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son one是什么怎么查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数据

经贸概况 - 中国贸促会
当前位置: &
发布时间: 编辑:总会信息部&李一萌 来源:统计数据及网络资料
经&&济&&概&&况
国内生产毛额
3,078.68亿美元(2014)
经济成长率
2.9%(2014)
平均国民所得
5万4,915美元(2014)
1美元=1.267新元
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
1.0%(2014)
2,686亿4,500万美元(2014)
产值最高前五种产业
制造、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金融保险服务、商业服务业
出口总金额
4,095亿1,800万美元(2014)
主要出口产品
石油之提炼产品、电子阀、通讯设备、电子零配件、资料处理器、测量机具、特殊机械、飞行器及相关设备、电路装置、电子机械
主要出口经济体
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印尼、欧盟(28国)、美国、日本、韩国、澳洲、中国台湾
进口总金额
3,660亿3,200万美元(2014)
主要进口产品
石油之提炼产品、电子阀、石油原油、通讯设备、非电子引擎及马达、飞行器及相关设备、资料处理器、电子零配件、天然气、测量机具
主要进口经济体
中国大陆、欧盟(28国)、马来西亚、美国、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印尼、阿联酋、沙特阿拉伯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公布2014年官方数据
****************************************************************************************************************************
&&& 一、经济概况
2014年新加坡经济成长率达2.9%,低于前一年的4.4%,制造业从2013成长1.7%到2014年成长2.6%,其中以生医制造贡献最大,相反的,建筑业则成长3.0%,低于2013年的6.3%。另外,服务生产工业(Service&producing&industries)在2014年成长3.2%,低于2013年的5.3%,其中因自2013年10月起中国大陆严格管控零团费旅行团及2014年马航飞航事故导致来自中国大陆旅客暴跌24%,进而影响住宿及餐饮服务业与零售业之成长幅度。
新加坡在制造业方面,2014年制造业成长2.6%,相较于2013年的1.7%明显高出许多,相较于2013年新加坡制造业成长来自交通工程、电子制造及一般制造产业等,2014年制造业成长主要来自成长高达8.8%的生物制药业,包括医疗科技(medical&technology)因新产品上市导致出口需求强劲以及制药业(pharmaceuticals)因活性药物成分产量增加等,刺激新加坡生物制药业2014年之强劲成长。其他制造业2014年成长情况分别为化学制造业5.3%、精密机械业3.8%、电子制造2.6%及交通工程0.9%。
至于新加坡服务业,相较于2013年服务业成长6.1%,2014年服务业成长仅3.2%,服务业主要部门包括批发与零售贸易业、交通与仓储业、饭店与餐饮业、信息与通讯业、金融服务业及商业服务等,于2014年各细项服务业均有成长,惟金融服务业仅成长7.7%,2013年则成长12.0%,另批发与零售贸易业成长率亦从2013年的6.7%大幅下降至1.7%。
各经济领域之表现请详见下表。
■新加坡最近三年各行业经济表现
批发与零售贸易业
交通与仓储业
饭店与餐饮业
信息与通讯业
金融服务业
商业服务业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重要经济指标(年)
(一)国内生产总值:,078.68亿美元
(二)经济成长率:%
(三)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毛额:,美元
(四)失业率:%
(五)通货膨胀率:%
(六)出口值:,亿美元
(七)进口值:,亿美元
(八)工业生产成长率:%
(九)外汇存底:,亿美元
(十)美元兑新元年平均汇率:(新元/美元)
&&& 二、天然资源
新加坡为一小岛国家,本身不具任何天然资源。
&&& 三、产业概况
(一)航天业
新加坡位处东南亚航空枢纽中心,其航天业产值以年平均12%的速度成长,拥有100多间航天公司,以及国际获奖无数的世界级机场。新加坡航天业占了亚洲飞机维护、修理和翻修市场25%,成为亚洲最大的飞机的维护、修复及营运(Maintenance、Repair&and&Operations,MRO)中心。除了维修业务之外,全球知名航空业的区域物流中心也设在新加坡,包括波音(Boeing)、空中巴士(Airbus)、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及通用电气公司(GE)、联邦快递(Fedex)等主要公司。享誉世界的新加坡航空展,更使新加坡成功跻身于世界3大国际航空展之列。
新加坡现代化的樟宜国际机场是世界典范,自1981年启用以来,30多年来共获得480多个机场表扬奖。在2014年连续第3年荣获世界最佳机场第1名。政府在2012年成立樟宜2036年指导委员会,规划占地1,080公顷的樟宜东地段开发区以及第5航厦的发展大计,旨在加强和巩固新加坡航空枢纽的地位。这也是樟宜机场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扩建工程。预计于2017年落成之樟宜机场第4航厦除了将继续提供优质搭乘体验,更将率先试用自助登机服务柜台(kiosk)等创新设计概念和措施,为日后其他新建航厦树立典范。加上目前同步扩建的第1航厦工程,预计未来樟宜机场每年客容量可增至8,500万人次。
预计于2018年开发完成的「实里达航天园区」(Seletar&Aerospace&Park),是占地300公顷的航天业工业园区。园内将吸引航空业维护、修复及营运产业业者进驻,并设有飞机系统、零件及轻型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中心,以及航空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此外「实里达航空园区」针对日前甫兴建完成的航空塔台,进一步投资1,750万星元(约1,278万美元),用于装置先进的仪器降落系统(Instrument&Landing&System,简称ILS),使得该机场在任何时候都能安排航班起降,毋须受气候限制,如此一来,便可让更多航班选择于此降落。
目前新加坡航空业主要生产引擎齿轮、阀门和厨房设备等飞机零组件。全球领先的飞机引擎制造商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将其首个亚洲工厂建在新加坡的实里达航空园内,新厂主要生产大型商用飞机的专用引擎,总投资达7亿星元(约5亿1,000万美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公尺,2015年已开始投入生产,并于2月设立在园区内的客户服务中心举行开幕仪式,为园区里的20家航天公司提供工程决策服务。Goodrich&公司也将其规模最大的飞机维修厂设在此,并计划继续扩大工厂规模,该厂目前占地55万平方英尺,专门为商用和军用飞机客户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飞机维修解决方案。另外,飞机零组件制造及维修商Meggitt可望成为「实里达航空园区」第1组「组件制造与维修翻新设施(Component&Manufacturing&and&MRO&Facility,&简称CMMF)」标准厂房的租户,并以新加坡为基地,拓展亚太业务。世界3大飞机引擎设备供应商之一惠普引擎,以新加坡为业务基地,在实里达航空园区兴建了专为其PW4000型引擎零组件提供维修服务的制造厂。目前已有包括新科宇航(ST&Aerospace)、Jet&Aviation、福克服务亚洲公司(Fokker&Services&Asia)、霍克太平洋(Hawker&Pacific)公司及瑞士Execujet航空公司等30家公司在此园区营业。
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航空展为2年1度的新加坡航空展(Singapore&Airshow),与法国的巴黎航空展(Paris&Airshow)及英国范保罗航空展(Farnborough&Airshow)并列世界3大航空展。2014年新加坡航空展于2月11日至16日举办,为新加坡经济带来3亿1,900万新元(约2亿3,000万美元)的收益,比2012年多了25%,并创下历年航空展多项纪录。共有来自50个国家、1,000家单位参展、展出90架飞机,包括目前波音787梦幻客机以及空中巴士A350XWB两款全球最先进商用客机,连续6天的展期参观人数高达14万6,000人次,其中,31%来自海外129个国家。随着展出规模逐年扩增,展会上的交易总额逐步提高。从第1届(2008年)的150亿美元到本届(2014年)的320亿美元,已增加1倍的交易额。日至21日登场的新加坡航空展预计会有更亮眼的表现。
根据Honeywell航空航天集团预估,亚太区航空业未来20年平均年增率可望达到6%;同时认为新加坡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利于企业发展的营运环境,以及完备的国际人才库,都将促使新加坡航空业持续发展。Honeywell航空航天集团表示,航空业与国家经济增长向来有着密切关系。就整体经济而言,亚太区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随着亚太地区中产阶级人口增加,以及廉价航空业者不断增加航线,都带动了亚太区航空业的蓬勃发展,促使航空业成长,并为国际航空业者带来更多商机。
(二)资通讯产业
新加坡资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简称ICT,以下同)发展日益蓬勃。在国际ICT竞争中,新加坡一直被誉为世界各国发展资通讯技术的典范。自1981年起,新加坡ICT发展经历了「国家计算机化、国家信息化、建设智能岛」,再到2015「智慧国」远景规划等几个阶段。透过阶段性的发展政策,积极与企业合作,建构新一代智慧岛。
新加坡资通讯与媒体业在2014年首度取代电子业,成为最高投资额(25亿新元,约18亿美元)及比重(21.2%)之产业。根据新加坡资通讯发展管理局(Info-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Authority&of&Singapore,简称IDA,以下同)于2014年最新发表的资通讯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新加坡资通讯业(Infocomm&Industry)产值为1,481亿新元(约1,080亿美元),其中,信息硬件(Hardware)仍为整体产业营收主要来源,占71%;其次分别为信息科技服务(IT&Services)10%、软件(Software)8%及电信服务(Telecommunication&Services)8%;至于数位内容(Content&Services)则占整体营收2%。2015年新加坡资通讯及新闻部的政府预算达到12亿新元(约8亿8,000万美元),比2014年多了0.5%。
近年来,新加坡IDA持续辅导当地业者拓展海外市场,尤其着重于开发新兴市场,如:南非、巴基斯坦、东欧及中东地区。并在中国大陆、印度、美国及中东设立办公室,协助业者前往海外拓展业务。新加坡总部则提供区域性协助及最新市场情报。另一方面,IDA也设立海外发展计划(Overseas&Development&Programme,简称ODP),作为当地业者与大型跨国资通讯企业合作的平台,鼓励新加坡业者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以进军国际市场。
新加坡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并迈向「智慧国」的目标。新加坡政府2014年成立「新创天地」(BASH),让科技起步公司(start&up)人员共享办公空间,互相交流合作,并于2014年底在纬壹科技城(One-north)成立异构网(Heterogeneous&Network)实验室,确保使用者在行动网络及无线网络间的转换过程顺畅,其测试工作已经展开。另一个项目是在新加坡全岛安装集结感应器装置(Aggregation&Gateway&Box,简称AG-Box),主要用于保安用途,例如支持监测人潮的感应器。安装工程的招标结果预计会在2015年中公布,成功得标者会负责管理设在地面的装置,以及地下电缆和光缆等网络。打造智慧国的其中一个要素是在全岛各处安装感应器,方便收集各类数据,让政府做出更好的决策。
新加坡政府也针对政府行政推动多项电子智能项目,包括通过有效的运用信息通信技术,重点改善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并减少纸张的使用,进而大幅度提高内部运作的效率。e化项目发展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全球电子化政府领先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更大刀阔斧投入40亿新元(约29亿美元)的巨额经费,提出新加坡资通讯建设长程规划「iN2015」计划(Intelligent&Nation&2015),旨在打造新加坡成为「一个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以建构一个通讯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另一项在零售市场趋于热门的资通讯产业为电子商务。近期由新加坡生产力中心(Singapore&Productivity&Centre)与DP信息集团(DP&Information)联合调查的数据发现,多数新加坡零售业与餐饮服务业者使用资通讯技术落后,造成生产力下降。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网络或电子商务平台的零售业者占50%,使用采购管理系统的零售业者只占35%;餐饮服务业方面,使用电子点餐下单系统的业者占只30%,使用采购管理系统的业者只占18%,显示多数业者尚未广泛使用电子商务,导致新加坡零售业的电子商务落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不过鉴于租金上扬及人力资源紧缩等问题,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商家开始借助网络销售渠道。政府会加强辅导业者,新加坡生产力中心已与500多家零售业者及450多家餐饮服务业者接触,通过培训、考察、咨询等方式协助他们,帮助新加坡业者转型。电子商务转型的成功案例如新加坡NTUC平价超市Fair&Price自2014年开始普及使用自助结帐柜台(Self&check-out&couners),顾客可以自行刷条形码结帐购物,以节省人力资源。
目前,新加坡盛行的网络商城有韩国Qoo10、日本乐天株式会社Rakuten以及本地的Redmart、Luxola、C2C二手商城Carousell等。来自中国大陆的网络商城巨头淘宝网2014年也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在本地拥有超过28万的用户。乐天株式会社是世界第3大电子商务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销售公司之一,其位于新加坡的亚洲总部主要负责该公司电子商务业务在亚洲区的发展。此外,乐天的第一间消费者分析实验室同样坐落于新加坡,致力于分析亚太区消费者的数据,使乐天株式会社能更好的应对亚洲市场的变化。
新加坡拥有超过90%名列「财富1000强(Fortune&1000)」技术公司的进驻,资通讯技术涵盖消费类技术、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及互动数位媒体及电信等行业。近年来新加坡逐渐展现资通讯枢纽的态势,已连续2年被评选为世界排名第2、亚洲排名第1最具备网际网络条件(network-ready)的国家。另一方面,新加坡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电信枢纽之一,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较早实施全国无线宽带网络(wireless@SG)的国家之一,在新加坡拥有超过6,200个无线热点,使得新加坡每每成为发展或推广创新手机科技的理想平台。此外,新加坡消费者普遍对于高科技产品具有高度好奇心,对新科技的接受度也高,也因此国际最新电子用品的上市,新加坡通常列为全球发行市场的第一波。本地消费者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的early&adopter,对于品牌的敏感度也较高,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更容易受到率先使用者的青睐,象是苹果、三星、HTC或是SONY在本地都非常受欢迎。
正因为新加坡是这样一个拥有广大高科技产品潜力的消费市场,IT以及3C相关产品,在新加坡几乎每季就有一次针对消费者的大型展览。象是IT&Show、PC&Show、COMEX及SITEX等,提供多样化的行动通讯用品及周边商品选择。至于资通讯创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发表,则以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资通讯展(CommnnicAsia)最受瞩目。亚洲通讯展每年吸引着国际大厂齐聚一堂。本届亚洲资通讯展将于至5日在滨海湾金沙展览中心举办第26届会展,其中展览主要看点是NXT专区,将展出各项智慧科技技术,包括网络汽车、车联网应用程序、电子政务、物联网(IoT)、机器对机器(M2M)、移动商务、移动医疗、传感器等。并有提高企业绩效的尖端科技如商务分析、云端科技、数据中心、企业应用程序、企业移动解决方案、HD视频会议、移动设备管理等。甚至把科技体验扩展至个人日常生活,包括4K高画质技术、连接设备、半导体、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和技术、可穿戴时装技术、穿戴式移动医疗技术等。此展还包括各类卫星IP通讯,为卫星通讯产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三)电子业
新加坡电子业向来对国家经济贡献极大,尤其在半导体、计算机周边产品、数据储存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根据新加坡数据局(Singapore&Statistics)公布的资料显示,2014年电子业产业产值高达827亿新元(约609亿美元),占整体制造业总产值27.2%,并有7万就业人力,占制造业整体就业市场的16.9%,堪称新加坡主力产业之一。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Singapore&Economic&Development&Board)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外商于电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Fixed&Asset&Investment)为16亿新元(约11亿6,700万美元),对于新加坡招商引资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主要成长的领域有电力管理、通信、传感器和数据储存,在新加坡有超过半数的电子企业从事这4大业务。
新加坡致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电子业发展中心,不断地拓展前瞻高科技,提供技术、制造及商业解决方案。目前新加坡已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业的重镇,拥有14间半导体晶圆制造厂、20间半导体组装与测试作业处及40间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新加坡的晶圆代工出口占全球市场11.2%的市占率,且全球40%的硬盘都出自新加坡。除此之外,新加坡拥有世界领先的企业硬盘驱动器制造公司,希捷(Seagate)及日立环球存储科技(Hitachi&Global&Storage&technologies)均在新加坡拥有庞大投资。新加坡主要的高清媒体生产地,约占全球高清媒体40%的市场占有率。希捷(Seagate)、昭和电工(Showa&Denko)、Hoya等著名公司正逐步扩大其在本地的业务。近年来,有6家来自世界排名前10大的电子制造服务(EMS)公司已在新加坡开展业务,业务范围涵盖设计、高价值制造、供应链管理和区域管理,进驻本地的公司包括:伟创力国际(Flextronics)、Sanmina公司、Celestica集团、Jabil&Circuit及创业公司(Venture)等。著名的原件设计制造商(ODM),包括台湾厂商华硕(ASUSTek)、光宝科技(Lite-On)和Wistron,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并开展研发活动。
2014年有许多投资项目进驻新加坡。我国联华电子是全球第5大半导体芯片代工的电子大厂,其投资1亿1,000万美元于新加坡设立特殊技术中心,专门开发300mm晶圆片特殊集成电路的加工技术。全球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之一三星,于新加坡设立东南亚国际领导能力学院,是其韩国境外的第一家领导人材培训中心,每年有超过5,000名三星的职员、合作伙伴和重要客户在这里接受培训。随着数据储存行业快速发展,美国美光科技(Micron&Technology)投资40亿美元,扩大它在新加坡的NAND快闪存储器加工厂,一旦竣工并于2016年投入生产后,将创造至少500个工作机会,为新加坡经济带来高达7亿3,000万美元的附加价值。由荷兰企业飞利浦创建的半导体公司恩智浦半导体,将其全球的产品运营总部和东南亚营销总部设立于新加坡,研发投资已达2,000万美元。
(四)建筑业
近年来新加坡快速地开发公共建设及私有建筑,带动了建筑业成为新加坡经济成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14年建筑业增长维持在3%,根据新加坡建设局(Building&&&Constructions&Authority)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建筑需求介于310亿至380亿新元之间(约248亿至304亿美元),其中,来自公共建设领域的需求仍为支持建筑业的主力,包括:Thomson地铁线,东区地铁线、南北快速公路、智慧市政租屋计划、多项健康照护基础建设项目,以及樟宜机场第4、第5航厦的兴建计划。不过由于2015年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疲软,以及公共建筑项目逐步完成,未来将会抑制建筑业的增长潜力。
为打造更加宜居、高效及永续发展的市镇,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and&Development&Board)于2014年推出「智慧市镇架构」,将科技融入市镇建设,注入更多智能科技于组屋的建设发展。该局从「智慧规划」、「智慧环境」及「智慧住宅」及「智慧生活」等4大方面着手,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改善市镇规划、提高服务效率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2015年在榜鹅北岸(Punggol&Northshore)推出的滨海组屋区将成为本地首个智慧住宅区。包括智能型停车场、家用电源管理系统以及居家老人警报系统等;另一方面,「家居智慧能源试验计划(Smart&Home&Energy&Pilot)」以及「综合系统建模技术」从2014年6月起在新加坡西部的裕华区(Jurong&area)展开测试。
新加坡建筑产业的兴盛可从越来越多国际大型建筑工程集团进驻可见一班。目前,诸多全球领先的工程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落脚,包括:阿鲁普公司(Arup)、雅各工程(Jacobs&Engineering)、凯洛格&布朗&路特集团(KBR)福陆公司(Fluor)、西图集团(CH2MHILL)、沃利帕森斯(WorleyParsons)、西比埃鲁玛斯公司(CB&I&Lummus)、福斯特惠勒(Foster&Wheeler)、日本横河集团(Yokogawa)、艾默生(Emerson)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Rockwell&Automation)和美施威尔(M&+&W&zander)。这些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不同产业群,如石化和生物医学的前端工程设计、咨询、系统开发,以及项目及施工管理。
当前新加坡建筑业持续面临人力紧缩、经营成本提高等主要挑战,但同时也让企业得以思考组织重整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上游的设计及规划势必走向更成熟的思考,以符合永续生态的需求,并朝向更具延续性的基础建设发展,象是公路地下化发展、提升生产力及引进创新技术等各方面。为了提升建筑业生产力,新加坡建设局从产业、企业以及个人3个面向同步进行辅导,避免企业依赖密集劳动力。此外,新加坡建设局与各个政府部门,包括市区重建局(Urban&Redevelopment&Authority)、公用事业部(Public&Utility&Board)、人力部(Ministry&of&Manpower)以及陆路交通局(Land&Transport&Authority)也配合国家发展部的规划,共同制定创新方案,鼓励并协助推动新的程序及技术。
新加坡建设局于2009年推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BIM是一种3D数位技术,让建筑业不同领域的专才对建筑结构进行技术分析,在施工前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减少工程延误。近年来,随着BIM的逐渐普及,对于建筑物改装工程能提高效率,加速工程进行。以一般购物商场的改装或拆迁工程为例,透过采用BIM,可望缩短工程期至2周。如此一来,不仅能提高建筑业本身的效率及生产力,其效果更能嘉惠社会大众。在2015年BIM已有80%的大型咨询公司以及60%的大型承包商采纳,建设局为了全力推广BIM,给予该技术最高50%的津贴。
配合BIM的推广,2015年新加坡政府为第2轮建筑生产力和产能基金中(Construction&Productivity&and&Capability&Fund,简称CPCF,以下同)拨入4亿5,000万新元(约3亿2,800万美元),在未来3年推动在工厂制作更多建筑部件以供工地组装,以提高建筑业的生产力。CPCF下的生产力创新项目资助顶限将调高到1,000万新元(约7,310万美元),企业可以得到高达90%的补贴。
(五)生物制药业
新加坡拥有充满活力的生物医药业,其在2014年的产值高达215亿新元(约156亿美元),占新加坡GDP的5%,名列全球医药品出口额成长第3名,拥有超过1万6,800名员工。2014年外商于生物制药业固定资产投资&(Fixed&Asset&Investment)为8亿新元(约5亿8,400万美元)。根据统计,新加坡于年间共投入161亿新元(约117亿美元)的巨资,作为生物制药业研发之用,其中的37亿新元(约27亿美元)用于强化现有生物制药研发的基础建设及整合研发单位等用途。
全球制药公司看重新加坡高质量的制药基础,与其合作研发并强化新型药物的产品线,使新加坡成为制药商在亚洲的主要合作伙伴。英国最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简称GSK)2015年宣布在新加坡设立亚洲市场的新总部,加强它在当地的制药业务,并打造生物制药业人才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支援。同时GSK也会在新加坡创立首个全球学习中心。GSK看好亚洲新兴市场,并且预计其制药、保健与疫苗业务将会在亚洲市场取得快速的增长,因此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来迎合这个商机,以供应亚洲、中东和非洲等区域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新加坡为建立永续发展的生物医药科学研究生态系统,致力强化研发基础。目前已经与7家研究机构及5家科研组织合作,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建立了稳固的科研基础,包括临床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分子/细胞生物学、医药生物学、生物成像及免疫学各项领域。
经济发展局(EDB)与科技研究局(A*STAR)两大政府部门合作,规划完整的科学园区和工业区,并制定弹性的法规与制度,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服务。从构想设厂到产品上市,由单一窗口受理及一元化审查,协助外商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营运。根据经济发展局的统计,企业只需花费15分钟即可完成在线业务注册,3周内就可获批进行临床试验,在24-36个月内,新工厂即可投入营运。另外,为鼓励外商进驻新加坡设厂或从事研发,新加坡政府提供租税优惠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或透过提供厂房与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与外商合资兴建研发中心及生产企业。目前,全球10多间全球领先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已在新加坡建立了区域总部。&
此外,作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沟通平台,新加坡成立The&Biomedical&Science&Industry&Partnership&Office(IPO),提供人才媒合服务,透过IPO一站式窗口以及完善的整体产业环境,为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国家研究组织的临床研究单位及公共研究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合作机会。国际知名药厂包括:龙沙(Lonza)、诺华(Novartis)、葛兰素史康(GlaxoSmithKline)和Genentech公司均宣布在新加坡投资设立5大药品基地,投资总金额高达15亿美元。另外,目前已有11间世界顶级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已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了超过25个大规模生产基地,包括:亚培(Abbott)、默克(Merck&Sharp&&&Dohme)、辉瑞公司(Pfizer)、赛诺菲-安万特公司(Sanofi-Aventis)、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和惠氏(Wyeth)等国际药厂,纷纷选择在此设立其全球制造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取得了生物制剂的重大突破,在新加坡所有进行商业运营的药物制造工厂均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等国际监管机构的认证,也因此百特、龙沙、葛兰素史克及罗氏宣布将在新加坡成立主要生物制剂生产设施,投资资本支出高达20亿美元。
在研发领域方面,新加坡亦逐渐成为亚洲科研中心,国际药厂纷纷进驻展开长期科研计划,象是拜耳医药与保健(Bayer&Healthcare)亦投入1,450万新元(约1,058万美元),与本地学术机构共同开展5个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早期癌症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此外,葛兰素史康在新加坡设立该公司第一个卓越学术中心(Academic&Centre&for&Excellence),首批4个科研计划主要涉及眼科、再生医学和神经系统退化等领域,给创新医学的研究赋予新的动向与行动。现阶段,新加坡主要与7家研究机构及5家科研联手合作,包括临床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分子/细胞生物学、医药生物学、生物成像及免疫学。一些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也选择与新加坡的科研院所携手合作。其中包括阿斯利康药剂公司(AstraZeneca)、拜耳(Bayer)、德国百灵佳殷格翰制药公司(Boehringer&Ingelheim)、美国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Genzyme公司、葛兰素史康公司(GlaxoSmithKline)、默克公司(Merck)、昆泰企业(Quintiles)、赛诺菲-安万特公司(Sanofi-Aventis)和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等。
新加坡开始着重新药研发,与各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和医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发适用于区域和全球市场的新药物。象是葛兰素史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GlaxoSmithKline&Biologicals)斥资130万美元,与新加坡生物处理科技研究院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疫苗及其生产的开发;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National&Cancer&Centre&Singapore)及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University&Hospital)携手合作,共同开展抗癌化合物的临床开发工作,提高阿斯利康在亚洲地区的药物研发能力;新加坡免疫学联网(SIgN)与欧洲两大生物技术公司&Humalys&SAS公司和瑞士商塞托斯生物技术公司(Cytos&Biotechnology&Ltd)携手合作,共同开发用于对抗和控制包括肠病毒在内的亚洲地区流行病病毒;总部位于麻塞诸塞州的美商FORMA&Therapeutics&公司与新加坡试验治疗中心(Experimental&Therapeutics&Centre)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创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工作。新加坡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医学生产基地与药物研发中心,成为亚洲生物制药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六)物流及供应链业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的中心及世界主要海上的联结点,如此战略位置使新加坡成为一个重要的物流枢纽和世界贸易的通道。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4年度物流绩效指数显示,新加坡在全球155个国家中名列第5,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港(新加坡港)及货运机场(樟宜机场),造就了今日新加坡物流及供应链产业的兴盛。
以新加坡港为例,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大的货柜转运港,是全球海事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加油港之一。目前,共有200多条航线通往全球600多个港口及100多个国家。超过130个国际航运集团区域总部设于新加坡,从事海事航运业的人力超过17万人,整体交通运输业对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7%。2014年新加坡港营运绩效再创新高。根据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aritime&and&Port&Authority&of&Singapore)公布2014年营运绩效报告,在船舶总进出港吨位(vessel&arrival&tonnage)、货柜输送量(container&handled)以及新加坡国籍船舶进出港总吨位(Singapore&Registry&of&Ships)等3项营运指标上再次达到突破性的成长。在货柜输送量方面,根据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2015年发布的资料,新加坡港口业务在2014年表现优异,货柜输送量共计3,390万吨,比2013年增加4%,位居世界第2;另外新加坡2014年的货柜港口吞吐量增长5.8%至6,544万个货柜,仅次于上海港。这主要是来自国外港口业务的强劲表现所致,使得新加坡名列全球船舶注册量前10大之列,且持续成长。
在2015年财政预算案宣布的30亿新元(约21亿美元)樟宜机场发展基金以及大士海港(Tuas&Seaport)的发展计划,显示政府正准备迎接区域经济和未来物流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机会。
新加坡港年营运表现请参阅下表:
船舶总进出港吨位
(十亿吨)
货柜输送量
(百万吨)
(百万吨)
新加坡国籍船舶
进出口港总吨位
(百万吨)
&&&&&&&&&&&&&&&&&&&&&&&&&&&&&&&&&&&&&&&&&&&&&&&&&&&&& 资料来源: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aritime&and&Port&Authority&of&Singapore)
新加坡2015年致力于建造更有智慧的港口。新的大士港口(Tuas)安装船运交通管理系统(Vessel&Traffic&Management&System),负责监控全岛各个码头、港口和水域的航运交通,还能预测水域的交通状况。当局也计划在海港内使用全自动货柜拖车及船运数据分析等,利用科技来提高生产力,也为航海人员提供更多便利。另一项重要的计划是提升新加坡沿岸水域的通信科技,让在附近航行或在新加坡附件停靠的船只,以优惠价格使用4G网络。此外,码头渡轮中心还向民众提供无线网络服务。著名的海洋工程行业的集团胜科海事(Sembcorp)建于大士港的综合船坞将在2024年整合现有的造船厂,成为一个整合的船业基地。建成后的船坞占地达206公顷,约有300个足球场大小,未来会成为新加坡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在航空运输方面,自1981年成立以来,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亚洲最大的货运机场之一,它与60个国家280个城市有航班往来,每周起降航班超过6,900架次,货物吞吐量近200万吨。DHL物流公司(DHL&Express)投资1亿美元在樟宜航空货运中心(Changi&Airfreight&Centre)建设DHL南亚枢纽,打造一个24小时全天服务的快递中心。这个占地2万6,200平方公尺的快递中心是DHL在新加坡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也是集团自2012年以来在亚洲最大的投资。这将进一步巩固新加坡做为区域首要物流枢纽的地位。
新加坡以高效的海关和便捷的进出口贸易流程著称。在货物通关和许可证申办等方面,新加坡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网络平台实现了高效的信息管理。以TradeNet为例:作为一种电子化的国家单一窗系统,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文件处理流程,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贸易商和货运代理人通过TradeNet,可申请获得35家管制机构颁发与贸易有关的许可证,例如进出口证等等。
全球有20家顶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3PLs)以新加坡为基地,是世界主要物流公司的所在地。其中多数都把亚洲总部设在新加坡,提供高价值的整合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许多全球知名跨国企业亦在新加坡设立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中心,包括:惠普(HP)、路易威登(LV)、恒忆公司(Numonyx)、罗氏诊断(Roche&Diagnostics)和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等。有鉴于新加坡已成为生物医学、石化工业等重点产业进行制造和贸易活动的国际平台,第三方物流公司(3PLs)也纷纷看好特殊行业对物流的需求,针对特定产业提供专业方案。孚宝集团(Vopak)在裕廊岛投资建设的储油库,提供专门的化工及石油产品处理及仓储服务;TNT集团区域最大的生命科学快递中心则提供了冷冻供应链管理和对区域市场24小时内的交付能力。本地公司讯通配运(CWT),也为化学品和危险材料提供特别的处理和仓储服务。德州仪器(Texas&Instruments)是全球第4大半导体生产商,与世界最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DHL合作,在新加坡物流中心建起了自动化仓库库存管理系统。这一革命性的新技术使得德州仪器的仓库可以容纳多达4倍的货物,并提高了4成生产力,巩固了新加坡全球物流中心的地位。
另外,新加坡物流业也开始转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改变了过去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本地物流公司新加坡邮政(Singapore&Post)在过去1年积极提升区域运输能力,包括以1亿8,200万星元(约1亿3,300万美元)在新加坡建设电子商务物流枢纽,并计划在2016年中旬投入服务。目前新加坡邮政在新加坡拥有超过20个仓储和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公司如DHL与UPS为了因应新加坡网购市场扩大趋势,与当地的便利商店FairPrice&Xpress和Cheers合作,提供顾客到便利商店自行取货的服务。2014年底在裕廊东开幕的大卖场Big&Box是新加坡物流公司TT国际(TT&International)利用物流网路所经营的零售业。经济发展局旗下的货仓零售计划(Warehouse&Retail&Scheme)于2004年推出,允许工业地点兼具货仓与零售用途,Big&Box是计划下最后一个且最大规模的项目。
(七)金融服务业
新加坡拥有强大的软实力,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及较高的生活水平,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金融交易中心。在全球75个金融枢纽中新加坡排名第4,拥有超过700家金融机构,是亚洲最大的企业银行中心。提供商业及企业金融服务。新加坡先进成熟的金融体系,名列世界排名前茅。根据世界论坛(World&Economic&Forum,简称WEF)报告,新加坡不仅是卓越的亚太金融服务中心,更是世界排名居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及资金市场。在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排名第2,仅次于瑞士。其在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方面得分均较高。
2014年最新出炉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Financial&Centers&Index,简称GFCI)报告中,新加坡维持第4名,排在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显示新加坡依然保持国际金融领导地位。根据国际地产服务公司仲量联行最新调查显示,超过55%的房地产专业人士认为,到了2016年,新加坡将领先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成为亚洲金融中心,至于目前的金融中心-香港,仅48%的受访者选择后者。在地理位置方面,尽管香港具有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通道的优势,但新加坡则以东南亚枢纽的位置称霸,尤其近年来东协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更突显新加坡位置的重要性。
金融服务业是新加坡附加价值最高的服务产业,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整体产业产值约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的5%。新加坡金融服务业所提供的金融商品多元,涵盖资产管理、股票、债券、保险、外汇及金融衍生商品。
新加坡拥有747家金融机构,有124家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39家招商银行(Merchant&Banks),36家银行代表处,商业银行总资产及高达1兆604亿新元。至2014年初,透过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Exchange,简称SGX)上市共78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9,980亿新元(约7,287亿美元),其中45%为外国公司。同时,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也是亚洲首家全面电子化及在线交易的证券交易所。
有鉴于新加坡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稳定贸易往来,自日开始,双边启动货币直接交易的合作机制。过去企业若想大量转换新元成人民币,必需先兑换美元。启动货币直接交易后,星元被纳入中国大陆的外汇交易系统(CFETS)平台中,每天实时更新汇率,降低外汇交易成本,促进两种货币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使用,并增加贸易便利性。新加坡作为全球第2大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地位也得以稳固。除人民币之外,新加坡交易所也与日元和泰铢外汇期货合约交易。
在外汇交易方面,得益于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地处欧亚非3洲交通要道,时区优越,1天24小时都同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使新加坡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于2013年首度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3大外汇交易中心,排名伦敦及纽约之后。此外,新加坡外汇市场还直接与纽约的CHIPS系统和欧洲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系统连接,便利的货币结算把新加坡和世界金融中心联系起来。据海外专业调查机构媒体Investment&Trends针对新加坡外汇及差价合约(Contract&For&Difference,&CFD)行业的一份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9月前12个月时间里,2万200个投资者在新加坡外汇市场进行了外汇和差价合约交易。根据新加坡外汇委员会(SFEMC)数据显示,2014年4月新加坡日均外汇交易额为2,910亿美元,较2013年10月上涨2.96%。外汇交易实力的持续增强,支援新加坡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活动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将持续提供亚洲各地金融机构与企业投资及风险管理需求,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从法律制度和监管机构来看,新加坡金融法律完备、监管机构独特。有鉴于2013年伦敦、纽约爆发汇率操纵丑闻,各国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收紧金融监管措施。2014年7月份,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Authority&of&Singapore,简称MAS)宣布推出监管机制,避免金融指标遭到操控。如在当地操纵新元拆款利率(SIBOR)和新元掉期利率(SOR)将触犯证券与期货法令(SFA),并受到刑事和民事制裁。
(八)观光会展业
新加坡观光产业(包括会展产业)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引擎之一,根据新加坡旅游局(Singapore&Tourism&Board,简称STB)最新统计信息,2014年新加坡到访游客为1,500万人次,虽然人数于过去5年衰退3%,但整体观光产业收入仍维持在235亿星元(约171亿美元)。游客人数衰退的主要原因为中国大陆于2013年颁布了「零团费旅游法」,限制旅行社开办零团费旅行团,以免旅行社藉此强迫旅客到指定购物中心购物,此政策一推出,中国大陆来新加坡的游客大幅减少29.8%。其他因素包括泰国政局动荡、航空业飞安问题等。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游客的人数减少,但新加坡持续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2014年上半年的到访游客当中,东南亚游客占了一大部分,较2013年同期增加了2.7%。来自西亚和欧洲的旅客也有所增加。新加坡旅游收益相对平稳,以2014年1月至9月的数据来看,游客在观光、娱乐和赌博方面的开销大幅上升了7%,达到58亿新元(约42亿美元);交通、商务、医疗等游客的消费则微升2%,达到59亿新元(约43亿美元)。
樟宜机场集团和新加坡旅游局于2015年联手斥资3,500万新元(约2,575万美元)提升新加坡观光知名度。在为期2年的合作中针对全球主要市场展开营销活动,如澳洲、印尼、中国大陆、印度等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该项目的一大看点是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内注入更多本土品牌特色让游客体验新加坡的文化。
另外,新加坡是亚太地区具备先进医疗水平及设备的主要国家之一,潜力无穷的医疗旅游市场的规模正在增长。前来新加坡寻医的游客主要来自印尼及马来西亚,近几年来自俄罗斯、孟加拉、中东、越南、中国大陆与缅甸的游客也有所增加。除了乌节路(Orchard&Road)、诺维娜(Novena)之外,靠近小印度(Little&India)的花拉公园(Farrer&Park)将发展为新兴的医疗中心。
会展产业也是观光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加坡连续11年被国际会议协会(International&Congress&and&Convention&Association,简称ICCA)选为亚洲最佳会展城市,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和会议等大型活动达3,200个。许多世界级大会都选择在新加坡举办,如:国际商业仲裁大会、国际博彩监管机构大会等。
新加坡有完善的会展中心,各大国际展览及会议选择在新加坡举办,促使许多国际会展公司进驻狮城,直接带动新加坡会议展览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国际最大的会展公司英国励展博览集团(Reed&Exhibitions)亚洲总部设立在新加坡,其他包括Allworld&Exhibition、蒙哥马利集团、杜塞道夫会展公司(Messe&Dusseldorf)、汉诺威展览公司等国际性会展公司均于星国设立分公司,办理各项国际产业展览及会议,为会议展览及旅游业相关服务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新加坡大型会展中心共通的特色在于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伴随着会展中心的发展,结合娱乐、购物、餐饮以及饭店等多元化功能,形成新加坡独特的会展式商圈。目前新加坡主要的大型会展中心有新达城国际展览中心(Suntec&Singapore&International&Convention&and&Exhibition&Centre)、新加坡EXPO博览中心(Singapore&Expo)以及金沙展览中心(Sands&Expo&and&Convention&Center)。
新达城国际展览中心于1995年正式开幕,经营历史悠久,隶属于「新达城(Suntec&City)」的一部分,也是带动整座商城的灵魂角色。新达城整体建筑包括5座办公大楼、购物商场、休闲餐饮及娱乐中心。新达城交通便利,直接位于地铁站出口,由于位居商业中心位置,周遭饭店林立,从5星级饭店到经济型旅店至少超过10家饭店。新达城进行一项总额高达4亿1,000万星元(约2亿9,900万美元)的改建计划,并于2013年重新开幕,承办各类大型展览活动;尤其会展中心入口全新设置高15公尺、宽60公尺的多媒体荧幕,日前更获得金氏世界纪录(Guinness&World&Records)获颁全世界最大高分辨率影视墙(Largest&High&Definition&Video&Wall),主要功能用于播放会展活动讯息,极具吸睛效果。
新加坡EXPO博览中心是新加坡最大的会展中心,于1997年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兴建,拥有面积高达10万2,455平方公尺,共有10个无柱式展厅的室内展览馆,另外设有会议厅、商务中心、展览服务中心、零售店及餐饮服务等,整体服务机能完备。面积8,000平方公尺的多功能商务馆~新翼楼(MAX&Atria)提供商务会展业务所需的研讨会、展览厅及宴会厅等各项服务。尽管新加坡博览中心距离市区较远,但离樟宜机场仅5分钟车程,并有直达捷运。加上展览厅面积广阔,历年来已成为大型国际商展或需要大面积展示的活动的首选。
金沙展览中心则位于滨海湾金沙综合娱乐城,于2010年正式启用。尽管展场面积不算大,合计1楼及地下2楼之室内展场面积约为3万1,750平方公尺,然而挟其综合娱乐城(&Integrated&Resort)的优势,一开幕即广受瞩目,深受国际知名会展,以及海内外商务客的青睐,连同展览馆及会议中心在内,全年平均使用率高达80%。滨海湾金沙综合娱乐城本身包含赌场、会展、饭店、购物等多元化设施及功能,针对会展商务客,购物中心亦提供折扣优惠吸引消费;同位于综合娱乐城内的滨海湾金沙酒店亦于年连续2年获得CEI&Reader&s&choice&Industry&Survey票选为最佳商业会展酒店。
有鉴于新加坡会展产业于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新加坡会展业者亦放眼海外,积极洽邀海外企业来星参展,扩大整体展示及交易平台。为有效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STB辖下设有新加坡会展局(Singapore&Exhibition&&&Convention&Bureau,简称SECB),推广新加坡会展业务,协助业者针对大型国际会展进行投标,以争取更多国际重要会展在星举办。另一方面,会展局自2006年起,推出「BE(Business&Events)in&Singapore,简称BEiS」资助方案,针对新加坡展览、奖励旅游及国际会议提供本地业者或是国外会展业者之奖励措施。「BE&in&Singapore」奖励以新加坡为目的地的会展活动,提供主办单位(不拘国内外)补助,补助项目包括第三方专业服务(third-party&professional&services)、营销活动(marketing&activity)、争取标案活动(bidding&activity)和活动规划(content&development)等4项,金额视个案而异。此外,「BEiS」方案,尤其针对8类展览项目,包括:生活时尚(Lifestyle)、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运输安全(Transport&&&Security)、电子媒体(ICT&&&Media)、生物医药(Bio&Medical)、商业专业服务(Business&&&Professional&Services)和未来科技(Futures&and&Science)等,透过多方面的奖助计划,鼓励国内外业者办理,全面推广新加坡商务会展业务。
(九)绿色产业
对地狭人稠的新加坡而言,提供人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直是政府致力的方向。有鉴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挑战逐年提升,新加坡环境发展部(Ministry&of&National&Development,简称MND)早在2002即以整体环境永续发展为前提,发表「2012年新加坡绿色计划」(Singapore&Green&Plan&2012,简称SGP2012),目的在于保障新加坡人民享有充足与干净的土地、水源和空气,并达到20年后得以在绿色家园生活的目的,举凡住宅、商业大楼、购物商场、校园等各项建筑物都以绿化为目标。
根据新加坡建设及工程局(Building&and&Construction&Authority,简称BCA)统计,在2005年「第1版的绿色建筑蓝图」(1st&Green&Building&Masterplan)推动绿建筑前,新加坡绿建筑的数量仅17座,历经8年多的努力,截至2013年已达到1,700座绿建筑的规模,绿化面积高达4亿9,000万平方公尺。「第2版绿色建筑蓝图」开始针对绿建筑提出相关作业规范,强制规定业者必须遵循建筑标准进行房屋修建。另一方面,新加坡永续发展跨部会委员会(Inter-Ministerial&Committee&on&Sustainable&Development,简称IMCSD)于2009年提出绿色计划阶段性目标,预计在2030年将能源消耗量减少到2005年的65%,且能拥有80%「绿化」的建筑,同时达到每年节省能源开销15亿元星元(约12亿美元)的目标。
历经数年的努力,新加坡推动绿建筑计划成效斐然,在东南亚地区已具有指标性意义,目前已有马来西亚、中国大陆、越南、泰国、印尼等10个国家、超过200项建筑项目采用此制度。获得绿色标章的建筑物不仅限于商业大楼,更多的学校、餐厅、超市及零售商场都加入了绿建筑的行列。根据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最新报告指出,目前已达到21%建筑面积绿化,不过相对于全国仍有极大进步空间。放眼未来,新加坡将推出「第3版的绿色建筑蓝图」以做为持续推动绿建筑的方针,重点可望着眼于节能与减碳,务求新加坡整体迈向绿色国度。
在绿建筑的带动下,绿色建材需求持续增加,相关认证更显其重要性。有鉴于此,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ingapore&Green&Buildings&Council,简称SGBC)于2010年推出绿建材认证方案(Certification&Scheme&for&Green&Products),以确保认证之绿建材符合建设及工程局推出之绿色标章方案的建材需求。本项认证系考量能源效率、水耗效率、资源效率、健康及污染管理、以及其他环境质量管理系统(Environmental&Quality&Management&System,简称EQMS)等指标,分别依据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再循环材料(Recycled&Materials)、机械设备(Mechanical)、室内设计系统(Interior&System)、系统家具家饰(Furniture&&&Furnishings)、混凝土及结构(Concrete&&&Structural)、电力及电气设备(Electrical)、建筑外观(Facade&&&Envelope)及墙面修饰(Finishes)等类别认证。
继绿色建材认证之后,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进而于2012年首次推出「绿色服务认证(Green&Services&Certification)」,旨在强化绿建筑的节能绩效。为响应绿色建筑,相关政府部门继而提出各项奖励方案吸引业者打造绿建筑并使用绿色产品及服务。根据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规划,取得绿色建材或服务认证的业者,可获得多项商业优势,包括:可获列于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网站认证产品名录,以便寻求绿色建材/产品的买主一目了然,此外,也可加入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专属的出口社群,多方且广泛接触海内外潜力买主,另一方面,获得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的业者同时也受到新加坡建设及工程局及建屋发展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认证,对于建案取得绿色标章有所助益。看好绿产业的前景,新加坡大型企业预计于未来3-5年推出总值高达80亿星元&(约58亿美元)的不动产信托基金。
&&& 四、2015年经济展望
(一)重要经济措施:
1、2015年财政预算案:本年的预算案在产业方面之措施,仍持续配合新加坡经济转型并以提升国民所得为目标,重点可概分如次:(1)深化支持企业创新:推动6亿星元「能力发展津贴计划(Capability&Development&Grant,简称CDG)」、延长「提升企业能力合作计划(Partnerships&for&Capability&Transformation,简称PACT)」、推动「研究创新和创业(Research,&Innovation&and&Enterprise)5年计划」、挹注7,500万星元于「商业天使计划(Business&Angel&Scheme)」、与特定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约5亿新元「创投债务计划」等;(2)协助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调高中小企业津贴补助比例至70%、推出「国际业务拓展计划(International&Growth&Scheme,IGS)」税务优惠方案等;(3)鼓励企业扩大营运规模:延长「并购优惠措施(Mergers&and&Acquisitions,M&A)」至2020年、降低前述优惠申请门槛为收购目标公司占股至少20%(目前为50%)、扩大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Singapore)「国际化融资计划(Internationalisation&Finance&Scheme,IFS),由政府承担企业贷款70%之风险等。
2、新加坡利率高低主要由市场决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则系透过控制汇率影响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受国际油价重挫影响,新加坡2014年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并从2014年11月起连续三个月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因此金融管理局(MAS)于2015年1月宣布调整货币政策,放慢星元升值步伐;美元受到日本、欧洲央行纷纷采取QE政策及美国联准会可能升息而走强,使2015年开始星元兑美元持续走弱,此将有助刺激出口及经济成长,并适度舒缓通缩压力。另近年来新加坡积极争取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新加坡作为中国大陆在东协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日趋频繁,新加坡与中国人民银行于日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定,互换规模由原来的300亿星元(1,500亿人民币)扩大至600亿星元(3,000亿人民币)。根据新协定,两国人民银行将能够通过提供外币流动性稳定本地金融市场。新协议为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延长。另自日开始启动货币直接交易的合作机制,星元被纳入中国大陆的外汇交易系统(CFETS)平台中,每天实时更新汇率,降低外汇交易成本,促进两种货币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使用,并增加贸易便利性。新加坡作为全球第2大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地位也得以稳固。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2015年1月公布的汇率政策,预期2015年,星元汇率仍将维持稳定中走弱趋势。
3、重新定位新加坡为全球-亚洲中心:从过去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型成以资本、知识和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之经济体,新加坡不断调整其区域定位与整体战略,由于亚洲经济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成长主要引擎,目前国际企业意识到亚洲的重要性,纷纷扩大亚洲区域业务。同时由于亚洲区域市场稳健成长使得亚洲企业亦计划扩大全球业务,因此新加坡希望成为全球-亚洲中心。新加坡将展开包括吸引国际企业在新加坡设立并增加其战略性业务等新策略,因此,全球-亚洲中心的定位将使得新加坡从亚洲经济成长机会中受益。2013年9月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属下国际顾问理事会(International&Advisory&Council)表示,新加坡必须持续把握亚洲(尤其是东协)成长优势,藉由新科技和趋势寻求成长的可能性。因此新加坡须定位为具策略及创新性地点,以继续加强成为全球及亚洲商业枢纽地位的吸引力。该理事会认为,新加坡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并拥有广泛及具领先地位的行业。新加坡应继续强化包括分享服务、研究与开发、消费者见解、应用分析(applied&analytics)和市场连接性等横向能力,以确保企业取得成长。该会亦建议将新加坡定位为亚洲先进制造业枢纽、亚洲信息及通信技术(ICT)高端数据库枢纽,以及进入泛亚洲市场的策略性地点。
4、扩大联结:除了参与WTO的多边谈判外,并积极寻求与各国洽签FTA,藉由洽签FTA作为推动经贸自由化的动能,并扩大新加坡的国际市场纵深,另一方面亦藉由洽签FTA加深与美、欧、日等先进国家及主要外资来源国之联结,以及推动东协国家之整合。目前新加坡已与日本、澳洲、纽西兰、欧洲自由贸易组织(EFTA)、美国、印度、巴拿马、跨太平洋策略经济伙伴(TPSEP)、约旦及南韩、中国大陆、秘鲁、哥斯达黎加、海湾合作理事会以及我国等签订FTA,新加坡与欧盟的FTA已经完成谈判,尚待签署生效。新加坡并与墨西哥、加拿大、乌克兰、巴基斯坦等谈判洽签FTA中,并积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谈判以及亚洲基础建设开发银行(AIIB)。
5、协助企业加强竞争力并拓展海外市场:新加坡政府将透过3个策略,促使星国企业把握成长机会,提升竞争力,以拓展海外市场:第一,发展新加坡为全球亚洲商业枢纽:星国将继续吸引跨国企业和中型国际公司,以新加坡为据点,开拓业务到亚洲甚至世界其他地区。第二,重新打造现有产业组合并发展新兴产业:新加坡现有的工业需要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以发展高附加价值之产业成为新加坡经济持续重组的一部分。第三,星国将致力提高生产力:新加坡政府于2010年设定每年生产力成长2%至3%之目标,并由经济、产业、公司和员工四个方面着手提高生产力。对于企业,新加坡政府将藉由加强生产力及创新优惠计划(Productivity&and&Innovation&Credit,简称PIC),鼓励企业投资创新并提高生产力。员工则由延续教育和培训系统不断提升。
6、平衡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引擎:善用新加坡的优势,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并发展新加坡成为区域内的多国籍企业研发中心。因应中国大陆与印度的经济成长,发展可供出口的高附加价值与高质量服务业,以成为区域内的新兴服务业中心。在发展服务业方面,新加坡除积极吸引各大型会议及展览来新加坡办理外,亦在圣淘沙岛兴建含有赌场之综合渡假城(Integrated&Resorts,简称IR)并已于2010年年初正式营运,另滨海区综合渡假村于2010年5月间部分启用,新加坡两座综合渡假城陆续开幕,除可吸引外国旅客外,亦增加许多就业机会带动经济成长。
7、提高生产力:新加坡于2010年成立经济战略委员会(Economic&Strategies&Committee,&ESC)检讨订定提高生产力具体作法。该会建议成立新加坡全国生产力与延续教育理事会(National&Productivity&&&Continuing&Education&Council,&NPCEC),协助星国各大行业推展提高生产力,由副总理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内阁部长、工会和企业界代表。主要目的为致力于推展提高生产力运动,且落实星国生产力可在未来10年每年取得2%至3%的成长目标,进而促使星国人民实际薪资提高3成。NPCEC未来将协助&12个生产力提升空间较大的行业制定提升生产力蓝图,包括电子业、精密工程业、建筑业、零售业、食品服务业、酒店业及物流与仓储业等。NPCEC将从包括:(1)不再依赖自动化生产或培训来提高生产力,而是寻求创新方法为企业增加附加价值;(2)利用现有系统和商业网络优势,达成促进生产力成长目标;(3)由公司管理层来推动提高生产力;及(4)营造持续改进和学习的文化等四方面持续推动生产力成长。
8、协助新创事业发展:由于新创企业可带动经济成长及产业转型,同时具备高附加价值,新加坡政府自2000年开始,便推动技术企业精神(Techneuship),并投入甚多种籽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以为诱因,积极在品牌建立、创业、教育等各方面提供协助;近年来更针对新创事业发展及融资推出多项措施,包括给予租税优惠(Tax&Exemption&Scheme&for&New&Start-up&Companies)、研发补助等,2015年财政预算案更将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增资10亿星元以资助研发活动,并提高新创企业融资上限等;此外,因新加坡更重视推动创投导师制度(mentorship)的建立,鼓励民间专业资金(smart&fund)投入,贸工部标新局(SPRING)亦与民间共同设立「SPRING&SEEDS种子基金」,协助新创企业发展;另更积极建设创业园区,包括2011年建立的BLK71、2014年建立的BLK73及BLK79,提供新创事业足够的营运空间;同时新加坡贸工部自2003年成立ace(asia&community&for&entrepreneurship),协助培养新加坡创业精神,ace在2014年独立成公司型态,以更贴近企业的方式,作为新创企业与政府间之沟通桥梁,同时也为新创事业寻找创业所需之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以建立新加坡创业所需之完善生态体系。完善的基础建设加上优良的智慧财产权保护,也提供新创企业发展空间。
9、运用资通讯科技增强经济生产力及经贸活动效益: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于日发布的「2014年全球信息及技术报告」调查结果,新加坡仅次于芬兰,居全球网络整备度指数第二名。新加坡信息发展局(Infocomm&Development&Authority,IDA)从2003年即推出iN2015计划,规划至2015年新加坡个人、企业及政府应用ICT科技之愿景,后续并推出各项细部计划以达成iN2015计划目标。例如新加坡于2014年初宣布提拨1,000万星元设立2个IDA&Labs,以协助新加坡新创科技公司进军国际市场,其中位于IDA总部实验室主要系提供新创科技公司研究实验及产品展示,并测试产品于政府部门使用的可行性。另位于全国设计中心(National&Design&Centre)的实验室则提供科技、媒体和设计专业人才一个合作平台,以借助彼此优势,共同合作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另IDA亦于2014年7月推出ICT新创公司认证计划「Accreditation@IDA」,申请该计划者须拥有某项创新产品的智慧财产权或专利,且产品本身须具备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可提供星国政府更佳服务方案。一旦新创科技企业获得认证后,其产品即可获得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认可,进而进军国际市场。认证计划除可扶植星国新创企业,亦可提供政府更多创新科技选择,以更有效地服务人民。
10、以建设智慧国(Smart&Nation)为目标发展资通讯媒体(ICM)产业: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Ministr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MCI)基于前述iN2015发展成果,于2014年公布「资通讯媒体产业总体规划()」架构,包括建立异质网络(Heterogeneous&Network)以调节网络流量、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及质量,以因应行动装置及上网普遍化现象;广布感应器(Above&Ground&Boxes)以处理人口快速成长及都市化衍伸的环境污染及公共安全问题;加速布建海底电缆及数位港口(Digital&Harbor)。此外,新加坡政府亦重视人才培育面向,将运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视为国家能力(national&capability),推动新加坡人民具备基本运算能力及ICM专业领域人才发展,以确保就业族群在数据导向的时代里更具竞争力;另为提供更为智慧的生活模式,新加坡政府将积极推动智慧医疗辅助系统、智慧城市物流系统及社群时间交换(CTX)机制,促使民众及企业善用资通讯媒体能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omson one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