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上座部佛教善吉祥尊者中有提到过世界是怎样诞生的吗

请教 上座部佛教中有提到过世界是怎样诞生的吗_上座部佛教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62贴子:
请教 上座部佛教中有提到过世界是怎样诞生的吗
新远景工业胶水,大量现货供应,错过就要等一年啦!赶紧行动哦!
《起世因本经》有说过
世界未生成之时,宇宙是一片黑暗的虚空。如此经过一段漫长的,虚空出现大云,当云愈聚愈密时,开始下起小雨。雨愈下愈大,依次像莲花茎、像杖、像杵、像棕榈树干一样大的水柱,直到充满一万亿个轮围世界中一切被上一劫劫火烧尽的地方,大雨才停止。在那水的下面和四周起了大风,把水凝聚成一个圆团,就好像睡莲叶上的水珠一样。为什么能把那么大的水聚凝成圆团呢?因为水里有空隙,风吹进空隙,由风的凝聚作用而凝成一团。当水减退时,开始慢慢地往下降。当水降落到原来界的,形成了梵天界;降落到上面的四种欲界天居住的地方时,形成诸天界。随着水团继续往下降,于是出现了须弥山,出现了地居天所住的地方,出现了大地。当水降落到地上的时候,生起了强烈的风。当风停止之后,水就不再流动了,犹如装在塞住口的水瓮中的水一样。当甘甜的水(madhurodaka)减退之后,在其上面长出了地味(rasapathavã),它具备色、香、味,犹如不冲水的牛奶粥上面的膜一样。那时,有些先前投生到第二禅光音天界的众生由于寿尽或者福尽,从光音天死后投生到这里。那时候还没有太阳,他们以喜为食,自己身体能放出光明,在虚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是在漫长的一段都维持着这种状态。之后,又有更多的光音天人寿尽或福尽,也投生到这里,这些人称为劫初之人。他们是世界刚形成时的人,不需要父母,只是由意所成,也就是化生。那时,宇宙还是一片黑暗,人们既不知日月,也不知星辰,既不知昼夜,也不知季节,既不知男人,也不知女人。后来,有些比较贪玩的人看到地味,好奇地想:“这是什么东西?”于是用手指抹来尝一尝,发现这些东西很好吃,尝了第一口之后,再尝第二口、第三口……当他们吃了地味之后,开始陷入贪爱。其他人看到这些地味很好吃,也争相效仿,于是他们也开始陷入贪爱。由于贪欲生起,他们身上的光明慢慢消失了。天地间成一片黑暗,他们在黑暗之中感到恐惧、怖畏,于是出现了大日轮。他们看见太阳,欢喜和满意地说:“我们获得了光明,它消除了我们的恐惧和怖畏,让我们产生和拥有勇气,所以叫‘太阳’。”勇气的巴利语为 sårabhàva,所以“太阳”(Såriya)即源于勇气。当太阳在白天照耀之后西下,天地间又成一片黑暗,他们又感到害怕,于是这样想:“假如我们能获得另外的光明,那该多好啊!”就好像知道他们的心想一样,月亮出现了。他们看到后更加欢喜和满足地说:“就好像知道我们的意欲(chanda)一样出现,所以叫‘月亮’(Canda)。”于是他们把它叫做月亮。太阳和月亮出现之后,开始有了白天与黑夜之分,然后又根据月亮的圆缺,区分半个月、一个月、季节和年等等。当日月出现的时候,须弥山、轮围界、雪山等也出现了。为什么呢?好像稷饭煮熟时所起的种种泡,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平。同样地,在这大地上高处是山,低处是海,平坦的地方是洲。如此,世界生成了。(D.27; Vm.406)——《阿毗达摩讲要》中册
佛陀曾说过你们信的我都信,意思是无关解脱的事大家是怎么认为的佛陀就怎么认为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南传佛教-佛教书籍网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
&&&&佛使比丘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译
&&&&所有同处于生、老、死的同修们:
&&&&由于演讲时间只有短短一小时,以下我就择取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做
&&&&个重点报告。
&&&&上座部佛教保存原始佛教教法
&&&&一、由于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
&&&&说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谈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项特色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知,不论佛教有多少宗派,各
&&&&派都有从初期到后期的经典,而这些经典是由不同的经论权威因应环境渐渐添增
&&&&而成。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毋需证明。
&&&&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项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我们无权删除或修改佛陀在经
&&&&典中所说的任何教法,虽然佛陀于将入灭时曾允许在僧团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
&&&&但上座部认为不论多么微细的删改都不可以。上座部这种严禁删改的作法,源于
&&&&大迦叶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时,僧众们所建立连非常微细的经律都禁止废除的
&&&&共识。
&&&&至于上座部经典的增添(一般认为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经典),这些添加的经律
&&&&必须极度严谨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则,或者根据原始经典加以阐释。增添经律必
&&&&须与原始经典意义相符!这种作法与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种
&&&&程度上已改变了佛法的方向。
&&&&我们无权增添经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时空因缘或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以
&&&&致丧失原始教义。这样的增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佛法堕落成有神论或自我论,
&&&&或更严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义。我们害怕做这样的事,所以乐于接受我们是
&&&&懦夫的指控。由于这种保守的作风,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愿我们
&&&&永远保持这样的态度,若对经典有所增添,不论是巨大或微细,都必须与原始佛
&&&&法相辅相成,使原始教义能达到颠扑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统的说法,由于任何影响而与原始教义混合,都会自行显现出来,因为
&&&&这些异说不可能与原始教义融合在一起。为了在教义受到疑难时,能指出正确的
&&&&教法,世尊曾宣说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关戒律,另一章则与经有关。
&&&&而那些渗杂进来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则检定下,就会显示出其本质上的谬误,
&&&&而自动地剔除;或者,如果这些异说仍然存留在神圣的经典中,因为自身的矛盾,
&&&&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
&&&&由于前面所说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制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从一开
&&&&始就以纯正的形式延续至今。
&&&&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项主要的特色,它坚固地奠基于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
&&&&涅盘经》所说:“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废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并敬
&&&&谨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众必昌盛,不倾颓!”
&&&&八正道是趣向涅盘之道
&&&&二、以八正道为根本教义。八正道直接与生命实相有关,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
&&&&世间众生不能安住于世,也无法解脱,因此,八正道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途径。
&&&&希望每个人都毫不迟疑地坚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质。
&&&&佛陀如是说:「八正道,我说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确修行或尝试修行八种正确的法门。也就是在每一种生活方式中都
&&&&能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并使之成为生活
&&&&的艺术,其实八正道是唯一可称为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门。
&&&&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证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说八正道是人人「应当可证
&&&&见的」,或待发觉并待证悟的,世尊称它为「自然趣向涅盘之道」或「流」。它
&&&&使众生自然趣向涅盘,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证得涅盘。因此,对众
&&&&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证得涅盘之道。
&&&&[正见是众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项是修习正确的知见,简称为正见。正见包括各种智慧或究竟了悟。
&&&&如:彻悟直接说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圣谛、一切现象的缘起、一切存在的本质
&&&&──无常、苦、无我及整个因果律的范围。证悟以上任何一种法都会有相同的结
&&&&果──涅盘,脱离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见也间接包含所有世间正确的看法,
&&&&这些看法是获致世间祥和与利益的方法。
&&&&佛陀称正见为「众善的开端」和「洞察四圣谛的开始」。它是涅盘──苦的止息
&&&&──必然来临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开始。
&&&&大家也许知道,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
&&&&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从苦中解脱。《增支部》说:「
&&&&人靠著正见的彻底实践,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称正见为「解脱的开端」,
&&&&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热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尽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项的
&&&&正见。
&&&&[正见是正定的基础]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当我们向内观照(实际上就是正见)时,自然同时
&&&&会获得与正见成正比增长的正定。
&&&&其实,人心念纷乱时根本无法修习,自然地修习所获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
&&&&照技术化、规则化的方法修习,则所获得的也是与该方法相应的定。一旦修习正
&&&&见,自然就可获得更深的定力,而这份定力又积聚成帮助正见自然涌现的资粮。
&&&&缺乏正见,我们就不知如何修习,一个人先前所获得的正见会时时刻刻激发出正
&&&&定的力量,而这新激发出来的正定力也会反过来促使正见成正比增长。关于这点,
&&&&佛陀曾经如是说:「没有慧,就没有定;没有定,也不会有慧;定慧具足,则近
&&&&于涅盘。」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没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
&&&&定、慧是互相激发而成的。
&&&&我们可以射箭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的现象。当一个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标时,无须以
&&&&意志来集中精神,这种集中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与瞄准同步产生。如果射箭的人
&&&&想射中目标的认知坚定,那么他的精神集中也会很坚定,认知时时刻刻都强化精
&&&&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确了解解脱的价值,必然会引生正定的力量,并
&&&&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说「无慧就无定」的说法一致。因此,把重点放在修习正见
&&&&上,就会自然产生适当且足以彻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说来,一个健康、智慧的人
&&&&可以从事这种修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种方式中描述定:
&&&&(一)预知此生幸福的定,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获得智见的定(一种不平凡的领悟力)。这是作意光明想、住昼想的修行。
&&&&(三)获得正念正知(意识的专注与纯净)的定。这是为了达到自我控制,而观
&&&&照内心活动的修行,也是为了能洞见受、想、行之生、住、灭的修行。
&&&&(四)获得息灭四种有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定,这是观照五取蕴
&&&&(色、受、想、行、识)生灭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种的定就是可获得如经典上所说的智慧或正见的修行,修习这
&&&&种定主要是为了培养智慧,事实证明「修习正定」这字义,比我们平常所知修四
&&&&色定的范围广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离开慧或正见,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脱
&&&&的目标上绝对直接或间接地与慧并存,并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只要安静持续地
&&&&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是以四色定来说明,而且在《中部·
&&&&大四十经》中,佛陀也解释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恶的正见,且是能制心一处的心理
&&&&状态。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见而称之为「正」,否则修习四色定会落入外道,如
&&&&佛陀证悟前的老师阿罗逻迦蓝、优陀罗罗摩子所修的苦行与其他外道的信仰,那
&&&&样的定不属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盘。因此,正见和正定必须片
&&&&刻不离地并进,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见是八正道的指导纲目]
&&&&不仅如此,只要正见现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与正念也就可以顺利增长。正见的本质可以明辨是非、可行与不可行、有
&&&&益与有害,同时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强的觉悟力,常常趋使人们
&&&&依据正确的认知处世。因此,透过正见,一个人必然有正确的目标、说正确的话、
&&&&行为正当、正确地生活、正精进,并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见的力量,这六项德目
&&&&变得较易达到。
&&&&从另一个思考的角度看,为了达到八正道中属于「戒」的正语、正业和正命的目
&&&&标,必须有惭与愧两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摄六根(根律仪)。同样地,因为
&&&&具足正见,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获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
&&&&因素有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本身,它们相依共存,互相支撑,如心轻安、身轻安
&&&&也可以经由正见的力量,而很容易获得。因此,正见是八正道的关键,也是其他
&&&&项目的指导纲目,所以佛陀称它为八正道的「先锋」。八正道中属于「慧」的正
&&&&思惟和正见也是如此,当它们在正见的引导下时,就可得到适度的增长。
&&&&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见时,可以解决前述六项的实际困难,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
&&&&七项困难,也可以解决。由出世正见的四个层次所获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话说明:
&&&&「对我们而言,凡事不执取,则不受后有。」一旦人的内心充满「不执取」等的
&&&&正见,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就不会滞留心
&&&&中。更确切地说,内心就会自动地「改邪归正」,臻至圆满。因为对世间的一切
&&&&不执著,最终将达到灭──涅盘,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灭除。只有靠「凡
&&&&事不执著,则不受后有」的正见,这种可能才会发生。
&&&&[八正道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
&&&&最奥妙的一点是八正道使世间不至于缺少阿罗汉。佛陀在入灭的那天说:「乔陈
&&&&如!如果比丘正确地生活,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其中「正确」指的就是八
&&&&正道。佛陀当时也说:没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须陀洹、斯
&&&&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那一个宗教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而佛教
&&&&中是有八正道的。
&&&&为什么八正道能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呢?这一点也不难明白。当一个人依循以正
&&&&见为导、正定居后的八正道生活时,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让烦恼有可乘之机,烦
&&&&恼一旦缺乏来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养品,就会日渐消弱,终至死亡。
&&&&假如每个人都根据八正道的原则过正确的生活,那么所有的烦恼将必然消失殆尽。
&&&&若烦恼消耗到可以证得圣果的第一个标准时,这人就证得须陀洹(◆入流的状态),最终的阿罗汉果也必然可经由八正道证得,而趣向涅盘。因此,这对每个人
&&&&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为证初果须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
&&&&我们内心持续修持定,以证悟「不执著乐,不执取一物,则不受后有」,会使我
&&&&们的内心远离对世间事物或有情众生的执著,并且使内心趋向「息灭一切苦──
&&&&不留任何受苦之因」,这是因为他已没有任何束缚。
&&&&当我们的内心一直持续集中在这种不执著的真理上,最终的正见会自然产生,自
&&&&然趋向涅盘。因此,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专注力就不会趋向
&&&&邪恶,善良自动持续地充塞身心,而成为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时,由于缺乏滋
&&&&长烦恼的必需品,烦恼最后也渐渐萎缩,直到证得某一沙门果,甚至证得阿罗汉
&&&&以上所说就是可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的八正道的奥妙,对众生而言,这方法是实
&&&&际可行的。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们深感骄傲的第二项特色。
&&&&涅盘是至高无上的法
&&&&三、不生、不有、不灭的涅盘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创造、控
&&&&制与毁灭等三种力量的上帝,这是至高无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经典上所说的「上帝」可从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并归纳成三种意义:
&&&&创造神、控制神与毁灭神。创造神是创造万物的神,控制(主宰)神职司控制,
&&&&毁灭神负责周期性的世界毁灭。
&&&&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认上述三种力量,人就会被创造、控制与毁灭。在某些宗教,
&&&&这三种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则分别由三个或更多的神负责。但不论
&&&&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多个神,人的责任同样都是向他或他们礼拜、祈祷。
&&&&佛教徒认为陷入上述所谓神的三种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骄傲的事,
&&&&也不是能证得自在、究竟解脱或苦的止息的涅盘。人仍是无常变化的轮回漩涡中
&&&&的主体者,也仍然受制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国度或企望永远生活在上帝
&&&&的天堂,这是尚未解脱,未具足「不生」之清净心的状况。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认为只追求天堂太过简单、平淡,不够怡人,他们努力追求的是超脱永无
&&&&止尽的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影响。佛教徒寻求究竟的自在、解脱和灭除包括永远
&&&&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缚,因为究竟灭除所有的束缚才能为今生带来究竟的安乐,
&&&&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力量对于想解脱天、人束缚的心没有任何作用。身为佛教徒
&&&&的我们,在佛陀的引导之下,发现上述三种力量的事实。谨述如下:
&&&&(一)自然的创造力被称为创造神,其实是无明(无知或对苦、苦的起因认识不
&&&&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创造了不同的有为法。经典上说:「无
&&&&明缘行,行缘识等」,直到充满烦恼的众生出现,并为世界带来各种危机。
&&&&(二)自然的控制力被称为控制神,其实是业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们由
&&&&于无明,受善恶业的支配,而系缚自己。
&&&&(三)自然的毁灭力被称为毁灭神,其实是无明,它以三种渴爱的形式出现,使
&&&&人陷入种种渴爱,且使欲望到达顶点,以致沈溺于财富、权势等世间欲乐,至死
&&&&而不知道德、羞耻和畏惧。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统,根据这套系统就可以了解:这一切只是由无明产生,
&&&&它以各种不同形式,而产生创造、控制和毁灭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无明的掌控
&&&&之下,并产生永恒相续的苦,而这苦就如水的漩涡,轮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众生必须努力奋斗,以消除创造、控制与毁灭力量的真正
&&&&源头──无明。我们必须透过自己的能力,产生智慧,以对抗无明,我们不能将
&&&&自己置身于「上帝」──永久的创造神、控制神和毁灭神的控制下。事实上,所
&&&&谓的上帝,就是无明,而三种神则是行、业力和爱欲。
&&&&[八正道是无明的终结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无明,获得智慧。这使我们明白诸法实相,以
&&&&致证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执取世间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执取,不
&&&&「生」,也不「有」。不「有」,是因为「我」只不过是无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
&&&&而已,而不「生」则是不生为任何生命型态,包括天堂的天神。
&&&&「我」或「自我」只不过是内心妄见的产物,当心中没有妄见时,「我」就消失
&&&&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净心,清净心不执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没
&&&&有束缚,也没有需要撑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受制于任何人。
&&&&清净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制和毁坏,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脱与所有烦恼
&&&&的止息处,无须等待希望国土(净土)或上帝天堂,这就是涅盘或人类的至善。
&&&&一如圣典所说:「一切佛都说涅盘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
&&&&的范围。
&&&&上座部佛教没有作为诱饵的希望国土(净土)和天堂,也没有让人们执著的人格
&&&&神或事,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真心三宝取代上述的神,并且协助人们证悟,因此
&&&&上座部佛教绝不能与迷信视为同类。
&&&&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军队、诱饵、报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
&&&&教仪式和物质化的典礼,就可以传到全世界。这是因为人们事先从教法修行中得
&&&&到极大的喜悦,甚至一开始只是抱著尝试接触上座部佛教的心态,也会得到极大
&&&&的喜悦,佛教史中有许多这种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与迷信不同的第三项特色。
&&&&[佛教三宝的真义]
&&&&四、把人所具足的三宝当作开启智慧的目标,取代依赖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
&&&&因此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
&&&&上座部佛教的三宝可取代有神教诸神,这具有二层意义。
&&&&就适合初学者理解的通俗意义来说,三宝是指:(一)佛:靠自力觉悟并弘扬所
&&&&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证悟并弘扬的究竟真理,是为了让每个如法修行者
&&&&都能学习、修持并证悟而达到解脱。(三)僧:听闻、体解、修持并证悟「法」
&&&&的人。
&&&&简单地说,「佛」是证悟并弘扬「法」的人;「法」是以文字呈现说明有关修行
&&&&和证悟的种种方法;「僧」是所作所为都依据佛陀教诲的人。这种三宝在通俗意
&&&&义上可称为「佛教的三位一体」──上帝所化现的三种相。根据佛教说法,其意
&&&&义如下:「上帝」(即通俗意义的佛性);使人成为「上帝」,并使人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事物(也是佛性);已经或有能力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人(具有
&&&&佛性的人)。
&&&&但从针对深入了解者说的奥妙意义而言,本质上只有一宝,就是纯洁、清净与宁
&&&&静的究竟安乐的本质。当心净化到某种程度时,它就会在心上显示出来。它是真
&&&&正的宝,或所有宝中之宝,也是使人成为佛、成为僧的宝,这是永恒的「法」。
&&&&我为什么会说只有一宝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去研究那位体解并教导「法」的人(
&&&&佛陀)时,我们知道他是证得并教导我们认知宁静、清净与纯洁的究竟安乐的本
&&&&质。就他本人而言,他心中恒常具有这三个特质,而且这是他全部的本质,就因
&&&&为常驻他心中的是清净等特质,所以他被称为佛陀,如果心中没有这些特质,他
&&&&就不再是佛陀了。这究竟安乐的本质就是佛陀,而非凡夫,作为基础的身和心只
&&&&是这究竟安乐的外壳。
&&&&至于佛所证悟并弘扬的「法」,那就是宁静、清净与纯洁的究竟安乐的本质,这
&&&&些本质时时刻刻都存在他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有三层意义:(一)就理论而言,
&&&&是得到究竟安乐的道理或方法;(二)就修行而言,是到达究竟安乐的行持过程;
&&&&(三)最后,就证悟而言,所教导的就是「究竟安乐的本质」,这是我对它最佳
&&&&的称呼。因此,佛陀所追寻、发现、证悟并教导的就是究竟安乐的本质。事实上
&&&&这就是法宝,理论是它的地图,修行是遵循地图的旅行,而证悟就是所要抵达的
&&&&目的地。
&&&&至于那些和佛陀一样已经体解、修行并证悟相同真理(法)的人,他们明白如何
&&&&得到究竟安乐,也已经修得并证悟究竟安乐。一旦证悟,究竟安乐永远成为他们
&&&&心灵的本质。这种存在心中的本质,才是僧伽的真义,作为基础的身心,只是究
&&&&竟安乐的外壳。
&&&&根据上述说法,究竟安乐的本质才是佛、法、僧三宝的真义。任何人若能自然证
&&&&入这种安乐的本质,实质上就能获得三宝,因为他本身就是三宝,而三宝永远属
&&&&于证悟它的人。
&&&&如上所说,不论是通俗意义的三宝或奥妙意义的一宝,对所有佛教徒而言,其地
&&&&位就像上帝在有神教中的地位一样,获得三宝的人就与「上帝」──佛教的真正
&&&&上帝──合而为一,而不需要任何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作用。如果我们需要一个
&&&&属于上座部佛教的上帝,我们可经由道路、方法去证悟智慧之神,而非只是让人
&&&&信仰的上帝。
&&&&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第四项殊胜的特质。
&&&&我演讲的时间快要结束了,让我利用这个机会做个结论。贵国与我国必须珍惜上
&&&&座部佛教的纯正佛法和彼此间的友谊,世界上的学者都承认上座部的佛法仍然保
&&&&有纯正的原始佛教,因此我们应尊重、护持它。
&&&&八正道是佛法的核心,它使得世界不缺乏阿罗汉,八正道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遵
&&&&循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像一个轻的物体飘浮在海上般,轻而易举地修行。
&&&&八正道是可用来追求世间和出世间利益的法则,我们决定超脱由烦恼所造成的创
&&&&造、控制与毁灭的神秘力量,我们希望透过上座部佛教来证入不生、不有、不灭、
&&&&究竟安乐的涅盘,也希望排除对自我或世间任何上帝的执著,使内心拥有纯洁、
&&&&清净与宁静的纯正三宝,而没有任何的烦恼。我们所要保持和追求的就是这份理
&&&&想,而不是其他信仰的任何神只(上帝)。
&&&&上座部佛教认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帮助我们,这非常合乎理性并有益于生
&&&&命,因此,它不是我前面所说的社会大众所沈溺的迷信信仰。我们的宗教有能力
&&&&对抗并摧毁物质主义的影响,我们正处于去认识、体解、修持并证悟这种修行法,
&&&&并且可以有效地指导别人,这是因为我们具有崇高的心力,可以了解心灵或意识
&&&&的秘密,甚至超世俗的智慧。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做犀牛,(这是泰文的习惯用语,我这么说是因为不晓得
&&&&其他国家的说法。)犀牛无法享受笛子吹奏出的美妙曲子,而出世的真理时时刻
&&&&刻都在演奏美妙的音乐,如果我们是犀牛就听不到这些音乐。大约西元前五○○
&&&&年,在哲学家辈出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对犀牛吹笛子,但犀牛却不理
&&&&睬。赫氏与佛陀同一时代出生,只比佛陀晚几年,他所提出的PantaRhei理论
&&&&是:「世事流动,所谓的世间只不过是连续的流动,没有任何真正存在的东西,
&&&&只有变化,就好像燃烧的火焰是由连续的燃烧与熄灭所组成一般。」这种说法就
&&&&是佛陀的「诸行无常」。但希腊人无法明白这种道理,并称赫氏是「晦涩难懂的
&&&&人」。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当初希腊是犀牛居住的地方,是一物质主义
&&&&哲学盛行的地方。尽管时至今日希腊仍为世人推崇为哲学家的国土,但那些犀牛
&&&&仍无法了解有关超越世间的陈述。
&&&&我们必须为我们了解并珍惜佛陀超越世间的真理感到骄傲,我们拒绝做迷信信仰
&&&&的犀牛,因为我们真的不喜欢物质主义的人天福报。
&&&&上座部佛教属于心灵层次,所以我们的目的指向涅盘。涅盘解脱所有可能造成幻
&&&&觉的力量,这些幻觉让我们永无止尽,一次又一次地被创造、控制和毁灭。
&&&&泰国到处可见闪亮的黄色僧袍,这表示有很多人超越创造、控制和毁灭的力量,
&&&&也表示光或智慧的存在,这光与智慧显示永不再受苦的清净。
&&&&这些的确就是上座部佛教殊胜、高贵的教义,我们必须永远地保持这些高贵的品
&&&&质,就像盐保存咸的味道一样。
&&&&【编者按:本篇节录自佛使比丘于一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在缅甸仰光举行的第
&&&&六次结集会议的演讲稿。文内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上座部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