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包括哪些行业的拉动效用用什么指标

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综合贡献测算方法体系-中国旅游报社
第16版:旅游报16版
旅游报01版
旅游报02版
旅游报03版
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综合贡献测算方法体系
——四川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的评价与建议
&&&&编者按:&&&&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跃升作出了显著贡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但由于旅游是一个边界模糊的产业,长期以来,如何测算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贡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日,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根据四川省统计局《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报表》等数据、四川省旅游局相关旅游业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专项调查数据等开展研究,采用贡献率分析法,测算出四川省旅游业对GDP和对一产、二产、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和拉动点数,并采用“分类测算法”分析了四川省旅游业对全省税收、投资、就业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和拉动作用。这种方法对测算旅游业在我国特别是省、市级层面拉动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很有借鉴和推广价值,旅游统计的突破口,可以考虑以省级和市级为重点进行整合创新。&&&&□石培华&&&&对由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完成的《四川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2014年度)》成果,笔者有三个总体评价:一是探索了一套创新而可行的测算方法;二是设计并测算了迄今最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三是测算结果科学可信。这一研究成果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应用推广价值。建议将此作为旅游统计综合改革创新案例试点,深入研究论证完善。&&&&一、对测算方法的评价&&&&该研究在方法上主要有三个贡献:(1)分层次测算,将旅游业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更完整全面、也更清晰和结构化的测算旅游业的贡献。(2)采用贡献率分析法,通过测算贡献和拉动点数,来测算旅游业。(3)采用“分类测算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测算指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旅游业是边界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无边界的产业群,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渗透在方方面面,无法从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体系中直接计算相关数据,测算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是世界性难题。&&&&旅游卫星账户是迄今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认可推广的一种测度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方法体系,被认为是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目前,旅游是我国首个采用国民经济附属账户,即旅游卫星账户,核算增加值的部门。2006年,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旅游卫星账户编制工作,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和补充调查数据,取得了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结果以及旅游对其他行业的贡献系数。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浙江、北京、广东、贵州等地也开展了旅游卫星账户试点。但是,旅游卫星账户存在局限性,应用推广起来比较困难,急需探索简易可操作的新方法和路径。编制旅游卫星账户需要依赖投入产出表、经济普查数据及比较详细的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数据,编制的难度大、周期比较长、投入比较大,而且投入产出表、经济普查五年才一次,因此基本不可能每年都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如采取这种方法很难满足及时动态的测算要求。从全国和几个地方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实践经验来看,都没有形成每年形成年度测算报告的动态成果。而且,测算的也大都是旅游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和旅游就业贡献等指标,没能形成全面反映旅游综合贡献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根据四川省统计局《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报表》等数据、四川省旅游局相关旅游业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专项调查数据等开展研究,采用贡献率分析法,将四川省GDP的行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旅游业和除旅游外的第三产业,测算四川省旅游业对GDP和对一产、二产、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和拉动点数,并采用“分类测算法”分析了四川省旅游业对四川省税收、投资、就业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和拉动作用。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现实可行的方法,有推广价值。这种方法,既符合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对话,既符合产业特点又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接,既比较简易可行又相对科学可信。&&&&为了开展全国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测算,笔者专门两次到四川省旅游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调研座谈,共同探讨测算指标、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与我们计划在国家层面测算的指标方法体系达成&&&&了共识。笔者认为,该研究在方法上主要有三个贡献:(1)分层次测算,将旅游业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更完整全面、也更清晰和结构化的测算旅游业的贡献。(2)采用贡献率分析法,通过测算贡献和拉动点数,来测算旅游业的贡献,就不需要过度依赖详细的经济普查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数据,相对简易可行。(3)采用“分类测算法”,可针对不同的测算指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点是可以在一个体系框架下进行各种指标的测算,但难以操作。传统常规的统计和核算方法,对综合性很强、产业边界模糊的旅游业不太适用,难以及时反应旅游业综合贡献全貌。需要探索这种“结构分析、分类测算、数据集成、抽样调查、典型系数”的综合集成方法。&&&&这种方法对测算我国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很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特别是对省级和市级,其价值会更大。在国家层面也可以借鉴采用这种方法,但在国家层面获取相应数据会更加困难。旅游统计的突破口,可以考虑以省级和市级为重点进行整合创新。&&&&二、对测算结果的评价&&&&从数据表面看,本次报告的测算结果好像有些“冒”,似乎与原来国家和几个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时测算的结果要高出许多,或者说超出许多人的预计。但笔者认为结果是可信和合理的。笔者认为,多年以来,我们对旅游业贡献的测算总体上是偏小的。&&&&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算的四川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所测算的指标体系和结果,应该说是迄今各地最全面最系统的,过去几个省市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主要是测算了旅游增加值及其占GDP比例以及就业,本次报告还形成了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贡献,对投资、税收、农民增收的贡献等指标数据,而且测算了贡献率、拉动点数等。&&&&从数据表面看,本次报告的测算结果好像有些“冒”,似乎比原来国家和几个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时测算的结果要高出许多,或者说超出许多人的预计。但笔者认为结果是可信和合理的。笔者认为,多年以来,我们对旅游业贡献的测算总体上是偏小的。&&&&——测算表明,近两年四川省旅游业对GDP的贡献都超过10%,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对全省GDP的贡献从2013年的11.09%上升到15.14%,提升了4.05个百分点。同时,在全省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旅游业对GDP的拉动点数2014年比2013年还增长0.06个百分点。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带动的GDP为2701.0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47%。全国旅游卫星账户额算的结果是4.05%,几个省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都是在8%以下,为什么四川省会高出这么多呢?笔者认为这个数据是合理可信的。之所以高出很多,需要深刻分析和认识几个方面原因:(1)四川报告测算的是旅游业的完全或者说综合贡献,包括了间接带动、引致带动,本身比旅游卫星账户测算的旅游直接增加值要大。(2)我国流动性极大的大国国情,根据国际通行的概念界定和统计标准,会使得我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比其他国家要高很多。我国人口流动之大世界罕见,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加剧了中国人口的空间流动性,中国传统文化(探亲、回家等)加剧了空间流动性。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足够关注这一特点,导致对旅游的统计测算比国际标准严重被低估。2013年,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发布的旅客运输量为212.2亿人次,其中,铁路客运量210.6亿人次(其中国家铁路客运量万人次,地方铁路客&&&&运量689.74万人次,合资铁路客运量2365.79万人次),水运客运量2.35亿人次,民用航空客运量3.54亿人次。实际上,现有游客和旅客数据之间不衔接,严重被低估。目前,2013年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的合计数,只占交通部门旅客运输量的15.6%,即使再加上出境游客人数,也只占16.1%,占比明显太小。即使考虑到国内游客、入境游客和出境游客可能会多次换乘交通工具,占比仍然不合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旅客仍被排除在旅游者之外。(3)我国产业结构复杂,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业态丰富,特别是乡村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用品和装备等发展很快,这些虽然纳入了统计,但实际统计中缺项很多,用于旅游管理的公共服务、教育等也应纳入计算。(4)这1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了很大增长,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不断增长,旅游增加值对GDP的贡献比十年前增加很多。(5)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休闲氛围浓郁、消费旺盛、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等省情特点,也使得四川旅游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会比一般省高。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对从事旅游活动的游客,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进行判别:其一是离开惯常的生活工作环境到其他地区访问;其二是不在到访地谋求有报酬的职业和工作。在我国,离开居住地到异地工作,是大量发生并且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些在异地工作的城乡居民,只要在所工作的地点连续逗留(或预期逗留)六个月及以上,就自动成为工作地点的常住居民(无论是否有户籍)。而其工作生活的区域,也就成为这些在异地工作生活居民的惯常环境。当其再返回原居住地,探亲访友或从事不收取报酬的其他活动时,只要时间不超过六个月,他们的旅行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均成为旅游活动。另外,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旅游的目的被分成两个大类:一个大类是出于个人目的的旅游。在这类旅游中,度假、休闲、观光、游览等,只是旅游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包括因探亲访友、教育和培训、保健和医疗、宗教/朝拜等目的的旅行。第二个大类是出于商务、公务或其他专业目的而发生的旅行。旅游部门所调查测算的国内游,显然在范围上被局限于个人的度假、休闲、观光、游览等,而忽视了出于其他个人目的的旅游和公、商务的旅行。对惯常环境和旅游目的理解上的偏离,是造成国内旅游人次数与客运量不衔接的基本原因。国家旅游局统计口径的国内游人次数(32.62亿人次),近似于“纯”口径的旅游(即单纯度假、休闲、观光和游览)。用当年的城镇和乡村的常住人口7.3亿人和6.3亿人,分别作分母去除,城镇居民年均每人旅游次数为2.99次,农村居民年均每人旅游次数为1.71次。因此,旅游部门的数据已经反映了城乡居民年内多次外出旅游的情况。再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大多是乘坐相对单一的交通工具,考虑到往返和接驳情况,用国内游人次数(32.62亿人次),乘以3(往返各1次,部分居民可能需要换乘,平均按1次),即可得到旅客口径的数据。其公式为:32.62亿人次×3=97.86亿人次,然后将其从2013年旅客运输量的212.2亿人次中扣除。测算入境游、出境游的游客和外出打工者以及单纯度假、休闲、观光、游览以外的个人游和公、商务旅游人次数,萁公式为:212.3亿人次-3.36亿人次-3.92亿人次-1.31亿人次-97.86亿人次=105.85亿人。通过以上的计算,2013年公、商务旅行和除度假、休闲、观光和游览以外个人游所形成的旅客运输量人数为105.85亿人次。考虑这部分游客,外出要往返,并且其中部分人可能在一次外出中乘坐两种交通工具(或中途换乘,统一按1.5系数),其换算旅游口径的公式为:(105.85亿人次/2)/1.5=35.28亿人次。在35.28亿人&&&&次中,假定其中的个人游占60%,那么非度假、休闲、观光和游览以外个人游人次数约为21.17亿人次,公、商务旅行人次数为14.1亿人次。仅对以上几项测算,全国旅游增加值占比就将增加近一倍。&&&&——四川省系统测算了旅游业对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很有价值。这一测算结果,笔者认为也比较可信和合理。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带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7.10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45%,较2013年提高0.58个百分点;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对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6.38%,拉动点数为0.79%。目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四川看,旅游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虽然还不高,但发展潜力非常大、发展速度很快,贡献率增长也比较快。特别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更突出、潜力更大、基础更好、势头更好,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和动力,必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增长点。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带动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8.04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19%,较2013年提高0.59个百分点;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对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以间接贡献为主,贡献率为9.8%,拉动点数为0.76%。旅游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相比较低,而且以间接贡献为主,这是与我国及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吻合的。旅游发展进入大众化的同时,也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旅游用品、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及环境绿化、生态恢复、设施建设、装修装饰等建筑行业需求不断增强,间接贡献不断增大,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将越来越明显。&&&&——该报告对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及各子行业贡献进行了系统测算,是迄今见到的最全的。该报告结算结果为: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对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为30.86%,以直接贡献为主。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增加值为2225.9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1.59%,较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我认为测算结果较合理可信,四川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很强、规模大,旅游对全省第三产业贡献为30%左右比较合理。除了对第三产业贡献的测算,该报告还包括了旅游业带动住宿餐饮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增加值的贡献率,充分考虑了现代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新趋势,是迄今见到的最为系统全面的测算。同时,旅游业对服务业各个子行业的贡献,也都比较可信合理。这些比例系数与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密切程度正相关,旅游业密切带动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而带动作用排名靠后的有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该报告对旅游业对税收贡献进行了测算。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总税收为324.59亿元,与亿元相比增加了63.18亿元,增幅为24.17%;2013年四川省旅游业税收占全省总税收2103.5亿元的12.43%,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税收占全省总税收2311.7亿元的14.04%,稳步增长;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税收对全省总税收的贡献率为30.35%。计算税收所占比例接近GDP贡献的比例。该报告结果还表明,餐饮住宿、旅游购物、景区游览的税收比重排名靠前,说明旅游消费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这同时也带来了税收的增长。&&&&——报告测算了旅游业带动各行业投资增长。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带动各行业投资总额为1918.41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15727.70亿元)的12.20%,比去年(12.13%)提高0.0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总投资(23577.50亿元)的8.14%,比去年(7.85%)提高0.29个百分点。这一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测算表明,旅游业投资效果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结果&&&&表明,旅游业带动的各行业投资不平衡,对交通运输等的拉动作用最大,而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拉动并不明显,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报告测算表明,旅游对拉动四川就业效果显著,对拉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四川旅游业就业人数由2013年的376.8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406.54万人,增长了7.89%。其中,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为268.10万人,占65.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为53.66万人,占旅游业就业的13.20%;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为28.95万人,占7.12%;租赁服务业就业人数为23.85万人,占5.8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数为13.37万人,占3.29%;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为18.61万人,占4.58%。2014年从事旅游业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8%,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近2个百分点。2014年从事旅游业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2075.4元,比上年增加1369.5元,增长12.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393.4元,同比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旅游业纯收入6851.2元,增长13.1%,人均旅游财产性纯收入737.9元,增长9.2%,人均旅游转移性纯收入93.0元,增长12.8%。与全国旅游情况相比、与四川省总的情况相比,数据比较合理。&&&&——上述测算结果充分反映和说明了515旅游发展战略中描述的旅游业的一系列新特征。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的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旅游业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消费潜力大、消费层次多、持续能力强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兼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功能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带动全方位开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小康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是有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是软硬兼备的综合性实力。&&&&三、对相关工作的建议&&&&建议将四川作为旅游统计核算改革创新试点,加大投入设立重大科研专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开展一次旅游经济普查工作,推动建设社会化市场化的旅游统计监测网络和支持平台建设。&&&&该项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但也看得出来,受经费、时间等限制,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初步性的。该项工作技术性、专业性、实用性都很强,又非常重要,提出以下深化建议:&&&&(一)建议将四川作为旅游统计核算改革创新试点。加快探索省级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测算方法,研究论证总结。依托四川省智慧旅游的良好基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建议四川加快探索,整合资源率先组建四川旅游调查监测与大数据中心,建设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数据库,推动构建省、市、县与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三级旅游统计监测体系,推进建设智能化旅游业综合统计监测平台。建议四川探索启动旅游经济专项普查和相关标准制定,研究出台旅游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旅游及相关产品分类标准、旅游新业态分类标准等,修改旅游调查统计制度(将旅游互联网企业等纳入统计体系等)。&&&&(二)建议四川加大投入设立&&&&重大科研专项进行深入研究。该报告采取的方法,数据是否准确,关键在于各种比例系数的调查和测算是否科学可信。目前的研究成果总体科学可信,但由于经费、时间等限制,相关系数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还显得不足。例如:推算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依据《年四川旅游对农民增收调查25个样本点的数据》,样本偏少。目前还没有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相关调查数据,还是依据《2007年四川省1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来进行估算。四川旅游业对服务业发展贡献的连续观测才刚开始,测算依据是以《四川省旅游统计便览》和年四川省服务业中各行业增加值(9类)数据为基础,并参照《2011年和2012年成都市旅游收入构成情况调查》结果,对四川省2013年和2014年旅游收入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分为主要涉旅行业的增加值为旅游业带来的增加值和旅游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创造的增加值,进一步采用贡献分析法,测算分析2014年各行业对服务业以及主要涉旅行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目前,旅游业从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剥离还缺乏比较充分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建议开展专题调查。旅游业就业采用分类测算法,主要是以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者消费抽样调查为依据,计算出相关行业支出的旅游费用比重,用旅游总收入和得出的旅游费用比重计算出相关行业来自旅游的总收入。计算相关行业增加值率,用相关行业增加值比增加值率从而得出相关行业的总收入(总产出)。利用相关行业来自旅游的总收入和相关行业总收入的比率乘以相关行业就业总人数,就得到相关行业旅游带动的就业人数,各行业由旅游带动的就业人数之和就是测算的旅游业就业总人数。其构成分类是根据对不同层次旅游者消费支出去向的抽样调查确定的,具有合理性,但如能加大调查数据量会更加可靠。&&&&(三)建议四川探索开展一次旅游经济普查工作。建议四川争取各方面支持,并发挥四川拥有旅游专业院校多的优势,调动四川旅游系统的力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低成本开展全省的旅游专项普查。建议每年采取本报告的方法测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每五年可以考虑结合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普查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将这一方法测算结果与旅游卫星账户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和核准,建设模拟数据库。&&&&(四)建议四川推动建设社会化市场化的旅游统计监测网络。用荣誉激励和项目纽带、职业培养等创新的制度机制,推动构建“个十百千”旅游统计监测网络。“个”是指建设一套在线旅游统计监测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服务旅游统计监测人才培养的大规模开放在线学习(MOOC)学院。“十”是指:十个旅游大数据企业(机构)、十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构建旅游大数据中心。“百”是指:百名旅游综合统计分析监测骨干人才;五个一百的旅游经济运行的评价队伍(百名企业家、百名专家、百名玩家、百名观察家、百名行家(旅游业务干部)百家旅游企业,联合组建旅游综合统计监测联盟。“千”是指:万名学生旅游调查员队伍、千名导游员作为旅游调查员队伍。&&&&(五)建议支持平台建设。建议四川大力支持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率先建设首个旅游统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支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相关学院和实验室设立旅游统计学、旅游数量经济学、旅游管理工程学等方向,支持编写出版旅游统计学、旅游数量经济学、旅游管理工程学等教材专著。&&&&(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主任)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13  
邮发代号:1-40   
新闻热线: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国新网 许可证编号:)
CopyRight by .cn  京ICP备030067号
版权所有 中国旅游报 中国 北京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学术资料-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学术资料
【旅游管理栏目提醒】:本文主要为提供“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前沿 - 技术总结”,希望对需要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前沿 - 技术总结网友有所帮助,一下!
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依绍华 【专题名称】旅游管理 【专 题 号】F9 【复印期号】2005年09期 【原文出处】《财贸经济》京2005年05期第8991页 【作者简介】依绍华中国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836 【内容提要】 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为各方所关注。&&&&旅游业以其关联带动性强和发展速度较快被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旅游业自身特点和性质导致旅游就业在属性和类型方面与国民经济贡献及其就业效应进行了测算为解决就业提供切实的依据。&&&& 【关 键 词】旅游业/就业/产业性质 一、旅游业的就业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形成的多个产业边缘组合行业涉及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根据产业联系效应理论世界上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据WTFC/WEFA预测从年旅游业的直接间接产值将占世界GDP的11.7并将提供2 2.55亿个就业机会。&&&& 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总收入以年均近12的速度递增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最近10年中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吸纳了3500多万人就业。&&&&据WTTC预测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900万间接就业人数达到6900万。&&&& 尽管旅游业创造了大量就业但由于自身特点决定旅游就业与传统就业存在差异因此应具体分析客观看待旅游业的就业作用。&&&& 二、旅游就业的性质 1.季节性属性。&&&&由于旅游的季节性较强旅游就业呈现季节性和兼职工作特点。&&&&因此在许多发达生活的工作Barrent1987A。&&&&原因在于季节性使员工对和收入有不安全感员工与关系长期工的流失率较高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同时由于旅游就业往往集中于低技能行业这类岗位薪酬较低面临的职业培训机会较少导致旅游的就业作用在很长时间里不被发达国家所重视。&&&& 2.从业人员特点。&&&&由于旅游业的主要相关行业住宿业、零售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专项技能要求不高因此成为素质劳动力就职的主要行业。&&&&有数据表明妇女在旅游就业中的比重达53Barrent1987B青少年的比例为21而在全社会所有行业的比例为8Neal1995。&&&&旅游岗位为青年人提供了获得经验的机会为其向上晋升奠定基础但也因此导致旅游行业员工素质始终处于较低层次。&&&&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业成为吸纳弱势群体就业的储物罐。&&&& 3.产业国民经济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美、日、欧盟等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转化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表明当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商业、旅馆业的产出比重较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上述产业的产出比重逐渐下降运输、仓储的比重也趋于下降、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也就是说旅游业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具有阶段性。&&&&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中的各个行业都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总量的提高以及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旅游就业在总就业量中的比重将会下降。&&&& 三、旅游就业类型及工资水平 由于旅游产业是多个产业的边缘组合对旅游就业类型的分析也因缺少标准产业分类SIC而变得困难。&&&&与其他产业不同旅游带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必要商品和服务的工作因此就业岗位通常没有清晰明确的分类说明。&&&&一般来讲旅游业被看作是服务部门的一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业属于住宿业还包括SIC目录下零售、批发和政府部门就业而餐饮、 零售业中约有一半属于季节工或兼职工。&&&&由于旅游业带动的就业多集中于此类工作这部分就业可以看作是旅游就业Christensen1995。&&&&在具体企业中旅游就业类型包括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专业领域专家食品调制人员侍者清洁和维护人员服务员和导游司机旅游企业所有者Sylvester1993。&&&& 在旅游业中餐饮、住宿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最多几乎占旅游总就业量的一半而这两类企业的工资是所有部门中最低的导致旅游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不高。&&&&根据对发达国家行业工资水平的测算旅游业平均工资约为社会私人部门平均工资70 80Addendum A1999如果排除上述两类低工资部门其他旅游部门的工资水平是正常的而且有些部门的工资高于平均工资水平。&&&& 综合考虑旅游就业情况其特点包括1 许多旅游业工作岗位的工资低于平均工资2旅游就业具有季节性或兼职特点3就业机会的范围广泛、数量庞大。&&&& 四、旅游就业的积极效应 虽然旅游就业与传统产业就业相比存在一些弱点但是许多旅游岗位提供的机会是其他产业不具备的岗位进入门槛较低小企业从事旅游业经营比其他行业更容易获得成功有关研究显示从事旅游业的业主收入达到了企业所有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因此发达国家也采取措施转变人们对旅游就业的偏见。&&&&1995年白宫旅游会议强调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作为首要议题采取措施提高旅游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工人技能。&&&& 在我国由于农村拥有大量青年剩余劳动力以旅游就业为代表的弹性显得非常重要虽然旅游就业存在季节性特点但是恰好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象。&&&& 五、旅游就业效应 由于旅游业涉及国民经济中所有产业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对日常需求基本相同许多产业同时面向普通顾客和旅游者难以区分销售对象因而导致对旅游业的实际效应难以准确测度。&&&&本文采纳李江帆提出的旅游剥离系数方法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注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更新截至到2000年因此本文采纳了2000年的各项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收入在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得出旅游业对全社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贡献率并计算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就业乘数从而科学分析旅游业对 1.根据我国现行统计口径将旅游收入统计中涉及的直接相关产业根据其在第三产业中的相应类别进行归并将现行旅游收入统计中的九个类别合并为对应第三产业分类的六个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娱乐、游览其他服务业。&&&&然后根据旅游统计数据对应各项分类计算旅游业单项收入。&&&& 我国旅游总收入包括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200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4522.67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2.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47.17亿元国内旅游收入3175.5亿元。&&&&国际旅游分类收入由统计年鉴获得长途交通405.04亿元游览62.33亿元住宿183.02亿元餐饮126.41亿元娱乐99.02亿元商品销售268.2亿元邮电通讯41.75亿元市内交通44.32亿元其他117.11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的分类统计数据不够完全目前难以查到近几年的国内旅游分类统计数据考虑到国内旅游花费分类比重变化不大。&&&&本文对年国内旅游收入各项分类比率测算综合平均比率得出各项收入的平均比率交通29.8住宿17.3饮食18.4购物18.2娱乐1.4游览9.5其他5.5以此作为2000年国内旅游收入中各分类收入交通946.3亿元住宿549.4亿元饮食584.3亿元购物577.9亿元娱乐44.5亿元游览301.7亿元其他174.7亿元。&&&&进而得出2000全国旅游收入的各分类总收入交通1395.66亿元住宿732.42亿元餐饮710.71亿元商品销售846.1亿元娱乐143.52亿元游览364.03亿元邮电通讯41.75亿元其他291.81亿元。&&&& 然后对应第三产业统计分类项目将旅游业单项总收入合并得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旅游总收入交通业1395.66亿元邮电通讯业41.75亿元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846.1亿元餐饮业710.71亿元社会服务业住宿、娱乐、游览1239.97亿元其他291.81亿元。&&&& 2.根据2000年全国统计数据计算旅游业直接相关的6个产业在2000年的总产值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然后据此与旅游各项分类收入相乘得出旅游总收入的增加值旅游交通业增加值为66.43亿元旅游邮电通讯业为7.07亿元旅游批发零售业为91.46亿元旅游餐饮业为104.76亿元社会服务业为40.6亿元其他行业为15.47亿元详见表1。&&&& 再进一步将旅游各行业的增加值与该行业全部增加值相除得出各相关行业增加值中为旅游业消费所占比重即2000年中国旅游消费的剥离系数也表示旅游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旅游交通业在总增加值中的比重为1.95旅游邮电通讯业占0.4旅游批发零售业占3.7旅游餐饮业占18.9社会服务业占3.05其他行业占5.63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直接相关产业增加值率及其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分类 相关第三 增长 相关产业 总产值 相关产业 在各行业 产业增加 率 当年总产 增加值 旅游增加 增加值所 值亿元 值亿元 率 值亿元 占的比重 业
.76 66.43 1.95 邮电通讯业 .4 .94 7.07 0.4 批发零售 .1 .81 91.46 3.7 贸易业 餐饮业 553 17.3 .74 104.76 18.9 社会服务业 .7
99.2 3.05 其他行业 274.5 5.6 .3 15.47 5.63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业对餐饮业的贡献度最大拉动了18.9个百分点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对其发展贡献了3.7个百分点 对社会服务业的增长也有较大拉动作用达3.05个百分点对邮电通讯业的拉动作用最小仅0.4个百分点这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国内旅游收入中邮电通讯类没有单独分类而被划归到其他类项目导致其按照综合比率计算方法得出的比率偏低。&&&&正是由于旅游统计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应当包含在上述直接相关行业收入的销售额被遗漏或被忽略因而对其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达5.63个百分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许多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由于类别不够明确或暂时产值较小不足以单独分类从而归并到其他行业类。&&&& 根据上表得出中国旅游直接相关行业因旅游所带来的增加总值为384.39亿元占增加值总量的3.28占当年第三产业总增加值1.29即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约1.29个百分点。&&&& 3.假设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依据各产业总产值与旅游相应产业产值之比粗略计算各产业因旅游而带动的就业人数考虑到批发零售、餐饮业的就业人数只有限额以上企业的人数统计因此在计算就业人数时将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作为一项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获取就业人数和总产值数据。&&&& 将上述各项产业的就业人数加总得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461.5万人计算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直接贡献应用公式 表2 全国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就业情况 总产值 旅游业带动 各相关产业 旅游业创造 亿元部分的总收 的总数就业 的就业人 入亿元 人万人 数万人 交通运输业 5.66 .3 邮电通讯业 .75 113.2 2.37 批发和零售 .81
贸易餐饮业 社会服务业 9.97 921 28.13 其他行业 .81
其中Li为第i个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L为全社会就业总人数得出2000年旅游业对全社会就业直接贡献率为461.5/同理得出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为461.5/。&&&& 对比2000年有关统计数据公布的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524.5万人本文得出的数值偏小主要原因在于本文依据的第三产业数据与抽样调查得到的旅游从业人员人数的基数不同导致对就业人数的测算存在差异。&&&& 4.旅游就业效应。&&&&由于旅游业由多个产业组成本文计算旅游业直接就业效应运用单位旅游消费所引起的直接相关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值替代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乘数间接说明旅游业的就业带动能力。&&&& 在上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公式LMiCLq/ sigmai其中LMi是指第i个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旅游就业效应CLi是旅游业每增加消费100万元给第i个直接相关产业带来的就业人数 sigmai是第i个直接相关产业旅游带动的收入。&&&&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3 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旅游就业效应旅游直接相关产业 旅游直接相关产业就业效应 交通运输业 0.8247 邮电通讯业 0.5222 批发零售贸易业 0.3642 餐饮业 0.2783 社会服务业 0.6218 上述结果表示旅游消费100万元交通业的就业人数增加82.47人邮电通讯业增加52.22人批发零售业增加36.42人餐饮业增加27.83人社会服务业增加62.18人。&&&& 5.不足与缺陷。&&&&本文通过计算得出了旅游业直接就业对全社会就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并且讨论了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就业效应但是未对旅游业的间接效应和引致效应进行分析从而使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不够全面和完善。&&&&另一方面本文采纳的旅游剥离系数计算方法本身存在不够精确之处该方法的计算基础是将旅游直接相关各产业的总增加值率等同于其在旅游消费中的增长率这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六、几点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主要的出以下几点结论1旅游就业是解决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弹性就业方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使其在我国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旅游业本身特性决定旅游就业存在一些弱点季节性和兼职性导致旅游就业不为发达国家重视低工资、低技能造成人员流失率高产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削弱了旅游就业的积极作用。&&&&32000年旅游业对全社会就业的直接贡献率为0.64旅游直接就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为1.67说明旅游业对就业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大。&&&&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产业本身发展旅游就业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4旅游消费每增加100万元交通业的就业人数增加82.47人邮电通讯业增加52.22人餐饮业增加27.83人 社会服务业增加62.18人。&&&&这说明旅游业对直接相关产业的就业带动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 rcherB1996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3 :704 707. 2 lkinR.and RobertsR.1987 .Evaluating the human resource employment
requirements and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s.Chapter 30 in RitchieJ.R.B. amp FlemingW.R. amp ToepperL.1990 .Economic impact studies:Relat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to tourism develop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Summer :35 42. 3 李江帆等《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旅游学刊》1999年第5期。&&&& 4 雷明等《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1期。&&&& 5 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 6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 7 张帆等《旅游对出版社2003年版。&&&& 重要提示: 由 精灵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游业 第三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