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上中外延轻内涵,发展方式粗放,“城市病”日益突出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布局,促进协调发展。《纲要》指出,未来几年,我省将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纲要》对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基本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和四川天府新区为核心,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此次规划,明确构建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纲要》划定了四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其中,19个城市将发展成为国家、区域性和地区性中心城市。
具体如下▼
此外,我省将建设“一轴三带、四群一区”。
重点建设成渝城镇发展轴;
打造成绵乐城镇发展带、达南内宜城镇发展带和沿长江城镇发展带。
成都平原城市群:构建一体化城市群空间形态;
川南城市群:构建多中心城市群空间形态;
川东北城市群:构建开放型网络状城市群空间形态;
攀西城市群:构建点轴状城市群空间形态;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构建点状城镇化发展格局。
我省已有5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它们是谁?
2016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此外,我省宜宾等5市也成功进入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大盘子里。
记者梳理,这5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
《美丽的小区》作者:张鹏程
绵阳、乐山定位为成德绵乐城市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泸州、宜宾定位为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南充定位则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第二层次的城镇层级,是指在全国所处地理大区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
此外,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达州、自贡等9个城市纳入成渝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中达州、自贡2市被《纲要》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来源:四川发布
本期编辑:陈倩 责任编辑:刘级心
宜宾日报新媒体 电话:2329278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稳中求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经济基础
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
日14:16&&&&来源:
2017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成都市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切实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157”总体思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大逻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创新引领、工业强基、服务业提升、融入“一带一路”、城建攻坚、美丽成都“六大行动”为抓手,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做到“五聚焦、两深化”。
一、聚焦西部经济中心建设,保持定力稳增长、促转型,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下大力气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推动城市经济量质齐升。
一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成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底盘”。要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抓住货币流动性较好的窗口期,按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扩大消费和进出口。
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产业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仍是当前稳增长的关键。要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加强技改、研发等领域投资。要加大重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以地铁为重点的轨道交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要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转变财政投入方式,积极稳妥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逗硬考核“153”招商引资计划完成情况,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全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要抓好项目促建,严格履行合同,加强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和服务协调,提高项目履约率。
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成都作为西部商贸中心城市,扩大消费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围绕旅游、文体、康养、信息等重点领域,增加产品供给、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培育新兴消费,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深入实施打造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等十大行动,提升对市外消费的吸引力和市场辐射力。加强产品质量、企业信用、市场秩序监管,完善质量追溯体系,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打造放心舒心消费示范城市。
推动进出口进一步企稳回升。以“两港三网”建设和口岸功能提升带动进出口贸易,支持重点外向型企业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二要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坚持把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命根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业强基”行动,继续开展好工业“竞进拉练”活动。要培育壮大产业梯队。扩大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现有产能,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促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要加快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坚持集中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完善“3+N”工业发展格局,着力强化高新区、天府新区和经开区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打造“大智造”“大创造”“大车都”工业板块,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工业走廊。天府新区要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推动成都科学城更多研发机构和项目落地见效,全面铺开西区产业园、天邛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具有支撑性的重大工业项目,打造撬动城市“双核共兴”的千年杠杆。天府空港新城要建立健全高新区与简阳市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加快规划编制和实施步伐,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突出发展临空高技术制造业,统筹发展临空服务业和空港贸易产业,打造成都对接全球的产业高地和示范窗口,建设全省重要新兴增长极。
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年度计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及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努力提升服务业增加值。重点要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作出专题部署,要按照“一个目标、一大行动、四大重点、五大功能”的“1145”思路抓好落实。即:围绕“打造西部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总部商务区和金融机构、金融交易、金融后台聚集地”这一目标,深入实施“经济证券化行动”,突出要素市场建设、自贸区金融创新、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科技金融“四大重点”,提升创业投资、产权交易活跃度,争取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和结算中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大力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立足城市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求,加强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加快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重点发展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积极运用“互联网+”打造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供应链体系,培育发展供应链金融等供应链上下游产业。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统筹城乡2025规划年度计划,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电商上线率、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快实施农业用地综合整理,保护和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加快重要通道沿线“小组微生”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升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和旅游功能。
三要壮大提升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也是一座城市繁荣兴盛的重要支撑。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振兴实体经济作出专门部署。成都市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做多与做强并重,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壮大提升实体经济。重点要加快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招引企业把研发、生产、销售、结算等核心环节放在成都,与本地企业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系,确保招引企业落得了地、生得了根。要支持本土企业
做大做强,走专业化、规范化、资本化、国际化道路,扶强大企业和做优小企业并重,努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推动更多本土企业挂牌上市。要推动企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城市标准化战略,提升“成都造”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形象,培育更多“百年老店”。要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效率、降成本、减负担,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快全国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认真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经济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覆盖各类企业和创业者的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二、聚焦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动能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和创新引领行动,继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要着力打通“两个通道”。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加快建设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区,建设更多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院校为重点,全面落实共建协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基础性、关键性科学研究项目,增强城市基础科学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深化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军民融合十条”,组建军民融合促进中心,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和创新创业基金,推进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产业示范基地落地实施,加快构建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区等“1+N”空间布局体系,取得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经验。
二要牢牢把握三大抓手。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市场化开展“菁蓉汇”系列品牌活动,办好2017年“创交会”,深化国家双创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成都科学城,推动一批校地协同创新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加大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力度。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出台示范区条例,在成果转化、人才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打造中国―欧洲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三要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细化落实“成都人才36条”等系列新政,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健全市场化人才引进机制,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各类优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三、聚焦西部文创中心建设,突出发展文创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
文化是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要依托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成都市重要支柱产业。
一要优化文创产业发展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和文创产业十年行动纲领。坚持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联动龙门山、龙泉山、邛崃山“三板块”的区域新布局,形成成都文创产业轴、产业带、产业圈,推动文创产业全域布局。加强园区平台建设,提升温江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锦江华熙528艺术村、龙泉驿洛带艺库等文化产业园,建设都江堰万达文化旅游城、高朋视听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建强投融资、创业、公服、交易等“四大平台”,夯实文创产业发展载体。
二要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信息传媒、音乐影视、文博旅游、动漫游戏、文创设计等产业,积极培育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实施“文化+”行动计划,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商务等的整合为重点,促进文化与三次产业跨界融合、转型提升,推动产业链文创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成都文旅、成都传媒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小微企业做活做优,打造成都文创企业军团。
三要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加快推进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露天音乐广场、奥体中心、国际足球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注重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历史古迹和东郊记忆等现代工业文明的保护,高度重视城市街区和建筑打造,增强城市厚重感。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快筹建成都艺术学院,打造国际非遗节、音乐诗歌季、“成都创意设计周”等城市文化品牌,大力引进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音乐、演艺活动,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建设世界文明交融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
四、聚焦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扩大双向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深入实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推动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城市。
一要加快建设内陆自贸区。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审查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外资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投资便利化。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货物通关流程,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货物贸易便利化。增强自贸区政策外溢效应,提升自贸区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要深入实施“蓉欧+”战略。完善成都国际铁路港功能,开辟更多国际航线,建强“两港三网”;拓展蓉欧快铁网络布局,尽快实现国外“三线”并行,推动国内网络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构建连接欧亚的交通物流枢纽。加快建设“蓉欧+”陆港产业园,加大临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力度,推动适铁适欧产能加快向成都聚集。
三要继续走好“一带一路”。站在战略高度认真研究走好“一带一路”的具体举措,继续做好“一带一路”国别投资指南和产业分类指导,加大法律、金融、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让企业大胆走出去、稳稳扎下根、安全搞经营;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经贸合作、开展文化交流,加快中印软件园等海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成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和文化加快“走出去”。统筹深化与欧美、日韩、港澳台地区合作,密切投资及贸易往来。
四要深化区域开放合作。继续抓好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务实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的产业合作,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协同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同城化发展,加快把成都打造成为西部地区企业研发、销售、贸易、商务总部基地,增强城市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要进一步优化开放合作环境。继续推进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加强涉外公共服务保障。吸引更多外国领事机构、国际性行业协会商会和国际性机构落户,发展更多国际友好城市并密切经贸文化交流,积极申办有规模、有影响的世界知名展会、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体育赛事。做优做强开放载体,加快建设中德、中法、中韩、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
五、聚焦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大重大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
交通枢纽是城市经济发展重要的硬支撑。要深入实施城建攻坚2025规划年度计划和城建攻坚行动,突出抓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设施项目。
一要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力争尽快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步做好配套规划的修编完善,积极推动多规合一,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执行和落地生根。编制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完成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二要加快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对外大通路建设,加大天府国际机场及配套项目建设和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力度,加快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加快成蒲、西成、成兰、川藏铁路建设及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加快建设高铁枢纽城市;完善成都国际铁路港功能。推进天府国际机场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等项目实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化地铁建设要素保障,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结合地铁建设优化常规公交,提高公交品质和效率。推动成渝高铁、成绵乐城际铁路等大铁公交化运营,加快高铁、市域铁路、地铁“三铁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市域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市域路网,深入实施小街区规制,加快快速路规划建设,推动形成既独立成网又有机衔接的总体路网布局。加强信息通路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打造“智慧城市”。
三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和美丽成都行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继续推进环城生态区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和“增花添彩”工程,启动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安全格局。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四要加快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保护,加快建设成都中心、城市音乐厅、城市音乐坊,启动建设三国蜀汉文化城等一批文化地标。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市民中心、科学馆、自然博物馆等重大功能设施。继续实施一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
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务求实现新的突破。
一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扩大有效产能。完善精准调控机制,因地施策抓好房地产去库存,稳控热点区域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杠杆率。继续开展降成本行动,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补短板“四大工程”,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二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深化市属国企国资改革,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少管理层级,大胆选聘市场化专业管理经营人才,加快推进国企重组整合和分类考核,推动更多国企上市,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稳妥推进PPP模式,加大“拨改投”“拨改租”力度,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积极性。适时调整市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政府债务管控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统筹深化行政审批、内贸流通、统筹城乡等领域改革。
三要营造良好改革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区分开来” 的标准,进一步营造支持改革、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励干部保持“闯”的劲头和“拼”的精神,力争在更多领域推出更多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七、深化“健康成都、幸福蓉城”建设,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享发展
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民生民向民愿为主要工作方向,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
一要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快“技能成都”建设,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巩固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二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布局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四级文体设施体系,积极开展文化惠民行动。推进“健康成都”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加快B2G、R2G、S2G网络理政平台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提升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抓好简阳市脱贫攻坚,确保按期实现精准脱贫;继续实施城乡高标准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百村万户双五一”精准帮扶行动,加快相对贫困人口脱贫。继续做好甘孜州、阿坝州藏区19个县的对口支援工作。
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一要善于把握大势、驾驭全局。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财经领导小组等工作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动态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及时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布局、重大资金安排和重大资源配置,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确保经济行稳致远。二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把经济工作作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大力选用符合省委“五懂得”要求和市委“五讲”“三专”要求的优秀干部,努力培养更多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科学理政,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专业智库建设,善于借智借脑做好经济工作。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健全和落实依法决策机制,加强工作监督和约束,确保重大决策、重大工作于法有据。三要营造聚力攻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树立讲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重心进一步向经济工作集中,将各方面资源力量进一步向经济工作汇聚。强化正向激励,建立健全干部在履职创新过程中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形成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四要坚持领导带头、狠抓落实。各级党组织要把抓落实摆在重要位置,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工作督促,强化结果运用,形成重落实、抓落实、促落实的鲜明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落实,经常性深入基层和企业加强调查研究、督促指导,推动任务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升精神区位,弘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品牌,以“钉子回脚”精神把各项任务抓紧抓实。
(本文摘自 日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习近平: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手机阅读更精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凤凰号出品
成都迈入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摄影/王刚成都迈入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 文 | 陈婷婷 肖冰本文首发于日总第794期《中国新闻周刊》日, 成都高新区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仪式——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当前,成都和格罗方德之间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投资规模高达百亿美元。在仪式上,格罗方德首席执行官桑杰·贾(Sanjay Jha)难掩激动,用他的话说,这是“我们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迈出的勇敢一步”。在他看来,这是被成都吸引的必然结果。格罗方德的到来是成都这座城市展现发展速度的缩影,“国际化”的形象在成都也越来越明显。去年9月25日,UBM博闻集团首席执行官西蒙·佛斯特出现在成都新世纪会展中心会议室。作为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的主办方,他见证了成都国际航线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当天下午,成都市、四川省机场集团与6家中外航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新开通定期直飞国际航线8条、包机转定期直飞国际航线1条。至此,成都国际(地区)航线将增至近百条。 作为世界知名的商贸展会主办商,博闻公司选择将公司的旗舰展会放在成都举办,不仅是因为成都在竞选过程中出色的表现,更是因为成都这些年来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旅游业和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成都迎来了更大的历史机遇。中央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成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工商业前景。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城市。未来,亚洲博闻集团会有很多新的项目在成都举办,不光是航空业,在其他领域也将与成都合作。”佛斯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当前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在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指出,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落实中央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将有利于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全方位开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成都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资源;有利于成都进一步增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与绵阳、德阳、资阳、眉山、雅安等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西部城市协同发展,助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按照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思路,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即“一个目标”,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即“五维支撑”,包含“四中心一枢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区域通信枢纽城市。“7”即“七大任务”,关于城市空间: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关于城市动力: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关于城市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关于城市文化:传承和繁荣城市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关于城市生态: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关于城市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关于城市治理: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智慧治理,加快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现在的成都正在结合国家战略,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将发挥成渝“双核”作用,推动建设国家级成渝城市群。在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引领带动西部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撑区和重要增长极。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门户城市。与此同时,着眼国际格局、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成都实际,成都市加强发展谋划和顶层设计,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也相继出台。立足“看十年、干五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前正加快编制各“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此外,成都市开展“7+N”2025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成都制造等7个2025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以及旅游业、水生态等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并启动了2049远景战略研究,将未来35年的发展都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轨道上。工业强基去年9月22日,在激昂的音乐声中,随着大红幕布落下,一列黑白相间、镶着蓝边的崭新地铁从中车成都公司新都厂区缓缓驶出,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与普通地铁不同的是,这次下线的是“成都造”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中车项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6个重大高端成长性项目之一,也是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重点支撑项目。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落户新都,日中车项目破土动工,日正式投产,日第一辆地铁车辆下线。从项目开工到实现投产,仅用了315天,再次展现了此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23个月建成投产的“成都速度”。“成都速度”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对产业项目的高度重视和贴心服务。自签约之日起,新都即成立“中车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项目现场办公会,及时有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建立“项目推进情况周报制度”,全面反映项目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项目从征地拆迁到开工,都按程序高效完成,对于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的保障也是一路绿灯,效率非常高。”在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恒看来,最令人感动的是成都市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非常精准化的服务,完全是人对人、点对点地对接需求,一对一服务,这是在很多城市没有的。我们企业到这里来,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以中车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标志,新都开始建设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化和出口园区。截至目前,新都正以中车项目为龙头,大力吸引优质配套企业,实施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全产业链招商,目前已签约今创集团、南京圣合等7家配套企业,跟踪洽谈59家企业,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这是成都市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成都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认为,“工业强基”就是要把工业作为基础产业,把工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步推进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在“工业强基”的思路下,成都重点抓好工业投资、工业园区和工业稳增长,围绕“量质并举”,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筑牢西部经济中心的产业基础。2016年是四川省委确立的“项目年”,成都将工业投资目标锁定至2000亿元,并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力争“十三五”末形成6个以上千亿产业集群,未来十年里挤进全国工业经济第一方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成都开启了以“竞赛”“比武”为特色的工业“竞进拉练”活动,在项目和园区一线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对标先进、总结提升等活动,通过“晒一晒、比一比、学一学”,交流推广区(市)县工业工作经验,在拉练中找差距,在竞进中促提升,项目进度缓慢的,会被现场点名批评。“工业项目要有新气象,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讲一个‘老故事’。”在一次“竞进拉练”活动现场,唐良智这样告诫部分区(市)县领导。要讲出新故事,就不能坐等项目上门,成都将区(市)县“一把手”外出招商情况纳入考核,既考“出勤率”,也考“成功率”。而作为经信委的负责人,施跃华几乎每周都有两三个项目陪同或参与谈判。尽管工业投资压力大,但成都并非只以量论英雄,而是围绕重点产业“招大引强”,瞄准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精准招商,重点抓好世界500强企业的优质产能转移。在此基础上,坚持招商引资月通报制度,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近郊和远郊区(市)县力争每年分别至少引进1个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日,中科院成都研究中心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同时,成都第四季度集中开工重大项目402个,总投资2994亿元。统计显示,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万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5亿元,增长14.3%;其中,工业投资2246.2亿元,同比增长4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7.4亿元,同比增长10.4%。此外,成都市加快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构建以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近郊和远郊区(市)县为主体的“3+N”工业园区布局体系,规划建设“大创造”“大智造”“大车都”工业板块和一批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多点支撑的新格局。其中,成都天府新区将围绕“大创造”定位,加快“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特别是在天府新区直管区,要抓好成都科学城、天府商务区和产业合作园“三大板块”建设,加快天府新区西区产业园和新兴产业园发展。成都高新区则围绕“大智造”定位,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加快空港经济区和生物城规划建设,提升南区、西区水平,加快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成都经开区围绕“大车都”定位,以汽车整车制造和智能装备为龙头,抓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做大汽车产业集群和智能装备产业规模。成都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成都高新区2016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增长8.5%,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253户,同比增长60.25%。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32家,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区域经济证券化率保持在240%~300%区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同比增长72.75%。据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宣传处处长吴军介绍,园区内整体产业比较高端,除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外,高新区正全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考虑,就是两条腿走路,‘外引内培’。”成都高新区招商服务局副局长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道。其中,“外引”就是招商引资,“内培”以前是指本土产业的培养壮大,近些年更提倡的是本土企业的创新创业,在这一领域,成都高新区做得很活跃。李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五大主导产业中,高新区未来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而这两大产业在高新区有着较为坚实的基础。现在高新区最具规模的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中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从经营制造到封装测试,再到后续配套的企业,都能在高新区找到。正因为如此,英特尔公司在落户后又追加几亿投资,将一些新兴的技术工艺也都放在成都。而在平板显示产业,尤其是新一代平板显示(ORED)产业,高新区也具有一定规模: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的ORED产业投资超过500亿元,是京东方在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项目。成都也因这些知名企业的集聚,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显示器产业基地之一。此外,软件及信息服务相关产业也是高新区的特色产业,高新区有上千家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全球20强的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有13强落户在高新区。在生物医药方面,四川是全国生物医药原料大省,国家在此布局了很多医药企业,还有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可以输送上万名人才。因此,成都市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布局产业,高新区目前已聚集了800家公司,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学者和创业团队,还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转化。“成都创业成本低,很适合全球领域布局,目前,成都已打造了几十个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使中间的测试、临床、转化能低成本实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台,吸引全球性机构都来成都测试。”吴军说。今年2月16日,成都发布重磅消息,工信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成为继宁波市、苏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后,全国第二批、西部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此前,“持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被写入了2017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新一年工作的重点。未来,成都将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引领区域、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为导向,全力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实施工业强基、服务业提升等行动和先进制造业载体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高端服务功能集聚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多区域经济合作核心城市。创新是成都发展的第一动力日,成都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成都市与北航将以“一体两翼”的方式开展合作。一体是指北航与天府新区开展合作,共同在成都科学城打造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两翼是指北航分别与新都区和彭州市合作,开展北航成都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院和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两个项目。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落户成都科学城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总投资上百亿元,整体规划占地面积1116亩,包括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研究生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和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四个项目。未来将按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西部第一的创新高地。然而,这样一个重大的项目,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仅用时百天就实现签约。在成都市科技局成果处处长周洪看来,这个项目的签约不只是校地合作的成果,更是军民融合的完美实践。四川历来是国防战略大后方,集聚了大量军工科技资源,具有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核工业、兵器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门类齐全的军工行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全省试验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把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主题。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成都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出台2016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计划。根据方案,成都市创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出台了被称为“成都十条”的《促进国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在蓉高校院所采取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形式自主处置科技成果。接着又出台了“成都十条”升级版的“成都新十条”——《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从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载体、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金融扶持、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高校院所内部配套改革等方面切入,更大程度地打破束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的制度藩篱,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融入经济发展“主阵地”,力促成都深度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为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年)》,着力加快形成“1+N”的军民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园区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发布了《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航空产业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为核心的“1+N”空间布局体系、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为引领的“1+N”政策保障体系。日上午,成都天府新区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启动仪式在新兴工业园举行。联东U谷·天府高新国际企业港、西丹孚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产业基地、升华特种电源研发生产基地、盟升电子总部和卫星通讯产品研发中心、中地数码天府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山德技术研发及设备生产基地、中德天翔环保创新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建西南建筑技术创新中心及新材料研发中心、海天集团研发总部、红星美凯龙商业综合体等10个项目集中开工。这10个项目涉及高端制造、研发创新、高端服务等领域,成都科学城现代产业集聚态势显现。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梁环宇说,成都科学城具有极大的政策优势,市场辐射力强大,加上服务和人才体系完备,是企业布局西南市场的首选之地,也是投资兴业的乐土和集聚地。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中,成都被定位为科技中心。在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马良乾看来,这是成都深厚的科研基础和科技综合实力决定的。除各类高校和国家级科院结构外,成都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两院院士34人、国家“千人计划”169人。在贯彻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成都市一直将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成都市委名义出台《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从制度上对这个科技中心的建设进行指导,并提出了“12345”的创新改革思路。所谓“12345”,就是“一个目标”,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两个通道”,即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三大抓手”,即“创业天府”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四大战略”,即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五大保障”,即组织、政策、法治、服务和舆论。2017年被确定为成都全面创新改革“攻坚年”。唐良智表示,成都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唱响创新之城的城市品牌。创新创业需要载体,为此,成都市提出了“3+M+N”的建设框架,“3”就是郫都区的菁蓉镇、高新区的菁蓉国际广场,以及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的菁蓉创业中心,也就是创新创业的示范引领区。“M”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区、社区、园区、街区的联动。“N”是依托各个区(市)县打造特色产业,突出成都特色的一些创新创业特色区。在成都高新区,一栋四层咖啡色小楼楼顶“蓉创茶馆”四个大字格外显眼。 作为天府新谷的创始人,王明新特别喜欢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创业的年轻人们三三两两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感觉就像进了大学,充满了活力。在他的孵化园里,既有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银行、中介、税务、会计师事务所,也有提供生活需求的餐饮、咖啡厅,配套设施很全。所以王明新现在更愿意把天府新谷称为创业社区,按社区的方式管理。在他看来,国家实行创新驱动以来,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社会风气,蓉创茶馆明显热闹了很多。现在对大家来说,创新、创业就不是什么新名词了,不仅仅认为是大学生的事情,更是城市的事情,已经开始利用创新、创业来推动城市的转型,打造“蓉漂”。近年来,天府新谷参与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孵化生态”和“创业生态”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培育链,现已建成集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投资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孵化服务平台。孵化面积45万平方米,聚集创业人15000人,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500余家,占孵化企业的75%以上。成功培育了上市公司(含新三板上市)5家,股改企业十余家。对于成都未来的双创环境,王明新很看好,“天府新谷已经走出去了,将蓉创茶馆开到了美国,就在哈佛大学的旁边。与此同时,我们又把全球最先进的加速器引来了。”而成都极力打造的菁蓉汇、创交会两大创新创业品牌也让他刮目相看,用他的话说,“人气带产业,跨界做生意”,在今天的成都,“双创”已经从单纯有多少孵化器的载体,变成了有多少资本和技术的聚合,从孵化载体变成孵化空间了。对于菁蓉汇和创交会,在成都市科技局创新创业服务处处长丁琴看来,是定位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也不同的两个品牌。菁蓉汇是成都市从2015年开始打造的大众创业品牌,“菁蓉两个字,菁是植物里的精粹,蓉就是成都的简写,汇就是汇聚,体现一种包容开放。而且菁蓉两个字都是草字头,意味着草根创业的浪潮。”在菁蓉汇上,会有路演,还有创业导师的讲授,除了路演项目是经科技局特别筛选之外,其余活动任何创业群体都可以参加。创交会则较为高端,如今已办了两届,包括论坛、展览、交易以及大赛,基本上涵盖了创新创业所有大的要素。创交会的展览非常高端,比如去年11月和硅谷高创会合作,引进了50个硅谷的项目,包括胶囊列车,智能蜘蛛机器人,以及蛇形机器人等。去年举办的第二届创交会上有36个国家来参会,还包括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院士,31名知名高校的校长,以及29名驻华使馆的官员。“短短三天,整个交易额达到了185.1亿元,创新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市场价值有目共睹。”丁琴说。“走出去”和“引进来”自从公司在印度投资兴建了工业园,代显强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两趟印度,他还入乡随俗蓄起了小胡子,加上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和浓眉大眼,猛一看就是一个标准的印度人。“看来我本地化得很成功,其实我是地道的成都人。”代显强笑着说。作为中微小(成都)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刚和两个房地产开发商聊了一下午,对方希望抱团去印度开发房地产。“现在成都企业的‘走出去’意识越来越强烈了。”他算了一下,大概每周至少要接待10家企业,都是咨询印度中国工业园区的问题,主动要求“搭船出海”。在代显强看来,印度是下一个最有可能爆发人口红利的国家,也是承接中国优势产能跨境转移的重要出路。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的时候,中国和印度共同发表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第六条就是“中方宣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两个工业园区”,中微小投资集团争取到了古吉拉特邦工业园区项目。经过三轮签约后,公司开始着手购买土地等准备工作,去年5月,第一批土地的过户终于完成,直到这时,代显强心中的石头才算放了下来。“土地落实了,这才相当于项目真正的落地了。”从项目申请到前期考察,都是总公司在北京完成。2015年底,集团决定在成都设立分公司,专门负责印度中国工业园项目。“之所以把分公司放在成都,一方面是因为成都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成都市委市政府对‘走出去’支持力度非常大。”代显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成都位于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位于中国规划的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一个交汇点上。也是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最重要节点,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从成都“抱团出海”,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而国务院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要打造西部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因此,成都市委、市政府将“走出去”作为成都重要的发展策略。同时,印度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成都出台了很多支持“一带一路”的政策,包括政策的引导、资金的支持,还制定了很多利好政策,这也是印度中国工业园项目放到成都的原因。印度中国工业园项目是成都市“走出去”的重大项目之一。目前成都企业“走出去”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全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271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9%)、全省(2.8%)11.9、8.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260.8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首次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同时,成都市引入了一系列影响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重点项目,如以中乌农业产业园、中缅粮食产业示范园区、中柬商贸园区、印度中国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境外经贸园区项目,以及以德国贝尔芬格水处理有限公司并购项目、白俄罗斯超级电容器项目、澳大利亚锂业开发项目等为代表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等,为成都企业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而以中德(四川)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川法生态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园区,以及以西博会、欧洽会、创交会等为代表的经贸交流活动,也为成都企业“走出去”发展打造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去年,成都还出台了《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年)行动计划》,提出到“十三五”末,成都将基本建成国家中西部地区“走出去”门户城市的目标。目前,对成都而言,“引进来”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作为高新区招商服务局局长,李明能明显感受到近些年随着成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招商引资中越来越有主动权,随着成都的战略地位、对外影响力和产业优势的加强,很多企业想要到内地投资,会先来成都看一下。“招商引资更多拼的是城市综合运营环境,比如人才储备、政府服务、战略定位、交通物流等,然后进行综合评判。在前几项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更多的是拼政府的扶持力度,这个最重要。”在李明看来,成都的综合运营环境不输任何一线城市,而且现在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又是西部的交通枢纽和门户城市,在政策上更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全力推进网络理政。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表示,成都正在打造全媒体多功能一体化网络理政系统,让政府服务更贴心、企业办事更省心。截至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8家,外国政府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达16个,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多年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使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始终在西部处于佼佼者地位。近年来,成都举办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重大盛会,连续5年居“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目的地城市排行榜”第一位。这样的变化,对于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总裁代依伶来说,感受尤为明显。作为中国唯一一家欧盟中心,10年前刚落户成都时,向欧洲朋友介绍,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城市,直到说是大熊猫的故乡才会恍然大悟。在他们心中,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于其他城市几乎一无所知。但是,欧洲的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主要生产高科技的产品,有着高科技的技术。这样的企业想进入到中国,如果是在沿海城市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本会很高。当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很多欧洲企业希望通过成都来辐射西部市场,而且成都人力成本不高,市场很大,人才储备也较为充足,但关键是缺乏了解。“我们把他们请进来,看看成都是什么样子,来了之后,他们才发现,成都是个经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一点都不比欧洲的城市差。”代依伶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随着交通的便捷,代依伶感到中欧企业的相互交流明显增多。10年前到欧洲只有荷航,大家到欧洲去,都必须经过阿姆斯特丹机场中转。如今,成都直飞欧洲的航线越来越多,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蓉欧快铁建设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从成都到欧洲的时间,更是提高了企业来成都投资的积极性。“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是城市动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唐良智表示,未来,成都市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要以建设自贸区和实施“蓉欧+”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吸引更多国际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来蓉发展。此外,成都将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不断增强对全球优质要素的吸附力,加快建设亚洲重要的国际性机构聚集地、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国际交通枢纽“我们希望在中国西部找一个城市建立新的航点,显然成都是我们的理想航点之一。”日,刚刚和成都市政府、四川省机场集团签订协议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总裁高天德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了和成都合作的原因。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去非洲,在非洲从事建筑、施工、铁路、农业、大坝修建、电力以及网络等各种行业,在非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中,中国占据了一定地位。因此,埃航非常乐意,也在中非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希望和中国航班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目前埃航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都已开通航线。根据当天签订的协议,埃航将开通从成都直飞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航线,成都成为埃航在中国开通航线的第五个城市。从2013年开始,成都几乎以每年5条以上的速度开通新的航线,2015年开了7条,去年开了10条。成都市物流办主任陈仲维相信,随着新机场的建设,物流办会继续增加和各航空公司的沟通,希望他们提前了解成都,争取在国家枢纽建设的过程当中,寻求开通更多的航线。作为连接西部的门户,成都一直被定位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畅通西部、联接全国、通达全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在航空方面,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截至去年底,成都机场通航城市209个,其中国内城市131个,国际地区城市78个;通航航线270条,其中国内航线175条,国际地区航线95条。2016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4600万人次,是国内第四大繁忙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去年正式破土动工,按照规划,一期二期建设完成后,年客流量将达9000万人次。铁路方面,成都是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拥有的蓉欧快铁是中国西部通往欧洲速度最快的陆上铁路货运大通道,已开通成都至沿海港口和边贸城市十余条铁路货运班列,以及经阿拉山口至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国际铁路货运列车。今年1月12日,随着长长的汽笛声,第一批出口欧洲的成都温江花木通过蓉欧快铁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迈入新年不到半个月,在蓉欧快铁的重要枢纽波兰,从成都运来的货物又有了新的品种。蓉欧快铁已成为中欧班列“第一品牌”。自开通以来,经历多次提速,目前单程运输时间已缩短至10.5天。同时,蓉欧快铁的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1/3,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6~1/8。2016年,蓉欧快铁共开行往返班列460列,开行班列数量居全国首位。如今,蓉欧快铁已初步形成至波兰罗兹“中线”、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南线”、至俄罗斯莫斯科“北线”的三线并行格局,构建起成都面向泛欧和泛亚的一流国际物流枢纽。在TCL成都工厂生产车间,最近新增了一块“欧洲产品生产线”标识。去年3月,蓉欧快铁开出的首趟企业专列,就是满载平板电视元件的TCL专列。TCL搭乘蓉欧快铁,开启了新的战略布局:一方面依托蓉欧快铁通道优势,将成都定位为出口基地,计划在三年内向成都转移近10亿美元外贸产能;另一方面借助“蓉欧+”战略,确定了未来三年欧洲市场增长3倍的目标。“蓉欧+”不仅改变了成都的国际物流运输格局,还有产能转移和产业升级。除了TCL,还有飞利浦、联想、戴尔、DHL、神龙汽车、宝马汽车……在蓉欧快铁合作名单上布满了一长串知名企业,且还在不断增多。据成都海关统计,去年搭载蓉欧班列的企业约1200家,与2015年相比,本地和异地企业数量均呈几何式的倍数增长。“在整个中欧班列中,蓉欧快铁的班列密度是最高的,现在已经做到了每天都有班列。”陈仲维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历经两年探索实践,“蓉欧+”战略让蓉欧快铁的功能优势辐射到国内国际更多地区。国内端,相继开通了“厦蓉欧”“深蓉欧”“昆蓉欧”“甬蓉欧”等互联互通班列;国际端,已延伸至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波兰库特诺等地。“建设‘蓉欧+’,不仅能吸纳更为广泛的货源,将蓉欧快铁发展成通往欧洲的黄金物流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将对调整优化成都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起到巨大促进作用。”陈仲维说。在陈仲维看来,实施“蓉欧+”战略,已经得到了很多大型制造企业、贸易企业,包括一些物流扩散企业的重视,纷纷将成都作为他们连接欧洲和泛亚之间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他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今年成都将开行1000列蓉欧快铁,到那时,成都的铁路枢纽也将初步建成,将是国内最大的一个国际铁路港。在国家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中,其中一条就是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未来成都将着力打造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提升,争取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完善空中客流物流体系,增强国际客货运中转业务功能,架设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同时,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贯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高铁建设将作为巩固成都城市战略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148”高铁交通圈,统筹建设“二环十射”铁路网,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此外,完善“三环十三射”高速路网,推动形成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的高速公路骨架,打造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深化与重庆、武汉、泸州等港口的合作,构建通江达海的铁水、公水联运系统;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推动地铁、市域大铁、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建设轨道交通大都市区。成都正进一步提升和拓展“蓉欧+”战略,构建“两港三网”,打造成都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人流网,带动贸易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聚集和国际产能合作,以大通路推动大开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将是我们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首要目标。”唐良智说。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中国新闻周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磅真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