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氏融资陷阱”越来越危险 已经撑不了多少年了

庞氏融资的红海里 钱往哪里去
作者:吴迪
  庞氏融资的红海里,钱往哪里去?如果你没有实力像宝能那么拼,没有能力玩转不良资产,那么你还是现金为王吧。在这个以超级去杠杆化为主题的金融世界里,财富最重要的品质依次为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  一.中国经济整体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庞氏融资的红海  作为主体的银行的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  
  数据来源:RBS,彭博,中国人民银行  如上面两图所示,业的不良贷款率已升至过去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并且依然在快速攀升。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在快速上升。银行的资产不断恶化的一个表现就是许多企业融新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还旧债,集团更是观察到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借钱发工资。  
  如上图所示,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量中用来支付利息费用的总额将上升到7.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今年上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81万亿元(人民银行数据),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增加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基本上是用来还利息的。  也就是说,咱们国家一年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当中就有一半是用来还旧债的。回顾一下我在《中国股市楼市四十年罕有之裂变》一文里的一段话:“超级去杠杆化其实是一个实证经济学的概念。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总资产/GDP占比增速过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国家就极有可能启动超级去杠杆化。债务融资分为三种:对冲、投机、庞式。  对冲融资,其收入可以支付本息。投机融资,短期内收入只能偿还利息而不能偿还本金,必须债务展期。庞式融资,收入连利息也还不上,债务不断叠加,必须再融资或变卖资产/抵押物。  超级去杠杆化的触发点就是经济体融资活动中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比重相当大,当这个比重达到一个零界点,资产/抵押物价格会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跳水(Haircut),坏账大面积产生,信用/债务链条全面断裂,银行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实证经济学就像老中医号脉一样,超级去杠杆化就是给目前中国经济号脉的结果。”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整体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庞氏融资的红海。为什么会这样?看下图  
  如上图所示,在Macquarie
Research考察的规模达22万亿元的中国企业债务里,息税前利润无法覆盖其利息成本的比率从2013年的19.9%飙升至2014年的23.6%。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无法覆盖其利息成本的比率从2013年的5.3%飙升至2014年的7%。  中国企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不足以支付其债务成本。这就是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庞氏融资红海的原因。  二.钱往哪里去  庞氏融资的红海里,钱多真是无处可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公司债券市场的火爆,部分公司债的利率仅为3.6%,比中期票据还低。这说明公司债券市场的泡沫是惊人的,非理性的。  也说明,中国的机构和高净值人士拿着一大把钱没有地方去--所谓的资产配置荒,所以才会制造一个个新的火坑往里跳,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野蛮人霸王硬上弓的去收购像万科这样的公司。  比如宝能系用来收购万科的资金大量源自万能险。万能险有理财产品的属性,其收益率多在6%以上。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的万能险达到481亿元,但相比“明天系”明显小巫见大巫,华夏人寿、生命人寿和今年前10个月万能险规模达到2000亿。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要想实现高收益就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流向股市――要么是在公开市场直接买卖赚取差价收益(对单只股票的控股比例在20%以下),要么就是通过举牌的形式实现长期股权投资以赚取分红收益(对单只股票的控股比例在20%以上)。不管以上哪一种形式,都有望推动股市上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现6%以上的收益率。  钱往哪里去是一个事关资本生死的大问题,去的地方不靠谱,收益低息成本,就成了庞氏融资,几乎死路一条。宝能系这么拼,只是为自己的资本找一条活路,希望通过做多万科,来实现远高于利息率的收益率。  庞氏融资的红海里,不拼哪有活路?  庞氏融资泛滥导致不良资产(不良信贷)增多,但让许多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处置不良资产本身可以是一门很挣钱的生意。  12月15日,淘宝网与中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规模达515亿元不良资产正式上线淘宝拍卖会资产处置平台。  中国最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公司之一的华融资产开始批发似的在淘宝上倾销银行不良资产。以前华融是用债务重组来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现在直接就在淘宝上原汁原味的甩卖出去了,看样子是银行不良资产的供应量太大了,用债务重组来处理会累死人。  这并不妨碍华融资产挣钱,今年上半年其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39.4%,高达98.7亿元。去年,中国最大的四家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公司利润比上一年增加了27.6%。  没想到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会如此有利可图吧。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可以进行价值变现或价值提升,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不良资产是庞氏融资酿就的苦酒,但有人却把这杯苦酒勾兑成含金量颇高的美酒。  庞氏融资的红海里,钱往哪里去?如果你没有实力像宝能那么拼,没有能力玩转不良资产,那么你还是现金为王吧。在这个以超级去杠杆化为主题的金融世界里,财富最重要的品质依次为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  很多时候,“积极努力,频频出错”往往不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无为。
(责任编辑:刘晓庆 )
12/16 06:3012/22 09:2212/22 08:5112/22 04:5512/22 02:4012/22 02:4012/22 01:0512/22 01:05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出自 MBA智库百科()
庞氏融资(Ponzi Finance)
  庞氏融资,即的现金流既不能覆盖本金,也不能覆盖利息,债务人只能靠出售资产或者再借新钱来履行支付承诺。
  金融不稳定理论中的庞氏融资
  金融不稳定理论最早由美国()提出。是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爆发后,明斯基被公认为当代研究和解释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明斯基就提出了""(),并先知先觉地预见了几乎整整一代人都无法理解的和金融危机。如今,金融不稳定理论已成为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并被人们不断完善和讨论,成为政府加强和实行的理论依据。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首先从内部入手,的类型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来探索金融危机的根源。明斯基认为,为投资而进行融资活动是中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明斯基根据收入-债务关系,将市场中的融资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1)对冲性融资(hedge finance),即债务人期望从融资合同中所获得的现金流能覆盖利息和本金,这是最安全的融资行为。
(2)投机性融资(speculative finance),即债务人预期从融资合同中获得的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这是一种利用为长期头寸进行融资的行为。
(3)庞氏融资(ponzi finance),即债务人的现金流既不能覆盖本金,也不能覆盖利息,债务人只能靠出售资产或者再借新钱来履行支付承诺。
  中国的已成为庞氏融资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高利贷是旧中国的社会毒瘤,事实上,在任何经济社会里我们都不难找到高利贷这种经济鸦片的踪迹。最近,媒体不断报道一些家因逃避巨额债务而自杀的消息足以说明这一点。如果仅仅从定义上理解,高利贷包括了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两种情况,但如果从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所显示的数据上看,目前中国民间借贷市场上的绝大多数融资行为已经演变成为典型的庞氏融资。
  1、加剧
  和西方古典经济学都认为,、和利息是构成商品价格三大基本要素。因此,在全社会的中,当和地租总额不能明显下降时,上升的直接结果就是全价格的上升。
  2、吞噬的
  民间借贷和庞氏融资持续存在的必然结果是:要么大量的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在"食利效应"的作用下转而从事非实体经济;要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高资金成本的压力下陷入、经营难以为继,企业最终走向破产或关闭。
  3、增加
  市场的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的"";另一部分是大量民间小额资金的"汇集"。的汇集事实上是一个"逆向传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在最低端的人是资金的原始提供者,处在最顶端的则是或个人,即高利贷者。其中,个人高利贷者也被俗称为"爪王"。在原始资金提供者和"爪王"之间还有很多层""。原始资金提供者为了避免"负利率"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把资金交给"食利者","食利者"起着汇集资金的作用,但他们也在层层加息--这就是为什么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会高得惊人。一旦融资企业或个人出现财务困难,无法偿还借款,"爪王"和"食利者"就会逃之夭夭,此时,最悲惨的就是原始资金提供者,他们在瞬间沦为中国社会从未有过的破产者,结局往往比失业还要悲惨。
  造成民间借贷泛滥,产生中国式庞氏融资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认为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的;二是行政壁垒下的分业监管;三是分配中的所有制歧视。
  1、金融压抑的结果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e I.Mckinnnon)和爱德华·肖(Edwarl S.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认为,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受到压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将阻止或妨碍经济的发展。麦金农和肖所说的金融压抑是指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所存在的过多、利率限制、以及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利率管制、实行选择性的以及对进行严格管制等。中国学者陆峰和姚洋的研究结果也证明:金融压抑的一个后果是造成的实际成本和名义成本之间出现差距,由此激励和个人参与一些不合法但却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活动,结果,加强法治未必有助于金融的发展。在中国,金融部门存在着“漏损效应”,即金融资源从享有特权的国有部门流向受到信贷歧视的私人部门的过程。
  长期的金融压抑不仅将大量金融资源集中在国有金融部门,而且,从制度上排斥了国有金融部门以外的金融活动,这就使国有金融部门以外与金融活动有关的制度几乎成为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缺失是近年来民间借贷由萌芽到泛滥的重要原因。
  2、微观理念下金融分业监管失效的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分业监管的,金融分业监管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把防范单一金融机构风险和防止蔓延作为监管重点和监管目标。分业监管模式最早是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在美国,分业监管制度从金融机构的成立、、、投资原则以及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基本上可以保证金融机构没有问题,这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证明是有效的。值得说明的是,尽管上个世纪美国采用了分业监管模式,但是美国的和国家精神始终鼓励创新,所以,美国的没有因为分业监管而受到制约。然而,在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下,分业监管不仅严重制约了金融创新,而且还在金融行业内形成了以追求“部门政绩”和保护部门利益为目的的、难以逾越的行政壁垒,这样的行政壁垒极易演化为监管寻租。事实上,保护部门利益本身就是一种集体寻租,更不用说国有金融部门普遍存在的“漏损效应”了。
  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业过度创新并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结果。但是金融危机也促使美国政府痛下决心,全面实行改革——从过去的微观审慎监管转向。中国的分业监管也使中国产生了大量的“影子银行”,不幸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繁殖能力太强,它们因为没有丝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只能从事最低级的——高利贷,或者叫中国式庞氏融资。
  金融现实说明,行政壁垒不仅极大消蚀了分业监管的效力,造成监管失效和形成监管真空,而且还会加大政策疲劳,使得很多与金融监管配套的调控政策难以持续。
  3、所有制歧视的结果
  国有金融部门在过程中的选择性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总量的扩大,这种现象几乎没有改变——这在其他并不多见。由于存在准备金约束和,中国信贷行为中普遍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信贷歧视,对此,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北京大学陆正飞等人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歧视现象在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而金融监管部门在银根紧缩期间出台的和信贷纪律则进一步加重和鼓励了信贷歧视。
  1、金融监管改革迫在眉睫
  2010年7月,在政府的极力推动下,美国国会最终批准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对全世界的金融监管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也提出了建议和观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要求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已经渐渐弱化。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和审视时就会发现,当时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大多基于对美国金融监管实践的“路径依赖”,而非立足于中国的金融现实。中国和美国在监管理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很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意味着,造成金融危机的风险因素也会有很大差异,而眼前正在发生的中国式庞氏融资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大量的已经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它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也已引起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无法解决资金供给,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要想消除民间借贷和庞氏融资是不可能的。短期来看,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以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来弥补监管真空,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不仅必要而且有效,可以达到控制风险,防止风险蔓延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如果不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提高金融监管效力,庞氏融资还会大量产生并长期存在。因为只要大量的“影子银行”继续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它们就会利用分业监管的行政壁垒,绕开监管从事风险业务。愈演愈烈的庞氏融资告诉我们,进行金融监管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宏观审慎监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唯一选择
  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峰会正式审定通过了制定的第三版,即Ⅲ。巴塞尔协议Ⅲ所增加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的要求等一系列具备鲜明宏观审慎特征的新规定,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金融监管理念。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国家承诺将执行这个协议,并实行金融监管改革。2011年5月,正式发布《中国银行(3.470,0.02,0.58%)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提出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相结合的监管改革思路,并在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规定了中国银行业、、和等监管标准。6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以加强为核心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典型内容是G20所支持和认可的巴塞尔协议Ⅲ。
  所谓的宏观审慎监管就是通过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相关性的分析,来防范和化解,确保整个安全运行,避免发生的一种监。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在监管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在中间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关注防范金融体系的整体失败,而微观审慎监管则重在防止单一金融机构的破产;而在最终目标上,意在避免或降低因金融不稳定而引致的,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旨在保护的利益。采用宏观审慎监管是那些经历过金融危机国家在总结失败教训并经过深刻反思后的选择。因为庞氏融资的大量存在,中国的金融现实令人担忧,要避免“”酿成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是改革的唯一选择。
  3、监管体制改革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条件
  尽管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共同选择,但对如何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却缺乏统一认识,各方观点莫衷一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关键是建立:
监管当局的协调,重点是功能监管体制的建立及监管规则的统一。
监管当局和货币当局的协调。主要是宏观的总量的政策,而金融监管是微观的结构性的政策,所以重要的是总量政策和协调。
监管当局、货币当局、财政当局与发改委当局的协调。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庞氏融资"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中国企业债务危机四起 “庞氏融资”高达7.6万亿
目前,中国企业正在创纪录地举债以偿还现有债务利息,这无疑增加了违约成本,中国相关权力部门也不得不因此保持较 低的融资成本。作为中国新财富杂志评出的最佳分析机构之一,华创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被用于偿还利息的贷款、债券和影子融资很可能将大涨5%至创纪录 的7.6万亿人民币。这种融资方式就是经济学家明斯基提出的"庞氏融资”——用借款偿还利息,但明斯基认为这种方式的借贷方式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会加 大融资风险。
中国企业用于偿还已有债务利息的融资额(2015年的数据是预估数据,融资包括银行借款,银行信贷和企业债券)
( 数据来源:彭博援引华创证券公司的数据)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下滑至25年来新低以及企业利润下降,中国企业正在努力募集资金以保证现有债务的偿还。中国央行12个月内6次降息也有效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但从2014年第一例债务违约开始,中国国内企业债券市场违约数量已经达到6家。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Shi Lei表示,随着投资回报快速下降,中国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庞氏融资”阶段。这将导致借贷杠杆不断放大,以及僵尸企业也越来越多。
最近的违约案例则是中国山水水泥,这家企业因为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利润大幅下滑以及内部争端导致融资失败。国有企业中国中钢上个月推迟支付一债券利息,但到本周也快到期。
随着经济恶化,亚洲大型企业健康指数持续下滑。根 据彭博统计数据,上海和深圳的上市公司中,现有资金少于短期债务、净亏损的企业从今年早期的115家增加至200家。根据市场市值加权平均计算,这200 家企业的整体债务占股权比例已经高达141%,创近三年的新高。根据华创证券的统计数据,虽然为支付利息而发行的债务总量出现增长,但其在全部新增贷款中 的占比在降低。根据该证券公司11月4日的研报数据,为支付利息的债务借款占比从去年的50%降至现在的45%。
借贷成本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从10月29日起,债务评级为3A的企业5年期贷款利率从3.95%降至5年新低的3.69%。同时,监管层也在确保借贷企业能够正常举债。上个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国内银行不应该中断或者取消“暂时”有困难企业的贷款,政府也会采取措施防止系统风险。
西班牙对外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Xia Le 表示:贷款利率下降减轻了中国企业的支付利息压力。
德 国商业银行驻新加坡资深经济学家Zhou Hao表示,一些企业的利润增长慢于支付利息金额增长将导致违约企业增加。根据彭博数据,9月份中国工业企业受益连续第四个月度下降,而10月生产者价格 连续44个月下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低于6.9%,创1990年来最低水平。
Zhou Hao表示,债务违约和坏账将会不断增加!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财经快讯速递专家-提供最新的全球经济数据播报
财经快讯速递专家-提供最新的全球经济数据播报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庞氏融资”越来越危险 已经撑不了多少年了
如果无法偿付债务,你会做什么?要么违约,要么进入庞氏模式借新偿旧。正如彭博社报道所说:中国借款人举借新债以偿还旧债利息的规模已升至创纪录水平,从而提高了违约风险,加大了决策者将融资成本维持在低位的压力。
华创证券估计,用于偿还利息的贷款、债券和影子金融规模今年可能增长5%,达到创纪录的7.6万亿元人民币。已故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将这种借入资金偿还利息的做法称作“庞氏融资”,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信贷增长形式,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庞氏融资”不过是“庞氏骗局”的翻版,所谓庞氏骗局,是一种投资欺诈,常以不正常的高额回报来骗取投资者加入。投资者的回报并非来自真实的交易,而是来自新加入投资者的资金。庞氏骗局中的回报率一般很高,这样才能引诱新投资者加入。一旦新加入的投资者减少或停止,庞氏骗局就会随之崩溃。
随着经济增速降至25年来最低,公司利润下跌,中国各级政府和大小公司都在在想方设法获取新的资金来偿付负债。央行在过去12个月内六次降息,使得债务负担有所缓解,借款成本也下降到了5年来的新低,但债券市场的违约案例数已经从2014年的仅仅一例增加到了今年的六例。
商业银行的好日子也快结束了,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这已经是不良贷款率连续第九个季度上升。
信贷繁荣酝酿的风险正在逐渐显现,根据麦肯锡咨询机构的报告,中国总债务水平(包括金融业债务)自万亿美元增加为现在的28.2万亿美元,目前水平相当于GDP的28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今年初对47个国家的债务进行了调查,发现从2007年至今,全球债务从57万亿美元增至近20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债务增加了83%,如果包括金融业债务在内,中国2007年以来负债增加了将近4倍。
中国负债现在比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的总和还要多,发展中国家通常负债比发达国家少,但中国却并非如此,不得不令世人惊讶。房地产开发、地方政府举债投资以及快速扩张的“影子银行”, 在短短几年之内,中国从负债最少的国家变成负债最多的国家。最让人担忧的是,中国快速增长的负债中,有很多债务将不可能偿还。
去年10月2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谁举债谁负责,强调地方政府偿债的“责”,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实行不救助的原则。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债务的高风险,在中国,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过去十年来,地方政府从银行、债市和影子贷款机构借了数量庞大的债务,用于没有回报或没有收益的重大项目或形象工程。实际上,这些年地方政府靠“土地财神”已经过惯了肆意挥霍的好日子,尽管中央一再要求地方政府将销售土地的收入,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入等等。但地方政府的土地获利,更多是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甚至大拆大建,与中央政府的要求相去甚远。
由于债务门类繁多,数据更不透明,中国债务实际上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地方财政也蕴酿着极大的风险,各地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很多资金的来源和数量根本无从知晓,负债规模难以统计。正是因为这部分藏在黑箱里的隐性债务不明确,加剧了金融财经界对中国债务危机的担忧。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披露的债务数据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总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如果单从法律上讲,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向银行借贷的,但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以政府财政为担保向银行借钱,这个模式在2009年政府采取4万亿元刺激措施时,几乎被所有地方政府如法炮制。
总部设在香港的里昂证券公司几年前曾发布过《中国债务危机报告》,警示中国债务总规模已上升到107万亿,与GDP的比率已达到100%以上,预计2015年这一比率将达到245%。在年间,中国债务规模/GDP从148%暴涨到205%。2012年中国新增债务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2012年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0%。新增债务增长了58%,约为GDP增长的2.9倍。这些债务主要来自影子银行系统和地方债务。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根据分门别类的统计,综合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总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中国债务屡创新高,实际上跟各级官员的利益有很大关系,钱多了可以随心所欲大搞建设大搞形象工程从而创造所谓的政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类项目大肆敛财疯狂贪污,至于沉重的债务包袱扔给下一任或下一代,地方官员更不会考虑未来如何偿还债务,很多地方在举债时根本就不打算偿还债务。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生前坦承,对于地方欠债,如果中央政府来填补窟窿,必然要减少民生、公共事务等等方面的支出,最后等于是老百姓来替政府还帐,如果银行将地方债务转变成坏账,仍然是老百姓的损失,如果通过多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来稀释债务,受害的也仍然是老百姓。
近段时间,股市涨势跌势都很迅猛。震荡市中,由于市场热点不一,往往此时的散户很难准确判断投资机会,而散户想“生存”下来,必须及时跟进热点信息,懂得分析股市行情,学会股市操作技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hggh654】(内有唯一交流群)【长按可复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庞氏骗局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