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给波斯湾石油输出路线带来财富的同时,为什么也带来战争和苦难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为什么石油资源最丰富?
前几天,复习到西亚这一课时,有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为什么石油资源最丰富?”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知道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石油的生成,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人们普遍认为石油是过去地质时期里,由生物遗体经过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形成石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遗体;二是要有储集石油的地层和保护石油不跑掉的盖层;三是还要有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一些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纪与第三纪以后的海相沉积,这种地质构造是石油生成与储蓄的良好的场所。大陆架与近海紧密相连,近海有着大量的藻类,鱼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当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掩埋后,这些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压力,高温及细菌作用,便开始分解。再经过长期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浅海,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利于有机物的堆积,随着大量泥沙的沉积,这就为石油的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石油储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不致石油流失而长期缓慢地沉降在大陆架浅海区。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在这些大型沉积盆地中,因受挤压而突出的背斜构造,又往往是储积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层和储油地层,又有很好的盖层保护的背斜储油构造地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石油的宝库 教学设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石油的宝库 教学设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介于和之间,西北起河口,东南至,长970多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斯特拉波是公元一世纪的地理学家,是他第一次用波斯湾来定义这一地方。阿拉伯人则称作这一地区为阿拉伯湾。
外文名称 Persian Gulf
别名 阿拉伯湾,海湾
所属地区 波斯
地理位置 印度洋西北部边缘海
阿拉伯语 Bahr Faris
波斯语 Khalij-e Fars
亦称阿拉伯湾(ArabianGulf);作BahrFaris,波斯语作Khalij-eFars。印度洋西北部边缘海,又名阿拉伯湾,通称海湾。
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约99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水深:伊朗一侧大部深于80米,阿拉伯半岛一侧一般浅于35米,湾口处最深达110米。
沿岸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阿曼。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世界油阀&之称。 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波斯湾(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温16-32℃,东南部24-32℃。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印度洋的一个浅边缘海。面积239600平方公里(92500平方哩)。位於阿拉伯半岛与伊朗西南部之间。波斯湾从西北面的阿拉伯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河口)至东南面的海湾出口荷姆兹海峡和,长990公里(615哩),宽55~340公里(35~210哩)。北面和东面为伊朗,南面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阿曼,西面为沙乌地阿拉伯和卡达,西北为和伊拉克,湾中有岛国巴林。水浅,极少超过90公尺(300呎),只有东南部出口附近和个别部位深度超过110公尺(360呎)。最大水深出现在伊朗沿岸,而宽阔的浅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公尺(120呎),与阿拉伯沿岸相接。海湾淡水入流量不大,主要来自、和卡伦(Karun)河。实际上海湾西南侧没有多少淡水注入海湾。这种情况加上水温高导致入流的淡水过分蒸发和水体含盐度高。波斯湾地区的经济以石油生产为主。目前海湾及周围国家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1/4以上,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海湾沿岸国家科威特、卡达和巴林还发展了大规模商业捕鱼业,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波斯湾战争(1991)中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近海油井大量石油溢漫,捕鱼行业一度陷于瘫痪。波斯湾呈狭长形,西北-东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为沙漠,局部有盐沼。东南端霍尔木兹海峡为海湾咽喉,湾口多岛屿,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岛紧扼湾口,构成海湾。属亚热带气候。终年盛行西北风,风力变化无常。夏季炎热少雨,常有风沙尘霾,能见度低,秋季有暴风,冬季多云雾。:阿拉伯半岛一侧不到125毫米,伊朗一侧275毫米。表层水温:东南部24~32℃,西北部16~32℃。盐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达50~70‰。海流为逆时针方向环流,湾口流速3~4节,其他海区0.5~1.6节。潮差1.5~3.5米。
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阿拉伯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和霍尔木兹岛。1625年,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觊觎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布什尔和霍拉 波斯湾姆沙赫尔;伊拉克的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朱拜勒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卜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重要港口有:哈尔克岛、法奥、科威特、塔努拉角、、阿布扎比等。波斯湾位于阿拉伯半岛与伊朗之间,阿拉伯语中称作阿拉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长990公里,宽58-338公里。水域不深,平均深度约50公尺,最深约90公尺。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东北至东方与伊朗相邻,西北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曼。波斯湾源于波斯。是公元一世纪的,是他第一次用波斯湾来定义这一地方。
波斯湾的气温较高,常年在20度左右,夏季可达32度以上。西北风强,将沙漠地区的沙土吹入湾中,海水浑浊。夏季有尘暴和霾,秋季有飑和龙卷风。波斯湾地处北回归线高压带,气候炎热,海水蒸发量超过注入量,夏季水温可达30-33摄氏度,边缘地带甚至高达36摄氏度,因此,波斯湾也是水温最高的海湾。
西亚的波斯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海拔长约1040千米波斯湾,宽180千米~320千米,面积24万千米2,平均水深25米,是一片广阔的。它西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向东则通过它唯一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与相连。 霍尔木兹海峡因扼守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海湾及其周围100千米2范围内,是一条巨大的石油带,这里蕴藏着占世界石油总储量一半以上的石油,仅沙特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堪称&石油王国&。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至95%均经由霍尔木兹海峡,峰值时每天通过海峡的油船和其他商船达300余艘。霍尔木兹海峡也因此成了一条关系许多国家兴衰的战略要地。为减少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并缩短前往欧洲的航程,海湾各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虽然现在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已远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闭它,对世界石油市场依然会有重大影响。中国进口的60%石油来自海湾,而且基本上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是气候温暖的浅海环境,水生动植物丰富并有大范围的良好的储存构造,具备了形成和储藏石油的最佳条件。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因此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滚滚而来的也使得海湾昔日的贫困国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波斯湾虽是石油宝库,但它给该地区带来金钱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苦难。外来势力的渗透和争夺,加上波斯湾内部由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波斯湾局势长期动荡,并多次燃起战火,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对整个国际形势也有着很大影响。美国一直把波斯湾当作其的重要一环,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向这一地区渗透。支持伊拉克打两伊战争,为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出兵海湾,再到打,都是为了维护其在波斯湾的战略和。目前,美国已基本控制了波斯湾这一世界石油宝库。
印度洋边缘海。阿拉伯语称阿拉伯湾,简称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之间,是印度洋西北部半封闭的海湾。波斯湾西北自阿拉伯河河口,东南到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巴林岛、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海湾地区降水稀少,日照强烈,东西两岸又多为副热带干旱荒漠。水温很高,西北部水温为16~32℃,东南部为24~32℃,浅海区夏季水温高达35.6℃,成为世界上最热的海区之一。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波斯湾总和,因而较高,东南部为37~38,西北部为38~41,都大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阿拉伯海,海峡两侧海区的盐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从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底层流入阿拉伯海。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阿布扎比、迪拜等。
波斯湾内珊瑚礁遍布,渔产丰富;但因临近国家逐渐工业化,加上漏油事件时有所闻,且近年来临近地区战事不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波斯湾的气温较高,常年在20度左右,夏季可达32度以上。西北风强,将沙漠地区的沙土吹入湾中,海水浑浊。夏季有尘暴和霾,秋季有飑和龙卷风。
波斯湾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蒸发大于降水,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较低,而相邻的阿拉伯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高。于是波斯湾,表层海水就由水面较高的阿拉伯海流入水面较低的波斯湾。底层海水则由盐度较高的波斯湾流入阿拉伯海。 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 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总和 ,因而海水盐度较高,东南部为37~38,西北部为38~41,都大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阿拉伯海,海峡两侧海区的盐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从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底层流入阿拉伯海。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的采集著称于世 。 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 :阿巴丹 、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
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格什姆岛和。1625年,荷兰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军事基地,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波斯湾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觊觎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和霍拉姆沙赫尔海军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卜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重要港口有:、法奥、科威特、、麦纳麦、阿布扎比等。海湾地区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具有和战略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湾战争即波斯湾战争,1990年7月,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债务等问题的争端激化。当地时间8月2日凌晨2点,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闪电式袭击,并迅速占领科全境。伊拉克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并宣布对伊拉克实行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等措施。与此同时,美、英、法等国开始向海湾集结兵力,海湾战争一触即发。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海湾战争是伊拉克和由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它的起因是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战争结果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决定性胜利:以相当小的损失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主要战役由空战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陆战组成。陆战的范围仅限于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边境地区。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波斯湾战争飞毛腿飞弹。 伊拉克从科威特领土撤退后遗弃在沙漠中的伊军坦克。右侧为被伊拉克军队点燃的科威特油井燃起大火。日,美国一艘战舰在波斯湾南部水域巡逻,对伊拉克开始进行海上封锁,以阻止其石油出口和食品进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大街上的伊拉克坦克和士兵。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日,法国一艘驱逐舰经埃及苏伊士运河驶往海湾。日,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巴赫(左)与法赫德(中)、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在沙特吉达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事进行磋商。这是科威特王储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来的第一次公开露面。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40张图彻底看懂:中东恩怨情仇 为什么老打仗
中东历史部分1.“肥沃新月”,文明的摇篮“肥沃新月”是西亚古文明的发源地,包括西北—东南走向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及略作东北—西南走向的西亚裂谷带中、北段。两区相会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以西地方,在地理分布上合成一个新月形地带,包括今伊拉克东北大半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在此地带内,因灌溉水源丰富或降水较多,有利于农、牧业与文化发展。与北面地形崎岖的托罗斯山、扎格罗斯山,或与南面荒旱的阿拉伯高原相比,都显得较为肥沃,因此得名。从公元前9000年开始,人们就已开始在该地带内进行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2500年时,苏美尔人在这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复合型社会,与今天的“国家”概念十分相似,有完善的成文法典和政治系统。2.古代腓尼基人是如何从黎巴嫩穿越地中海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是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又称闪美特人,闪族人,创立了腓尼基字母&。他们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300年,他们建立了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图上用红色表示),与希腊人(用棕色表示)共同分享地中海的航路。一些腓尼基人最远甚至抵达了不列颠群岛,其他人则在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建立了众多殖民地。他们创立了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中东地区与北非地区之间的文化纽带,就在今天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仍沿用了古代腓尼基人所起的名字。3.中东在历史上曾三度向欧洲地区传教?算上伊斯兰教,中东地区历史上曾四度向欧洲地区传教,但图上只标明了前三次,第一次是犹太教,最初是在公元1和2世纪之间,随自然迁徙的移民传向欧洲,还有一些则是由被罗马人强制驱逐的犹太人所传。第二次是密特拉教,时间在公元3世纪,主要在今天的土耳其及亚美尼亚地区传播,当时这两个地区均属于罗马帝国。后来基督教完全取代了密特拉教,并成为了罗马帝国官方认可的国教。之后的几百年间,基督教也成为了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图注:传教区域,公元0至600年红箭头:犹太教&&&天蓝箭头:密特拉教深蓝箭头:基督教&&&蓝点:密特拉传教地点粉色区域:公元600年时信仰基督教的区域深蓝区域:改为信仰拜火教4.默罕默德的伊斯兰教是何时征服中东的?公元7世纪初,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所在地区,先知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原意为顺从、和平)。此后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很快覆盖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政权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正式建立。从公元632至652年间,阿拉伯帝国已将领土扩展至整个中东、北非、波斯以及南欧的部分地区。在帝国范围内,他们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以及中东的概念,这些都为日后中东的伊斯兰教兴起奠定了基础。5.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版图这张图展示了公元750年的世界政治版图,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处于倭马亚王朝时期,这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四位哈里发执政结束后,由前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所创建。统治时间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终。该王朝是穆斯林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当时能与阿拉伯帝国抗衡的只有位于今天中国境内的大唐王朝。6.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衰落奥斯曼帝国由突厥人建立于1281年,灭亡于1922年。奥斯曼苏丹是当时伊斯兰世界的领袖。16世纪日趋鼎盛,成为世界强国。其领土在17世纪达最高峰。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但奥斯曼帝国于17世纪趋于衰落,在与俄国,奥地利,英国等西方强国作战中败下阵来,沦为“欧洲病夫”,失去了其广大的领土。一战时参加同盟国阵营。战败后被迫签订亡国的《色佛尔条约》。土耳其爱国青年凯末尔领导起革命,击退欧洲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7.1914年的中东地区1914年对于中东地区来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东地区结束了长达500年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转入了约百年的欧洲统治时期。西欧列强国家在这时处于崛起时期,他们瓜分了包括原先阿拉伯帝国领土内的北非地区,划分为多个殖民地,整个地区都分为了欧洲统治区或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当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战败,原先的势力范围被欧洲进一步瓜分,注意图中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这些范围日后成为了正式的独立国家的国境线。8.《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后的中东地区《赛克斯-皮科协定》是一战期间,英国与法国于日签订的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因谈判人英国代表M.赛克斯和法国代表G.皮科而得名。协定包含的内容如下:(1)黎巴嫩和叙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包括西利西亚),由法国直接占有(图中的蓝色部分);(2)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两港,由英国直接占有(图中橙色部分);(3)巴勒斯坦地区由国际共管(图中黄色部分);(4)在叙利亚东部和摩苏尔(图中“A区”,归法国管辖)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约旦(图中“B区”归英国管辖)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或独立的阿拉伯邦联国家;9.一动图看懂中东地区的帝国历史变迁
这张动图展示了过去5000年来,中东地区的每一个帝国的历史变迁。10.一动图看懂伊斯兰国家的历史变迁这张动图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Michael&Izady制作,展示了从公元1450年至今的政治版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500年中,中东的大多数地区都在土耳其人、波斯人和欧洲人这三者之间轮换控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两个地区是例外,和其他地区相比,这两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这也是在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中,这两国常常会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的原因。11.2011年“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这场规模空前的暴力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横扫中东,所有阿拉伯国家几乎无一幸免,但是,除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埃及(埃及革命)、利比亚(利比亚内战、后演变为利比亚战争)、也门(也门起义)、叙利亚(叙利亚内战)的动荡和更迭比较激烈之外,位于海湾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如沙特、卡塔尔和巴林等则在短暂混乱后平稳过关。图注:深棕色:起义成功被镇压&&&浅棕色:国家政权被颠覆&&&红色:革命战争爆发浅红色:正在实行改革&&&&&浅白:半民主化&&&白色:稳定度过&&闪光点:内战中现代中东部分12.今天的阿拉伯方言这张地图展示了世界上的众多阿拉伯语国家的语言差异。回溯到公元6和7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时期,从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整个中东地区的语言几乎都统一为阿拉伯语。在约1300年之后,不同地区的阿拉伯语已转变为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区的人们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有时这就为爆发矛盾和冲突埋下了隐患。13.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划分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教内教派很多,有报道说多达70多个,但主要是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即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逊尼派虽然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合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者“派别”、“同党”。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内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派一直进行着激烈斗争,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海湾地区是什叶派穆斯林集中的地区,但该地区除伊朗外全部是逊尼派掌权,什叶派一直在为争取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分配而斗争。图注:灰色部分:多数为逊尼派&&&&黄色部分:多数为什叶派14.中东地区的民族划分图中最重要的民族颜色是黄色,即代表阿拉伯人,在大多数中东国家都占有较大的人口比例。粉色为犹太人、绿色为土耳其人、橙色为伊朗人,深红为库尔德人。15.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比重本图展示了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穆斯林所占世界人口的总比重,可见穆斯林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已不仅限于中东地区,在亚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其余比较高比重的国家位于非洲。伊斯兰世界起源于中东,但现在已在不断发展壮大。图注:右上角饼状图:蓝色:穆斯林总人口&15.7亿,灰色:世界总人口&68亿图上的数字单位:百万人巴以冲突部分16.&以色列1947年建国与1948年阿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3张图完整展现了1947年至1948年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战况。最左:1947年联合国划分计划蓝色部分:预定的犹太国领土&白色部分:预定的阿拉伯国领土红色部分:国际社会共管的耶路撒冷城区中间:1948年6月&阿拉伯四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联军入侵绿色部分:阿拉伯联军推进方向及占领区域黄色部分:以色列控制区最右:1948年7月&以色列军队反攻棕色箭头:以色列军队反攻方向深黄色部分:以色列军队收复区域绿色部分:为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居住区域17.&以色列领土变迁(年)以上图片展示了以色列1948年至今的领土变化。左图中的加沙地带当时还处于埃及控制,约旦河西岸则由以色列人控制。1967年,“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最终击败了由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组成的联军,之后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到日,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后,以色列才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但仍占领着其他区域至今。图注:左图:1949年停火线&&&红虚线:停火线&&&阴影区域:以色列控制区白色部分:埃及控制区右图:1967年以色列占领区&&&&深色部分:以色列于1957年占领的区域。18.&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设置的定居点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岸修建了大量定居点(包含约50万定居者以及130个社区),这些定居点为巴以和平带来了极大障碍。深黄色部分:巴勒斯坦人密集居住区浅色部分:人口稀少区域白色部分:隔离墙区域19.&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2006年黎巴嫩战争)本图展示了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之间的冲突情况,也显示出以色列与敌方作战的情况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色列变为了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而真主党武装则是非对称作战的另一方。为削弱真主党势力,以色列发动了多次空袭和炮击行动,并且还派出海军舰艇,封锁黎巴嫩水域,实际效果十分有限。遭受巨大损失的实际是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图注(从上到下):以军地面行动真主党袭击以色列空袭黑虚线:以色列部队活动范围红虚线:黎巴嫩水域战舰符号:以色列海军封锁20.&世界上承认以色列、巴勒斯坦或同时承认的国家巴以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关注焦点之一。本图展示了不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深蓝部分: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浅蓝:承认以色列,以及与巴勒斯坦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灰色:同时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国家绿色:承认巴勒斯坦,以及与以色列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深绿: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叙利亚部分21.&叙利亚的宗教及民族分布图图中的不同颜色都代表了位于地中海东部,被称为黎凡特地区(一个不精确的历史地理名称,指的是中东托罗斯山脉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区,包含国家有: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宗教信仰分布区。左上角图注:鲜绿部分:逊尼派信仰区深绿:什叶派信仰区棕绿:什叶派信仰区(与深绿信仰的主张不同)粉红+十字架:基督教信仰区棕黄+大卫星:犹太教信仰区22.&叙利亚内战各派控制区分布图(2014年1月)本图展示了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3年之后的各方势力分布图。绿色:反对派控制区蓝色:IS控制区黄色:库尔德控制区红色:叙利亚政府军控制区飞机符号:空军基地冲突频率红点:高虚点:低23.&叙利亚难民危机(数据截至日)叙利亚内战不仅给本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对于邻国同样如此,战争造成数百万叙利亚难民逃往欧洲以及中东其他国家。本图展示的内容并不包括后来逃离叙利亚的650万难民,受难民冲击最严重的两个国家分别是约旦和黎巴嫩,此前他们已接收了大批巴勒斯坦难民。图注:左上角数字:230万4266人右下角:叙利亚难民营数量&从上到下正在建设中3000个3000至1万个1万至5万个5万至10万个叙利亚人口分布颜色图(由浅到深,代表由少到多)伊朗部分24.&19世纪伊朗的边界变化伊朗是中东唯一一个从未被欧洲强国征服的国家,但在19世纪,其北部边境地区曾被沙俄占领过(图中的红色条纹虚线地区),在这之后,大英帝国和沙俄曾分别将伊朗南部和北部划入自己的“影响控制区”(图中的红虚线为分界线),但这些区域从未被外国军队直接控制过。25.伊朗的宗教和民族分布图伊朗是波斯人居住最多的国家,其中多为古代波斯帝国的后裔。除波斯人外,也居住有多个其他民族。图注:实心绿月牙:什叶派空心绿月牙:逊尼派民族分布(数量最多的几个),从上到下淡绿:波斯人深蓝:阿塞拜疆人黄色:库尔德人绿色:阿拉伯人浅蓝:卢尔人红色:俾路支人26.伊朗核设施分布以及以色列可能采取的空袭路线示意图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屈服,同时美国在伊朗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使伊朗不得不考虑保卫国家的安全,美国开始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除美国外,在中东地区对伊朗核能力最忌惮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了,伊朗前总统内贾德甚至曾直接表示过:“应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尽管伊核问题在今年7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以色列仍对伊朗存有戒心。本图就展示了以色列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时,所采取的3条不同空袭路线。图注右上角:核设施以色列空军基地(地名):潜在目标虚线:空袭路线阿富汗部分27.“杜兰德线”引发阿富汗冲突“杜兰德线”(Durand&Line,图中的红色实线)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长达2640公里的边界分界线。英国征服阿富汗的二次战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1893年英国人以此作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以当时的英属印度政府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起草,而以其名字命名。由于杜兰德线是英国入侵阿富汗时强加给阿富汗当局的,从当时的阿富汗国王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争议。当时的英国人划分此线,目的是拆散使其畏惧的普什图族,至今,普什图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边界一侧,另一半在阿富汗边界一侧。这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祸根。28.1989年苏军撤离分裂阿富汗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展开了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中情局以及沙特等中东国家出于利益考虑,在阿富汗国内选择一些极端反苏分子(包括日后的“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在背后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武器装备支持,成立了所谓“圣战者”组织反抗苏军。但在1989年,苏军撤离阿富汗之后,这些“圣战者”组织开始相互攻击,争夺势力范围。图中的不同颜色都代表了不同势力的叛军控制范围。直到日,塔利班武装攻占喀布尔之后,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29.塔利班控制区与阿富汗国内民族分布示意图。图注:(只翻最主要的部分)绿色部分:塔利班控制区点状部分:普什图人横线部分:哈扎拉人方格图部分:塔吉克人斜线部分:乌兹别克人30.阿富汗反恐战争信息图(可能截至2007年,图上未标明)本图展示了美国于2001年发动“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国内的一些整体情况。图注右下角,从上到下:美国在阿富汗境外的军事设施美国和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基地红实线:北约部队补给运输线红黑线:频繁遭到塔利班袭击的区域绿线:民用(备用)物资补给线绿色区:被ISAF标为“安全区”的区域粉色区域:塔利班活动区域黄框区:3大暴乱区域棕色区:塔利班据点(训练营)闪点:2007年6月,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袭击黑线:外籍(车臣等)武装分子进入阿富汗路线沙特阿拉伯与石油部分31.100年前的沙特与邻国阿拉伯半岛拥有一段十分悠久的历史,沙特王室家族也是如此。沙特阿拉伯始建于1750年的阿拉伯半岛中部地区,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bin&Saud)的当地国王与一名伊斯兰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Abd&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体。在之后的150多年中,沙特阿拉伯家族的势力时起时落,为争夺半岛的控制权不断地与埃及(其实为奥斯曼帝国半独立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并先后两次失去政权。现代沙特阿拉伯是由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190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率领一队人马从其家族避难地科威特出发,从敌对的拉希德家族(Rashid)手中一举夺回利雅得。在年间,阿卜杜勒-阿齐兹相继征服了内志(纳季德)和汉志(希贾兹)两部分领土。日,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其统治的领土上的国王。日签署的《吉达条约》使得沙特阿拉伯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日,沙特阿拉伯正式宣布统一。日在沙特阿拉伯地下所发现的石油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图中展示的是1905年至1923年之间,阿拉伯半岛的国家分布图。图注:红色部分:亚丁(阿登)保护国彩色部分:英属保护国绿色部分:哈桑王国(受英国管辖)紫色部分:沙特属国32.中东石油与天然气分布示意图日在沙特阿拉伯地下发现大量石油后,中东,特别是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油库”(占全世界石油储量的74%)的地位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在沙特等国借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致富的同时,石油资源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成为了新的纷争根源。本图展示了中东地区的石油与天然气田以及管线分布图。图注:绿色:石油油田粉色:天然气田绿实线:石油管线&&(虚线为正在建设中的)粉实线:天然气管线(同上)33.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海上贸易与军事化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进入波斯湾的水道。海峡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的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个大岛叫做格什姆岛,隶属于伊朗。该海峡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入侵该地区,其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国等争夺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今全球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霍尔木兹海峡又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被誉为西方的“海上生命线”、“世界油阀”等。正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出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警戒(美国海军第5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就设在巴林),伊朗十分重视霍尔木兹海峡沿岸的军事基地和防线建设。本图展示了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军事基地的分布情况。右上角图注绿色:石油油田粉色:天然气田绿实线:石油管线&&(虚线为正在建设中的)粉实线:天然气管线(同上)油罐图标:石油精炼厂油轮:油轮泊地战舰:伊朗海军基地34.为什么埃及苏伊士运河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进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本图为2011年全球海运示意图,从苏伊士运河的位置不难看出其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左下角图示:全球最大港口吞吐量最小黑点为1千万吨黑点为1亿吨大黑点为5亿吨伊拉克与利比亚部分35.伊拉克战争期间,首都巴格达周边的种族清洗示意图伊拉克战争(注:这里指的是美军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后至今的伊拉克动荡局势,并非单指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种族屠杀问题很少被外界所关注,而2005年以来这一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英国广播公司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左图为2005年巴格达周边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居住区分布情况,蓝色部分为什叶派、红色部分为逊尼派,黄色部分则为什叶/逊尼派混住区。红点为超过10人死亡的炸弹袭击事件。右图为2007年拍摄的同一地区的分布情况,可见两派混住区已被压缩到很小的区域,而一些原来为蓝色的区域,已被红色所取代,这都直接反映了当地存在宗教种族清洗事件。这些事件的制造者多为极端势力的行刑队和民兵所为。36.库尔德人分布在哪里。如果库尔德人建国会是什么样?库尔德人,在中东是一个人口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其历史也十分悠久,库尔德这一名称可追溯至西元7世纪诸部落改宗伊斯兰教之时。库尔德人聚居地在伊拉克北部地区包括杜胡克、苏莱曼尼亚和埃尔比勒省以及基尔库克、摩苏尔和迪亚拉省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这里地势险要,石油产量占伊全国一半以上,而且农、牧产品丰富,有“谷仓”之称。库尔德人主要以农牧业为生,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已有部分库尔德人成为石油工人。库尔德人有着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1958年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后,库尔德人同伊政府进行过多次谈判。1970年3月,伊政府与库尔德民主党签订和平协定,规定四年内给予自治,但库尔德人认为伊政府在4年中只给了他们有限的自治。1975年3月,库尔德人和伊政府曾达成协议,建立了包括苏莱曼尼亚等三个自治省在内的伊拉克北部自治区。1988年,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受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武力镇压(化学武器袭击),许多人被迫逃离伊拉克。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库尔德人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自治区。本图展示了1919年至1947年,库尔德聚居区的领土演变。图注:黄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库尔德代表团提出的建国范围。橙线:1920年《赛夫尔条约》划定的国境线绿线:1945年,旧金山第一届联合国会议上,库尔德代表团提出的建国范围。绿白斜线:伊拉克库尔斯坦范围蓝白斜线:马哈巴德共和国(年)红斜线:阿塞拜疆境内的“红色库尔德斯坦”国(1923年至1929年)深绿色:库尔德人居住地。37.有关叙利亚和伊拉克重划国境线的设想图这实际是一个很古老的设想,只是每隔几年,当什叶派和逊尼派冲突激化时,就会有人提出来。这张图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边界重新划分,分成了四大部分,棕色部分为“阿拉维国”(阿拉维派),土黄色部分为“逊尼国”,浅白色为“库尔德国”,红色部分为“什叶国”,黑虚线为假想国境线。38.2011年利比亚战争如何影响非洲本图展示了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对非洲的政局影响。浅绿色:2011年被推翻的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控制区红圈:边境冲突绿实线:“传统”迁徙路线(图阿雷格人)绿虚线:新迁徙路线橙线:走私路线闪点:图阿雷格人叛乱地点(2012年1月至3月)棕斜线区:图阿雷格人聚居区红五星:“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AQIM)制造的暗杀或绑架事件蓝星:反抗AQIM的政府军或警察蓝方框:美军驻守地区蓝方框+圆点:法军驻守地区棕色箭头:卡扎菲政权倒台后,部分利比亚政府军逃亡方向油井标:未开发的天然气田或石油油田39.中东地区的互联网(IP地址)和推特使用情况分布图这两张图展示了南欧+中东+北非地区的因特网使用分布情况上图反映的是互联网连接IP地址使用状况:白点:人口密集区,IP地址很多;红点:人口稀少区,IP地址很多;蓝色:人口密集区,没有IP地址下图反映的是该地区使用“推特”聊天软件的语言种类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土耳其语40.图为卫星在夜间拍摄的中东地区照片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斯湾石油输出路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