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爱课程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本课程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怎么写啊?

当前位置: >>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永远的校园》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并揣摩这种差异的 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
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 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 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 年 2 月 25 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 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 虽然比不上 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 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 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1 思的是: 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 后, 答案浮出水面, 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 因为犯罪谷子声称: “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 我不想多作分析了, 我只是想说: 为什么炸清华、 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 本身就是名望的象 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 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 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 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 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 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 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 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 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 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 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 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2 1.别忙,让我们先在北大校门外驻足停留一下吧!那里有柔美 的未名湖,那里有端庄的博雅塔,那里有埋头治学的伟大学者,那里 有潜心读书的才子佳人, 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贸然闯入会不会惊扰了 那里的宁静呢?让我们抑制住急迫的心情,暂时停留在外,等候主人 的邀请吧。但我们总得干点儿什么吧?对了,我们就呆在这儿畅谈我 们心中的北大吧! 2. 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 在上面写下你心目中的北大。 (要 求:可以写你所知道的北大,包括北大历史、北大人物、北大建筑、 北大精神、北大景观、北大掌故等;也可以写你想象中的北大,仍然 包括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至于语言的组织,建议大家尽量采用整齐、 对称的句式,比如“那里有??,那里有??”也可以是其它一些句 式。总之,能达到美感的话,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写作阶段(教师巡视) 4.学生发言阶段(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三、补充内容 1.北大历史:1898 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 ,“改革维 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 亥革命后,1912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 年,学者、教育家、 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 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 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3 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 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1916 年 10 月,国家“211 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 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2.北大人物:李大钊、冰心、邵飘萍、毛泽东、陈独秀、周 作人、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谢冕,哪一个不是响当当 的人物。 3.北大建筑: 侧重介绍 4.北大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术前沿,战斗阵地 “科学与民主”的口号 5.北大逸事: ①优秀人物和传统: a. b. c. 郁达夫上第一堂课的故事 朱光潜评《中国哲学史》的故事 北大校园流传的段子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学 燕园、校门、红楼 一塔湖图( 戏称“一塌糊涂” )②现实中的北大暴露出的阴暗面: a. b. c. 网上有人称“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自诩为北大才子写的书名:《狗日的北大》 微分拓扑学教授张筑生之死4 d. e.北大教授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报道四、理性思考 说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已经变得沉重,兴冲冲 的脚步或许已不大迈得开了。我们分明感到:北大虽然脱俗,但也难 于免俗,甚至还有丑陋的地方。但“永远的校园”,这又是一个多么 具有诱惑力的题目呀!尽管我们已变得犹疑,毕竟眼见为实,还是让 我们一起走进校门,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审视北大吧!请大家速 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告诉我,把“永远”的原 因告诉我。自由 灵魂 “永远”的原因 神 学生根据文章随机概括 治学精 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示 独立 思想 自由 乡土 永远 抗争5 《成长》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母亲在“我” 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 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 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 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 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作者介绍: ?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代表作有 《成长》 《黄金时代》 。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 17 部作品。 ?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 1925 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 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6 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 的母亲就把 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 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 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 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 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 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二)作品介绍: ?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 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 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 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新授内容 (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 ? 1、 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 《星期六晚邮报》 ? ?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 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 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7 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 2、 在推销的过程中, 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 ?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 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 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最后, 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 “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 什么用意? ?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 思考: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 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 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 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 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同时,我 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喜欢读书, 我的阅读对象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 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 到底。 ? 2、从全文看,母亲具有哪些性格?请读出这些句子并8 进一步分析。 本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交代的? ?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 有所建树, 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 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 “我”留意新的“行当”。 于是, 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 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 插叙 ? 多丽丝呢? ?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 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 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 买苹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 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三、巩固小结 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 四、拓展 回忆、说说:母亲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细节 课外作业: 1、写出你的座右铭,谈谈你的理解。9 2、以“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 300 字的片段。要求:情 感真挚,语言流畅。 3、本课的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我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只要我们为光明而奋斗,每一个“我”都是 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10 2、学习、领会文章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 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 畅,适于诵读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为什么我很重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通过这个问题 的探究来领会文章的主旨。 2、探讨“集体主义”与“我很重要” 、 “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进 一步体会和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1、同学们,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象(播放“2005 年 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 ” ) 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2、那么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名人说过的名言: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 (短诗)11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谦虚” ,大家习惯地 说“我不行” 、 “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 要”了。就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提倡要注重“集体主义”的力量。 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么跟我们说明“我很重要”的。 (二) 1、 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应该有初步的了解了吧,有些同学会不会没有预习呀?现在给大家再一次机会, 快速浏览一遍课 文, 找出文章写 “我很重要” 的句子。 并思考: 作者认为 “我很重要” ,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 2、 提问: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我们――也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 ,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明确: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 ①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父母 [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 注和爱的奉献, 我们的身上, 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 (爱的承载) ] ②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伴侣[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 太阳(爱的传递) 。 ] ③ 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孩子12 [我很重要,不只为父母,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 爱的付出。 ] ④ 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朋友 [作为朋友, 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 这才有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的美谈, 才有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佳话。 ] ⑤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很重要。―事 业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长 ―― 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一环 ―― 生命诞生的偶然性 生[对于事业,我们应该是自己的主宰,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应“人 云亦云” ,迷失自我,丧失自信,缺乏创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 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能给自 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却弄丢 了开启自己的钥匙。 ] ⑥ 每个人都是万物之灵; ⑦ 每个人都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成果; ⑧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人们断定自己是否重要的角度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认 为的? 明确: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 但作者认为: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 “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13 活着。 ” 4、那为什么“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 后面掠过一阵战栗。 ”? 明确: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开始用排比 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 。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不重视 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个体才得到重视,现在国 家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里是破旧立新。 5、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因为自古以来就强调谦虚,这样会被人觉得狂妄自大、大言不 惭,遭到攻击。因为“枪打出头鸟” , “出头的椽子先烂” 。 6、正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使然,作者从开始的担心 别人的批判到后来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 ,其中经历了一个 怎样的思想过程?这一过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 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 ② 声音放大一点说――激 动(我这样说了) ③ 大声对世界宣布――勇 敢(我终于说了) ④ 昂头响亮地宣布――骄 傲(我坦然说了) 变化原因:作者和我们都认识到了“我很重要”是心灵对生命的承 诺。 (三) 1、 合作探究: 既然整篇文章都是在向我们说明“我很重要” ,题目也是“我很重要” ,但作者为什么从“我不重要”说起?这里运用了什14 么手法呀? 明确: (1)立意新颖、深刻。 ① 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 篇文章从反面立意, 充分肯定了自我的重要, 这样的立意是新颖的。 ② 说它深刻,就是它的这种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是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 (2)开始运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 ,跟后面的前后“我很 重要”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 把文章标题 “我很 重要” 换成 “我最 重要” 行不行? 明确:不行。 “我最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 ,一切从“我”出发; 是极端个人主义,事事处处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很重要” 是说要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现生命的意 义。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 3、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大家找出这些运 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来。 明确:①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 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 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 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比喻、夸张) ②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 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15 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 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排比) ③ 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 更属于土地。 人类的精神之火, 是连绵不断的链条, 作为精致的一环, 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比喻) ④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 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比喻、反问)⑤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 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夸张) ⑥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 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 吗? (比喻、反问) (四) 比喻: 1、比喻――比喻即打比方。例:池塘像一面镜子。其中“池 塘”叫本体, “镜子”叫喻体, “像”叫比喻词。本体、喻体、比喻词 三者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比喻。 2、特点:比喻中所涉及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类的。它是 利用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用另一事物来形容说明这一 事物的。 3、作用:通过这种形容说明,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通俗,使语16知识点点拨: 言表达形象生动给人以活生生的印象。 4、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联系:明喻和暗喻都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区别:比喻词不同; ① 词; ②暗喻用“是、为、 成为、变成、化作”之类的词。 (例:她的眼 明喻用“如、像、似、仿佛、好像、像----一样”之类的泪立刻化作倾盆大雨,滔滔而下。 ) ③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例: (蓬头、赤脚,一群还没 有睡醒的猪猡从楼梯上冲了下来(夏衍《包身工》 ) ; 第 8 段, “我 是由无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 ,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 特》中写道: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 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第 15 段, “概率垒就的金字塔”是说我们生命的诞生 “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 物” 。 ) (五) 总结: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于“我”很重要还是不重要,还是要在现实 生活中用心感悟的。孟子老先生说过: “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认为 “我很重要” ,同学们是否也这样认为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谈谈自 己的看法吧。 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17 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 西? 明确: 其实 “我很重要” 与 “我不重要” 的观点都有道理。 (1)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要珍爱生 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 。也是这篇 文章要表现的中心。 (2)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 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2、现在的社会,大学生轻生的例子屡见不鲜。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学 生跳楼、自杀,在 2006 年,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就有四个学生跳楼 自杀,其中还不乏即将毕业的优秀研究生。所谓天之骄子,他们的条 件会很差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放弃生命呢? 大家再想想,我在上课前放的一段录象,是 2005 年春节晚会中最出 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 。优雅曼妙的舞姿、美仑美奂的造型, 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很难想象,这 21 位舞 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他们平均年龄 17 岁,最小的只有 13 岁。21 位聋哑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了《千手观音》有关爱的主题。 领舞者邰丽华, 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内基 音乐厅和意大利思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 身为聋哑人,他们尚能克服困难,珍爱生命,演绎出如此的成功,让 人惊叹、崇敬。 3、对比之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意识到“我很重要”的好处。18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 程有着不同的量和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 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 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一句话:活着 就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 的价值,因为你并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一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 的风景!19 《我的母亲》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老舍(l899.2.3―)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 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 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 年夏 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 当校长 1924 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 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 1926 年 7 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 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 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 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 年开始,创20 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 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6 年“文 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 40 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 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 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 赢得 了人民的喜爱,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 荣称号 【识记积累】 字音: 文绉绉(zhōuzhōu) (shù) 佃户(diàn) (yì) (m?) 形近字: 拆(拆桥) 柝(击柝) 【课文初探】 1.课文第 13 节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认真 分析21庶祖母侮辱(wǔ) 吹笙(shēng) 敷衍(fū yǎn)眼翳病 摹画徒(学徒) 徙(迁徙)摹(描摹) 蓦(蓦地) 2.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加以说明【文段精析】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 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 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 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 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 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 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便拿了跑回去,开 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 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 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 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 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22 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 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 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 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 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 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 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 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 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 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 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 师,我的慈母 ??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 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 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 浪人,有一天在烟馆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 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 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 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1.选文第 1 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3 2.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严师”的事件有哪些?3.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慈母”的事件有哪些?4.请找出选文第 5 段的中心句《绝品》一、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绝品》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小说还只停留在感受 和理解的层面上,还不具备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 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文为一篇文章人物形象为重点,所以本课主要分析文中人物。 五、课程实施: 1、导入:24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之一,有许多的同学 都很喜欢书画,下面就请同学欣赏几幅书画作品。 (出示电脑动画) 同学们看出来这几幅画中的区别了吗 装裱 ? ? (同学们会回答有的经过 ? (同有的未经装裱。 )同学们知道装裱有什么作用吗学们可能会回答美观、易于悬挂、易于保存等。 )这里面最重要的作 用是经过装裱的作品更易于保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绝品》 , 体会一下围绕一幅古画的保护的人和事。 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被称为绝品。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教师可以归纳为主要是以下几个点:文 中的那幅古画、 常 先生的装裱技艺、 刘三爷与 常 先生的为人、 二人之间的友情。 )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 1 )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 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 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 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 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 2 )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 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 给王商人 ?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25? 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 把画赎了回来。 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 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 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 3 )联系全文, 常 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 的时刻, 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 拯救民族。 在那动荡的年代里, 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 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 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 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 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 4 )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 常 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 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 他是 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 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4、刘三爷和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 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 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 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5、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子,运用精练含蓄的语言刻画了两个26 性格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也写出了他们伟大的爱国 之情。相信你读完之后会有很深的感受,请你模仿本文的语言,写一 段文字阐述一下你对做人或友情的理解。 本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练习写不同风格的语言, 教师可以先简单 讲解短句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短句,然后再让学生仿写。《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所表现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 2.体会小说人物形象。 3.掌握以物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27 1.重点:本文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 2.难点:人物形象对塑造整体环境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读,思考下列问题: (一) 1.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2.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3. 那女人购买阳春面时, 为什么 “怯生生地问??” “可以吗? ” 4.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 (二) 1.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 么还要年年将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 2.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公德? 二、导入: 同学们已步入激情如火的青春季节。我们知道人在旅途上,不可 能总是春色满园,鸟语花香,还有西风落叶,雨雪冰霜。在你的人生 之舟即将起航的时候,多品味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多解读一些人生 的艰难曲折,那么你将会更加自信与坚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在 日本引起强烈共鸣、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代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 体会一下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同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感受吧。28 [象中国人人包饺子一样,日本在除夕之夜都要 吃荞麦面,称为 '年越荞麦'.日本人讲究讨口彩,过年吃荞麦面,长长的面条, 寓意人 们的缘分长久,幸福常在.]三、复述:小说以一碗面为线索,以北海亭面馆为背景展开故事 情节. 故事情节是我们读小说要掌握的第一要素,通过课前的预 习,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学生复述。 四、分析课文: (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母子三人,小说是怎样来塑造这三个主要 人物的。这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 面? .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那女人 购买清汤荞麦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 ”在这 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写人物往往抓住哪几方面 的描写?(语言描写)问:找出母亲四次要面的语言描写,并注意这四次说话的区别:生答:??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唔??一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唔??两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唔??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讲解:(黑体板书) 1“??唔??可以吗”,符合日本人的说话方式, 母亲当时的心理――难为情害羞(每一次都一样?)29更符合 2前三次难为情一次比一次轻―― 第一次把要面数量“一碗”放在后面。 第二次第三次比第一次少了一个省略号 第三次比第二次增加数量,一碗变成了两碗 3最后一句不是难为情, 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战胜了困难语气非 常平静综合:前三次吃面,店主夫妇都是少收钱多给面。读过小说我们 不难理解, 命运的不幸, 生活的艰难, 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 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 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 散尽时候去。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样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 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问:母亲由非常害羞地开口要一碗清汤荞麦面,到少一些害羞, 再到非常平静地说出要三碗清汤荞麦面,这里面有一个变化发展,其 原因是什么?提示:这是因为他们母亲三人战胜了困难,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 的改善。 他们依靠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儿子对母亲的孝敬,兄弟之间的友爱, 或者概括地说,是一家人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共同战胜了困难。30 再看母子三人前面三次吃面时的外貌衣着打扮(学生找、读) 综合:母亲三次穿的都是一件不合时宜的斜格子短大衣,这件大 衣到后来就褪了色,两个孩子第一二次穿的是崭新的衣服,第三次弟 弟穿了哥哥的旧衣服,哥哥穿了中学生制服。 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母亲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和深切关爱, 也 暗示了一家人互相理解共渡难关的精神。 母子三人面对困难没有退缩, 而是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 相理解。团结、不屈、向上、奋斗是这个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关键 因素。 过渡:可是除了这个关键因素之外,还有无其它因素? 生答 提示:那就是店主夫妇的作用不能抹杀。3.团结,不屈,向上,奋斗,是这个弱小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 的关键因素。可是,除了这个关键因素,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呢? (二) 母子三人为什么连续三年在同时间同一家面馆吃面?第三次后 他们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 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将 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 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 一种社会公德?他们主要给予了母子三人以什么? 拟生答: 店老板夫妇给了母子三人以帮助, 以温暖, 以尊重, 以同情, 以祝福,以鼓励。师生共同分析: 母子三人31 第一次去吃面的时候,店老板就多给了半碗面,这是帮助。 第二次,老板将熄灭的炉火点起来,这是温暖。 老板娘建议给三碗面,而老板说:“不行,他们会尴尬。”这是 尊重 第三次,为了少收 50 元钱改了价格板,这是尊重。 第三次,当老板夫妇获知母子三人的不幸遭遇后,面对面蹲着掉 泪,这是同情。 每一次,老板娘都以一句“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送走母子三 人,这是祝福。 弟弟在写作文时的一句话, “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晚上,母子三人 吃一碗清汤荞麦面,非常好吃??三个人只买了一碗面,可面馆的叔 叔阿姨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谢谢我们,还祝我们过个好年。听 到这声音,心里不由得喊到: ‘不能失败,要努力!要好好活着!”, 这是鼓励。综合:店主夫妇给母子三人帮助,尊重,鼓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 美好的一面,他们是那么热情真诚善良。也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经商之 道,使面馆生意兴隆。店面装修了,但那二号桌仍然如故,且放在店 堂中央,让它出了名,成为幸福的桌子,这又说明了什么?(拟生答)这是对母子三人精神的肯定、赞许。也是对自己的激 励。更是期待 期待,期待母子三人过上幸福生活。这本身就 暗示32 了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这些老板的朋友、邻居、同行中体现了共同的 一种思想,人间的温情,给小说塑造了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从中可 以知道,母子三人的奋争不是孤立的。大和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成了小说不可忽略的社会环境。 作家栗良平把握住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潮流,及时准确地为我们描绘了日本的发展前景。 日本在二战之中的疯狂,二战之后的荒芜,不必多言,世人皆知。但 日本战后奇迹般地恢复,在二战之后的最初年头却是几乎无人知晓。 而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更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一碗清汤荞麦面》 就是反映这一时段日本社会现实的很成功的一篇小说。 我们从中受到激励,受到感动!因为我从这“一碗清汤荞麦面” 读到了太多的真情!六、 下面这是一首根据课文内容浓缩而成的诗歌, 字里行间洋溢着人 间的款款深情。 (师朗诵)(进一步强化文章内容、主题)板书设计:一 碗 清 汤 荞 麦 面第一次第二次第三33 次 母子三人 为情轻一点第四次 语言:难为情 非常平静 衣着:奉 难为情 难献 解 店主夫妇 情 福 鼓励关爱理-----不屈、奋斗 帮助 每次都有祝 -----热情、真诚 尊重 同《人脑与电脑》 第一课时34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简要概括;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对全文内容做简要 概括和说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算机发展历程有大致了解,感受人 类智慧的伟大。 教学重点: 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简要概括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从学生生活入手,可对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做一调查) 家里有电脑吗? 什么时候购置的? 平均周末用电脑的时间有多少? 如今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起休闲、娱乐的作业,这同 样得益于互联网。但最初的电脑,即电子计算机, ,顾名思义,它的 诞生便是为了人们更好地计算繁难的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同跟随计 算机的发展历程,感受人脑与电脑之间的这场“竞争” 。 二、 课文感知,内容梳理 1. 阅读全文, 用笔划出计算机发展史上每一个关键的时期35 和讯息。 2. 以四人为单位,合作完成表格,并派一名代表发言 计 算机 第 一代 第 二代 第 三代 第 四代 第 五代 第 六代 年 1978 年后 将来 年 约 1958 年 1975 大规模集 成电路 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 生物集成 电路 逼真地模仿人脑(研制中) 运算极快,体积很小,耗能小,性 能极高 在微型化方面可与生物脑相媲美 集成电路 年 1956 晶体管 高 体积更小,性能更好 体积较小, 性能较好, 效率和寿命 出现 时间 1946 电子管 体积大,耗能高,运算较快 主要元件 特点电脑发展的过程呈现出的发展更新速度快、 性能提高土匪猛进的 特点,从表格中一目了然。电脑在仿生、思考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越 来越接近人脑,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电脑能否最终超过人脑?或者 我们可以这样说: 人工智能会不会最终取代人脑?拥有人工智能的机 器人会不会最终取代人类的地位? 三、 课外延伸36 世界人工大脑之父雨果? 德? 加里斯教授, 在其著作 《智能简史》 中表示,未来 10-15 年,人工大脑将会发展成世界最大的一个产业, 未来 50 年,人工智能成几何倍数增长发展,可能是他们现在能力的 上亿倍、上十亿倍。人工智能正以飞跃的速度往前发展,20 年、30 年后,人工智能操纵的机器人可以和人类成为朋友。 比尔盖茨在《科学美国人》中预言:机器人也将经历一个类似于 PC 的发展历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实现未来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 韩国也曾预言,2015 年至 2020 年间,韩国每一户家庭拥有一部 机器人, 他们甚至已经准备起草世界上第一步机器人法律 《道德宪章》 来约定机器人的权利和义务。而这一举动的起源,便与如今人类对人 工智能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恐惧感。 如今对待人工智能会否最终取代人脑、 机器人是否取代人类这一 论题,社会各界有不同的表示。有人说,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 已经具有了完整的神经网络,10 个人规模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运 算速度超过人脑化学运算速度 1000 倍,可以像人类一样具有仿真、 辅助的思维,就不属于程序的范畴,程序语言也无法修改,即使有人 提议在人工智能操纵的机器上安装死亡按钮, 但人工智能已经到了可 以拒绝、 、逃避甚至反抗的地步,已经脱离了人类的控制了,甚至他 们会想要反过来控制人类, 就如电影 《地球最后的岁月》 中指出的 “人 类面临的七大威胁” ,黑洞学说和智能机器是其中两大对人类生存造 成威胁的元素。人工智能最终将不仅仅是科技问题,它同样是宗教伦 理问题、政治问题。37 但也有人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类重要的是精神,思想决定 一切,而机器最多只能达到动物智能,无法与人脑相媲美。人类智慧 是伟大的,人工智能源于人类的智慧,那么一定会受到人类智慧的控 制,不会肆无忌惮的发展。 总之,我们意识到,在计算机的发展、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上,处 处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未来,人类用自己的思想解决了生活中困扰的 问题的同时,也一定会有可能解决由人工智能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回顾说明文说明方法,掌握其在具体文章中的 应用,并学会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探索、寻找,并通过一定的练习巩固说明方 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回顾说明文说明方法,掌握其在具体文章中的应用,并学会分析 其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回顾 上节课概括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并且熟悉了机器人在社会中的38 普遍运用及将来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这样一篇 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 是如何运用各式各样的说明方法来阐述作者的 观点并使读者乐于接受的。 二、 说明方法的回顾 在以前学过的科普说明文中,我们学习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呢? 1. 举例子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 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 9 至 18 岁的青年与 35 岁以上 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 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 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 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 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 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 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 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 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2. 列数字 3. 打比方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 5. 高级动物39做比较 下定义 如: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 6. 7.作引用 分类别 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8. 三、 画图表 说明方法的应用及作用(一)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应用及作用 1.举例子 将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比较抽象的事理说得真切具体、清楚明 了。 第一部分“从这以后,许多数学家耗费了大量精力来计算更精确 的π 值”时,列举了法国数学家韦达、英国的夏普以及 19 世纪的威 加、达斯、雷歇、谢克斯等人的努力; 2.作比较 更准确地揭示和突出事物的特征。人脑和电脑、第一代计算 机与微电脑的详细比较。 3.列数字 从数量上直接说明事物的特征,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得更准确无误。 (二)说明方法练习 拓展训练相关练习 四、 小结40 说明方法可以帮助把事物特征说明清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科 学、准确,也能生动地将科学只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本文《电脑与 人脑》这样一篇科学小品文,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值 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 作业1. 课后练习(当堂完成) 2. 《课课练》《拓展训练》完成这一课41 牛 郎 织 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 认 识牛郎形象的特点, 分析牛郎哥嫂、 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 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1、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 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2、 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 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42 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 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 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 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 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 习。 课时安排:2 课时设计意 教师活动 一、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 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 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活动 图 学生说看 到的想到的。 用富有 启发性的导 语,容易引 起学生的兴 趣。二、 背景介绍:学生谈自让学生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 己 对 背 景 的 理 了解背景, 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 解。 有助于理解43 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 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 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 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 剥削, 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 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 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 绪。 三、 简介民间故事: 学生读并主题。提供相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 提 炼 出 重 要 信 关信息,了 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 息。 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 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 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解民间故事 及特点,有 利于学习课 文,理解主 题。44 四、 初步感知:1. 默读课初步掌1.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 文, 扫除文字障 握 课 文 内 问题: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线索。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 碍。 容,对课文2. 讨论线 的主题作初 索和文章内容。 步的了解, 3. 有感情 这样有利于 下面深入学 习领会。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 地朗读课文。 解和认识。 2.检查自读情况。 五、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本文篇1.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 思 考 课 文 各 部 幅较长,内 络,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 分的情节。 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幸福 生活的追求。 2.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 容较丰富,同 学 们 讨 学习这类文 论、交流。 章,首先要理 清 文 章 理清脉络。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 的脉络。 络。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四个情节: 一、 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 二、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 女结为夫妻。45 三、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 福生活。 四、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 娘娘拆散。 你们最喜爱哪个情节?能否把它 们表演出来呢?六、改编课本剧: 1.出示剧本创作的要求:1. 学生研本环节究 课 本 剧 的 编 能促使学生 细读课文,场景的设计; 语言的形式如对白、 写方法。 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 合适的音乐配乐;展开丰富的想像。2. 自由结 推敲语言, 组,分工合作, 体会情感。 让每个学生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节, 编写剧本。 分工编写剧本。 3.老师巡视指导。 4.组织表演。 5.对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和 鼓励。 七、赏析评价: 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间展3.表演。 在自主、合 作、探究中 快乐学习。在前边开讨论, 组内交 表演的基础1. 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 流 后 选 出 代 表 上,学生能 象?作者对这些人物持有什么态度? 班内交流。 深入理解人46 2.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各有什么 象征意义? 3. 结合故事的结尾说说为什么人 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4.出示《天上的街市》比较牛郎 织女在两篇文章中不同的结局,说明 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物形象及作 者的情感。八、谈感受:学生畅所为了让 学生在学完 这一课后能 有整理所学 内 容 的 过 程,对本课 有个整体把 握,做到一 课一得。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敢于追求新生 欲言。 活、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文 章的写作特点等方面谈。九、巩固:有感情地加深学 生对课文重 点内容的感 悟。1.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朗读。 2.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板书设计:牛 郎 织 女47 牛郎王 母 娘 娘 封 建 势 力织女( ) 勤劳创造幸福勇敢追求幸福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 体现了创造地读写 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 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 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职业48 泰戈尔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认识泰戈尔,了解散文诗,把握文章主旨。 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 通过小孩的视角看职业, 培养热爱生活、 甘于奉献, 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美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泰戈尔对职业的认识。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了解学生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和现在的职业理想导入。 同时询问 他们树立此种理想的原因。 认识泰戈尔: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 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 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878 年他按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学习, 但他对法律不感兴趣,在伦敦学习了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 年回 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泰戈尔以诗人著称,他的一生共写了 50 多部 诗集,被称为印度的'诗圣'。先后完成了 50 多部诗集,12 部中长篇 小说,100 多篇短篇小说,20 多部剧本,1500 多幅画和 2000 多首歌 曲,1913 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49 他笔下的小孩有怎样的理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一二三小节。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要求说出优缺点。(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 础,读好了文章的主旨也就好理解了。) 概述文章大意:诗人借孩子在一天三个时间段里的所见、所想、 所愿,表达作者的思想。 三、解析正文,把握主旨 问题 1:小孩子在一天三个时间段里的所见、所想、所愿具体是 怎样的? 第一节写孩子早晨的所见、所想、所愿。 所见:小巷里小贩在欢快地叫卖。 所想:自由、无拘束、欢乐 所愿:做小贩 抓住重要句子品味并指导朗读:小贩的叫卖声:“镯子,亮晶晶 的镯子。”和小孩子的叫声:“镯子,亮晶晶的镯子。”写出了小贩 的欢乐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修辞:排比 写出了小贩的自由,无拘束。 要求学生在教师示范第一小节的基础上自学第二、 第三小节并交 流50 第二小节写小孩子在下午四点放学路上 所见:园丁掘地 所想:自由无人阻止、随心情。 重点句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 在花园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所愿:做园丁 第三小节写孩子在天色刚黑在家中的所见、所想、所愿。 所见:更夫走来走去 所想:一生守夜 所愿:做更夫。 重点句子: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 只红眼睛的巨人。 (环境描写,拟人、比喻。写出更夫的工作黑冷、孤独、恐怖。 问题 2:小孩子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职业?这些职业的共同点是什 么? 学生:自由、无拘束、无人阻止。 问题 3:为什么要做更夫,他的工作环境又黑又冷,工作时又孤 独? 更夫的工作给人带来了安宁,他的辛苦给他人带来了幸福。 四、品味小序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学生齐主读小序。 问题 4:做小贩、园丁和更夫有没有价值?51 有(品味句子:似乎??似乎??,真是这样吗?反问句,意为 有价值。) 问题 5:职业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探讨文章的主旨,泰戈尔认为选择职业的标准)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为人们带来美好 感受的区别。选择自己自由的、快乐的、热爱的并能为人们作奉献的 职业。(板书) 五、加深理解,仿写创作 请结合自己的职业观,续写第四节诗。 视学生完成情况, 如果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示范, 如果完成不错, 则在学生交流之后,再出示教师的仿写段落。 作业:阅读泰戈尔的作品《新月集》52 《那一年,面包飘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文章倒叙的写法和悬念的运用;学会筛选文章中 的关键信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文章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 释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一技之长对于人生的意义,树立“不要学坏,要 有一技之长”的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自信 心,树立“不要学坏,要有一技之长”的目 标。 教学难点:筛选文章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研讨法;点拨引导法;抓关键语句法。53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要轻视“一技之长”,一个小参谋的成长小故事:六十年代初 期,他是一个小县城平民的孩子,父亲在缝纫厂做工,兄妹五人,他 是家里的最小。父亲为他取名王小五。隔壁住着一个在文化馆工作的 右派画家,他下学后就去他家玩,经常帮助画家上街买烟酒、火柴等 等。有时帮助画家打扫卫生,烧水泡茶,倒垃圾??????两人成 了莫逆之交。在画家那里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作画技巧。特别 是人物速写。初中毕业后因家穷辍学,十七岁那年应征入伍。到部队 那年正好赶上全军“学雷锋”活动,连队办黑板报没有人能画一张雷 锋的肖像,连长到新兵连问大家:“谁会在黑板上画雷锋的肖像?” 王小五举手报名,于是连长从还未结束集训的新兵连把他领到连部, 找来有雷锋照片的画报,带他到连队黑板报前,他第一次很认真的画 了雷锋挎抢的那张照片,为连队办好了第一期黑板报,团首长来检查 学雷锋活动时,大为惊叹。于是请他到团部驻地画雷锋的肖像,从此 一发不可收拾,到各个连队每天去画雷锋像。画了半年他就留在团部 当了通讯干事。一年后他成了负责通讯报道的团部参谋。两年后又被 送到军校学习了三年,回来后留到军区宣传部主管宣传,组织的培养 加上他个人的努力, 最后他成了宣传部长, 一个军队的文职团级首长。 他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一技之长”画画。如今王小54 五已经是一个大省的军区老首长了。 同学们, 今天我们走进一篇课文, 也许,它能给我们一些同样的启示 。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李家同,1939 年生,台湾知名学者,曾任台湾静宜大学校长以 及“暨南国际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及资讯管理学系教授。近年来从事 创作,提倡社会关怀、照顾弱势群体,并且推广英文教育。著作屡屡 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台湾媒体称其为“台湾的良心”。还被台湾各大 学传播系主任评为 2008 至 2009 年度典范名人(文化类)。 其曾祖父李 瀚章是清末名臣李鸿章的哥哥,与作家张爱玲为同辈。目前在台湾清 华大学担任教职。 三、赏析文本 1、教师范读导言,强调重点词语。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 急。 鞭长莫及:biān cháng m? jí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 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一技之长:yī jì zhī cháng 处。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2、选段落学生读,师生共同指导 。 3、同学交流研讨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两个人物,面包师傅和“我”他们是师生关系55技:技能,本领;长:擅长、长 (2)请你说说“我” (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或者说说 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①学生分角度复述; ②归纳: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教师对于 学生的人生观加以正确的引导) ③多媒体展示励志名言: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 托尔斯泰 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 苏格拉底 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 罗斯金 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 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真正开 始。 -- 纽曼 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 -- 卓别林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因此,让我们毫 无畏惧,满心愉悦 地把握命运。-- 尼克松 (3) 课文为什么选择 “从尾说起” 的角度?这是什么叙述方法? 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后明确:倒叙;新颖,增强可读性/便于设置悬念,层 层推进(哪些悬念?) 四、深入研读 找一找,品一品关键语句56 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 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细节,讨论概括 面包师傅:小学时―― 智利平平、学习用功、成绩优异 中学时―― 家境不好、叛逆、学习不用功、理想破灭现在――创业成功、身怀绝技、获得尊重、不忘师恩?? (提醒学生找主导人格: 哪些关键语句对面包师傅的成功起相对 重要的作用?) 老师:关心学生、责任心强??(一袋面包给学生的影响,结合 解题,爱的力量) 五、拓展研习 1、师生谈启示:感谢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这一对师生;感 谢同学们的解读,让我们了解了他们身上闪光的人性之美。 从这个故事, 作为老师,我知道了自己应该从终身发展的角度 关心学生,切实的负起为人师的责任; 作为学生,你知道 了 。 2、文中老师的教导,学生铭记并受益终身:“不要学坏,总要 有一技随身”齐读末段 。 3、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六、课堂小结57 请你来小结:职场风云变幻,只要 就是职场的成功者!,你教师结语:一缕面包的甜香,温馨了老师的回忆,甜蜜了学生的 人生, 也飘进了我们的课堂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学有所成、 绝技随身! 七、板书设计 爱 异 的 逆 学习不用功 力 重 不忘师恩 量 “我”――关爱学生 责任心强 中学 理想破灭 →师生情 现在 身怀绝技 获得尊 家境不好 叛 面包师傅――小学 智力平平 学习用功 成绩优《将进酒》 一、 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 诗与酒相从相随, 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 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 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 也善饮, 这有杜甫诗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 ” ( 《酒中八仙歌》 )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 中之宝” ,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58 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 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 “诗仙” , 又自称是 “酒中仙” , 时人也号之曰 “酒圣” 。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 “太白遗风” 、 “太 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 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 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 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 元 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 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 岑、 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 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 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 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这就是豪 放的表现。 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 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 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 “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 及人 生, “悲白发”叹意极浓, “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59 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 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 “人生”一联, “尽欢”和“空 对月”须重读。 “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 须读得酣畅淋漓, 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 得从容。 “不足贵” “不复醒”用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 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 读。 “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 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 “五花马”三句当快读, “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要用 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 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 围。 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 并结合注释了解 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 举杯劝酒、 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 疏通文意。60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 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 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 2、 两处用典: (1) 、 烹羊宰牛且为乐 (语本曹植 《箜篌引》 ) (2) 、陈王昔时宴平乐。 (语出曹植《名都赋》 。 ) 3、 三种主要情感: (1) 、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 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2) 、流露出人 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 ) (3 ) 、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 、感伤之情:如“君不见” 两句。 (2 ) 、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 三百杯。 ” (3) 、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 千自欢谑。 ” (4) 、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 同销万古愁。 ”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61 赏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不是 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 有诗云: “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 伤悲。 ”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 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 ”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将进酒》 一开篇, 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 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 ” 与作者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 里,何处得秋霜。 ”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 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 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这是后世多少 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 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 八年之后, 即公元 752 年, 李白写 《将 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 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 进还复来” 实际上并不见来, 仕途上的失意, 生活上的困苦,62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 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表面豪爽,暗藏 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两句诗反映 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 是击鼓作乐之意, “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 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 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 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 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 性格。 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 《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 万事动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 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当然, 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 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 才不遇的痛苦, 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 《宣州谢眺楼芡 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抽刀断水 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 又无法解愁的时候, 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 表面上开怀畅饮, 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63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 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 者留其名。 ”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 论。 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 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 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 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历史 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 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 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 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 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 “煮豆燃豆萁,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 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 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 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 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 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 形成咏叹 味。 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 一去不64 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 “暮”间 事。两个长句, 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 又用反衬――以 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更从空间和时间两 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 “欢” “乐” 。 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 “金樽” “对月” 将饮酒诗化了, “莫使” “空” 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 节赞叹的句子, 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 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 “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 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 “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 有饮者留 其名” ,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 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 兼 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 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 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 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 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65 诗 句 内 含 的 同 时 , 也 感 受 到 其 中 的 艺 术 魅 力。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典故在诗 词中的作用及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学会笑傲人生, 做发奋图强的勇士。 教学设想: 1、课时:一课时 2、教法: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3、学法:以读带悟,以悟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写 的诗吗?(生答:李白,然后师引导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 诗人,他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奔放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的 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或气势磅 礴,雄伟奔放,或逸兴飞扬,自然可爱,给人以积极向上的 精神力量。当然他的诗也有抑遇中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66 懑, 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赏析他的诗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 叔云》 。 (二)师配乐朗读: (三) 学生配多媒体课件自由朗读, 并从读中体会诗人的感 情。 (四)师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 是意与象的融合, 是生活外在的景象与诗人内心情 感的统一,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所谓的生活的外在景象,就 是能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的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比如: 高尔基在赞美无产阶级勇敢乐观、 无畏的英雄气概 时, 没有直接加以赞美, 而是选择了在波涛翻滚的海面上傲 然飞翔的海燕, 并借助海燕之口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充满 了激情的呼唤。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比如: (1)湖面上有一只孤雁在徘徊和哀叫。 这句话通过对孤雁形象的描绘, 表现出它的孤儿院无助和叫 声的凄厉、哀怨,构成一种凄凉、哀婉的境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柳咏在 《雨霖铃》 中写出了与恋人饯别时难舍难分的别67 情,把离情写得委婉、凄恻。 小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看见习习的晓风吹拂着萧萧的 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词人借助“杨柳” “晓风” “残月”一个意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凄凉、冷落的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 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 情。比如: 晏殊的 《浣溪沙》 坠落的夕阳, 无声的落花, 寻巢旧的归燕几个意象, 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 之情,就其不变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无二致,给人以 一种物在人非的感情。就其变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 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思考探究: 通过你对意象、 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探讨一下本文 借助了哪些意象, 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五)赏析诗歌: (略) 考考你: 通过赏析你认为全诗的内容是什么? 你认为全文的感情激调是什么? 这首诗虽为饯别而写, 却只字未提离别, 而是着重抒发了什 么?68 (六)理顺诗歌的情感变化。 (生:思索;师:点拨) 想一想:在这篇不长的诗歌中竟有这样大幅度的感情跳跃, 它又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 (七)总结写作特点: 语言特点:明朗、自然、形式新颖活泼、风格豪放。 表达技巧: A、散文化了的笔法给作品带来了通畅而奔放的气势。 B、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起伏。 C、艺术结构腾挪跌荡,跳跃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八)习题设计: 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豪放,天真性格的诗句 是: 怎样理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诗的艺 术技巧? 诗中表达诗人极度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诗句 是: 用最简明的语言赏析李白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 (课内外均 可) (九)总结全文: (生总结,师补充) 这首诗与一般的送行之作不同,被送者何去何从未作交 待,但被送者的身份,送时的环境都蕴含于诗中,作者把对 被送者的称颂,惜别的心情,对谢眺楼的怀念,以及自己在69 现实中理想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融为一体。 (十)导入 VCD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愁 苦和愤满,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成 了诗人最真实的写照, 而且这句千古传咏的佳句被后人以同 样的意境和情感谱写成歌曲,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 《新鸳鸯蝴 蝶梦》 (十一)配乐总结: (德育教育) 李白的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千古流传, 经久不衰, 成为我们中 华民族浩瀚的文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一定要加以吸收 和创造。 当然他那种有些消极避世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因为逃避是 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经历了怎样 的风霜雪雨, 都要学会勇敢地去面对人生, 其时人生没有一 帆风顺的, 都要经历风雨的洗礼, 只有敢于向荆棘丛生迈出 第一步的人, 才是最值得钦佩的人, 况且成就伟大事业的人, 往往不是那些命运之神的宠儿, 而是那些身处逆境, 遭遇不 幸却能笑傲人生,发奋图强的勇士。《登高》 教学目的: 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70 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全一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 (一)作者介绍: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 时期叫“盛唐” 。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公元 712 年,杜甫生 于此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 工部,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 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 ,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 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 体诗“三吏” (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 、 “三别” (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 品都是千古名篇。如: (二)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词句。 (三)作品赏析: 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 ,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 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71 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 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 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登高》就是这些 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时诗人正 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 飘泊的生活, 已使他疾病缠身, 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 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 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 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 《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 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们来赏析前四句。 (1)朗读。 (2)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 (3)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 绘它们?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 “飞回” 、落木“萧萧下” 、长江“滚滚来” 。 (4)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 28 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72 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 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 ,在诗作之首,诗人 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 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我屋上三重茅” ,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 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 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 季节特点。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 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 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 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 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 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 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 心情而异的, 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 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 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 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 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 “巴东三 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 并且用 “哀”73 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 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 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 “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 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 所以说“渚清” 。 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 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 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 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 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 ,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 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 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 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 鸟已经不是鸟了, 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 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 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 诗句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 ,写山景, “无边”写落叶之多, “萧萧” 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74 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 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 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 景,又转为写江景,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 , 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 “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 ,写出了江水的 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 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 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 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 不哀怨, 感伤而不消沉, 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 那就是苍凉、 雄浑、沉郁、悲壮。 以上四句,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 得情景交融。 2、第二层次: 接下来我们赏析第二层次。 (1)朗读。 (2)在这一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 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 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75 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 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 。 “万里” ,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 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 ,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 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 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宋代的柳 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而 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 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假如我们再联系诗 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 “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 ,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 当客人,应写成“做客” ,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 的人, 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 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 ,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 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 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 ,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 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76 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 ,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 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 六层意思。 “登台” ,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