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重生恶死和庄子生死观的齐生死有矛盾吗

设为首页||||
还没帐号?
微信号:daoisms
您的位置: >
热门搜索: |
岭南人生死观的道教意味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王丽英&&&&&时间:&&&&&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
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
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的重要秘典《》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⑴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也把生看作是人生一大乐事,&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而恶死:&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⑵人死不能复生,&生可惜也,死可畏也&⑶。道教认为,畏死恶死是人的共性,&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⑷。无论是仙士或是俗人,同样都畏死恶死。面对死亡的威胁,道教明确提出&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⑸,可见,乐生恶死乃是道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追求长生乐生,道教除采用吃药、炼丹和服气诸法外,还特别注意饮食养生,明确提出&乐生而恶死,悉皆饮食以养其体&⑹的养生思想和&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⑺的养生之道,道教这种由乐生恶死直接引发出来的饮食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岭南饮食中有充分反映。
岭南人向来热爱生命,珍重生命,他们&生以唱歌为乐&⑻。为了有一个健康而长寿的身体,人们特别注重饮食养生,对于饮食尤其讲究,表现在:第一,岭南饮食讲究清淡。所谓清淡,就是讲求原汁原味,不加入过多的调味品和佐料,契合道教食要&去肥浓,节咸酸&⑼和&淡胜咸&⑽的主张,如岭南人喜食白粥,白粥是补充水分的上好食品,它讲究选料和制作,一般与腐竹同煮,或加上白果、白豆、毛根等,煮出来的粥香滑可口,还有清热去湿、治疗脾虚之功效,令人百吃不厌,食用极富营养价值。北宋文豪苏东坡曾与好友潮人吴子野谈过食粥问题,后写下《养生论》,云:&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⑾。南宋诗人陆游甚至以为食粥可以致仙,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生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至神仙&⑿。道书卷六十也载:&每日平旦食少许淡水粥,或胡麻粥,甚益人,治脾气,令人足津液。&看来,白粥对养生的功效是有目共睹的。第二,岭南饮食讲究食疗。食疗就是利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使人健康长寿,如岭南人嗜食槟榔,人们相信槟榔可&辟瘴、下气、消食。食久,顷刻不可无之;无则口舌无味,气乃秽浊&,因此&直将空腹傲槟榔&⒀;又岭南人喜食荔枝,皆因&荔枝(支)食之有益于人,《列仙传》有称食其华实为荔支仙者;《本草》亦列其功。云:&蠲渴补髓&&,甚至&可以消肺气,滋真阴,却老还童&⒁;岭南人还喜食蝙蝠,人们相信蝙蝠能延年益寿,&《灵芝图》说:&蝙蝠,服之寿万岁&&⒂;还有岭南人喜食蛤蚧,亦因蛤蚧&能治肺疾&⒃。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食品,蛇胆也受到岭南人的重用,&蚺蛇出南方。&&獠人啖其膏胆,治百病&⒄,为此,出现了专门养蛇取胆的人家,&普安州(即现今的普宁县)有养蛇户,每年五月五日,即担蚺蛇入府,只候取胆。&&皆如鸭子大&⒅。蚺蛇,即蟒蛇,其蛇胆对小儿肺炎,百日咳,支气管炎、咳嗽痰喘、痰热惊厥、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都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可见,通过食疗,不但可以治愈疾患,还可以延年益寿。
据上,我们说岭南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和实践。
二、对死的理解,契合道教&长生成仙&追求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教义,道教坚信神仙实有,仙人可学,仙人长生,&仙,长生仙去&⒆,仙人的生活逍遥自由,&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⒇,显然,仙人的长生不死和逍遥快乐是道教的追求。
岭南民间常言:&除死字无大碍。&人们不愿意死,畏惧死,对死,岭南人有很特别的称谓,如称死人为&百年&,棺材叫&寿板&,或称&长生木&。有关死的店铺和行当也冠以雅号,如棺材铺,美其名为&长生店&,殡葬行叫&别有天&。&别有天&是&别有洞天&的简称,洞天和长生契合道教的长生成仙追求。岭南人甚至把死看作是成仙,如粤东山区的客家人,在亲友死后使用的挽联多用&仙去&、&仙游&、&仙驾&、&仙乡&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若男性死,挽联为:&道风千古、驾鹤归天、乘鹤去矣&。女性死,挽联是:&一梦登仙、驾鹤仙游、仙去难留、驾鹤瑶池、仙驾瑶池、远赴仙乡&(21)。又如粤北山区的客家人,使用的挽联也多用&驾鹤归仙&(22)等语句,契合道教&得道成仙&的追求。
三、随葬的器物,充满道教色彩
岭南重视死后生活,对待死人,视死如生,体现道教&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23)的思想,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充满道教色彩。
岭南人为了让死者能够继续享受生前的完整生活,往往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器皿和装饰品以及铸俑作为随葬品,如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梧州倒水南朝墓出土一批缽、罐、碗和铜刀、铁矛、铁钩等死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以及武士俑、侍俑等铸俑(24),用意是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人间生活。另外,在一些铜镜和石俑以及墓砖上还刻上一些铭文,冀望死者成仙后,可以如同仙人一样逍遥快乐。如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梧州富民坊发掘的一座南朝墓穴,内有一铜镜,镜上刻有&尚方作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喝饮玉泉饥食枣,寿而金石天之保,游浮名山敖四海,乐未央&(25)铭文,铭文中的&玉泉&和&枣&都是长生仙药(26),&游浮名山敖四海&与道教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27)的快乐人生追求是一致的;又如1972年考古在广西梧州出土的晋代墓砖上发现印有&康平&、&富且寿考&(28)等字样;再如1980年考古在广西合浦上窑发掘出土刻有&福、寿、长、命&等字的器物(29),这些铭文既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也体现道教对福寿安康的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岭南墓穴中用作随葬的镇墓券,颇具道教色彩。镇墓券,又称为镇墓文,属买地墓券之一种,罗振玉在《蒿里遗珍考释》中指出:&地券之制,前籍未详,以传世诸刻考之,殆有两种:一为买之于人,如建妆、建宁二券是也;一为买之于鬼神,则术家假托之词,如此券是也&。前者称为&买地券&,后者称作&镇墓券&。东汉以前,买地墓券多仿照真实的土地买卖文书,用作向冥府登记购买土地。(30)东汉以后,买地墓券渗入方术成分,具有镇墓解适之功效,道教又将之吸收,加入符箓、咒法而成为道术之一种,其用意是让死者有一块名正言顺且安全清静的地方安息。近年来,岭南不少地方出土了此类镇墓券,如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桂林市(即南朝时的始安,属始安郡)北郊观音阁挖掘的一方化石质买地券,(31)券文中用上道教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作守护;又搭上王侨、赤松子、李定、张故等道教神仙或道教虚拟的神灵作陪伴,以示神威,实际上是人们对死者的安慰。又如1985年考古也在广东仁化县(南朝时属始兴郡,今属韶关市)发掘出土一块镇墓券(32),券文有&诏书律令&、&玄都鬼律&和&太上老君符敕&、&急急如律令&等道教劾鬼祛邪律令和道教敕令,具有劾鬼驱邪功能。券文还有&神归三天,身归三泉,长安蒿里&之语,意为死者虽长眠地下,但希望其灵魂飞往&三天&,并得到&长安&。三天指三清天境,即清微天、禹余天和大赤天,属于道教的专门术语,实际上是道教的一种思想追求,同时也体现人们对死者的美好祝福。
综言之,透过上述种种事象,我们窥见道教的意味深蕴其中,不难发现,岭南人的生死观,与道教&乐生恶死&(33)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
⑴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⑵王明《太平经合校》第80页、第29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⑶《内篇&地真》。
⑷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⑸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61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⑹王明《太平经合校》第39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⑺王明《太平经合校》第466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⑻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第31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⑼《云笈七签》卷三十二,《道藏》第22册,第231页。
⑽《保生要录》,《道藏》第18册,第520页。
⑾《东坡全集》卷二十三《杂文》。
⑿《陆游集》卷三十八《食粥》。
⒀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食槟榔》。
⒁吴应逵《岭南荔支谱》,见梁廷?《南越五主传及其它其中》第7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⒂《北户录》卷一《红蝙蝠》。
⒃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见骆伟等辑注《岭南古代方志辑佚》第22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⒄《交州记》,见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28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⒅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见骆伟等辑注《岭南古代方志辑佚》第22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⒆许慎《说文解字》第八。
⒇《抱朴子内篇&对俗》。
(21)参见钟向阳《从大埔民俗看道教在客家地区的影响》,《中国道教》,2002年第4期。
(22)曾汉祥《粤北、粤东客家丧葬风俗》,《韶关大学学报》1995年第7期。
(23)《庄子&大宗师》。
(24)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倒水南朝墓》,载《考古》1981年第30页。
(25)梧州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富民坊南朝墓》,《考古》1983年第9期。
(26)参见《抱朴子内篇》之《金丹篇》、《杂应篇》和《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卷十四《三洞经教部&经五》。
(27)《庄子&逍遥游》。
(28)参见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晋代砖室墓》,载《考古》1981年第3期。
(29)广西文物对《广西合浦上窑窑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6年第12期。
(30)参见仁井田硔《汉魏六朝的土地买卖文书》,载《中国法制史研究&土地法&取引法》,东京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
(31)参见《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第772页,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32)杨豪《广东晋南朝隋唐墓葬》,载广东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广东出土晋至唐文物》第26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3)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会喜欢
最近更新热点推荐
清朝末年,“全真演教宗坛”北京白云观因机缘际遇,得到宫廷的大力支持而保持兴盛。同时,南阳玄妙观方丈张宗...[]
2500多年前的一天,东周守藏室官李耳(后世人称老子),不满周室衰败的现状,弃官西行,乘青牛来到秦岭脚下的宝...[]
两千多年以前,道祖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这一理念后,紧接着写道:所谓“上善若水”就是“...[]
黄公望()①为元代画坛四家之首,擅画能诗,诗赋多见于《元诗选》、《全元文》,其山水画作笔意苍茫、...[]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翻译传播的角度看,《老子》当排名第一。关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_小宗师
摘要:人大博导余虹之死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基于一种说法:&走向虚无的哲学害了他&,不由产生质疑庄子&齐生死&的生命哲学。《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若推己及人,度己度人,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尊生乐生同样跃然纸上。现代人置身纷繁尘世,生死一瞬,自然顺应,豁达从容,快乐当下,拯救自己,有益社会,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境界。这些正是我们解读庄子,沟通古今,探究生死,洞察人生的旨归。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齐生死;余虹之死。一、生死两茫茫人生自古谁无死。生与死,是人生的首尾两端,是每一个人都须面直的人生课题。《庄子o天下》 有云:&芴漠旡形,变化旡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旡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旡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旡终始者为友。& 庄子提及死生问题颇为详尽,笑谈生死,了然超脱,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和死不过是道的形态的变化。&通天下一气耳&(《庄子o知北游》)立足于道家立场,宣称道是宇宙本体,人与万物一样派生于道。&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o至乐》)&主者,天道也:臣者,人者也。&(《庄子o在宥》)可见,庄子将人置于道的视阈中,人没有优越性、必然性,从而丧失了神圣性、权威性、主体性,从而彰显了因顺自然守住生命本然之道的道家智慧。其一、人之于道,只是个无家可归者。&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o知北游》)天地是人生之逆旅。生是道或天地的作品,人在生命面前,无法主宰,甚至无所认识。人是&有待&而生,始终处于被动、茫然之中。不知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o达生》)或许可以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笼罩着宿命论和悲观论的黯淡之光。其二、死生之于人,旁观者迷。《庄子o齐物论》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旡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面对身体和生命,一种莫名的惘而不明、困惑无助始终如紧箍咒一般套在人的头上。其三、生命之于道,本是一场梦。人对于生命由器官、身体到寿夭、生死、贫富、贵贱、祸福、毁誉等种种际遇有始以来陷入奈之若何的尴尬之中。《庄子o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人生与道相比,显得尤为渺小和短暂。俗话所谓&人死如灯灭&,瞬间而已。《庄子o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与蝶都是道化生的形态,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基于此,生命的本质是虚幻无常的。其四、大道永恒,人生苦短。宇宙绵邈,人生有涯。作家张爱玲说过:&人生本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可谓入木三分。正如《庄子o至乐》所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人置身缧绁,生之苦痛,同样是生命的真相。生活是根线,线里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条藤,藤上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首歌,歌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说句戏言,一生性高潮的时间相加之和能有多长,也可见人生之短暂!余虹在《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说:&现代人生存于其中世界如何呢?它对海德格尔是'深渊',对尼采是'兽拦',对福柯是'监狱'。我认为无论是三位思想家要逃离的现代世界还是他们想回归的古代世界都是一种'生存关系域'。……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是:'权力关系'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的主导关系,而'非权力关系(自由关系)'则是次要关系,这一事实并没有因现代世界的建立而得到根本的改变。&这是余虹对&生&的现实诠释,其中孕育着对生的离弃和死的探寻。二、齐生死:相对主义生死观第一、.生与死如影随形,一体两面。生与死本是道的变化形态,本无区别。生死相依,了然于世。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o齐物论》)&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徙,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o知北游》)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想要知死,先要懂得生。庄子的生命哲学奠基于道的高度,洞悉生命本源,生不可乐,死不必恶。&齐生死&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而就有了庄子面对妻子之死鼓盆而歌的从容和旷达。第二、不贪生不怕死:不生不死、了生脱死的诀要。《庄子o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o大宗师》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他描写的那些真人,都是那些淡然从容、安时处顺,不乐生也不恶死,与四时相通的人。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很明朗: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不贪生。《庄子o大宗师》又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在庄子的视阈里,依&道&而行,随遇而安,由&齐生死&与自然贯通,终复归于&道&--道法自然。第三、生死相依,平等相待。庄子看来,&死生如昼夜&。(《庄子o至乐》)既然如此,亦唯有以自然态度待之。庄子的&齐生死&含义有三:生成论上,生与死都是道之运行的一种形态,无所差池;逻辑上,厌生就厌死,乐死就乐生;人之&有待&的作为上,对待生和死,不必厚此薄彼,畸轻畸重,而要&一碗水端平&。与儒家&乐生哀死&不同。庄子秉持&齐生死&的人生旨趣,就是不以哀乐入生死。有时萌生厌生之念,那应是对短暂人生的感喟,是爱恨交织心态的自然敞亮。这些想必才是庄子的本意。当然,两极性、非线性、情感性的思维定势自然就赋予其歧义性、玄思性甚至独断论的阐释。厌生乐死,恰恰是芸芸众生乐生厌死的自画像的&负片&。进而在此基础上,庄子直面人生,睥睨天下,逍遥游世,享人生之乐,抛人生之累,开出一套尊生、乐生、养生以尽(天)年的生命之方。承认人之不自由,却又为追求人之自由而实现&天堑变通途&,这是庄子的深刻所在。真正解读生命之密码,方能正确对待死亡。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生死之大事,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判断。甚至,有的人遭遇挫折和压力,一死了之以求解脱。悲剧也罢,悲喜剧也罢,扼腕唏嘘总是多于尊重和理解。&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这是一个学人面对生死困境时的理性之思、诗性之思。他试图跨越生死之间的坎限,心驰神往彼岸世界,探究寻求终极救赎,一切似在情理之中。可以说,这是对庄子&齐生死&的另一向度诠释。现代人如何堪破生死、从容人生?赋予有限人生短暂生命以价值最大化?问天,问自己,人生之路脚下踩!三、尊生、乐生、养生历史上,屈原的殉国之死和司马迁之忍辱苟活是两种对死的诠释和表达。对于后者,可跟庄子的生命哲学形成一种对照、映衬。庄子的生死观,简单视之,消极层面自然被放大。《齐物论》也好,《人间世》也好,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大道永恒与人之渺小、生命之短暂的巨大反差!&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o人间世》)庄子深谙此&道&,以&齐生死&关注、践履、提拔人生旨趣及境界,将人的生命价值系于&自然&,尊生、乐生、养生,追求人生的尽天年,成为其生命哲学的微言大义。第一、尊生。天然本性为美,刻意人为即丑。这是庄子的审美标准和人生圭臬。&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旡以人灭天,旡以故灭命,旡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o秋水》)庄子基于人之存在为关切,反对将人等同于物或&丧己于物&,个体对于物具有优先性,人之性从而高于&身外之物&的世俗追求。保持人的本性不为外物所损就是尊生。锦上添花也罢,雪中送炭也罢,只要与生命发生冲突,尊生、全身乃是&第一要务&。足见庄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这与儒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道德致思维度判若云泥。他这样强调:&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o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旡位而不作。&(《庄子o让王》)庄子继承老子道无为而无不为、于无用中有大用的思想,洞察天人之辩,明悉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以&物物而不物于物&和注重人自身之&用&的双向展开合乎人性之存在。 庄子认为&以物易性&是非人化的致思路径。知可为与不可为,以人道顺天道,避免中道夭折、损生折寿以谋求长寿的思想昭然若揭。&尽(天)年&就是道教&长生久视&思想的端倪。当然,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庄子为求保全性命、颐养天年,一宁做散人,不做材人,无用于世;二叫人支离其形,支离其德。消极混世、悲观颓废又是庄子思想复杂性的表征。这是我们需辨证扬弃的。字里行间不难窥其一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o大宗师》)&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o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o人间世》)第二、乐生。濠上之辩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亮点,浓缩了庄子的养生之道。鱼之乐是对人之乐的隐喻和暗示,展开了天乐与人乐的层级,揭示了&相忘于江湖,相造乎道术&的寻乐之方:&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o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旡天怨,旡人非,旡物累,旡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o天道》)第三、养生。庄子基于对生命的重视,以追求长寿的目标,又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养生之道。它与尊生、乐生一以贯之,体现在养形和养神的两个层级上。因循天道、清净无为,摆脱名利、情感、刻意(如牧羊人鞭子下的掉队之羊),尊生、全身、尽天年以臻人生享乐之境。综之,庄子由此勾画出由&知&(尊生、乐生)-&行&(养生)-&果&(尽天年)的生命哲学图式:&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o让王》)&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o达生》)&为善旡近名,为恶旡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o养生主》)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人生总有路可走。余虹之&走&,可能会被视为某种自残的心理病态和懦夫行径。余虹在《人生天地间》中说&当人们被迫与死结伴而行的时候,却慢慢发现死亡并不就是人类天然的敌人,死亡的意义愈来愈从消极变为积极了。&显然问题不可绝对化,有人认为某些人在某些时刻的主动赴死,正是在自由中保持自己人格尊严的完整、高洁与光彩的举动,是对非自由、非人性的世界的凄美悲壮的祭祀仪式。又有人认为他像珍惜生命那样珍惜自己的理想,却没有像珍惜理想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人生态度。杨树森先生在评论余虹之死时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宝贵的时间应该用来多学点(有用的或有趣的),多掌握点本领(工作的或生活的),多创造点财富(物质的或精神的),多享受点快乐 (高雅的或世俗的),而不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苦苦思索诸如'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一类永远没有确定答案的玄而又玄的问题。& 《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若推己及人,度己度人,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尊生乐生同样跃然纸上。生死一瞬,苦乐参半,自然顺应,豁达从容,快乐当下,活在分分秒秒,面对生死大限坦然微笑:此生无憾!那是我们常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些正是我们解读庄子,沟通古今,探究生死,洞察人生的旨归。参考文献:[1]《庄子》,http://www.niubb.net。[2]于丹:庄子心得,http://www.niubb.net。[3]魏义霞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欢迎您转载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生死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