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哦呀斯密是什么意思关于"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的说法

“古典地租剩余理论”与“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之比较_小宗师专辑:【摘要】古典地租理论向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转变与“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转变紧密相连。古典地租理论中的“报酬递减”既包括了异质性的报酬递减,又承认同质性的报酬递减;但是边际生产力理论仅承认同质性的报酬递减。边际主义在缩减“报酬递减规律”定义的同时,又将地租理论运用于分析价值、工资、利润、利息等,从而使得“报酬递减规律”的适用性扩展到整个经济分析。从这个角度而言,边际主义理论是在推进理论的发展,而不是理论的倒退。【关键词】报酬递减规律,剩余理论,边际生产力地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人们对于地租的理解也在发生着改变。在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地租理论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理论:古典地租剩余理论(安德森,1777;马尔萨斯,1815;李嘉图,1821等)、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屠能,1826;马歇尔,1890;威克斯蒂德,1894等)和部门间净产品的地租理论(斯拉法,1960)。每一种理论都建立在对于“地租”这一概念的理解之上,并流行于特定时期。通过区分古典地租剩余理论和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本文发现前者既承认异质性的报酬递减,又承认同质性的报酬递减;但是后者仅承认同质性的报酬递减。所谓异质性的报酬递减1是指,根据土地质量的不同,不同级别上土地所获得的地租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同质性的报酬递减2是指,在同质的土地上投入相同的资本量,产出量会有所差异。地租理论中“报酬递减”的这一变化,有助于理解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经济学转变的原因。过去所谓的“边际革命”,其实并不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全面否定,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一、古典地租剩余理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62)最先将地租理解为土地的剩余。他还发现,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同一块土地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地租的大小。但是就像同时期的大多数学者一样,配第并没有将资本报酬和土地报酬区分开来,更没有区分出异质性报酬和同质性报酬。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758)第一个明确指出,地租是剩余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所说的“纯产品”3实际上就是一种剩余。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魁奈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认为“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而“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魁奈注意到,土地所有者有权获得剩余产品,这是伴随着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把地租定义为“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土地有自然的与改良的差别,土地改良需要投入资本。一旦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无论地主是否对土地进行改良,地主都要求地租。无论是魁奈的采邑权支付,还是斯密的垄断价格,都没有对影响地租水平的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由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1777)第一次发现并明白叙述。安德森认为,土地质量存在差异会引起耕种不同质量的土地所消耗的费用不同,因此利润必定会有差异。“如果等量谷物(每一种土地的产物)能依相同的价格售卖,则耕种最丰土地的利润,必比耕作其他各种土地的利润大得多。”他把这多余的利润归为最丰土地的地租,这是一种级差地租的思想。安德森的地租理论还涉及到了土地的改良能力问题,而这一点恰恰为后人忽视。安德森之后,爱德华·韦斯特(Edward West,1815)、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815)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一同研究了地租问题。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讨论进行了总结,并清楚而又明确地提出了古典地租剩余理论。韦斯特(1815)在《资本对土地的应用》这篇论文中,早于李嘉图,并同李嘉图用相同的形式和语言,基于收益递减原理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这使得他赢得了“李嘉图学派”第一人的称号。马尔萨斯(1815)认为,地租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土地的肥力、生活必需品的特征和肥沃土地的相对稀少性。他认为土地的肥力是产生剩余产品——地租的基础,或者说是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与垄断完全无关,地租的存在大大有利于社会,是社会繁荣的象征。李嘉图(1817)肯定了韦斯特和马尔萨斯的贡献,认为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向世人提供了有关地租的真正学说”。李嘉图定义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租的那部分土地产品”。对于地租的产生,李嘉图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当富于丰富土地的地区最初拓殖时,维持实存人口所需耕种的土地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土地如同空气、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没有人会为使用土地而支付任何地租。但土地的数量并非无限,质量也不是相同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质量和位置较差的土地也就投入了耕种。该地区的人口每发展一步,这时一切较肥沃的土地的地租就会增长……。”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把李嘉图论证的这一部分归纳为如下的定理:任何土地所产生的地租是指,与耕种中最差的土地所得的报酬相比的超过量。这就是异质性地租的产生。李嘉图把论证又推进了一步:“……常常出现的情形是: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或更差的土地投入之前,人们能使资本在已耕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东西。我们可能发现,把用在第一等土地上的原有资本增加一倍,产品虽然不会加倍,但却可能超过在第三等土地上使用同等资本所获得的量。在这种情形下,资本就宁可用在旧有的土地上,而且会同样产生地租,因为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李嘉图论证的这个第二部分,也由穆勒归纳成另一个定理:地租也可以用同一种资本品的报酬跟同样资本品在尽可能不利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报酬相比时的超过量来衡量。这就是同质性地租的产生。由此可见,李嘉图认为,土地的技术特征——肥沃性不断下降(粗放的收益递减导致的异质性地租),以及在同样的土地上使用的劳动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量越来越小(集约型的收益递减导致的同质性地租),是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家在论述自己的分配理论时也都涉及到了对地租的理解(萨伊,;西斯蒙第,1819;拉姆塞,1836)。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大多数学者们都把地租概念理解为从稀有自然资源(诸如土地和矿山)的所有权中获得收入的可能性,既包括同质性地租,又包括异质性地租。边际革命出现后,地租的这一理解开始发生变化。二、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经济理论发展到了边际主义时期,原有的“地租作为一种剩余”这个概念逐渐消失,一种对报酬递减规律的新的解释引进到经济理论中。在经济学说史上,运用新古典边际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地租理论的经济学家包括以下几位: 约翰·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1826)、杰文斯(Jevons,1871)、劳恩哈特(Launhardt,1882)、门格尔(Menger,1871)、维塞尔(Wieser,1884)、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886)、威克塞尔(Wicksell,1893)、J.B.克拉克(J.B.Clark,1899)、霍布森(Hobson,1902)、威克斯蒂德(Wicksteed,1910)、马歇尔(Maishall,1890)、帕累托(Pareto,1893)。而其中为这一分析方法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是威克斯蒂德和马歇尔。杜能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先驱。但是,杜能(1826)的地租理论以李嘉图异质性地租理论为基础,认为地租的产生依赖于需求和市场相联系的各种农业部门最便利的区位。赫德(R·M·Huzd,1963)继承了杜能的思想,详细论述了区位地租理论。在杰文斯(1871)的著作中,尽管他运用了新的边际主义数学方法来解释地租的产生,但是地租仍旧是一种剩余。杰文斯认为,“公认的地租学说”指的就是李嘉图和穆勒的学说,“只要略作修改,甚至不需修改就可适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几年之后,瓦尔拉斯(1874)对于英国地租的论述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中阐述了“对英国地租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他赞同李嘉图和穆勒对粗放地租和集约地租划分的区别,但在用数学方法重新阐述这些理论之后,发现集约地租更有利于构建一个统一的一般理论,以便用同样方式决定所有生产性劳务的价格。瓦尔拉斯的目的是把地租理论纳入一般均衡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是相互依赖的。门格尔(1871)将李嘉图在分析级差地租时使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扩展到整个生产与分配领域。比如,地主获得的地租是有那块土地上所种植的产品的效用所决定的。门格尔完全从主观心理感觉来解释价值、地租、利息、利润等,否定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约翰·贝茨·克拉克(1899)提出了为利润、利息、地租等不劳而获的收入作辩解的边际生产力论。克拉克把土地归入资本,地租被视为土地投资的报酬,按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他承认的分配理论是将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一般化,“我们应该将土地的地租当作一种资本品的收益来进行研究——仅仅是当作利息的一部分”。威克斯蒂德(Philip Wicksteed,1894)对地租的边际主义理论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分配规律只有一个,不是由要素的性质的不同来决定,而是由它们级差效用的同一性来决定”。换句话说,对于边际主义4理论,重要的不是要素的异质性,而是同样质量要素不同数量的级差效用。斯拉法(1960)评价了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这种新的地租(和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李嘉图集约地租理论和集约收益递减理论的一个结果”。具有边际主义传统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强调与古典经济学家的连续性时,认为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并不是古典地租理论的倒退,反而大大地扩展了地租概念。他将地租看作是一种剩余和更一般的生产者剩余的一个特例。马歇尔断言,“地租不是独一无二的经济现象,不过是大量经济现象中的重要一种”,所有收入都可以包括一个地租成分。如果有些要素供给匮乏,且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增加,则有可能获取一个也许能适当的称之为租金的收入。由此,马歇尔区分了“纯租金”和“准租金”的概念,并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短期内短缺的物品可以在长期内大量生产,从而使任何获取租金的可能性消失。马歇尔还弱化了粗放地租和集约地租的区别,他称之为级差地租和稀有地租。“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地租都是稀有地租,所有的地租也都是级差地租。”因为某一种质量的土地在某一个时间发生短缺,级差地租就出现了。从而得出结论:所有地租都包含着两个因素。三、小结古典地租理论向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转变与“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转变紧密相连。在古典经济学中,地租是由最劣等土地的产出所决定的。两种不同质量的土地,其产出量的差额即为地租,这是所谓的“粗放型地租”。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垦,上等地所获得的地租总比次等地所获得的地租高。根据依次排列土地的不同级别,可以看到,各级别上土地所获得的地租不同,且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被称为“报酬递减规律”。这是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的一个含义,它是由土地的异质性而得出的。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另一个含义与“集约型地租”相关,即在同质的土地上投入相同的资本量,产出量会有所差异,其中的差额也被称之为地租。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中的“集约型地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整个体系的完美,边际学派不得不忽视“粗放型地租”这一方面。在边际主义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异质性方面的含义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包含同质性方面的含义。也就是说,“报酬递减规律”在从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经济学转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边际主义在缩减“报酬递减规律”定义的同时,又将地租理论运用于分析价值、工资、利润、利息等,从而使得“报酬递减规律”的适用性扩展到整个经济分析。边际主义认为,将地租看作是特殊的剩余或残余毫无意义。实际上,在收入理论中,不存在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三分法,所有“要素”都在生产中提供服务。商品的价值由它的边际效用决定;生产要素的价值由它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从这个角度而言,边际主义理论是在推进理论的发展,而不是理论的倒退。参考文献:[1]伊特韦尔(英)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四卷本;陈岱孙主编译,--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6。[2]配第:《赋税论》,载《配第经济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7页。[3]斯密 [著] (英),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72, 1988重印)[4]韦斯特[著] (英)《论资本用于土地》;李宗正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92)[5]黄进,《李嘉图》,--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6]李嘉图[著] (英)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周洁译. -- 北京 : 新世界出版社, 2003.[7]斯拉法(英)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六卷;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62, 1997重印)。[8]斯皮格尔(美)[著],《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等译.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9]萨伊(法) [著],《政治经济学概论: 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63, 1982重印)。[10]西斯蒙第(瑞士) [著],《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何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1997重印)。[11]杜能(德) [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6, 1997重印)。[12]拉姆塞(英) [著],《论财富的分配》;李任初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4.10.。[13]维塞尔(奥) [著],《自然价值》;陈国庆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2, 1997重印)。[14]杰文斯 (英) [著],《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4。[15]瓦尔拉斯(法) [著],《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9, 1997重印)。[16]克拉克(美)[著],《财富的分配》,--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17]马歇尔(英)[著],《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18]斯拉法(英) [著],《用商品生产商品》;巫三宝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79。[19]张家庆(主编),《地租与地价学》,--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注: 1、异质性报酬递减是粗放型耕作的结果。即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态。2、同质性报酬递减是集约型耕作的必然。即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态。3、 “纯产品”是指,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4、威克斯蒂德将“边际主义”称为“级差分配理论”。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亚当?斯密-经济百科知识-中国百科网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内容:
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方法论。归纳法与演绎法并用。归纳法,外在的方法;演绎法,内在的方法。是他几乎所有经济范畴都带上了二重性。价值与货币理论。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①确认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②是商品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③%26#8220;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价值%26#8221;(斯密教条)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具有二重性。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①把平均工资叫做%26#8220;工资的自然价格%26#8221;,及维持工人本人及其家属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既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又认为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②第一种利润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第二种利润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断言利润是资本家垫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认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斯密的话)。③地租史劳动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一种垄断价格;是自然力的产品。(多重性)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使用%26#8220;经济人%26#8221;的假设,咱没%26#8220;看不见的手%26#8221;的巨大作用,主张建立符合自然的秩序,既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秩序。需要排除任何人为干预而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的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策限制政策,认为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不详&&来源:转载&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987470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斯密的理论贡献,斯密的政策主张,李嘉图的理论贡献,李嘉图的政策主张&&更新日期:
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对此问题斯密的说法是&&&&&&&&&&&(&&&)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②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③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④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难易度:容易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财富的含义:
是指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
斯密李嘉图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比较: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二元论):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异同:
斯密“看不见的手”:
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1)内容:①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分工。另一重要途径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②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③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 (2)评价:①科学性: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②局限性: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斯密的观点,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1)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①科学性: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②局限性: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斯密李嘉图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比较: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一元论):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异同: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学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也有局限性。实践证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李嘉图的这一学说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23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10积分
0人评价47页
0人评价32页
0人评价41页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9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10积分斯密从市场上交换的产品增多,“这么多价值不容易记;剩余价值理论缺陷:C斯密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论错误的理论根源:C同他错误地理解资本积累有关;种转移,其结果势必破坏国家一切产业部门的自然均衡;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贸易,比较成本学说是;
斯密从市场上交换的产品增多,“这么多价值不容易记忆 ”和直接物物交换困难难以克服这两个方面说明了货币出 现的客观必然性。 斯密实际上接触到了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过渡的问 题。诚然,他的理论还说明不了这种过渡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价值与货币理论斯密基本上阐明了一定数量的货币之所以能同一定数量 的其他商品相交换,在于二者包含有同量的劳动。 在货币的职能上,斯密更多的是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 价值尺度问题。 斯密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他指出任何国家各 种纸币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 ,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价值。 斯密对世界货币及其流通规律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第三节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一、劳动工资理论斯密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D土地 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并依照三种收入的归属,揭 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基本阶级的划分。这个理论为 斯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提供了前提。 他把平均工资叫做“工资的自然价格”,即维持工人 本人及其家属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 在阐明工资的性质时,斯密从两重价值规定出发提出 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把工资确定为劳动者劳动 生产物的一部分和把工资确定为“劳动的价格”。 第三节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斯密研究了工资变动的规律。他首先区分了劳动的“ 货币价格”和“自然价格”。后者实际所指的是劳动 力价值,而前者则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对劳动的“ 货币价格”如何围绕它的“自然价格”自发波动却作 了透彻的说明。 斯密在论述“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这一主题时 ,力主给劳动者以较高的工资,并对计时工资和计件 工资的利弊作了探讨。 斯密关于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 成不变的见解,是他在工资理论上的又一贡献。 第三节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二、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斯密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他最早地把剩余 价值的来源归结于剩余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奠定了科学基础。 他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 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利润是“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 ,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 斯密在把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利润,表述为劳动超过工 资之上的余额以后,对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形式―地租,也 作了同样的论述。 第三节 工资与剩
剩余价值理论缺陷: C 斯密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个专门范畴与利润、地 租等特殊范畴区别开。 C 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缺点之一,是他不能用劳动价 值论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 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C 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他把利润平均化作为既定的事 实和研究的起点,完全忽视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 利润到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而直接地把价值与生产价 格等同起来。 C 他认为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其实这是利润平均化的原 因,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根源。 第三节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三、地租理论他指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或价格。资本主 义地租不过是租地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向土地所 有者缴纳的农产品价格超过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以上的 余额。 斯密对土地所有权在地租上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他把 地租看做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 价格。 斯密对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矿山地租等都有所论述。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 1.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的 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2.凡“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而不 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 这两个定义有着本质区别:第一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社 会规定性,即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中得 出来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因 而是正确的。第二个定义抛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 殊的社会规定性,单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中作出的, 因而是错误的。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失误的原因:C 从理论上说,斯密在发挥自己的观点时,一方面反 对重农主义,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成为重农主义的 支持者。 C 从方法论上说,同他一贯地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 是分不开的。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斯密的教条”:按照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的说法,最后推导出资 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通通由 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 悖论产生的原因:他在理论上混淆了商品的价值( c+v+m)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m) 。工人创造新价值(v+m)必须借助生产资料,消耗 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c),没有后者,也就不可能有 前者。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
论错误的理论根源:C 同他错误地理解资本积累有关。在积累问题上, 他坚持积累的剩余价值完全用于工人消费,即全 部转化为工资。 C 在价值理论上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质,不理解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和价 值形成中的作用,因而将商品的价值(c+v+m) 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m)混为 一谈。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个矛盾始终困扰着斯密,他在阐述总收入和纯收 入及其相互关系时寻找出路。但一贯坚持社会总产 品价值中不包括不变资本的他,又把它包括在总收 入之中。 在解决如何将年产品中由机器、工具、原材料等生 产资料构成的部分作为收入由三个阶级消费时,斯 密又试图用区分以实物形式表现的收入和以价值形 式表现的收入的办法寻找出路。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但他又碰到了新问题,即社会总劳动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种类: 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和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劳动。在两大 类劳动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属于工资总额的部分,从价值方面 看,两种劳动是相同的,可以构成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从使 用价值方面看却不同,一种劳动者的工资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形 态上,另一种劳动者工资,表现为消费品。 斯密从固定资本的维持费转到流动资本的维持费的分析中,接 触到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其产品如何实现的问题。他不懂得生产 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也就无法解决生产消费品部门的总产 品如何实现,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一、经济自由主义斯密认为,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为保证社会公 共利益,必须实行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 。当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 产业时,就必然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不自 觉地实现了社会利益。实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 用的机制,正是自由竞争。这个任务是政府或政治家 无法代劳的。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认为,商品经济中市场力量、价值规 律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才能 实现。竞争越是充分展开,价值规律越能 充分发挥作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 的矛盾就越有协调的可能。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列举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独占的消极作用。C 独占乃是良好经营的大敌 C 独占可以提高商业利润率,但高利润会妨碍资本的 增长速度,而妨碍土地投资和农业技术的改良。 C 独占违反资本流向的自然趋势,使资本时而流向享 有独占权的特殊贸易,时而又限制这
种转移,其结 果势必破坏国家一切产业部门的自然均衡。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取消独占的改革:C 通过废除学徒规章制度与居住法,实行选择职业的 自由; C 通过废除限嗣继承法、长子继承法以及限制土地自 由转移的规定,实行土地买卖自由; C 废除地方关税及其他一些税收,实行国内贸易自由 ; C 废除关税、奖励金、对商业的禁令以及政府特许的 商业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他认为在 一些情况下,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利 息率的法律限制,邮政事业的国家管理,实行强 迫性的初等教育,规定钞票的最低面额等等。他 对银行的自由也提出必须予以限制的主张。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二、国际贸易理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则主张自由地发 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 斯密在清算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理论时指出,这种干 涉国际间互通有无的主张和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种种手段,会增加或减少国家的实际财富和收入,从 总体上看是完全不可取的。 原因: 1.资本限制产业; 2.在本国以耗费很大的费用生产国外价格低廉的产品 是荒谬的。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根源,在于他在批判重商主义时 提出的优势原理。他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 势,认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 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际间开展自由贸易,这 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品和必需品。 斯密从一国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推论到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他强调,不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 都要充分利用优势。 思考题名词解释C C C C C C C C C 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劳动价值论 斯密的教条 货币论 看不见的手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1.评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2.简述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简述“斯密的教条”在斯密再生产理论上的作用。 4.评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问答题 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是英国古典 经济学的完成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是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它的诸多科学结论后来被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李嘉图成为劳动价值论学 派的领袖。 李嘉图论述工资、利润、地租,从经济理论分析 中悟到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社会现实 。阶级的矛盾源于经济,这就是后来李嘉图社会主义 学派的理论依据。李嘉
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 由贸易,比较成本学说是其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一、李嘉图所处的时代与生平 1.时代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60 年代,人们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第一阶段称做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使英国成为“世界工 厂”。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在社会 上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工业无产阶级也开始 成长起来,但此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还 暂时居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之后。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2.生平:大卫? 李嘉图()是英国金融界知名人 士,社会活动家,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出身于犹太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交易所 的经纪人,相当富有。14岁随其父在伦敦交易所参 与实际工作。此外还从事一些科学研究。 1799年,接触到亚当?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一书,从此他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 1819年当选为代表爱尔兰波塔林顿的下院议员, 成为在下议院中主张议会改革的激进派。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二、李嘉图的著作1797年英国政府实行了《银行限制法》,英格兰银行宣布 停止银行券兑现。这是因为英国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军费开 支浩大,国库空虚。政府发行银行券以弥补亏空,结果引起 黄金价格上涨,银行券贬值,物价上升,英币汇价下跌等混 乱现象。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这种混乱状况 进行了分析与抨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809年在《晨 报》上发表了“黄金的价格”、“答银行纸币之友”、“再 答银行纸币之友”三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于1810年写了《 黄金的高价是银行纸币贬值的验证》的小册子,1811年写 了《答博赞克特先生对金价委员会报告的实际观感》, 1816年写了《一个既经济又安全的通货的建议》。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此书出版 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李嘉图迅即成为政治 经济学方面的权威。 1822年李嘉图写了《对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的评论》(1928年正式出版),以评论的形式回 答马尔萨斯的反对意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1823年 写了《绝对价值与交换价值》继续与马尔萨斯等人讨 论价值尺度问题。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结构和基本思想 全书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寻找最佳途径 ,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资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经济学说史课件91等内容。 
 经济学说史课件word 经济学说史 第一章经济学说史 第一章隐藏&&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经济学说史教程》 Textbook of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第二版 ...  经济学说史ppt总结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经济学说史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色诺芬 雅典富人家庭;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政...  四川大学经济学说史课件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绪论一、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一)经济学说: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人们或社会集团对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学说史》讲义1 33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讲义 260页 2财富值 经济学说史课件char1 75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 29页 2财富值 西方经济学说...  经济学说史整理重点 3页 1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 20页 4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重点试题 5页 4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重点课件 97页 2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重点整理...  西方经济学说史讲义 28页 免费 西方经济学说史 292页 1财富值 经济学说史总复习 9页 免费 西方经济学说史 全292页 292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课件 476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课件]16-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说史课件]16-芝加哥学派隐藏&& 主要著作 《实证经济学论文集》 (1953) 《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1956) 《消费函数...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 20页 4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整理重点 3页 1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重点试题 5页 4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重点课件 97页 2下载券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  经济学说史4 16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 第一章 96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总复 9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经济学说史.全 90页 免费 经济学说史课件 42页 免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当.斯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