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出清“植物大战僵尸快速赚钱企业”难在哪

“僵尸企业”出清之难
&&&访问次数:
  东北三省和山西等老工业、资源型省份,都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三季度去产能将打响攻坚战,伴随供给侧改革提速,煤炭、钢铁行业重组有望加速  □ 本刊记者 降蕴彰/文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钢材产量是55992万吨,同比增长1.1%;原煤产量是162764万吨,同比下降9.7%。在中央去产能的大格局下,钢铁和煤炭产量的一进一退,使得处置“僵尸企业”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并把去产能排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首位。当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僵尸企业”作出定性,即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并明确将对“僵尸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今年2月,国务院发文进一步明确,将先行在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拟用五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用三年至五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  结合上半年全国钢铁、煤炭产量的变化,以及国务院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划,有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对《财经》(博客,微博)分:整体上,全国钢材、煤炭行业去产能的进展都比较缓慢,尤其是钢铁行业,部分省市的“僵尸企业”死灰复燃现象极为严峻,其背后的主要原因,除了有的银行为规避不良债权,不遗余力地为“僵尸企业”进行“输血式”续贷之外,一些地方政府在以GDP增长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压力下,为维持当下的经济繁荣、就业充分和社会稳定的局面,为“僵尸企业”提供隐性担保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方面的调研,广东、山东、重庆等省市的工业基础好,转型升级快,去产能的压力不大,而在东北三省,山西、河北等老工业、资源型省份,不少大型钢铁、煤炭企业则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经济转型步履艰难。  具体到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僵尸企业”,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分析表示,现在全国整个企业数量、市场主体数量大约在7000万左右,其中究竟有多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该划入“僵尸企业”之列,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还没有一一甄别。  至于5月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所说,在未来三年内,将要处置345户国有“僵尸企业”,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国资委管辖的央企的三级以下企业。地方层面上,上半年广东、山东、江苏、重庆、甘肃等部分省市,公开了下一步处置“僵尸企业”的目标和措施,其中,广东的方案最受国家发改委等方面的认可。  “僵尸钢企”复产  据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介绍,上半年全国钢材产量的逆势增长,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在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钢铁行业去产能就是主要议题之一。  上半年全国钢材产量出现逆势增长很反常。本来去年底全国钢铁社会库存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是受今年一季度的信贷宽松、钢铁价格大幅上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实际上,从3、4月开始,河北、山西等地,一些本已停业的钢厂又死灰复燃,由此推动国内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均出现上涨态势,到6月钢材产量已经突破单月1亿吨的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使得在去产能和复产潮中摇摆前行的国内钢铁行业的前景,可能再次恶化。  地处山西运城的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原本是一家已经停产两年的大型民营企业,当时的负债高达200多亿元,今年5月,乘着钢铁价格逐步回升的趋势,这家企业受当地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改头换面,更名为山西建龙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又开始正式生产。  根据公开的报道,在山西建龙钢铁公司投产之前,运城市委书记王宇燕曾提出要求,当地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效率意识、担当意识”,为该企业尽早“点火复产”提供大力支持。正是有了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政策支持,才使得海鑫钢铁集团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形势下,能够起死回生。  山西中升钢铁有限公司也是大型民营企业,去年10月已经关门停产,在今年上半年的钢企复活潮中,该企业也恢复了钢铁生产,不仅卖出了十几万吨的旧库存钢材,现在包括螺纹钢和钢丝筋条在内的产品日产量还能达到4000吨左右。  在山西,像海鑫钢铁集团、中升钢铁公司这样本已停产,但又在今年上半年恢复生产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就有十几家。在河北、东北等地,也有一些停产但尚未彻底关闭的“僵尸钢企”也恢复了生产。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分析表示,去年全国已经削减了9000万吨钢铁产能,但这只占中国钢铁总产量的9%,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钢铁生产调控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在整个钢铁行业,民营企业产能已经占到了将近一半。现在并非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其实并没办法对民营企业下达产量的硬指标。  现在中国占全球钢铁供应的一半,上半年国内钢铁产量逆势增长,已经引起了美国和欧盟等方面的高度关注。6月6日,在“2016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中美官员之间就围绕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展开争论,美国财长杰克·卢(Jack Lew)提出,由于中国的廉价钢材已经使欧美一些钢铁企业破产和亏损,希望中国钢铁能减产4亿吨,以此来维持国际钢铁价格。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分析表示,除了大力度削减国企钢铁产能,工信部等方面正在对新起草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进行最后完善,并计划在近期正式颁布。  按照这份文件规定,未来将在布局、工艺装备方面以负面清单形式,在节能环保、节水、节地和安全等方面以“底线思维”理念,设置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标准,这等于是提高了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准入条件,以便能从根本上遏制“僵尸钢企”产能复燃的问题。  具体到下一步落实钢铁去产能的目标任务,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已经对外公开,今年要去掉的钢铁产能是4500万吨,涉及到需要安置的职工是18万人。预计《钢铁产业调整政策》正式颁布后,将对完成全年的钢铁去产能任务起到决定性作用。  煤炭行业隐忧  国家发改委给今年煤炭业去产能设定的总量指标是2.8亿吨,涉及到需要安置的员工是70万人,与钢铁去产能的指标对照来看,煤炭去产能的压力或许更大。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在煤炭去产能、处置煤炭“僵尸企业”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未来三年至五年,全国要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还有减量重组5亿吨,这里面大概有一半以上也是要去掉的产能,这样核算下来,至少要影响到130多万国企职工的工作问题。对于央企、国企来说,则必须充分考虑到“僵尸企业”的债务、债权、人员安置以及欠缴社保,由此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也很大。  国资委方面曾透露,在2017年底之前,将要处置345户国有“僵尸企业”。《财经》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的信息是,由此涉及到的人员转岗分流费用至少需要300亿-500亿元,这还不包括其中一部分退休人员的安置费、社保缴纳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中央财政将在未来两年到三年拨付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帮助地方政府安置失业工人,这实际上还只是针对国企职工的转岗分流,如果考虑到很多大型煤炭民企,未来对煤炭“僵尸企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将需要更大的资金盘子。  从来自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信息看,从中央财政准备的1000亿元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到国资委所需的300亿-500亿元的职工安置费用,绝大部分都会用在国有煤炭企业职工的转岗分流上,这方面,预计下一步地方政府承受的财政负担压力会更大。  现在除了央企中的“僵尸企业”是由国资委负责处置之外,对各地“僵尸企业”的摸底排查工作,基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推动完成。这种自行认定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但又很容易被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短期目标所左右,最后造成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的延迟。  记者调查发现,从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的摸底和清查,并不严格,对“僵尸企业”的定位标准也不一致,普遍存在“等一等、熬一熬”的畏难情绪。  有来自山西、内蒙古等地煤炭国企的负责人向《财经》记者透露,现在一些大型煤炭国企的负债问题极为严重,像山西焦煤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城煤业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等七大煤炭国企,2015年负债已经高达1.1万亿元,相当于山西省一年的GDP,这让业内普遍对山西煤企的偿债能力产生怀疑。  更严峻的是,有些负债沉重的煤炭“僵尸企业”出现了违约现象。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还表示,在处置“僵尸国企”中,还要面对很多国企的社会性政策负担问题,比如,现在一些国企办理的医院等社会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仅仅是央企方面,截至2014年底,还有医院、学校等办社会职能机构7000多个,离退休人员530多万人、困难职工100多万人,由此造成国家每年给这些机构的费用补贴就高达数百亿元。  针对煤炭行业未来的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问题,据悉, 7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已经与20多个产煤省(区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按照要求,这些地方政府将在2017年底完成各自的煤炭去产能任务。  老工业转型艰难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了解到,在东北三省和山西等老工业、资源型省份,现在都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  国有“僵尸企业”问题在东北地区尤为突出,仅在辽宁省内,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企业”就高达830多家,涉及到职工16.5万人。在东北这种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而随着不少国企“僵尸”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就更显突出。  据悉,现在中国的企业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世界第一,有大约1.3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将于2016年下半年到期。在东北,政府认为让这类企业倒闭是危险的,于是,就用大量的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去维持这些“僵尸国企”,继续维系资源错配。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分析表示,现在东北地区总计有国企3000余家,资产总额超过4.6万亿元,职工人数近200万,国有企业在东北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东北的国有企业大都集中在钢铁、水泥、煤炭、石化等过剩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都是不足60%,产能过剩远远低于75%的警戒线,这在其他省市是极为罕见的。  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这些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到去年,东北的国企整体上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像东北三省最大的国有煤企龙煤集团,累计负债已超500亿元,现在只能依靠政府的补贴勉强维持;东北特钢集团是十年前组建的大型国企,现在仅在大连就拥有1万多名员工,而辽宁省政府方面还持有这家公司70%的股权,该企业的债务是其年收入的两倍。  山西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难度也很大。煤炭是山西的经济支柱,去年,山西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5760元,同比下降28.6%,是工业部门降幅最多的行业。此外,保守估计,山西煤炭国企资产整体负债已经超过80%,煤炭行业偿债能力也正在日趋下降。  山西省政府方面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煤层气产业,目标是达到400万吨的产能。  但据多位行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现在国家对每立方米煤层气的补贴涨了0.1元,但煤层气的成本/收益比约为传统燃气的4.5倍,并且由于煤层气的替代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价格持续低迷,预计发展这一行业的经济性会越来越低。煤层气与煤化工业在“十三五”期间的扩张,也许可以短期内拉动投资,带动山西经济发展,但长期来看,是属于严重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认为,东北三省、山西等老工业、资源型省份,都应该尽快打破对经济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在创新驱动、对外开放水平、鼓励民间投资等方面做文章。  比如,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中央已将东北三省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明确提出要加强东北三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这表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已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同时,国务院参事夏斌告诉《财经》记者,面对经济由过去长期“超级繁荣”转向常态所暴露的存量风险,必须承认这是已发生的损失,必须有人买单。如果迟迟不买单,不处理“僵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不抓紧解决现在钢铁、煤炭去产能中暴露的债权债务复杂关系中的资金缺口,仅靠安排1000亿元资金安置人员,“去产能”问题根本落不了地。  他建议,解决“三去”问题重要的是要对债权债务问题的解决有个资金统筹解决的安排。对在“三去”中形成的损失(企业欠债和银行坏账),必须尽快研究制定统筹解决的方案。  去产能广东样本  广东省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前就基本明确了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大致的进展规划是,到2016年底,要全部出清国有关停企业,基本建立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到2017年底,全省国有特困企业基本脱困;到2018年底,则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全部出清。  与一些省份对“僵尸企业”的定位含糊有所不同,广东省政府明确,凡是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三年以上,连续三年以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一年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基本会被划入“僵尸企业”的范围。  其外,广东还要求各市、县,都要建立单个“僵尸企业”的档案,并列明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拖欠税费、产权瑕疵、需安置人数及费用等等的情况。  按照广东省的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规划,到今年底,要将2333户已经关停的“僵尸国企”全部出清。针对1052户特困国企,则要通过兼并重组盘活一批、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关闭破产退出一批,到明年底基本实现脱困目标。  再长远的规划,是到2018年底,将65%以上的国有资本都集中在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资源性、引领性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使得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广东方面处置“僵尸国企”,对涉及的全部在职职工、退休人员,每样都有准确的数据。对于非国有“僵尸企业”,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出清。  广东之外,重庆在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方面,也探索出较为成功的经验。重庆一直坚决不投向产能过剩行业,对传统工业只搞技术改造升级。  重庆现在拥有良好的产业结构。重庆市长黄奇帆曾表示,重庆每年1万多亿元的投资总额中,工商产业占50%,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各占25%。重庆目前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在第二产业中,电子和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都很高。  在重庆的整个产业结构中,钢铁和煤炭行业的占比都很小。钢铁方面,从2000年以来,重庆钢铁产能一直是保持600万吨,煤炭则是从2008年开始, 一直保持4000万吨的产能。这些年,重庆原则上不投资扩大产能过剩行业。  其实重庆原本也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但却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把东北三省、山西、河北等老工业基地,已经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承办单位:北京中小在线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
联系方式:info@& & & & & & & & & & & &
第3版:深度
本版标题导航
第3版:深度
&&&&&&&&&&
出清重组“僵尸企业”
助力供给侧改革
梅城江南低坝路榕树塘一隅,曾经辉煌的企业,如今变成一个个留守办公室藏身于老旧楼房中。  (林翔 摄)
原市火柴厂经过改制以后,部分厂房资产几经转手,现被一家针织厂买下来用作厂房。(吴腾江 摄)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被寄予厚望的重振经济最大的举措。在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去产能”措施中,出清重组“僵尸企业”成为了关键的一个环节。 “僵尸企业”包含关停企业和特困企业两种类型,主要是指长期亏损乃至资不抵债,又或已经无生产经营活动,停产半停产状态等的企业。根据初步统计,我市市直属国有“僵尸企业”66家,县级国有“僵尸企业”34家,计划用2至3年时间完成出清重组工作。目前我市的“僵尸企业”现状如何?处置工作会碰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记者进行了深入采写。 现状 “僵尸企业”有两类&市县两级过百家 什么是“僵尸企业”?当前中央大力推进国有“僵尸企业”的出清重组工作,相关标准正处于认知上磨合统一的阶段。由于出清重组“僵尸企业”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同时与供给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关联密切,在中央层面,工商总局、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等都曾有一套对“僵尸企业”认定标准,各家的表述和标准相差较大。各省、地市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目前我市的实施方案则与我省的方案较为一致。 根据我市今年6月出台的《市属国企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国资结构优化实施方案》,我市把已长期完全处于关闭或停业状态、职工已安置或仍有部分留守人员、营业执照被吊销的企业,以及无人员、无资产、无场地“三无”单户法人企业列为关停企业;把满足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以上,主要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连续3年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1年以上任一条件的企业列为特困企业。 记者从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根据上述条件,由市经信局、市商务局等市直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先行摸查后上报汇总,初步统计出我市市县两级共有“僵尸企业”100家,其中市直属66家,县级34家;显示状态为关停企业的96家,困难企业的为4家;市直属66家企业全部为关停状态的企业,且以工业企业为主、商贸流通企业次之。截至日,我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能提供资产负债情况的企业只有56户,涉及总资产51396万元,总负债63564万元,在职职工0人,留守人员26人,退休人员2041人。 “这也并非是最精确的数字,实际的‘僵尸企业’数量可能多于100家。”参与此项摸查统计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称,各县(市、区)还有未及时发现统计或未确定是否上报的数字。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邹国辉说:“到工商部门一查发现有些公司还有二级或三级的独立法人机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子公司、孙公司,有很多还是参股的,公司名称我根本连听都没听过。”由于我市“僵尸企业”的历史太过久远,不仅企业的实际数量可能难以查清,另一方面,企业的实际资产和债务情况也可能会和账面的数字出现较大差异。 回望 处置工作十几年前曾经掀高潮 早在2003年至2006年,我市就曾轰轰烈烈开展了一次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只是当时的这项工作就叫“国企改革”。2003年8月,我市国企改革蕉岭现场会上提出,我市国有、集体企业要通过3年时间,实现基本完成产权改革、基本实现民营化的“两个基本”的改革目标,当年便在我市上下掀起了国企改革新高潮。 2003年我市便有近百家企业实施产权改革,当年全市共安置职工2.1万多人,力度较往年增大了许多,不论是优势企业的“靓女先嫁”,还是劣势企业的关闭破产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前后若干年中,我市通过出让梅县发电厂、塔牌集团、万达激光公司国有股权,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变现市钢铁厂的资产,通过与有关部门和债权人协调变现涤纶、西氮、锦江化工公司的部分资产,累计筹措职工安置资金达1.7亿元,较好地解决了涤纶集团、塔牌集团、无线电厂、钢铁厂、西氮、锦江化工公司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和职工安置费用,成为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得以较快推进的关键。 也是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经贸系统行政性公司转制留守办公室和梅州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改革过程中人和资产的处置工作。在近四年大规模国有企业退出的时间里,按照“壮大发展一批、放开搞活一批、破产关闭一批”的思路,全市共完成改制国有企业370户,安置职工41802人,处理企业债务总额53.26亿元,分别占规划总量的82.9%、83.9%和87.2%,“两个基本”目标顺利实现。再往后的十年时间里,这项工作一直在继续没有间断,只是力度和规模没有这么大了。 当时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职工安置资金缺口较大,职工经济补偿标准不统一,企业资产债务处置矛盾多,企业改制进度不平衡等。370户完成改制的企业中,实施公司制改造和整体产权转让的仅分别为21户和23户,剩余的326户中政策性关闭的多,依法破产的少。 问题 资产不明&难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 当年我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时,由于采取政策性关闭这种行政处理方式的较多,包括现在被列入我市66家直属国有“僵尸企业”名单的西阳氮肥厂、锦江化工公司、汽车配件厂等大中型“僵尸企业”也沿用了政策性关闭的做法,债权债务关系则归入财政处理。 有些企业在退出的时候资产处置在先,人员安置在后;有些企业则是人员安置在先,资产处置在后。部分人员安置在先的企业,其企业账目也就没有人员去继续更新,以反映后续资产通过公开拍卖处置的情况。“都是国有资产,当年都由市里的国资管理部门统一处理了,账目变化要他们才能知道。”在国资管理部门表示只有企业主管部门或留守办人员才能清楚知道企业实际状况的情况下,经贸系统行政性公司转制留守办的工作人员透露,“只是最近统计的数字都是由当年各企业转制前的资产债务情况汇总而来,而中间(资产状况)的变化太大了。”据了解,目前我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的26名留守人员全部已和当年所在的国有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只是返聘回留守办处理一些退休人员开具证明、慰问关怀等事务,并不涉及各企业具体的账目工作。 而来自本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显示,我市绝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早已剥离了来自当年转制以前的企业不良贷款。记者从银监会梅州分局获悉,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仅有两家信用联社保留了西阳氮肥总厂和冶金矿产供销公司共计43万元的不良信贷,末次贷款时间可追溯至1993年,但仍在诉讼保护期内。而市工商银行的信息则显示,66家市属国有“僵尸企业”中就有11家是工行的客户,但市工行早在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剥离不良资产进行上市时,便已把总额8295万元人民币和50万美元的不良资产通过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尤其是华融公司进行处置。 出于资产管理公司通常打包处理不良资产,而受让人不一定会对全部不良资产行使处置权利的情况,当前我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不仅无企业人员去更新统计企业应有的资产账目,在改制工作进行多年以后,政府相关部门也无法再去找出当年的人员来核查企业原有账目中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真实情况,甚至会出现无法获知企业关联方的现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企业实际的资产状况,成了“僵尸企业”能够“入土为安”最大的障碍。 “一方面,‘僵尸企业’已经缺乏自生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银行却希望回避领域内的‘僵尸企业’。”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小组负责人何应龙教授说道,对于这些找不到债主或收不回债权的“僵尸企业”,当地政府说不清、企业不承认、银行不愿提。 行动 要么破产出清&要么脱困新生 本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我市作出到今年年底要将市属关停企业基本出清,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价值资产得到有效处置的决定。此外,我市还决定至2018年底,我市市属国有资本结构70%以上集中到关系重大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行业,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据了解,我市为此专门建立了由分管市领导为总召集人的梅州市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首次的联席会议将于近期召开。由于市属国有“僵尸企业”目前全部为关停企业,对于年底将要完成的关停企业出清工作,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的邹国辉表示,在资产和人员的处置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的现状下,其个人建议通过政策性破产或法律破产的途径,让这些“僵尸企业”真正划上句号。而对于平远县中国旅行社等4家困难企业,邹国辉介绍,在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方案中,这一类的企业也可能被关闭破产。“当然,省文件的精神是兼并重组为主,让困难企业脱困新生。” 市经信局副局长谢涛表示,该局将进一步加大分类处置国有“僵尸企业”的力度,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单户企业档案,抓紧清理核实相关资产,有序地推进国有“僵尸企业”依时实现出清重组;同时做好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僵尸企业”数据的定期更新和动态维护,发现一家,处置一家。“暂时还未发现有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僵尸企业’。”谢涛说。 嘉应学院的何应龙则提醒,“僵尸企业”申请破产以及股东开展清算的意愿不足,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周期长、债权受偿比例低、破产重整中难觅新的出资人,破产管理人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等实际情况,无不加大了企业退出的成本,清算注销过程不容易。他建议:“还是应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 借鉴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行分类有序处置 据8月5日省国资委召开的出清重组“僵尸企业”工作会议信息表明,珠海、汕头、江门、佛山等地较好完成了工作机制建立、处置方案制定和“僵尸企业”数据库建设工作,实质出清工作进展和预期效果较好。其中,今年以来,珠海以清土地、清政策、清项目为重要抓手,分类处理“僵尸企业”,目前已完成10多家“僵尸企业”的出清重组,实质出清工作和成效走在全省前列。其主要做法为: 首先,全面摸清“僵尸企业”情况,建立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和档案库。其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行分类有序处置。将国有“僵尸企业”作为处置重点,通过实施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兼并重组盘活一批、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和破产清算退出一批等“四个一批”处置措施,推动兼并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用市场化退出、并购重组、扶持发展等方式分类处置,鼓励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拔管子”、不再输血。此外,促进企业规范化退出,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主业突出的资本平台。 而针对部分企业产权不完整的问题,珠海市国资委正牵头协调税务、工商等相关单位,以尽快出台配套支持政策,解决部分实际困难。根据“僵尸企业”处置可依照是否存续报表或资产等不同实际,依法依规通过拍卖、招标或协议等方式进行,做到既实现“僵尸企业”出清,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此外,妥善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安置,破产企业清算资产优先用于清偿职工欠薪和职工安置。将处置“僵尸企业”下岗职工纳入就业创业扶持范围,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在珠海创业的“僵尸企业”下岗职工(不分户籍)按规定可享受创业小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资助等政策。 记者手记 强化机构&科学管理 在记者对“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相关信息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内中存在的多方博弈,一家国有企业多个婆婆的现象反而令国有“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进度受到了影响。说不清道不明的实际资产状况,也令清理工作出现了困难。 一组数据证明了何应龙教授的担心,1998年至2003年上半年,我市通过市中级人民法院“清产”方式处理的案件只有48件,通过破产程序审结的案件也只有30件,其中国有企业的标的案件就更少了,与数年间几千家国有企业退出的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2007年新《破产法》出台后破产案件数量变得更少。这表明,目前的司法体系难以承担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成本。 记者发现,在全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单列区中,仅有梅州、河源、阳江、清远4个地级市未有专门的国资委架构。在当前的契机下,我市可学习省与广、深、珠等先进城市经验,以一个强有力的国资管理部门通过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协助清理国有“僵尸企业”,一方面可以避免责任主体模糊,降低改革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防止国有“僵尸企业”的死灰复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大战僵尸快速点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