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只有成与败,仁与不仁都只是说辞

当前位置: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翻译题难度:中档来源:0120
(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2)谁有恩惠像这个国君呀,可以不为他效死吗?(3)地位高贵却没有什么功勋,俸禄丰厚却没有功劳,并且拥有的珍贵器物很多。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主要考查你对&&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发现相似题
与“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8405115534139815115336120332137376您(@)目前可用积分:318707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4:07 &&
13:41:42&&的原帖:楼主搞清楚了你心目中的“天地”“圣人”的定义了吗?你心目中什么是“天地”什么是“圣人”?这天地这圣人能观察得到,会影响自然、影响人吗?第 29 楼
13:57:32&&的原帖:对道德经里“圣人”的理解,有很多种。我的理解是老子理想中的治国者,相当于柏拉图的哲人王。通过对圣人的描述,老子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天地,自然之天地,你我皆观察得到。天地不仁,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天地没有仁的意志。意志是生物才有的,天地无。已隐藏重复盖楼 [点击展开]第 38 楼
14:07:22&&的原帖:天地没有仁的意志,没错。但更准确的是,天地根本没有意志!既然天地根本没有意志,何必单单说没有仁的意志?第 45 楼
14:18:39&&的原帖:为什么单单强调“仁”,按我的回答,是去宗教化。这也是我对先秦文化的一个总的看法,它在为中国去宗教化。为什么我们要信神?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避灾、得福、死后得到永生,等等。反之,我们不信神,它就会对我们惩罚。总之,宗教一面靠着利诱,一面靠着恐吓,使整个社会进入宗教社会。天地不仁,可能就是针对这样的宗教观提出的意见。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想说的是政治。我们不要相信宗教的仁慈的神,听它安排,也不要相信政治家美好的说辞,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们安排。第 52 楼
14:31:27&&的原帖:这话有点不通吧?天地不仁:这里面的不仁你解释为没有意志。那么圣人不仁也是说圣人没有主观意志?这说得通吗?或者你是说天地不仁中的不仁和圣人不仁中的不仁是两个概念?这倒可以,但这不成了诡辩胡扯了吗?逻辑上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啊。就如“白马是马,白马非马”一样成了耍嘴皮子游戏了。应该不矛盾吧,天道不仁也好,圣人不仁也好,也许都是反驳天仁和圣人仁的,从哲学上说,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外部的因,而是物质本体自然运动的果,物质自然运动是其本性使然,而规律只是这些运动产生的一种果,所以,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就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一种现象,是物质自身运动产生的一种现象。所以,现代物理学只是研究物质的本身运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1:14 &&
12:55:01&&的原帖:“天地不仁”就是说,它无法做到狼不吃羊!第 9 楼
12:59:30&&的原帖:是啊。天地岂是厚狼薄羊的?是因为天地本就是不仁的,没有厚谁薄谁的念头。第 48 楼
14:23:32&&的原帖:如果按神造目的论解释,神(天)为什么要造羊?因为狼需要。神(天)为什么要造草木?因为羊需要。神为什么要降雨,因为草木需要。这叫自然法则。但人类社会并不服从于自然法则,甚至和自然法则恰好相反。锄强扶弱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这叫自然法。上帝造了人,但国家(或国王,政府)并不是上帝造的,而是人自己造的。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国家,没有公权,必然也会出现自然界那种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所以人组成国家,建立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必然是为了防止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所有国家的法律(无论东方西方,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会惩罚那些抢劫杀人等强制欺压弱者的恶行。问题是,当政府(公权)变得足够强大时,它也可能如土匪强盗一样的强食弱者个体人,所以防止政府强盗化是西方立宪限制公权理论的出发点。所以也可以认为,宪政是人类自然的制度,符合人类的自然属性,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然权利。道家的自然思想没错,问题在于人对自然如何理解,所以无论主张人性恶的法家,还是主张人性善的儒家,都可以与道家思想融合,因为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牛兄这段说得很好。我们总是在左和右之中斟酌和摇摆,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不管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还是现代人说的自由经济主义,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只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发展的一面。老子重自然法则,但由人组成的社会到底是由它自己的特性的,不是学着群居动物那样才是好的。老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分析问题,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前面说了,老子的思想再迈出一步就是无政府主义,那一定是个灾难。老子表现出来最大的智慧就是他相信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之相反的是有人说,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错的。这又是另一种智慧),所以他主张政府少管百姓,让百姓自由的生活和自治。老子不相信精英政治,不相信人性遭到打压后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不相信别人替我们作主比我们自己作主更好。这一点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我相信这里面的智慧是永恒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3:25 &&
14:15:09&&的原帖:这是一句反语。天地不仁,因为天地有酷热寒暑,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人应该要自强自立。天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因为是人而网开一面,更没有天子的愚昧思想。圣人不仁,因为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从林法则,表面的仁,实际上是一种臣民压迫,家国天下,何来圣君仁义?不杀之恩的背后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三黄六帝俱是自私自利的假仁假义。是人就需自强自力,与天斗与人争,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以人为本,利益共享,民为重,君为轻的民主调和社会才符合道的理想。第 53 楼
14:32:43&&的原帖:老子强调的是自然。天地不去干涉万物,万物才会自然的生长。上位者不要去干涉百姓,百姓才能自然的生活。人要怎么样怎么样,这是属于伦理道德了,是向所有的人说的。“道德经”阐述的是治国的理念,对象是掌握着权力的人。你说的那部分,儒家为道家补了不足。老子重在政治的智慧,孔孟重在生活的智慧。第 58 楼
14:48:45&&的原帖:老子不要任何人类的智慧,只有不要人类任何智慧,才能返璞归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猪都有智慧的~,人反而不要智慧?这还是人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4:38 &&
13:41:42&&的原帖:楼主搞清楚了你心目中的“天地”“圣人”的定义了吗?你心目中什么是“天地”什么是“圣人”?这天地这圣人能观察得到,会影响自然、影响人吗?第 29 楼
13:57:32&&的原帖:对道德经里“圣人”的理解,有很多种。我的理解是老子理想中的治国者,相当于柏拉图的哲人王。通过对圣人的描述,老子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天地,自然之天地,你我皆观察得到。天地不仁,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天地没有仁的意志。意志是生物才有的,天地无。已隐藏重复盖楼 [点击展开]第 38 楼
14:07:22&&的原帖:天地没有仁的意志,没错。但更准确的是,天地根本没有意志!既然天地根本没有意志,何必单单说没有仁的意志?第 45 楼
14:18:39&&的原帖:为什么单单强调“仁”,按我的回答,是去宗教化。这也是我对先秦文化的一个总的看法,它在为中国去宗教化。为什么我们要信神?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避灾、得福、死后得到永生,等等。反之,我们不信神,它就会对我们惩罚。总之,宗教一面靠着利诱,一面靠着恐吓,使整个社会进入宗教社会。天地不仁,可能就是针对这样的宗教观提出的意见。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想说的是政治。我们不要相信宗教的仁慈的神,听它安排,也不要相信政治家美好的说辞,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们安排。第 52 楼
14:31:27&&的原帖:这话有点不通吧?天地不仁:这里面的不仁你解释为没有意志。那么圣人不仁也是说圣人没有主观意志?这说得通吗?或者你是说天地不仁中的不仁和圣人不仁中的不仁是两个概念?这倒可以,但这不成了诡辩胡扯了吗?逻辑上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啊。就如“白马是马,白马非马”一样成了耍嘴皮子游戏了。第 61 楼
14:54:07&&的原帖:应该不矛盾吧,天道不仁也好,圣人不仁也好,也许都是反驳天仁和圣人仁的,从哲学上说,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外部的因,而是物质本体自然运动的果,物质自然运动是其本性使然,而规律只是这些运动产生的一种果,所以,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就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一种现象,是物质自身运动产生的一种现象。所以,现代物理学只是研究物质的本身运动。好。请你解释一下什么叫:天地不仁,什么叫圣人不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5:36 &&
12:55:01&&的原帖:“天地不仁”就是说,它无法做到狼不吃羊!第 9 楼
12:59:30&&的原帖:是啊。天地岂是厚狼薄羊的?是因为天地本就是不仁的,没有厚谁薄谁的念头。第 48 楼
14:23:32&&的原帖:如果按神造目的论解释,神(天)为什么要造羊?因为狼需要。神(天)为什么要造草木?因为羊需要。神为什么要降雨,因为草木需要。这叫自然法则。但人类社会并不服从于自然法则,甚至和自然法则恰好相反。锄强扶弱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这叫自然法。上帝造了人,但国家(或国王,政府)并不是上帝造的,而是人自己造的。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国家,没有公权,必然也会出现自然界那种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所以人组成国家,建立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必然是为了防止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所有国家的法律(无论东方西方,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会惩罚那些抢劫杀人等强制欺压弱者的恶行。问题是,当政府(公权)变得足够强大时,它也可能如土匪强盗一样的强食弱者个体人,所以防止政府强盗化是西方立宪限制公权理论的出发点。所以也可以认为,宪政是人类自然的制度,符合人类的自然属性,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然权利。道家的自然思想没错,问题在于人对自然如何理解,所以无论主张人性恶的法家,还是主张人性善的儒家,都可以与道家思想融合,因为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第 62 楼
15:01:14&&的原帖:牛兄这段说得很好。我们总是在左和右之中斟酌和摇摆,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不管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还是现代人说的自由经济主义,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只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发展的一面。老子重自然法则,但由人组成的社会到底是由它自己的特性的,不是学着群居动物那样才是好的。老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分析问题,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前面说了,老子的思想再迈出一步就是无政府主义,那一定是个灾难。老子表现出来最大的智慧就是他相信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之相反的是有人说,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错的。这又是另一种智慧),所以他主张政府少管百姓,让百姓自由的生活和自治。老子不相信精英政治,不相信人性遭到打压后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不相信别人替我们作主比我们自己作主更好。这一点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我相信这里面的智慧是永恒的。对了。问你一个问题。治国者不干涉治理国家的话。这个治国者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9:35 &&
天地不仁,可以解释为天地没有人类的仁的概念。那么后半句圣人不仁呢?圣人也没有仁的概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0:13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是土,土生金,忌讳从口出,土生的金多则伤土。所以民弥贫。兑是金是戈,利器多,火克不动。火是国家。射雕里有个“南帝”即火,所以国家滋昏。-兑还是歌伎,伎巧多,艮是它的另一半,艮是山,则奇物滋起。-金生水,水为盗。兑在义位,义为法令,法令滋彰,盗贼多有。<img src="http://qc-static.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忘了说了,每57章,7即兑。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5:31:33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1:20 &&
12:55:01&&的原帖:“天地不仁”就是说,它无法做到狼不吃羊!第 9 楼
12:59:30&&的原帖:是啊。天地岂是厚狼薄羊的?是因为天地本就是不仁的,没有厚谁薄谁的念头。已隐藏重复盖楼 [点击展开]第 48 楼
14:23:32&&的原帖:如果按神造目的论解释,神(天)为什么要造羊?因为狼需要。神(天)为什么要造草木?因为羊需要。神为什么要降雨,因为草木需要。这叫自然法则。但人类社会并不服从于自然法则,甚至和自然法则恰好相反。锄强扶弱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这叫自然法。上帝造了人,但国家(或国王,政府)并不是上帝造的,而是人自己造的。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国家,没有公权,必然也会出现自然界那种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所以人组成国家,建立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必然是为了防止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所有国家的法律(无论东方西方,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会惩罚那些抢劫杀人等强制欺压弱者的恶行。问题是,当政府(公权)变得足够强大时,它也可能如土匪强盗一样的强食弱者个体人,所以防止政府强盗化是西方立宪限制公权理论的出发点。所以也可以认为,宪政是人类自然的制度,符合人类的自然属性,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然权利。道家的自然思想没错,问题在于人对自然如何理解,所以无论主张人性恶的法家,还是主张人性善的儒家,都可以与道家思想融合,因为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第 62 楼
15:01:14&&的原帖:牛兄这段说得很好。我们总是在左和右之中斟酌和摇摆,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不管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还是现代人说的自由经济主义,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只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发展的一面。老子重自然法则,但由人组成的社会到底是由它自己的特性的,不是学着群居动物那样才是好的。老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分析问题,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前面说了,老子的思想再迈出一步就是无政府主义,那一定是个灾难。老子表现出来最大的智慧就是他相信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之相反的是有人说,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错的。这又是另一种智慧),所以他主张政府少管百姓,让百姓自由的生活和自治。老子不相信精英政治,不相信人性遭到打压后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不相信别人替我们作主比我们自己作主更好。这一点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我相信这里面的智慧是永恒的。第 65 楼
15:05:36&&的原帖:对了。问你一个问题。治国者不干涉治理国家的话。这个治国者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所以,不需要治国者,只有执法者,司法者,立法者,这三者共同维护自然法。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4:45 &&
12:55:01&&的原帖:“天地不仁”就是说,它无法做到狼不吃羊!第 9 楼
12:59:30&&的原帖:是啊。天地岂是厚狼薄羊的?是因为天地本就是不仁的,没有厚谁薄谁的念头。已隐藏重复盖楼 [点击展开]第 48 楼
14:23:32&&的原帖:如果按神造目的论解释,神(天)为什么要造羊?因为狼需要。神(天)为什么要造草木?因为羊需要。神为什么要降雨,因为草木需要。这叫自然法则。但人类社会并不服从于自然法则,甚至和自然法则恰好相反。锄强扶弱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这叫自然法。上帝造了人,但国家(或国王,政府)并不是上帝造的,而是人自己造的。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国家,没有公权,必然也会出现自然界那种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所以人组成国家,建立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必然是为了防止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所有国家的法律(无论东方西方,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会惩罚那些抢劫杀人等强制欺压弱者的恶行。问题是,当政府(公权)变得足够强大时,它也可能如土匪强盗一样的强食弱者个体人,所以防止政府强盗化是西方立宪限制公权理论的出发点。所以也可以认为,宪政是人类自然的制度,符合人类的自然属性,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然权利。道家的自然思想没错,问题在于人对自然如何理解,所以无论主张人性恶的法家,还是主张人性善的儒家,都可以与道家思想融合,因为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第 62 楼
15:01:14&&的原帖:牛兄这段说得很好。我们总是在左和右之中斟酌和摇摆,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不管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还是现代人说的自由经济主义,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只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发展的一面。老子重自然法则,但由人组成的社会到底是由它自己的特性的,不是学着群居动物那样才是好的。老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分析问题,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前面说了,老子的思想再迈出一步就是无政府主义,那一定是个灾难。老子表现出来最大的智慧就是他相信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之相反的是有人说,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错的。这又是另一种智慧),所以他主张政府少管百姓,让百姓自由的生活和自治。老子不相信精英政治,不相信人性遭到打压后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不相信别人替我们作主比我们自己作主更好。这一点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我相信这里面的智慧是永恒的。第 65 楼
15:05:36&&的原帖:对了。问你一个问题。治国者不干涉治理国家的话。这个治国者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第 68 楼
15:11:20&&的原帖:所以,不需要治国者,只有执法者,司法者,立法者,这三者共同维护自然法。执法者也无为无不为?司法者也无为无不为?立法者也无为无不为?呵呵,呵呵呵!叫治国者也好,叫执法者、司法者、立法者也罢。指的都是管理者。呵呵! 呵呵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6:14 &&
13:41:42&&的原帖:楼主搞清楚了你心目中的“天地”“圣人”的定义了吗?你心目中什么是“天地”什么是“圣人”?这天地这圣人能观察得到,会影响自然、影响人吗?第 29 楼
13:57:32&&的原帖:对道德经里“圣人”的理解,有很多种。我的理解是老子理想中的治国者,相当于柏拉图的哲人王。通过对圣人的描述,老子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天地,自然之天地,你我皆观察得到。天地不仁,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天地没有仁的意志。意志是生物才有的,天地无。已隐藏重复盖楼 [点击展开]第 38 楼
14:07:22&&的原帖:天地没有仁的意志,没错。但更准确的是,天地根本没有意志!既然天地根本没有意志,何必单单说没有仁的意志?第 45 楼
14:18:39&&的原帖:为什么单单强调“仁”,按我的回答,是去宗教化。这也是我对先秦文化的一个总的看法,它在为中国去宗教化。为什么我们要信神?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避灾、得福、死后得到永生,等等。反之,我们不信神,它就会对我们惩罚。总之,宗教一面靠着利诱,一面靠着恐吓,使整个社会进入宗教社会。天地不仁,可能就是针对这样的宗教观提出的意见。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想说的是政治。我们不要相信宗教的仁慈的神,听它安排,也不要相信政治家美好的说辞,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们安排。第 52 楼
14:31:27&&的原帖:这话有点不通吧?天地不仁:这里面的不仁你解释为没有意志。那么圣人不仁也是说圣人没有主观意志?这说得通吗?或者你是说天地不仁中的不仁和圣人不仁中的不仁是两个概念?这倒可以,但这不成了诡辩胡扯了吗?逻辑上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啊。就如“白马是马,白马非马”一样成了耍嘴皮子游戏了。当把一个思想推向极致的时候,都会产生矛盾,何止于老子。老子在提倡无为而治政治策略,天地、道都是为这个服务的,而类比肯定有不严谨的地方。天地对万物不管不顾,治国者能做到对百姓的不管不顾吗?比如一地发生了水灾淹死了人,国君说,那是天道,我何必去救?那不是和天道相违了吗?这样的国君不仁,但这是个好的国君吗?当然不是,放在那里都不会有分歧。这明显是无为而治不合理的地方,老子难道没想到吗?但老子还是说了圣人不仁(道德经里也有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句子,这就是强调圣人要以民为本了,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这只是老子在提倡少去干涉百姓的生活。万物自然生长,百姓自由的生活,这才是老子眼里最美好的画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7:28 &&
15:09:35&&的原帖:天地不仁,可以解释为天地没有人类的仁的概念。那么后半句圣人不仁呢?圣人也没有仁的概念?也许是说,圣人不应该有仁的概念,用现代自由主义的说法,自发秩序才是最好的秩序,没有压迫,没有强权,何须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8:10 &&
14:15:58&&的原帖:呵呵,狼吃羊,你说这到底是无意志的规律(狼的行为是被决定的),还是狼有意志的选择(狼有意志是你说的哦!)?这白痴,总算知道自己抽了自己大嘴巴了吧? 这智商难道不是250?!第 50 楼
14:25:59&&的原帖:比如我只说了天地不仁,从来没说过人不仁。自然规律当然没有意志(天地不仁),有意志的是生物(人仁)。客观、主观都分不清吗?第 51 楼
14:29:17&&的原帖:=======================呵呵,狼是生物吧? 现在就问你狼吃羊是不是规律么! 如果是规律,那狼的行为是被规律决定的,所谓狼的意志就是假象,实际是被规律决定的,没有选择!说的都是客观么,哈哈哈,你这白痴! 狼吃羊是不是规律,狼有意志,有选择吗?抽你的大嘴巴,还用你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证明你智商250么!第 57 楼
14:48:32&&的原帖:&&&&对象不同,当然结论不同。&&&&上天给了你嘴巴,所以吃饭不是你的意志?&&&&狼吃羊是规则,狼的本性,你不可能不叫狼不去吃羊。&&&&狼有没有吃羊的意志?有。没有的话,你就观察不到食物链的规则了。&&&&生物的规则,就体现在生物休的意志中。你喜欢美食,你喜欢美色,你才会同意“食色性也”。不从个体的意志出发,你什么都不知道========================哈哈哈,什么叫对象不同?规律决定变化是你承认的呀,狼吃羊是规律也是你说的呀,狼就没了选择么! 饥饿只是感觉么,狼饿了就只能去吃羊,没有选择怎么叫意志呢? 如果你非说这叫意志,那么你凭什么说规律不是(万物的)意志呀?! 你怎么反复抽自己的大嘴巴呢?这不就是你智商250的证明么!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5:18:55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9:51 &&
当把一个思想推向极致的时候,都会产生矛盾,何止于老子。老子在提倡无为而治政治策略,天地、道都是为这个服务的,而类比肯定有不严谨的地方。形象一点就是市场经济,一切市场说了算,政府不要干预。政府只是敲钟人守卫者古典经济学理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20:05 &&
15:09:35&&的原帖:天地不仁,可以解释为天地没有人类的仁的概念。那么后半句圣人不仁呢?圣人也没有仁的概念?第 71 楼
15:17:28&&的原帖:也许是说,圣人不应该有仁的概念,用现代自由主义的说法,自发秩序才是最好的秩序,没有压迫,没有强权,何须仁?仁,大约是指一种互相关爱,同情心啊之类的一些感性情绪。这和压迫,强权没有关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21:18 &&
15:09:35&&的原帖:天地不仁,可以解释为天地没有人类的仁的概念。那么后半句圣人不仁呢?圣人也没有仁的概念?第 71 楼
15:17:28&&的原帖:也许是说,圣人不应该有仁的概念,用现代自由主义的说法,自发秩序才是最好的秩序,没有压迫,没有强权,何须仁?当把一个思想推向极致的时候,都会产生矛盾,何止于老子。老子在提倡无为而治政治策略,天地、道都是为这个服务的,而类比肯定有不严谨的地方。形象一点就是市场经济,一切市场说了算,政府不要干预。政府只是敲钟人守卫者,穷着语气富者越富,就是圣人不仁古典经济学理论.
共 18446 次点击,203 个回复&
本版块主题总数:322629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5093 / 昨日发帖:2472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天地不仁”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