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哪里 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什么教

佛都金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组图)_网易新闻
佛都金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七宝阿育王塔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它既是古代中国出现佛教活动的最早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弘扬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江南,到清朝末年杨仁山建立金陵刻经处,南京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以及最新考古发现的长干寺地宫瘗藏的圣物佛顶真骨,使得南京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佛教之都。
一、江南首寺
佛教文化流入南京,始于东汉献帝(189 220)末世。自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定鼎建业(南京)之际,佛教南渐。
公元222年,精通汉文、梵文等六国语言的西域大月支(氏)人支谦从洛阳来到吴地,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慧,十分器重,拜为博士。支谦就在建邺传授佛教,翻译佛经。这可以说是南京佛教初传,也是佛教在吴地正式传播的开始。
东吴赤乌十年(247),西天竺沙门康僧会至金陵,营建茅庵,设立佛像,进行传道。当时吴人初见佛门僧人,观其形貌衣饰奇异,怀疑有诈。孙权在得到官员禀报后,马上召见康僧会,问他:“你传之道,有何灵验?”康僧会回答说:“佛祖仙去,转眼已过千年。他的遗骨舍利,依然神光照耀。从前,印度阿育王建寺塔八万四千座,就是为了彰显佛祖的遗教风化。”孙权不信,说:“如果你能得舍利,我就为你建造寺塔。”康僧会和僧徒们洁斋静室,把铜瓶放在几案上,烧香礼请,共花了3个7天,终于请得舍利。舍利五色光芒照耀到瓶外。孙权把舍利倒在铜盘上,铜盘立刻被穿透。康僧会说:“舍利的神威,岂止只有五色光芒呢?如要焚烧,火不能毁坏它;如要砸碎,金刚杵也不能破碎它。”孙权让侍从做试验。舍利被放在铁砧上,用锤去击打,结果锤砧俱陷而舍利无损。孙权大为叹服,于是为康僧造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这段历史被敦煌壁画记载了下来。
因为这个缘故,东吴大地,始有佛寺。建初寺的建立开风气之先,为初来江南的沙门提供了生活起居之地和佛事活动的方便。由此江东吴地佛法大兴。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到难以对佛教起信,因为其它的先不探讨,光从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佛教不过是慰籍人心灵的虚构的理论:
明显所有信佛的人都或多或少是生活的失败者,他们或者遭受过这样那样的重大挫折和打击,或者就是人生在某些方面不得志,才转而靠佛教来寻求心理寄托和安
慰。他接着说,还有部分的人,根本不是真的信佛,他们在生活中丝毫没有以善的标准修正自己,只是烧香拜佛,以交换的心态希求从佛菩萨那里得到好处。
这位朋友对于今天信佛学佛的人的评价,起码就其中相当一部分而言,确实没有错,但是姑且不去评判他到底接触过多少学佛人,而且他所知这些的所谓信佛学佛的人是不是真的了解佛法,又是不是真
的在信在学,单就他对佛法评价的契入点而言,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我常用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情况: 一门学科本身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有意义,是否合理,不能从学习这门学科的学生身上去判断,因为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甚至有可能彻底不学无术,颠倒黑白。如果真的想
要了解这门学科,必须从它本身入手。否则因此与宝藏失之交臂,实在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至于他说的今天学佛的人多是失败者这一点,探讨起来就是个很大的话题了。 简单来说,其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预言到末法众生福薄,所以如果先今学佛的人真是这种情况,也不奇怪。
其二, 成功与失败,本来就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甚至每个主观个体,对于成功失败,都各有不同的定义,又哪里存在什么绝对的成功与失败?
而且很多人开始认真接触佛法确实是以一些重大的挫折和转折为契机,对于真的了解到佛法的宝贵性的人,不但不会视这种挫折为失败,反而会由衷感激了。当然,
从这个角度入手,对于还不了解佛法的朋友,是很容易被视为是强辩和自圆其说的,这一点合于常情,可以理解,因此,我的重点在于下一点,也就是,
其三,佛教,并不是"失败者"者的专利。
从中国佛教的历史来看,佛教的学术思想由于两晋,南北朝西陲氏族的崛起,互相争霸而入主中原,推动佛学东来的洪流源源不断,从而奠定了隋,唐时期的中国佛教,和中国佛学成长的根基。唐代佛学勃兴,同时由于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寺院制度,使得佛教十宗学派,同时大放光彩,照耀古今中外。*
单从佛教的历史遗迹在山川名胜中显现,就足见其整个精神的光辉了。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还只是描写南北朝以来江南的佛教事迹,到唐以后,佛教寺院更加兴盛,可以说,率土之滨,莫不有寺,名山之顶,何处无僧,所以后人便有
天下名山僧占多 的感叹了。*
历史上学佛之达官贵人,文豪才子乃至帝王将相不可计数。梁武帝大兴佛寺,亲撰《断酒肉文》,并向达摩祖师邀功;
清顺治皇帝感叹一念之差不能脱去黄袍换袈裟,赞叹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康熙帝下令编纂《宗统编年》; 雍正帝深通禅宗法要,亲自编选《御选语录》。。。相信哪怕只是认真读过雍正皇帝的《醒世歌》和顺治皇帝的《醒世碑记》的人,就已经绝对不会轻易说出佛教不过是封建皇帝用来愚民的工具,这种浅薄的言论了。
再随便信手拈来,魏征,苏东坡,王维,白居易,欧阳修、李清照、曾国藩、林则徐、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瞿秋白,
这些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不醉心于佛学,都在积极寻求探索佛法的深度智慧。
许多高僧大德,禅宗祖师,也都是出世入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高人中的高人。
再说虚云法师自幼倾心佛法,17岁被迫成婚后坚持与妻子同居却无夫妻之实直到出家; 玄奘法师13岁出家,禅宗六祖24岁悟道,达摩祖师和释迦牟尼佛本人都曾贵为王子,却依然放弃世间一切出家证道,悟道后倾其毕生教化大众,所有这些大德圣贤,无不在年幼时就显露出异乎常人的天资禀赋与超群智慧,又岂是因为沦为世间的“失败者“而去寻找精神依靠?
想起仓央嘉措活佛的诗,《见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来我的怀里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如果用这首诗来形容佛法,亦是极为贴切,我们信也好不信也好,肯去了解也好不肯去了解也好,佛法圆满的智慧绝不会因为而蒙尘,被蒙蔽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
人生苦短,切莫因固执己见而与真理失之交臂。
*引自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