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爹太抢戏19楼中法战争该不该打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中法新约》签约130周年︱中法战争果真是“不败而败”?
08:18 来源:澎湃新闻
       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结束了中法战争。在镇南关大捷的背景下,清廷仍然在条约里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遂使“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之说不胫而走,流传百年。但是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镇南关大捷无改战局       1885年3月的镇南关战役中,老将冯子材利用采取坚固防御阵地待敌,而后转入反攻的作战方针,毙伤法军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和干粮,取得了清廷与法国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中法战争图       但这只是一个局部胜利。参加镇南关战斗的法军由“143团共有440人的一个营,111团共337人的一个营、外国人编成队共370人的第二营组成,总数为1137名步兵……将全部的后备兵计算在内,全军总数为2137人及十尊大炮”,这点兵力不仅与冯子材麾下约二万严阵以待的清军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在北圻(指清化以北的越南国土,亦称“东京”)的法军中也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1884年2月,北圻的法军已有7995人。到了镇南关战役前,法军将每个连从200人增加到250人,又增加了10个炮兵连,使得总数达到2万余人,另外还有1万多越南傀儡军队供其驱使。其中光是集中于北宁谅山前线的兵力即有1.2万余人。足见侵越法军的主力并未因镇南关战斗的失利受到多大损失。       诚然,镇南关败北的法军一时犹如惊弓之鸟,兵溃百里。但法国陆军部和前线军事当局迅速采取了紧急措施增援前线。半个月之后的日,北圻法军总数猛增到2.5万人,其数量就已大大超过南下追击的清军(40多营,13000人)。       此外,清军也没有继续作战的物资储备,几乎是靠随身枪弹追敌,军事后勤根本无法保证战场的需要。而法军则可以利用越南的内河航道,快速运送物资,以至出现法军从南圻到北圻畅行无阻,而援越清军反而接济维艰,孤立无援的情况。       据《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中记载,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清军士兵甚至到了要用步枪向越南百姓换取口粮的地步。在作战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清军要想收复失地谈何容易,冯子材“自谅城攻克后,该法匪等倍形胆怯,利于速追,勿任延息,以收破竹之效”的战略意图纵有胆气,却不免失于乐观。       而在越北战场之外的地方,战局继续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在不到一小时内的马尾海战全歼福建水师后,法国舰队横行海上,就在清军收复谅山后的第二天,孤拔率领法国舰队攻占澎湖岛,建起一个长期围困台湾的据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越南战场上法军镇南关受挫后的不利形势,连慈禧太后事后都承认“朝廷吃亏在无水师”。       法国占据澎湖对清政府造成致命性的打击,“澎湖诸岛,外蔽全台,内固金、厦,历来视为险要”,而法军“得之则以塞援台之路而为水军停船之区”,南洋曾派出五轮赴援台湾,但在浙江海面遭到法国舰队截击,三沉两返。苦守台湾的刘铭传虽然打退法军对基隆、淡水等地进攻,“百战之余,乃至有呼乎天之语”:“受困日久,民心惶恐,求迅速济兵、济械,设法救援。”其师李鸿章亦为之哀叹:“澎湖既失,台湾必不可保”,却无可奈何。        马尾海战图清廷财政无力继续作战       正因如此,镇南关战场的局部失利未能使法国侵略者放弃战争。过去一般认为,镇南关大捷后,法国政府陷入混乱,总理茹费理被迫辞职,法国改变了对华战争政策。因此,清政府不应该停战议和。       其实,镇南关大捷前,茹费理内阁执行的是外交讹诈与军事进攻相结合的对华政策,因此,法国并没有全力投入越南战场。法军惨败后,法国舆论大哗,声称遭遇了“新的滑铁卢”、“第二个色当”,引发茹费理内阁的倒台。其下台的原因并非不该发动对华战争,而是反对派认为他的对华政策太软弱,侵略力度不够,损害了法国的利益和形象。反对派议员抨击和换掉茹费理,是希望换一个内阁来更好地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利益。       日下午,茹费理刚宣布辞职,紧接着法国议会便开始讨论对华政策问题。一些议员先后发言,认为不能改变对华战争政策,应该设法挽回损失。于是茹费理刚宣布辞职,议会就开始重新讨论对华政策,迅速通过了五千万法郎的增兵议案。一周后,一亿五千万法郎的新计划也顺利通过了,摆出一副扩大侵略战争的姿态。       茹费理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步走向收支平衡。中法战争的爆发既影响生产和税收,又需要大量的军费,这就使清政府在财政上无法应付这一场战争了。       关于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耗费的军费数额说法不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耗帑金二千余万”;《清财政考略》则说“合计亦在三千万”。由于清政府无钱满足战争需要,只得谕令广东、四川、江西、浙江、江苏、湖南等省供给。但这几个省份力量也都有限。       战争初期,四川向前线协饷一直是很积极的。但到1884年,它连向奉谕调往云南前线的鲍超军供给粮银所需的十万六千两也拿不出了,积极主战的四川总督丁宝祯只好如实奏报:“鲍超军需颇重,措办为难。”与此同时,浙江巡抚刘秉璋也奏报:“浙江省光绪九、十两年地丁因拨京协各饷为数甚巨,此致十年兵饷不敷支销。”其他各省也纷纷奏报“兵饷不敷”,可见当时就连地方各省在财政上都陷入了困难的境地。       中法战争“兵衅一开,洋税厘金,立形短绌;而各省军需,刻不容缓”,清政府被迫以苛刻的条件举借外债充饷。据史料记载,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万余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万余两。而这一年借外债却达1359万余两,占岁入的六分之一强,而外债的增加又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是典型的恶性循环。       战争最后的胜负,根本上取决于实力的高低。清廷必须考虑到危及其统治政权的各种重要因素,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盲目应战最终导致的将不仅是财力、物力的极大消耗,甚至可能是更加苛刻的屈辱条约。从这个角度而言,李鸿章青睐的“乘胜议和”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保藩”意图已难成立       清廷以“保藩”为目的不惜与当时号称世界第二强国的法国开战,以维护传统的中越宗藩关系。但到了“镇南关大捷”时,清廷却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无藩可保了。       在传统的天朝秩序下,越南作为清朝的一个藩属国存在。但在其末代王朝阮朝的统治下,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已经逐渐疏远。自阮朝建立的1802年到太平天国起义前的1850年,阮朝向清政府朝贡只有13次,远较同样作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为少。与此相反的是,由于阮朝的建立得到法国侵略者的帮助,越南朝廷弥漫着对法“亲善”意识,甚至在法国侵略者已经强夺南圻的情况下,越南统治者仍在一厢情愿地向侵略者表示“法越一家”。       阮朝建立者阮福映       当清朝为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与法国开战时,阮朝在表面上的表现就是首鼠两端,宣布“中立”。所谓“我国介乎两大,于清则千年藩服,义不容绝;而于法则远水近火,势不容己,莫如中立,以俟两国进止”。       但实际上,阮朝朝廷已经决心投入法国殖民者的怀抱。就在中法战争正在紧张进行的日,阮氏朝廷撇开清朝,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公然宣布越南接受法国保护,还将清廷颁赐的玉玺当众销毁,以示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之后,阮朝甚至公然四处出告示严惩协助清军的官民,并命令抗击清军。这不仅使在越南的清军变成名不正言不顺的无名之师,而且使法军在各方面都获得新的支援。甚至法军进攻驻扎在北圻的清军时,有大批越南天主教民组成兰衣兵参战,还有大批教民替法军运送枪炮弹药和军需品。       在已经无藩可保的情况下,清朝选择挟镇南关大捷之威,尽快从越南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承认越法之间的既成事实,换取法军从属于中国领土的澎湖台湾撤军——毕竟,“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属我版图,援断粮绝,一失难复”。       《中法新约》局部       后世总结中法战争的结局,所谓中国“不败而败”中的“不败”,只能是从局部某些战役来说。从全局来看,要想取得真正的胜利是不现实的。清政府能取得一个不赔款不割地的停战条约,已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60年中仅见之例。       “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左宗棠对李鸿章的批评,在今天看来,恐怕是有失偏颇的。              参考文献:       1、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2、广西社会科学编辑部编:《中法战争史专集》,1986年。       3、何平立:《略论中法战争之军事成败》,《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03期。       4、关威:《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暨南学报》2002年06期。
责任编辑:钱冠宇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中法新约,镇南关大捷,李鸿章,冯子材,茹费理,阮朝,左宗棠
评论(151)
澎湃新闻APP下载
/newsDetail_forward_连载:揭开脸谱看封神------解读《封神演义》
不过瘾啊不过瘾
三霄挺可惜的,出于兄妹义气为死去哥哥出头。有好几个厉害法宝,平推十二金仙,要不是原始老子耍无赖,还真没办法,不过因为得罪人多,最后封神封的也很差。还有就是赵公明死的太惨了估计封神里没几个比赵公明死的惨的。
谢谢楼主,楼主慢慢写,看着很过瘾
42、报仇就在赵公明的死期定下之后,闻仲开始不理军务。一来是因为赵公明的命运让闻仲内疚不已,二来是因为闻仲难以掌控现在的局面,只好随张绍折腾了。张绍天天用红沙虐待武王,一直到把武王虐死。但是张绍不过瘾,还等着大人物进来救武王,故技重施搞死救援者。对于这个情况,燃灯从上帝视角往下看,觉得张绍很傻很天真。区区红沙阵,分分钟就能破了。也就是说当时情况是张绍觉得自己掌握着事情的节奏,燃灯也觉得自己掌控着事态的发展。两位大咖都自以为控场的时候,出变故了。本来这事有商朝太师、金螯岛十仙、玉虚宫弟子、周国丞相的参与下,形式够乱的了。这时候,又有第五方势力介入,让原本复杂的事态更加不可收拾。也正是这第五方势力的加入,让控场的张绍和燃灯都控制不住了事情的发展。张绍和燃灯也学起了不理军务的闻仲,靠别人随意折腾了。这第五方势力,其实就是申公豹。这位申道长属于唯恐天下不乱型,由于他对姜子牙、南极仙翁有着刻骨的仇恨,所以他一直密切关注西岐动向,随时准备给姜子牙下黑手。机会来了,赵公明被折磨了二十一天,死在了商朝大营。赵公明的死,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老赵怎么说也是截教二代弟子中的佼佼者,能列席三教会议,超然的地位在那摆着呢。虽然在截教中,不服赵公明的人也有,但是老赵依然如同标杆一样的存在。老赵死了,闻仲自觉地把自己列为第一责任人,张绍加深了对燃灯的仇恨。而演说家申道长,找到了进一步恶心姜子牙的契机。赵公明临死前其实是明白了,三教共签封神榜,制订了兴周灭商的大方针,没有谁能逆天改命。师傅说的对:“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原文)”老赵临死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把金蛟剪还给妹妹,其他的都不重要了。那么说当初闻仲初来征西的时候,申公豹在闻仲之前游走于金螯岛,忽悠十天君和菡芝仙等跟姜子牙作对。真到十天君在西岐摆阵的时候,申公豹干嘛去了?申公豹很忙,简直是为了闻仲西征的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申道长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游走于三霄、菡芝仙、彩云仙之间。别管他说了啥吧,总之混了个脸熟。熟到什么程度呢?反正申公豹去三仙岛可以刷脸,门卫都不带拦的。那头赵公明刚咽气,闻仲还没来得及发丧,那头申公豹就去三仙岛报丧了。对于云霄来说,最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倒不是他们老赵家惹不起燃灯,关键是惹不起替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办事的燃灯。通天教主早就有言在先,都老实在家呆着,谁去西岐惹事谁死,教主也罩不住。果不其然,赵公明这个身份的去西岐趟浑水,也死于非命。云霄除了表示哀悼之外,也做不了别的。你就想吧,云霄拿着金蛟剪,就一定比赵公明拿着金蛟剪厉害吗?申老师在一旁说了,赵道长千年修行,居然被草根小人阴死,这可真是切骨仇恨。云霄虽然比较理智,但是碧霄和琼霄可忍不了。申公豹一个阐教的外人都觉得这是切骨之仇,同是赵家后人,难道自家人还不如外人吗?所以这俩姑奶奶撇下云霄,带上金蛟剪和混元金斗就往西岐飞去。云霄一看大事不好,这俩姑奶奶的脾气跟大哥赵公明是一样一样的,又有神器在手,必然后惹出事端。所以云霄顾不得许多,也跨上坐骑,追了出去。姐儿仨前脚走,申公豹就给菡芝仙和彩云仙打电话,这小姐儿俩也跟随三霄娘娘去了西岐。五个女神,带着三种思想去了西岐。怎么是三种呢?我简单跟大家聊聊这段五个女神的故事。这里边碧霄和琼霄想法很单纯,那就是去报仇。谁杀我大哥,我就弄死谁。就算亲情放一边,单凭碧霄和琼霄在江湖上的地位。两位赵老师的哥哥被别人用宵小手段害死了,两位老师如果不做出点动作,还怎么在江湖上立足?如果说赵公明是让燃灯给打死了,这事还有的缓。关键是赵公明让陆压给弄死了,这事就没完了。陆压是谁?没听说过啊。这就跟踢球一样,巴西输给西班牙一点都不丢人。但是巴西如果输给没人听说过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队,这在世界足坛就没法混了。所以碧霄和琼霄就算不找阐教弟子报仇,也得扒了陆压的皮。云霄是赵家人中最像修道者的一位。这姐们看得透,看的深。当初赵公明借金蛟剪去办燃灯,她就不同意,打狗也得看主人啊。果然,赵公明惨死在西岐。如今俩妹妹又气势汹汹的杀向西岐,那是必死无疑。去了找阐教弟子评评理,这事也就算了。万一俩女神祭起金蛟剪和混元金斗干死几个阐教十二仙,那这事可就大了。本来从地位上讲,十二仙不比三霄地位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十二仙被玉帝收编,那是天庭的公务员,谁敢杀他们?万一这俩妹妹意气用事,杀了玉帝的人,那结果都不敢想象。所以云霄下山是为了止损,让俩妹妹简单找个无关紧要的人报仇就算了,别跟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这些惹不起的人作对。菡芝仙和彩云仙这俩女神是跟着打酱油的。在女神这个圈子里,领袖级的就是三霄娘娘。像金灵圣母、龟灵圣母这样的高段位女神是在碧游宫活动的,想巴结都巴结不上。有这么个机会巴结三霄,那必须得跟着三霄去凑个人头。这就是为什么菡芝仙不跟着十天君下山,就等着三霄娘娘出动。这位大姐其实就是属于唯恐天下不乱型,当初力主借给赵公明金蛟剪的也是她。只不过这样的小人物没想到,三霄都自身难保,她们跟着三霄下山,其实是一条不归路。五位女神就是这样各怀心思来到了西岐。云霄知道这俩妹妹也劝不了,就说这事直接找陆压报仇。这事跟《水浒传》里边朱仝找李逵报仇是一个意思,就能惹得起陆压而已。谁成想陆压道术精奇,即便是抓的住也困不住,更别提报仇。再一个人家陆压到此一游专为杀赵公明而来,三霄不在其业务范围内。所以陆压逃出商营之后,回家休息去了。这回云霄没词了,唯一一个惹得起的,人家还跑了。看看对立面的那些人,十二仙是玉帝的人,惹不起。燃灯那是元始天尊的人,以前倒是能惹得起,现在人家带着任务来,那就够呛了。所以云霄把矛头指向了姜子牙,按照云霄的思路,直接找姜子牙问罪。姜子牙无论是岁数、资历、修为在三霄面前都是小朋友,吓唬吓唬姜子牙,只要小姜服个软,认个错,那就趁机拉着俩妹妹回家,一起等封神之后再作理会。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云霄想的那么顺利,放着十三位神通广大的师兄在,姜子牙绝不会认错。结果双方一言不合,展开了一场大混战。其实说实在的,这场大战如果按照三霄的思路发展,也就是拿下姜子牙,批评教育一番,出出气得了。你别看碧霄、琼霄那么激动,也担不起挑战整个阐教的责任。两位女神持剑上阵,本身就是留着余地。燃灯遇见金蛟剪,都保不住自己的坐骑,何况小姜和几个三代弟子。本来三霄是来意思意思的,但是大家别忘了,这里边还有俩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女神。只见双方一动手,彩云仙祭起戮目珠就打瞎了黄天化。要不是金吒动作快,小黄这回就歇菜了。几位女神打个小辈还搞偷袭,老姜祭起打神鞭,咣当就把云霄打下了坐骑。也就是云霄神通广大,换别人这一鞭就出人命了。碧霄看不下去了,又不是我姐姐搞偷袭,你们居然偷袭我姐姐。碧霄赶紧去救云霄,不料想大流氓杨戬祭起哮天犬,把碧霄的衣服给扯破了。这两军阵前几十万人都看着呢,还让不让碧霄做人?菡芝仙一看是个机会啊,三霄娘娘这么狼狈,是时候显出自己的价值了。姐们祭起风袋,挂起一阵黑风。姜子牙还想看看风是哪来的,彩云仙瞅准机会又祭起戮目珠,打瞎了姜子牙。主帅受伤,周军赶紧撤退。但是这次动手,双方都没控制住局面。本想息事宁人的云霄,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放弃报仇回家等封神的理由。
你看吧,本来高层领导之间对话,人人都很谨慎。就看领导手下的黄天化、杨戬、彩云仙、菡芝仙上蹿下跳,把事情给煽乎起来了。有时候就是这样,本来领导想淡定处理的事情,就是被手下爱表现的员工给搞的一团糟。比如说打仗吧,皇上如果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该不该打,那基本上就是皇上不想打,就等着底下人出来说出种种不能打的理由。但凡是皇上想打的仗,召开御前会议讨论的就是怎么打,根本不去问该不该打。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慈禧同学自从当了中国的一把手,那是没少经历战争。基本上世界上有头有脸的国家,老太太都和人家交过手。中法战争的时候,老太太是一把手,召集群臣问问该不该打?问题是该不该打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家法国已经先动手了。不过老太太的意思,有的大臣已经明白了,有的大臣不明白。比如说左宗棠就是属于不明白类型的,非得打。李鸿章就属于明白类型的,所以趁着刘铭传力挫法国的海军,冯子材击败法国的陆军,力主赶紧议和。十年后,日本人来了。老太太又召开会议问问,过生日和抗日哪个重要?这回是皇上没明白大领导的意思,皇上说了,生日得过,抗日得打。老太太又不能说不能打,只好让皇上主持抗日大业。皇上凭着一腔热血主持抗日大业,结果让人家给办了,老太太也只能跟着主战派一条道走到黑。过了有五年吧,老太太又召开御前会议。虽然还是打仗那些事,这次老太太不再和大臣们讨论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研究怎么打的问题。皇上还是没明白老太太的意思,苦口婆心的说不能打。架不住刚毅、徐桐之流拍老太太马屁,给老太太点赞,帮老太太顶贴,这仗才以很无厘头的形式展开。作为领导,决定要去做的事,绝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只会问下属怎么去做。只有不想做但是又怕面子上过不去的事,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希望能有个下属来准备背黑锅。彩云仙和菡芝仙就属于急于表现类型的,压根没琢磨透领导的意思,公然放大招激化矛盾,让三霄不得不跟姜子牙死磕到底。这才引出来三霄大摆黄河阵,闻仲殒命绝龙岭。至于这九曲黄河阵到底厉害在哪?下节再聊。
作为领导,决定要去做的事,绝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只会问下属怎么去做。只有不想做但是又怕面子上过不去的事,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希望能有个下属来准备背黑锅。
作为领导,决定要去做的事,绝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只会问下属怎么去做。只有不想做但是又怕面子上过不去的事,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希望能有个下属来准备背黑锅。-------孙权赤壁之战前夕连续开会讨论抗曹还是降曹,不过孙权内心确实是想打的啊,是不是说打输了好找个替罪羊绑了去降曹操?还是说孙权还年轻,政治经验不足?
19:34:45作为领导,决定要去做的事,绝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只会问下属怎么去做。只有不想做但是又怕面子上过不去的事,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希望能有个下属来准备背黑锅。-------孙权赤壁之战前夕连续开会讨论抗曹还是降曹,不过孙权内心确实是想打的啊,是不是说打输了好找个替罪羊绑了去降曹操?还是说孙权还年轻,政治经验不足?-----------------------------孙权是倾向于打,但心里没底怕曹军人多,所以还是要讨论讨论。后来诸葛亮和周瑜都灌迷汤说曹军人多但不可怕,孙权才下的决心
19:34:45作为领导,决定要去做的事,绝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只会问下属怎么去做。只有不想做但是又怕面子上过不去的事,才会问下属该不该做,希望能有个下属来准备背黑锅。-------孙权赤壁之战前夕连续开会讨论抗曹还是降曹,不过孙权内心确实是想打的啊,是不是说打输了好找个替罪羊绑了去降曹操?还是说孙权还年轻,政治经验不足?-----------------------------很明显孙权开始是不想打的,张昭也不想打,周瑜也不想打。所以开会讨论。结果诸葛亮忽悠了一圈,孙权决定要打,所以再开会的时候,就不讨论打还是不打了,直接讨论怎么打。
写的幽默而且精彩
楼主你好,早前看完了你的三国,西游,现在在追跟正更新的封神。看到现在,玉虚碧游的矛盾影射的是我国自古一来派系斗争,玉虚宫人员配置相对较差,做事无节操,而且得势,是一群造反派。碧游宫兵强马壮,但是内部不如玉虚团结,是既得利益派。封神场面铺的很大,但其实说的就是两派相斗的事情。人物过多,所以缺少集中的笔墨深入的描写一个主角。总体感觉相对三国西游差了点意思。 楼主四大名著已写了三部,唯差红楼。红楼这书,屡屡被提到,尤其对委以重任的手下,叫他们读红楼。 被读遍所有著作的如此重视,这部书蕴含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各种潜规则想必十分精深。 楼主是否能费神为大家解读这部书,恰好也是对四大名著的一个全面解读。
看了楼主三国水浒封神这么多,我脑子里就记住那一句台词 “赵云出场必是动作片!” 太给力太经典了,呵呵
楼主的解读西游在哪里能找到
21:15:54楼主的解读西游在哪里能找到-----------------------------搜索微信公众号:klingkun
太乙和哪吒那段太有意思了。
三霄和姜子牙打起来,真是应了那句话:运数如此。
大家还在看中法战争不就打赢了么?
打赢又如何,大势如此!&#1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例如“吉他”搜索无锡
&&&中法战争不就打赢了么?
打赢又如何,大势如此!&#1中法战争不就打赢了么?
打赢又如何,大势如此!
只怕打赢了更糟糕,就像中国足球,一旦赢球,所有问题都掩盖,所有矛盾都压后,然后,下一次,输的更惨中法战争不就打赢了么?
打赢又如何,大势如此!
只怕打赢了更糟糕,就像中国足球,一旦赢球,所有问题都掩盖,所有矛盾都压后,然后,下一次,输的更惨对日本历史影响深远,而中国只是在列强中少个日本而已
同意 ???墓鄣?
中法之战 中国赢了 连法国内阁都倒台了 可中国照样赔款
楼上太有才了!!!!!!!!!!!!!!!!!!!!!! 我也觉得大赢的可能性不大从总体而言,打赢是不可能的,因为中方采取的是守势,并无进取之心。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海战不至于败得那么惨而已,因为陆军实在不堪一击。打胜完全可能,
胜利后的中国,体制如今天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中国不会经过民国的大动乱,没有南京大屠杀,外蒙古不会分裂出去。。。。


【左宗棠】pk【李鸿章】,一比吓一跳



【左宗棠】

 





【李鸿章】


【左宗棠】日─日,湖南湘阴人。
【李鸿章】日─日,安徽合肥人。


【左宗棠】屡试不第,但继续遍读群书,钻研兵法。典型的自学成材。
【李鸿章】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科班出身。


【左宗棠】参与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1862年从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1862年组成中法混合军和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并升任闽浙总督。1864年攻陷杭州,并因功受封一等恪靖伯。
【李鸿章】咸丰三年(1853年)投曾国藩(日─日)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投曾营有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1860年,李鸿章编成淮军。


【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马尾办船厂,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海军人才。同年任陕甘总督,其间创办兰州制造局。后创办甘肃织呢总局,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李鸿章】1870年任直隶总督,后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手握兵权,位高权重,有人说他“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筹办北洋舰队,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唐胥铁路、开平矿务局等。


【左宗棠】1867年授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定“先捻后回”方略,次年平定捻军。1875年5月奉命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定“缓进急战”方略,指挥刘锦棠、金顺诸军讨伐阿古柏、白彦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并为新疆建省开发等预作规划。1885年9月病故于福州。
【李鸿章】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以陆海军优势兵力败给日本,中国投入巨资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后又是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又是赔偿离谱的二万万两白银。次年又私签订自出卖中国东北的《中俄密约》,至少得到俄国300万卢布(约合190万美元)中的170.25万卢布。

 

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

【左宗棠】左宗棠说,西北“自撤藩□,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意思是英、俄必将得寸进尺,步步渗透。丢失了新疆,这块土地就会成为英国或者沙俄国的侵华大本营,中国中国西北再无重要的关卡可守卫,为了对付随之而来的西方军事压力,中国西北边防军不但不能削减,反而不得不增加。此外,丢了新疆,国内民心尽丧,而列强的侵略野心会受到鼓励。
【李鸿章】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他的意思是把新疆放弃,把这些钱用来建设他的北洋海军,他还提出个理由,就是从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来,清朝不但不能从新疆有所收益,还要每年给新疆数百万两饷银,现在征讨,又要竭尽天下的财力去赡养大军西征,因此,最好是依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允许阿古柏政权独立,只要阿古柏政权向清朝称臣入贡就够了。

此事发生在光绪元年(1875年),最后,光绪皇帝(年)和摄政的西太后认同了左宗棠的观点,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新疆。光绪当时还是个5岁的小孩子,因此,是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这场争论看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首先,放弃西北的国土给英俄,这是不可原谅的,其次,他要把放弃西北的钱用来建设他的北洋海军,以增强他的个人实力,不要以为北洋海军是清朝的,而是李鸿章的“私人军队”,他并不听从清朝皇帝的调遣,而是消极避战,战争打起来了,李鸿章的海军连最好的开花弹都不带,而是用训练弹和日本打“假仗”,最后被败给日本,之后更是签订离谱的卖国条约,注意,签订条约本身不一定是卖国,但是离谱的条约就是卖国无疑,真希望当时北洋海军的指挥者是左宗棠,遗憾的是当时左宗棠不在人世了,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为什么说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按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这不是胡扯吗?但是,各类宗教都有掩饰其过错的本事,比如,佛教信徒会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这是骗人的,没有所谓的轮回报应一说,按“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的逻辑,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大家知道世界是丛林规则,依报应说,这个世界就有大量的动物灭绝。因此,这个说法不成立,30万南京冤魂没有恶报,李鸿章被很多学术界和媒体大肆夸赞。事实是,很多好人多灾多难,英年早逝,而恶人确活的很好,因为好人要背负很多责任,比如家庭的责任和国家的重担,如此忧心忧国,能不早死么?坏蛋就不一样了,他只为了自己,什么老婆国家,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可以出卖的,坏蛋没有责任感,有也是伪装的,所以他们活的长,别人骂他,他也没有愧疚感的。

回到左宗棠收复新疆,因为故事还没有完。左宗棠的战略是先安定攻打新疆回族部落,“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战术是,“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 ,意思是俄国虽然强大,中国又有劳师袭远的弊端,但是,只要军队纪律严明,将领出色,还是可以战而胜之的。可见,当时中国和俄国的实力比的差别,而甲午战争的形式却刚好相反,但是,左宗棠胜利了,而李鸿章惨败。惊人的对比,惊人的结果。李鸿章的军队正是军纪不整,将领无能或者怕死,才败给了实力较弱的日本。

左宗棠严格执行其战略战术,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坏蛋又出场了,李鸿章鼓动慈禧,朝廷发出命令,“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这是错误的,左宗棠立即给朝廷解释,摄政的慈禧认同了左宗棠的说法,让其继续新疆收复战,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新疆收复,伟载,左宗棠,壮哉,左宗棠!要知道,左宗棠可是面对有英国和俄国两大势力支持的叛乱分子,难度比甲午战争大多了,而且,左宗棠是劳师远征,甲午战争是在自己家门口打的。

对左宗棠的矛盾评价,新疆各地的很多村镇建立了左公祠,烧香礼拜。同时,不少回族人却叫左宗棠为“左屠夫”。

这是为什么?

因为陕甘回变是回族人发起的,当地的回族人引进了一个新教派,属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同派别发生冲突,又把矛盾指向其他民族的人,据统计,杀了其他民族的人有上千万,左宗棠带领湘军镇压这些叛乱,同时,对这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民也进行报复性的杀戮,因此,才有“左屠夫”的称号。这不很公平,因为事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民发起的,还依赖英国和俄国搞独立,左宗棠的湘军该怎么办?任其杀戮和独立么?

非常遗憾的是,回族学者对此事大肆歪曲,包括大历史学家白寿彝(年),他是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毕业后一度协助顾颉刚先生的工作。他在1999年主编了《中国通史》,这本书影响非常大,评价奇高,“一部空前的巨著,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的压轴之作……它时间跨度最大,从远古时代一直到1949年,内容最丰富、最全面,几乎无所不包,是真正的通史。”江泽民贺信中指出:“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已,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但是,就是这本《中国通史》,把陕甘回民叛乱描写成抗击清朝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不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民首先对其他民族杀戮上千万,不提其依赖英国和俄国搞独立,这完全是颠倒黑白。他逝世后,其他回族学者继续歪曲历史,比如张承志(1948年-),回族著名作家,他的著作有《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金牧场》等小说。

回族学者的负面评价是不成立的,因此,左宗棠是中国真正的民族英雄,清朝的重臣胡林翼说,左氏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在19世纪70和80年代力排李鸿章等朝廷重臣昏庸之议,抬棺西行,收复新疆。清朝廷认为左宗棠是国家栋梁,谥号“文襄”,意思是襄赞国家。

【左宗棠】抗击俄国和英国而收复新疆,被清朝人公认为民族英雄。
【李鸿章】因为甲午战败和私自受贿而签订卖国条约,被清朝人公认为卖国贼。

【左宗棠】作为民族英雄,从清朝到现在没有改变。但现在,学术界和网上对他的研究很少。
【李鸿章】现在有不少人不再把他视做卖国贼,而是伟大的“外交家”,学术界和媒体对其翻案的文章热闹非常,单是《李鸿章传》至少有四本之多。

 

附:

左宗棠的万言奏章中的几段白话译文: 

1、“新疆的面积很大.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依我说,凡是祖国的领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轻意让给外国人,不要说这六分之一的广大肥田沃土了。” 

2、“有人说人家有洋枪洋饱,咱们打不过人家。我以为只要整军精武,严明纪律,精求枪炮,发扬敢打敢拼的传统.必然可以转弱为强.打败这两个劳师远征的敌人。” 

3、“新疆与西北各省,乃是华夏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他还能好好地生活么?也许李少荃(鸿章)不要四肢还可以活着……”(李鸿章曾比喻新疆是四肢,丧失了于元气无伤,而海防是心腹,丧失了会死。) 

4、“李少荃说‘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这种说法实在是数典忘祖!早在周、秦、汉、唐时代.已有西北,并有了隶属关系。纵观历朝各代,每当国家衰亡时,总是最先丢失西北,为了保住东南,结果导致全民族的灾难。因此,只有保住西北,才可控制东南;光想保住东南,不但保不住东南,势必最后连西北都失掉。” 

5、“由于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乱,削平了准噶尔部,兼定了回部,并且开新疆,立军府第一系列措施之后,才使关内一百多年来‘无烽燧之警’,老百性过着安稳日子。这么巨大的功勋伟绩,李少荃却视而不见,不知是何居心?” 

6、“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是土肥泉甘,物产殷阜,绝不是李少荃所说的‘数千里之旷地’。历朝历代,每当国家衰弱时刻,总会有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提出要放弃新疆这块宝地。当年乾隆皇帝出兵时,也有人反对,说是得不偿失,说什么,取之虽不劳,而守之或太费’。那时龚自珍曾痛斥这些人是‘浅见愚识’,是一些‘下里鄙生’,……” 
 




英国海战史学家揭开甲午战争的真相

关于甲午战争,流传著各种谎言,比如清朝给海军的钱不够,没买新舰艇,没有买最好的开好弹,清朝实力不如日本,等等。英国海战史学家揭穿了这些谎言,他说:“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呢?”。下面我就来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吧。

梁启超称,自马江败后,“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第40页,这个说法,与海军经费筹集的一般规律相差太远。海署除维持海军及年拨100万两充东北练饷外,要在光绪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筹款2000万两或3000万两(即平均每年另筹300至400万两)是不可能的。梁启超文章目的在于鼓动反对慈禧,言过其实,不能据作信史。 梁启超制造了很多谎言,戊戌变法,康有为为了掩盖“围园杀后”的计谋,逃到日本后软禁王照,并与梁启超一同篡改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就是在附会梁启超的谎言。

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驻颐和园,说明规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继续,并开始筹备慈禧六十寿诞庆典,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园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匡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匡、福锟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见《洋务运动》(三)。

特别指出,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且已经归还。 

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讲,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每年合计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无款的海军和藏款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直到大战爆发前,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北洋舰队的装备北洋舰队都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差!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我舰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得那么大。清朝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 

但问题是李鸿章根本不想打,要保船,战争中如果用了威力最大的开花弹,只"定远"、"镇远"二舰就可以消灭日本舰队,甚至可以说,把中国和日本的舰队全部灭掉,根本不必要再买什么新舰艇。流行的观点是清朝如何腐败,如何不给钱买好弹药,把罪名都加在慈僖头上,现在把这些谎言都揭穿吧。


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而且弹药不足。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其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在黄海海战中,吉野号又中弹不少,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穿甲弹,参见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据日方记载,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参见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2页。

  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 

  据一位细心的观察家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不是爆破弹,参见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2发,参见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6-139、343、152、164页。 

  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 

  1991年初,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的苏小东先生与海军有关部门,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购得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禀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揭开了这个秘密。 参见:苏小东:《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验北洋海军考察》,见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527页。

  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7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403枚,210毫米口径炮弹952枚,150毫米口径炮弹1237枚,120毫米口径炮弹362枚,6英寸口径炮弹477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360枚开花弹,其中305毫米口径炮弹160枚,210、150毫米口径炮弹各100枚。 

  显然,在3431枚开花弹中,有3071枚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至于这批开花弹为什么没有用于黄海海战,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此外,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设有鱼雷管3-4具,但是,在黄海海战中,并没有对日舰实施鱼雷攻击。丁汝昌在汇报战况时,也只字未题已方发射鱼雷,而只说日舰对经远和致远发动鱼雷攻击。看起来,正象大批开花弹不在舰上一样,购舰时就配备好的大批鱼雷在战争爆发后也一直躺在基地的仓库里。 

  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影响炮弹爆炸,原因在于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故意破坏。 李鸿章和他的亲属们在日本间谍被抓住了,却释放了他们。联想到丰岛海战,方伯谦逃跑时先打白旗再挂日旗,方的日本旗是哪里来的?是否战前就受了日本的收买?

总之,英国人的评论是正确的,英国海战史学家评价:“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呢?”

导致战败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其以基督教名义开始的邪教组织,对中国造成了惨重破坏,文物毁坏无数,人口死亡上亿,也同时削弱了清朝对地方的控制,军队各自为战,也就是私兵。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比如左宗堂就是爱国者,他收复了新疆,还有赵尔丰扩大了西藏的版图。但遗憾的是李鸿章即不是左宗堂,也不是赵尔丰,李鸿章始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国家,他的海军没了,但他的陆军却大致保存下来了,他的实力还在,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他凭借这些实力差点当了中国的第一任总统,遗憾的是光绪和慈僖命大没死,他的美梦破灭了。

但是,一个李鸿章倒下去了,千百个李鸿章站起来了。袁世凯成功让清朝和平退位,更多的“李鸿章”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战斗,这就是波澜壮阔的民国时代,日本入侵了,继续内斗,只有百团大战时除外。民国50年的结果,从清朝晚期可以制造万吨轮船,到50年代的一穷二白。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不断扩大。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在制造甲午的谎言,在散布谎言.

相关问题大家都在看最新提问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家一致认为 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