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宗教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日趋增大。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思想开放,渴望接受新事物,同时又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对于风华正茂的他们而言,信仰是他们人生路上的指路标,是他们努力奋进的精神动力。然而,当代的大学生受宗教影响愈发强烈,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处理不好、便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对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现状,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有的放矢的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信仰教育。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长治市、忻州市等八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统计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阐述,点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第二部分阐述信仰、宗教和理想信仰等基本概念,同时介绍支撑文章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第三部分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现状、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两个方面阐述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并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了解、信仰的选择、信仰的动机和信仰的组织等方面介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第四部分分析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宗教本身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结合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几点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本身四个方面进行对策解读。第六部分为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思想教育,规范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讨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641【目录】:
摘要6-71 绪论7-14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9
1.1.1 研究背景7-8
1.1.2 研究意义8-9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9-11
1.2.1 国外研究动态9-10
1.2.2 国内研究动态10-11 1.3 研究方法11 1.4 技术路线11-14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4-18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6
2.1.1 信仰14
2.1.2 宗教14-15
2.1.3 想信仰15-16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6-18
2.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6
2.2.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16-183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特点18-23 3.1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现状18-19
3.1.1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现状18
3.1.2 参与问卷群体基本情况18-19
3.1.3 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19 3.2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19-23
3.2.1 从信仰了解上看——存在暧昧现象19-20
3.2.2 从信仰选择上看——呈现多元化选择20-21
3.2.3 从信仰动机上看——表现出模糊性21
3.2.4 从信仰组织上看——显现不固定性21
3.2.5 从信仰价值上看——未成为信仰支柱21-234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分析23-31 4.1 社会因素23-24
4.1.1 “宗教热”因素23
4.1.2 宗教世俗化因素23-24
4.1.3 多元文化交互的影响24 4.2 学校因素24-25
4.2.1 对外交流日益增多24-25
4.2.2 学校宗教教育缺位25 4.3 家庭因素25-26
4.3.1 受生地村落等信教传统的影响25
4.3.2 受父母的影响25-26 4.4 个人因素26-28
4.4.1 逃避挫折困惑27
4.4.2 填补精神空虚27
4.4.3 缺乏宗教认识27-28
4.4.4 囿于好奇心理28 4.5 宗教与时俱进的适应性28-31
4.5.1 宗教传播的媒体化28-29
4.5.2 宗教传播的生活化29-30
4.5.3 宗教传播的简约化30-315 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建议31-37 5.1 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31-32 5.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32-33
5.2.1 优化校园环境32
5.2.2 提高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32
5.2.3 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32-33
5.2.4 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33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33-34 5.4 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34-37
5.4.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34
5.4.2 提升科学文化素质34-35
5.4.3 全面认识宗教35
5.4.4 树立正确价值观35-376 结语37-39参考文献39-41Abstract41-43附录43-45致谢4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盼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税国洪,唐孝云,池家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赵斌;[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戴嘉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李钊文;周红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陈安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3期
吴小林;刘立夫;;[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杨萍;;[J];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邹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陈丽杰,姜艳华;[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一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刘志锁;[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楼琛;;[J];才智;2010年08期
由琨;吴虹;李晗;;[J];才智;2010年34期
黄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甄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何毅;;[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黄静;杨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李娜;朱茹华;李学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
陈彬;;[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坤兴;;[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王莲芳;;[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周鹏生;;[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华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黎春娴;[D];上海大学;2009年
滕志妍;[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王言群;[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陈培峰;[D];西南大学;2010年
李五星;[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纪岩;[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邱钰斌;[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刘桂生;[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刘江宁;[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成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朱鲲鹏;[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吉玉娇;[D];西北大学;2011年
杨越;[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薛慧敏;[D];吉林大学;2011年
任志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董翔;[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杨明;[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赵良;[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罗明;[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税国洪,唐孝云,池家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赵斌;[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戴嘉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邓国峰,龙妮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陈安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3期
张存库,陈一军;[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4期
陈安金;[J];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
李志英;[J];理论前沿;2004年08期
牛玉萍;[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邓文科,邢海燕,马强;[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丛;;[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3期
陈晓;;[J];教育评论;2006年05期
龚平;;[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寇爱林;王刚;陈丹丹;;[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董艾辉;林慧岳;;[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04期
刘刚;;[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15期
黄月;;[J];学习月刊;2008年06期
甄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于伟,陈海英;[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史济纯;吴攀龙;;[J];新西部;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俊霞;巩绪福;;[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司树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徐建平;;[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论文选集[C];1996年
井世洁;郭鑫;;[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顺辉;邹洁;刘彦红;;[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曹飞;;[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赵红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颜隆忠;;[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范云平;;[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戴新民;李顺来;何楣;谢海波;;[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袁君;[N];组织人事报;2005年
董洪亮;[N];人民日报;2004年
王晖;[N];河南日报;2007年
记者 李云萍;[N];石家庄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李雪林;[N];文汇报;2007年
记者  赵新颜;[N];新乡日报;2007年
云师大冬阳爱心社
黄敏;[N];云南日报;2006年
中央财经大学
哈战荣;[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向杰;[N];科技日报;2004年
闫世东、张国柱;[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荆亚平;[D];浙江大学;2005年
李纪岩;[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岳鹏;[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张梅;[D];西南大学;2013年
邱钰斌;[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董海浪;[D];西南大学;2011年
蒙丹;[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霍志钊;[D];中山大学;2008年
吕堃;[D];南开大学;2009年
李乐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良;[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乔秀敏;[D];燕山大学;2010年
仝涛;[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史菲;[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王健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晓燕;[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徐晓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晓星;[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黄巧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徐冬娜;[D];内蒙古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正确认识宗教信仰-1
浅谈我对宗教信仰的理解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社会文化现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 到原始时期的巫术,祭祀,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 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有...
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 愿景的诉求...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读本 2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读本 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仰宗教,但尊重公民宗教信仰 自由,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
正确认识宗教与风俗习惯的关系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正确认识宗教与风俗习惯...民族分裂分子很会利用这一点制造事端 ,拿不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文章 ,制 ...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宗教主要 是信仰领域中的事务,宗教事务无能取代其他社会领域中的事务。 近年来, 我国社会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出现了增长的现象。如何看待这一...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 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
龙源期刊网 .cn 正确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 作者:缪赫男 来源:《理论观察》2013 年第 12 期 [摘要]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
龙源期刊网 .cn 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作者:张蒙,吴一荻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 年第 26 期 摘要:“宗教”是一种极...
正确地认识宗教,正确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对 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 处、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
包括 三部分:一是现代人对于宗教信仰的基本认识以及对于合法宗教与邪教之间的区分...信仰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动力之 一,它是人们对整个人生中作出正确的交代、智慧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发展很快,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信教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开展了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本文将近年来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进一步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1. 宗教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途径  宗教影响大学生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据调查,通过“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受到宗教影响的占41%,“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的占23%,“通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的占20%,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传单”的占16%大学生中听过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次数也在逐渐增加。在被调查者中,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的占7.23%、偶尔听到的占70.43%、从未听到占22.34%,听到过传教的比例就高达77.66%。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的占2.26%、偶尔收到的占25.52% ,两项合计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27.78%。所以,在目前的大学校园中,应当可以时不时地接触到宗教。  2. 大学生对宗教兴趣较浓,但对宗教的了解和认识都不够全面深入  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着较高的兴趣,但他们对宗教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据调查,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5.5%。 在“你对宗教知识了解的程度”这一问题上,表示“非常了解”的仅为1.4% ,表示“基本了解”的为11.6% ,合计仅为13%。只有不到8%的同学阅读过《约翰福音》、《新约福音》、《马太福音》、《般若经》、《波斯古经》、《古兰经》等宗教经典文献。很多同学把宗教等同于迷信, 22.16%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和迷信没有区别,22.14%的同学不知道二者是否有区别。对“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有36.4%的大学生认为“基本协调”、22.7% 认为“基本对立”、26.1%认为“各不相干”、 有14.8%的选择了“其他”,从答案分布,看不出明显的倾向。对于入党是否可以信教的问题,只有26.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不可以信教。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宗教知识缺乏,在对宗教本质、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3. 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度较高  据调查,大学生中认为信仰宗教利大于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8%;认为无弊无利的占25%;认为弊大于利的仅占13.5%。认为国家对宗教信仰应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者占总调查学生数的45%;认为国家对宗教信仰应采取支持者态度占21%。而对身边宗教信仰者,表示“基本理解”的占67.6% 、“非常理解”的占13.1%、“不理解”的占15 %、持“鄙视态度”的占3.5%。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肯定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对宗教信仰持一种宽容支持的态度。  4. 大学生信教的情况  关于信教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全国各地的调查数据由于调查范围、调查地区、经济以及生源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从目前可查到的样本数超过1000 的四份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信教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有4.1%、11.14%、10%、17% 。综合各地资料,大学生信教的比例最高的在44%,最低的在3.5%。谈宗凡曾在2005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调查,从相距一年多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信教比例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虽幅度不大,但值得我们注意。在对非信教同学今后选择宗教信仰的可能性调查中,12.6% 人表示“以后会信仰”,52.1%表示“说不清”, 35.3%的人坚定表示“不会信仰”,这说明很多大学生的信仰还是很不稳固的。  在宗教信仰的分布上,佛教和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大。许丽平等人的调查显示,信教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占30%,信仰基督教的占5%,信仰道教占3%,信仰天主教的占1%,信仰伊斯兰教的0.4% 。赵宗宝等人的调查也发现,信仰佛教的占46.84%,信仰基督教的占17.3%,信仰天主教的占16.46%,信仰伊斯兰教的占10.76%,信仰其他的占8.64% 。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同学选择信仰佛教,但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并不十分清楚,平时也没有佛教的饮食习俗,更没有经常到寺庙去烧香拜佛。之所以选择信仰佛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同学们对佛教比较熟悉。相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虽然从比例上看没有佛教高,但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却相对较多。  5. 迷信现象在大学生中依然有较大的影响  据调查,在有神论与无神论的问题上,选择“无神论”的仅占41.3%;选择“时而是无神论时而是有神论”的占27.5%;选择“说不清”的占19.7%;选择“不是无神论”的占9.6%。而且,有45.1%的大学生认为算命先生很准;有63.1%的人对命运时信时不信;曾经有过礼佛史的也占52.8%。邓国峰等的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对“鬼神”、“灵魂”、“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这些迷信持肯定态度的占35.5%、持半信半疑态度的占56%;有42%的大学生算过命;认为看手相、面相有道理的占47%;认为求签很灵或有时灵有时不灵的占65%。这些都说明,一些大学生虽然现在尚未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在某一方面是迷信的。当迷信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者环境影响变化时,他们就有可能选择某种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因素  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是支配人间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或自然异己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主要根源。所以,宗教问题首先是个社会性的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嬗变和碰撞,竞争带来的风险、贫富差距的存在、地区不平衡的加剧等导致相当多的人心理阵痛和失衡。加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上出现了信教热的现象,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自然也受到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据调查,家庭在学生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傅志刚的调查显示有56.8%的大学生信教是受家庭的影响。黄雄英等人调查65名信教大学生中有40人是因熟人、家庭成员影响而信教的,占了信教总人数的61.5%。由于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而信了教。家庭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的是很难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的。  2. 宗教因素  宗教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日益世俗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适应性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宗教不再具有政治色彩,而主要表现为调节个人信仰与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向个人提供属于个人生存之意义的选择。由于现代生活的单向化、非情感化、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乏的反差和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和冷漠感,使得宗教的宗教价值更加得到强化和为人所需。第二,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能引发大学生的兴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对人生、世界、自然有独特的诠释,这对喜欢追求理性知识的大学生颇有吸引力。大多数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劝善行善,利己利人,这对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也有吸引力。他们认为在宗教中可以寻求到社会人际关系间难得的宽容、慈悲和公正。特别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最为需要的。第三,宗教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涉及人的生老病死,都为人构建了一个永恒的“生”的“事实”,这对人类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第一页1&&&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一、 有信仰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为信仰而生活、而奋斗是最幸福的事情。金钱、房子、爱情、权利并不能够代表幸福。  信仰能够帮助我们成功:一是给我们人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二是给我们以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三是让我们在奋斗中有一帮同志。  新中国就是一群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的中国人创立的。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延续进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儒家信仰。  犹太民族在国家被灭亡了几千去的情况下能够存在并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政治实体,离不开犹太教。  二、 信仰的研究。  (一)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教”“九流”,“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其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几千年的主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从孔子开创儒学,经过汉董仲舒、宋朱熹、明王渊明的补充,儒家思想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经深深的扎根于我们民族。  1、传统儒家伦理的形成  尽管我们尊崇孔子,认为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但是,真正影响中国当代思想的,应该是宋明的理学。  儒家与道教伦理是中国农业社会本土产生的思想。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但是汉以后佛教的引入、普及,成为下层人民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唐朝后期,佛教的教义对于那些极度苦难而无力摆脱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经过五代十国,佛教在民间得到普及。  从宋朝开始,有识之士开始对这两个教派进行结合统一,其杰出代表是程朱的理学。理学的主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   2、传统儒家本位观  儒家伦理的社会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这种理念正是传统儒家理念本质所在。我们一般认为儒家伦理是家庭本位观念以及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儒家伦理中有比家族观念更深的追求,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平天下”,也即王道霸业。在这三个观念中,传统儒教思想的核心是家庭本位。  3、儒家的崇拜仪式  祠堂与祭祖是传统儒家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祖奉祀的对象一般是创该乡里村落宗族的最上祖:始祖(—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等,传宗接代较多的可至七、八世祖。远祖的裔孙多,覆盖面广,只能由各支系、分支系派代表参祭。乡里大,同宗族人口多,传代又多的,也有以宗族支系(房份)为单位举行祭祖的。祭祖有春秋两祭与一年一祭两种情况,由各宗族自定。举祭地点大都在宗祠进行,少数在祖墓行祭。
  (二)基督教改革与西方近代工业革命  基督教,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现象。  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他们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体上是独一的,但是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尽管现代西方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与文艺复兴。但是,文化复兴仅仅停留在上层知识分子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心灵,并影响到其行为,所以才直接导致了原始积累与工业革命。  基督新教价值观的核心:一是个人主义的本位观。近代西方文化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从文艺复兴开始,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其核心是强调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人权高于君权。国家和企业的权利来自于契约。二是伦理道德观念。工作是天职;进取精神和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精神;一切以上帝的名义。  (三)日本的神道教  日本近代化与现代化建设是非常成功的。作为一个非基督教小国,日本的成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反思儒家伦理。  1、日本传统宗教与文化。作为与中国相似的农耕文明,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本位观念,农耕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由此形成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家族本位特征。其次是崇拜对象。是上天崇拜。  2、明治维新、宗教改革与日本封建财阀的形成。改革的其重要内容是:在日本的八百万神中,以天照大神为核心,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天皇,是时间芸芸众生的核心。国家神道具有至高权威,从国家神道中派生出来的教派神道,以及佛教和基督教,在明治时代中期,自然地全都成了国家神道的附庸。国家神道强调皇祖崇拜,主张天皇有德臣民忠诚是“国体之精华”,要“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明治三十九年(1906),在内务省大臣原敬的具体指导下,政府对全国神社进行整顿合并。第二年,内务省制定了“神社祭祀形式”,统一了神社的祭祀活动规格,建立了一系列的神社制度,迫使许多神社废除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祭祀仪式,遵从国家神道规定的祭祀形式。这表明国家神道在制度上的最终完成。  3、中日儒家文化的差异与日本企业的家族化和国家化。中日两国同处儒教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中日两国尽管都信奉家的观念,但家的实质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家的观念、家族观念以及家族伦理的差异。  4、信息化全球化与日本企业伦理的进一步西化。一是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封建家族财阀的解散。二是美国的占领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三是信息化、全球化与日本企业的“美国化”  (四)韩国:从儒教到基督教化  1392年,李朝朝鲜推翻高丽,建立李朝(年),初期仍以佛教治国,但是太宗以后,强烈推行崇儒排佛政策,在年的两百多年期间,极力执行毁坏佛教寺院、迫使僧尼还俗、禁止僧侣进城等种种禁佛措施,使佛教逐渐衰落。 中英鸦片战争后,朝鲜受到西方列强与日本的殖民入侵。朝鲜当权者才解除对佛教的禁令,佛教稍稍获得复兴。佛教信仰人数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日本统治的五十年时期,基督教的进取精神逐步获得了韩国民众的认同,儒教的威权思想和佛教的避世性在国民性中地位下降。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发展到了数十万人。韩战后基督徒人数飞速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基督教总人数已经接近韩国人口的二分之一,同时促使儒家传统意识从顶到下崩溃。   基督教教对儒家传统的替代作用超出一般的想象,前总统金大中称:在亚洲,韩国是战胜中国几千年的统治和影响,保持了自己民族特性的唯一国家……朝鲜人自豪地保持了自己民族的完整。基督教精神成了新的整合力量。  韩国是菲律宾和东帝汶之后的亚洲第三个以基督信仰为主的国家。首尔是韩国新教的根据地,约有一半的人口是新教徒。韩国教会在世界各国积极传教,几乎成为了最大的传教国家。   儒教丧失了主流地位,但在日常生活和伦理上仍占居重要地位。韩国还把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表示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三、 当前大学生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信仰。  (一)当前国民信仰危机的成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信仰必定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现实中。当前中国国民信仰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的剧烈变化引起的。是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中的阵痛:工业化中传统儒家伦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新的伦理道德到现在还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  儒家家族思想,随着鸦片战争、商品经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儒家的家本位思想、家族观念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当前的:市场经济、计划生育、妇女解放运动、经济全球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  1、市场经济从根本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随着工业化的日益深入,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以企业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家庭的经济功能日益瓦解。  2、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家族观念。传统的家族观念是以多妻多子为前提的。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家庭不仅成为经济的中心,而且也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传统家族观念受到极大的打击。  3、妇女解放运动极大的提高了妇女地位。妇女的解放运动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妇女开始放开裹脚。建国以来,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广泛参与社会劳动。随着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她们与男子一同接受教育,一同工作,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取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取得了与经济地位相应的平等的家庭地位。  4、全球化、信息化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潮不可能不对我们当前的文化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在新经济形态下,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日益超过经验,年长者难以代表权威,由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向传统的权威主义进行了挑战。体现在家庭观念上,个人的独立性增强,个人的利益逐渐超过家庭的利益。亲属之间感情淡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减弱,个人对亲属的依赖、亲属对个人的制约程度降低。家庭的整体利益退居第二位,个人为家庭转变成家庭为个人。  (二)如何重建国民信仰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建设  1、当前国民信仰的多元化。2008年,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40个城镇进行居民宗教信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的是12.1%,供奉毛主席塑像的是11.5%,供奉佛教塑像的是9.9%,供奉财神和土地爷的则分别是9.3%和8.8%。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儒教  1、信仰的主体从家庭本位到企业本位。《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工业化社会,我们是否可以修改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创业、济天下。。个人本位主义、家族本位主义和国家主义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企业本位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企业本位理论,即把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或一个国家一样,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是一个精神组织。还可把企业当成某种主权组织,也就是企业主权的观念,在这里,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公民。  3、信仰的对象:从多员到一元,“佛陀菩萨+孔子+毛泽东信仰”可能是红色信仰的民间化路径,作为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民间信仰方式而已。至于毛泽东信仰与政治信仰、民族信仰、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梳理及其文化整合,则可能是建构当代中国信仰格局的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4、信仰的实现:崇拜仪式、英雄崇拜、神话故事、音乐建筑以及服饰、学校、体育运动、报刊杂志、图书馆、医院、旅游都可以成为信仰的表达、传播与实现形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