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牌打造包括一个包括设计,制造和科研开发的家具机械产业体系

当前位置: >
> 公告公示
关于《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草案)编制征询意见的公示
&& 责任编辑:苏春民&&点击:6112
& &砀山县人民政府依据《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要求,现已编制完成《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草案),现按照编制要求,对外公示,征询公众意见。公示结束后,将参考征集到的公众意见,由规划编制单位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 公示时间:日至日。& & 公众意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提交:& & 联系人:黄宗涛& & 联系电话:& & 邮箱:& & & & &特此公示。 & &&& & 砀山县人民政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目& 录&
第一章& 背景分析一、新常态下的传承与变革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主要将呈现三大特征:降速、转型、多元。降速指的是发展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速,城市间分化将更加明显。转型指的是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多元指的是发展动力从单纯依靠工业化转向更加多元和特色化。与此相适应,城市规划的传承主要体现为“三个回归”:回归正常、回归本源、回归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软硬兼顾、刚柔并济的核心原则。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城市规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制度层面,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体制和机制、强化实施和管理;在技术层面,城市规划将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城市韧性为目标。城市规划传承和变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需求。而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在“新常态”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也迎来新的传承与变革。需要重新审视开发区规划,探索开发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如转型升级、退城进园、退二进三、城市更新等)。二、相关政策(一)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省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因素。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我省在全国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将为全省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利于我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将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国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场主体总量不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安徽建设任务艰巨,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综合判断,我省发展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孕育的态势没有改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安徽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其中,十三五纲要要求安徽省的开发区要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坚持创新集聚、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创新开发区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开发区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特色型转变。(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全省开发区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发展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制定出台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开发区明确新时期开发区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积极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机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推动绿色集约特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把握发展方向,加强分类指导。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宜业宜居新城区等方面,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根据开发区的发展阶段提出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到“十三五”末全省开发区发展目标。通过测算,提出到2020年,全省开发区的平均经营(销售)收入比2014年翻一番,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形成一批千亿元级园区。第二部分:加强管理整合,提升质量效益。推进开发区的整合升级是解决我省开发区“小、散、弱”的有效途径。在这部分我们提出了严格扩区管理、推进开发区整合、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等四方面措施,对省级开发区整合、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等工作提出了工作措施,对扩区的程序和标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建立省级开发区动态管理机制首次提出,目的是通过对筹建省级开发区转正的正向激励、对发展水平较差开发区进行摘牌的反向约束,促进开发区规范有序发展。第三部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依然是开发区的核心任务。我们围绕产业的集聚发展、特色化发展,从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强化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特色园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等四方面的措施,积极引导开发区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协同培育产业集群。其中,提出开展特色产业园区认定工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第四部分:坚持绿色集约发展,建设现代产城新区。目前,土地、资金、能耗等方面的要素约束对开发区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按照国土资源部2014年9月份印发的《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号)文件要求,提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等三方面举措,引导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园区;近五年供地率小于60%的开发区暂停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等引导开发区集约化发展。第五部分:加强对外合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开发区是我省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文件从提升引资引智水平、提升开发区开放合作水平两个方面,引导开发区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精准招商,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提质提效;注重发挥开发区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第六部分:创新体制机制,争创发展新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开发区先行先试、多元化发展,继续凸显开发区在改革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我们结合当前全国开发区发展新趋势,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保障机制等4项措施,引导开发区按照新模式进行开发建设。(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区域面积35.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其中安徽的长三角城市包括宿州市。&长三角城市群要增强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航运服务、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持中科院砀山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两淮现代煤化工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深度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深化长三角分工协作,努力实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与沪苏浙等高对接。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逐步提高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等门槛,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开发区整合,原则上不再新设开发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市场化方式合作共建,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实力较强的省级开发区,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明晰的千亿级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争取开展国家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转为城市功能区。(四)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着力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提升皖北地区“四化”水平,努力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夯实建设先行区的物质基础。主要任务是实施十项重点工程:主导产业培育工程、新型城镇化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美好乡村建设工程、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基础设施支撑工程、生态皖北工程、民生提升工程。同时要加快六项改革创新,其中提到: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深化皖北与皖江城市带地区市县结对合作,以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为重点,逐步向产业发展、要素流动、社会管理等领域拓展,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南北区域良性合作发展格局。(五)安徽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的通知其中重点关于开发区的内容:推进产城融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强化产业支撑。提升产业竞争力与促进就业并举,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就业容量大的城市产业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功能区,发挥好现有产业的配套作用,开展链条式、集群式承接。以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为突破口,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建立开发区与城镇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机制,努力建成现代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新城。调整优化开发区规划,鼓励相邻开发区有机整合,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定位园区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试点园区根据覆盖半径和服务人口比例,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健全节约集约发展机制,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提高项目土地容积率、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额度,国家级开发区、市管省级开发区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2,国家级开发区、市管省级开发区、县管省级开发区新建项目,土地投资强度一般分别不低于300万元/亩、200万元/亩、150万元/亩,或预期亩均税收(不含土地使用税)不少于30万元/年、20万元/年、10万元/年。严控重污染行业项目,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绿色园区。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探索政区合一、派出机构等管理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同社会资本共办“园中园”。(六)砀山创新实施“四大工程”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砀山坚持以项目引领转型升级,2016年初步列入市“调转促”项目库115个项目,总投资500亿元。以“四大工程”为重点的一批项目进展顺利,通用机场已通过选址报告及飞行程序设计评审。首位产业升级工程。制定加快推进首位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实行周调研月调度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彬宇制罐、滢格水处理设备生产等项目进展,成功签约山东梨润堂酥梨深加工、李子园果奶加工等项目。一季度,首位产业工业产值增长12.7%。城镇建设提升工程。扎实开展旧城改造突破年活动,积极推进陇海铁路健康路涵、宴嬉路北段地下管廊、生态大道三期绿化、街头游园、砀城东北角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打造砀城新格局。“数字果园”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数字果园”系统建设,对园艺场梨树王、鳌头观海等示范园进行数字管理系统安装;梨花节期间,开展百年梨树认领活动,不仅让游客体验“田园风情”,同时增添砀山酥梨美誉度,增加农民收入。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业态,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成功签约高速出口物流园项目,成功举办梨园马拉松等梨花旅游节系列文体活动,旅游综合收入达2.4亿元。三、新格局(一) 皖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皖北城市群构建“两群、两区、三带”的皖北城镇空间结构。“两群”为蚌淮城市组群、宿淮城市组群,实现蚌埠-砀山,淮北-宿州联动发展,提升中心城市区域竞争力,带动皖东北和沿淮地区整体发展;“两区”为阜阳都市区、亳州都市区,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县城发展为目标,构筑以大带小、协调发展的皖西北城镇空间格局。“三带”为合蚌淮城镇带、沿淮城镇带、淮阜亳城镇带,是皖北城镇化拓展的重要空间。宿州市进行区域协调:与淮北市联动发展构建宿淮城市组群的核心主体,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做好资源共享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做好沿京沪走廊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工作,全面融入合淮蚌发展轴线。与蚌埠市做好沿合淮蚌发展轴的城镇联系,促进交通设施通道协调,产业布局协调工作。与江苏省徐州市做好交通设施对接,产业分工协作工作,更好的融入徐州都市圈,与宿州一起构建徐州都市圈副中心,与河南省做好交通设施联系。(二) 徐州都市圈规划纲要徐州都市圈,也称作徐州城市群,是以徐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鲁豫皖四省,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以及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城市,涉及总人口3188万人,面积4.8万平方公里。根据已经出台的《徐州都市圈规划纲要》,徐州都市圈将强化徐州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形成以徐州主城区为一个核心、沿陇海线这一条轴线,所构成的“点轴”空间结构。重点打造成产品深加工、物流信息、旅游、特色名优食品制造、纺织、中医药开发和制造、信息制造业,重化工、钢铁、重型机械,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群,成为苏北地区首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砀山处于徐州都市圈和中原经济区之间,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徐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地。徐州都市圈各市正在联动发展,新时期下将进一步接轨“长三角”,迅速壮大自己,以参与国际经济圈的竞争,徐州都市圈内各城市要做的是打破交通的障碍和贸易的壁垒,加快产业的互补性投资与融合,与周边省市一起,建立一个徐州都市圈的交通大枢纽。四、上位规划(一)《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1.市域城镇职能分工(1)、市域中心城市宿州市中心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新型的制鞋业和纺织服装业基地,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现代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省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皖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皖北地区中心城市。(2)、次中心城市“萧县、砀山、灵璧、泗县。砀山是中华梨都,重要的果蔬生产加工基地。以果蔬生产加工、纺织、商贸旅游为主导产业。2.城市发展策略产业集群——中心化。以中心城市为载体,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宿州市在区域中的经济竞争力。空间一体——重点化。通过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注重分工协作,合理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二)《砀山县城总体规划》()》1、城市性质中华梨都,中国重要的果蔬生产加工基地;以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园林旅游城市。2、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核、两轴、六区”:&“一核”:围绕天圆地方的古城格局形成生态绿核。&“两轴” :沿砀城路和道北路的城市发展轴&“六区”:东部产业区——经济开发区和物流园区西部产业区——民营经济园老城区城北政务文化区——政务新区、周边生活区城南新区高铁站前区——站前区和道南工业园(三)砀山县2016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阶段。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以“首位产业升级、城镇建设提升、数字果园创新、现代服务业培育”四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奋力开创新常态下砀山发展新局面。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加快初步核算,2016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99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01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5.84亿元,增长6.7%。2、财政收支增速上行2016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实现3.02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4.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2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24.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0.51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5.6个百分点。3、工业经济运行良好果蔬加工、板材加工、纺织服装、畜禽加工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对全县的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规模工业生产总量继续保持增长。2016年一季度累计完成增加值15.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累计7.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1.4%;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5%;其他类型企业同比增长14.0%。4、商贸业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不断推动服务业上档升级,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7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72亿元,同比增长20.1%。5、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工业投资完成7.14亿元,同比增长5.7%;房地产投资完成5.68亿元,同比增长6.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53亿元,上年同期数据为零;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62亿元,同比增长1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95亿元,同比增长26.8%。在建项目85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9个(不包括房地产项目)。6、金融机构存贷款双增长2016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5.51亿元,比年初增加17.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38亿元,比年初增加14.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6.75亿元,比年初增加5.20亿元,比同期增长20.2%。7、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双增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点,2016年一季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95元,增长8.9%;2016年一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5元,增长10.0%。五、本次规划与上位及相关规划的关系(一)建设用地将本次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面积为19.02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原5.52平方公里。扩区后的开发区将包括城东园区和道南园区2个园区,区划面积分别为17.02平方公里和2平方公里。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将分期实施。近期拟将现有企业及周边地块进行整合,未来远景发展将各园区逐渐延伸,城东园区进一步向东至李庄镇发展,道南园区向东南推进。(二)发展思路砀山经济开发区,围绕首位产业升级、城镇建设提升、“数字果园”创新、现代服务业培育等“四大工程”,紧抓“双高”时代到来机遇,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全面完善基础配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采取超常规举措,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完成“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 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规划的必要性分析(一)加快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要2002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以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功能较为完善的大城市为核心,以周边若干中小城市和相当数量的小城镇为依托,以发达交通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网络,超越行政区划界限,以市场法则为纽带构建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体化经济区,并制定批准《徐州都市圈规划》。2006年,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北、宿州、枣庄及微山县、永城市共同签署了《徐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备忘录》。2008年,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主动融入徐州都市经济圈作为全面向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要求各地各部门,“通过融入都市圈,开拓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向发展道路”,也是实现宿州崛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抉择。首先,宿州、徐州同处黄河故道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一脉相传,商贸关系密切,宿州融入徐州都市圈非常自然;其次,融入徐州都市圈是接受辐射带动,加速宿州崛起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1.65亿元,同比增长13.5%。再次,江苏把徐州确定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赋予其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为徐州经济腾飞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最后,融入徐州都市圈,宿州“跟跑”、“赶超”有了鲜明的标杆。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徐州达41407元,宿州为14970元,相差2.77倍,宿州与徐州的落差凸显。融入徐州经济圈,可以充分借鉴其发展经验,从而在思想观念上接轨,政策导向上同步,发展速度上紧跟,缩小差距上追赶。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是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经济区包含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砀山县凤台县等,这是促进宿州“四化”协调发展、明确空间结构、建设布局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融入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推动巨大的内需潜力向现实需求转化。构筑城乡融合、工农协调、跨越发展的新格局。(二)提升开发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处在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以来,试验区内及周边开发区扩区升级进展迅速,芜湖、蚌埠、马鞍山三市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开发区规划范围约1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63平方公里,打造城市西部组团;芜湖市开发区规划范围178平方公里,产业区面积32.5平方公里,实现与弋江区发展上相融,管理上相合,资源上统筹;蚌埠开发区扩区至61.5平方公里,打造特色高科技园区、宜居宜业新城和蚌埠新的经济中心。 “十二五”期间,宿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镇扩容战略顺利推进。经济开发区、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汴河新区的建设使城市发展空间快速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人口由34万人增加到50万人,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三城同创”成效明显,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上升到35%,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主城区为中心,四县县城为骨干,各重点镇、中心镇为补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同时,宿州市投资强劲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加,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市委市政府加快“两园两区”平台创新建设与开发区扩区、申请筹建省级开发区等工作,将为承接转移提供载体平台。随着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快集聚,产业发展基础和要素吸引效应持续增强。2011年宿州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2.80亿美元,增长9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2亿美元,增长87.7%。全年全市利用内资合同项目数629个,实际到位资金466.09亿元,增长55.1%。但现有的城市空间已严重不足,许多项目难以落地,城市空间亟待拓展。通过与周边开发区的比较,砀山开发区起步晚,发展不够快;完成了从起步到起飞发展,招商引资进展顺利,主导产业明确,前景广阔,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开发区的扩区既是自身发展诉求,更是砀山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三)满足开发区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和完善自身功能的需要自2006年9月砀山经济开发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以来,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秉承积极招商,良性发展,科学建园的宗旨,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贯彻人才兴园战略,开发区的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不断发展成为砀山县经济增长中心。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39%;工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37%;为砀山县创造财政收入9986万元(含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同比增长约44%;完成进出口总额6245万美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43%。但目前开发区的发展范围已经超出原5.52平方公里,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用地,开发区现有的用地不足与产业布局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开发区的主要矛盾。开发区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在原5.52平方公里用地外入驻,如汇源果汁、光大新能源、中粮企业等。因而开发区急需进一步的扩张用地来适应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二、规划的可行性分析(一)国家、安徽省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支撑和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发挥国家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国家科技部《关于发挥国家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指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全省开发区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发展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制定出台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开发区明确新时期开发区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积极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机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推动绿色集约特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落实均以开发区作为空间载体,为砀山开发区的扩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二)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为开发区扩区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从砀山县所处的区域发展环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合肥经济圈成立使得砀山县处于多个不同层面的城市组群和经济区域之中,这些功能区的叠加效应使得砀山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凸显,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砀山县承担了更多的区域责任。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两大新经济区的成立使得砀山县拥有了更为广阔和优越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砀山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砀山县需要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来应对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砀山开发区作为砀山县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其扩区发展是推动砀山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提升砀山县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三)自身要素基础与发展优势明显砀山开发区,日获省政府批准,是砀山县着力打造的开发区,是砀山县实施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和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园区内企业集聚已经渡过了初步的积累期,颇具规模。在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园区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砀山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处。3小时车程半径范围内有郑州、连云港、济南等。区内陇海铁路、310国道、济祁高速贯穿全境,毗邻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距徐州观音机场80公里,郑徐高铁砀山站即将开工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省道、县道穿城而过,交通便捷。园区作为砀山县高新技术产业起飞的主要载体,积极扩区促进加速发展是其必然选择。而更为清晰的事实是,中国整体的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不减,砀山县也将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期。(四)砀山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取向,为开发区空间拓展提供了有力引导砀山县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东进、西延、南跨、北优”,构建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砀山县城市总体规划()》、《曹庵镇总体规划()》等法定规划的编制实施为开发区扩区提供了坚实的规划依据。第三章&& 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5)《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7)《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4);(8)《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10)《砀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1)《砀山县城总体规划》();(12)《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3)《砀山经济开发区扩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14)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5)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国家、安徽省及开发区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二)规划理念1、生态先行 持续发展砀山经济开发区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构造和谐社会,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的需求、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有序的进行城市建设,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强调软件与硬件的项目的均衡思考重视环境持续发展。尊重社会及城市活动的多元性,重视公共领域及开放空间的塑造。2、产业先导 重点突出考虑南北片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充分利用产业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促进生产工艺纵横向的耦合和能量互补,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物质原材料,努力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加强对高能耗企业的监管考核,严格控制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的效能化建设。3、产城融合 有机组织经开区的升级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从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变,实现对现有工业园片区的升级改造,融合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尤其是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城镇在区域的产业与生活服务中心作用。在劳动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中的基础上,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形成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合,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4、塑造特色 提升品质以生态基础设施论为理论依据,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以及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构筑连续的绿地水系网络化空间,对城市系统和栖居者提供持久生存的保障,规划以各生产和生活单元为核,生态绿地及轴线将各管理单元紧密连接构成“轴核同构”的田园城市模式,以此作为塑造城市特色的引爆点。通过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绿化和开敞空间,文化和知识型设施,便利的社区服务设施,便捷而多元化的交通模式,构成的是更加丰富而生机勃勃的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品质。(三)规划原则1、产城一体、宜居宜业,注重综合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支撑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则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在开发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与砀山县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与统筹协调,做到开发区与县城的一体化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工的新型经济开发区。2、特色产业、集聚集群,注重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砀山经济开发区的多个产业要齐头并进,特色产业要重点发展。要积极鼓励带动作用强、特色优势明显、拉动产业链长的骨干企业入驻园区,发展若干个核心主导产品,打造若干个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上实施错位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人新我专”,避开产业发展同质化陷阱。3、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注重体制机制先行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园区综合能力的战略支撑。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是开发区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要以科技资源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带动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一个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带动作用明显的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产业集群。4、节约集约、生态优先,注重和谐发展空间布局紧凑和富有弹性,使土地、道路、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延伸配套产业链,形成特色片区,各个片区滚动发展,集约建设。严格按土地使用强度要求安排企业建设用地。开发区的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及用地布局,珍惜土地和水资源,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严禁先污染,后治理。要求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生态协调关系,开发区规划必须遵循生态环境保育策略,尽可能缓解开发区发展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二、规划期限本次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期限为:年;近期为年,远期年。三、规划规模19.02平方公里。第四章&& 发展条件研判一、区域交通的改善机遇砀山县现状交通主要由公路、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组成。(一)公路高速公路:济祁高速已经建成,与连霍高速、泗许高速公路连接。公路:310国道、S101、S223。砀山县县道13条共计254公里,“十二五”期间将全部改造完成,县乡公路依照“十二五”规划进行修建。“村村通”工程现已经全面完成。(二)铁路高速铁路:郑徐高铁,郑徐客运专线砀山段正在建设,新建砀山南站,预计2016年完工运行。铁路:陇海铁路,国家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经过砀山设砀山站,砀山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三)航空航空:砀山通用航空机场。砀山通用航空机场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中心,已分别列入省“十三五”规划和该县“十三五”规划。日前,砀山县编制完成通用机场选址报告,启动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砀山县建设通用机场,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中心,已分别列入省“十三五”规划和该县“十三五”规划。二、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砀山县产业发展现状1、城东园区现状(1)区位和地址城东园区位于砀山县城东部,辖科技、古城、惠民三个社区,原有开发区面积5.52平方公里,现拟将其扩大至济祁高速公路(在建),与李庄镇连成片,面积17.02平方公里。(2)现状条件和产业基础①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城东园区集中布置商业、金融、服务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内拥有水厂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处,电源由220KV变电站向园区供电。②开发区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园区内已落户企业1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50家,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汇源集团、中粮股份、海升果业、光大国际等。另外,扩区后包括的李庄镇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大红牛肥业有限公司、张元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建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新世纪服饰有限公司、镇宇钢构有限公司、新华润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果蔬食品加工业发展得较为成熟,轻纺服装、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原开发区范围内企业具体情况如表1:表1: 开发区原5.52平方公里范围内入驻企业情况一览表&编号企业名称建设内容生产情况行业类别1安徽砀山海升果业有限公司水果蔬菜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2砀山中粮果业有限公司水果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3光大新能源(砀山)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投产新能源4砀山汇源食品有限公司水果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5北京汇源集团皖北果业有限公司水果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6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万吨冷藏及速冻深加项目投产农副产品加工7安徽砀山同泰食品有限公司2万吨水果深加工项目投产农副产品加工8安徽双鹿车业有限公司电动车生产投产机械电子9砀山圣沣食品有限公司肉鸭屠宰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10安徽健得丰食品有限公司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投产农副产品加工11砀山县兴华电缆有限公司电线电缆生产投产机械电子12砀山县宴嬉台集团有限公司年产白酒2000吨项目投产农副产品加工13宿州华宇面粉有限公司小麦深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14宿州市华宇集团20万吨粮食物流建设项目投产商贸物流15砀山县恒森电缆有限公司电线电缆生产投产机械电子16砀山县恒森果蔬有限公司果蔬冷储、加工投产农副产品加工17砀山京润果蔬汁有限公司浓缩果蔬汁和果蔬浆生产投产农副产品加工18砀山圣洁梨花纸业有限公司年产26000吨高档卫生纸项目投产纸制品制造19砀山欣宇铁艺有限公司铁艺、食品罐生产投产机械电子20砀山金环塑业有限公司注塑材料加工投产塑料制品21砀山圣达食品有限公司饼干生产投产农副产品加工22安徽省格微光电有限公司LED节能照明显示产品生产投产机械电子23砀山县有机化工厂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生产投产化学制品制造24砀山友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木制红外桑拿设备生产生产机械电子25砀山隆泰果业有限公司贮藏、加工果蔬投产农副产品加工26砀山县宏昌果业有限公司水果套袋生产投产塑料制品27安徽砀山东方制罐有限公司制罐、瓶盖加工投产机械电子28砀山县振兴制罐有限公司制罐生产投产机械电子29砀山县惠丰市场粮油、果菜配送中心投产商贸物流30砀山县金利塑业有限公司饮料吸管投产塑料制品31砀山县哥巴德肥业有限公司生态肥料、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产投产化学制品制造32砀山县绿十字有限公司血浆采集运营医疗33安徽省三友制衣有限公司800万件全自动电脑服装生产线项目投产纺织服装34砀山县华康医药有限公司药品、医疗器械、消毒用品等销售运营医疗35宿州市皇冠食品有限公司水果、蔬菜罐头生产投产农副产品加工36砀山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投产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7砀山绿源生态肥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项目投产化学制品制造38砀山昌隆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汽配加工生产项目投产机械电子39安徽丰原砀山果业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浓缩果汁深加工项目投产农副产品加工40安徽省金砀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梨深加工在建农副产品加工41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生产在建机械电子42安徽华箔箔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贵金属深加工、精加工在建机械电子43安徽省科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手机整机生产在建机械电子44砀山县海尔斯低碳产业园有限公司蜂巢轻质墙体材料生产在建建材业45砀山县欣诚食品有限公司果蔬类、畜禽类罐头、空罐加工在建农副产品加工46砀山县果源果乐有限公司果醋原浆生产在建农副产品加工47安徽皮皮王集团公司服装生产在建纺织服装48砀山县车城汽修汽配有限公司汽配城在建服务业49砀山县美之宝家私有限公司家具生产在建板材与家具制造业50宿州耐得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成套电气设备生产在建机械电子51安徽省天乐工贸有限公司童车生产在建机械电子&2、道南园区现状道南园区位于陇海铁路线以南,北到达突路以北320米,南达良梨路,西抵李白路,东至前进路以东规划道路;现状仅有部分小型的楼板、水管销售企业,尚未发展成具有规模的产业。3、扩区选址本次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面积为19.02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原5.52平方公里。扩区后城东园区东至济祁高速公路以西,南至陇海铁路,北至生态大道,面积约17.02平方公里;道南园区位于陇海铁路线以南,北到达突路以北320米,南达良梨路,西抵李白路,东至前进路以东规划道路,面积约2平方公里。(二)砀山县产业发展趋势分析2014年砀山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3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5:45.1:25.4;财政收入9.03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增长15%。在新的发展驱使下应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持续增长。牢牢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抓手,集中力量,全力推进,以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抓好续建项目的同时,切实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和重点认真做好规划、项目前期和方案的研究论证工作和项目的衔接、对接工作,继续保持投资强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对发展的拉动力。2014年全力支持、配合做好郑徐高铁、济祁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已签约的汇源集团小包装饮料生产项目、中部家具产业园、电缆项目、电动工具项目、新二中建设,确保海尔斯低碳产业园、华箔箔业科技园、果源果乐果醋饮料项目建成。积极跟进,确保投资3亿元的海升集团果胶生产、胡萝卜加工项目,北京艾旭生物科技集团投资3.7亿元的果蔬精深加工项目、日处理垃圾300吨的垃圾发电项目、投资3亿元的汇源集团小包装饮料生产项目,投资3亿元的电动工具生产项目,投资10亿元的锦纶生产项目,投资10亿元的电缆生产项目落地建设。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收集与整理,充实完善项目库,调动全县力量通力合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项目库和发展规划,集中精力做好项目的筛选、储备和跟进工作,为保持明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投资的持续增长打好基础,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成经济发展动力库。三是努力争取国家、省投资。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国家、省投资重点,努力寻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领域的有效对接点,多渠道向上汇报衔接,全力争取国家、省投资和政策扶持,力争到位国家、省投资比上年增长15%以上。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工业实体经济为主体、以招大引强为支撑、以引进税源企业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四项原则,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紧紧围绕果蔬食品、板材家具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知名民企等战略性投资企业,力争全年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60个,完成招商引资200亿元以上。五是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按照早动手、早安排、早实施的原则,衔接落实好项目建设所需电、水、道路交通等外部配套条件,抓紧做好2014年计划新开工项目建设程序完善工作。强化在建项目管理工作,规范项目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保证项目按期顺利实施。加强项目监督稽查,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办法,确保建设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生产、资金使用不出问题。&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为带动,以搭建工业发展平台为载体,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发展层次,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加快实施兴华电缆整体搬迁项目,力争华孚色纺、健得丰食品二期、格微光电二期、汉森木业二期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二是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启动实施“3111”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通过3年时间,打造1个在全国叫得响的首位产业园,产业园产值超10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超10亿元,其中首位工业产业园税收超5亿元。加强园区功能规划,划分果蔬食品加工园、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园、物流园等园中园,加快项目落地。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切实做好园区土地征用、报批工作。不断完善园区设施,着力推进以水、电、路、气、通讯为重点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项目服务、劳动保障、金融服务、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问题,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创新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模式,每个镇在开发区或高铁新区建设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每个镇、每个重点县直单位都要引进1家以上果蔬食品或板材家具类企业。三是以大企业带动形成大产业。重点培育科技食品、汇源果业、润达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产量上规模、效益上台阶,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0亿元,增长30%。不断加大企业上市工作推进和扶持力度,力争2014年3至5家企业进入全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强英鸭业、宇宁生物科技成功上市,圣沣食品、强英鸭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企业技改步伐,促进兴达制罐生产、双鹿减震器生产、汇金木业扩建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四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控制在市上下达指标范围之内。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确定果蔬食品加工为我县首位产业,做深、做强板材家具产业,促进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建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布局合理、产品品质优良、产业效益明显的新型农业结构。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继续推进2013年度6个重点示范村建设提升,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启动建设2014年7个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四化、五同步”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管新机制。继续以缓解制约农村发展突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清洁工程、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标准园区和设施农业,打造10万亩水果产业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5个标准果园,5个标准菜园及10处标准化养殖场。加快发展优质果蔬产业,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进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发展及两园一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推广网络。重点推广砀山酥梨标准化生产、精品水果设施栽培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等十项新技术。三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加工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2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家,加工产值达到70亿元。不断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加工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健全农村商流服务网络,全力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统筹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各项资金,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两大基地新投入资金不低于1亿元,土地流转达18000亩。& 努力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开展“城乡建设提升年”活动,确保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0个,城镇化率达到41%以上。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全面实施“555”工程,构建更富魅力和活力的新型城镇体系。一是以民本理念改造老城区。以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为重点,有序推进老城区道路改造,抓好小街小巷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给排水及沟河疏浚、护坡、污水截流工程,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厕、小游园等公共设施。加快城区水系改造,进一步完善环城河生态公园建设,逐步建设利民河、陈庄沟滨水生态休闲带。加快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改善城区雨污分流条件。稳妥实施棚户区改造,改善老城区人居坏境。二是以精品理念建设新区。围绕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城区20平方公里、污水管网、道路系统、城市绿地、高速高铁站、商业布点等控制性详规。拉大砀城框架。加快路网建设,打通科技路、利民路、桐木路等“断头路”,完成东升南路、宴嬉路南段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红山路、中原路北延、桃花路、东升北路、东关闸门桥移建工程,全面启动新区城市综合体、文化产业园、奥体中心建设。三是以统筹理念发展镇村。坚持规模扩张与功能提升并重,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齐抓,按照“镇当城建”的标准建设李庄镇,推进周寨镇中心镇建设,依托黄河故道生态环境,把玄庙镇打造成为皖北著名生态示范镇、旅游特色镇,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壮大旅游商贸服务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集聚人气、集聚财力、集聚动力。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砀山历史文化资源,打响“黄河故道、中国梨都”旅游品牌。完善黄河故道旅游开发区和湿地保护区规划建设方案,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加强与省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合作,扶持和培育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积极融入黄淮海经济区旅游圈、皖北旅游经济圈,大力推介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新型商贸业,抓好大型连锁经营,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重点建设购物休闲广场、仓储卖场和特色街区,积极引进名品名店和连锁企业,大力发展中介、创意、电子商务、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高铁站前广场物流园、李庄高速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网点布局,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乡镇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等项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科技文体广电事业。大力开展科普推广活动,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广电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设计建设文化产业园、奥休中心等项目,有组织的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县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县妇幼保健院、红十字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贯彻落实扩大就业各项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服务体系,多渠道引导和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鼓励各类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合理引导民族宗教和信访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扎实推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三)开发区发展趋势分析砀山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行业及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形成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抢占行业高端价值链、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1、区位转变:从“城市边缘”到“协同发展” 新的发展要求和态势使得开发区由原来位于城市外围的产业园区逐步发展为城市新的发展重心。 2、产业转变:从“生产加工”到“产业集群” 开发区应依托已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把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之本,强化其产业链建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功能转变:从“单一职能”到“多元复合” 开发区产业能级已初具规模,未来应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并吸引人才资源导入,促进产业的多元发展,带动产业能级的提升。 4、环境转变:从“绿化配植”到“产业景观” 现代产业空间应注重生态、产业、人居三重环境空间的结合,营造厂区、园区、社区、城区多元化的景观聚合空间。应充分依托原有自然景观资源,梳理区域的景观体系,强化生态网络的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三、城市分工的协调提升(一)区域职能分工对宿州的要求《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对宿州的功能定位为:宿州是淮合芜宣和沿海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淮宿城市组群的核心城市。打造全省重要的煤电化产业、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圈,建设成为苏鲁皖豫四省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二)宿州城镇体系职能分工规划形成“一核、一轴、两板块”的空间结构:“一核”:宿州中心城市。“一轴”:沿国道G310和省道S301串接萧砀、沿京台高速和国道G206串接宿淮、沿省道S303串接灵泗的城镇发展轴。“两板块”:萧砀城镇板块、灵泗城镇板块。萧城、砀城、灵城、泗城。萧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以农产品加工、合成革、陶瓷、建材、造纸、旅游休闲为主导产业。砀城:中华梨都,中国重要的果蔬生产加工基地。以果蔬生产加工、纺织、商贸旅游为主导产业。灵城:中国灵璧奇石文化之城。以新兴材料、食品加工、商贸服务、会展博览、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泗城:宿州市东部的门户城市。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四、产城互动的客观趋势(一)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反思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病”问题也日趋显著。不少新城建立之初,单纯以招商开发为目的,缺乏成熟的衣食住行、商业休闲等基础设施,一座座新城变为了“睡城”、“卧城”。使带动区域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等建城之初的目标却难以完成。我国开发区发展较为典型的两种模式:1、产业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模式:以产业聚集区为起点,经过“外围工业组团发展——工业区规模扩大,扩园——城市新区——……”,这种模式随着园区边界不断膨胀,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居空间发展滞后、土地资源紧缺、产业退二进三困难”等问题。2、理想新城渐进模式:明确发展边界基础上有一个理想的、超前的综合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了与老城区的关系、产业发展与居住、商贸、景观的关系,使开发区在向“产业新城”转化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开发区在进行产业链延伸和升级建设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的向2.5产业——强调知识创新与服务方向转化,发展目标必须从“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封闭系统的政策区”转变为开放系统的城市功能区,强调产业、社会及空间的协调发展。(二)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趋势1、传统型产业单一重视生产功能的传统产业,在初期可以快速形成生产聚集,粗放的以生产厂房铺满用地,当生产水平达到瓶颈时期,难以持续发展。当生产向低成本区转移时,传统产业由于缺乏自我更新升级的能力而陷入长期衰退,同时由于缺乏人口沉淀,区域内难以更新置换其他功能。2、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产业强调产业协作,与城市、生活相结合,沉淀常驻人口,吸引创新人才,即使初期城市建设投入较大,但是当生产水平遇到瓶颈,其创新能力将促使升级。当产业转移之后,功能复合发展的产业区能向综合城区转化。国际发达国家产业的兴衰成败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优化产业用地的空间布局,以产业规划引领产业招商,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品质,将商贸、科技研发、总部基地等产业纳入开发区整体开发中,使产业发展与城市整体发展形态相融合,才能创造好优良的生活、就业环境,吸引高素质人口聚集,才是为未来继续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五、发展条件分析(一)优势(1)、区位交通优势砀山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砀山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处。3小时车程半径范围内有郑州、连云港、济南等。区内陇海铁路、310国道、济祁高速贯穿全境,毗邻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距徐州观音机场80公里,郑徐高铁砀山站即将开工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省道、县道穿城而过,交通便捷。(2)、自然资源优势砀山县素有 “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闻名于世,砀山酥梨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从1958年砀山酥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年出口量均在400万斤以上,销运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经国家农业部评估,砀山酥梨品牌进入中国果业30强,位列第10,品牌价值达31.2亿元。而且砀山除盛产梨之外,还有苹果、桃。黄河故道跨过砀山北部,县内拥有新汴河、南四湖等水资源;其气候界于暖温带和热带之间,属于季风半区,年平均温度14.1℃,年2219.1小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多样动植物生长繁衍。根据砀山县最新考察资料:果树资源共有23个树种,311个品种。主要是,总面积达50万亩,其余为苹果、桃、杏、枣、柿、李、银杏、、猕猴桃、樱桃、棠棣、木瓜、无花果、沙果、文观果、赖葡萄等。(3)、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城东园区已经发展得很具规模,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及商贸物流业为辅助产业的格局。这就为未来园区的发展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劣势(1)环境质量较差县域范围内水资源较为缺乏,利民河水体污染较重;环境卫生水平较低,城区环境质量较差。(2)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现状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但是产业较分散,且产业种类较多,无法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3)管理统筹效果不佳政府在开发区的发展中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但相关部门存在着管理滞后、协调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对开发区的整体发展布局缺乏统一筹划,致使开发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合理妥善的解决,对开发区发展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三)机遇(1)徐州都市圈发展机遇徐州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对砀山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徐州都市圈规划纲要》中提出,将打造以徐州主城区为一个核心、沿陇海线这一条轴线,构成 “点轴”空间结构。并重点打造产品深加工、物流信息、旅游、特色名优食品制造、纺织、中医药开发和制造、信息制造业,重化工、钢铁、重型机械,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群。所以,砀山主要依托的市场及未来发展的动力源也正在于此。依托区域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砀山经济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更有潜力。(2)中原经济区发展机遇国家层面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将我省宿州、亳州、淮北、阜阳、蚌埠五市及砀山市凤台县、潘集区纳入规划范围,这就为砀山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全面立足中原地带独特的大平原条件,发挥自身梨园古县、黄河故道的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开展新一轮砀山产业新发展。(3)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机遇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着力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提升皖北地区“四化”水平,努力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夯实建设先行区的物质基础。主要任务是实施十项重点工程:主导产业培育工程、新型城镇化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美好乡村建设工程、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基础设施支撑工程、生态皖北工程、民生提升工程。同时要加快六项改革创新,其中提到: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四)挑战(1)省内横向竞争发展的挑战根据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4月公布的最新批准的各省开发区名单,安徽省占85家。面对省内其他开发区的横向竞争挑战,砀山经济开发区如何在省内各市、县的开发区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及交通区位优势,是未来开发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表2:省内周边区域开发区综合分析表类别工业区名称规模主导产业备注省级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鞋服轻纺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化工产业、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综合型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电子信息、材料、机电、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综合型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安徽泗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31平方公里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新型化工业区省级开发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0.26平方公里不锈钢制造、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产业传统工业区省级工业园区安徽亳州工业园区规划面积0.44平方公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现代中药产业、化工及超硬材料产业传统工业区资料来源:上述各工业园区的官方网站。(2)省外纵向发展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其中,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222家(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4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家、保税区15家、出口加工区58家、边境经济合作区14家、其他类型开发区33家),总面积2323.42平方公里;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346家,核准面积7625.85平方公里。然而我国经济开发区当前也面临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趋同、优惠政策不当、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对于砀山经济开发区,如何利用特有的资源,与全国范围内的诸多经济开发区发展形成差异化发展,寻找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开发区发展道路,对提升开发区的知名度,扩展开发区的产业规模十分重要。表3:省外周边区域开发区综合分析表类别工业区名称规模主导产业备注国家级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152.8平方公里,已开发45平方公里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业、现代服务业及工业电子、现代食品、生物制药、纺织服装业等综合型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山东省单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4.3平方公里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食品加工、光电新能源产业创新型开发区一般工业园区江苏省丰县经济开发区近期建设面积25平方公里,远期60平方公里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动车产业传统工业区一般工业园区河南省夏邑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传统工业区资料来源:上述各园区官方网站。综上分析,本次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对促进砀山县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营造砀城新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施必要性与建设可行性。(五)总结判断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为开发区扩区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从砀山县所处的区域发展环境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徐州经济圈使得砀山县处于多个不同层面的城市组群和经济区域之中,这些功能区的叠加效应使得砀山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凸显,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砀山县承担了更多的区域责任。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两大新经济区的成立使得砀山县拥有了更为广阔和优越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砀山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砀山县需要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来应对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砀山开发区作为砀山县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其扩区发展是推动砀山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提升砀山县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需要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积极发展环保低碳产业和科技型产业。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砀山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行业及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形成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抢占行业高端价值链、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一、产业发展思路(一)产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各项工作均完成了预期目标,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11年底,拥有企业1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余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工业增加值11亿元,销售收入41.5亿元,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1.0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出口总额6367万美元。目前,砀山经济开发区内果蔬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物流、轻纺等产业逐步形成,特别是水果加工业被批准为省级果蔬加工基地,使砀山县由水果生产大县向水果加工强县转变。随着主导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七年间,先后引进汇源集团、海升集团、中粮股份、光大集团四家上市公司。随着汇源饮料、双鹿电动车、圣沣食品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将拥有全省最大的水果加工基地、最大的电动三轮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肉鸭食品加工基地。以光大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和格微光电LED 应用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项目也正在建设中。(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优化与高端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砀山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缺乏。特别是开发区内主要是果蔬食品加工、纺织加工业、板材家具业等低端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业层次低,技术层次低,附加值低。同时大企业、骨干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集聚程度弱,带动效应不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相当有限。(2)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砀山经济开发区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对未来创造具有活力和人气的城市中心相对不利。产业结构中存在强工业弱服务业、强生活型服务业弱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协调状况,削弱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有待加强一方面,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差、缺乏特色、缺少品牌;另一方面,企业严重缺乏自主创新人才。当前,砀山经济开发区区内企业普遍存在能独挡一面的高新技术的人才少,开拓市场的人才少,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紧缺的现象。绝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缺乏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集聚升级为导向,以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以产业化为目标,重视拓展集聚经济效应,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抓住“徐州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皖北振兴计划”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利用国家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依托中原腹地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加强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合作,制定高起点规划,实施大开发,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高度重视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度高、质量效益好、投资环境佳、持续发展优的皖北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依托砀山县在皖北区域、省域的比较优势,结合砀山经济开发区的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本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有效引导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树立开放意识,积极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着力引导一批对砀山经济开发区发展有明显牵动作用、或弥补本地产业链缺陷的重大项目;努力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培育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机械电子业和商贸物流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轻纺服装制造业,把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县工业与商贸物流的发展龙头和核心增长极,成为宿州市与安徽省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产业发展原则与策略(一)发展原则1.特色、错位发展原则坚持错位优先、注重特色发展,突出重点,积极鼓励带动作用强、特色优势明显、拉动产业链长的骨干企业入驻园区,发展若干个核心主导产品,打造3个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上实施错位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人新我专”,避开产业发展同质化陷阱。2.集群、集约发展原则&&&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要以现有的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推动园区的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3.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着力创新开发区开发建设方式和管理运行机制,以承接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中原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为主,围绕工业园发展的主导产业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中原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与此同时,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和提升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市场、高质量的产品。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科学协调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有效衔接好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问题,着力生态发展、低碳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强化落实高增长、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发展策略1.优化空间结构,加快产城一体化策略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和功能配套对城市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反之其本身也具备延展性,促进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园区城市综合功能区建设,既是工业反哺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又能通过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产城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但需要注意的是,未经科学规划盲目进行空间上的拓展不仅可能造成开发区开发效益低下、浪费土地,也可能会与城市争夺发展空间。总体来讲,优化空间结构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优化空间结构、产城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目标,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二、重视科技创新,招商引智策略科技创新是建设园区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供血细胞”,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是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二十年左右时间,镇海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进的项目普遍存在层次较低、创新不足、可持续发展乏力的现象。在未来发展转型中,必须转变招商理念,坚持高品质、高质量、高科技的选商标准,以低碳环保优先、节能减排优先、科技创新优先的原则,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招商选资”转变。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策略开发区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承载地区城市化,形成地区城市生态是一个重要方面。保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生态资源,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廊道连接,形成完善的园区绿地景观系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环境宜人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以人、城市、自然和谐为宗旨,创造开发区生态空间景观网络,为居民提供理想的生活、工作、休闲环境,提升环境建设的对外展示作用和优化园区功能作用,体现开发区创新、生态、适居的新风貌。开发区周边和内部的城市生态廊道及滨水绿带共同构筑了开发区生态屏障,应积极利用开发区内部的防护绿地使之形成生态廊道,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格局。充分整合开发区内部河湖池塘形成小型生态斑块,构筑有效的开发区内部生态机理,使之生长在大的生态基底之中,同时为开发区内部各组团服务。 三、产业发展导向通过编制《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引导砀山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园区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砀山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根据砀山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未来发展要求,砀山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导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统筹安排把砀山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布局放在宿州市、徐州都市圈、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更大的视野中考虑,特别是考虑与周边区域相互衔接,统筹进行布局。(二)重点突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对于主导产业的用地要积极引导,优先安排,拉开拉大产业布局框架,结合具体情况发展相关辅助产业。(三)综合完善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同时,根据产业与配套服务适度平衡原则,布局配套服务设施。(四)集约利用整合产业空间分布,引导企业向相应类型的产业组团集中,提高产业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将产业链的各个生产服务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为优化园区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建议小型企业适宜安排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小地块,或若干小型企业集中布局,避免影响大型企业对用地的需求。置换整合既有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做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保护环境产业布局遵循区域用地适宜性的特点,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根据园区的环境容量逐步建立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模式。在产业配套服务用地周围集中布局公共绿地,强调工业组团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上述原则,借鉴产业集群理论思路,加强管理和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对相关产业和同类产业进行同区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以促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开园区框架,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企业入驻步伐,促进各园区产业发展。城东园区主导发展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和机械电子业,辅助发展新能源产业;道南园区主导发展商贸物流业,辅助发展轻工制造业(轻纺及服装制造)。此外,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上应考虑其它产业进入的可能性,不排斥其它的产业类型。四、主导产业发展针对开发区内现有产业的发展及自身环境资源条件,将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定位为: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机械电子业和商贸物流业。(一)轻工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轻工制造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中类,具体见下表:表4:轻工制造业分类表轻工制造业1农副食品加工业2食品制造业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烟草制造业5纺织业6纺织服装、服饰业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草制品业9家具制造业10造纸和纸质品业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印业1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根据砀山县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情况,将轻工制造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果蔬加工作为首位主导产业发展。资源条件:砀山耕地面积178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100万亩,连片果园堪称世界之最,有“中华梨都”之称,是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农产品产量大、类型多。同时全县劳动力资源充裕,资源条件好。支撑性企业:果蔬加工业是砀山经济开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拥有汇源集团、中粮股份、海升果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众多食品加工小企业,产业基础好。重点建设项目:金砀山酥梨产业园项目、欣诚食品年产5万吨罐头项目。市场前景:从全国和区域的发展趋势看,发展初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市场前景一般,而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带动性:农副食品加工业带动性强,产业影响力系数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开发区乃至砀山整体产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二)机械电子业机械电子的范围比较宽泛,机械行业是指除汽车制造以外的所有金属相关的制造业,主要包括设备、器材的制造,电子行业主要是指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的制造。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表5:制造业分类表(部分)C制造业34金属制品业35通用设备制造业36专用设备制造业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强,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投入资本规模大、回收年限长,需求弹性大,对经济的发展比较敏感等特点。我国是电子元件生产大国,电子元器件行业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高出全行业平均发展水平。2007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达到1005亿美元,约占国内电子信息产品总市场的46.7%,占世界电子元器件市场的份额为24.2%,仍然保持世界第一大元器件市场的地位。 资源条件:砀山县劳动力资源充裕,有良好的发展机械电子业的资源条件。支撑性企业:园区正在大力引进机械电子类企业入驻,未来拟加入的企业有电梯生产项目,以及手机零配件等机械电子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电梯生产项目、电动车生产项目、格微光电项目等。市场前景:从全国和区域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第二产业的发展重点。其中,把提升机械电子制造业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首要内容。发展机械电子业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带动性:机械电子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劳动力涉及面广,同时有助于园区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可以很好的带动开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商贸物流业资源条件:砀山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处,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交通便捷,是水果、蔬菜、板材等生产与加工的集散地。支撑性企业:砀山县拥有财富广场、香港商城、文化商业街、梨都步行街、金山商城以及在建的光彩大市场等引领全县、辐射皖苏鲁豫交界区域的商业区。市场前景:依托县城区位优势及郑徐高铁、济祁高速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大力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依托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商贸、会展、金融、咨询、交易等中介机构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最佳、配套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新区。市场带动性:商贸物流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轻工制造业和机械电子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将会带来大规模的物流活动,商贸物流业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五、辅助产业发展(一)新能源产业资源条件:砀山县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有发展新能源(生物质能)产业很好的资源条件。支撑性企业:拥有以光大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园。皖能集团投资3.5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关联效应好的工业项目相继入住砀山。重点建设项目: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市场前景:新能源产业是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在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低损耗输电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作为制造业的衍生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延续性,市场前景良好。市场带动性:新能源产业链长,总体产业带动性强。(二)轻纺及服装制造业资源条件:砀山县劳动力资源充裕,同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所需的农产品资源、水资源也很丰富。支撑性企业:拥有润达纺织、恒祥棉业、恒瑞棉业、民鑫纺织、新雅泰服饰、新世纪服饰、宏达服装等骨干纺织企业。同时,开发区原有的轻纺工业园,也为纺织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重点建设项目:包装材料生产项目、服装生产项目等。市场前景:市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服装等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并对其质量和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区域内发展纺织服装加工业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带动性:纺织服装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可以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六章&& 总体规划布局一、用地条件(一)定性分析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面积为19.02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原5.52平方公里。扩区后的开发区将包括城东园区和道南园区2个园区,区划面积分别为17.02平方公里和2平方公里。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将分期实施。近期拟将现有企业及周边地块进行整合,未来远景发展将各园区逐渐延伸,城东园区进一步向东至李庄镇发展,道南园区向东南推进。1、规划选址要素分析交通可达性: 开发区周边对外交通条件良好,与砀山县高速公路、铁路出入口联系便捷,运输能够直接运达或运出,成本将能降至最低。用地适宜性: 选址范围地势平坦,但选址范围周边及内部有电力高压线穿过,对部分地区用地有影响。空间拓展性:该选址建设用地较多,无不宜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可以满足园区建设用地需求,但开发区周边有多条高压线穿过,对用地分割较为严重,对空间拓展产生一定影响。生态安全性:开发区与顺河堤相连,中部有城市生态廊道穿过,生态敏感度较强,通过防护廊道设置可提供有效生态安全保障。该区地势平坦,通过一定的工程设施提高防洪排涝标准。环境协调性:该选址内部景观视野开阔,周边及内部水系较为丰富,景观资源较好。本方案环境协调性高。动搬迁成本:规划选址范围内基本无农村居民点,拆迁成本低。能源条件:开发区选址范围紧邻城区,电源、热源可以共享共建。水文水资源条件:现状城市供水系统可方便到达,水文水资源条件较好。基础设施保障:规划区距离砀山主城区较近,可以基础设施共享,本规划选址方案基础设施保障条件较好。2、结论规划范围总体情况较好,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用地规模充足,地质情况稳定,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主要存在问题是开发区紧邻城市新区和生态敏感区,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需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二)定量校核1、砀山县中心城区的空间层面根据砀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域空间层次上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划分为三类区域,即不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规划研究的范围的用地属于总体规划确定的适宜建设区。少量分别属于不适宜建设区和较不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用地特征:该区地基承载力良好,现状已有一定开发基础,自然生态条件较差、生态服务功能较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爆款打造准备事项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