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础吗

您的位置: &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吗?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a 矛盾的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dbthbfn001E6
D 人们认识事物应该是从它的特殊性开始的,只有当人看到一个事物和其他的不同时,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比较特殊时,人们才会思索这个特殊性,从而去寻求普遍性,所以是D.我是根据哲学上的认识来回答的看到你是天水人,所以回答了,还需要详细的,可以继续提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矛盾的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上,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即矛盾的特殊性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不是一回事?一般哲学通俗读物及某些哲学教材未提及此问题,至使有的人,特别是初学哲学的人在学习矛盾特殊性一节时,感到不好理解。往往提出这个问题。 其实,矛盾的特殊性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两回事,而且不能棍淆,否则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对于人们的实践也是不利的。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区别性,就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第107页)任何矛盾都是具体的,每个矛盾都有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的表现形式,矛盾个个不一样。每个矛盾是如此每个事物矛盾着的每个方面也是如此,各有其特点,各不相同。 这里还应区分客观事物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和作为对客观事物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反映的观念上的矛盾特殊性。客观事物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是个别,具体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根本性质,本质特点。事物本身的矛盾特殊性是客观的...&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矛盾的普通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事物的共性通过个性反映出来 .”圆可视为特殊的椭圆 ,这启示我将一些椭圆问题转化为圆的问题来解决 ,由于圆有许多几何性质供我们使用 ,因而可获得一些简洁、优美的解法 .现就中学数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举例说明之 .例 1 求证 :椭圆 x2a2 +y2b2 =1与Ax+By+C=0 (A2 +B2 ≠ 0 )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为|C|(aA) 2 +(bB) 2 ≤ 1.  证 设X =xa ,Y =yb ,则x2a2 +y2b2 =1→X2 +Y2 =1,Ax+By+C =0 →aAX +bBY+C =0 .由于直线aAX +bBY+C=0与单位圆X2 +Y2 =1有公共点 ,由平几知识知|C|(aA) 2 +(bB) 2 ≤ 1.  例 2 点P(x ,y)是椭圆 4x2 +y2 =4上的点 ,求x +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以及使其达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点的坐标 .解 令...&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马书坷、支继军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吗?》(见《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不能把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作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从认识的方法和秩序来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又各有其特点。每一事物的内部,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也包含矛盾的特殊性,是一般和特殊的对立统一。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认识事物的矛盾性质和矛盾关系。因此,研究客观世界所固有的矛盾的特殊一‘j一般性,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把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作为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正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和一般的矛盾辩证法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正确反映。辩证法就认识方面来说,主要是弄清特殊和一般的对立统一,即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和一般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如何解决这个任务呢?毫无疑问“实践、认识、实践”是...&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事物的矛盾法贝叮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辫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即过程,而过程的根源在子矛盾的普遍」比和绝对比。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过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教学过程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它时刻变化着、冲突着、发展着。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它强调事物的书价性”、“具体,’,是大千世界之所以成为大午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这个世界电目前存在三类主要的矛盾,而把握住这三类矛盾的特殊性,对我们认识和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的_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之间的矛盾‘诸如:学生已懂的,还在反反复复地教、学生已会的,还,介渭球 变的矛盾而导致的教学不甚得法的向题。一篇课文的教学,因教师不同而千差万别。课堂上,有的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有的死气沉沉,负担沉重·一…这都源于教学思想各异,教学措施不同,更深一层讲,也是语文教师对教学中矛盾特殊...&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一矽产心~,产 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姿万态,即使同类事物也是纷繁复杂,千差万别,各具特点,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特殊性。 (一)奇树种种 盐树:在我国东北,有种能产盐的树。树高六七米,每到夏季,树干上便凝结出一层层盐霜,这种盐能与上等精盐相媲美。 味精树:云南省贡山青拉筒山寨中,有一裸高约八丈、粗一抱有余的味精树。煮鱼、烧肉,只要摘一片树叶或利一点树皮放入锅内,莱肴就会变得格外鲜美。 (二)各类怪鱼 能织成睡袋的鹤鹉鱼:许多鱼都不睡觉,它们只是在海或河底岩石间不动地休息着。而西印度海附近有一种颜色鲜艳的鹤鹉鱼,夜呵能从嘴里吐出游丝织成睡袋,把自身包起来,次日早上,便从睡袋中钻出来,把睡袋抛弃掉。 能吸住海龟的印鱼:热带海洋中有一种印鱼,当地人用它来钓海龟。这种鱼的头上有强力的吸盘,渔民用钓...&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飞跃”才能实现。而在第一次“飞跃”中,就包括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第一步,理性认识是第二步,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抛弃了第一步,也就谈不上第二步。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所以,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认识是在第二步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第一步中实现的。可是,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这就是说我们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离开了对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我...&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2.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二、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不同表现
2.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2.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知识点汇总
矛盾普遍性
C02:矛盾特殊性
C0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0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05:“两点论”
C06:“重点论”
原理和观点
K01:矛盾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K02: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在于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风气
K0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联结、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K04:教条主义者拒绝分析中国革命的矛盾特殊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当成教条照抄照搬。经验主义者把局部的狭隘经验夸大为普遍真理,轻视或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K05: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的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是“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的矛盾
K06: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它的主要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
这是《矛盾论》第二节重点阐述的内容。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所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时时有矛盾。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世界。
明确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两方面含义,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新贡献。
毛泽东同志引证恩格斯《反杜林论》和列宁《关于辩证法问题》(后来译为《谈谈辩证法问题》),说明了矛盾普遍性原理的第一方面含义。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说:对立统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重要论断。
毛泽东同志引证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体事例,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的第一方面含义。“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
毛泽东同志从批判苏联德波林学派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第二方面含义。
德波林(),苏联哲学家,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1930年前,德波林学派在苏联有很大影响。该学派认为,事物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只存在差异而无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否认差异就是矛盾,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1930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发起了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
毛泽东同志指出,德波林学派的观点必然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根本原因,导致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他指出:“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仅仅是还没有激化而已”,“这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2.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开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一方面,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际,在一系列论著中深入阐述了矛盾分析方法论。
在战争时期,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l月)等著作中分析了中国数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中国民主革命过程的复杂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等著作中进一步把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批判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还把矛盾普遍性原理转化为斗争策略和认识方法、领导方法。
1940年12月25日,他提出了对反共顽固派和帝国主义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1942年2月8日,他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为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指出了一个总的正确方向。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这是《矛盾论》第三节重点阐述的内容,也是《矛盾论》整篇著作的重点。
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相对性,矛盾的个性。
1.矛盾特殊性的不同表现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从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不同表现。
第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运动,以及人们的思想现象,都有其矛盾特殊性。矛盾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毛泽东同志批判了教条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一方面,教条主义者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教条主义者不懂得在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事物。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真理看成“凭空出现的东西”或“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高度统一起来,在理论上说明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又深刻批判了教条主义不重视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错误。
第二,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每一物质运动形式的不同发展过程都是不同质的,各有矛盾的特殊性。因此,“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毛泽东同志用具体事例阐述了这一原理。“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
“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
因此,“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批评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提出要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深入发展了《矛盾论》的思想。
第三,每一发展过程中矛盾各个方面的特殊性。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但有许多矛盾各有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
只有从矛盾各方面去研究,才能了解矛盾的总体和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
因此,“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不了解矛盾各方面的特点。表面性就是对矛盾的总体和矛盾各方面的特点都不去看,粗枝大叶只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不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毛泽东同志举了大量实例,着重分析了片面性的错误。并指出,“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
第四,每一发展过程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以及由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在此过程未完结之时,是不会消灭的。但是,在同一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比如,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中国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中,矛盾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第五,事物发展各个阶段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
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有其总体上的特殊性,而且矛盾的各个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开始阶段,国民党和共产党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各种特殊性表现。
毛泽东同志总结道:“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2.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矛盾论》引述了列宁这一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原理。
一方面,《矛盾论》指出,研究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正确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要研究事物和矛盾的“具体地位”、“具体形式”、“具体关系”、“具体条件”、“具体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等。揭示了具体分析的各种复杂情形,把列宁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深化了。
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由于坚持对矛盾的具体分析,才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他们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很好的模范”。
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在于,“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风气。”离开具体分析,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为抽象的僵死的公式和教条。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对所有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一般阶级社会而言,则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是许多不同特殊事物共同具有的,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事物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因此,事物的普遍性只有通过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存在,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即没有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它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具有相对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是相对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同志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论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同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论述,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辟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正是由于坚持了对立统一法则的普遍性,又分析了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俄国社会的矛盾的特殊性,才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他们是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关系的“模范”。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中,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我党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正是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为根据。
教条主义者拒绝分析中国革命的矛盾特殊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当成教条照抄照搬。经验主义者把局部的狭隘经验夸大为普遍真理,轻视或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都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因此,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论》的第四节中,毛泽东同志着重研究了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即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的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的矛盾。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如残存的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矛盾,等等,都是次要矛盾。
在研究和暴露事物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时,绝不能把各种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类,要全力捉住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找不到主要矛盾,“结果如坠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把握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毛泽东同志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条主义者不懂得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捉不住主要的矛盾。这是其认识论上的错误根源。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则转化为次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之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各阶级的矛盾就暂时降为次要矛盾,当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结成同盟、共同镇压人民大众之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为一端,人民大众为一端,构成为主要矛盾。
研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各种工作中,领导者要善于从复杂事物矛盾中,发现主要的矛盾,集中主要力量抓全局,抓重心,解决主要矛盾。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在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因此,1949年3月,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又提出“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10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10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10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展开其他方面的工作。”
2.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就是矛盾两方面中处于从属的和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毛泽东同志说:“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和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当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发生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
依据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他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举了大量实例说明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互相转化,特别是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比如,在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处于支配地位,资产阶级处于附庸地位,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势力转化为附庸地位,资产阶级转化为支配地位,社会性质就由旧的封建主义社会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又由新的进步的阶级转化为旧的反动阶级,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被推翻,它由支配地位逐步归于消灭,而新的力量无产阶级则逐步壮大,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上升为支配地位,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就转化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同志说,这是一切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毛泽东同志还特别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矛盾地位的转化。他指出,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毛泽东同志总结道,“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揭示了矛盾特殊性这两种情况的根源。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把握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原理,对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特殊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