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票据融资业务业务新模式

票据经营模式悄然转变 盈利多元化显现 _ 东方财富网()
票据经营模式悄然转变 盈利多元化显现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2013年的前四个月票据市场较为活跃,票据贴现需求量也较大。承兑汇票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灵活了企业结算与支付方式,间接地满足客户、市场的资金需求。  当今社会,整个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一些企业在融资贷款不利的情况下转向了票据融资。票据融资较低催生了票据业务的快速增长。但是票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可以在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有关银行已经转变模式的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呈现资金化运作趋势,在走势、交易方式、盈利模式与资金业务越来越接近。股份制银行不再将票据局限于持票生息,而是频繁的买进卖出赚取差价。  由票据催生的盈利多元化,票据经过一系列的买卖周转,盈利将会比原有持票生息赚取的差价多得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票据的经营模式也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化。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人身攻击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商业银行互联网+票据业务如何创新发展
14:32:20 第一财经日报
  商业银行“互联网+票据”业务 如何创新发展  吴文培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票据业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互联网票据运作平台功能不完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接入机构的覆盖面不足;互联网票据的风险传递会损害市场的稳定发展]  [人民银行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5.99万亿元,未贴现票据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持有。]  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向来是其主要的中间业务之一,相比于传统的贷款业务而言,因手续相对简单且可流通转让而一直受到客户欢迎。随着我国票据业务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票据交易因其流转操作效率低且操作风险隐患突出,开始逐渐被替代,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研发与网上银行相结合的电子票据系统。  同时,近两年随着电子票据的逐渐推广成熟,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始相继试水线上票据理财的营销。通过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融资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平台,以理财产品销售的方式募集社会公众投资资金,为融资企业提供商业汇票融资服务。  从当前市场情况看,中小股份制银行正加大力度推送互联网票据,在未来直接融资市场日益发展的趋势下,中小企业客户对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将上升,商业银行如果可以完成中小企业客户的票据融资,则能大大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票据业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   1.互联网票据运作平台功能不完整。  现有的网上票据中介机构及其票据运作平台主要将重点集中在企业贴现需求的报价信息和票据经纪、咨询等相关服务的信息展示,没有与央行征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跨行支付系统相链接。因此平台本身资质并未被市场所完全接受。其网站票据专业服务功能仍限制在自身狭窄的企业票据融资范围内,缺少银行业机构票据转贴现交易的报价信息展示、撮合和交易清算功能。   2.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接入机构的覆盖面不足。  自2009年10月人民银行建成投产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后,曾先后组织商业银行创新“互联网+票据”业务模式的推广应用,支持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截至2015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共计396家。但主要只涵盖了大中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数以千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信息化建设落后,并没有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3.互联网票据的风险传递会损害市场的稳定发展。  当前,银行尚未成为互联网票据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在互联网票据中主要提供代理审验、托管等中介票据服务,当互联网票据因票据本身真实性或虚假票据等问题出现违约或操作不当带来风险后,企业客户对互联网票据多个参与主体风险责任认识并不清楚或本身法律关系混乱,使得企业客户对银行整体票据业务经营的安全性产生质疑,从而对银行电子票据接受度下降。与此相同的是,银行在参与互联网票据中的风险连带责任可能会传递到银行自身业务发展,且由于互联网信息化运作方式会使得市场对风险性质过度解读,从而影响票据市场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互联网+票据”  业务如何创新发展  尽管目前互联网票据发展依然在起步阶段,面临重重风险及市场规范问题,但依然不可忽视其潜在的中小企业客户对此的巨大需求。人民银行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5.99万亿元,未贴现票据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持有。部分中小企业只得付出高额的成本寻求民间票据中介机构或互联网票据机构融资。因而,传统票据业务的创新发展将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商业银行“互联网+票据”业务如何创新发展?笔者认为:  1.整合互联网票据平台用户信息,提升供应链票据金融服务领域。  银行可借助互联网,广泛掌握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信息,以行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中心,结合产品链、供应链等特点,有效整合企业上下游的客户资源,以票据的承兑、贴现、质押融资、审验、托管、理财等票据业务服务为内容,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服务”。在结合支付结算、融资借贷、资金管理等服务和产业链中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基础上,通过为相关企业提供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甚至理财等票据业务服务,不断拓宽银行金融服务范围。  2.融合互联网金融思维,加快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发展。  银行应以互联网金融理念更新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理念:一是把客户需求导向与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相结合,从客户体验角度优化业务系统和流程;二是转变传统纸质票据市场营销对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同质化影响,在电子票据系统建设上提升客户营销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平台推送电子票据产品和服务信息,不断根据客户体验改进信息平台。  3.依托互联网票据平台,创新发展票据中介服务业务。  一是在符合合规监管政策的基础上发挥自身渠道优势,在为用户撮合票据理财投融资业务中开展票据代理审验、票据资产托管、居间资金交易等中介业务;二是在系统积累了众多同业机构数量的基础上,利用系统报价信息展示、自动交易撮合等功能为同业客户提供居间服务;三是在互联网票据运作获得良好市场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在票据金融领域内,为企业用户或同业机构提供商业广告宣传等信息展示服务。  (作者系资深银行业内人士)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1.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如本网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于发布起15个工作日内发送邮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银行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15:17:43 来源: 巴曙松研究员金融政策研究 
银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要再造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同时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客户金融需求个性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积极主动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盈利多元化是商业银行的明智选择。
  文/袁福华(天津银行董事长)
  银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要再造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同时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对于身处转型大潮中的银行业而言,现在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比如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加速、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等。
  银行业应该如何调整盈利结构,探索全新业务模式?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毋庸置疑,所有这些问题给银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是其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单一的信贷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直接金融将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要转型
  近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稳健经营和审慎监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正步入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主要依靠贷款拉动经营规模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些变革将迫使商业银行迅速转型,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第一,利率市场化收窄高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市场竞争加剧,客户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银行业净息差有进一步收窄的压力,依赖于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挑战,以该模式为主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减弱。
  第二,制度改革注入新活力。银行业的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存款保险制度、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退出机制等加速推进,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控制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这些制度改革将银行打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同时,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
  第三,金融脱媒抢夺大客户。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增多,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集团公司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降低,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逐渐提高,使得银行众多优质客户不断流失。
  第四,互联网金融冲击旧模式。凭借创新基因、信息民主化和平台优势,互联网企业创新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其中,大数据、移动化、社交网络等颠覆性创新技术都是新生态市场发展的关键能动因素。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在支付渠道、资产构成、负债来源等方面产生剧烈冲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所有这些变革都预示着传统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转型迫在眉睫。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高利润将慢慢终结,逐渐步入薄利多销的时代。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客户金融需求个性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积极主动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盈利多元化是商业银行的明智选择。
  转型方向
  银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要再造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同时,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离开了实体经济,银行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迫切需要银行业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1.资产负债多元化。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客户金融需求个性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积极主动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盈利多元化是商业银行的明智选择。
  一方面,坚持资产多元化目标。一是优选客户、优化结构,做&精&信贷业务;二是在风险与收益并重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产品、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有价证券等投资规模,做&强&投资业务;三是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特点,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目标,做&巧&资产证券化业务;四是适应客户直接融资需求变化,为客户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为客户提供并购融资一揽子方案,做&大&投资银行业务;五是通过银行业务与各类非银行业务的跨界合作,利用资产业务租赁化、信托化等手段,做&活&各类资产业务。特别是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实现商业银行向广义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另一方面,坚持负债多元化目标,由被动负债为主向主动负债、被动负债合理配置转变。一是通过丰富存款、理财、私人银行产品线,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融资顾问、委放资金托管等综合服务,拓展存款客户资源;二是开展主动型资产负债配置,用好同业负债,发行同业存单;三是积极拓展主动负债业务,通过申请央行定向借款、直接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负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增长性,在风险、回报平衡的前提下做好资产负债总量、期限匹配,促进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
  最终,通过资产负债多元化带来盈利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零售业务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家和监管者意识到互联网将给传统银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零售业务呈现逐渐互联网化的趋势,现在的银行形态也将会逐渐&升级&到网络银行形态,并提供更全面、更有效地金融服务。
  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银行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延伸改造传统业务,还将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并通过不断升级换代,拓展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从风险控制角度看,网络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同时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更加有的放矢。
  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互联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银行的物理网点,更能突破金融服务的时空局限,大幅降低业务成本,从而在创设费用、服务成本、维护成本、交易费用以及边际交易费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3.公司金融投行化。在中国,间接融资始终是银行业的主导。但随着金融格局的重塑以及金融脱媒不断加剧,单一的信贷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直接金融将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的重要力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也是满足优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
  优质客户需要银行提供融资组合、资金管理、发债担保、银团贷款、兼并重组、利率汇率避险、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需要通过债券、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券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各类资金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将传统银行和投资银行功能合二为一。这一过程也有助于银行通过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对资本的依赖,同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有针对性地确定整体风险偏好和行业投资策略,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转型保障
  银行业转型的关键,是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除了增强改革意识、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人才储备等之外,最为关键的,要完善金融功能。
  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完善网上银行、支付平台、银企直联、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知平台以及自助银行机具为支撑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金融功能,提高与客户的紧密度。要不断推进综合化经营,逐步取得资产托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等各类跨业业务的资格和牌照,并积极与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联手,延伸服务触角,更好的满足社会投资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改造已有的物理网点,使其更适应客户便捷性、高效性的金融需求,这也是值得思考的。(完)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8月刊(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刘茜然
本文来源:巴曙松研究员金融政策研究 作者:袁福华 (责任编辑:)
服务电话:010- 服务信箱: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小银行票据业务改革和发展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小银行票据业务改革和发展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金融动态:
通知公告:
您的位置:&>&&>&>&&正文
在武汉金融网,您最想了解哪方面的金融信息?
&金融政策&金融政务&金融改革创新&金融研究&金融数据&文化&生活&武汉金融动态&金融聚焦&视频中心&科技金融专区
“互联网+”银行业务模式重塑
& & & & &过去几年中,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正式进入&新常态&,加之互联网应用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以存贷款为主、&规模至上&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 & & & 在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快&互联网+&战略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组织管理以及人才储备方面,与互联网企业大相径庭,这决定着银行的&互联网+&创新不能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互联网企业的许多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来确定重点方向和内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非一味地&求大、求全&。
& & & & 原有业务模式遭受挑战
& & & & 挑战之一: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投资、净出口和消费等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明显变化。投资逐步失去了中国经济增长头号动力的地位,贡献率从70%以上的高点滑落,并在2013年之后被消费所超过,之后逐年降低。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投资对消费的贡献度已降至36.8%。而国民经济长期以来的另一个重要&引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2008年后基本都为负,2016年前三个季度跌到了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7.8%)。与之相对应,消费在总需求中占比大幅上升,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贡献度上升到71%。不可否认的是,消费占比的迅速上升,有投资需求和净出口过度萎缩的原因,未来随着实体经济的回暖,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三大需求的结构可能还会有一定变化。但消费超越投资和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动力的趋势,已经变的非常清晰。
& & & & 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金融需求结构产生影响,零售业务的市场空间正在迅速扩大,并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但在零售端,互联网企业凭借电子商务平台和在小额、移动支付方面的优势,将对银行的零售转型形成巨大挑战。
& & & & 挑战之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银行存贷利差迅速缩小。在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之前,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早已暗流涌动,理财、同业以及金融市场等创新业务,均在不同维度上推进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加入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 & & & 单从规模来说,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虽然对银行存款的直接分流不明显(相对于银行存款的规模不大),但却显著提升了居民储蓄(尤其是活期存款)的利率敏感性,对银行的存款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过去几年中,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高了整体负债成本。
& & & & 利率市场化叠加互联网冲击,加剧了银行利差收窄的幅度。商业银行整体的净息差水平从2012年9月末的2.77%,下降到了2016年9月末的2.24%。其中,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受影响更为明显,上市银行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净息差目前都已跌到2%以下。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发展模式,基于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资产驱动&、&轻资产&等发展理念开始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
& & & & 挑战之三:跨行业、跨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监管相对滞后,互联网成为许多非金融企业突破准入门槛,介入金融业务的渠道。也成为部分商业银行突破经营地域和业务限制,寻求新增长空间和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除因为互联网而带来的竞争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也加大了对银行传统业务的侵蚀,跨行业和跨市场竞争明显加剧。特别是在资产端,非信贷融资飞速发展,加剧了有效信贷需求的萎缩。2013年,新增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曾一度跌至51.35%,而在2002年,这一比率为91.9%。
& & & & 挑战之四:用户习惯迅速变化,线上业务规模急速膨胀。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当然也有传统金融机构自身调整因素,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电子替代率在过去几年迅速提高。从上市银行数据看,2010年,上市银行的平均电子替代率(简单算术平均)为65.12%,到2016年6月末已经上升到94.03%,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已经达到99.03%。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直销银行等移动互联渠道的爆发式增长,是带动电子替代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动因。
& & & & 用户习惯的变化不仅局限于上市银行,也是整个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普遍趋势。未上市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电子替代率虽低于上市银行,但变化同样迅速。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的电子替代率都达到了70%-80%区间,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机构甚至已接近90%。预计在未来两三年中,中小金融机构的电子渠道业务占比还会明显上升。
& & & & 银行&互联网+&的四大创新
& & & & 目前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创新应重点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 & & &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一方面是围绕用户习惯变化,整合优化网点、渠道,在提高服务和营销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围绕客户需求的痛点,利用互联网来整合现有产品和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降低客户成本、提升客户收益。
& & & & 二是服务银行转型。近年来,随着净息差持续收窄,利差收入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商业银行转型压力愈发迫切。商业银行转型涉及的内容很多,轻资产、平台化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在减少资本金损耗的同时,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互联网平台由于其开放、覆盖面广、低成本的特征,成为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 当然,银行的终极目标不是要变身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创新只是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和助推银行转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不能将其当成转型的本身,否则有可能舍本逐末,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怪圈。
& & & & 总结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创新,可以不那么精确地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发展层次,对银行自身的管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也渐次提高,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程度也是逐步增大。这四种创新分别是,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和生态创新。
& & & & 1.渠道创新
& & & & 渠道创新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电子渠道的日益完善,其中,移动互联已成为银行渠道拓展的重点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金融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客户的消费习惯偏好加速向线上迁移。客户偏好从柜面交易向更为快捷的电子渠道迁移。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和自助渠道业务量逐年上升,特别是手机银行已经取代PC端成为线上交易的主要入口。
& & & & 二是物理网点向智能化、社区化的转型。&智能化&方面,VTM、智能机器人、自动客户识别系统、互动触屏、网点移动终端(PAD)、自动业务处理设备在各家商业银行广泛运用。当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智能网点建设还处于&概念店&向&试点和推广&过渡阶段,远未达到成熟。需要提醒的是,网点智能化的关键和中心仍然是客户需求,单纯强调硬件技术并非互联网创新的实质。&社区化&方面,银行继续将渠道下沉,以有效解决社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银行零售业务进一步向社区拓展。当然,渠道下沉并不是简单增设传统物理网点,而是更多依靠自助设备和其他新型网点(如金融便利店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与协调,在延伸银行网点覆盖的同时控制渠道成本。
& & & & 2、产品创新
& & & & 零售业务方面,首先是支付创新。支付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从目前看,也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最大的领域,尤其是在个人、小额支付方面,互联网企业已确立其相对银行的优势地位。作为应对,商业银行在支付创新中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产品种类繁多。从NFC到Apple Pay,再到闪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以及蓝牙支付和光子支付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由于在场景结合方面,商业银行远不如互联网企业,尽管技术创新不断,但并没能扭转在零售支付领域的颓势。
& & & & 其次是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在余额宝获得成功之后,商业银行纷纷仿效,开发出功能更为强大(提现额度更大、到账更快、收益更高,部分还附带主动管理功能)的各种&宝&类产品。此外,银行还在挂钩货币基金以外,开发出了挂钩保险、挂钩票据的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体系。
& & & & 第三是个人网上贷款。针对个人贷款用户体验要&快&的核心需求,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形式的网络贷款。这种贷款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根据客户以前的交易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借助决策引擎进行客户贷款的授信审批。贷款办理渠道则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终端自助完成。实现了线上申请、自动审批、线上签约、自动放款为一体的全自动贷款流程。
& & & & 对公业务方面,&互联网+&创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线上链金融&,将互联网与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整合,基于供应链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在线商务需求,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免费电商平台、在线支付、在线增信与见证、在线融资、在线理财增值、在线保险、账户管理和资讯行情等一站式服务。这类产品中,平安银行的&橙e网&最具代表性;二是流动性管理产品。部分银行以票据、应收账款等资产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手段,将复杂、分散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整合成针对不同场景、满足客户不同类型需求的在线金融产品体系。浙商银行的&涌金票据池3.0&整合了&互联网+&应用和&池化&融资业务,针对四种应用场景,提供在线支付、在线融资、在线增信及买卖双方在线利益调节等四大类九种线上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 & & & 3.平台创新
& & & & 平台创新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打造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交易平台,来实现轻资产、平台化的转型。实践中银行的互联网平台有两类,一种是投融资平台(类似于P2P和众筹),撮合融资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和投资者(个人客户或机构)的直接交易。理论上,商业银行并不承担融资者违约的风险,而仅获得手续费收入。这种平台创新始于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之后被一些中小银行所仿效。城商行和农商行是目前这个领域的主力。一种则是金融资产销售和交易平台,以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和平安陆金所为代表,为各类银行(或金融机构)客户和银联支付的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财富管理方案,既可以提供理财、基金、信托、保险以及贵金属交易等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各类理财产品的转让,在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流动性管理的便利。
& & & & 4.生态创新
& & & & 生态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介入生态、场景建设。这种创新已经远离传统的金融服务范畴,而更接近于电商的业务领域。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角度,这种尝试有其道理,即通过网上生态圈的建设,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并据此开展各种金融服务,以期形成封闭的生态圈来对抗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对传统银行来讲,这种创新(尤其是综合性电商平台)对银行难度最大。但实践中,仍有不少银行,尤其是零售客户占主导的银行机构,在电商平台和生态圈链拓展上倾注了较多精力。参与其中的,既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也有一些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通常是由省联社层面推动搭建)。
& & & & 尽管对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搭建场景和闭环生态圈是非常大的挑战,但对从互联网端起步的银行,却是很自然不过的发展路径。2015年开业的两家纯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在不建立物理网点的情况下,直接以母公司的互联网生态为基础,开展金融资产交易和信贷业务,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千万数量级别的主动客户授信,并实现了代理销售和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对于以物理网点作为展业基础的传统银行业来说,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客户数量和业务数量的大规模扩张显然无法想象,这也显示出互联网生态极其强大的金融潜力。
& & & & 制约与突破方向
& & & & 在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包括产品同质化、银行传统经营理念的制约、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制约以及监管政策方面的影响等等。
& & & & 一是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从目前来看,多数商业银行缺乏清晰的互联网创新战略,倾向于复制模仿先行者的一些做法,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技术应用层面,缺乏针对客户需求而进行的有效创新。由此导致各家银行的产品功能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
& & & & 二是银行传统经营理念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还停留在基于传统银行自身体系内的资金循环来创设金融产品,更多的是被动满足客户需求,没有主动积极介入各个场景下的用户交易的活动,而在这个基础上创设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跟用户在传统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渠道上办理业务所依靠的账户设置、信息收集、风险控制、业务审批和后台处理及核算系统基本类似。此种运作模式带来的后果即是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创新往往难以精确击中用户需求的痛点。
& & & & 三是银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制约。互联网业务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依赖于众多应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精准创新出金融产品来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而这些有赖于一个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基于用户的交易行为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网络金融生态。而商业银行要提供这些服务,所需涉及的业务职能分散在公司金融、零售银行、金融市场以及电子银行等业务条线。在条线分立的组织管理架构下,要将这些职能有效地组合起来,并产生有价值的互联网产品创新,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此外,银行既有的偏重于风险防控的管理模式和考核体系,也难为&互联网+&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
& & & & 四是监管环境的约束。过去几年中,互联网企业对金融领域的快速渗透,一方面得益于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监管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与之相比,商业银行所受监管要远为严格,尤其是涉及到商业模式变化的创新,更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监管层的认可和推广。在以快速迭代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创新业务上,这使银行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先机。
& & & & 从未来看,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会在目前的基础之上,逐步向更高的阶段演进。专营化、平台化和生态化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向。
& & & & 方向之一:专营化
& & & & 相比纯互联网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在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效率问题,一是体现在激励机制上。互联网企业往往通过股权激励等多种报酬激励形式,以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商业银行偏重风险防控,薪酬制度在本质上并不鼓励创新;二是体现在融资成本上,商业银行进行&互联网+&创新的资金主要来自费用规划,投入相对有限,且偏重于短期利益。而创新型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多轮次战略性股权融资,这类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可以保证企业更专注于长远目标;三是体现在机构管理上。商业银行传统矩阵式管理模式并不适应&互联网+&创新的要求。而且,互联网产品跨部门、跨市场的特征,又会引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协作问题。要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专营化或设立独立子公司来运作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
& & & & 2015年11月,中信银行和互联网公司百度达成战略合作,规划共同出资设立子公司&&百信银行,开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设立独立直销银行子公司的先例。截至目前,百信银行还未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复。但从市场预期来看,这应该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一旦得到批准,预计将会有很多银行会加入到直销银行牌照的申请队伍。
& & & & 方向之二:平台化
& & & & 商业银行未来平台创新,不仅是将各类业务(涵盖财富管理、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多种领域)统一在一个互联网平台之中,快捷、一站式地满足用户全方位金融需求。而且,平台化还应与生态化结合,在平台上逐步引入各类生活场景,逐步升级到集生产、消费、生活、投资、娱乐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 & & & 方向之三:生态化
& & & & 生态化也就是场景化,其核心是围绕客户所处的场景及其相应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财富管理、融资、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产品来满足用户衣、食、住、行、娱等多维的场景需求,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商业银行&互联网+&的生态化模式。
& & & & 总体上,过去几年中,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创新的范围,涉及到从渠道到生态的不同层级。原则上,互联网化本身并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目标,而只是为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银行自身转型的途径而已。就这个意义上讲,不同银行之间的&互联网+&创新没有优劣之分,不是技术越先进、覆盖范围越广就越成功,也不是越接近于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就越先进。从目前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们认为,渠道和产品的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银行业&互联网+&的主要内容。平台创新方面,会有很优秀的银行脱颖而出,但难以被普遍复制。至于生态创新,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在场景结合方面,银行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能否获得最终的成功,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 & & & (作者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编辑:袁满)
主办单位: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地址:中国·武汉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票据业务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